麻黄不是“肺经专用药”

麻黄不是“肺经专用药”

一、麻黄并非“肺经专药”(论文文献综述)

彭欣,秦林[1](2022)在《从清肺排毒汤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论麻黄在温热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清肺排毒汤以及麻黄经典类方一直是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主打方药。辛温发汗药麻黄针对外感疫毒、饮邪阻肺病机,发挥了"散邪-宣肺-化饮"的重要作用,也是传统中医"汗法"宣通郁闭、散邪解毒的应用范例。清肺排毒汤及麻黄的成功应用,对于指导现代临床正确处方用药,特别是纠正在中医抗病毒及治温疫中泛用、滥用、误用清热解毒、苦寒泻火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神农本草经》及《药性论》等认为麻黄有祛邪热、治温疫的功效,其在温热病中的应用包括:治太阳伤寒之发热证、表邪束肺之痰饮病、表邪入里之郁热证以及寒毒疟瘴之温热病。现代研究显示,在本次抗疫方药中,麻黄应用频次排位前三;实验研究也证实,麻黄有确切的抗流感病毒等药效,并发现有16个与新型冠状病毒靶点重合的活性成分。麻黄应用也多有禁忌,因此"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方为要义。

杨舒佳[2](2021)在《《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训诂学则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是解读古籍文献的重要工具。本课题以历代《本经》训诂类着作中《本经》的365味药物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全过程进行梳理,揭示《本经》历代训诂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同时在对每个时代《本经》注释以训诂学视角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论述《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归纳《本经》训诂中所体现的本草训释特点,以期为当今本草学、中医古籍训诂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学、历史学、训诂学的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综合研究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另外结合比较法,横向比较《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及当时学术关系,纵向比较各时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主体按照《本经》训诂的历史分期进行研究,先秦两汉是本草训诂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本经》训诂的奠基时期,《本草经集注》的着成标志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隋唐五代是《本经》训诂的发展时期,表现为《新修本草》在训诂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宋金是繁荣时期,主要是《证类本草》内部《本草图经》等对《尔雅》等训诂学成果的关注和应用,集解之训诂材料、为难字注音、本草名物训诂的极大丰富,以及在训诂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元明是转折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和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共同形成了《本经》训诂的转折,前者是在训诂内容上取得名物训诂巨大成就的同时,完成了由本草名物训诂、名实考订向阐释药理的转变,后者则是完成了训诂着作类型的转型,即由以《本经》为核心的层层补注转向了专于《本经》经文药性药理探讨的训诂;清代为《本经》训诂的鼎盛时期,训诂着作的大量增加,训诂内容的极大丰富,乾嘉考据学主要方法的正确使用等,使得《本经》训诂取得显着成就。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历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皆有所继承与发展,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性特点。第二,宋金时期的《本经》训诂具有区别于普通训诂学的显着特点:递相补训,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本经》训诂在元明时期形成由本草名物训诂到本草药性药理解说的转折;清代乾嘉时期训诂学的兴盛对《本经》训诂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本经》训诂因本草具有药物属性,故可以通过临床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这一点是与普通训诂学的名物训诂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有效途径和特殊之处。第四,《本经》训诂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体现出对本草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名物训诂发展到药性药理阐释。本文首次对《神农本草经》的训诂史作出系统的梳理、归纳总结,有利于对古代《本经》训诂形成整体的观照。首先,本文提出了《本经》训诂着作具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陶弘景整理的《本经》为传承系统的主流本草着作,即《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二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以注疏《本经》为撰述思想的本草着作。进而通过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过程进行梳理,探讨了各个时期《本经》的训诂体例、训诂内容、训诂方法、训诂特点、训诂成就及不足,对于部分有争议的本草问题进行考证,有助于全面了解《本经》的训诂情况及本草训诂的独特之处,对于深入理解《本经》经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次,本文对于宋金时期及清代的《本经》训诂研究具有独到之处,前者提出了该时期《本经》训诂有“整体训诂”与“内部训诂”之分,药图、药方是《本经》训诂的独特内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独特方式,并指出为《本经》难字注音是在宋代时大量出现,是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重要特点;后者则对《本经》训诂内容详细探讨,总结其规律,归纳其方法,指出《本经》训诂的特有句式,对于理解《本经》经文,读懂经文注释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最后,本文从普通训诂学视角审视《本经》训诂,考察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反思二者存在的共性问题,揭示本草训释的独有内容(药图及药方)及特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句式应用等),总结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并从历史学角度总结历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创新,分析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可以为当今本草学、中医训诂学研究提供借鉴。

刘梦柳[3](2021)在《基于Apriori算法的《伤寒杂病论》“麻黄-石膏”的证-方-药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伤寒杂病论》麻黄-石膏的证-方-药关联规则网络模型,结合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出麻黄-石膏间的相关规律,为系统研究《伤寒论》等经典古籍提供新思路,最终真正实现中医经典方剂的数据化、可视化。方法:本研究首先对《伤寒杂病论》含麻黄、石膏的原文按方剂、中药、症状进行规范化处理,之后统计相应的频次、频率,并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继而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包初步构建关联规则图;再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绘制聚类分析图;之后依据置信度、支持度提取相关数据,最后依据所制图表结合相关中医专业知识将数学语言转换为中医专业语言并分析、归纳、总结其中隐藏的规律与关系。结果:(1)涉及麻黄、石膏的方剂中,使用最多的中药是甘草,麻黄汤、白虎加人参汤是使用最多的方子,常见药对是甘草-生姜-大枣。方剂主要分布在太阳病篇,除少阳经、太阴经外均有涉及,既重视六经辨证又采用脏腑经络辨证,太阳病的证治以伤寒、中风、风温分类,太阳主证用麻黄汤,兼证经气不利用葛根汤、兼有饮证用小青龙汤,变为肺热证时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2)高频次、多链接的症状为脉浮、发热、汗出、喘、口渴,可作为一个症候群起到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作用。脉浮、发热、汗出可辨为太阳伤寒,审证用方选麻黄汤,无汗时则是太阳中风,方证结合则用桂枝汤;仲景对于疾病的诊断注重色脉,对于色脉的掌握是很精到的:察色有“面色反有热色”、“面色缘缘正赤者”、“一身面目悉黄”、“黧黑”等,既描述了面色,又凸出了特点;诊脉,脉浮、脉浮紧、脉浮缓、脉浮滑,脉沉、脉沉迟等,体现了其重脉思想。结论:本次研究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和频次、频率统计工具与方法,对《伤寒杂病论》涉及麻黄、石膏的原文从方剂、中药、症状等方面进行专业知识的梳理总结,分析得出证-方-药间的规律与复杂关系。本研究所展示的结果为:应用数据挖掘得到的关联规则网络与模型,其呈现的图形清晰、直观,有良好的具体化、可视化效果,实现了由点带面对《伤寒杂病论》辨证、遣方、用药规律的探索与解释。对精研张仲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方证相合等规律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指导后世流派,数据挖掘技术是系统研究《伤寒杂病论》相对科学而行之有效的工具。

梁思灵[4](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临床医案数据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挖掘,突破以往传统的主观分析,结合计算机技术,探索和挖掘其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COVID-19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方法本文整理、归纳、总结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诊治思路、用药规律。通过回顾性研究,筛选2019年12月-2020年8月姜良铎教授诊治COVID-19的所有医案,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OVID-19医案174人次,收集治疗COVID-19的处方165首,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做统计分析,得到患者的症状特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布、功效归类、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展示以及核心处方等。结果1.姜良铎教授对COVID-19的认识诊治思路:姜良铎教授认为COVID-19可命名为“湿毒疫”,病因是感受戾气,戾气与气候、地域结合作用于不同个体而致病。COVID-19的病机要从三方面认识:外邪犯肺,肺气受伤,气不摄津,气不流津,成湿成痰是其核心病机。COVID-19可能发展为热入心包、气阴两虚、阴竭阳脱等危候,这是其潜在病机。COVID-19为“戾气”致病,临床特点有“湿”的表现,再结合患者就诊时的状态,判断其所处的疾病阶段,辨识患者当前病机。总的治疗原则应为“清、透、下”,祛湿、分清泄浊,补虚贯穿始终,注意防治肺萎。2.本研究基于症状及舌脉的研究显示北京地区COVID-19患者其临床表现与武汉地区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与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的差异有关,与北京处于供暖季亦有一定相关性,北京地区表现为湿邪夹热,热像表现更为突出。3.对药物的分析得出:COVID-19普通型和危重型的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苦、甘、辛;普通型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脾、胃;危重型患者治疗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心、胃。普通型和危重型功效统计发生频次最高的治疗药物前三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普通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麸炒枳壳、麸炒白术、薏苡仁、北柴胡、连翘、赤芍、广藿香、麸炒枳实、桑白皮、茯苓、芦根。危重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西洋参、黄芩、三七、人参、浙贝母、蜜麻黄、瓜蒌、青蒿、地黄、赤芍、猪苓、牡丹皮、麸炒白术、麦冬、知母。除此之外,黄芪、石膏、麸炒枳壳、仙鹤草、山茱萸、麸炒山药、五味子、红参、麸炒苍术、连翘、厚朴、玄参、金银花、丹参、北沙参这15位药物应用频次也较高。4.基于药物组方规律研究得出:COVID-19普通型患者组方常用药对为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薏苡仁之间的相互配伍,体现了宣肺祛湿、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治疗思想。COVID-19危重型显示西洋参、猪苓、三七、牡丹皮、麸炒白术、知母、青蒿、瓜蒌、黄芩、蜜麻黄、人参、浙贝母、赤芍、麦冬为治疗的主要药物,同时相互联用频率也最多。危重型的常用药对中,绝大多数具有清热利湿、滋阴益气、凉血祛瘀、分清利浊的功效。5.基于药物核心类方得出:普通型方剂聚类为3类①黄芩,麸炒枳壳,赤芍,远志,麸炒白术;②黄芩,蜜麻黄,炒苦杏仁,金银花,薏苡仁;③黄芩,麸炒枳壳,北柴胡,广藿香,麸炒白术;普通型患者基本以这3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清热利湿、健脾理气、分清泄浊的用药思路。危重型方剂聚类为4类:①西洋参,麸炒白术,黄芩,三七,浙贝母,麸炒山药;②人参,西洋参,黄芩,地黄,三七,知母;③浙贝母,牡丹皮,三七,瓜蒌,人参,黄芩;④西洋参,地黄,赤芍,人参,蜜麻黄,三七。危重型患者基本以这四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扶正补虚、清热利湿、清营凉血、健脾理气、滋阴生津、预防肺萎的用药思路。

王蕊[5](2019)在《吴佩衡运用麻黄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论文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医案》等为参考资料,从而对吴佩衡先生运用麻黄的经验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医案》等资料,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医案》中的麻黄方药使用频次、配伍特点、治疗疾病、适应证和症状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较完整认识吴佩衡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研究结果:1、共筛选61首麻黄方,其中《伤寒论》有13方,《金匮要略》有18方,《吴佩衡医案》有30方。2、与麻黄配伍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分别为:《伤寒论》炙甘草、桂枝、生姜、杏仁;《金匮要略》炙甘草、生姜、石膏、大枣;《吴佩衡医案》炙甘草、附子、细辛。3、与麻黄常见的药物配伍情况分别为:《伤寒论》麻黄-甘草、麻黄-桂枝、麻黄-杏仁、麻黄-生姜、麻黄-大枣、麻黄-白芍、麻黄-甘草-桂枝、麻黄-甘草-大枣;《金匮要略》麻黄-甘草、麻黄-桂枝、麻黄-石膏、麻黄-生姜、麻黄-生姜-甘草、麻黄-生姜-大枣;《吴佩衡医案》麻黄-附子、麻黄-细辛、麻黄-甘草、麻黄-附子-细辛、麻黄-甘草-细辛、麻黄-附子-细辛-甘草。4、《伤寒论》中含有麻黄的方剂主要集中在太阳病篇共9个,分别是: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太阳伤寒兼经气不舒证(葛根汤)、太阳阳明合病呕逆(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伤寒兼里热(大青龙汤)、太阳伤寒兼水饮(小青龙汤)、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邪热壅肺喘证(麻杏石甘汤);阳明病篇共1个:阳黄兼表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少阴病篇共2个:太少两感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厥阴病篇共1个:上热下寒、正虚阳郁证(麻黄升麻汤)。主要取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越郁阳功效作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共3个(葛根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疟病共1个(牡蛎汤);呕吐哕下利病共1个(文蛤汤);中风历节病共2个(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共4个(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水气病共4个(越婢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共1个(半夏麻黄丸),主要取麻黄发汗解表、开宣肺气、祛风升阳、宣肺平喘、发越水气之功效。《吴佩衡医案》使用麻黄方剂最多为:麻黄汤、麻辛附子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取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利水,平喘之功效。5、麻黄方剂治疗的常见症状分别为:《伤寒论》发热、恶寒,无汗、恶风、头身疼痛、脉浮等;《金匮要略》脉浮紧、咳嗽上逆、皮下水肿、身疼、头痛、欲作刚痉等;《吴佩衡医案》发热、咳嗽、苔白、食少、头痛、脉沉细等。6、《吴佩衡医案》中吴佩衡先生用生麻黄14次,用量为3-12g;生麻绒5次,用量为2-5g;炙麻绒3次,用量为3-10g。研究结论:1、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主要思想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越水气、开腠理、祛风升阳。善于运用麻黄方药治疗外感风寒以及多种内伤杂证如:咳嗽、水肿、发热、中风历节、风湿疼痛病等。2、吴佩衡先生传承并且发展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活用麻黄“提壶揭盖”之法,通肺气,开诸窍。善用麻辛附子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最擅用麻辛附子汤,治疗阴寒之症、沉顽痼疾和多种内伤杂证。3、吴佩衡先生最擅用生麻黄,用量3-12g,其次是生麻绒,用量为2-5g,再次为炙麻绒,平均用量3-10g。

袁小雅[6](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图原理对近代小青龙汤医案挖掘与整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着汉医经典着作,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被后世医家多奉为经典,并广泛流传。如何科学有效的继承和发展名中医的临床经验,是现代中医药学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小青龙汤为《伤寒论》名方,临床医家常用的名方之一,为了研究不同医家如何运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临床各类常见疾病,故立题研究近代医家运用小青龙汤的医案规律,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探索小青龙汤的证治规律及处方用药配伍思路,梳理其中医的治疗机制与发病机理,为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方法:本研究以现代医案文献研究为主。通过CNKI数据库和医案专辑、医学着作收集2018年6月以前发表有关小青龙汤的个案报导及小青龙汤为主方相关医案200例。通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规范化表达,建立小青龙汤有效病案的总数据库。以数据库为对象,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大数据方法,制成形式背景,并交由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研究团队制成对应的属性偏序结构图。通过构造基于小青龙汤“病”的属性偏序结构图、基于小青龙汤“证型”的属性偏序结构图、基于小青龙汤“症状”的属性偏序结构图基于小青龙汤“舌象”的属性偏序结构图、基于小青龙汤“脉象”的属性偏序结构图、小青龙汤“用药”的属性偏序结构图,对小青龙汤的规律进行知识发现。成果:研究最终收录200例本类方有效病案,分别对小青龙汤的病、证、舌、脉、症、药进行分析。观察属性偏序结构图,发现喘证是大部分运用小青龙汤病案中的首要疾病,而小青龙汤中常出现症状以咳嗽、气喘、恶寒、呼吸困难、痰多、胸闷、胃纳差、疲乏、形寒肢冷为主。其次还发现了小青龙汤治疗的疾病范围非常广泛,而并只不局限于肺系的疾病。本研究涉及的病种多达30类,其中以内科和五官科为主,还包括外妇儿科。舌象则以舌淡,苔薄白、苔白滑为主,脉象以滑脉与浮脉为主。从舌脉我们可以发现小青龙汤多见于表证、寒证与痰饮。小青龙汤辩证证型以寒饮内停、风寒袭表最为常见。除此之外还发现小青龙汤还存在其他特异性高的舌脉象,例如沉脉、数脉、舌红、苔黄等,这也说明小青龙汤治疗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外寒内饮证,亦可以辩证治疗痰饮化热证、郁热证。结论:本研究通过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初步挖掘和整理得出近代医家小青龙汤的运用规律外,亦展示了属性偏序图从层次角度可以发现高频率出现的对象;从簇集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常用对象;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偏序结构图,可以很清楚和直观的看到每个属性的特点。

邓怀涵,蔡涛,冯瑞权,贾波,陈岚[7](2018)在《麻黄在湿温病中的运用刍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温病素有"禁汗"之说,而麻黄有"发汗峻药"之称,能否用于湿温病历来存在仁智之见。文章据诸多医家之论述及临床应用,提出湿温病并非一概"禁汗",且麻黄发汗之力的强弱,可通过控制用量与合理配伍以调节,故湿温病不必禁麻黄。在湿温病兼寒湿束表时,配伍麻黄可助解表祛邪;兼肺气闭郁之咳喘时,伍之可助止咳平喘;湿重热轻、气滞湿阻之象明显时,伍之可收行气祛湿之功。并对其注意事项进行了阐释,最后举两则医案为例。

陈梦云[8](2018)在《仲景医嘱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历代医家、学者对其研究多集中在处方用药方面,医嘱这部分内容长期受到忽视。医嘱是医生处方的延续,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虽有一些学者及硕博士对此进行研究,但大多以《伤寒论》或《金匮要略》其中一本书为研究基础,内容多是侧重于医嘱中的某一个方面,参考内容则是以古代医家论述为主。本文具有三个创新点:1.内容更全面:不仅涵盖《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的方后注(不包括《外台秘要》等附方),而且涵盖与医嘱相关的条文内容,可以更全面地归纳出仲景医嘱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从煎药溶媒到药后护理全方位解读医嘱内容;此外,文末对仲景医嘱所体现的思想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2.角度更多样:除了传统中医学视角外,还包括现代医学理论、实验研究数据和历史文化背景,并且在大部分医嘱分类中都列举了一些后世医家沿用此法的例子,使仲景医嘱显得更立体可信。3.更具延伸性:并非单纯论述仲景医嘱的作用及其科学性,而且从医嘱角度解释一些后世颇具争议的话题,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和泻心汤是否为同一张处方;此外,转变以往从药物入手比较方剂的做法,立足于医嘱,对仲景部分方剂进行比较,如黄连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区别。

江露,吴亚男,曾楚华[9](2017)在《郑建本医师运用麻黄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经验》文中研究说明总结郑建本医师辨治突发性耳聋并运用麻黄治疗突聋的临床经验。郑师将突发性耳聋病因病机总结为:外感主要为风热外袭,伤于肺卫,邪闭耳窍,导致暴聋;内伤主要为气滞血瘀,气血凝滞,耳窍不通,耳窍失养,而致突聋;年老体衰,肾经亏虚,虚火上炎,而致突聋。五脏之病理变化皆可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导致暴聋的发生。总结介绍郑师临床麻黄用药经验,麻黄特殊功效可总结为宣肺、开窍、活血、化瘀散结。

陈燕,朱佳[10](2017)在《朱佳教授治疗老年性哮喘》文中提出朱佳教授认为,老年性哮喘患者年老体衰,肺脾肾三脏亏虚,更易受六淫、饮食、情志及劳累等因素诱发,虚实夹杂,交互为患。治疗上,发作期不可单纯治标,当治标固本;平时亦不可全部治本,当治本顾标。麻黄是为肺经之专药,功擅宣肺平喘,但也有很多不良反应,如兴奋、出汗、心动过速等,严重中毒时还可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等。朱佳教授一分为二辨证看待麻黄的治疗作用及其毒副反应,临证时加减,尽量发挥麻黄的治疗作用,减少毒副反应。

二、麻黄并非“肺经专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黄并非“肺经专药”(论文提纲范文)

(1)从清肺排毒汤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论麻黄在温热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抗疫”指导方中麻黄的应用情况
2“抗疫”指导方中麻黄的应用意义
3 麻黄在治疗温热病古方中的应用
    3.1 太阳伤寒之发热证
    3.2 表邪束肺之痰饮病
    3.3 表邪入里之郁热证
    3.4 寒毒疟瘴之温热病
4 麻黄的现代研究

(2)《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绪论
第一章 本草及其训诂发端时期:先秦两汉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时代及以前的药物知识
    第二节 《神农本草经》以前的本草训诂
        一、《尔雅》
        二、《方言》
        三、《说文解字》
        四、《释名》
    第三节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及名物训诂的发端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训诂兴起的学术文化背景
        一、《神农本草经》的传本及《本草经集注》的形成
        二、《本草经集注》以前的《神农本草经》注训
    第二节 陶弘景及其《本草经集注》
    第三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方法
        一、广征博引
        二、以今释古
        三、辨物释名
        四、善用譬喻修辞
    第四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特点
        一、以研访目验为据
        二、以传闻见识佐证
        三、求实指误存疑
    第五节《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
        二、“朱墨分书”标识法
        三、不足之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发展时期:隋唐五代——“音训”训诂方法及名物训诂的充实发展
    第一节 《新修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新修本草》概要
    第三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继承
    第四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发展
        一、训诂体式
        二、训诂方法
        三、训诂内容
    第五节 《新修本草》形音义兼顾的训诂特点
    第六节 《新修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纠误正用的训诂成就
        二、不足之处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繁荣时期:宋金——“集注”训诂材料的极大丰富及名物训诂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证类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从《新修本草》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一、本草要籍简介
        二、本草要籍传承关系
    第三节 《证类本草》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一、集注的训诂体式
        二、由“朱墨分书”到“阴阳别文”
    第四节 《证类本草》的整体训诂特点
    第五节 《证类本草》的内部训诂特点
        一、征引诂训,广及注疏
        二、递相补训,考辨名实
        三、图文互释,相辅而行
        四、难字注音,因音辨名
        五、以方释药,功用有征
    第六节 《证类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集解训诂之丰
        二、名物训诂之盛
        三、不足之处
    第七节 《本草衍义》对《本经》训诂的意义
    第八节 南宋(金)本草训诂概况
        一、《绍兴本草》
        二、《纂类本草》
        三、《宝庆本草折衷》
        四、《本草成书》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转折时期:元明——训诂着作体例之变及名物训诂集大成后训诂重点向药性理论转移
    第一节 元明时期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本草纲目》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二、训诂体例
        三、训诂内容
        四、训诂方法
    第三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特点
        一、引字辞之书,谨训名物
        二、重音声之系,详解异名
        三、秉格物之学,考释性理
    第四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详尽释名,堪为名物训诂之峰
        二、综释本草,诚《本经》训诂之集成
        三、不足之处
    第五节 《神农本草经疏》对《本经》药物的训诂
        一、《神农本草经疏》概述
        二、《神农本草经疏》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三、《神农本草经疏》的训诂特点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鼎盛时期:清代
    第一节 清代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清代《本经》训诂概况
    第三节 清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二、训诂体例和形式
        三、训诂内容
        四、训诂术语
    第四节 清代《本经》训诂内容
        一、训释实词
        二、分析语法
        三、呈现修辞
        四、标彰句读
        五、注音校勘
        六、揭示题旨
    第五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方法与特点
        一、悉遵经旨,透发《本经》奥义
        二、切合实用,抉发《本经》精蕴
    第六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成就与不足
        一、训诂有法,理有所宗,成果显着
        二、过于尊古,穷圆其说,反失于真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经》训诂研究综论
    第一节 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
        一、实事求是、尊古不泥的训诂原则
        二、以目验亲证为训诂依据
        三、纠正前代之误的训诂传统
        四、善用譬喻修辞
    第二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本草药物属性决定其区别
        二、名物之学的关联与融通
    第三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共性问题
    第四节 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探讨
    第五节 《本经》训诂对本草学及训诂学的借鉴意义
    第六节 《本经》训诂疑点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Apriori算法的《伤寒杂病论》“麻黄-石膏”的证-方-药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伤寒杂病论》相关知识
    2.1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2.2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的作用
    2.3 《伤寒杂病论》对治“时行之气”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数据收集
    3.2 数据整理与规范
    3.3 质量控制与数据挖掘方法
    3.4 网络图形构建
4 结果
    4.1 《伤寒论》相关数据
    4.2 《金匮要略》相关数据
    4.3 《伤寒论》《金匮要略》数据汇总
5 讨论
    5.1 方剂部分
    5.2 中药部分
    5.3 症状部分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体系数据挖掘可视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COVID-19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1 病原体
        2 流行病学资料
        3 发病机制
        4 症状体征
        5 辅助检查
        6 治疗
        7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疫病的认识与研究
        1 古代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2 COVID-19的中医病名
        3 COVID-19的中医病因
        4 COVID-19中医病机的认识
        5 COVID-19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
    研究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筛选标准
        3 剔除标准
    研究方法
        1 病例收集
        2 数据录入与核对
        3 建立数据库
    研究结果
        1 症状频次
        2 舌象频次
        3 脉象频次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分布
        5 药物频次分布
        6 药物组方规律
        7 类方核心组合
    讨论
        1 姜良铎教授对COVID-19的认识及诊治思路
        2 症状舌脉分析
        3 对药物的分析
        4 药物常用组合及关联度分析
        5 药物聚类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吴佩衡运用麻黄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麻黄的概述
    1 麻黄的简介
        1.1 麻黄的炮制
        1.2 麻黄在各医药着作中的简介
        1.3 麻黄的药理研究及化学成分
        1.3.1 麻黄的药理研究
        1.3.2 麻黄的化学成分
第二部分 吴佩衡先生概述
    1 吴佩衡先生生平
    2 吴佩衡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对扶阳思想的研究
        2.1 吴佩衡先生的学术思想
        2.2 吴佩衡先生对扶阳思想的研究
        2.3 吴佩衡先生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研究
    3 吴佩衡先生学术成就
        3.1 《麻疹发微》的简介及学术价值
        3.2 《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用》中麻黄的运用简介
第三部分 《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运用麻黄的结果与分析
    1 研究方案
    2 《伤寒论》运用麻黄的结果与分析
        2.1 药物频次分析
        2.2 组方规律分析
        2.2.1 用药模式分析
        2.2.2 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2.2.3 《伤寒论》中麻黄方剂用药关联规则网络图
        2.3 症状统计分析
        2.4 治则治法统计分析
    3 《金匮要略》运用麻黄的结果与分析
        3.1 药物频次分析
        3.2 组方规律分析
        3.2.1 用药模式分析
        3.2.2 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3.2.3 《金匮要略》中麻黄方剂用药关联规则网络图
        3.3 症状统计分析
    4 《吴佩衡医案》运用麻黄的结果与分析
        4.1 药物频次分析
        4.2 组方规律分析
        4.2.1 用药模式分析
        4.2.2 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4.2.3 《吴佩衡医案》中麻黄方剂用药关联规则网络图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证候、治法统计分析
        4.5 《吴佩衡医案》麻黄方药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运用麻黄的讨论分析
    1 结果
    2 麻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分析
    3 麻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常见配伍
    4 麻黄在《吴佩衡医案》中结果分析
        4.1 吴佩衡先生运用麻黄的经验
        4.1.1 擅用经方,运用广泛
        4.1.2 扶阳固本,擅用麻辛附子汤
        4.1.3 学识渊博,经方时方合用治疑难
        4.1.4 灵活变通,因地制宜
        4.1.5 医术精湛,善治小儿疾病
    5 麻黄的最新配伍及临床新用概况
        5.1 内科疾病
        5.2 妇科疾病
        5.3 男科疾病
        5.4 儿科疾病
        5.5 眼科耳鼻喉科疾病
        5.6 外科疾病
第五部分 麻黄的用量分析及用药禁忌
第六部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麻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唐宋医方和《吴佩衡医案》中的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属性偏序图原理对近代小青龙汤医案挖掘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古代文献研究
    1.1 小青龙汤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条文
    1.2 小青龙汤的方药
        1.2.1 药物组成
        1.2.2 药物的特殊煎煮方法
        1.2.3 药物特性与功效
        1.2.4 药物古籍摘要
        1.2.5 方药的配伍特点
        1.2.6 小结
    1.3 小青龙汤方论
    1.4 小青龙汤中医的临床应用
        1.4.1 痰饮
        1.4.2 喘证
        1.4.3 哮病
    1.5 病案赏析
    1.6 小结
第二章 现代对小青龙汤的研究
    2.1 小青龙汤现代药理研究
        2.1.1 止咳平喘作用
        2.1.2 抗炎抗过敏作用
        2.1.3 增强免疫作用
        2.1.4 扩张外周末梢血管使皮肤温度升高
        2.1.5 抗癌作用
    2.2 小青龙汤现代西医运用
        2.2.1 慢性支气管炎
        2.2.2 支气管哮喘
        2.2.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2.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2.5 肠易激综合征
        2.2.6 急性肾炎
        2.2.7 多发性关节痛
        2.2.8 变应性鼻炎
        2.2.9 顽固性荨麻疹
        2.2.10 乙型肝炎
    2.3 小结
第三章 形式概念分析理论知识
    3.1 形式概念分析概念
    3.2 形式概念分析内容
        3.2.1 形式背景
        3.2.2 概念格的构造
        3.2.3 偏序关系
        3.2.4 属性偏序结构图
    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
        3.3.1 国内外对小青龙汤认识
    3.4 发展趋势评述
第四章 小青龙汤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意义
    4.4 研究知识数据构建
        4.4.1 收集数据
        4.4.2 数据纳入标准
        4.4.3 数据排除标准
        4.4.4 数据规范化处理
        4.4.5 数据归纳与整理
    4.5 小青龙汤偏序结构图的生成
        4.5.1 构建形式背景
        4.5.2 建立属性偏序结构图
    4.6 小青龙汤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6.1 小青龙汤治疗“病”的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6.2 小青龙汤“证型”的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6.3 小青龙汤“舌苔”的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6.4 小青龙汤“脉象”的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6.5 小青龙汤“症状”的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6.6 小青龙汤“药物”的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6.7 小青龙汤“证—舌脉症”的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第五章 讨论
    5.1 小青龙汤的运用
    5.2 小青龙汤煎药方法的重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麻黄在湿温病中的运用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湿温病禁用麻黄之原由
    1.1 湿温病素有“禁汗”之说
    1.2 麻黄有“发汗峻药”之称
2 湿温病不必禁麻黄
    2.1 湿温病并非一概“禁汗”
    2.2 控制用量和配伍可制约辛温之性
3 麻黄在湿温病中的具体运用
    3.1 湿温病初起兼寒湿束表者
    3.2 湿温病兼肺气闭郁之咳喘者
    3.3 湿温病中湿重热轻、气滞湿阻之象明显者
4 使用注意
5 病案举例
    5.1 湿温咳嗽
    5.2 湿温发热
6 结语

(8)仲景医嘱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煎药溶媒
    1. 水类溶媒
        1.1 甘澜水
        1.2 清浆水
        1.3 泉水
        1.4 潦水
        1.5 井花水
        1.6 东流水
        1.7 麻沸汤
    2. 蜜
        2.1 作用
        2.2 用量
        2.3 仲景用法
    3. 酒
        3.1 名称争议
        3.2 作用
        3.3 仲景用法
    4. 苦酒
        4.1 作用
        4.2 仲景用法
    5. 其它溶媒体
第二部分 煎煮法
    1. 现代煎煮法概况
        1.1 手工煎药
        1.2 机器煎药
    2. 方剂特殊煎煮法
        2.1 去滓再煎
        2.2 煎汤代水
        2.3 分煎合汁
        2.4 沸水浸渍
        2.5 离火煎煮
        2.6 丸散剂
    3. 单味药物特殊煎法
        3.1 麻黄
        3.2 桂枝
        3.3 大黄
        3.4 百合
        3.5 附子
        3.6 介、石类药物
        3.7 其它先煎药物
        3.8 饴糖
    4. 煎煮时间
        4.1 短时间煎煮
        4.2 一般煎煮
        4.3 久煎
第三部分 服药方法
    1. 按服药次数分类
        1.1 顿服与一服
        1.2 二服与三服
        1.3 多次服
    2. 按服药药量汤药
        2.1 固定量
        2.2 逐渐加量,以知为度
        2.3 递减服药法
        2.4 因人而异
    3. 用药途径
        3.1 外洗法
        3.2 阴道、直肠给药
        3.3 局部用药法
        3.4 其他外治法
    4. 服药时间
        4.1 平旦服
        4.2 先食服
        4.3 未发前服
        4.4 不定时含服
        4.5 季节
第四部分 药后反应
    1. 排泄物
        1.1 汗出
        1.2 呕吐
        1.3 利小便
        1.4 下利
        1.5 下血
    2. 自我感觉
        2.1 冒
        2.2 发烦
        2.3 肌肤感觉
        2.4 口渴
        2.5 腰腹热
    3. 客观表现
        3.1 脉出
        3.2 饮食
        3.3 腹软
第五部分 服药护理
    1. 饮食护理
        1.1 粥
        1.2 饮水
        1.3 煮饼
        1.4 常食冷食
        1.5 饮食禁忌
    2. 生活护理
        2.1 注意保暖
        2.2 汗出护理
        2.3 起居调护
第六部分 仲景医嘱所反应的思想
    1. 重视饮食
    2. 重视正气
    3. 顺应自然
    4. 医者仁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郑建本医师运用麻黄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
2 郑建本麻黄治疗突发性耳聋经验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3 验案举隅
    3.1 案例一
    3.2 案例二
4 体会

(10)朱佳教授治疗老年性哮喘(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老年哮喘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治疗经验
    3.1 祛风化痰平喘以治其标
    3.2 补肺健脾益肾以固其本
    3.3 擅用麻黄以治喘
    3.4 佐以化瘀、止痒、通窍之品治疗兼证
4 病案举例

四、麻黄并非“肺经专药”(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清肺排毒汤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论麻黄在温热病中的应用[J]. 彭欣,秦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1)
  • [2]《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D]. 杨舒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Apriori算法的《伤寒杂病论》“麻黄-石膏”的证-方-药关联分析[D]. 刘梦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D]. 梁思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吴佩衡运用麻黄的经验研究[D]. 王蕊.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基于属性偏序图原理对近代小青龙汤医案挖掘与整理[D]. 袁小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麻黄在湿温病中的运用刍议[J]. 邓怀涵,蔡涛,冯瑞权,贾波,陈岚. 辽宁中医杂志, 2018(10)
  • [8]仲景医嘱的临床价值研究[D]. 陈梦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9]郑建本医师运用麻黄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经验[J]. 江露,吴亚男,曾楚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7)
  • [10]朱佳教授治疗老年性哮喘[J]. 陈燕,朱佳. 吉林中医药, 2017(03)

标签:;  ;  ;  ;  ;  

麻黄不是“肺经专用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