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一、浅谈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冯喜珍,周娟[1](2021)在《大一新生怎样认识入学适应》文中认为运用开放式问卷,以361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新生对入学适应的认识。结果表明,大一新生明确感受到大学与中学在学习、生活和人际方面的不同,升入大学后的不适应也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大一新生对学校和授课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新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从新生的视角探讨入学适应,有助于深入认识大一新生的适应特点,可为学校管理、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此有效引导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好大学第一步。

郭敏[2](2021)在《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以Z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是由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转折点。但我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与小学的学习之间也存在着显着的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易使一些儿童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状况,给儿童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因此,提高一年级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是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获得良好学习效能及良好发展状态的必然要求。而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由于农村教育条件与城市教育条件存在很大的区别,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可能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了解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情况,开展关于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在运用文献法分析国内外有关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对Z市三所农村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教师、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以下普遍性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自我调整能力较低、学习任务不适应及学习环境不适应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于四个方面:第一是幼小衔接方面的因素,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断层,已有的习惯不适应小学课堂,缺乏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引导;第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认知发展的局限性,性别差异的影响,知识储备的差异;第三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包括课堂教学单调枯燥,重知识传授、轻习惯培养,学习任务难度设置过高,缺乏适宜的学习环境;第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包括缺乏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入学关注不够、与学校配合程度低。基于以上问题及原因,研究从以下三个多方面提出改善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首先,学校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定期培训交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环境的衔接性;加强对农村家长的指导,改善家庭教育。其次,教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尊重男女生的差异,注意因性施教;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适应能力;从学生发展水平出发,注意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班级与人际环境,增强学生归属感。最后,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优化教养方式,加强对子女自我调整能力的锻炼;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培养学习习惯与兴趣;提高对子女的入学关注度,积极与教师配合。

李宁[3](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提出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全洁[4](2020)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对高等院校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数量的倍增。在新的形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新生的学习适应新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成效。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而学习的不适应新表现尤为突出。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联系高校管理和学生活动的重要桥梁,他们的工作贯穿学生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对实现高校教学教育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希望探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大学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具体工作中,推进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新生能否更好使用大学学习生活,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通过借助现有文献的整理分析,提出2个研究问题问题。第一,辅导员开展哪些方面的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如何,目前有哪些工作困境。第二,推动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范式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方法进入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路径。以这两个研究问题为主线,笔者以S大学为例,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辅导员在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目前的工作困境。通过笔者在S大学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的具体工作,分析总结实践成效。经过分析总结,得出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式的视角,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并尝试建立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视角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进入辅导员其它工作领域的实践可能。

余莉莉[5](2020)在《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一流大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而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所以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是目前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此探究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情况及影响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对于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打造“教育质量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怎样调整自我来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怎样有目标的学习和有方法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对高校本科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内容还需要进行补充。基于此,本文以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以此对学习适应性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剖析,并对可能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为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对本科生展开调查,以抽取的样本为调查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推断,揭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呈现比较良好的状态,反应要重视高校教育管理;第二,“目前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本科生学习适应性产生显着影响,其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本科生学习适应性更强;第三,“父母教育方式”对高校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影响显着,“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更强;第四,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多且杂,“学习态度”是主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增强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第五,“学习氛围”对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显着,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加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基于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并调查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实现中小学和大学学习阶段的有效衔接;第二,高校应在硬、软件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第三,积极采用“民主型”父母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第四端正自已的学习态度,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第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张晓琳[6](2020)在《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作为后起之秀发展迅速,且招生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自高考录取制度改革以来,民办高校虽然获得与公办高校同批次录取考生的资格,但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多以低分学生为主。生源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新生在学习方面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其中,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效能偏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惧学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新生学习适应问题,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通常采取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谈心谈话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来解决,这些传统方法对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效能作用有限。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通过开展互助性、成长性小组,利用组员间的分享、互动和支持,促进个人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以帮助组员摆脱困境,增进社会功能。因此,笔者尝试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引入民办高校新生群体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新生学习适应问题。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以帮助民办高校新生摆脱学习适应不良困境,尽快度过适应期。本文以A校201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归纳和总结出新生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组员的学习适应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后,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和环境适应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即“初次相识”、“认知自我”、“经验分享”、“榜样力量”、“提升效能”和“成长进步”。评估活动效果可以发现,小组工作的介入使组员的自我认知变得清晰,学习态度变得积极,学业目标变得明确,学习动机有所增强,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自我效能感、时间规划和管理意识有所提升,学习生活已逐步走上正轨。实践证明,小组工作方法对解决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能为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模式和路径。

杨丽丽[7](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招录中职学校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学校适应便是其中之一。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已成为中职学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状况及健康,还影响他们未来发展。学生经历由中职到高职的转校,面临和中职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生活,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帮助中职学生如何快速的转换角色过渡到高职阶段,不仅是中职学生自身所要考虑的,也是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所关注的。了解中职升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分析中职升高职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特点,探索提高学校适应水平的方法,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毕业指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丰富职业学习阶段衔接过程中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调研,用SPSS16.0进行分析,了解中职升高职新生的性别、学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与非留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差异,中职升高职新生以及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差异,对适应不良的中职升高职新生进一步访谈发现在学习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满意度适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并通过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的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8次干预;再次利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团体辅导后的实验组和未做干预的对照组进行测试,从问卷评估、被试主观评估、观察评估中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1.性别、民族、留守与非留守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中,差异不显着。2.文科与理工科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满意度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贫困与非贫困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5.中职升高职新生、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上,差异显着,有着不同的适应特点;在学校适应上,差异不显着。6.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学校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显着。7.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方面,差异显着。但是情绪适应、自我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不显着。

洪璐[8](2020)在《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高校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综合教学质量得到显着提升。高校大学生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于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完善的人格表现和合格的心理素质是反应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军队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与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军队领导干部开展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军队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试着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军队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异同比较等方面浅析高校如何借鉴军队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借鉴经验。

朱树红[9](2020)在《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某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是一种工具,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甚至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用到。而语文作为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其学习的适应性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态度及能力成绩,甚至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人际关系等等。在整个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具体到某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就比较少了。于是笔者以济南市某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现状为依据,尝试分析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去发现、探究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本文在大量搜集、学习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对济南市某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现状进行相关调查研究。调查问卷面向180名新生的家长,访谈面向6位一年级语文教师以及部分家长、学生,同时结合课堂观察实录,研究将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展开调查。并对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家庭环境中语文学习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态度、家长自身的语文修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学校环境中外部环境和班级环境的变化;师生关系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自身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尊心、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等方面。随之笔者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充分结合国内外有关一年级语文学习适应性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首先家长要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并且自身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家长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学校则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学风,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师则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学会主动学习,并且确立合适的目标,勇于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心等等。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希望能够帮助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语文学习,同时为广大教师、家长提供帮助、借鉴,不断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把基础教育做得更好、更扎实。

李佳怡[10](2020)在《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两所公立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作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小学一年级是孩子们培养良好习惯与掌握相应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们的小学学段乃至整个学业生涯。为了促进入学适龄儿童从幼儿向学生的顺利过渡,使小学一年级新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本文以天津市南开区两所公立小学为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新生对学校生活不适应的原因,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归纳,落实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并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天津市南开区两所公立小学为例,从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对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以了解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不适应的原因,并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出发,探索促进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的教育对策。

二、浅谈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1)大一新生怎样认识入学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
    (二)升入大学不适应的方面
    (三)对学校的建议
    (四)对授课教师的建议
四、讨论与建议
    (一)为学生的适应搭好支架,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变化
    (二)完善教学设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加强师生交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2)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以Z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
        2.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3.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简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适应性
        2.学习适应性
    (二)理论基础
        1.哈克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调查对象
        3.个案研究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1.问卷设计
        2.访谈设计
    (三)调查结果
        1.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总体分析
        2.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各维度分析
        3.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性分析
三、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学习习惯不良
    (三)自我调整能力较低
    (四)学习任务不适应
    (五)学习环境不适应
四、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幼小衔接方面
        1.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断层
        2.已有的习惯不适应小学课堂
        3.缺乏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引导
    (二)学生自身方面
        1.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2.性别差异的影响
        3.知识储备的差异
    (三)学校教育方面
        1.课堂教学单调枯燥
        2.重知识传授,轻习惯培养
        3.学习任务难度设置过高
        4.缺乏适宜的学习环境
    (四)家庭教育方面
        1.缺乏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2.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3.入学关注不够,与学校配合程度低
五、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一)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
        1.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定期培训交流
        2.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环境的衔接性
        3.加强对农村家长的指导,改善家庭教育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
        2.尊重男女生的差异,注意因性施教
        3.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适应能力
        4.从学生发展水平出发,注意因材施教
        5.创设良好的班级与人际环境,增强学生归属感
    (三)发挥家长的协助作用
        1.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2.优化教养方式,加强对子女自我调整能力的锻炼
        3.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培养学习习惯与兴趣
        4.提高对子女的入学关注度,积极与教师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个案研究
致谢

(3)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南迁福州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第二节 北归济南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小结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四、争取“国立”运动
    小结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第一节 教育改革
        一、招生改革
        二、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公卫服务
        一、参与医疗救灾
        二、疫病防治服务
        三、公共卫生教育
    第三节 支援战争
        一、踊跃参军参干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小结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一、“三自”革新运动
        二、医院经费改革
        三、“三反”“五反”运动
    小结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一、宗教色彩浓厚
        二、亲美思想严重
        三、政治意识淡漠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一、常规思政教育
        二、爱国爱党教育
        三、亲苏学苏教育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标
        3、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2、辅导员应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3、辅导员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学习适应性
        2、学校社会工作
    (二)理论基础
        1、人在情境中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本章小结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与困境
    (一)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目的
    (二)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方法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结果
        1、S大学辅导员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了解情况
        2、S大学辅导员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常用方法
        3、S大学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
    (四)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困境
        1、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方法较为单一
        2、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能力有待提升
        3、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本章小结
四、S大学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实践
    (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1、个案背景资料
        2、辅导员个案服务实施
        3、个案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1、小组案例背景介绍
        2、辅导员工作计划过程
        3、学习成长小组实施过程
        4、小组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本章小结
五、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分析与反思
    (一)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
        1、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第二阶段: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介入
        3、第三阶段:巩固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变化的成效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反思
        1、学校社会工作的反思
        2、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
    (二)学校社会工作要主动在在辅导员工作中进行探索实践,建立更多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模式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处理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小组活动游戏操作规则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本科教育模式与基础教育模式的不同
        1.1.2 本科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现象增多
        1.1.3 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问题、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思路
        1.4.4 主要研究内容
        1.4.5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5.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理论
        1.5.3 奥斯汀的“IE0模型”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2.1.1 关于学习适应性概念的研究
        2.1.2 关于学习适应性测量工具的研究
        2.1.3 关于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表现的研究
    2.2 关于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2.1 从个人特征来看
        2.2.2 从学校层面来看
        2.2.3 从家庭层面来看
    2.3 关于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对策的研究
        2.3.1 个人层面
        2.3.2 学校层面
        2.3.3 家庭层面
    2.4 对已有研究的认识和思考
        2.4.1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4.2 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文献回顾
        3.1.2 题项设计
    3.2 预调查与预试问卷检验
        3.2.1 量表项目分析
        3.2.2 因素分析
        3.2.3 量表信度检验
    3.3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问卷的形成
    3.4 调查设计与调查实施
        3.4.1 调查方案的制定
        3.4.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的选择
        3.4.3 问卷复检
第4章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均值分析
        4.2.1 独立样本t检验
        4.2.2 单因子方差分析
    4.3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相关分析
        4.3.2 多元共线性诊断
        4.3.3 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3.4 集中量和差异量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与分析
    5.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2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参与式观察法
        1.4.4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民办高校
        2.1.2 学习适应
        2.1.3 小组工作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行为理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优势视角理论
        2.2.4 小组动力学理论
第3章 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以A校为例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编制
    3.3 调查结果
        3.3.1 学习适应总体情况
        3.3.2 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方案
    4.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1 必要性分析
        4.1.2 可行性分析
    4.2 小组工作介入基本方案
        4.2.1 组员招募与选取
        4.2.2 需求评估
        4.2.3 小组目标
        4.2.4 活动方案
第5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5.1 第一次小组活动:初次相识,凝心聚力
    5.2 第二次小组活动:大学印象,认知自我
    5.3 第三次小组活动:经验分享,学业有方
    5.4 第四次小组活动:榜样力量,激发动力
    5.5 第五次小组活动:提升效能,规划目标
    5.6 第六次小组活动:成长进步,开启新旅程
第6章 小组工作评估
    6.1 过程评估
        6.1.1 组员参与情况
        6.1.2 每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6.2 结果评估
        6.2.1 小组满意度调查
        6.2.2 小组前后测结果
        6.2.3 小组工作后的访谈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7.1 总结
    7.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2.问题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学校适应的内涵研究
        2.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3 学校适应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4.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教育或辅导的相关研究
        5.研究评价
    (四)概念界定
        1.学校适应
        2.中职升高职
        3.团体心理辅导
    (五)相关理论阐释
        1.团体动力学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工具
        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介绍及选用
        2.有关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学生情况调查表
        3.有关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4.甑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5.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6.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7.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测量法
        3.统计分析法
        4.访谈法
        5.实验法
        6.观察法
三、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一)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人口统计变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1.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2.不同专业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3.不同民族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5.留守与非留守经历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6.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7.中职升高职学生、单招学生、高考学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二)调查结论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自身学校适应情况分析
        2.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对比分析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1.学校适应问卷调查数据依据
        2.团体心理辅导前访谈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依据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性质
        1.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2.团体心理辅导性质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内容设计
        1.方案设计思路
        2.方案设计内容
    (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
    (五)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评估
        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问卷评估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被试主观评估
        3.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观察评估
    (六)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1.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关系适应的讨论
        2.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学习适应的讨论
        3.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校园适应的讨论
        4.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择业适应的讨论
        5.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情绪适应的讨论
        6.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自我适应的讨论
        7.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满意度适应的讨论
五、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新生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2 :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中职升高职学校适应的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附录4 :甄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5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
    附录6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附录7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附录8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绪论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综述
    1.4 课题的创新点
2 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2.1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2.2 新兵心理健康教育
        2.1.1 新兵连时期心理健康教育
        2.1.2 新兵下连时期心理健康教育
    2.3 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2.3.1 入学教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
        2.3.2 新生发展规划时期心理健康教育
    2.4 新兵与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2.4.1 二者相同之处
        2.4.2 二者不同之处
3 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3.1 思想与心理调查分析制度
    3.2 思想与心理档案制度
    3.3 思想与心理动员制度
    3.4 思想与心理汇报制度
    3.5 思想与思想教育汇报制度
4 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4.1 加强教育激励
    4.2 加强宣传鼓动
    4.3 及时疏导干预
    4.4 鼓励互助调节
    4.5 活跃校园生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语文学习的适应性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影响
        (二)一年级部分新生不适应语文学习
        (三)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成果的成绩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第一章 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适应
        (二)适应性
        (三)学习适应性
        (四)语文学习适应性
    二、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三)全语言教育理论
第二章 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过程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分析
        (二)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兴趣情况
        (三)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能力情况
        (四)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
    三、教学案例《小小的船》
        (一)课文分析
        (二)教学分析
        (三)学生行为观察
第三章 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一)家庭中的语文学习环境
        (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三)家长自身的语文修养
        (四)家长的教养态度
        (五)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状况
    二、学校环境对学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一)升入小学之后环境的变化
        (二)对小学外部环境的适应
        (三)对小学班级环境的适应
    三、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二)教师采取的教育方式
        (三)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
    四、学生自身语文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一)对待学习的态度
        (二)自尊心的影响
        (三)智力发展水平差异
第四章 提高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一、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重要支撑
        (一)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二)自身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孩子语文学习的求知欲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配合学校工作
    二、学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而有力的后盾
        (一)学校与家庭之间进行沟通衔接、合作交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学风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三、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是关键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自身学习能力、教学能力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的心灵
        (三)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语文学习的求知欲
        (四)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六)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
        (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学会主动学习
        (二)确立合适的目标,勇于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心
        (三)积极的向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历

(10)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两所公立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核心概念界定
    六、理论基础
    七、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小学一年级新生对规则的遵守能力需培养
    二、小学一年级新生对自我的服务能力需锻炼
    三、小学一年级新生对学习的落实能力需引导
    四、小学一年级新生对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需提升
第四章 促进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学校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多元的发展空间
    三、家长要为学生提供积极的辅助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问卷调查(教师)
附录二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三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问卷调查(家长)
附录四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访谈提纲(家长)
致谢

四、浅谈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大一新生怎样认识入学适应[J]. 冯喜珍,周娟. 山西青年, 2021(24)
  • [2]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以Z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D]. 郭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4]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全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 余莉莉. 南昌大学, 2020(01)
  • [6]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D]. 张晓琳. 长春工业大学, 2020(11)
  • [7]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D]. 杨丽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洪璐.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9]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某小学为例[D]. 朱树红. 鲁东大学, 2020(01)
  • [10]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两所公立小学为例[D]. 李佳怡.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