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格生山水写生教学探讨

黄格生山水写生教学探讨

一、黄格胜山水画写生教学座谈(论文文献综述)

覃鲜花[1](2020)在《覃绍殷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覃绍殷的山水画艺术在广西美术界影响较广,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曾被授予“民族杰出美术家”等荣誉称号。自六十年代初以漓江山水作为主要创作对象,以自身的创作实践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创作思想集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个人强烈的民族情怀、乡土意识,使得他的画作显示出浑厚雄壮的独特个性魅力。在覃绍殷的山水画中,表达着对大自然深切的爱,他以无功利的艺术眼光体察大自然,以充满诗意的画面表现自然山川的一草一木,表现漓江之畔的点点滴滴。覃绍殷的山水画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山水画产生了影响,同时对广西现代美术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自1979年始,他频繁接触刘海粟、李可染、钱松碞、朱屺瞻、陆俨少、黎雄才、宋文治等大家,受教于他们的笔墨才情,经过他自身长期摸索研究,纯粹地去体悟山水,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山水画作品,从这些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艺术、对美学、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追求。作为广西漓江山水画艺术的践行者和先行者,覃绍殷对于山水画创作的实践与理论阐释,在广西区域美术发展历程中同样提供了独特的理论研究价值。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深入地域美术的个案课题鲜有少见。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历史的局限,也有当下的原因,因而也成为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时代背景。对于覃绍殷的绘画创作经验、美学理论的研究存在更多的缺憾,鉴于覃绍殷的艺术成就,有必要对他进行严谨而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覃绍殷山水画的个案研究,侧重史料的挖掘、整理和叙述,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途径,进行相对清晰的轮廓勾勒,阐释其艺术表现的特征,从而解析其创作理念以及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将其在广西美术史、乃至整个20世纪广西美术史中明确他的学术地位,成为广西美术史中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存在。

杨武,黎日玲[2](2015)在《论漓江画派人才培养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漓江画派人才培养的原动力。漓江画派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保障等多方面坚持创新,探索出一条漓江画派人才培养的路子,为打造漓江画派品牌提供人才保障。

厉文婷[3](2012)在《探究写生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促进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以来,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山水画一直在曲折中求生存,传统山水画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需要发展和革新。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画家们在探索山水画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地开始重视山水画写生的功能,山水画写生已然成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和实践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现代山水画从题材和技法上都得到了拓宽。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端。本文旨在以现代山水画发展中的一些有影响力的画家和流派为例,总结借鉴前辈画家和流派的写生经验,分析中国山水画发展现状。本文还通过比较分析中西绘画对待写生的不同观念和方法,从中找出中国山水画写生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山水画写生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山水画发展的促进作用。针对山水画发展的现状以及时代需要,明确中国山水画该如何写生,写何“生”,并提出若干具有现实意义的山水画写生观念和方法,以及对如今院校山水画教学的一些意见建议。

王明国[4](2008)在《黄格胜艺术观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个在艺术界具有多重身份的人,黄格胜先生以他的经历以及写生、创作的经验,用他独特的表述方式总结出了许多通俗易懂、发人深省、明人智慧的艺术观点和看法。文章着重就他的"为人生而艺术"和"自然观"两个艺术思想,通过梳理他的画评以及他自己的艺术观点,探讨他艺术观的美学倾向和现实意义。

二、黄格胜山水画写生教学座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格胜山水画写生教学座谈(论文提纲范文)

(1)覃绍殷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覃绍殷生平及历史背景
    (一)生平简介
    (二)时代背景
    (三)地理人文
    (四)工作经历
二、山水画艺术创作演变历程
    (一)艺术创作理念
        1.追本溯源
        2.扎根本土,深入生活
        3.变法创新
    (二)艺术创作分期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2.改革开放至今
三、山水画作品分析
    (一)构图特征
        1.取舍有度,精于剪裁
        2.疏散幽远,虚实相生
    (二)笔墨特征
        1.以书入画,骨法用笔
        2.粗犷厚拙的线条质感
        3.墨与色的和谐统一
    (三)审美特征
        1.桂林山水的地域写照
        2.苍润浑厚的气韵表现
        3.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
        4.诗情画意的哲学品格
四、山水画艺术成果和影响
    (一)主要艺术成果
    (二)对地方美术教育的实践作用
    (三)推动桂林山水文化的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论漓江画派人才培养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 高中阶段后备人才的培养
    (二) 抓好基础的大学教育
    (三) 提升能力的研究生教育
    (四) 打造精英的“高研班”培训
二、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一) “格物致知”的育人理念
    (二) “没有作品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的评价理念
    (三) “写生法”教学主张
三、人才培养管理创新
    (一) 中国画学科建设和漓江画派构建互融发展
    (二) 漓江画派促进会对漓江画派的文化艺术管理
    (三) 特色明显的漓江画派学院
四、人才培养方式创新
    (一) 人才培养与画派创作相结合
    (二) 发挥名师“传帮带”效应
    (三) 打造重点课程、精品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
    (四) 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导师工作室
五、人才培养保障创新
    (一) 建设漓江画派研究平台
    (二) 成立漓江画派基金会
    (三) 建立美术创作基地
    (四) 多渠道展现创作成果

(3)探究写生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促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关于写生
    2.1 人物写生:素描写生引入人物画
    2.2 花鸟写生:当代花鸟画面临困境
    2.3 山水写生:对写生的特殊需要
3 山水画写生现状
    3.1 从山水画家个人角度看写生现状
        3.1.1 黄宾虹与傅抱石:勾勒写生画稿
        3.1.2 李可染:“不与相机争功”
        3.1.3 黄格胜:对景写生即为创作
    3.2 从山水画家流派角度看写生现状
        3.2.1 新金陵画派和长安画派
        3.2.2 岭南画派和漓江画派
4 扩展现代山水画写生之路
    4.1 融“造化”、“心源”于一体,“写”写生之“生”
    4.2 现代山水写生从民间艺术寻求出路
5 山水画写生对于现代山水画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1 从个人来看:有利于个人风格的形成
    5.2 从流派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形成地域画风
6 山水画写生对专业院校教学研究的意义
    6.1 有助于纠正如今学院山水画教学中西方化写生的弊端
    6.2 有助于培养新生代的笔墨创新能力
        6.2.1 通过写生促进提高学生的笔墨创新意识
        6.2.2 通过写生促进充实学生的笔墨语言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黄格胜山水画写生教学座谈(论文参考文献)

  • [1]覃绍殷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D]. 覃鲜花.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论漓江画派人才培养创新[J]. 杨武,黎日玲. 艺术探索, 2015(03)
  • [3]探究写生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促进作用[D]. 厉文婷. 重庆师范大学, 2012(12)
  • [4]黄格胜艺术观浅析[J]. 王明国. 艺术探索, 2008(02)

标签:;  ;  ;  ;  ;  

黄格生山水写生教学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