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关系初报

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关系初报

一、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关系初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朱江,孙红艳,史亚波,秦兵[1](2022)在《双头翼状胬肉垂直切开结膜移植手术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双头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双头翼状胬肉手术32例(32眼),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16例(16眼)。观察组采用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 对照组采用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个月,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t=3.093, 6.260;P=0.007, 0.001);观察组视力(UCVA, logMAR)0.144±0.103, 对照组为0.113±0.102,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0, P=0.397);两组患者术后2周角膜上皮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Schirmer I试验观察组较术前明显提高(t=-3.221, P=0.006), 对照组无明显改变(t=-2.449, P=0.083),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5, P=0.08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t=-8.384、-5.571, 均P<0.001),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 P=0.86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 1.000)。结论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治疗双头翼状胬肉的效果良好。

胡宝珍[2](2014)在《原发性翼状胬肉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我院常用的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208例(220眼),分别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这两种术式,对术后视力、角膜上皮平均修复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 BUT)、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术后视力变化:本研究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研究发现A、B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A组平均提高了3行,B组平均提高了2行。A组110眼术后视力提高者有78眼(70.91%),不提高者β2眼(29.09%),B组110眼术后视力提高者有58眼(52.73%),不提高者52眼(47.27%),两组之间视力提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角膜上皮平均修复时间:A组患者术后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3.42±0.78d,B组为4.95±0.81d,B组愈合时间长于A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术后3天,两组基础泪液分泌都显着增加,术后6个月时部分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6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4)BUT的变化:观察到6个月时,两组的BUT与术前比较有差异,即手术治疗后6个月时所测的BUT与手术前测得BUT不同,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6个月两组间所测的BUT比较无差异(P=0.182)。(5)术后复发率:两组病例术后均取得较明显的手术有效率。A组术后有效眼数105眼,有5眼术后6个月内出现复发;B组术后有效眼数95眼,15眼术后6个月内出现复发,两者的手术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并发症:两组病例因手术方式不同,术后并发症略有不同。分述如下:两组患者术后全部出现球结膜充血水肿,A组患者有10例(9.09%)出现角膜水肿,4例(3.64%)出现干眼症;B组患者有26例(23.63%)出现角膜水肿,15例(13.63%)出现干眼症;两组患者术后均无移植片脱落、感染、角巩膜溶解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且两组之间出现的共同并发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翼状胬肉,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方法治疗,比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具有明显的临床优点,如:术后视力提高更明显、眼表损伤修复愈合时间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旺斌,陈子林[3](2014)在《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通过对角膜的牵拉压迫作用、局部泪膜的透镜作用、角膜组织的瘢痕作用等来改变角膜的屈光状态。而翼状胬肉所引起的角膜散光大小则与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宽度、深度,手术次数,活动隆起情况等因素相关。该文就翼状胬肉引起角膜屈光状态改变的机制及胬肉中影响角膜散光大小的因素予以综述。

杨陈涛,陈小娟[4](2013)在《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大量的眼科医生报导通过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同时也明显提高了视力。关于翼状胬肉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翼状胬肉通过影响角膜的形态而造成了角膜散光。现将近几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裴育,张晓鄂,胡婷婷[5](2012)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文中指出0引言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其术后复发率较高,传统的手术方法复发率为30%~50%,甚至高达80%[1]。过去人们多将目光集中在如何降低手术后复发率的研究上,而对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研究较少。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我们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到手术后视力和屈光度均有明显改变,报道如下。

黄玉俊[6](2012)在《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病变,当胬肉组织增长时,随着组织的肥厚和血管的增生,可以明显地影响视力及产生明显的刺激症状。为了解胬肉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屈光状态的影响,现收集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行翼状胬肉

戚应祥[7](2010)在《翼状胬肉210眼手术治疗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及方法。方法对循规散光大于1.5D而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缘内小于2 mm者(A组)采取单纯胬肉切除治疗,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缘内大于2 mm者(B组)均采取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均取得满意效果,A组复发率为15%,B组复发率为10%.结论对于翼状胬肉致角膜散光导致视力下降者应及早手术治疗且单纯胬肉切除效果满意;而侵入角膜缘内超过2 mm之翼状胬肉应及早手术且采用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胡学斌,方芳,江萍,陈丽华[8](2009)在《LASIK手术与翼状胬肉相互影响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合并翼状胬肉的近视眼患者行LASIK的治疗方法、疗效、特殊性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方法:1999-08/2007-03对21例39眼合并翼状胬肉的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对术前设计、术中情况以及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合并翼状胬肉的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能够顺利完成。手术后翼状胬肉的生长无明显变化。手术后1d:视力≥1.0者34眼(87%),视力≥0.8者5眼(13%);手术后1a:视力≥1.0者36眼(92%),视力≥0.8者3眼(8%)。结论:合并翼状胬肉的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疗效依然确切、安全可行。2a内LASIK手术对翼状胬肉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特别是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瓣区域后,由于角膜表面应力的改变引起的屈光变化值得深入研究。

刘洁梅,梁镇忠,林海英,陈楚丽[9](2009)在《翼状胬肉对角膜屈光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对角膜屈光力影响的临床资料,把握翼状胬肉的切除时机。方法按照翼状胬肉的大小、生长方向、肥厚程度进行分类,并测定术眼前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及散瞳验光。结果62眼术前平均屈光度+2.33D、散光为-1.35D,术后平均屈光度+1.01D,散光度为-0.75D。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统计屈光状态发现,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度影响越大(P<0.05)。结论翼状胬肉的大小、生长方向、肥厚程度不同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也不同。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散光,提高视力。

徐方,杨冠[10](2007)在《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对角膜屈光状态影响的分析,为治疗、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93例(97眼)门诊施行胬肉手术者,术前进行屈光度、视力检查。术后2月进行屈光度和视力检查,进行术前术后屈光度、视力的比较,统计学的检验。结果术前97眼平均屈光度为+2.16D、散光为-1.26D。术后97眼平均屈光度为+1.01D,散光度为-0.81D。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统计屈光状态发现,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度的影响越大。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大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使患眼发生远视和散光。

二、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关系初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关系初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原发性翼状胬肉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翼状胬肉引起角膜散光的机制
2 角膜散光大小的影响因素
3 结语

(5)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6)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2.2 手术方法:
        1.2.3 手术后处理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翼状胬肉210眼手术治疗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
        1.2.1 一般治疗
        1.2.1. 1 所有病例均于第一次来院确诊为翼状胬肉后根据检查情况,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2.1. 2 所有病例均于术前经结膜囊准备3 d以上。
    1.3 手术方法所有手术均为双目显微镜下手术, 常规消毒、铺巾、表麻及局部麻醉、开睑器开睑。
        1.3.1 A组病例采用单纯胬肉切除术:
        1.3.2 B组病例采用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2 结果
3 讨论

(8)LASIK手术与翼状胬肉相互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翼状胬肉对角膜屈光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翼状胬肉分类:
    1.3 手术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术前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程度与屈光状态的关系:
    2.2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视力比较:
    2.3 翼状胬肉术后屈光状态:
3 讨 论

四、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关系初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头翼状胬肉垂直切开结膜移植手术的效果分析[J]. 朱江,孙红艳,史亚波,秦兵.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2(02)
  • [2]原发性翼状胬肉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分析[D]. 胡宝珍.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3]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关系的研究进展[J]. 黄旺斌,陈子林. 医学综述, 2014(04)
  • [4]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研究进展[J]. 杨陈涛,陈小娟. 江西中医药, 2013(05)
  • [5]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J]. 裴育,张晓鄂,胡婷婷. 国际眼科杂志, 2012(08)
  • [6]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变化的研究[J]. 黄玉俊. 实用医技杂志, 2012(04)
  • [7]翼状胬肉210眼手术治疗疗效观察[J]. 戚应祥. 基层医学论坛, 2010(35)
  • [8]LASIK手术与翼状胬肉相互影响的探讨[J]. 胡学斌,方芳,江萍,陈丽华. 国际眼科杂志, 2009(09)
  • [9]翼状胬肉对角膜屈光力影响的研究[J]. 刘洁梅,梁镇忠,林海英,陈楚丽. 广州医药, 2009(03)
  • [10]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J]. 徐方,杨冠.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07(12)

标签:;  ;  ;  ;  ;  

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关系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