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复合驱乳化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三元复合驱乳化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一、三元复合驱乳化作用对提高采收率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丽丽[1](2021)在《乳化作用对弱碱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石油科技工作者加强了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和提高驱油效果措施研究,认为乳化作用是提高复合驱增油效果的主要机理之一。依据矿场技术需求,以大庆油田A区弱碱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油井采出液和开采曲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乳化作用对弱碱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可与原油发生乳化作用,生成油水乳状液,乳状液在岩心多孔介质中运移所产生的"贾敏效应"导致渗流阻力增加,提高注入压力,扩大波及体积效果变好,乳化作用还会引起采出液剩余压力即流压减小;采出液含水率对乳化类型影响较大,W/O型乳状液向O/W型乳状液转型的临界含水率在60%左右;采出液油水相中都溶解了部分表面活性剂,原油中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强乳化作用和提高乳状液稳定性。对矿场生产数据分析表明,储层内油水乳化作用愈强,乳状液稳定性愈好,弱碱三元复合驱增油降水效果愈好。

石国新,栾和鑫,徐崇军,陈权生,关丹,阙庭丽,云庆庆,邵洪志[2](2020)在《低界面张力下乳化程度对二元驱采收率的影响》文中认为为研究砾岩油藏乳化程度与二元复合驱采收率的关系,通过乳化(调节表面活性剂的加量)调控驱油体系乳化强度以及乳化体系在长岩心中的运移规律,研究了不同乳化强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环烷基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KPS)二元体系的驱油效果,明确了乳化程度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油水界面张力为5×10-2mN/m的中等乳化二元体系的驱油效率比5×10-3mN/m无乳化体系的高8%。当二元体系达到临界黏度后,油水界面张力为5×10-2 mN/m数量级、乳化综合指数适宜的乳状液对驱油体系黏度具有补偿作用,能够长距离保持驱油体系黏度的稳定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砾岩油藏二元复合驱多因素耦合提高采收率决策中,在渗透率极差较大时通过调节驱油体系黏度比和乳化综合指数可实现提高采收率;渗透率级差≤6时,通过界面张力和乳化综合指数调控实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当剩余油饱和度小于50%时,乳化综合指数控制在50%~70%;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0%时,乳化综合指数控制在30%~50%。在新疆某区块实施"低界面张力和可控乳化"二元复合驱技术,采收率提高28%,含水率降幅大于40%,实现了驱油体系"梯次降黏、逐级动用"的个性化设计。图11表3参17

胡泊洲[3](2020)在《X区块不同水质弱碱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X区块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阶段,水驱开采程度低,水驱开采后仍有开发潜力,适合使用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本文采用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三元污水配制的三元体系在界面张力、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吸附量等方面与清水配制的三元体系有所差异。为了系统分析三元污水中各参数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程度,以及预测不同水驱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的开发效果,本文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X区块弱碱三元复合驱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设计不同开发方案并对方案预测的开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水质弱碱三元体系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情况。本文应用Petrel软件建立X区块相控地质模型,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和有效厚度模型。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水驱阶段历史拟合,截止到2018年8月末,实际累积产油量为140.40×104t,计算累积产油量为139.13×104t,区块计算采出程度为45.20%。在历史拟合基础上,研究了剩余油分布情况,然后利用CMG软件进行不同水质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质三元污水中含油及悬浮颗粒浓度、矿化度、残聚浓度等因素对三元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注入能力、表面活性剂吸附量、聚合物不可入孔隙体积、三元体系粘度及对碱的吸附量。之后进行不同水质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注入参数研究,根据注入参数预测开发效果为,三元复合驱阶段累积产油量为7.94×104t,阶段采出程度19.41%,全区最终采收率为65.60%,三元复合驱与水驱相比提高采收率17.95%,累积增油7.34×104t;与普通污水三元复合驱相比提高采收率0.48%,累积增油0.19×104t。

马增阳[4](2020)在《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部分油田经过多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后期,水驱产量递减加快,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采收率一般仅为30%~40%。三元复合驱是在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驱油方法,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正在逐步推广,被大庆油田确定为实现持续稳产的主导技术之一。本文从杏十二区复合驱试验区块的油层发育及地质条件出发,以油藏工程及提高采收率为理论依据,以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为技术手段,针对杏南开发区纯油区葡I3油层,水淹程度高、水洗强度大、聚驱提高采收率幅度低等主要问题,在人造岩心上进行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影响研究。通过开展聚合物注入能力评价实验、储层碱敏性评价实验、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对比实验及三元体系性能评价实验优选出适合该试验区块配制三元复合体系的各成分;再进行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在实验中采取控制单一变量横向对比的方法,分别研究各段塞化学药剂注入浓度及各段塞注入尺寸对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以确定最适合杏十二区复合驱试验区块油层的注入方案,达到提高油层动用厚度,降低药剂注入成本,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杏十二区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化学药剂浓度及段塞组合最优注入方案为:0.06PV前置段塞(CP=1800 mg/L)+0.30PV三元主段塞(三元体系CP=2000 mg/L,CA=1.20wt%,CS=0.30wt%)+0.15PV三元副段塞(三元体系CP=1800mg/L,CA=1.00wt%,CS=0.10wt%)+0.20PV后置段塞(CP=1600 mg/L),本优选方案可使化学驱提高采收率17.76个百分点。另外,将优选出的方案在试验区块的天然岩心上进一步对比验证,该化学药剂浓度及段塞尺寸组合注入方案适合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现场应用。

代亭阁[5](2020)在《乳化程度对层间矛盾的调整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萨尔图油田三类油层非均质性很强且层间矛盾较严重,这对油田的开发效果和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影响。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表明,乳状液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乳化复合驱兼具聚合物扩大波及体积和表面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乳状液体系及相关配套技术在高含水油田稳油控产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随着油藏含水率的逐年攀升及水驱问题的日益复杂,乳化复合驱逐渐成为水驱和聚驱后一项重要的接替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探究乳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配制的稳定的乳状液体系开展乳状液渗流特性实验,通过测量乳状液体系分散相的液滴分布和压力变化情况,探究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时的调剖特性和运移规律,并建立不同的乳状液体系与三类油层的匹配关系图版。然后在利用稳定的乳状液体系模拟地下乳化过程,开展并联岩心驱油实验,并与三元复合体系作用效果形成对比,研究不同乳化程度、不同渗透率级差条件下乳状液对层间矛盾的调整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乳状液的稳定性与剪切强度、含水率以及化学剂的类型和浓度有关。剪切强度存在临界值,最佳剪切强度为11000r/min;含水率越大,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差;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对三元复合体系乳化起主要作用,化学剂在三元复合体系乳化作用中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乳状液的运移过程与阻力系数、化学剂粘度、岩心渗透率有关,流经多孔介质的乳状液液滴会以变形、破碎或者破乳的方式通过多孔介质。乳状液液滴粒径与岩心孔隙直径匹配关系较好时,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运移阻力峰值较高,对孔隙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在驱油实验中,乳状液驱的驱油效果强于三元复合驱,对于平均渗透率40m D、渗透率级差为2的双管并联岩心,乳状液驱能够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1.16%,随着岩心渗透率级差的增大,乳状液驱阶段原油采出程度会进一步提高。注入乳状液体系的调剖能力最强,乳状液能够减小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之间的差异,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进而达到调整层间矛盾的作用。当渗透率级差在较小范围内时,各油层之间的非均质性越强,驱替液的乳化程度越高,乳化作用对层间矛盾的调整效果越好。

郭亚兵[6](2020)在《油藏中就地乳化驱油机理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化学驱过程中,驱油剂与原油的就地乳化对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但目前对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研究尚很薄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化学驱油剂主要性能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索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就地乳化效应及其相关技术条件。采用高温乳化动态评价仪THE-II测取乳化油量,证明了基于乳化油率动态曲线的乳化系数可综合反映乳化速率和乳化量,能够全面表征油水乳化能力;结合驱油模拟实验过程中的油水乳化量与乳化系数的正相关性,证实了以乳化系数表征油水乳化能力是合理的。用乳化系数作为油水乳化难易程度(即乳化能力)的表征参数,以三类典型的活性剂为例,开展油水界面张力与乳化能力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实验发现,作为驱油剂的两个重要性能参数,乳化系数与界面张力的相关度具有多变性。在界面张力为10-4mN/m~101mN/m范围内,存在一个使乳化系数与界面张力之间相关性发生明显改变的临界界面张力值σc。在界面张力σ>σc的范围内,乳化系数与界面张力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在此范围内降低界面张力可明显增强油水乳化能力;在界面张力σ<σc的范围内,乳化系数与界面张力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活性剂溶液和原油体系的临界界面张力值σc不同,在研究和应用中需要根据特定油水体系的实测结果确定相应的临界界面张力值σc。采用人造岩心,以油水通过岩心的就地乳化油率作为乳化程度的指标参数,得到了多孔介质中就地乳化与其主控因素之间的相关规律——就地乳化油率与岩心渗透率呈负相关性、与油水运移速度呈正相关性;就地乳化油率与乳化系数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性;在界面张力σ<σc的范围内,就地乳化油率与界面张力无明显相关性。依据岩心中的就地乳化油率与各参数的实验规律,可以确定油藏中实现就地乳化的最小乳化系数(EIc)和最高界面张力(σc)界限值。在2.0m/d的驱替速度下,EIc约为0.5~0.7;σc为10-2mN/m量级。采用玻璃棒束模型开展水驱后残余油膜形成与驱替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实验用原油,不论油水界面张力是否达到超低,只要乳化系数EI>0.5,油膜驱替效率均高于80%;据此明确了对残余油膜驱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驱油剂-原油乳化系数EI。依据实验结果,得到了油膜驱替效率与乳化系数、界面张力的相关规律——残余油膜驱替效率与乳化系数E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规律;在界面张力σ<σc(10-1mN/m)的范围,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与界面张力无明显的相关性。采用两种其乳化系数和界面张力具有明显对比性的驱油剂,在可视填砂和胶结的微观非均质模型开展微观非均质残余油形成与驱替模拟实验。通过在胶结模型中实测的含水饱和度动态分布,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与弱乳化-超低界面张力驱油剂相比,强乳化驱油剂可以明显地提高微观波及效率,更多地驱替相对低渗区域中的微观非均质残余油。因此,对于油藏中微观非均质残余油驱替,驱油剂的乳化系数是比界面张力更重要的性能指标。采用柱状均质岩心和一维非均质储层模型,开展系列的就地乳化驱油模拟实验,得到了驱油效率增幅和采收率增幅与乳化系数的相关规律。由实验结果发现,柱状均质岩心中测得的驱油效率和非均质储层模型中测得的采收率均与驱油剂乳化系数EI具有非常好的相关性,且具有一致的相关规律。驱油效率增幅-乳化系数和采收率增幅-乳化系数实验关系曲线均具有一个临界乳化系数(EIc);在EI<EIc的范围内,驱油效率增幅和采收率增幅均随EI的增大而大幅度升高;在EI>EIc的范围内,驱油效率增幅和采收率增幅随EI的增大而升高的幅度明显变缓。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界面张力与乳化系数、就地乳化油率和残余油膜驱替效率等的关系均存在临界界面张力值σc,在σ>σc范围内,三者均随界面张力降低而单调递增;在σ<σc范围内,三者与界面张力均无明显的相关性。根据实验结果,明确了在水驱后以油膜和微观非均质残余油为主的非均质油藏中,就地乳化是驱替残余油和剩余油的主要机理,表征油水乳化能力的乳化系数是驱油剂的主控性能参数。依据相关实验规律,确定了本文研究条件范围内的驱油剂的乳化系数和界面张力的技术界限分别为EI≥0.5和σ≤10-1mN/m。

郭加奇[7](2020)在《三元复合驱乳化作用机理与驱油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三元复合驱油已成为大庆油田老区降水增油的基础技术,药剂和流体在储层孔隙中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药剂的溶解和乳化,在三元过程中对驱由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方面来说,如果能够深入地研究三元复合驱乳化作用机理,无论是从理论价值上来说,还是从工程实践意义上来说,都能够有效改善三元驱降水增油的效果。本文首先对原油乳化作用进行阐述,并且为了能够得出杏十二区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乳化和稳定机理,我们仔细研究了杏十二区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中残留的碱、表面活性剂以及聚合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残留物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强度、油水分离特性及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在这之后,我继续将研究对象锁定为杏十二区弱碱三元试验区储层的流体和物性,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对三元驱采收率收到乳化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在经过与原油的接触之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这三元流体中,有一部分的碱和表面活性剂会溶解到被接触到的原油当中去,甚至其中还有小部分的表面活性剂又重新从原油中回到了水相,这是三元驱产生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而且采出液乳化类型与含水率密切相关,当含水率较低的时候,就极易产生W/O型乳状液,相反地,当含水率较高的时候,则更易于形成O/W型乳状液,通过研究表明,60%的含水率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乳状液转型临界值。在最后,我对整个试验区块的整体驱油效果进行了简单分析,弱碱性的三元流体与原油接触的时候,更容易引起乳化作用,并生成相应的乳状液,其在多孔的介质内发生渗流的情况时,就会产生“贾敏效应”,这就导致了渗流阻力的大幅增加,造成了注入压力升高、中低渗透层的吸液压差增大,同时吸液量也随之增加,液流的转向效果变强,从而扩大了波及的体积,并提高采收率,但在与此同时,其还会引起采出液剩余压力减小,储层产液能力降低。

王道权[8](2020)在《A油田N区块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技术是综合了单一化学驱优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驱油体系,A油田驱油现场数据显示:单一的聚合物驱比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10%以上,三元复合驱可以比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20%以上。在当今各产油区块高含水的情况下,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技术有着很光明的应用前景,受到各国的大力开发和高度重视,但是三元体系驱油的经济消耗普遍较大,在现今国际油价走低的大环境下,怎样可以降低驱油成本,严控经济消耗,是这项技术是否推广使用主要制约点。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查找并结合生产作业实际,分析了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针对各因素制定了研究对策。构建出系统的室内驱油模拟实验,通过对模拟样品进行驱油实验,对比分析了三元复合驱的主要作用因素和次要作用因素,给出各作用因素的作用关系曲线。着重研究了体系驱油能力受主段塞的化合物注入速度和注入方法、体系的界面张力、体系的粘度比、油层变异系数等因素的作用关系,并绘制了各因素的作用关系曲线,为试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驱油方案提供依据。针对N区西块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三元主段塞含水下降初期,试验区内低效、无效循环条带造成的部分注入井注入压力低、吸入剖面不均匀、综合含水高等问题,XWT008改性淀粉交联共聚物颗粒与采油用堵水剂WK双烯交联聚合物冻胶相结合的调剖体系对35口注入井实施调剖。调剖后单井平均注入压力提高1.2MPa,使吸入指数下降0.15m3/(d·m·MPa),对高渗透层起到封堵作用。试验区油井见到了阶段增油效果,统计试验区59口采油井,日产油增加57t,综合含水下降0.91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提升三采效率,提高开发效益,保证三元复合驱区块稳产和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张博文[9](2019)在《乳化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驱油体系在渗流过程中与油相接触后,在地层中多孔介质的剪切作用下形成乳状液,大量的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均表明,乳状液的乳化携带和乳化调剖作用机理对提高原油采收率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乳状液的动态失稳过程以及渗流规律的研究,可以深层次揭示乳状液提高采收率的内在原理。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乳状液动态失稳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其失稳过程中内部微观动态变化;在三种不同渗透率的贝雷岩心中分别进行三种不同乳化能力的二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研究化学驱油体系的乳化能力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在三管串联长岩心物理模型中,研究化学驱油体系与油相生成乳状液后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油体系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在失稳的过程中,下部主要为液滴的上浮,伴有液滴的聚集和聚并现象,中部主要为液滴的聚集和聚并现象。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4%时,乳状液稳定性最好。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乳状液稳定性逐渐稳定,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当聚合物质量浓度达到2000 mg/L时,乳状液体系絮凝—空间位阻作用达到平衡,继续增加聚合物质量浓度,乳状液稳定性基本不变。二元复合体系在低渗透率岩心物理模型的渗流过程中见乳化的时机早,乳化的液量较少,出现乳化现象的前期,主要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液滴平均粒径较小,分布较为不均匀,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差;在高渗透率岩心中见乳化的时机晚,乳化的液量较大,出现乳化现象的前期,形成乳状液类型较多,平均粒径较大,分布较为均匀,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好。二元复合体系在岩心物理模型渗流过程中出现乳化现象的中后期,高渗和低渗岩心中形成乳状液稳定性相似。对于中、高渗透率油藏,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复合驱油体系的乳化能力,增加驱油体系的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对于低渗透率油藏,可以通过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提高驱油体系的洗油效率,提高原油采收率。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在驱油过程中,乳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岩心的前、中部,为了更有效的发挥乳化的作用,在满足形成乳状液稳定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乳化能力,增加体系的抗吸附能力。

陈宇光[10](2019)在《弱碱三元复合驱在三类油层中长距离运移性能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大庆油田一类、二类油层开发程度较高,为了维持油田产量,对大庆油田三类油层的开发迫在眉睫。强碱三元复合驱已在大庆油田一类、二类油层中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复合体系中各成分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能产生超低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但碱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溶蚀地层岩石骨架、地层结垢、采出液乳化等一系列问题,提高开采难度。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具有渗透率低、有效厚度小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强碱三元复合体系的适应性较差,需要采用更加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开发。与强碱三元复合体系相比,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对地层伤害较小。因此,本文通过室内静态评价和动态驱油实验,进行弱碱三元复合驱在三类油层中长距离运移性能变化规律研究。首先,对两种三元复合体系的粘度、剪切性、耐温性和乳化效果进行室内评价,利用驱替实验研究注入粘度和注入速度的适应性;随后,通过30 m长管填砂模型驱油实验,研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长距离运移条件下的驱油效果、沿程压力和残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最后,对30 m长管的各取样点样品的聚合物浓度、碱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粘度、界面张力和乳化效果在运移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低分抗盐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P-低分抗盐聚合物、S-石油磺酸盐、A-碳酸钠)与普通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P-部分水解HPAM、S-石油磺酸盐、A-碳酸钠)相比,其抗盐性强,粘度受剪切速率影响大,受温度影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乳化效果相当;注入速度与压力的变化关系和粘度与压力的变化关系都符合传统达西定律;在三类油层的长距离运移过程中,两种三元复合体系各组分在模型中长距离运移的规律相似,超低界面张力仅能维持到模型8.9 m处,低分抗盐三元复合体系在模型远端的粘度比普通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高,对剩余油的启动效果更好;两种三元复合体系均在模型638 cm处产生乳化,在2163 cm处破乳;低分抗盐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更好,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7.04%,而普通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提高采收率幅度仅为13.48%。

二、三元复合驱乳化作用对提高采收率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元复合驱乳化作用对提高采收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乳化作用对弱碱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采出液药剂质量浓度检测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油井采出液乳化类型
        2.1.1 O/W型
        2.1.2 W/O/W型
    2.2 采出液油相中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
        2.2.1 采出液样品——矿场油井
        2.2.2 采出液样品——实验岩心
    2.3 乳化作用对弱碱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影响
3 结 论

(2)低界面张力下乳化程度对二元驱采收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乳化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
    2.2 界面张力和毛管数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2.3 乳化综合指数和含油饱和度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2.4 乳化对二元体系黏度的补偿作用
    2.5 二元驱油体系与砾岩储层配伍关系
    2.6 现场实施效果
3 结论

(3)X区块不同水质弱碱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SP三元复合驱技术发展现状
        1.2.2 三元采出污水水质及配置化学驱发展现状
        1.2.3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块概况
    2.1 区块地质概况
    2.2 储层性质
    2.3 油藏温度与压力
    2.4 开发历程
第三章 建立模拟区地质模型
    3.1 三维构造模型
        3.1.1 地质模型区块设计
        3.1.2 建立层面模型
    3.2 相控属性模型
        3.2.1 建立沉积相模型
        3.2.2 建立相控下属性模型
第四章 水驱阶段历史拟合
    4.1 地质模型的粗化
    4.2 基础数据整理
        4.2.1 流体性质及其分区
        4.2.2 地层流体高压物性
        4.2.3 油田生产动态数据
    4.3 历史拟合
        4.3.1 地质储量拟合结果
        4.3.2 产液量拟合结果
        4.3.3 产油量拟合结果
        4.3.4 含水率拟合结果
        4.3.5 采出程度计算结果
    4.4 水驱剩余油分布研究
第五章 不同指标三元污水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研究
    5.1 普通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开发效果研究
        5.1.1 配产配注结果
        5.1.2 水驱开发效果预测
        5.1.3 普通污水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预测
    5.2 不同指标三元污水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研究
        5.2.1 含油与悬浮颗粒浓度影响研究
        5.2.2 残聚浓度影响研究
        5.2.3 矿化度影响研究
        5.2.4 见碱浓度(pH值)影响研究
        5.2.5 见表浓度影响研究
    5.3 不同水质三元污水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研究
第六章 不同水质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注入参数研究
    6.1 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6.1.2 前置聚合物段塞
        6.1.3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主段塞
        6.1.4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副段塞
        6.1.5 后置聚合物保护段塞
    6.2 不同方案开发指标预测
        6.2.1 三元污水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预测
        6.2.2 不同方案开发效果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和专利
致谢

(4)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三元复合驱室内研究进展
        1.2.2 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
    1.3 三元复合驱技术简介
        1.3.1 三元复合驱的概念提出
        1.3.2 三元复合驱的技术特点
        1.3.3 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机理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杏十二区试验区块基本概况
    2.1 杏十二区试验区块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储集空间特征
        2.1.4 油层基本参数
        2.1.5 区块流体性质
        2.1.6 试验区块地质储量
    2.2 杏十二区试验区块油藏特征
        2.2.1 油藏沉积特征
        2.2.2 油层发育特点
        2.2.3 连通状况及化学驱控制程度
        2.2.4 油层非均质性
        2.2.5 隔层发育情况
    2.3 开发历程及存在问题
    2.4 小结
第三章 三元体系药剂成分确定及性能评价
    3.1 三元体系药剂成分确定
        3.1.1 三元体系中聚合物的确定
        3.1.2 三元体系中碱的确定
        3.1.3 三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3.2 三元体系性能评价
        3.2.1 三元体系吸附性能评价
        3.2.2 三元体系稳定性能评价
        3.2.3 三元体系乳化性能评价
        3.2.4 三元体系浓粘关系评价
        3.2.5 三元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化学药剂浓度及段塞尺寸优选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步骤
    4.2 前置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三元体系主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三元体系副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4.1 实验方案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后置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5.1 实验方案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前置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6.1 实验方案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7 三元体系主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7.1 实验方案
        4.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8 三元体系副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8.1 实验方案
        4.8.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9 后置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9.1 实验方案
        4.9.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0 天然岩心优选对比验证
        4.10.1 实验方案
        4.10.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1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乳化程度对层间矛盾的调整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乳化复合驱驱油机理
        1.2.1 乳化机理
        1.2.2 乳状液对提高驱油效率的影响
        1.2.3 乳化复合驱的室内实验研究
    1.3 乳状液稳定性
        1.3.1 乳状液的类型鉴别和影响因素
        1.3.2 乳状液的热力学不稳定形式
        1.3.3 常用乳化剂与乳状液的稳定机理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乳化影响因素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乳化影响因素研究
        2.3.1 不同机械剪切强度对原油乳化的影响
        2.3.2 不同含水率对原油乳化的影响
        2.3.3 三元复合体系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原油乳化的影响
        2.3.4 三元复合体系碱浓度对原油乳化的影响
        2.3.5 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浓度对原油乳化的影响
第三章 乳化程度与地层匹配关系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案
    3.3 实验步骤
    3.4 不同含水率下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4.1 渗透率为20mD时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4.2 渗透率为40mD时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4.3 渗透率为60mD时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4.4 渗透率为80mD时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5 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5.1 渗透率为20mD时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5.2 渗透率为40mD时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5.3 渗透率为60mD时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5.4 渗透率为80mD时乳状液体系的运移情况
    3.6 乳状液液滴的存在形态
    3.7 乳状液体系分级
第四章 乳化作用对层间矛盾的调整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步骤
    4.4 渗透率级差为2的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
        4.4.1 阶段分流率变化曲线
        4.4.2 驱油效果动态特征
    4.5 渗透率级差为4的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
        4.5.1 阶段分流率变化曲线
        4.5.2 驱油效果动态特征
    4.6 渗透率级差为2的三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
        4.6.1 阶段分流率变化情况
        4.6.2 驱油效果动态特征
    4.7 渗透率级差为4的三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
        4.7.1 阶段分流率变化情况
        4.7.2 驱油效果动态特征
    4.8 乳化对调整层间矛盾的贡献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油藏中就地乳化驱油机理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驱油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1.2.2 油藏中的油水乳化及其驱油效应
        1.2.3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驱油剂乳化能力及其与界面张力的关系
    2.1 油水乳化能力评价方法简介
        2.1.1 基于机械摇动制乳的乳化能力评价方法
        2.1.2 基于超声制乳的乳化能力评价方法
        2.1.3 油水乳化能力的表征参数
    2.2 乳化系数表征油水乳化能力的合理性验证
        2.2.1 综合表征乳液形成量和速率的特征参数
        2.2.2 乳化系数与岩心中就地乳化能力的一致性
    2.3 油水乳化系数与界面张力的相关性分析
        2.3.1 界面张力和乳化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2.3.2 乳化系数与界面张力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藏中油水就地乳化影响因素及条件
    3.1 概述
    3.2 油藏中油水乳化主要影响因素
        3.2.1 岩心实验采出乳液的识别与评价方法
        3.2.2 岩心中就地乳化的主控因素
    3.3 油藏中就地乳化条件
        3.3.1 油藏中油水乳化的动力学条件
        3.3.2 油藏中油水乳化的界面张力条件
        3.3.3 油藏中油水就地乳化的残余油饱和度条件
        3.3.4 驱油过程中就地乳化的可控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藏中水驱后残余油的就地乳化驱替机理及条件
    4.1 油藏中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及条件
        4.1.1 实验方法
        4.1.2 实验参数测定
        4.1.3 两种原油油膜驱替对驱油剂性能的要求
        4.1.4 油膜驱替效率与乳化系数的关系
    4.2 乳化系数和界面张力对微观非均质残余油驱替的贡献
        4.2.1 可视填砂模型中微观非均质残余油的驱替
        4.2.2 胶结模型中微观非均质残余油的驱替
    4.3 就地乳化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4.3.1 实验介绍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就地乳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指标界限
    5.1 就地乳化对提高波及效率的贡献
        5.1.1 实验介绍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乳化驱油剂技术指标界限的确定
        5.2.1 实验介绍
        5.2.2 驱油剂乳化系数界限的确定
        5.2.3 驱油剂界面张力界限的确定
    5.3 基于就地乳化的调-驱方法评价
        5.3.1 实验介绍
        5.3.2 均质岩心驱油实验
        5.3.3 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三元复合驱乳化作用机理与驱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三元复合驱与原油乳化技术现状
    1.1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1.1 国外三元驱技术现状
        1.1.2 国内三元驱技术现状
    1.2 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1.3 乳状液类型和稳定性
        1.3.1 乳状液类型
        1.3.2 国内乳化研究现状
        1.3.3 国外乳化研究现状
    1.4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1.4.1 影响因素
        1.4.2 水驱采收率提高方法
第二章 三元复合驱乳化作用机理研究
    2.1 乳化作用机理
        2.1.1 乳化作用简介
        2.1.2 液液乳化机理
    2.2 乳状液稳定机理
        2.2.1 乳状液稳定
        2.2.2 乳状液分层
        2.2.3 聚集(絮凝)和聚结
    2.3 乳状液聚集和聚结影响因素
        2.3.1 聚集和聚结因素
        2.3.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3.3 聚合物的影响
        2.3.4 碱的影响
第三章 采出液含水率及见剂浓度变化规律
    3.1 试验区见剂浓度、含水率及产液量变化情况
    3.2 三元复合驱药剂相对采出量变化情况
    3.3 药剂在地层中滞留现象室内试验
    3.4 三元药剂在油水中作用对相对采出程度的影响
        3.4.1 原油溶解表面活性剂室内试验
        3.4.2 表面活性剂、碱在油水中的分配关系
        3.4.3 聚合物对碱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第四章 采出液乳化类型及乳化程度研究
    4.1 三元采出液乳化类型及乳化效果判定
    4.2 乳化情况及乳化特征
    4.3 乳化类型与乳化程度规律
        4.3.1 第一类:油包水型采出液
        4.3.2 第二类:严重水包油型采出液
        4.3.3 第三类:轻微水包油型采出液
        4.3.4 第四类:未乳化采出液
    4.4 乳化与含水率、见剂浓度的整体关系
第五章 乳化与受效特征的关系
    5.1 W/O型采出液乳化与受效关系
    5.2 严重O/W型采出液乳化与受效关系
    5.3 轻微O/W型采出液乳化与受效关系
    5.4 未乳化井的乳化与受效关系
    5.5 乳化作用对三元复合驱采收率影响试验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A油田N区块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三元体系界面张力影响因素研究
    1.1 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研究
        1.1.1 实验部分
        1.1.2 结果分析
    1.2 ASP三元体系界面张力研究
        1.2.1 实验部分
        1.2.2 结果分析
    1.3 小结
第2章 三元体系乳化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器械和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和过程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含破乳剂的乳状液的稳定情况
        2.2.2 含破乳剂的乳状液的稳定情况
        2.2.3 乳状液的TSI情况
    2.3 小结
第3章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影响因素研究
    3.1 ASP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分析
        3.1.1 三元复合驱里碱的作用分析
        3.1.2 三元复合驱里聚合物作用分析
        3.1.3 三元复合驱里表面活性剂作用分析
    3.2 化学剂在ASP三元复合体系里的吸附滞留作用
        3.2.1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
        3.2.2 岩石孔隙里聚合物的滞留消耗
        3.2.3 碱的吸附消耗作用
    3.3 ASP三元复合体系配方的确定
        3.3.1 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3.3.2 聚合物的确定
    3.4 小结
第4章 N油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
    4.1 实验设备和方法
    4.2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4.2.1 三元复合体系主段塞里驱油效果受聚合物剂量的影响
        4.2.2 三元复合体系受主段塞注入速度和浓度的作用实验
    4.3 小结
第5章 N区弱碱三元复合驱适时调剖效果评价
    5.1 N区块地质特征描述
        5.1.1 区块概况
        5.1.2 地质特征
    5.2 区块开发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5.2.1 区块开发形势
        5.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调剖井选井原则及选井结果
        5.3.1 调剖选井原则
        5.3.2 调剖选层原则
        5.3.3 调剖井组特征
    5.4 调剖剂类型优选
        5.4.1 耐碱调剖剂和堵水剂要求
        5.4.2 调剖体系应用效果
    5.5 调剖井注入方案设计
        5.5.1 调剖半径的确定
        5.5.2 孔隙度的确定
        5.5.3 调剖剂用量的确定
        5.5.4 单井注入方案设计
    5.6 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乳化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乳状液的基本理论
    1.1 乳状液形成方法研究现状
    1.2 乳状液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乳状液稳定性评估方法分析
    1.4 乳状液在岩心中渗流规律研究
    1.5 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 乳状液动态失稳过程研究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乳状液失稳过程的影响
        2.3.2 聚合物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对乳状液失稳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心采出液动态失稳过程研究
    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岩心采出液乳化情况分析
        3.3.2室内剪切验证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化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步骤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乳化对低渗透岩心驱油效果的影响
        4.4.2 乳化对中渗透岩心驱油效果的影响
        4.4.3 乳化对高渗透岩心驱油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元复合体系在长岩心中的乳化规律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 实验方案
    5.3 实验步骤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弱碱三元复合驱在三类油层中长距离运移性能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提高采收率方法
    1.3 复合体系国内研究发展
    1.4 三类油层特点及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室内性能评价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粘度变化
        2.1.3 剪切性能
        2.1.4 温度变化
        2.1.5 乳化效果
        2.1.6 注入粘度的研究
        2.1.7 注入速度的研究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聚合物浓度对粘度的影响
        2.2.2 剪切性能的影响
        2.2.3 温度的影响
        2.2.4 乳化效果的稳定性
        2.2.5 注入粘度的适应性
        2.2.6 注入速度的适应性
第3章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步骤及方案
        3.1.3 残余油分布规律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驱油动态分析
        3.2.2 沿程压力变化特征
        3.2.3 残余油分布规律
第4章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沿程浓度及性能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聚合物浓度的测定
        4.1.3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测定
        4.1.4 碱浓度的测定
        4.1.5 复合体系粘度的测定
        4.1.6 界面张力的测定
        4.1.7 乳化效果的观察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聚合物浓度变化规律
        4.2.2 碱浓度变化规律
        4.2.3 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规律
        4.2.4 体系粘度变化规律
        4.2.5 体系界面张力变化规律
        4.2.6 体系乳化效果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三元复合驱乳化作用对提高采收率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乳化作用对弱碱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的影响[J]. 姜丽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21(04)
  • [2]低界面张力下乳化程度对二元驱采收率的影响[J]. 石国新,栾和鑫,徐崇军,陈权生,关丹,阙庭丽,云庆庆,邵洪志. 油田化学, 2020(04)
  • [3]X区块不同水质弱碱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D]. 胡泊洲.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D]. 马增阳.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乳化程度对层间矛盾的调整作用研究[D]. 代亭阁.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油藏中就地乳化驱油机理及方法研究[D]. 郭亚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7]三元复合驱乳化作用机理与驱油效果研究[D]. 郭加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8]A油田N区块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D]. 王道权.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乳化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研究[D]. 张博文.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10]弱碱三元复合驱在三类油层中长距离运移性能变化规律研究[D]. 陈宇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三元复合驱乳化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