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经验

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经验

一、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薛晓伟,王德田,张煜涵,颜婕,周炜洵[1](2021)在《病理玻片书写仪在减少常规病理切片差错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以二维码为主要识别方式的病理玻片书写仪的应用对于常规病理切片差错率的影响。方法:医院病理科采用病理玻片书写仪进行病理制片记录,抽取玻片书写仪引入前常规病理病例66 325例,抽取引入病理玻片书写仪后常规病理病例82 405例,比较病理玻片书写仪引入前后常规病理切片标签差错率。结果:引入病理玻片书写仪前的66 325例常规病理切片中,病理质量控制记录中有35例(占0.5‰)存在常规病理制片差错记录;引入病理玻片书写仪后的82 405例常规病理切片中仅有10例(占0.1‰)存在常规病理制片标签差错记录,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74,P<0.01)。结论:通过使用二维码为主要识别方式的病理玻片书写仪,使常规病理制片无需配备条码打印机和粘贴标签,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可减少病理病切片信息采集与传递中的差错,提高病理质量与管理水平。

王晨晓[2](2020)在《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绒毛诃子肝毒性及毒性物质研究》文中指出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藏药、蒙药等民族药的常用药。诃子味苦、酸、涩,性平,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降火的功效。由于诃子的药理学作用广泛,在医疗与食品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市场的前期调研,发现当前藏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诃子药源较为复杂,其基源植物绒毛诃子在目前市场流通占比较大。关于诃子的药理学研究较多,对于毒理学报道较少,为了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与蓄积毒性实验确定绒毛诃子水煎液的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通过对不同啮齿类动物的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确定绒毛诃子水煎液在不同给药剂量下,对大鼠、小鼠的毒性反应。通过前期系统的动物毒理学实验,评价绒毛诃子的毒性。高内涵筛选分析技术拥有自动定量的细胞成像系统,由荧光试剂标记特定的靶点,可以优化成像方案和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是一种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高通量的筛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筛选及药物毒性的筛选。本课题第二部分利用荧光染液对相应靶点进行特异性染色,用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平台和DILI Assay Template联合考察绒毛诃子中10个化合物对HepG2和L02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检测细胞数目、DNA 含量、活性氧簇含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改变、谷胱甘肽(L-glutathione,GSH)水平等 5 个指标,建立了高内涵肝毒性筛选方法,可以筛选出待测化合物对细胞形态、复制、周期、转录、翻译、凋亡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判断化合物致肝毒性风险。本文主要从两部分来探讨绒毛诃子的肝毒性及其物质基础,第一部分通过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对不同啮齿类动物的毒理实验,确定绒毛诃子的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第二部分采用高内涵筛选技术结合高效液相的方法初探绒毛诃子的毒性物质基础。第一部分确定绒毛诃子的肝毒性1.绒毛诃子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确定绒毛诃子的毒性及毒性靶器官。采用14天急性毒性经典实验方法,单次给药后,观察记录实验期间小鼠的体质量变化、生理状态变化以及死亡情况,测其生化指标和肝肾脏器系数,计算其半数致死量。绒毛诃子水煎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8.93 g/kg,是70kg人最大日用量的147.8倍。高剂量组小鼠临床表现异常,出现腹泻、水样下痢,在给药12h后开始出现死亡,集中死亡的时间在24h-72h之间。结合病理切片和血清生化结果综合来看,实验组中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等血清生化结果异常升高,肝细胞肿胀,细胞核增大,胞浆疏松淡染等,表明肝脏出现损伤,推测绒毛诃子的急性毒性实验的毒性靶器官为肝脏。2.绒毛诃子的小鼠蓄积毒性实验通过经典的20天蓄积毒性实验方法,确定绒毛诃子蓄积实验的毒性特点及其毒性靶器官,为慢性毒性实验与其他毒性实验提供参考。蓄积毒性实验得出,绒毛诃子水提物的蓄积系数K>5,为轻度蓄积。在给药后的第二阶段后,小鼠背毛凌乱,腹泻,呆卧少动,雄性小鼠的体质量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增长缓慢,有显着性差异。在给药后第四阶段,小鼠出现死亡,存活小鼠进食量减少,活动减少,部分出现腹部轻微鼓胀现象。结合血清生化和病理切片结果,表明绒毛诃子蓄积毒性实验的毒性靶器官为肝脏,与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相一致。3.绒毛诃子的小鼠28天重复给药实验通过对小鼠的28天重复给药实验,预测绒毛诃子在小鼠重复给药过程中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靶器官。实验组小鼠分别灌胃绒毛诃子水煎液,高剂量组15 g/kg,中剂量组7.5 g/kg,低剂量组1.5 g/kg,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4天为一个阶段进行一次取材。在连续给药第四天后,小鼠出现死亡,中剂量组的小鼠死亡数量最多,高剂量组死亡数其次。对存活小鼠进行解剖,结合脏器系数和血清生化结果,推测肝脏为其毒性靶器官,与急毒和蓄积毒性实验结果相一致,表明绒毛诃子水煎液对小鼠具有肝毒性。4.绒毛诃子的大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本研究采用大鼠连续28天灌服绒毛诃子水煎液,而后设置两周恢复期,观察绒毛诃子水煎液可能引起毒性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及可逆性,确定绒毛诃子水煎液对大鼠的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在实验过程中,高剂量组18.9 g/kg、中剂量组9.5 g/kg、低剂量组1.9 g/kg等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绒毛诃子水煎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在实验期间,第16天高剂量组雄性出现动物死亡,第18天中剂量组雌性出现死亡,此后未出现大鼠死亡。在重复给药第14天后,实验组的大鼠并未出现肝损伤。在重复给药第28天后,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大鼠的ALT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表明可能有肝损伤。在实验恢复期取材,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大鼠生化指标无异常,表明绒毛诃子对大鼠的肝损伤可能有可逆性。第二部分 用高内涵分析技术初探绒毛诃子肝毒性物质基础1.绒毛诃子中的化合物对HepG2和L0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测定绒毛诃子中的没食子酸、苯甲酸、莽草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里拉京、原儿茶素、鞣花酸、诃子次酸、诃子酸、诃子联苯酸对HepG2和L02细胞在不同孵育时间下的增殖抑制率。测定绒毛诃子中化合物在不同给药剂量和不同孵育时间下的吸光度值,计算出对不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表明:没食子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在给药浓度为200 μg/mL时,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73.96%、93.77%,对L02细胞的抑制率为99.02%和98.98%。综合分析不同化合物对两个细胞系的增殖抑制率,排名前四位的有没食子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和诃子联苯酸,均对L02肝细胞和HepG2肝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苯甲酸和莽草酸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2.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采用高内涵分析技术,对化合物在不同给药剂量下对HepG2细胞的细胞数目、DNA含量、GSH降低水平、ROS含量和MMP改变的影响判断其是否超出其安全阈值范围,并对化合物进行肝毒性排序。在DILI Assay TemPlate排序中,排名前四位的为没食子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和诃子联苯酸,没食子酸对HepG2细胞的肝毒性最大,超过其阳性对照噻氯吡啶,30 μg/mL为没食子酸致肝损伤的临界浓度。结论为没食子酸致肝毒风险最高,而后由高到低依次为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诃子联苯酸、诃里拉京、鞣花酸、原儿茶素、苯甲酸、诃子次酸、莽草酸。3.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通过高内涵筛选技术分析绒毛诃子中的化合物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并初步探讨毒性化合物的损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毒性预测风险排名前五位的为没食子酸、诃子联苯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诃里拉京,与HepG2细胞的筛选结果相一致。没食子酸对L02细胞的肝毒性最大,当给药浓度>10μg/mL时,细胞数目、DNA含量、GSH降低水平、ROS含量和MMP改变等指标都超出其安全阈值。没食子酸致肝毒风险最高,而后由高到低依次为诃子联苯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诃里拉京、鞣花酸、苯甲酸、原儿茶素、诃子次酸、莽草酸。4.HPLC检测绒毛诃子中的毒性成分含量用高效液相双波长法建立测定绒毛诃子中诃子次酸、没食子酸、诃里拉京、诃子联苯酸、诃子酸、原儿茶酸等化合物的含量的方法并做方法学考察。绒毛诃子中诃子次酸含量最高,可达38.21 mg/g,没食子酸含量次之,为10.74 mg/g,诃里拉京含量为9.76 mg/g。将测得的成分含量与HCS技术筛选的绒毛诃子中化合物的毒性排序对比,推测没食子酸和诃里拉京为绒毛诃子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

叶美华,方庆全,张翠霞[3](2019)在《一种石蜡切片降温组件在病理切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病理切片的质量控制是病理科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3],病理切片质量会直接影响病理科医师诊断疾病的准确性[4],进而影响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常规制片步骤非常复杂和烦琐,石蜡切片步骤是常规制片的关键环节之一。切片石蜡的熔点为58~60℃,石蜡在常温时的硬度不够,不利于切

黄希帆,周伟新,郭健,吴雁凌[4](2019)在《病理制片质量控制中PDCA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病理制片质量控制中PDCA的应用价值。方法:某病理技术室自2018年7月采用PDCA管理模式管理病理制片,抽取2018年1月~6月及2018年7~12月病理总制片数各5278张、5975张。结果:实施PCDA管理后,制片时间、报告发出时间均明显缩短,重制片数量显着减少,病理制片质量优良率从95%明显提高到99%(P<0.05)。结论:在病理制片质量控制中采用PDCA管理模式有助于优化流程、缩短诊断时间、提高制片质量。

于凡[5](2019)在《两色金鸡菊总黄酮改善2型糖尿病的药效学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生活愈加便捷、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熬夜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剧了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各个国家带来了沉重的医疗与经济负担。尽管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发了不少有效的降糖药物,但随着糖尿病病情的恶化,已上市的药物未能控制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开发更为有效的新型降糖药品是当前糖尿病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意识到防病胜于治病,更倾向于采用健康的方式防治疾病,例如运动,食疗等。茶饮作为人们日常饮品,有望成为防治慢性疾病的可选方式之一。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属于菊科(Asteraceae)金鸡菊属(Coreopsis),其头状花序在民间多作茶饮,常用于改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其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两色金鸡菊茶饮能够显着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胰岛素抵抗;两色金鸡菊70%乙醇总提物能够明显改善高糖诱导的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故可以推测两色金鸡菊具有改善糖尿病的潜力。为进一步探索两色金鸡菊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以下研究:首先,建立两色金鸡菊质量控制标准:应用大孔树脂富集两色金鸡菊总黄酮部位,通过UPLC-DAD建立了 9个黄酮类化合物(异奥卡宁-7-O-β-D-葡萄糖苷、槲皮万寿菊素-7-O-β-D-葡萄糖苷、异奥卡宁、槲皮素-7-O-葡萄糖苷、马里苷、金鸡菊查尔酮、奥卡宁、圣草酚、紫铆花素)和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对羟基桂皮酸甲酯-4-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两色金鸡菊总黄酮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之后的药理研究提供了基础。其次,采用两种糖尿病动物药效学评价模型进一步研究两色金鸡菊总黄酮(The total flavonoids of Coreopsis tinctoria,CT)对糖尿病的改善作用。(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和高糖高脂饲料共同诱导的wistar糖尿病大鼠模型:结果表明CT高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血清中的空腹血糖(Glucose,GLU)、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与游离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改善糖耐量与胰岛素耐量。(2)db/db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实验结果表明CT能够明显降低血脂相关指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的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降低GLU、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胰高血糖素(Glucagon PG)与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水平)。其中,CT低剂量组药效比CT中高剂量组更好,其肝脏脂肪变性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并且胰岛明显增生,提示着低剂量组的胰岛分泌功能增强。以上两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CT具有很好的降血糖的潜力,有望开发成辅助降糖药或者辅助降糖的保健品。结合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初步探索CT改善糖尿病的作用机制:采用RNA-seq技术对db/db小鼠的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通过对比CT组与模型组(CT vs.Model)、Model组与正常组(Model vs.Control)两个组合的差异基因,找到了大量的重叠差异基因;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CT干预后,调节了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磷酸戊糖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PPAR信号通路、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等多条通路,其中最显着的是柠檬酸循环,涉及能量代谢、糖代谢、脂代谢等多个复杂生物过程,提示着两色金鸡菊能够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地改善糖尿病。根据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挑选出11个与糖尿病相关的关键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验证。结果发现,两色金鸡菊可能通过调控Slc2a2、Cd36 Fabp4、Prkca、Ugtla5、Slc27a4、Pygl、Aldob、Ogt、Pik3c2b、Sdhb等关键基因,调控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能量代谢等经典通路,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的目的。最后,通过计算机反向寻靶技术辅助探究两色金鸡菊的药理活性:找到了 208个靶点,发现其主要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糖脂代谢障碍等疾病相关。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 15个潜在靶点和20个活性化合物(包括19个黄酮类成分和1个苯丙素类成分),涉及激素调节、抗炎、抗氧化、胰岛素抵抗、能量代谢等代谢通路,发现两色金鸡菊具有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和糖脂代谢紊乱等疾病的潜在活性,具有深入开发的潜力本文通过以上研究系统评价了两色金鸡菊总黄酮改善糖尿病的药理活性,并为两色金鸡菊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易亚雄[6](2019)在《基于转运子与代谢酶的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中药经典方“茵陈蒿汤”为模型药物,建立以Ⅱ相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为主要代谢途径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基于胆红素代谢关键酶和转运子的活性测定,研究茵陈蒿汤、有效成分(京尼平、大黄素)对胆红素代谢的促进作用,揭示茵陈蒿汤利胆作用与其方中有效成分的葡萄糖醛酸化过程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成的相关性,从而阐释其利胆保肝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UPLC-DAD技术,对茵陈蒿汤中14种活性成分(京尼平苷酸,鸡矢藤次苷甲酯,绿原酸,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咖啡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进行含量分析,为后续茵陈蒿汤主要有效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和药效机制研究打下基础。2.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口服茵陈蒿汤大鼠血浆、胆汁、粪便及尿液中的活性成分原型及其II相代谢物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UPLC-MS/MS和硫酸酯酶酶解技术,考察茵陈蒿汤中活性成分原型和II相代谢物在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以研究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的物质基础。3.采用预防给药的方式,以临床公认的治疗胆汁淤积的阳性药物UDCA为参照,考察三个口服剂量(6.0、9.0、12 mg/kg)茵陈蒿汤对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中利用LC-MS/MS技术对各组大鼠肝脏中药物代谢酶UGT1A1和其他9种转运子(MRP2、BSEP、OCT1、NTCP、MATE1、MDR1/Pgp、OATP1A1、OATP1A2、OATP1A4)进行平行反应监测,结合血清指标ALT、AST、TBIL、DBIL、TBA的含量,以及肝脏病理切片结果,对茵陈蒿汤治疗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作用进行综合性评价。4.建立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体系,以公认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抑制剂埃罗替尼、索拉菲尼、阿扎那韦对反应体系进行验证,并在此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对茵陈蒿汤在体内的主要II相代谢成分京尼平、大黄素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情况进行考察,验证其对胆红素体内代谢的影响。5.采用预防给药的方式,以临床公认的治疗胆汁淤积的阳性药物UDCA为参照,分别考察两个口服剂量(40、60 mg/kg)的京尼平、大黄素对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中利用LC-MS/MS的方法对各组大鼠肝脏中药物代谢酶UGT1A1和其他9种转运子(MRP2、BSEP、OCT1、NTCP、MATE1、MDR1/Pgp、OATP1A1、OATP1A2、OATP1A4)进行平行反应监测,结合血清指标ALT、AST、TBIL、DBIL、TBA的含量,对胆汁流速的影响,以及肝脏病理切片结果,对茵陈蒿汤入血成分京尼平、大黄素治疗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作用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1.结果表明,UPLC-DAD测定茵陈蒿汤中14种成分的方法学实验结果均符合样品分析要求。测定结果显示茵陈蒿汤(水煎浓缩液,1g生药/ml)中14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为京尼平龙胆双糖苷9274μg/m L、栀子苷2242μg/m L、咖啡酸631.7μg/m L、绿原酸280.1μg/m L、大黄酸260.0μg/m L、西红花苷I 85.5μg/m L、对羟基苯乙酮79.7μg/m L、芦荟大黄素68.3μg/m L、鸡屎藤次苷甲酯60.0μg/m L、京尼平苷酸42.6μg/m L、大黄素23.6μg/m L、大黄酚10.8μg/m L、大黄素甲醚2.3μg/m L、西红花苷II 0.8μg/m L。2.利用UPLC-Q/TOF-MS检测到了口服茵陈蒿汤大鼠体内的7种原型化合物,如大黄酸、鸡屎藤次苷甲酯、栀子苷、京尼平、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大黄素,以及19种代谢产物,其中包括8种II相代谢产物,如大黄酸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对羟基苯乙酮的硫酸结合物,京尼平、大黄素、咖啡酸的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对酶解前11个原型化合物和酶解后4个II相代谢物的UPLC-MS/MS检测方法进行的方法学验证考察,包括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利用上述检测方法,考察了8种活性成分原型和4种II相代谢物分别在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体内对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大黄酸、大黄素和京尼平的II相代谢产物在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组中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有显着差异,在胆汁淤积大鼠中,大黄酸和大黄素的AUC(0-∞)值分别比正常大鼠下降了74.7%和64.4%,Ka和Ke数据的比较表明,胆汁淤积大鼠中大黄酸和大黄素II相代谢物的吸收和代谢被显着抑制,类似于原型药物的代谢行为。然而,与正常大鼠相比,京尼平的AUC(0-∞)和Cmax值分别增加了241.1%和97.6%,Ka和Ke数据的比较表明,胆汁淤积大鼠中京尼平II相代谢物的吸收和代谢强于正常大鼠,与京尼平苷酸和栀子苷的原型表现出相同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但与其他II相代谢物和原型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3.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的药效实验结果表明,对比于正常对照组,ANIT模型组表现出了显着的胆汁淤积病理特性,包括肝损伤血清指标ALT、AST、TBIL、DAIL、TBA的显着性升高,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的明显的肝细胞损伤,胆汁流量的减少,以及肝药酶UGT1A1和转运子MRP2、BSEP、OCT1、NTCP、MDR1、OATP1A1、OATP1A2、OATP1A4的表达减弱。在药物治疗组中,12.0 g/kg剂量的茵陈蒿汤对于胆汁淤积大鼠有最明显的治疗效果,如ALT、AST的显着降低,TBIL、DAIL、TBA分别下降了26.1%、29.4%、16.6%;胆汁流速从模型组的0.18±0.03μL/min/100 g增加为0.48±0.02μL/min/100 g,且肝细胞损伤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减轻;对于II相代谢酶UGT1A1而言,相比于模型组,高剂量茵陈蒿汤组升高了2.4倍,MRP2、BSEP、OATP1A2、OATP1A4、OCT1、NTCP分别升高了2.4、1.6、1.6、1.3、1.8、2.0倍,表现出了最好的治疗效果,而给予中剂量(9.0 g/kg)和低剂量(6.0 g/kg)显示出了药效随剂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弱的趋势,显示出了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药效的剂量依赖性。4.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动力学结果显示在胆红素浓度为0.25-2.00μM时,UGT1A1孵育体系中总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TBG)的生成动力学符合Hill方程;在胆红素浓度为0.25-2.00μM时,RLM孵育体系中TBG的生成动力学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利用该孵育体系,研究了茵陈蒿汤有效成分、西药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抑制剂阿扎那韦、索拉菲尼、埃罗替尼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抑制的IC50分别为2.807、0.899、3.599μM,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抑制作用;而茵陈蒿汤的入血有效成分京尼平,在浓度为100μM时,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率仅7.6%,认为京尼平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而同样作为茵陈蒿汤的入血有效成分的大黄素,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的IC50为25.745μM,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5.京尼平、大黄素利胆作用结果表明:灌胃40 mg/kg京尼平表现出了对胆汁淤积大鼠最为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中大鼠血清ALT、AST、TBIL、TBA、DBIL水平相比模型组分别降低了51.5%、39.4%、36.0%、26.7%、35.5%,6 h内的胆汁流速从0.36±0.21μL/min·100 g升高到了0.92±0.36μL/min·100g,且大鼠肝脏病理切片也显示肝细胞损伤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比于模型组,40 mg/kg的京尼平对胆汁淤积导致的代谢酶和转运子表达的减弱也有最大的改善作用,分别使UGT1A1、MRP2、OCT1、OATP1A4、NTCP、OATP1A1、MDR1、BSEP、OATP1A2水平增加了77.7%、103.2%、180.6%、123.5%、82.4%、41.1%、65.9%、66.2%和57.0%;60 mg/kg的京尼平和40 mg/kg的大黄素也可降低胆汁淤积大鼠的血清指标、增大胆汁流速、改善肝细胞损伤、增强代谢酶UGT1A1和部分转运子的表达,显示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茵陈蒿汤对ANIT所致的大鼠胆汁淤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其作用机制与其能增强肝脏中胆红素II相代谢酶UGT1A1和药物代谢转运子MRP2、OCT1、OATP1A4、NTCP、OATP1A1、MDR1、BSEP、OATP1A2的表达从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以及改善肝细胞损伤有关。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主要成分有栀子苷、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大黄素、大黄酸等,这些成分在大鼠体内主要发生II相代谢,并检测到了大黄酸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对羟基苯乙酮的硫酸结合物,以及京尼平、大黄酸、大黄素、咖啡酸的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药代动力学行为显示,在胆汁淤积大鼠体内京尼平苷酸、栀子苷、京尼平II相代谢物的排泄减弱,而大黄素在进入大鼠体内后可迅速的发生II相代谢,其II相代谢物在胆汁淤积大鼠体内吸收程度降低、吸收速率增大、作用时间延长,结合大黄素和京尼平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代谢影响的研究结果(大黄素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抑制作用较强,京尼平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几乎没有抑制作用)以及这两种成分对胆汁淤积的药效,证实了大黄素可能直接作用于UGT1A1,诱导机体UGT1A1表达增强,并能提高转运子MRP2、NTCP、OCT1、OATP1A4的表达,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最终改善胆汁淤积症状,而京尼平对UGT1A1表达的增强可能是间接调控的结果,并其也能提高转运子MRP2、NTCP、OCT1、OATP1A1、OATP1A2、OATP1A4、MDR1、BSEP的表达,发挥促进胆红素代谢从而治疗胆汁淤积的药效。

毛兵,张连仲,顾建钦[7](2019)在《基于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远程病理会诊网络构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医疗资源格局的重新调整,也是对就医习惯的改变。基层首诊和基层医疗机构诊断水平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断水平成为实施分级诊疗的重要任务。我院通过构建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基层医院将疑难病理切片通过数字切片扫描设备上传至会诊平台,病理会诊专家通过终端设备进行阅片并给出会诊意见,同时根据协作单位具体需求,定期选派专家到基层医院进行现场指导,通过"线上会诊+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治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文章通过分析32882例远程病理会诊平台资料,从病例系统分布、数字切片质量、初诊正确率等方面,系统评价远程病理会诊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病理会诊水平的作用。

于观贞,陈颖[8](2019)在《实体瘤病理数据集建设和数据标注质量控制专家意见(2019)》文中研究指明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临床治疗的基石。人工智能在肿瘤组织和细胞检测方面已经取得显着进展,有助于病理医师准确、高效、定量地识别出肿瘤细胞和(或)肿瘤特征,提高工作效率,弥补病理医师短缺。发展病理人工智能的前提是高效、精准的标注工作,即将各种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勾勒出来。为了促进行业规范性发展、加强数据标注质量控制,肿瘤学、病理学、电子信息学等领域专家共同组建了《实体瘤病理数据集建设和数据标注质量控制专家共识》筹备组,致力于推进实体瘤病理人工智能标准化数据集的建设。本文从实体瘤病理数据的标本来源、标注团队、标注规则、标注流程、质量控制、疑难病例解决方案等多个环节介绍肿瘤细胞标注过程中达成的初步意见。

楚世慈[9](2019)在《栀黄凝胶贴膏临床前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栀黄凝胶贴膏处方来源于临床有效经验方,主要用于治疗48h内无皮肤破损的急性软组织损伤。全方由栀子、大黄、白芍、芒硝4味中药组成,其传统用法是药材粉碎后外敷患处,存在易污染衣物等诸多缺点。本课题拟运用现代药学方法,按照中药新药的相关要求,将其研发成制剂科学、工艺稳定、质量可控的凝胶贴膏剂,提高患者使用的依从性。课题首先以腓肠肌挫伤大鼠为模型,以肿胀程度等为主观评价指标,以组织含水量及病理形态学评价为客观评价指标,优选药物的入药方式和提取溶媒。试验结果表明10%载药量全粉末组及20%载药量醇提取物组具有较好的药效强度,治疗效果均优于10%载药量醇提取物组、10%载药量水提取物组。与全粉末入药相比,醇提取物入药可通过提高载药量而提高药效,并且更适宜提升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选择乙醇作为药物的提取溶媒。在前处理工艺研究中,首先以腓肠肌挫伤大鼠为模型,以肿胀程度等为主观评价指标,以组织含水量及病理形态学评价为客观评价指标,优选乙醇作为药物的提取溶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栀黄芍药散乙醇提取液中栀子苷等7个指标性成分的方法;以此7个成分的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结合L9(34)正交实验设计,优选提取、浓缩工艺为:处方药材,加8倍量70%乙醇,提取3次,每次2h;80℃以下减压浓缩,8h内完成。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中,40%载药量制备的凝胶贴膏存在烂膏严重等现象。研究以腓肠肌挫伤大鼠为模型考察了10%、20%、30%载药量的量效关系,优选栀黄凝胶贴膏的载药量为30%。以膏体的初黏力等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结合L9(34)正交实验设计法,确定制剂工艺为:酒石酸、芒硝、聚乙烯吡咯烷酮依次溶于水中,作为水相;甘羟铝、聚丙烯酸钠、氮酮依次混悬于甘油中,作为油相;将药物和水相依次快速加入油相中,用搅拌器在150r?min-1转速下,搅拌3min,涂布,裁切,包装。按照小试制备处方及工艺进行中试放大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以中试样品为对象,研究制定了栀黄凝胶贴膏的质量标准草案。完成了凝胶贴膏的相关制剂检查;建立了栀子苷、大黄酸等6个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建立了栀子苷、芍药苷的HPLC同时测定方法,进行样品测定,暂定标准为:栀黄凝胶贴膏中含栀子苷不得少于5.22mg?g-1;芍药苷不得少于0.80 mg?g-1。目前正在进行稳定性考察。本研究开发的栀黄凝胶贴膏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提升了制剂质量控制水平及患者的依从性,将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茅育蕾,陈柏庆[10](2018)在《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技术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皮肤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技术的常见问题与操作的质量控制对免疫组化制片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雄性68周龄的BALB/c小鼠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观察组使用质量控制后的制片法,采用完整免疫组化步骤;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制片,采用简易免疫组化步骤,比较两组制片质量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观察组制片的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免疫组化图片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免疫组化任一环节都可影响免疫组化结果,质量控制可以提升免疫组化技术综合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病情的临床诊断,值得推广。

二、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病理玻片书写仪在减少常规病理切片差错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仪器设备
    1.4 病理切片记录方法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常规病理标签差错率比较
    2.2 常规病理标签差错等级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2)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绒毛诃子肝毒性及毒性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诃子的化学成分及其现代药理学研究
        1.1 诃子中的化学成分
        1.2 诃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 中药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2.1 肝损伤的分类
        2.2 中药的肝毒性物质分类
        2.3 中药致肝毒性的机制研究
        2.4 高内涵技术在药物肝毒性筛选的应用
前言
第一章 绒毛诃子水煎液的肝毒性研究
    第一节 绒毛诃子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绒毛诃子的小鼠蓄积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绒毛诃子的小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绒毛诃子的大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一章 小结
第二章 绒毛诃子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绒毛诃子中化合物对HepG2和L02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用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用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L02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用HPLC法检测绒毛诃子中毒性成分含量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小结
结语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一种石蜡切片降温组件在病理切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常规制片流程
    1.5 切片制作方法
    1.6 切片质量评估
    1.7 切片时效性评估
    1.8 成本投入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切片质量比较
    2.2 3组切片时效性比较
    2.3 3组成本投入比较
3 讨论

(4)病理制片质量控制中PDCA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制片时间、报告发出时间比较
    2.2 实施前、后病理制片质量比较
3 讨论

(5)两色金鸡菊总黄酮改善2型糖尿病的药效学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两色金鸡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黄酮类
        2. 苯丙素类
        3. 聚乙炔类
        4. 萜类
    第二节 两色金鸡菊药理研究进展
        1. 抗氧化作用
        2. 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 改善高血脂
        4. 抗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
        5. 神经保护作用
        6. 保肝作用
        7. 其他
    第三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两色金鸡菊总黄酮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及药效学评价
    第一节 两色金鸡菊总黄酮的质量控制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实验讨论
    第二节 两色金鸡菊总黄酮改善高脂饲料和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的药效学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讨论
    第三节 两色金鸡菊改善db/db2型糖尿病模型的药效学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两色金鸡菊总黄酮改善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虚拟寻靶技术对两色金鸡菊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6)基于转运子与代谢酶的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立题依据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主要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的定量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茵陈蒿汤提取物的制备
        2.2 供试品的制备
        2.3 混合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方法学考察
        2.6 不同提取方法茵陈蒿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Ⅱ相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UPLC/Q-TOF-MS检测生物样品中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物
        2.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部分Ⅱ相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茵陈蒿汤提取物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UPLC-MS/MS测定生物样品中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物方法的建立
        2.4 UPLC-MS/MS测定酶解生物样品中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物方法的建立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的药效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药物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UPLC-MS/MS测定大鼠肝脏中特征肽段方法的建立
        2.4 茵陈蒿汤治疗大鼠胆汁淤积的药效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对胆红素体外代谢的影响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配制
        2.2 孵育供试品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5 胆红素在不同体系中的结合动力学
        2.6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作用
        2.7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京尼平和大黄素对胆汁淤积的治疗药效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药物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UPLC-MS/MS测定大鼠肝脏中特征肽段
        2.4 京尼平、大黄素治疗大鼠胆汁淤积的药效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Reference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四 灌胃茵陈蒿汤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血浆各成分的浓度-时间变化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7)基于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远程病理会诊网络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及远程病理会诊网络构建
    1.1 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1.2 构建远程病理会诊网络
    1.3 主要设备
    1.4 会诊流程
        ① 上传切片扫描图像:
        ②上传知情同意书:
        ③支付费用:
        ④会诊:
    1.5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远程会诊病例系统分布
    2.2 申请单位病理初诊质量
3 远程病理会诊对落实分级诊疗政策积极意义及建议
    3.1 实施远程病理会诊积极意义
    3.2 远程病理会诊的建议与对策
        ① 完善医保对远程病理会诊保障制度
        ② 完善远程病理会诊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③加强基层医院病理科建设
        ④加强远程病理会诊质量控制

(8)实体瘤病理数据集建设和数据标注质量控制专家意见(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集适用范围和标本来源
    1.1 活组织检查标本
    1.2 手术切除标本
    1.3 术中冰冻组织标本
    1.4转移淋巴结切除标本
    1.5 远隔脏器转移组织标本
2 数据要求
    2.1 伦理批准与患者隐私保护
    2.2 数据质量要求
        2.2.1 标本固定、包埋
        2.2.2 组织切片
        2.2.3 H-E染色
        2.2.4 切片数字化
    2.3 数据多样性要求
3 标注规范
    3.1 标注团队
    3.2 标注规则
        3.2.1 确立研究目的
        3.2.2明确标注内容
        3.2.3 确定研究算法
        3.2.4 注意细节
    3.3 标注流程
        3.3.1 确定标注内容
        3.3.2 确立标注模式
        3.3.3 合理安排标注时间
    3.4 标注质量控制
    3.5 疑难病例
4 部分争议问题讨论
    4.1 肿瘤组织和细胞标注的区域性问题
    4.2 对于形成腺腔的肿瘤标注方式
    4.3 标注过程涉及的主观判断部分

(9)栀黄凝胶贴膏临床前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1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现状
        1.1 中医治疗现状
        1.2 西医治疗现状
    2 凝胶贴膏的研究进展
    3 栀黄凝胶贴膏临床研究基础
    4 立题意义
    5 课题研究思路
第一章 栀黄凝胶贴膏前处理工艺研究
    第一节 栀黄凝胶贴膏提取溶媒筛选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
        2.2 给药与分组
        2.3 评价指标
        2.4 实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栀黄凝胶贴膏提取及浓缩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工艺研究
        2.2 热稳定性考察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栀黄凝胶贴膏成型工艺研究
    第一节 载药量筛选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
        2.2 给药与分组
        2.3 评价指标
        2.4 实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栀黄凝胶贴膏成型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栀黄凝胶贴膏评价方法
        2.2 栀黄凝胶贴膏基本处方及工艺
        2.3 单因素实验法优选辅料种类
        2.4 单因素考察辅料的用量
        2.5 正交实验法优化基质处方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栀黄凝胶贴膏中试放大及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制备工艺的中试放大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及浓缩工艺的中试放大研究
        2.2 制剂工艺的中试放大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栀黄凝胶贴膏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含量测定
        2.2 鉴别
        2.3 检查
        2.4 质量标准草案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栀黄凝胶贴膏稳定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方法
        2.2 检测项目及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凝胶贴膏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已发表文章及专利

(10)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技术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制片质量比较
    2.2 两组皮肤组织CD3、PCNA免疫组化结果比较
3 讨论

四、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病理玻片书写仪在减少常规病理切片差错率中的应用研究[J]. 薛晓伟,王德田,张煜涵,颜婕,周炜洵. 中国医学装备, 2021(03)
  • [2]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绒毛诃子肝毒性及毒性物质研究[D]. 王晨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一种石蜡切片降温组件在病理切片中的应用[J]. 叶美华,方庆全,张翠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9(11)
  • [4]病理制片质量控制中PDCA的应用价值分析[J]. 黄希帆,周伟新,郭健,吴雁凌.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08)
  • [5]两色金鸡菊总黄酮改善2型糖尿病的药效学与机制研究[D]. 于凡.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基于转运子与代谢酶的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D]. 易亚雄.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基于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远程病理会诊网络构建与实践[J]. 毛兵,张连仲,顾建钦.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9(06)
  • [8]实体瘤病理数据集建设和数据标注质量控制专家意见(2019)[J]. 于观贞,陈颖.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9(05)
  • [9]栀黄凝胶贴膏临床前药学研究[D]. 楚世慈.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技术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J]. 茅育蕾,陈柏庆. 中国医药导报, 2018(08)

标签:;  ;  ;  ;  ;  

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