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近海环境质量分析

丹东市近海环境质量分析

一、丹东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康丽,龙超,党二莎,张立[1](2022)在《珠海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与富营养化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珠海市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状况,本研究于2017年11月(秋季)和2018年3月(春季)对该海域水质进行调查监测,并采用单因子质量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单因子质量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珠海市近岸海域整体水质状况极差,春、秋季劣四类海水的站位占比分别为90.28%、79.17%。春、秋季DIN超标率分别为94.00%、89.00%,DIP超标率分别为28.00%、78.00%,DIN和DIP是影响整体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整个区域的DIN/DIP均高于Redfield值,处于磷限制状态。有机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秋季严重有机污染的站位占比为51.39%,春季为56.94%,春季污染覆盖面更广。富营养化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春、秋季重度富营养化的站位占比分别为30.56%、31.94%,严重富营养化占比分别为6.94%、25.00%,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富营养化指数与CODMn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这说明CODM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珠海市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盐度越高富营养化水平越低,间接证明富营养化主要是由陆源污染物引起的,并与径流量以及外海海流的物理混合过程有关。

张广帅,吴婷婷,闫吉顺,孙家文,蔡悦荫,赵全民,于永海,宫玮[2](2022)在《鸭绿江口近岸海域水质环境对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量分析滨海湿地近岸海域水质环境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对揭示海水水质环境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2月在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岸海域开展了浮游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调查,运用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水质环境对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4种以及浮游幼虫5大类,桡足类最多占比52.63%;保护区不同功能分区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差异不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4、0.51和0.59;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与海水化学需氧量、溶解性无机氮、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铜元素含量关系显着;结构方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海水富营养化水平对浮游动物丰富度的效应系数为-0.26,具有显着的直接影响(P=0.01),重金属污染水平通过影响浮游植物丰富度(效应系数为-0.41,P<0.001)间接对浮游动物丰富度产生作用(间接效应系数为-0.2)。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化对海水环境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协同演变过程的认识,为滨海湿地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林怡辰[3](2021)在《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海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但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海环境受到污染,海产品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重金属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全国多地已经出现多种海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重金属可以在水环境中稳定存在,继而在生物体内富集,其污染具有高毒性、环境持久性、隐蔽性、生物蓄积性等特征,被认为是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健康风险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行为与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综合调查-因素分析-机制探索”三个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洲际尺度的多种类(双壳类、甲壳类、鱼类)海产品中8种常见重金属(Cu、Pb、Zn、Cd、Cr、Hg、As和Ni)综合调研分析全国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预测宏观政策的实施对海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效果。其次,选取代表性双壳类和鱼类作为实验生物,探究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的环境因素、物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贝类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从食物链传递和重金属可脱除形态角度探究不同重金属在海产品中的污染特征和富集规律,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海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全国范围内大尺度且多种类的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产品重金属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种间差异,重金属浓度排序为双壳类>甲壳类>鱼类,其中,双壳类中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最严重,鱼类中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养殖鱼类。我国沿海人群重金属平均每日估计摄入量均小于联合国农粮组织设定的每日最大摄入量阈值,且超过97%的海产品中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低于限制值,说明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适量摄入海产品不会引起健康风险,但部分海产品存在较高潜在食用健康风险。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铅同位素的重金属源解析表明,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化石能源(煤炭燃烧和汽车尾气)、海水和冶金粉尘。利用海岸带水-食品-能源系统综合分析表明,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海产品质量。(2)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野生鱼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鱼的结果,采集养殖和野生状态的同种鱼类样品的进一步对比证实。结果表明对于大小体重相似的同种鱼类,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显着高于养殖鱼。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同种鱼类的野生样品肌肉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大于养殖鱼,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鱼营养级层次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和野生鱼样品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故证明鱼类体内重金属污染水平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关系极大。因此,养殖环境和自然生境中鱼类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受到营养级、食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近海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人工可控条件下的工厂化养殖是控制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3)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扇贝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证实。对黄渤海常见的3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表明,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样品Cd超标率为96%。扇贝重金属浓度种间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较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更易积累重金属。不同组织由于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消化腺>鳃>闭壳肌,消化腺是其主要重金属储存器官。空间区域对比发现,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渤海>南黄海>北黄海。Cd等痕量有害重金属的积累造成在养殖容许(国家海水质量二类标准)环境中的海产品仍潜在健康风险。因此,物种差异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可以归因于典型物种的特异重金属强富集性和不同亚种间生长速率差异。(4)为了分析扇贝中高浓度Cd的来源与积累过程,选定养殖范围广且生长速度较快的海湾扇贝(Argopectehs irradias)作为移植实验的研究对象,跟踪整个养殖过程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分析各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到近海养殖场后,扇贝体内Cd含量迅速上升并居高不下,扇贝中重金属积累是一个快速富集平衡的过程。在全养殖周期中,扇贝重金属浓度主要受周围环境重金属(海水和海洋悬浮物)浓度变化影响,与生长发育状体无显着相关关系。扇贝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为周围海水环境(35.7%)和作为食物的海洋悬浮物(50.7%)。所以,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因素,贝类通过迅速调节平衡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5)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无脊椎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鱼类差异较大,鱼类中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是As,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鱼类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值与营养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鱼类重金属富集能力受营养级影响较大。在整条食物链上,生物体内Cr和Hg呈现生物放大现象,Ni呈现食物链稀释现象,Cu/Zn/As因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间差异呈现的传递规律出现偏差,但As在无脊椎动物呈现了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Zn在鱼类中呈现出生物放大现象。(6)人工海水暂养对整体扇贝软组织中重金属脱除率分别为Hg(55%)>Ni(52%)>Cr(46%)>Cu(45%)>As(44%)>Pb(38%)>Zn(27%)>Cd(20%),其中Cd的脱除率最低,说明Cd与扇贝机体结合较紧密,进而验证了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的结论。海水暂养和食用前冲洗均对扇贝中重金属的净化能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有效排出扇贝肌肉组织中的重金属。所以,海产品中的重金属脱除难度较大,污染源控制是提升海产品质量的关键。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综合评估大空间尺度范围内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水-食品-能源(Water-Food-Energy NEXUS)系统”量化宏观政策在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证实“碳中和”策略对于改善近海海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进行笼养扇贝的全养殖周期跟踪调查,实现了扇贝完整生长过程中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的探索,并应用DGT技术探究海水中生物有效性重金属浓度与贝类重金属积累的关系。(3)从典型物种的强富集特性和痕量重金属的食物链放大效应角度,揭示了海产品在养殖容许环境下仍存在典型重金属高富集风险,为海产品食用健康风险评估和安全阈值制定提供依据。

黄亚兰[4](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的府际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湾区,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进程加快,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部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沿海城市带来的海域生态环境压力更为明显。近岸海域(海洋)污染具有流动性、跨区域性,区域性海域(海洋)污染防治问题上坚持必须以区域化调整方法。近年来学者们拓宽了对于海洋污染治理的研究视野,从单一政府走向纵横的区域间府际关系。笔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的区域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治,府际合作治理是必然选择。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文章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这一主要形式,主要包含编制区域统一规划、区域立法协同、制定区域政策,区域执法合作。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合作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主要包括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和大湾区府际合作治理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发现大湾区有些政府出台了近岸海域环境防治的相关政策,颁布实施了海域治理相关条例,地市政府间及部门间实施一些合作治理行动,但在研究分析中发现,当前大湾区府际合作存在许多问题,如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规划未统一,立法不对接,政策不衔接,执法不协同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其他区域旧金山湾区、濑户内海、渤海湾三个地区府际合作治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的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发现这些海域十分重视区域海域(海洋)环境立法、区域海域环境治理的规划引领、区域海洋执法合作和能力建设及区域合作机制。结合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借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路径选择。本文分别从制定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统一规划、推进区域近岸海域立法协同,实现区域近岸海域政策衔接,加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合作四个方面推动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环境优美的世界级美丽湾区的早日建成。

鞠烨[5](2021)在《辽东沿海诸河流域污染负荷核算及水环境容量分析》文中指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鼓励地方以区域和流域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完成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沿海诸河流域的水质目标,亟需对辽东沿海诸河流域进行新的治理研究。本文在现有水环境容量在流域应用的基础上,构建了“污染负荷核算-控制单元划分-功能区建立-地表水环境容量核算-污染物削减-污染管控”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系,以辽东沿海诸河流域为例,选取普通一维模型和感潮一维水质模型对流域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研究,在污染负荷核算及水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解决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水环境质量状况缺少针对性衔接的问题,为实现国家对水环境质量精准管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根据辽宁省2018年环境统计数据、全国污染普查数据等,采用数据统计法、汇污浓度监测法、输出系数法对流域的点源、面源进行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全年非点源化学需氧量(COD)入河量占总量的68.5%,超过了入河总量的2/3,COD主要来自种植业(30.3%)、地表径流(25.6%);氨氮(NH3-N)主要来自污水处理厂(32.2%)、种植业(27.1%)和城镇直排(22.1%);总磷(TP)主要来自种植业(28.3%)、污水处理厂(25.4%);进一步利用普通一维模型和感潮水质模型对不同河段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流域COD总的水环境容量为38102 t/a,NH3-N为1885 t/a,TP为326 t/a;与入河量比较,COD削减总量为7360.2 t,NH3-N为910.0 t,TP为207.1 t,在137个控制单元中,超过污染负荷的控制单元57个,占比46.7%;其中就COD而言,36个控制单元呈现出超负荷状态,48个控制单元呈现NH3-N超负荷状态,56个控制单元呈现TP超负荷状态。

刘天尉[6](2021)在《广东省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截止201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高达2万亿,海洋经济连续25年位居是我国首位,是当之无愧的海洋大省,2019年省委制定加快发展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未来将打造数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海洋经济无疑成为拉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经济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海洋具有强大的自我净化能力,接纳着来自陆域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生态系统首当其冲。因此,必须深入海洋相关承载力的研究,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将基于相关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式方法以及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和基于主因子分析的评价模型并展开定量分析,前者重点分析的是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情况,后者对海洋这个复合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各有侧重,评价结果对后续的预测以及对策建议提供了支持。具体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1)对广东省近岸海域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分析。通过对基础资料的分析显示,广东省沿海地区经济十分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但表现出区域发展不协调,围填海情况明显等情况,海岸带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工业废水及废弃物排放入海量日益增多。(2)结合生态足迹模型以及基于主因子分析模型进行评价。通过生态足迹模型结果显示,生物质消费生态足迹以及能源消费生态足迹处于生态赤字,污染物消纳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综合来看生态赤字占生态承载力比重从2009年全省的3.71%扩大到2018年的83.97%,说明现阶段近岸海域生态承载力与社会发展尚且处于可载接近满载的情况。通过基于主因子分析的模型结果显示,2009-2016年尚处于可载状况,2017-2018年承载力整体处于超载情况,但情况有所好转,趋向于临界点。(3)通过GM(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承载力预测。以时间次序为横轴的结果显示,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会延续2009-2018年的发展趋势,呈上升趋势,承载力指数将从2018年的0.1107上升到2025年的0.1609以及2030年的0.2102。以城市为横轴的承载力预测显示粤西地区的承载能力水平较高,但年均增长最大的是珠海市,到2030年增长6.73%,其次是深圳市、东莞市,均超过了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最后提出提升近岸海域承载力的能力的建议,一是要依靠海洋环境治理能力,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二是树立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坚持陆海一体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三是注重区域协调,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李平[7](2019)在《丹东港海域船舶防污染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丹东港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东段,是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国际贸易商港,是我国东北东部地区的出海大通道,是连接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最便捷的物流大通道。丹东港的大东港区为核心港区,位于鸭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特殊;近年来货物吞吐量逐年增加,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船舶数量的增加也给水域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丹东港大东港区船舶防污染对策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统计过往数据,对船舶污染风险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结合作者本身的工作实际,从船舶检查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丹东港大东港区海域船舶污染防治措施。首先,明确丹东港大东港海域存在的船舶污染源。针对该水域的具体实际情况,将船舶污染类型共划分为18种。主要有船舶油类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防污底系统污染等。然后,根据中国船级社颁布的《综合安全评估应用指南》。采用综合安全评价理论对丹东港大东港区海域船舶造成的污染发生的频率以及所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形成3个等级的风险区域: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最后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提出了相应的船舶污染防治措施,减少船舶对丹东港大东港区海域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该海域生产和生态环境,从而实现航运与海区水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丁冬冬[8](2019)在《陆海统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地区发展首要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确保其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环境状态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承载的总人数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总量。从复杂系统角度上来看,资源环境系统的自组织式发展的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为干预的存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够以人为的自组织形式来发展,使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对于区域承载力的研究是使这种可能变为可行的重点,是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资源环境的自然禀赋是人类社会系统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快速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人类社会活动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逐渐尖锐,随着人口剧增、资源渐近贫乏与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社会经济活动凌驾于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之上。在此情形下,务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手段等多方积极的因素,在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的同时,保障环境质量,在发展中充分考虑承载能力,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开展多发展情景模拟下对区域承载状况进行预警,及时保障和增强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环渤海地区沿海城市及其近岸海域为研究区,集成大气污染数据、海水水质数据、海洋空间利用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生态环境规划资料及相关经济社会数据,综合GIS空间分析、空间统计分析、高斯烟羽模型(Gaussian Plume Model)、多维状态空间(Multidimensional State Space)模型、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等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区承载力状态评价和不同情景模拟预警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陆海统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现有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综合考虑区域自身的支撑能力、人文社会的干扰能力以及区域承载的总量三个方面,同时考虑陆域承载力以及海域承载力的评价结果能够进行复合,建立指标体系对陆海统筹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本文将欧式几何空间中状态空间方法应用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构建由资源轴、环境轴和人类活动轴组成的多维状态空间,区域承载的现状能够通过比对承载现状点与承载力状态点这两个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来表示。对于区域调节能力的评价中,首先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再者结合海域港口以及陆域交通对整个区域的影响作为陆海交通统筹点,通过调整用于污染物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的相关参数,使其适用于区域港口交通网络空间作用的评价中。(2)多维状态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量化分析区域资源利用率、环境容量以及社会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采用多维状态空间模型对区域承载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从综合角度出发描述区域承载状况。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处于满载状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未超载区域主要集中于威海市、烟台市、丹东市、盘锦市以及葫芦岛市;承载力超载区域集中于天津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青岛市、唐山市以及沧州市,其中,青岛市区以及盘锦市区处于超重警状态。从海域空间整体分布上分析,辽宁省大部分区域、烟台市、威海市的近岸海域处于满载状态,天津市、河北省、东营市、滨州市以及葫芦岛市近岸海域处于超载状态,其中青岛市的近岸海域处于超重警状态。(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警对承载力空间影响因子处理,设置人口趋势发展式、创新驱动调节式、港口交通调节式、环境约束式和生态补偿式五种区域活动发展情景,以逻辑斯蒂回归法确定目标年人口规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目标环境容量、生态足迹法制定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模拟五种情况下研究区承载力预警情况,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人口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区域资源环境的压力,增长幅度越大,其越容易处于超载状态;环境容量的约束作用对区域承载状态转好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其次是港口交通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调节作用,生态补偿机制对区域承载状态的促进作用较弱。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本身资源量的约束,需要通过提高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及港口交通优势度,进而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资源在区际之间的流动,同时携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化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约束的作用,保障协调可持续发展。

武暕,郭飞[9](2018)在《辽宁省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风险评估》文中认为入海河流作为近岸海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我国北方海域的水环境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例行监测没有全面覆盖辽宁省的入海河流。因此,沿辽宁省海岸线对入海河流进行逐一排查和采样分析,共调查了53条入海河流,结合距其入海口最近的海域点位的监测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及入海河流对近岸海域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对典型重金属(Pb和Hg)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入海河流携带的污染物浓度远高于近岸海域,可能会对近岸海域水质安全造成威胁。黄海和渤海近岸海域Hg的生态风险以无风险和低风险为主,而入海河流Hg的生态风险为中风险,基本分布在渤海海域的入海河流上;黄海海域及对应的入海河流Pb的生态风险以无风险为主,而辽东湾一带及入海河流的Pb以中高风险为主。因此,应加强入河污染物管理,尤其是入渤海河流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应将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防治重点,从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

陈哲[10](2016)在《基于GIS的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向近岸海域渗透,影响不断增加,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不可忽视,为了更好地实现辽宁省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信息的高效管理,并为管理者提供环境保护政策决策支持,本研究在对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环境信息调查基础上,应用ArcGIS9.3信息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并建立了近岸海域功能区划信息数据库,进一步以VisualBasic 6.0为开发平台建立系统软件框架,使用OLE技术嵌入Map Objects 2.2控件,设计实现了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共划分为95个功能区,其中一类区10个,二类区19个,三类区13个,四类区50个,特殊使用区2个以及混合区1个;设计实现的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图形显示与控制功能、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交互式查询功能、专题图制作功能和监测信息统计与分析功能等。系统可以实现辽宁省近岸海域污染源信息、功能区监测信息、入海河流监测信息以及国家考核断面信息的统计、评价、分析等功能。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可以为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信息的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丹东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东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鸭绿江口近岸海域水质环境对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调查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环境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2.2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
    2.3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联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渔业规模近况
        1.1.1 世界与中国海洋渔业基本状况
        1.1.2 海洋鱼类养殖和捕捞概况
        1.1.3 扇贝养殖概况
    1.2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
        1.2.1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含量标准
        1.2.2 国内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2.3 国外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3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4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溯源分析方法
        1.4.1 铅同位素法进行重金属污染溯源
        1.4.2 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重金属污染分析和溯源
        1.4.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进行重金属溯源
        1.4.4 其他生物体重金属污染溯源方法
    1.5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1.5.1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
        1.5.2 海产品中金属污染评价
        1.5.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评价
    1.6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富集机制研究的应用
    1.7 影响海产品中重金属积累的因素
        1.7.1 客观因素影响重金属浓度和分布
        1.7.2 生物动力学因素
        1.7.3 重金属形态影响
    1.8 科学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科学问题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近海海产品重金属分布、溯源与风险调控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采样区域介绍
        2.2.2 样品采样
        2.2.3 样品处理
    2.3 材料与方法
        2.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2.3.2 重金属每日估计摄入量计算
        2.3.3 健康风险评价
        2.3.4 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Pb同位素重金属溯源
        2.3.5 宏观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控制
        2.3.6 质量控制
        2.3.7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尺度范围的海产品重金属分布特征
        2.4.2 重金属每日摄入量--通过食用海产品的途径
        2.4.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
        2.4.4 海产品重金属溯源
        2.4.5 “化石能源消耗控制”和“近岸水污染防治行动”政策实施有助于降低海产品重金属健康风险
    2.5 小结
第3章 养殖鱼类与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差异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鱼肉及其他组织内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3.3.2 鱼肉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3.3.3 鱼肉食用风险评价与推荐最大食用量计算
        3.3.4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鱼类食性与营养级方法
        3.3.5 质量控制
        3.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野生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
        3.4.2 养殖/野生鱼不同组织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3.4.3 养殖/野生鱼摄食健康风险与最大推荐食用量
        3.4.4 鱼类肌肉组织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较
        3.4.5 营养级和食性的计算
        3.4.6 养殖/野生鱼营养级和食性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4.7 鱼类养殖周期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黄渤海养殖扇贝中重金属空间-种间分布差异及健康风险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1 采样区域介绍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3 材料与方法
        4.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4.3.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3.3 质量控制
        4.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渤海三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4.2 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4.3 扇贝中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4.4.4 扇贝中重金属的摄食健康风险
        4.4.5 最大安全摄入量推荐
    4.5 小结
第5章 笼养扇贝在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来源与富集规律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2.1 扇贝生长实验方法及采样
        5.2.2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使用
        5.2.3 重金属检测方法
        5.2.4 重金属评价指数
        5.2.5 稳定同位素测定
        5.2.6 主成分分析方法
        5.2.7 质量控制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水水质指标与重金属浓度变化
        5.3.2 扇贝生长发育指标及体内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
        5.3.3 全养殖周期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
        5.3.4 影响扇贝中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探究
        5.3.5 扇贝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探究
        5.3.6 利用稳态模型分析扇贝中多源重金属的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中重金属在食物链间的传递及放大
    6.1 引言
    6.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3 材料与方法
        6.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6.3.2 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6.3.3 碳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营养级
        6.3.4 重金属在食物链上营养级放大系数
        6.3.5 质量控制
        6.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6.4.2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营养层次
        6.4.3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
        6.4.4 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其食性/营养级的关系
        6.4.5 食物链上重金属的积累和生物放大
    6.5 小结
第7章 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人工干预净化
    7.1 引言
    7.2 实验设计与方法
        7.2.1 对比实验设计
        7.2.2 室内培养实验方法
        7.2.3 样品收集及处理
        7.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7.2.5 质量控制
        7.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扇贝整体软组织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2 扇贝闭壳肌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3 扇贝鳃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4 扇贝消化腺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5 死亡扇贝重金属净化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的府际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粤港澳大湾区
        1.3.2 近岸海域
        1.3.3 府际合作治理
    1.4 理论基础
        1.4.1 府际关系理论
        1.4.2 集体行动理论
        1.4.3 整体性治理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及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不足
第2章 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及政府环境合作治理的现状
    2.1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海域环境现状
        2.1.1 近岸海域水环境状况
        2.1.2 近岸海域垃圾污染现状
        2.1.3 近岸海域生态状况
    2.2 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现状
        2.2.1 出台了近岸海域环境防治相关政策
        2.2.2 颁布了海域治理相关法律条例
        2.2.3 实施了近岸海域污染合作治理行动
第3章 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困境
    3.1 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规划未统一
        3.1.1 尚未重视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规划
        3.1.2 尚未统一编制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规划
    3.2 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立法不对接
        3.2.1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相关立法缺位
        3.2.2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相关立法有冲突
        3.2.3 大湾区区域协同立法机制尚未建立
    3.3 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政策不衔接
        3.3.1 地方政府及部门间环境目标不一致
        3.3.2 不同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存在差异
    3.4 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不协同
        3.4.1 环境标准不统一导致执法冲突
        3.4.2 尚未建立常态化环境执法合作机制
第4章 国内外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外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探索
        4.1.1 旧金山大湾区海域环境合作治理
        4.1.2 濑户内海近岸海域环境合作治理
        4.1.3 渤海湾近岸海域环境合作治理
    4.2 国内外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经验
        4.2.1 重视区域海域(海洋)环境立法
        4.2.2 重视区域海洋环境治理规划引领
        4.2.3 重视区域海洋执法合作和能力建设
        4.2.4 重视区域海洋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
第5章 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路径
    5.1 制定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统一规划
        5.1.1 共同编制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规划
        5.1.2 落实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规划实施的考核
    5.2 推进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立法协同
        5.2.1 探索不同法律制度下环境立法协同的模式
        5.2.2 建立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立法协同的机制
    5.3 实现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政策衔接
        5.3.1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政策制定的衔接
        5.3.2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政策实施的衔接
        5.3.3 近岸海域环境治理政策调整的衔接
    5.4 加强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合作
        5.4.1 制定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合作计划
        5.4.2 统一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的执法标准
        5.4.3 提高近岸海域环境执法队伍的能力素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5)辽东沿海诸河流域污染负荷核算及水环境容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流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环境现状
3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1 污染负荷核算方法
    3.2 控制单元划分
    3.3 控制区划分
    3.4 模型选取
        3.4.1 一维水质模型
        3.4.2 感潮河段水质模型
    3.5 参数设计
    3.6 污染物削减分配方法
    3.7 管理体系建立
4 水环境容量分析—以庄河为例
    4.1 研究对象
    4.2 控制单元划分结果
    4.3 污染物入河量结果
    4.4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4.4.1 感潮河段
        4.4.2 非感潮河段
    4.5 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4.5.1 排放标准体系
        4.5.2 污染减排方案
        4.5.3 综合管理
    4.6 本章小结
5 结果与讨论
    5.1 污染负荷核算结果与讨论
    5.2 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与讨论
    5.3 污染物削减结果与讨论
    5.4 流域治理措施
        5.4.1 污染物减排量分配结果
        5.4.2 管理体系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流域主要水库河流
附录B 控制单元划分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广东省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方法及框架路线
        1.4.1 技术方法
        1.4.2 论文框架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及评价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
        2.1.2 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能值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3 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内容及原则
        2.3.1 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2.3.2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2.4 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2.4.1 生态足迹评价方法
        2.4.2 基于主因子分析的承载力评价方法
    2.5 指标数据处理方法
        2.5.1 理想状态值确定方法
        2.5.2 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近岸海域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概况
    3.1 广东省沿海基本概况
    3.2 近岸海域环境基本概况
        3.2.1 海域功能区基本表现优良
        3.2.2 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情况
        3.2.3 油污、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情况
        3.2.4 水质及富营养化情况
        3.2.5 赤潮
    3.3 近岸海域资源状况
        3.3.1 近岸渔业资源
        3.3.2 海洋矿产资源
        3.3.3 滨海旅游资源
    3.4 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概况
        3.4.1 沿海经济概况
        3.4.2 海洋产业发展概况
        3.4.3 我国沿海各省市经济产出能力比较
    3.5 岸线变化及沿海城镇建设状况
        3.5.1 岸线变化情况
        3.5.2 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4.1 基于生态足迹的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
        4.1.1 近岸海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4.1.2 近岸海域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
        4.1.3 近岸海域生态赤字/盈余计算
        4.1.4 结果分析
    4.2 基于主因子的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
        4.2.1 构建指标体系
        4.2.2 理想值的确定
        4.2.3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4.2.4 指标权重确定
        4.2.5 指标权重分析
        4.2.6 广东省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
    4.3 结合承载力评价认识提高广东省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
        4.3.1 城市急剧扩张带来海洋环境污染
        4.3.2 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压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及对策建议
    5.1 预测模型
    5.2 目标层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
    5.3 横向预测分析
        5.3.1 基于的人口数量沿海各城市承载力预测模型
        5.3.2 系统层承载力预测
    5.4 对策建议
        5.4.1 坚持陆海统筹战略,推进海洋环境治理
        5.4.2 加强海洋科技力量建设,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5.4.3 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7)丹东港海域船舶防污染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丹东港大东港区海域基本情况
    2.1 丹东港大东港区现状分析
        2.1.1 建设规模
        2.1.2 航道情况
        2.1.3 锚地
        2.1.4 到港船舶概况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气象情况
        2.2.2 水文情况
        2.2.3 泥沙情况
        2.2.4 地震情况
    2.3 海洋功能区域划分情况
    2.4 自然资源与环境敏感区情况
        2.4.1 自然资源
        2.4.2 环境敏感区
3 丹东港大东港区船舶污染风险研究
    3.1 丹东港大东港区评价范围和目的
    3.2 丹东港大东港区海域污染危险识别
        3.2.1 大东港区海域船舶油类污染危险识别
        3.2.2 大东港区海域船舶生活污水污染危险识别
        3.2.3 大东港区海域船舶造成空气污染的危险识别
        3.2.4 大东港区海域船舶噪声污染的危险识别
        3.2.5 大东港区海域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的危险识别
        3.2.6 大东港区海域“三无”船舶造成的污染危险识别
        3.2.7 大东港区海域老旧船舶造成的污染危险识别
        3.2.8 大东港区海域木质运输船舶造成的污染危险识别
        3.2.9 大东港区港口防污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污染危险识别
        3.2.10 船舶污染防治中人为因素的污染危险识别
    3.3 船舶防污染风险评价分析
        3.3.1 丹东港大东港区海域船舶污染危险分析
        3.3.2 大东港区船舶污染风险评估与排序
    3.4 大东港区海域船舶防污染风险综合评价
        3.4.1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4.2 大东港区船舶污染实例分析
4 丹东港大东港区海域的船舶防污染风险预防措施
    4.1 防治“三无”船舶污染海域的有效措施
    4.2 防治老旧船舶污染海域的有效措施
    4.3 防治木质运输船舶污染海域的有效措施
    4.4 防治船舶溢油污染海域的有效措施
        4.4.1 操作性排油污染解决措施
        4.4.2 船舶事故性溢油风险的控制措施
        4.4.3 防污染文书方面的对策研究
    4.5 防治船舶生活污水污染海域(中等风险)的控制对策
    4.6 防治港口设施不完善造成污染(中等风险)的控制对策
    4.7 防治监管不力造成污染(中等风险)的控制对策
    4.8 船员素质不高造成污染的有效措施
    4.9 船舶造成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4.10 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造成污染的有效措施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陆海统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2.2 陆海统筹研究进展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位条件
        2.1.2 自然条件
        2.1.3 经济社会条件
        2.1.4 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2.2 实验数据预处理
        2.2.1 数据收集
        2.2.2 数据预处理
第3章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3.1 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3.1.3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3.2 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3.2.1 支撑能力指标计算方法
        3.2.2 调节能力指标计算方法
    3.3 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承载力量化
        3.3.1 多维状态空间原理
        3.3.2 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承载力量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4.1 环渤海地区支撑能力评价
        4.1.1 环渤海地区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4.1.2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4.1.3 环渤海地区海洋空间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4.1.4 环渤海地区大气环境支撑能力评价
        4.1.5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支撑能力评价
        4.1.6 环渤海地区生态支撑能力评价
    4.2 环渤海地区调节能力评价
        4.2.1 科技创新调节能力评价
        4.2.2 港口交通网络空间调节能力评价
    4.3 环渤海地区承载量评价
        4.3.1 承载GDP总量
        4.3.2 承载人口总量
        4.3.3 承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4.3.4 承载全社会消费品总量
    4.4 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评价
        4.4.1 陆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化
        4.4.2 陆海区域承载力统筹协调度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渤海地区承载状况模拟与预警
    5.1 环渤海地区发展承载状态多情景设计
        5.1.1 情景一:人口趋势发展式
        5.1.2 情景二:创新驱动调节式
        5.1.3 情景三:港口交通调节式
        5.1.4 情景四:环境约束式
        5.1.5 情景五:生态补偿式
    5.2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2.1 人口趋势发展式情景结果
        5.2.2 区域创新驱动式情景结果
        5.2.3 港口交通调节式情景结果
        5.2.4 环境约束式情景结果
        5.2.5 生态补偿式情景结果
    5.3 发展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辽宁省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
    1.4 入海河流基本概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2.2 典型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
    2.3 入海河流对近岸海域的影响
3 结论

(10)基于GIS的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研究进展
        1.2.2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生态学中的应用
第2章 实现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支持技术
    2.1 地理信息系统
    2.2 MapObjects
    2.3 Visual Basic 6.0
第3章 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总体分析和设计
    3.1 系统分析
        3.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1.2 软件、硬件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
        3.2.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3.2.2 辽宁省近岸海域环境信息数据库设计
        3.2.3 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界面设计
    3.3 系统框架结构及开发步骤
第4章 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实现
    4.1 近岸海域环境信息数据采集及结果
        4.1.1 海洋水质功能区
        4.1.2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
        4.1.3 排污口
        4.1.4 入海河流
        4.1.5 环境风险源
        4.1.6 环境敏感区
        4.1.7 污水厂
        4.1.8 其他数据
    4.2 系统功能实现
        4.2.1 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主界面
        4.2.2 图形显示与控制功能实现
        4.2.3 信息查询功能实现
        4.2.4 专题图制作功能实现
        4.2.5 监测信息统计与分析功能实现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丹东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海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与富营养化评价[J]. 郭康丽,龙超,党二莎,张立.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 [2]鸭绿江口近岸海域水质环境对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张广帅,吴婷婷,闫吉顺,孙家文,蔡悦荫,赵全民,于永海,宫玮. 生态学报, 2022(01)
  • [3]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林怡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4]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环境治理中的府际合作研究[D]. 黄亚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5]辽东沿海诸河流域污染负荷核算及水环境容量分析[D]. 鞠烨.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9)
  • [6]广东省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刘天尉.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7]丹东港海域船舶防污染对策研究[D]. 李平.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8]陆海统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D]. 丁冬冬. 南京大学, 2019(07)
  • [9]辽宁省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风险评估[J]. 武暕,郭飞.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8(01)
  • [10]基于GIS的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哲. 辽宁大学, 2016

标签:;  ;  ;  ;  ;  

丹东市近海环境质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