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环氧乙烷作为固定化细胞包埋剂的研究

聚环氧乙烷作为固定化细胞包埋剂的研究

一、聚氧化乙烯作为固定化细胞包埋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瑾[1](2019)在《焦化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高效生物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焦化废水是高COD、高氨氮、高酚值很难处理的一类工业废水。焦化废水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较差,降解困难。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分解转化成无害物质,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久、最广、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与物理法和化学法比较,具有更大的优点,对环境无二次污染,易于操作。目前环境中存在大量各种污染物,造成了环境的复合污染问题。焦化废水是典型的复合污染废水。其中主要的污染成分有氮杂环类污染物和酚类污染物等。因此,本研究选取焦化废水中吡啶、喹啉作为氮杂环的主要模式污染物,选取苯酚为典型酚类模式污染物作为研究对象。从高效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入手,得到广谱高效的降解菌株并进行鉴定和降解特性研究;为了进一步提升降解效果,降解更广谱的污染物,将几株高效降解菌进行组合,从而得到高效广谱组合;并从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固定化技术进一步强化菌株对污染物的耐冲击和降解能力,为今后用于实际废水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1)降解菌的分离鉴定本课题利用富集培养法从北京某焦化厂旧址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6株能够降解焦化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株,经过生理生化和16S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分别鉴定为红球菌属(T1)、鞘氨醇杆菌属(T2)、红球菌属(T7)、假杆菌属(T9)、黄杆菌属(T11)、产碱杆菌属(H9)。其中T1对吡啶和苯酚有很好的降解效果;T2菌株对吡啶和喹啉有较好的降解效果;T7对吡啶、喹啉、苯酚三种污染物有着极好的降解效果;T11对吡啶、苯酚有着很好的降解效果;T9对2-羟基吡啶、吡啶和苯酚有着很好的降解效果,是唯一一株能够降解2-羟基吡啶的高效菌株;H9菌株对苯酚和2-吡啶甲酸有着很好的降解效果,是唯一株能够降解2-吡啶甲酸的高效菌株。(2)高效降解菌株的降解特性研究在筛选得到的6株菌株中,T7能够同时降解焦化废水中的吡啶、喹啉和苯酚,其中T7菌短时间内能够降解三种物质,故以T7菌作为研究对象,研究T7菌株对吡啶、喹啉、苯酚单底物降解,双底物间降解的关系和三种底物间降解的关系,获得了T7菌株对吡啶、喹啉、苯酚的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T7单独降解吡啶、喹啉时,都能降解很高的浓度,单独降解苯酚时,培养基缺乏氮源,超过150mg/L后便不能继续降解。双底物降解实验可以看出,吡啶和喹啉共存时,细菌可以很好的降解这两种底物;吡啶、喹啉分别和苯酚共底物时,T7菌对吡啶喹啉的降解没有受到明显作用,反而增加了氮源,苯酚可以完全降解,低浓度的苯酚可以促进吡啶的降解。吡啶、苯酚喹啉共存时,都能降解彻底,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延滞现象。(3)高效降解菌群的构建为了扩大底物谱,本课题采用构建高效菌群的方法,将筛到的6株高效降解菌构建降解菌群,降解废水中的吡啶、喹啉、2-羟基吡啶、2-吡啶甲酸、苯酚五种污染物。实验一共进行了 29种菌群组合,在所有的菌群组合中,通过降解实验确定第23号组合能够在12h内降解掉五种底物,平均降解率为98.8%,属于优势组合;它是由T7、T9、H9三株菌组合的菌群;这三株菌组合起来,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完全降解5种污染物。本课题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这株菌的最佳配比为3:1:3。(4)高效降解菌的固定化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降解效果,本课题通过固定化技术将T7菌株进行包埋固定化,研究了固定化细菌降解污染物的特性,选取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 T7菌固定化细胞最佳降解条件下海藻酸钠浓度为5%、氯化钙浓度5%、加菌量为12mL。

韩梅[2](2013)在《大豆复合微生物肥料功能菌系的构建及包埋固定化研究》文中指出化学肥料的应用虽然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高,但若长期大量施用,就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但使增产效益明显下降,甚至会污染环境。和化肥相比,微生物肥料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深入开展微生物肥料研究,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针对目前大豆接种剂活体菌功能单一和剂型局限性的问题,采取田问取样、室内分离鉴定、盆栽试验和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了大豆复合菌剂功能菌株筛选、菌系构建及包埋固定化研究,系统地评价了包埋菌剂的综合性能,以期为大豆新型微生物肥料品种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完成了田间采集样品的菌株分离、筛选、性能测试,并进行了分类鉴定:(1)获得3株大豆根瘤菌R12、R6和R18,其中R12在促进根瘤数、根瘤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增加,改善大豆生长性状,促进养分吸收和提高等方面,均优于参照菌USDA110; R12抗逆性优于USDA110,且表现出解磷活性;R6和R18不具有解磷活性,其他各项指标与参照菌USDA110相比或相等、或略低、或略高;3株菌都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 sp.), R12为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etli), R6和R18同为热带根瘤菌(Rhizobium tropici)的不同菌株。(2)获得2株解磷细菌S7和S1。对测试的4种无机难溶磷酸盐溶P量S7为174.8mg/L、S1为167.3m∥L,较参照菌1203分别提高了5.87%和1.33%;对卵磷脂的解P量S7为49.33mg/L,S1为54.82mg/L,参照菌1203为52.93mg/L,解卵磷脂量S7略低于参照菌,S1略高于参照菌。相对而言,S7偏好溶无机磷,S1偏好解有机磷。S7和S1对无机和有机非溶性磷的总溶P量较参照菌分别提高了2.80%和1.88%。S7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的成员,S1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成员。(3)获得1株解钾菌株Cl,培养7d时其解K量为21.31mg/L,较参照菌L-K提高了34.28%;Cl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的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2.对筛选获得的3类菌性能优良的菌株进行了拮抗性和生长关系试验,确定了能共处的菌株组合,优化了混合培养基质和培养条件,改进了培养方法:(1)明确了R12、S7和Cl之间无生长抑制现象,3种菌混合培养时的生长关系为R12和S7、R12和Cl生长上相互促进,S7与Cl为无关共栖关系。(2)优化后用于混合培养的基质成分为:甘露醇10g,酵母膏1.0g, NaCl0.1g,(NH4)2SO40.5g, K2HPO40.5g, KCl0.2g, MgSO4·7H2O1.0g, MnSO40.004g, CaCO35.0g, FeSO4·7H2O0.003g, CaCl20.1g,钾长石粉2.0g,磷矿粉5.0g,卵磷脂2.0g,Rh溶液4.0mL,蒸馏水1L。培养条件和培养方法为:按R12→S7→C1接种顺序,间隔12h,最适pH7.0,最适温度28℃。3.进行了组合菌系包埋固定化试验,考察包埋材料组成对包埋操作、颗粒基本性能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了不同剂型之间菌体抗逆性比较:(1)初步确定包埋剂主料浓度及配比为SA3.0%-PVA3.0%,在此条件下,包埋的操作性、成球性,以及颗粒机械强度、传质性、包埋率、活菌数及其增殖倍数均较好。(2)优化的包埋剂组成为SA3.0%-PVA(2.5%-3.0%)-(SiO24.0%-CaCO30.3%),在此条件下,操作性、成球性和传质性较好,所得包埋颗粒呈规则球形,直径为3mm-4mm,机械强度为53.4g/g-59.6g/g,包埋率为91.4%-94.3%,经过72h增殖培养,活菌数达到1011个/g,增殖倍数为500倍以上,活菌释放率达到90%以上。(3)颗粒菌剂菌体的耐盐性、耐酸碱性、耐旱性、耐冷热性和耐药性等均较液体菌剂和草炭粉剂有明显的提高。4.化肥、草炭粉剂、包埋菌剂的大豆盆栽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了菌剂效果,并明确了较佳的施用方法:(1)菌剂的施用提高了大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大豆结瘤量、固氮量和养分吸收,改善了大豆生物学性状、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能力和土壤生物环境。(2)菌剂与化肥配施互作效应显着,好于单施菌剂和单施同量化肥。(3)包埋菌剂与半量化肥配施效果最好,各项指标均好于全量化肥处理;继续增加化肥配施量互作效应减弱。(4)不论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包埋菌剂均好于草炭粉剂。

刘伶俐[3](2012)在《硝化细菌固定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各种水体氮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其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导致鱼虾等水体生物致病的直接或间接因素。硝化细菌对水体中氨和亚硝酸盐具有有较强的去除能力,但由于硝化细菌属化能自养型细菌,生长时代周期长,对环境因子变化敏感,在与异养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废水处理方法,是当今生物工程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应用固定化硝化细菌技术能够提高系统耐受有毒物质冲击能力,高效去除水体中氨和亚硝酸盐对于养殖系统生态健康及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两种硝化细菌菌剂(淡水型硝化细菌、海水型硝化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和聚丙烯酰胺3种包埋材料对其固定化,探讨适宜的固定化方法,确定固定化硝化细菌适宜生长条件,同时考察了金属离子(Cu2+、Mn2+、Fe3+)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丙烯酰胺三种包埋材料,分别对硝化细菌(淡水型硝化细菌和海水型硝化细菌)固定化,从固定化小球的成球难易、机械强度、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去除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确定聚乙二醇包埋法为最适宜的固定化方法。利用该方法包埋淡水型硝化细菌对氨氮的去除率为0.12mg·[g(MLSS)·h]-1,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0.14mg·[g(MLSS)·h]-1;利用该方法包埋海水型硝化细菌对氨氮的去除率为0.13mg·[g(MLSS)·h]-1,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0.22mg·[g(MLSS)·h]-1。(2)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固定化淡水型硝化细菌菌的适宜pH为7~8,固定化海水型硝化细菌的适宜pH为8~9;固定化淡水型硝化细菌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固定化海水型硝化细菌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40℃。固定化硝化细菌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均好于游离态菌剂,在低温、低pH条件下,效果更加明显。(3)对于固定化淡水型硝化细菌,低浓度Cu2+对其促进作用具有时间效应,48h后出现抑制现象,且随Cu2+浓度的增大抑制越明显;对于固定化海水型硝化细菌,低浓度Cu2+对硝化过程的促进作用大于亚硝化过程。Mn2+对固定化海水型硝化细菌的活性几乎无影响,但是对固定化淡水型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甚至可导致细菌失活。Fe3+浓度为1mg·L-1、5mg·L-1时对固定化淡水型硝化细菌的亚硝化反应均有促进作用,且浓度为1mg·L-1时促进作用最大;Fe3+浓度为1~10mg·L-1时对固定化海水型硝化细菌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亚硝化过程的促进力度大于硝化过程。

候金敏,刘根起,申娟娟[4](2012)在《海藻酸钠的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藻酸钠作为载体材料具有很强的传质性能,介绍了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对海藻酸钠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其发展应用前景。

谢新宇[5](2011)在《包埋粉末活性炭的高分子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去除效率及吸附特性》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包埋粉末活性炭的高分子凝胶球对废水中无机磷的去除效率及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海藻酸钠(SA)、聚氧化乙烯(PEO)、聚乙烯醇(PVA)、粉末活性炭(PAC)等4种含粉末活性炭的高分子凝胶球吸附无机磷的平衡时间都是2 h,PEO-SA-PAC凝胶球的吸附效率最高。实验最佳温度为30℃,是放热反应。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的描述PEO-SA-PAC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吸附行为,膜扩散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Langmuir型等温吸附方程能够更好的描述PEO-SA-PAC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吸附行为,是单分子层吸附。

窦晶晶,冯贵颖,呼世斌,李琳[6](2011)在《一株多菌灵降解菌包埋条件及降解特性》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对1株多菌灵降解菌进行包埋,并对最佳包埋条件及包埋后的降解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A包埋法的最佳条件为:菌液与2%SA按1:5体积比混合,在4%CaCl2溶液中室温交联24h.PVA包埋法的最佳条件为:菌液与10%PVA按1:5比例混合,在3%CaCl2溶液中室温交联24h.活化48h后,在30℃、pH6的条件下,SA包埋的多菌灵降解菌对多菌灵的降解率可达80.4%.PVA包埋的降解菌的降解率为76.3%.

赵艳杰[7](2010)在《固定化粪链球菌连续生产L-瓜氨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瓜氨酸作为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在尿素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近年来的文献指出,瓜氨酸在人体中发挥着很大的药用功能,如清除自由基、作为异体排斥效应指示剂、帮助血管舒张、稳定血压以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抗氧化等,因此瓜氨酸受到了营养学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建立了固定化粪链球菌细胞转化L-瓜氨酸的方法,研究了在填充床反应器中连续转化L-瓜氨酸的生产工艺,目的是建立一套成本低廉,操作方便,产品质量可靠的L-瓜氨酸实验室生产体系,为今后工业化生产L-瓜氨酸奠定基础。本文对实验室保藏菌种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 BT001进行固定化。首先选择合适的固定化材料,确定了采用海藻酸钠作为主要的固定化载体,同时添加5%硅藻土对颗粒进行改性,并用3%的硅氧烷聚合物进行进一步处理,菌体细胞含量10%,所得的固定化细胞操作稳定性较高,可反复利用8次而酶活基本不变。同时确定了在摇床中固定化细胞转化制备L-瓜氨酸的最适条件:pH6.5、温度35℃、反应体系醋酸缓冲液0.2mol/L、转速100r/min、反应时间20h,精氨酸浓度100g/L,得到的L-瓜氨酸浓度最高为85g/L。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在填充床反应器中连续生产L-瓜氨酸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填充床反应器有效体积为589mL,装填含10%菌体细胞的固定化颗粒623g,在反应温度为35℃下,含L-精氨酸100g/L,pH值为6.5的反应液通过蠕动泵流加,流速为30mL/h时,能够连续反应73d。在此过程中,平均每天产L-瓜氨酸质量浓度95.6g/L,摩尔产率为95.1%。通过对瓜氨酸提取液分离纯化步骤的研究,确定了最适的分离纯化工艺条件:将提取液调pH值为10左右,在室温下,以1.2BV/h的流速与D201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吸附,吸附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树脂,再用0.5mol/L的氨水洗脱,洗脱液减压蒸馏,乙醇洗涤结晶得L-瓜氨酸粗产品。整个工艺过程所得产品纯度为98.4%,产品总收率为86.4%。本文还对摇床分批生产L-瓜氨酸和填充床反应器中连续生产L-瓜氨酸的工艺所用原料成本进行了分别核算。最后得出前者为140.143元/Kg,后者为108.547元/Kg,因此推荐使用填充床反应器中连续生产L-瓜氨酸的工艺。

陈维璞[8](2010)在《高分子凝胶球吸附水中Cr2O72-的研究》文中认为海藻酸钠分子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和羧基,能够与多种二价阳离子形成聚合物,成膜成球性能好,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内部的多孔结构使得其成为是良好的吸附剂材料。本文通过海藻酸钠与CaCl2溶液、FeCl3溶液交联,形成凝胶微球,用来吸附水中的Cr2072",并讨论了,向其中添加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醇、聚氧化乙烯两种物质共同形成凝胶球,用于去除废水中Cr2072",研究其去除效果及机理,从而开发出高性能的重金属去除剂。凝胶球吸附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有助于利用凝胶球吸附技术处理工业废水,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通过固定化条件对凝胶球特性的影响实验,海藻酸钠、海藻酸钠三种凝胶球对Cr2O72-的吸附实验,探讨了凝胶球的制备条件和对Cr2072-的吸附条件对凝胶球吸附性能的影响,初步确定了吸附性能较好的凝胶球制作条件,并从吸附剂的物质特性和化学结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高分子凝胶球吸附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在本文中讨论了制作海藻酸钠凝胶球的最佳条件,用浓度为2%的海藻酸钠溶液与浓度为5%的CaCl2溶液和浓度为2%的FeCl3溶液进行交联,得到的凝胶球弹性好,机械强度强;随着固定化时间的增加,凝胶球体积逐渐减小。将制得的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聚氧化乙烯两种凝胶相比较,得出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凝胶球体积更小,紧密程度和机械强度更高。在海藻酸钠、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聚氧化乙烯三种凝胶球对Cr2072-的吸附实验中得出:海藻酸钠钙凝胶球对Cr2072-没有去除效果,海藻酸钠铁凝胶球对Cr2072-有很好的去除率,但是因为与FeCl3溶液交联形成的铁凝胶球机械强度低,成球效果差,在试验操作中易破损,影响重铬酸根的去除效果与去除后的测定效果,开发研制了海藻酸钠钙-铁凝胶球。这种凝胶球在机械强度上远远好与铁凝胶球,并且在吸附能力上与铁凝胶球几乎相同,所以还将这种凝胶球应用在与聚氧化乙烯和聚乙烯醇的混合液凝胶球的制备上。实验表明:Cr2072-去除率随凝胶球用量增加而增加,当凝胶球的用量控制在15-20mL时,Cr2072-的去除率达到最高,大于20mL后,去除率不再有更大的变化。被吸附溶液pH值对凝胶球去除有较大的影响,为使Cr2072-去除率达到最大,而又不至于使溶液中产生沉淀,溶液pH值控制在4-6之间为宜;溶液中凝胶球对Cr2072-的去除反应较迅速,30min左右就完成了反应的80%,90min后反应趋于缓慢,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最优去除效果可达97%。三种凝胶球对Cr2072-的吸附能力为:PEO-SA-Ca-Fe>SA-PVA-Ca-Fe>SA-Ca-Fe。在吸附机理的探讨部分中得出:由于海藻酸钠凝胶球物质结构的特殊性,其表面与内部所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孔径增大了其吸附表面积,海藻酸钠钙-铁凝胶球表面的Fe3+与溶液中的Cr2072-发生反应,生成Fe2(Cr207)3附着于凝胶球的表面从而从溶液中被去除,另一方面由于吸附剂含有羟基和羧基官能团,可能发生的反应有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

谢新宇[9](2009)在《聚氧化乙烯与聚乙烯醇凝胶球应用于废水中无机磷去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固定化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该项技术,能够使物质扩散进入多孔性载体内部,或利用高聚物在形成凝胶时将物质包埋在其内部,从而达到吸附污染物质的目的。在众多固定化材料中,海藻酸钠、聚氧化乙烯、聚乙烯醇等被广为应用。本论文应用固定化技术,将聚氧化乙烯、聚乙烯醇、海藻酸钠进行交联,制备凝胶颗粒,用来吸附水中无机磷,研究其吸附效果及其吸附机理,从而开发出性能良好的新型吸附材料,也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有的除磷方法相比,该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制得的凝胶球可以回收利用。聚氧化乙烯-海藻酸钠(PEO-SA)凝胶球去除无机磷实验中,最佳实验条件是交联剂质量分数0.5%、pH=1。吸附平衡时间为2小时。PEO-SA-Fe凝胶球和PEO-SA-Ca-Fe凝胶球的去除率都超过97%。当模拟污水pH值为8时,PEO-SA-Ca-Fe凝胶球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2%。PEO-SA-Ca-Fe凝胶球可以被较好的再生利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的描述PEO-SA-Ca-Fe凝胶球的吸附过程,主要受颗粒内扩散控制。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线可以较好的描述PEO-SA-Ca-Fe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吸附行为。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凝胶球去除无机磷实验中,当交联剂质量分数0.5%、pH=2时为最佳实验条件。PVA-SA-Fe凝胶球和PVA-SA-Ca凝胶球吸附2小时,反应达到平衡;PVA-SA-Ca-Fe凝胶球吸附6小时,反应达到平衡,而且去除率超过90%。最佳pH值是9,此时PVA-SA-Ca-Fe凝胶球的去除可达到97.5%。PVA-SA-Ca-Fe凝胶球可以很好的再生利用,主要影响因素是盐酸和Fe3+。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的描述PVA-SA-Ca-Fe凝胶球的吸附过程。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线可以较好的描述PVA-SA-Ca-Fe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吸附行为。通过对聚氧化乙烯、聚乙烯醇凝胶球吸附无机磷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区别:聚氧化乙烯凝胶球的机械强度大于聚乙烯醇凝胶球的机械强度。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式都可以很好的描述两种凝胶球的吸附行为,聚氧化乙烯凝胶球比聚乙烯醇凝胶球的吸附能力强。在包埋了活性炭的高分子凝胶球吸附无机磷的实验中,得出:四种含粉末活性炭的高分子凝胶球吸附无机磷的平衡时间都是2小时,PEO-SA-PAC凝胶球的吸附效率最高。实验最佳温度是30℃,是放热反应。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的描述PEO-SA-PAC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吸附行为。Langmuir型等温吸附方程能够更好的描述PEO-SA-PAC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吸附行为,是单分子层吸附。

胡现龙[10](2008)在《植物激素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和黑曲霉的固定化》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植物激素对固定化黑曲霉发酵法生产葡萄糖酸的影响,主要研究了植物激素对黑曲霉生长的增殖作用、植物激素应用于黑曲霉葡萄糖酸发酵和植物激素应用于固定化黑曲霉菌的葡萄糖酸发酵的作用。首先是通过筛选不同的植物激素对黑曲霉生长的促进作用,采用测定菌液光密度的方法判断黑曲霉的生长情况,并最终得到以赤霉素对黑曲霉的生长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然后研究了赤霉素对黑曲霉液体发酵法促进葡萄糖向葡萄糖酸的转化作用,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得出赤霉素可以促进葡萄糖向葡萄糖酸的转化。最后采用包埋法(固定化材料是海藻酸钠)固定化黑曲霉,并应用于发酵实验,在固定化过程中分别添加二氧化硅和蒙脱土改进固定化方法,同样对发酵液进行还原糖的测定以筛选出最佳固定化黑曲霉的改进方法,得到黑曲霉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以应用于葡萄糖酸的生产和研究中。本文的实验结果主要有:1.对黑曲霉增殖培养的实验结果表明三十烷醇、赤霉素和α-萘乙酸这3种植物生长激素在低浓度下(0.1mg/L-1.0mg/L)对黑曲霉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赤霉素的增殖作用最明显。2.将赤霉素加入到黑曲霉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黑曲霉增殖都有影响。质量浓度为0.05、0.1、0.5、1.0、1.5mg/L的5个处理组64小时后菌浓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12%、35.39%、32.16%、50.44%和31.38%。最佳质量浓度为1.0mg/L,此处理浓度下赤霉素对黑曲霉增殖的促进作用在接种后48h就明显表现出来。3.将赤霉素加入到黑曲霉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对发酵法生产葡萄糖酸的各组发酵液进行还原糖测定,赤霉素对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有促进作用,得出最佳质量浓度为1.0mg/L。4.以海藻酸钠包埋法对黑曲霉进行固定化,采用加入不同材料的方法对固定化方法进行改进,得到采用质量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和质量浓度为3%的CaCl2,同时固定化细胞的使用次数为4-5次,该条件下,采用分别加入二氧化硅和蒙脱土粉末的方法,蒙脱土固定化小球对葡萄糖的促进转化能力最强。以上结果表明将植物激素应用于黑曲霉的葡萄糖酸发酵中,能够达到促进黑曲霉发酵菌增殖的目的,既保证黑曲霉的快速生长优势,又可以促进葡萄糖酸的发酵。同时采用将不同材料加入固定化黑曲霉中固定化黑曲霉的方法来促进葡萄糖酸的生成,对实际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聚氧化乙烯作为固定化细胞包埋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氧化乙烯作为固定化细胞包埋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焦化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高效生物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焦化废水概述
    1.2 焦化废水处理方法
    1.3 固定化技术
    1.4 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焦化废水高效降解菌的分离
    2.1 实验材料
    2.2 分析方法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焦化废水降解菌的系统分类鉴定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高效菌株对焦化废水复合污染物降解特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分析方法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高效复合菌对焦化废水复合污染物的降解特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分析方法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包埋法固定化高效降解菌处理焦化废水
    6.1 实验材料
    6.2 分析方法
    6.3 实验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2)大豆复合微生物肥料功能菌系的构建及包埋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肥料概述
        1.1.1 微生物肥料定义
        1.1.2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1.1.3 微生物肥料的理论基础
        1.1.4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1.1.5 微生物肥料发展趋势
    1.2 固氮微生物概述
        1.2.1 土壤中氮素来源、形态和含量
        1.2.2 生物固氮
        1.2.3 生物固氮机制
        1.2.4 根瘤菌的种类
        1.2.5 根瘤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6 影响根瘤菌占瘤率和结瘤能力的环境因素
    1.3 溶磷微生物概述
        1.3.1 土壤中磷的形态
        1.3.2 土壤中溶磷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1.3.3 溶磷微生物的解磷机理
    1.4 解钾微生物概述
        1.4.1 土壤钾素的形态与土壤钾细菌
        1.4.2 解钾菌的解钾机理
    1.5 微生物混合培养的意义
    1.6 微生物细胞包埋固定化技术及研究进展
        1.6.1 细胞固定化技术定义
        1.6.2 细胞固定化的方法
        1.6.3 细胞包埋固定化常见载体性能比较
        1.6.4 包埋固定化技术原理
        1.6.5 包埋法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1.6.6 细胞包埋固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7 根瘤菌剂研究现状、市场前景、存在问题
        1.7.1 国内外根瘤菌剂研究现状和市场前景
        1.7.2 根瘤菌剂研究和应用存在问题
    1.8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功能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分离菌株的材料
        2.1.2 供试植物
        2.1.3 参照菌
        2.1.4 培养基
        2.1.5 主要试剂
        2.1.6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豆根瘤菌的筛选
        2.2.2 磷细菌的筛选
        2.2.3 钾细菌的筛选
        2.2.4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试验
        2.2.5 菌株16S rRNA序列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大豆根瘤菌的筛选
        2.3.2 磷细菌的筛选
        2.3.3 钾细菌的筛选
    2.4 小结
第三章 菌株组合的选择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拮抗试验和培养基的选择
        3.2.2 混合培养基设计
        3.2.3 种子液的制备
        3.2.4 最佳碳氮源组合的优化
        3.2.5 接种顺序试验
        3.2.6 培养温度和pH的优化
        3.2.7 组合菌株在优化条件下活菌数测定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拮抗试验结果
        3.3.2 最佳混合培养基
        3.3.3 混合培养的接种顺序
        3.3.4 混合培养最适温度和pH
        3.3.5 组合菌株在优化条件下的生长量
    3.4 小结
第四章 复合菌体的包埋固定化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其他试剂及器材
    4.2 试验方法
        4.2.1 复合菌体的制备
        4.2.2 SA-PVA浓度及配比的初步确定
        4.2.3 添加适量的辅料后SA-PVA最佳浓度及配比的筛选
        4.2.4 不同剂型菌剂菌体抗逆性比较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包埋主料基本浓度及配比
        4.3.2 包埋材料的优化
        4.3.3 不同剂型菌剂菌体抗逆性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剂型菌剂大豆盆栽比较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壤
        5.1.2 供试植物
        5.1.3 盆栽容器
        5.1.4 试验设计
        5.1.5 化肥的种类和施用量
        5.1.6 播种和日常管理
        5.1.7 菌剂的制备和施入
        5.1.8 采样及指标测定
        5.1.9 培养基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施用菌剂对大豆生物学性状和结瘤的影响
        5.2.2 施用菌剂对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3 施用菌剂对大豆茎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5.2.4 施用菌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5 施用菌剂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2.6 施用菌剂对大豆种子品质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3)硝化细菌固定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氮循环过程
    1.3 氨氮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3.1 氨氮的来源
        1.3.2 氨氮污染的危害
    1.4 亚硝酸盐氮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5 水体中氮污染的去除技术
        1.5.1 物理处理方法
        1.5.2 化学处理方法
        1.5.3 生物处理方法
    1.6 硝化细菌的生理特性和作用机理
        1.6.1 硝化细菌的生理特性
        1.6.2 硝化细菌的作用机理
    1.7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1.7.1 微生物固定化概念
        1.7.2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优点及应用
        1.7.3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方法及载体选择
        1.7.4 常见的包埋方法
        1.7.5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8.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硝化细菌固定化方法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化学试剂
        2.2.3 试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乙烯醇固定化硝化细菌的条件探索
        2.3.2 聚乙二醇固定化硝化细菌条件探索
        2.3.3 聚丙烯酰胺固定化硝化细菌的条件探索
    2.4 结论
第3章 不同固定化方法对硝化细菌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化学试剂
        3.2.3 试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种包埋法对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3.3.2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pH、温度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化学试剂
        4.2.3 试验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H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4.3.2 温度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pH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4.4.2 温度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4.5 结论
第5章 金属离子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
        5.2.2 化学试剂
        5.2.3 试验方法
        5.2.4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u~(2+)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5.3.2 Mn~(2+)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5.3.3 Fe~(3+)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Cu~(2+)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5.4.2 Mn~(2+)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5.4.3 Fe~(3+)对固定化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
致谢

(4)海藻酸钠的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
    1.1 溶解性
    1.2 稳定性
    1.3 传质性
    1.4 凝胶特性
2 作为有机载体材料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2.1 在处理水中无机磷方面
    2.2 在处理重金属方面
    2.3 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污染物质方面
    2.4 在处理油废水方面
    2.5 在脱除燃料油中的有机硫方面
3 化学反应形成共聚物对水中离子的应用
    3.1 在共聚物吸附Cu2+、Zn2+方面
    3.2 在吸附Pb2+方面
4 展望

(5)包埋粉末活性炭的高分子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去除效率及吸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制备
        1.2.1 无磷活性炭的制备
        1.2.2 SA-PAC凝胶球的制备
        1.2.3 PEO-SA-PAC凝胶球的制备
        1.2.4 PVA-SA-PAC凝胶球的制备
    1.3 实验方法
        1.3.1 包埋活性炭凝胶球对无机磷吸附效果的比较实验
        1.3.2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
        1.3.3 吸附动力学方程实验
        1.3.4 吸附等温线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凝胶球的宏观表征
    2.2 包埋活性炭凝胶球对无机磷吸附效果的比较
    2.3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4 吸附动力学方程
    2.5 凝胶球吸附等温线
3 结论与讨论

(6)一株多菌灵降解菌包埋条件及降解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SA包埋
        1.2.2 PVA包埋
        1.2.3 包菌小球的物理性质测定
        1.2.4 包埋小球降解能力的测定
        1.2.5 包菌小球最适降解条件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SA包埋条件的确定
    2.2 PVA包埋条件的确定
    2.3 包菌小球的物理性质
        2.3.1 弹性系数
        2.3.2 传质性能
        2.3.3 包菌小球直径
    2.4 包菌小球的最适降解条件
        2.4.1 温度对包菌小球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4.2 p H值对包菌小球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4.3 接种量对包菌小球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4.4 多菌灵初始浓度对包菌小球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4.5 活化时间对包菌小球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3 结论

(7)固定化粪链球菌连续生产L-瓜氨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瓜氨酸的理化性质
    1.3 瓜氨酸在生物体中的代谢
    1.4 瓜氨酸的实际应用
        1.4.1 生物化学方面
        1.4.2 医药方面
    1.5 瓜氨酸的制备方法
        1.5.1 提取法
        1.5.2 发酵法
        1.5.3 酶法
    1.6 固定化细胞技术
        1.6.1 概述
        1.6.2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
        1.6.2.1 包埋法
        1.6.2.2 吸附法
        1.6.2.3 共价结合法
        1.6.2.4 交联法
        1.6.2.5 超过滤法
        1.6.2.6 多孔物质包络法
    1.7 包埋法固定化细胞
        1.7.1 包埋载体的性能比较
        1.7.2 海藻酸钠包埋法的研究进展
        1.7.2.1 海藻酸钠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1.7.2.2 氯化钙溶液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1.7.2.3 交联时间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1.7.2.4 凝胶小球的直径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1.8 固定化细胞常用的生物反应器
        1.8.1 填充床反应器
        1.8.2 流化床反应器
        1.8.3 搅拌罐式反应器
        1.8.4 膜反应器
    1.9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0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固定化细胞转化制备L-瓜氨酸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微生物培养
        2.2.3.1 微生物菌种
        2.2.3.2 微生物培养基
        2.2.3.3 微生物培养条件
        2.2.4 细胞固定化方法
        2.2.4.1 海藻酸钠包埋法
        2.2.4.2 明胶包埋法
        2.2.4.3 卡拉胶包埋法
        2.2.4.4 戊二醛交联法
        2.2.5 底物溶液配制
        2.2.6 游离细胞酶活力的定义
        2.2.7 固定化细胞酶活力的测定
        2.2.8 细胞固定化颗粒硬度的测定方法
        2.2.9 比色法测定瓜氨酸的含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定化条件的研究
        2.3.1.1 不同固定化方法制备的固定化细胞的酶活比较
        2.3.1.2 载体和包埋菌体量的正交试验
        2.3.1.3 CaCl_2浓度的影响
        2.3.1.4 增强固定化颗粒硬度的改性试验
        2.3.2 固定化细胞性质研究
        2.3.2.1 pH对固定化细胞酶活的影响
        2.3.2.2 温度对固定化细胞酶活的影响
        2.3.2.3 缓冲液浓度对固定化细胞酶活的影响
        2.3.2.4 转速对固定化细胞酶活的影响
        2.3.2.5 增效剂对固定化细胞酶活的影响
        2.3.2.6 贮存稳定性
        2.3.3 固定化细胞的转化时间曲线
        2.3.4 反复分批转化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填充床反应器连续转化反应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微生物培养
        3.2.3.1 微生物菌种
        3.2.3.2 微生物培养基
        3.2.3.3 微生物培养条件
        3.2.4 细胞固定化方法
        3.2.5 填充床反应器的构建与运转
        3.2.6 改进型填充床反应器的构建与运转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填充床反应器的筛选
        3.3.2 停留时间对填充床反应器转化能力的影响
        3.3.3 固定化细胞在填充床反应器中的转化
        3.3.4 固定化细胞在改进型填充床反应器中的转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瓜氨酸的分离纯化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微生物菌种
        4.3.2 微生物培养基
        4.3.3 微生物培养方法
        4.3.4 细胞固定化方法
        4.3.5 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
        4.3.6 树脂静态吸附洗脱方法
        4.3.7 树脂动态吸附洗脱
        4.3.8 分析方法
        4.3.9 L-瓜氨酸产品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树脂的筛选
        4.4.2 D201阴离子树脂交换L-瓜氨酸的动态平衡时间
        4.4.3 转化液的PH值对阴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4.4 温度对D201树脂交换量的影响
        4.4.5 洗脱液的选择
        4.4.6 洗脱液浓度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4.4.7 瓜氨酸的吸附穿透曲线
        4.4.8 L-瓜氨酸提取收率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化细胞转化制备L-瓜氨酸的成本核算
    5.1 前言
    5.2 成本核算
        5.2.1 改进型填充床反应器中连续转化L-瓜氨酸成本核算
        5.2.2 分批转化L-瓜氨酸的成本核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含待发表)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高分子凝胶球吸附水中Cr2O7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含铬的金属废水的污染现状及特点
        1.2.1 含铬废水的污染来源
    1.3 现阶段水处理技术
        1.3.1 物理处理方法
        1.3.2 化学处理方法
        1.3.3 物理化学处理法
        1.3.4 生物处理方法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吸附剂材料
    2.1 海藻酸钠
        2.1.1 海藻酸钠的应用
        2.1.2 海藻酸钠在金属吸附上的应用
    2.2 聚氧化乙烯
    2.3 聚乙烯醇
3 海藻酸钠凝胶球的制备与特性
    3.1 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材料准备
        3.2.1 海藻酸钠钙凝胶球、海藻酸钠铁凝胶球的制备
        3.2.2 海藻酸钠凝胶球的制备
        3.2.3 添加聚乙烯醇的海藻酸钠凝胶球的制备
        3.2.4 添加聚氧化乙烯的海藻酸钠凝胶球的制备
    3.3 被吸附溶液的制备
    3.4 检测方法
    3.5 标准曲线的测定
    3.6 数据处理
    3.7 再生方法
        3.7.1 热再生法
        3.7.2 溶剂再生法
        3.7.3 小结
4 海藻酸钠钙、海藻酸钠铁和海藻酸钠钙-铁-凝胶球对Cr_2O_7~(2-)的吸附特性
    4.1 三种凝胶球的制备
    4.2 海藻酸钠-钙、海藻酸钠-铁凝胶球对Cr_2O_7~(2-)的吸附
        4.2.1 吸附用量的比较
        4.2.2 吸附时间的比较
        4.2.3 吸附pH的比较
    4.3 海藻酸钠钙、海藻酸钠-铁和海藻酸钠-钙-铁凝胶球对六价铬的吸附
        4.3.1 吸附用量的比较
        4.3.2 吸附时间的比较
        4.3.3 吸附pH的比较
        4.3.4 吸附等温线
    4.4 本章小结
5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凝胶球对Cr_2O_7~(2-)的吸附特性
    5.1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凝胶球的制备
    5.2 两种凝胶球对Cr_2O_7~(2-)的吸附比较
        5.2.1 吸附用量的比较
        5.2.2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5.2.3 吸附pH的比较
        5.2.4 吸附温度的比较
        5.2.5 绘制吸附等温线
        5.2.6 解吸再生
    5.3 本章小结
6 聚氧化乙烯-海藻酸钠凝胶球对Cr_2O_7~(2-)的吸附特性
    6.1 聚氧化乙烯-海藻酸钠凝胶球的制备
    6.2 两种凝胶球对Cr_2O_7~(2-)的吸附比较
        6.2.1 吸附用量的比较
        6.2.2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6.2.3 吸附pH的比较
        6.2.4 吸附温度的比较
        6.2.5 吸附等温线
        6.2.6 解吸再生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聚氧化乙烯与聚乙烯醇凝胶球应用于废水中无机磷去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资源及水体污染概况
    1.2 水体的富营养化及防治措施
    1.3 废水中除磷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实验材料简介
        1.4.1 聚氧化乙烯
        1.4.2 聚乙烯醇
        1.4.3 海藻酸钠
        1.4.4 活性炭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废水中无机磷的测定方法
        2.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数据处理
    2.3 凝胶球的制备
        2.3.1 聚氧化乙烯凝胶球的制备
        2.3.2 聚乙烯醇凝胶球的制备
        2.3.3 包埋粉末活性炭的凝胶球的制备
    2.4 模拟污水的配制
    2.5 凝胶球机械强度的测定
    2.6 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2.7 凝胶球的再生方法
    2.8 吸附机理的研究方法
    2.9 无磷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聚氧化乙烯凝胶球去除废水中无机磷的研究
        3.1.1 实验条件的确定
        3.1.2 吸附时间对无机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3.1.3 pH值对无机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3.1.4 PEO-SA-Ca-Fe凝胶球的再生
        3.1.5 PEO-SA-Ca-Fe凝胶球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3.1.6 PEO-SA-Ca-Fe凝胶球的吸附等温线
        3.1.7 小结
    3.2 聚乙烯醇凝胶球去除废水中无机磷的研究
        3.2.1 实验条件的确定
        3.2.2 三种凝胶球去除无机磷的比较研究
        3.2.3 pH值对无机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3.2.4 PVA-SA-Ca-Fe凝胶球的再生
        3.2.5 PVA-SA-Ca-Fe凝胶球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3.2.6 PVA-SA-Ca-Pe凝胶球的吸附等温线
        3.2.7 小结
    3.3 包埋粉末活性炭的高分子凝胶球去除无机磷的研究
        3.3.1 包埋活性炭凝胶球对无机磷吸附效果的比较
        3.3.2 温度对无机磷吸附效果的影响
        3.3.3 PEO-SA-PAC凝胶球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3.3.4 PEO-SA-PAC凝胶球的吸附等温线
        3.3.5 小结
    3.4 聚氧化乙烯和聚乙烯醇凝胶球吸附无机磷的比较研究
        3.4.1 聚氧化乙烯与聚乙烯醇凝胶球机械强度的比较
        3.4.2 pH值对聚氧化乙烯与聚乙烯醇凝胶球去除无机磷的影响比较
        3.4.3 吸附等温线比较
        3.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植物激素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和黑曲霉的固定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意义与内容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的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葡萄糖酸的现状
        2.1.1 葡萄糖酸的应用
        2.1.2 葡萄糖酸的制备方法
    2.2 植物激素的生物学功能
    2.3 固定化细胞技术
        2.3.1 固定化细胞技术概要
        2.3.2 固定化细胞的方法
    2.4 还原糖测定方法
        2.4.1 滴定分析法
        2.4.2 层析技术
        2.4.3 分光光度法
        2.4.4 生物传感器
        2.4.5 流动注射分析
3 黑曲霉增殖培养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菌株
        3.2.1.2 培养基
        3.2.1.3 湿热灭菌
        3.2.1.4 实验仪器
        3.2.1.5 其它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2.1 黑曲霉的培养条件
        3.2.2.2 黑曲霉测定方法的选择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黑曲霉的生长规律
        3.3.2 温度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3.3.5 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植物激素对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酸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培养条件
    4.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还原糖标准曲线
        4.3.2 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对发酵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3.3 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对发酵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3.4 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发酵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海藻酸钠包埋法固定化黑曲霉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黑曲霉
        5.2.2 包埋小球的制作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固定化黑曲霉发酵法生产葡萄糖酸的影响研究
    6.1 海藻酸钠固定化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酸的研究
    6.2 海藻酸钠和纳米材料固定化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酸的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待解决的问题
    7.1 结论
    7.2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聚氧化乙烯作为固定化细胞包埋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焦化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高效生物处理研究[D]. 王晓瑾.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2]大豆复合微生物肥料功能菌系的构建及包埋固定化研究[D]. 韩梅.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1)
  • [3]硝化细菌固定化方法研究[D]. 刘伶俐. 青岛理工大学, 2012(S1)
  • [4]海藻酸钠的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 候金敏,刘根起,申娟娟.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2(03)
  • [5]包埋粉末活性炭的高分子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去除效率及吸附特性[J]. 谢新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 [6]一株多菌灵降解菌包埋条件及降解特性[J]. 窦晶晶,冯贵颖,呼世斌,李琳. 中国环境科学, 2011(03)
  • [7]固定化粪链球菌连续生产L-瓜氨酸[D]. 赵艳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8]高分子凝胶球吸附水中Cr2O72-的研究[D]. 陈维璞.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9]聚氧化乙烯与聚乙烯醇凝胶球应用于废水中无机磷去除的研究[D]. 谢新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7)
  • [10]植物激素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和黑曲霉的固定化[D]. 胡现龙.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聚环氧乙烷作为固定化细胞包埋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