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决策对奶牛场生产和青贮饲料使用影响的经济分析

管理决策对奶牛场生产和青贮饲料使用影响的经济分析

一、管理决策对奶牛场生产和利用青贮料影响的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王晶[2](2019)在《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文中指出绒毛用羊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农牧民从事的主要产业,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牧民增收,也关系到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绒毛用羊产业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效率较低、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规模化比重偏低等诸多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养殖模式的转变,以标准化为核心、以规模化为特征,逐步形成绒毛用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有必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运行模式及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养殖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牧户养殖经济效益增长和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本文首先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的标准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进行定性评价和分析;其次,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和散养模式下农牧户的成本收益、单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然后,用模糊数学法和似乎无关方程组模型对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5个环节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牧户养殖规模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的实施路径、典型经验和运行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提高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各项措施,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参考和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是:(1)绒毛用羊各环节标准化程度存在差异,畜禽良种、养殖设施和疾病防控3个环节相对最高,生产管理次之,粪污无害化最低。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有长足发展,小规模散养仍占据绝对优势,规模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2)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总收益、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均显着高于散养户,各投入产出指标及构成比例地区差异显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户的单要素生产率显着高于散养户;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技术效率显着高于散养户,配置效率显着低于散养户,提升产出水平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都较大。(3)经济要素、技术要素、政策要素和个人家庭特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均有重要影响。养羊收入比重、固定资产比重有显着正向影响。人工授精、选址和棚圈设计、饲养管理、饲料配制、机械剪毛分级打包、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及污水处理7项养殖技术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8项政策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影响,种公羊补贴、能繁母羊补贴、人工授精补贴、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奖励、禁牧补助和贴息贷款7项政策有正向影响,草畜平衡奖励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养殖时长、劳动力人数、加入合作组织4项因素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年龄有显着负向影响。经济、政策、环境和个人家庭特征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均有显着影响,养殖收益、受教育程度和加入合作组织有正向影响,禁牧政策、草场面积和养殖时长有负向影响。(4)“家庭草库伦”、“种羊场+农牧户”、“生产基地+农牧户”、“委托管理式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草畜联营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社+农牧户”7种模式运行机制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构成、覆盖范围、资源供给、环境约束、协作程度和运行效果6方面。(5)农牧户对相关扶持政策的认知度、需求度、获取程度、满意度等各有差异,扶持政策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部分政策存在范围小、标准低、效果不显着等问题。

王贵珍,花立民[3](2013)在《牧场管理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天然草地放牧场作为草地的利用终端之一,其管理水平决定着草地健康和牧场生产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态学研究的定量化、微观化,草地放牧系统模型的研究及其如何指导生产实践已成为现代化草地畜牧业研究的重要方向。牧场管理模型作为草地放牧系统模型之一,是草地和家畜生产的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它通过收集草地生长、家畜生产以及管理方式等数据,模拟不同生产管理方式的影响并用以指导生产实践。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牧场管理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牧场管理模型的发展做出了进一步展望,以期为国内牧场管理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孙育峰[4](2009)在《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的提出是国家、行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本文运用工程管理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对秸秆养牛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秸秆养牛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影响秸秆产量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秸秆资源量预测模型;通过粗略和精确两种算法,给出牛的秸秆采食量的理论标准,并建立秸秆养牛量的预测模型;得到给定区域内作物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和秸秆养牛量的关系。以全国为例,农区3亩地最少可养1头肉牛,9亩地可养1头奶牛。全国18亿亩耕地,可养3亿头肉牛和1亿头奶牛。根据秸秆收获时的不同特点,构建了干法、湿法两类从秸秆收集、加工到储存的秸秆饲料商品化优化模式;对从事秸秆商品饲料生产的加工场进行了优化,确定加工场的规模在资金保障的前提下,主要由与农民签订的秸秆收购合同决定,并提出了秸秆饲料加工场仓库选址的理论模型。依据秸秆养牛“低精料、长周期”的原则,根据分工和规模经济的理论,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养牛专业户为核心的秸秆养牛模式和组织体系,提出“抓中间、促两头”的思路,即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住专业户分散饲养育成牛这个中间环节,来带动集中养牛的各个环节—产前的牛犊生产、秸秆饲料加工和产后的专业育肥或专业泌乳,以促进整个秸秆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专业户秸秆养牛各项投入与产出的基础上,给出了以单畜单月盈利额指标为主来计算专业户秸秆养牛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并以专业户家庭人员养牛的机会成本—外出打工的收益为基础,来衡量专业户秸秆养牛经济效益的大小;建立了政策补贴秸秆养牛项目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政府扶持专业户秸秆养牛的补贴标准和具体操作方法。实证研究表明,目前偃师市专业户秸秆养牛的规模偏小,是导致养牛不如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政府对秸秆养牛的最小补贴为0,最高补贴是专业户每年每售一头牛补贴366元。当务之急便是帮助专业户融资,进行扩大规模生产,达到理想的“养牛20头,年出栏8头”规模。政府应在养牛资金的保证和贷款优惠上制定相应的政策。

王玉环[5](2006)在《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文中认为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事关人类和动物健康安全、产地环境保护、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颇多,但时至今日,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供给动力的量化方法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以市场经济学、质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我国畜禽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内涵及理论基础、供给现状及成因、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不同供给主体的职能定位及关系、供给目标选择、质量安全管理规制的成本效益以及供给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和开拓。全文由9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就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疏理和述评,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给予了说明。本章强调在紧密联系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中着力研究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问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第二章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客观界定基本概念和名词内涵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本章首先界定和梳理反映畜产品质量安全层级的4种畜产品概念(普通畜产品、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分析4种畜产品的相互关系,明确本文研究重点是以《食品卫生法》为准入标准的普通畜产品。其次,界定和完善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本文认为,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研究畜产品质量属性中的安全性,但安全性的提升必须融于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中。再次,丰富并深化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内涵:“畜产品质量安全”主指畜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对动物营养需求时,不会对消费者和动物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的一种性状,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应是一个相对、发展的状态;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是分层级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发展的,要求整合要素资源,实现创新性供给,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强调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要实现供给升级与供给收入同步增长目标。最后,深入探寻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形成的理论基础,包括需求与供给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标准及标准层次性理论、供给创新理论。其中,强调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动力首先来自于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安全和服务需求。同时,本文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理论和供给创新理论方面作了补充和充实,有利于丰富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何玉成[6](2003)在《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乳品产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下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以及WTO框架下乳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现代乳品产业起步晚、起点低,不仅在原奶生产、乳品加工及乳品消费各主要活动上存在问题,而且在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上也存在更为突出的矛盾。这些问题对产业的成长、扩张及成熟的发展过程都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以便把握乳品产业的演变时机,从而有效地促进中国乳品产业成长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讨论产业分类与实际管理及研究活动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乳品产业”进行了界定;在分析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中国乳品产业的发展问题。 第二章,介绍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产业纵向链的上下游主体在权衡代理效率、技术效率、资产所有权及市场不完善等因素的基础上如何理性选择纵向关系的各种理论假设;同时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有关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及施蒂格勒的“生存技术”等理论也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该章为论文的理论依据。 第三、四、五章,分别对中国原奶生产、乳品加工和乳品消费三个主要活动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系统分析,作为对整个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此三章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历史发展分析方法对三个主要活动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历史根源;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 第六章,对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示意图展示了城郊和农牧区的乳品产业纵向链的形成过程是劳动分工不断专业化的过程,它不仅受到乳品消费市场范围的限制,而且还受生产技术、经济制度和生产基础设施等的限制。其次对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主要模式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模式均是上下游主体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对现有的纵向链关系对整个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现有关系对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负面影响。 第七章,对中国乳品企业间竞争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市场结构与乳品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与市场进入壁垒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乳品企业间的竞争与产业发展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以中国排名前十位的乳品企业为主,从奶源争夺、市场份额争夺及产品质量、研发与生产技术上的竞争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从规模经济、产品的易复制性、奶源有限性及降低风险的角度讨论了乳品企业间竞争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原因;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开拓乳品消费市场、应对国际竞争的角度分析了乳品企业间竟争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最后对乳品企业间竞争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第八章,对世界乳品贸易自由化下中国乳品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论文首先从生产、消费与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世界乳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其次从世界乳品生产与贸易大国的乳业政策角度对世界乳品市场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从WTO《农业协议》的有关条款及主要国家的相关承诺的角度分析了贸易自由化趋势。最后在分析中国乳品国际贸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世界乳品市场政策环境与贸易自由化趋势讨论了中国乳品产业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在贸易自由化下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九章,在对论文研究做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一、加强扶持原奶生产,进一步提高原奶的产量和质量;二、建立奶业风险管理机制,降低奶农风险:三、优化原奶生产与乳品加工之间的纵向组织关系,保证乳品产业协调发展;四、优化乳品加工行业的组织结构,扶持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增强其对乳品产业的带动力;五、加强消费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六、改革乳品产业管理体制,加强宏观管理。 论文主要有三点创新:其一、论文首次将产业链理论引入乳品产业发展分析,提出了四种具体的乳品产业链模式,分析了主要活动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并揭示出其形成的原因及对乳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其二、论文首次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乳品产业发展问题,揭示了乳品加工行业的市场结构及企业间竟争行为对乳品产业的发展影响;其三、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双对数需求函数模型和二次曲线时间序列模型对中国乳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其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相关结论基本一致,在方法上是一种新的尝试。

A.J.Corrall,H.D.ST.C.Neal,J.M.Wilkinson,许鹏[7](1981)在《管理决策对奶牛场生产和利用青贮料影响的经济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不同的牧草管理和青贮方法,对秋产母牛牛奶生产的经济影响。为了从经济平衡上计算管理选择的效果,建立了一个综合认识植物和动物间效应和相互作用的模拟模型。按牧草在四种消化率、两种施氮水平和三种气候下的收割策略(Cuttingstrategy),编列了牧草生产的输入数据资料。也为构成不同质量的牧草,采用下列任一组合的收割选择制作青贮时,干物质损失和消化率及采食变化等项矩阵(matrix),收集了实验证据。这些组合是:连枷或精细切割收割机(flail or precisionchop harvester),在田间萎蔫或不萎蔫,采用或不采用添加剂。模型把牧草生产的数据和青贮制作方法的矩阵结合起来,按每种管理选择所生产的青贮产量和质量予以评价(全部192个组合)。为使母牛达到可能的产奶量,对每种青贮料制订了一项青贮与补饲大麦、黄豆粉的总需要量计划,包括最大青贮料使用量和最小补饲费用。以牛奶的价值减去补饲和青贮料的费用计算了每一选择的盈余。费用涉及选择间有所不同的任何项目。

二、管理决策对奶牛场生产和利用青贮料影响的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决策对奶牛场生产和利用青贮料影响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2 规模经济理论
    2.3 标准化理论
    2.4 农户行为理论
第三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启示
    3.2 与绒毛用羊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标准
    3.3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标准化程度分析
    3.4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程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4.1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2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单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4.3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1 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2 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分析
    6.1 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
    6.2 不同运行模式特点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评价
    7.1 现有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
    7.2 农牧户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7.3 畜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3)牧场管理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牧场管理决策支持模型
    1.1 ACIAR模型 (Australia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1.2 草原生产和利用模拟模型 (Simulation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angeland, SPUR)
    1.3 GRASIM模型 (Grazing Simulation Model)
    1.4 牧草生长模型 (Grass Gro)
    1.5 奶牛-饲料系统模型 (The Dairy Forage System Model, DAFOSYM)
    1.6 Cowpacity模型 (A Grazing Carrying Ca-pacity GIS Model)
    1.7 Graze Vision模型 (A Versatile Grazing De-cision Support Model)
    1.8 IMAGES 2.1 (An Integrated Model of an Arid Grazing System)
    1.9 GrazF eed DSS
    1.10 SimSAGS
    1.11 KMETIJA模型
    1.12 Ceser DSS
2 国外奶牛牧场管理软件
    2.1 Cow-Calf Production模型
    2.2 COWEL模型
    2.3 SEPATOU模型
    2.4 乳制品扩展决策支持系统 (The Dairy Ex-pans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2.5 PC·Dairy模型
    2.6 Grazemore模型
    2.7 DairyMGT奶牛场管理模型
    2.8其它模型介绍
3 国外绵羊生产管理模型或软件
    3.1 Sheep Version 4.0
    3.2 SummerPack模型
    3.3 小反刍动物决策支持系统 (SRDSS)
4 国内牧场管理模型研究现状
    4.1 草地植被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4.2放牧管理模式研究
    4.3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研究
    4.4国内奶牛管理软件
5 总结及展望
    5.1 国外牧场管理模型的分类
    5.2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5.2.1牧场管理模型研究方面
        5.2.2特定家畜生产管理软件开发方面
    5.3展望

(4)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
        1.1.1 秸秆
        1.1.2 秸秆养牛
        1.1.3 秸秆养牛项目
        1.1.4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
    1.2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1.2.1 国家需要
        1.2.2 行业需求
        1.2.3 科学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的推动
        1.3.2 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
        1.3.3 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理论
        1.3.4 农业产业化理论
        1.3.5 规模经济理论
        1.3.6 文献研究的结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总论
    2.1 管理本质是劳动理论
        2.1.1 管理本质探折意义
        2.1.2 管理本质研究进展
        2.1.3 管理本质是劳动的基本观点
    2.2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总论
        2.2.1 项目管理的对象
        2.2.2 项目管理的主体
        2.2.3 项目管理的目标
        2.2.4 项目管理的手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秸秆资源量与可养牛量预测
    3.1 秸秆的种类及分布
        3.1.1 秸秆的产生
        3.1.2 秸秆的种类
        3.1.3 秸秆的地理及季节分布
    3.2 秸秆资源量的预测
        3.2.1 影响秸秆资源数量的主要因素
        3.2.2 秸秆资源量的预测模型
    3.3 秸秆可养牛量预测
        3.3.1 牛的秸秆采食量
        3.3.2 秸秆养牛量的预测模型
    3.4 作物播种面积、单产与可养牛量
        3.4.1 以全国为例
        3.4.2 牛奶和牛肉的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饲料生产管理
    4.1 秸秆的特点与一般加工方法
        4.1.1 秸秆的特点
        4.1.2 秸秆的一般加工方法
    4.2 秸秆饲料的需求与加工的技术路线
        4.2.1 秸秆饲料的需求
        4.2.2 秸秆饲料加工的技术路线
    4.3 稻草、小麦秸加工管理
        4.3.1 稻草、小麦秸的收集
        4.3.2 稻草、小麦秸加工成“压缩饼干”
        4.3.3 “压缩饼干”的贮存
    4.4 玉米秆加工管理
        4.4.1 玉米秆的收集
        4.4.2 玉米秆加工成“面包草”
        4.4.3 “面包草”的贮存
    4.5 秸秆饲料加工场管理
        4.5.1 秸秆饲料加工场规模
        4.5.2 秸秆饲料加工场选址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秸秆养牛项目组织管理
    5.1 秸秆养牛现状
    5.2 以养牛专业户为核心的秸秆养牛模式
        5.2.1 秸秆养牛的发展方向
        5.2.2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5.2.3 以养牛专业户为核心
        5.2.4 秸秆养牛组织体系
    5.3 秸秆养牛的分散
        5.3.1 养牛专业户
        5.3.2 分散原因
        5.3.3 分散方法
    5.4 秸秆养牛的集中
        5.4.1 牛犊生产、育肥和产乳
        5.4.2 集中原因
        5.4.3 集中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秸秆养牛扶持政策
    6.1 养牛专业户的投入与产出
        6.1.1 养牛专业户的投入
        6.1.2 养牛专业户的产出
    6.2 养牛专业户的经济效益与风险
        6.2.1 养牛专业户的经济效益计算模型
        6.2.2 养牛专业户的风险
    6.3 保证养牛专业户经济效益的扶持政策
        6.3.1 保证养牛专业户经济效益的扶持政策
        6.3.2 保证养牛专业户经济效益的补贴政策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偃师市秸秆养牛项目管理
    7.1 偃师市秸秆养牛的基本情况
    7.2 秸秆资源量与可养牛量的预测
    7.3 秸秆饲料生产管理
    7.4 秸秆养牛项目组织
    7.5 秸秆养牛扶持政策
    7.6 秸秆养牛发展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5)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2.1 现阶段不同类型畜产品概念及相互关系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内涵辨析
    2.3 研究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状况的总体评价及存在问题
    3.2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典型事例
    3.3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因素的一般分析
    3.4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实例分析——以牛奶为例
    3.5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一)
    4.1 发达国家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4.2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异同
    4.3 发达国家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第五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二)
    5.1 发达国家实行官方兽医制度的特点
    5.2 中国兽医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中外兽医管理体制比较
    5.4 中国实行官方兽医制度的现实依据及必备条件
第六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主体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
    6.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系统与供给主体
    6.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供给主体构成及供给责任
    6.3 畜产品质量安全间接供给主体——行业协会
    6.4 政府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负总责的理论依据及其实例
    6.5 政府发挥公共安全职能的重要内容
    6.6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主体的相互关系与联动机制
第七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选择
    7.1 政府选择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基本依据——风险分析
    7.2 选择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首要条件——适当的动物保护水平
    7.3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分层分类选择
    7.4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落实形式——标准化与采标率
第八章 遵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制的经济影响
    8.1 两种视角的质量成本观
    8.2 遵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制对质量成本和效益的影响
    8.3 遵从质量安全管理规制对不同类型畜牧企业质量成本的影响
    8.4 澳大利亚遵从食品安全新标准对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的影响实例
    8.5 质量安全成本的分担方式
第九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机制剖析
    9.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内涵及其现实依据
    9.2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的因素分析
    9.3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
    9.4 畜产品供给动力模型构建
    9.5 企业供给动力的外部环境优化
    9.6 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的整体方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内容与结构
    五、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乳品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产业链理论
    二、 产业组织理论
    三、 乳品产业与相关理论
第三章 中国原奶生产
    一、 中国原奶生产的历史
    二、 中国原奶生产的现状
    三、 中国原奶生产存在的问题
    四、 中国原奶生产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产量预测
第四章 中国乳品加工
    一、 中国乳品加工的历史
    二、 中国乳品加工的现状
    三、 中国乳品加工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中国乳品消费
    一、 中国乳品消费的发展变化
    二、 中国乳品消费现状特征
    三、 中国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 中国乳品消费未来发展趋势与需求量预测
第六章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的演变过程
    二、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模式
    三、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四、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乳品企业间竞争与产业发展
    一、 市场结构与乳品产业发展
    二、 企业间的竞争与乳品产业发展
    三、 中国乳品企业间竞争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第八章 世界乳业与中国乳品产业发展
    一、 世界乳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 世界乳品市场政策环境与贸易自由化
    三、 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乳品产业发展前景
第九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中国乳品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管理决策对奶牛场生产和利用青贮料影响的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D]. 王晶.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3]牧场管理模型研究进展[J]. 王贵珍,花立民. 草业科学, 2013(10)
  • [4]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D]. 孙育峰. 天津大学, 2009(12)
  • [5]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D]. 王玉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6]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研究[D]. 何玉成.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7]管理决策对奶牛场生产和利用青贮料影响的经济分析[A]. A.J.Corrall,H.D.ST.C.Neal,J.M.Wilkinson,许鹏. 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下册), 1981

标签:;  ;  ;  ;  ;  

管理决策对奶牛场生产和青贮饲料使用影响的经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