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台地南部文德油气藏类型

西伯利亚台地南部文德油气藏类型

一、西伯利亚地台南部文德系油气藏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肖洪[1](2020)在《冀北-辽西地区中元古界分子标志物组成及地球化学意义》文中指出中国冀北-辽西地区广泛发育中-新元古界沉积地层,有利于开展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生物组成和古沉积环境等研究。大量的原生液态油苗和固体沥青的发现,展示了元古宇超古老油气资源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但受地质样品、地质资料、实验分析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对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古油藏成藏演化历史的研究尚不系统。本论文通过对原生有机质中分子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了冀北-辽西地区元古宙古海洋沉积环境和沉积有机质生物组成,并明确了典型古油藏的油气来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恢复了中元古界烃源岩的生烃史,厘定了古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重建了古油藏的成藏演化历史,揭示了超古老油气藏成藏规律。冀北-辽西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黑色泥质白云岩和洪水庄组黑色页岩为有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中等-极好,处于成熟-高成熟热演化阶段。下马岭组页岩在宣隆坳陷成熟度低且有机质丰度高,但在冀北-辽西地区受早期岩浆侵入的影响而过早失去生烃能力。分子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高于庄组沉积期盆地处于半封闭状态,水体较浅,盐度较高,浮游藻类较少,以蓝细菌等耐盐的低级菌藻类为主,且底栖宏观藻类繁盛。而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沉积期水体较深,盐度较低,以蓝细菌、细菌和浮游生物为主。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烃源岩中普遍含高丰度的C19-C20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C18-C33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重排藿烷,可能代表了某种或多种特征性的菌藻类的贡献,而该类生物在高于庄组沉积期不繁盛,可能是受高盐度分层水体条件的遏制。综合储层岩石手标本、薄片显微观察以及分子标志化合物对比等分析,明确了XL1井雾迷山组和H1井骆驼岭组上段砂岩油藏为高于庄组烃源岩供烃,SD剖面雾迷山组、JQ1井铁岭组和H1井骆驼岭组下段砂岩油藏为洪水庄组烃源岩供烃,而LTG剖面下马岭组沥青砂岩则具有明显的混源特征。此外,辽西坳陷至少经历了两期生烃三期成藏。第一期为高于庄组烃源岩生烃,主要发生在1500~1300 Ma,第二期为洪水庄组烃源岩生烃,时间为250~230 Ma。第一期成藏时间为高于庄组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1500~1300 Ma),油气在下马岭组、铁岭组和雾迷山组等储层中聚集成藏。第二期成藏时间为465~455 Ma,为早期古油藏遭受破坏后,油气调整进入元古宇至奥陶系圈闭成藏。第三期成藏时间为240~230 Ma,油气源自洪水庄组烃源岩,可在元古宇至三叠系储层中聚集成藏,该期油气藏受构造破坏程度较弱,具有相对较好的成藏和保存条件,为研究区古老油气资源勘探的首选目标。

马钰凯[2](2020)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构造演化及对石炭-二叠系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重要的潜山油气增储领域。在渤海湾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与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探究构造演化对煤系烃源岩生烃规律、优质储层发育、潜山圈闭形成等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是潜山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对油气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以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潜山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露头及井震资料,整理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探究构造演化对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表明:(1)华北地台经历克拉通化、稳定发育、裂解破坏和伸展裂陷的演化过程,在此背景下石炭-二叠系的沉积充填,建立在稳定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之上,在经历中、新生代“两期改造,两期建造”之后,石炭-二叠系最终呈现出残留盆地特征;(2)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地层是潜山烃源岩的主力层系,构造演化控制其生烃过程存在2个阶段,分别对应燕山早中期和喜山期,生烃模式包括持续埋藏型、早抬晚埋型和间歇埋藏型,此外研究区内二次生烃门限大于一次生烃门限,乌马营、王官屯及歧口深凹区为生烃最有利区带;(3)石炭-二叠系优质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裂缝为辅,原生孔隙较少,断裂造缝作用对储层改造的有效范围是距离主干断层759m以内,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分为有机酸溶蚀-大气淡水淋滤复合模式、有机酸溶蚀主导模式、大气淡水淋滤主导模式,其中第三种模式分布最广且改造强度最大;(4)研究区发育的潜山圈闭类型包括背斜圈闭、逆冲圈闭、古地貌圈闭和掀斜断块圈闭,不同类型的圈闭在构造演化控制下具有各异的形成过程,其中掀斜断块圈闭分布最为广泛,背斜圈闭主要分布在南部,古地貌圈闭主要分布在北部,逆冲圈闭零星分布。对典型潜山油气藏进行解析,发现研究区潜山油气藏分为古生古储型和新生古储型。潜山油气成藏在构造演化控制下体现出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良好圈闭的合理配置。诸如乌马营、王官屯及歧北-埕海北部地区具有良好圈闭条件、生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的区域,有利于潜山油气聚集成藏。上述分析对潜山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光亚,童晓光,辛仁臣,温志新,马锋,黄彤飞,王兆明,于炳松,李曰俊,陈汉林,刘小兵,刘祚冬[3](2019)在《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二)》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中新生代6个地质时期现今地理位置和古板块位置岩相古地理图编制及分析,重点阐述中新生界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结合前寒武纪及古生代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规律及其对全球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形成和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具有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沉积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大陆生长时期的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沉积区显着增加;滨浅海相区具有前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新近纪等3个明显的旋回,与之相对应浅水碳酸盐台地发育亦呈3个旋回;湖泊相在中新生代相对发育;蒸发岩盐沼相主要发育在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系是全球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其次是侏罗系和古近系烃源岩;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油气比碳酸盐岩储集层多;泥页岩为盖层的油气藏数量及油气储量最多,而蒸发岩盖层封闭能力最强,可形成一些超大型油气田。图12参45

陈景阳,蔡文杰,张洋,龙旭,王涛[4](2017)在《俄罗斯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区域构造演化复杂,含油气盆地类型众多,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规模彼此差异巨大,盆地间缺少横向对比研究。基于最新的IHS数据库,通过对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和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了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盆地类型划分、油气地质条件类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成藏模式,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盆地。综合分析表明:俄罗斯含油气盆地具有以发育叠合盆地为主、单旋回盆地伴生的特点;存在4期主力烃源岩、4套主要成藏组合和3种成藏模式,储量发现规模受控于成藏模式,其中单旋回盆地封闭型成藏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其次分别为叠合盆地中的调整型成藏和改造型成藏。

陈斐然,张颖,徐祖新,谭程,周肖肖[5](2017)在《全球前寒武—寒武系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前寒武—寒武系油气作为我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阿曼和东西伯利亚盆地为例,阐述全球典型前寒武—寒武系古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为国内前寒武—寒武系油气勘探取得进一步突破提供参考。阿曼和东西伯利亚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初始裂陷作用区,受埋深及地温梯度控制,在志留纪或泥盆纪之前就已大量生油;储集层岩性以砂岩为主,分布面积广,受表生风化淋滤、胶结物溶蚀及构造裂缝改造等后期作用影响,可形成优质区域性储层;优质的区域性盖层是前寒武—寒武系古老油气藏得以保存的关键性因素,盆地膏盐岩累计厚度都超过1 000m。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深层含油气层系,同国外古老含油气盆地相比,同样具有多套高丰度优质烃源岩生烃、厚层区域性膏盐岩封堵及长距离运移、多层系成藏特征,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王大鹏[6](2016)在《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已发现2512个油气田,探明和控制(2P)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可采储量分别为124.4×108t、48.1×1012m3和60.9×108t,折合成油当量为571.5×108t,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总储量的24.1%。本论文针对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开展研究,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最新资料为基础,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和油气成藏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Arc GIS软件空间分析技术表征了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的时空宏观分布规律。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富集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格架、有效烃源岩展布、区域性蒸发岩盖层和生储盖的有效配置。源盖控烃、近源成藏、优质储层油气富集是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区域上,已发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油气分布表现为“两纵一横”的特征,“一横”大致对应于特提斯域,“两纵”主要指劳俄大陆西缘和东缘。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泥盆系。储层埋深上,油气储量集中分布于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盆地类型上,油气最富集的是被动陆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通过对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以及大油气田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了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基于主要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源位”结构的剖析,揭示了油气成藏体系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统计分析,创新总结了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主要源自志留系、石炭系和泥盆系烃源岩,岩性以泥页岩和沥青质泥页岩为主,白云岩和生物礁是最重要的储集岩类型。封盖油气储量最多的层系依次为二叠系、三叠系和石炭系盖层,尽管致密碳酸盐则是最普遍的盖层类型,但蒸发岩封盖的油气储量最多。油气藏类型因地而异,中东地区以构造型为主,前苏联地区以复合型圈闭为主,北美地区构造与地层圈闭油气储量相当,中国以构造和复合型圈闭为主。

徐翰,陈杰,汪新文,刘强,高莉,张靖瑀[7](2014)在《通古斯盆地油气成藏与控制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古斯盆地烃源岩和储、盖层组合发育,主要分为里菲-文德系、中-下寒武统和下-中志留统等三大成藏组合和上古生界煤系含气带。通过对盆地各成藏系统的综合分析认为:通古斯盆地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构造作用、地层发育特点、暗色岩侵入和烃源岩分布范围。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自生自储式,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地层复合型,分布范围在北部、西北部地区,构造上属于靠近克拉通边缘碰撞带的汉泰-布雷宁隆起。

梁英波,赵喆,张光亚,贺正军,汪永华,申延平[8](2014)在《俄罗斯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及资源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油气纵向分布地层跨度大,总体上可分为前寒武系—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四大套含油气层系。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统计分析,前寒武系—下古生界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西伯利亚克拉通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伏尔加—乌拉尔和蒂曼—伯朝拉前陆盆地;中生界油气藏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裂谷盆地和东巴伦支海裂谷盆地,北高加索前陆和东西伯利亚克拉通边缘坳陷也有分布;新生界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以北萨哈林为代表的弧后盆地群内。文中以含油气系统研究为基础,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通过对上述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关键成藏要素分析,应用油气藏发现过程法,对盆地的待发现资源量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显示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俄罗斯地区待发现油气资源依旧丰富,待发现石油资源量主要赋存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在西西伯利亚盆地、东西伯利亚盆地和东巴伦支海盆地。

王四海,费琪,高金川[9](2013)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地质特征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伯利亚地台是俄联邦陆上最后一个油气储量丰富、勘探潜力巨大的区域,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的重要供油基地,是"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供气基地,亦是中国油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重要战略选区。地台内的超大坳陷是烃源岩富集与沉积的最佳场所,大型古隆起及其斜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古隆起与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为大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地台内,发育在古坳拉槽和裂谷盆地的里菲系、文德系黑色泥页岩和高碳泥岩是主要的烃源岩;地台内里菲系巨厚碳酸盐岩建造、文德系和下寒武统盐下陆源碎屑岩建造及碳酸盐岩建造,以及地台边缘前陆坳陷区发育的砂岩(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白垩系)均为重要的油气储层;中寒武统膏盐岩层厚度大、区域分布稳定,是重要的盖层。中国北方震旦系与西伯利亚地台里菲系的时代大致相同,均具有巨厚沉积特点,在含油气建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研究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地质特征,可为我国在深部找油及与俄罗斯的油气勘探开发合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王四海,庞昌伟[10](2013)在《中国海外油气战略选区——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伯利亚地台油气总资源量约为1 000亿吨油当量,油气储量丰厚,勘探潜力与储量增长潜力巨大,俄联邦东部的所有油气勘探开发规划和计划,均以其丰厚的油气资源为基础。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及中国支线、三大油气战略开采区、"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线及中国支线为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开发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西伯利亚地台是未来中国最重要的海外油气战略选区,亦是俄联邦未来国家第四大油气基地,其能为中国提供油气战略资源保障。

二、西伯利亚地台南部文德系油气藏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伯利亚地台南部文德系油气藏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冀北-辽西地区中元古界分子标志物组成及地球化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冀北-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历程
        1.3.2 全球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现状
        1.3.3 中-新元古界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1.4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烃源岩评价
        1.5.2 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
        1.5.3 古油藏油源剖析
        1.5.4 油气成藏历史分析
    1.6 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1.6.1 关键技术和可行性分析
        1.6.2 技术路线
    1.7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燕辽裂陷带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
    2.2 冀北-辽西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2.3 地层划分
        2.3.1 下马岭组
        2.3.2 高于庄组
        2.3.3 金州系
        2.3.4 长城系底界年龄
        2.3.5 其它地层的年龄
        2.3.6 骆驼岭组
        2.3.7 地层划分方案
    2.4 构造演化
        2.4.1 稳定的台地发展期
        2.4.2 强烈的造山活动阶段
    2.5 地层层序
        2.5.1 长城系(Pt~1_2或Ch)
        2.5.2 蓟县系(Pt~2_2或Jx)
        2.5.3 金州系(Pt~3_2或Jz)
        2.5.4 青白口系(Pt~1_3或Qn)
    2.6 古生物化石
        2.6.1 高于庄组
        2.6.2 团山子组
        2.6.3 串岭沟组
        2.6.4 常州沟组
    2.7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研究区烃源岩评价
    3.1 碳酸盐岩烃源岩下限
    3.2 样品分布
    3.3 有机质丰度
        3.3.1 高于庄组
        3.3.2 洪水庄组
        3.3.3 下马岭组
        3.3.4 其它地层
    3.4 有机质类型与成熟度
        3.4.1 干酪根元素
        3.4.2 镜质体反射率
    3.5 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
        3.5.1 高于庄组
        3.5.2 洪水庄组
        3.5.3 下马岭组
    3.6 烃源岩评价小结
第4章 烃源岩中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
    4.1 样品和实验方法
    4.2 正构烷烃
        4.2.1 分布特征
        4.2.2 “UCM”鼓包
    4.3 单甲基支链烷烃
        4.3.1 化合物鉴定
        4.3.2 分布特征
        4.3.3 生物来源
    4.4 烷基环己烷和甲基烷基环己烷
    4.5 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
    4.6 二环倍半萜
    4.7 规则的三环萜烷和C_(24)四环萜烷
        4.7.1 规则的三环萜烷
        4.7.2 C_(24)四环萜烷
    4.8 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
        4.8.1 化合物鉴定
        4.8.2 化合物分布
        4.8.3 化合物的碳数延伸
        4.8.4 结构特征
        4.8.5 水体盐度影响
        4.8.6 藻类生源
    4.9 五环三萜系列化合物
        4.9.1 规则藿烷
        4.9.2 重排藿烷
        4.9.3 伽马蜡烷
    4.10 甾烷系列化合物
        4.10.1 分布特征
        4.10.2 甾烷的探讨
    4.11 族组分同位素组成特征
    4.12 甲基菲参数
    4.13 沉积古环境与生物组成
    4.14 防止外源有机质污染
        4.14.1 玻璃器皿清洗
        4.14.2 实验试剂的提纯
        4.14.3 实验材料的前处理
        4.14.4 岩心样品前处理
        4.14.5 碎样实验过程
    4.15 低可溶有机质含量
        4.15.1 样品类型
        4.15.2 样品丰度
        4.15.3 可溶有机质抽提
    4.16 烃类的原生性
        4.16.1 空白实验
        4.16.2 甾烷分布特征
        4.16.3 成熟度指标对比
        4.16.4 其它分子标志物组成特征
第5章 古油藏特征及油源分析
    5.1 研究区油苗特征
        5.1.1 油苗的分布
        5.1.2 油苗类型
    5.2 古油藏特征剖析
        5.2.1 凌源LTG剖面下马岭组
        5.2.2 平泉SD剖面雾迷山组
        5.2.3 XL1井雾迷山组
        5.2.4 JQ1井铁岭组
        5.2.5 H1井骆驼岭组
    5.3 油源分析
第6章 烃源岩生烃史
    6.1 地层埋藏史
        6.1.1 地层特征
        6.1.2 埋藏史模拟结果
    6.2 热历史重建
        6.2.1 古温标参数
        6.2.2 热流演化史
    6.3 生烃史模拟
        6.3.1 高于庄组生烃史
        6.3.2 洪水庄组生烃史
第7章 油气成藏历史
    7.1 储层特征
        7.1.1 岩石学特征
        7.1.2 储层物性
        7.1.3 填隙物特征
        7.1.4 储层含油性
    7.2 成藏期次与时间
        7.2.1 包裹体产状和荧光观察
        7.2.2 激光拉曼光谱
        7.2.3 包裹体显微测温
        7.2.4 成藏时间厘定
    7.3 骆驼岭组储层油源分析
        7.3.1 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
        7.3.2 重排藿烷系列
        7.3.3 规则甾烷系列
        7.3.4 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7.3.5 油源对比结果
    7.4 油气藏成藏史与破坏史
第8章 未来油气勘探的启示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构造演化及对石炭-二叠系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2.1 潜山领域研究现状
        0.2.2 研究区潜山勘探研究现状
        0.2.3 盆地构造演化分析研究现状
        0.2.4 主要存在问题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一章 渤海湾盆地区域构造层次及演化
    1.1 太古代-古元古代陆块形成及克拉通化
    1.2 中新元古代-古生代陆块再造及稳定发育
    1.3 中生代陆块裂解破坏
    1.4 新生代持续伸展裂陷
第二章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演化过程
    2.1 石炭-二叠系沉积充填背景及特征
        2.1.1 石炭-二叠系沉积前构造环境及特征
        2.1.2 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及分布
    2.2 石炭-二叠系中新生代埋藏和抬升演化过程
        2.2.1 印支末期挤压抬升与盆地改造
        2.2.2 燕山早中期伸展裂陷与盆地建造
        2.2.3 燕山晚期挤压抬升与盆地改造
        2.2.4 喜山期伸展裂陷与盆地建造
第三章 黄骅坳陷盆地构造特征
    3.1 主干断裂及潜山构造带分布
    3.2 主干断裂活动性
    3.3 盆地剖面特征
第四章 黄骅坳陷构造演化对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
    4.1 构造演化对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的控制
        4.1.1 烃源岩基本特征
        4.1.2 构造演化与烃源岩二次生烃规律
    4.2 构造演化对石炭-二叠系优质储层的控制
        4.2.1 优质储层基本特征
        4.2.2 构造演化与优质储层的形成
    4.3 构造演化对石炭-二叠系潜山圈闭的控制
        4.3.1 圈闭特征及类型
        4.3.2 构造演化与圈闭的形成
    4.4 典型潜山油气藏分析
        4.4.1 乌马营潜山油气藏
        4.4.2 王官屯潜山油气藏
        4.4.3 歧北潜山油气藏
    4.5 潜山油气勘探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全球中生界岩相古地理特征
    1.1 三叠系全球岩相古地理
        1.1.1 三叠系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
        1.1.2 距今220 Ma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规律
    1.2 侏罗系全球岩相古地理
        1.2.1 侏罗系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
        1.2.2 距今165 Ma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规律
    1.3 下白垩统全球岩相古地理
        1.3.1 下白垩统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
        1.3.2 距今125 Ma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规律
    1.4 上白垩统全球岩相古地理
        1.4.1 上白垩统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
        1.4.2 距今90 Ma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规律
2 全球新生界岩相古地理特征
    2.1 古近系全球岩相古地理
        2.1.1 古近系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
        2.1.2 距今40 Ma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规律
    2.2 新近系全球岩相古地理
        2.2.1 新近系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
        2.2.2 距今15 Ma全球岩相古地理分布规律
3 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
    3.1 隆起剥蚀区、碎屑岩沉积区、滨浅海及大洋相区分布演化规律
    3.2 湖泊相分布演化规律
    3.3 浅水碳酸盐台地分布演化规律
    3.4 蒸发岩盐沼相分布演化规律
4 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
    4.1 全球主要地质时期烃源岩发育规律
    4.2 全球主要地质时期储集岩发育规律
    4.3 全球主要地质时期盖层发育规律
5 结论

(4)俄罗斯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构造演化
2 盆地类型划分
3 油气地质条件类比
    3.1 烃源岩特征
    3.2 储盖组合特征
    3.3 圈闭特征
4 油气成藏模式
    4.1 单旋回盆地封闭型成藏
    4.2 叠合盆地前陆差异扰动调整型成藏
    4.3 叠合盆地走滑改造型成藏
5 结论

(5)全球前寒武—寒武系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全球前寒武—寒武系含油气盆地分布
2 阿曼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2.1 构造演化与地层分布
    2.2 烃源岩
    2.3 储集层
    2.4 圈闭类型
3 东西伯利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3.1 构造演化与地层分布
    3.2 烃源岩
    3.3 储集层
    3.4 圈闭类型
4 前寒武—寒武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4.1 盆地构造背景控制源岩分布
    4.2 优质储盖组合
    4.3 油气长距离运移聚集
5 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深层油气勘探的启示
    5.1 多套高丰度优质烃源岩是油气成藏基础
    5.2 优质储盖组合是寒武系深层油气成藏基本条件
    5.3 寒武系深层油气具有长距离运移、多层系成藏特征
6 结论

(6)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量研究
        1.3.2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条件研究
        1.3.3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体系结构研究
        1.3.4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研究
        1.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发育的地质背景
    2.1 前寒武纪
    2.2 早古生代
        2.2.1 寒武纪
        2.2.2 奥陶纪
        2.2.3 志留纪
    2.3 晚古生代
        2.3.1 泥盆纪
        2.3.2 石炭纪
        2.3.3 二叠纪
第3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量时空分布特征
    3.1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量概况
    3.2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域分布特征
        3.2.1 油气大区分布
        3.2.2 构造域分布
        3.2.3 盆地分布
    3.3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层系分布特征
        3.3.1 下古生界
        3.3.2 上古生界
    3.4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埋深特征
第4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4.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烃源岩特征
        4.1.1 不同层系烃源岩贡献
        4.1.2 不同层系烃源岩盆地分布
        4.1.3 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烃源岩类比分析
    4.2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特征
        4.2.1 不同储层类型及储量
        4.2.2 白云岩储层油气分布
        4.2.3 生物礁储层油气分布
        4.2.4 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储层类比分析
    4.3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盖层特征
        4.3.1 不同层系盖层与油气储量关系
        4.3.2 不同岩性盖层与油气储量关系
        4.3.3 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盖层类比分析
    4.4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特征
第5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体系及分布特征
    5.1 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及划分
    5.2 油气成藏体系的结构分类
    5.3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体系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5.3.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单源型油气成藏体系
        5.3.2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多源型油气成藏体系
    5.4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移特征
第6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6.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田概述
        6.1.1 大油田油气资源概况
        6.1.2 大油田勘探发现史
    6.2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地质特征
        6.2.1 烃源岩特征
        6.2.2 储集层特征
        6.2.3 盖层特征
        6.2.4 油气藏类型特征
    6.3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分布特征
        6.3.1 区域分布特征
        6.3.2 层系分布特征
        6.3.3 盆地类型
        6.3.4 储层埋深特征
    6.4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
    6.5 对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的启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含油气盆地编号与盆地名称、盆地类型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俄罗斯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及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
2 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储产量分布
3 主要含油气层系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3.1 东西伯利亚盆地前寒武系—下古生界
    3.2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和蒂曼伯朝拉盆地上古生界
    3.3 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东巴伦支海盆地中生界
    3.4 北萨哈林盆地新生界
4 资源潜力评价
    4.1 评价方法和评价资料基础
    4.2 资源评价结果及潜力分析
5 结论

(9)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地质特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西伯利亚地台的基本地质特征
    1.1 地台基底特征
    1.2 地台盖层特征
2 西伯利亚地台油气生、储、盖基本特征
    2.1 烃源岩、储层及盖层特征
    2.2 储盖组合分类
    2.3 储盖组合特点
3 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地质分区
    3.1 哈坦加-维柳伊含油气省
    3.2 勒拿-通古斯含油气省
4 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分布规律
5 西伯利亚地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
6 几点认识

(10)中国海外油气战略选区——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伯利亚地台概述
二、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分布规律
    (一) 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分区
    (二) 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分布规律
三、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潜力
    (一) 地台总油气资源潜力
    (二) 地台区4个富含油气区油气资源潜力
    (三) 各行政区油气资源潜力
四、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勘探潜力
五、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开发潜力
六、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开发规划及现状
    (一) 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运输管道
    (二) 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中国支线 (斯科沃罗季诺—大庆支线)
    (三) 西伯利亚地台内3大油气战略开采区规划
    (四) 雅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弗拉基沃斯托克天然气管线 (“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线)
    (五) 俄—中天然气运输管道方案
    (六) 东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绩效评估
七、对西伯利亚地台油气战略选区及中俄油气合作的若干问题的认知

四、西伯利亚地台南部文德系油气藏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冀北-辽西地区中元古界分子标志物组成及地球化学意义[D]. 肖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2]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构造演化及对石炭-二叠系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D]. 马钰凯.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二)[J]. 张光亚,童晓光,辛仁臣,温志新,马锋,黄彤飞,王兆明,于炳松,李曰俊,陈汉林,刘小兵,刘祚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5)
  • [4]俄罗斯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模式[J]. 陈景阳,蔡文杰,张洋,龙旭,王涛.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5)
  • [5]全球前寒武—寒武系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J]. 陈斐然,张颖,徐祖新,谭程,周肖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04)
  • [6]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王大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7]通古斯盆地油气成藏与控制因素研究[J]. 徐翰,陈杰,汪新文,刘强,高莉,张靖瑀.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8]俄罗斯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及资源潜力[J]. 梁英波,赵喆,张光亚,贺正军,汪永华,申延平. 地学前缘, 2014(03)
  • [9]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地质特征探析[J]. 王四海,费琪,高金川.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6)
  • [10]中国海外油气战略选区——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研究[J]. 王四海,庞昌伟. 东北亚论坛, 2013(05)

标签:;  ;  ;  ;  ;  

西伯利亚台地南部文德油气藏类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