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原子单、双激发态里德堡级数的相对论能量计算

氦原子单、双激发态里德堡级数的相对论能量计算

一、氦原子单激发和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相对论能量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啜晓亚[1](2018)在《CSRm上类锂36,40Ar15+离子的同位素移动双电子复合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文中研究说明双电子复合(Dielectronic Recombination,DR)是电子离子碰撞过程中的基本过程之一。本文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m开展了类锂36,40Ar15+离子的双电子复合实验,实验的电子离子相对碰撞能量为0~35 eV,覆盖了1s22s→1s22p对应的所有共振跃迁。实验中观察到了 36,40Ar15+离子2s1/2→2p1/2和2s1/2→2p3/2跃迁对应的共振激发能级,并且测量了其激发能。为了配合实验测量的同位素移动研究原子核电荷半径,我们使用GRASP2K程序理论计算了 36,40Ar15+离子同位素的质量移动因子和场移动因子,由于36,40Ar15+离子同位素移动中质量移动和场移动大小相当,贡献相反,理论计算其DR谱的同位素移动值分别为:2s1/2→2p1/2跃迁的移动为0.8669 meV,2s1/2→2p3p2跃迁的移动为0.8734 meV,均远小于目前CSRm上双电子复合实验的实验精度。此外,本文利用GRASP2K程序计算了一些高电荷态类锂离子的质量移动因子和场移动因子,利用文献中的QED值修正计算结果。同时结合核电荷半径,计算得到了各个离子的各种寿命大于10 s的同位素在DR谱上的移动值。从计算结果可以得知,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类锂离子的最大移动值在逐渐增大。在Z=90时,Th87+离子DR谱的同位素移动已经达到了几百个meV。这些结果为我们在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上开展高电荷态离子的DR实验,直接观测其同位素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选择依据。因此,在 CSRe 以及未来 HIAF(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上可以利用DR精密谱学实验研究包括放射性核素在内的高电荷态离子的同位素移动,结合精确的理论计算,获得相关原子核的核电荷半径和核自旋等信息。

梅中伟[2](2016)在《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科技语体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是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科技语体特征分析,也是一项面向语体认知与翻译领域自适应的研究。为了研究科技汉语的书面语体特征,笔者组建了一个规模为近1.2亿个汉字的汉语书面语语料库(含标点符号在内总字符数1.5亿多),并对语料进行了标注。该语料包括科技论文篇名语料库、科技论文摘要语料库、科技汉语分类语料库、参照语料库四个分库。篇名语料、语料分别来自于随机抽取的CNKI数据库中CSSCI、EI和SCI期刊论文的汉语篇名、汉语;科技汉语语料是在自己整理的汉语科技论文语料的基础上,加入复旦大学分类语料库共同组建而成;参照语料库主要是政论语体和文学语体,分别来自于人民日报和部分文学作品。在认知语言学范畴论和边界理论的指引下,本文对科技汉语的语体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分析。为了尽量详细地描写科技汉语的语体特征,全文分三个主要部分来进行描写,即篇名、摘要和正文的语体特征。在对上述三个部分的语言分析中,作者分别从语体的4种体素来进行分析,即语音、语词、语句和语篇。分析过程中,作者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论和功能语言的相关理论,在语料检索数据的基础上对对比分析了科技语体内篇名、摘要及正文的语体差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语体差异,以及科技语体与政论语体、文学语体的差异。本研究是对以往科技语体研究的验证和深化,同时对先贤们没有研究过的层面进行了拓展。研究表明,科技汉语本身是个较大的范畴,包含众多子范畴。科技语体的篇名、摘要、正文等的语体特征共同构成科技语体的语体特征。科技语体体现出庄重、谨严、简洁、朴素等语体特征。作为科技语体的两个子范畴,社会科学语体和自然科学语体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从数据和分析的结果来看,自然科学语体是科技语体的典型范畴,社会科学语体是科技语体的非典型范畴;二者在篇名、摘要、正文等部分都体现出差异,但是二者的边界又是模糊的;二者在语音、语词、语句和语篇四方面又表现出范畴成员的相似性;但同时,这些相似的语体特征和政论语体、文学语体等的差异相对更加显着,表现出不同的语体的特征。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选题背景及文献综述;第二章,基于篇名语料库对比分析了科技汉语篇名的语体特征;第三章,基于摘要语料库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科技汉语摘要的语体特征;第四章,基于语料库对比分析了科技汉语正文的总体语体特征;第五章,总结各章研究成果,并分析了本课题的一些研究得失,还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高婉琴[3](2014)在《强激光场中高价负离子的电离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强场物理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如果提高激光场强度或增加激光频率,处于光场中的原子可能变得更加稳定。这种稳定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动力学稳定性,即在激光场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原子的电离率会逐步下降。另一种是绝热稳定性,即在高频强场下,利用Krammers-Henneberger(KH)变换,可以把原子看成一个稳态而不再电离。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们对这种违反直觉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是实验工作进展缓慢。尽管近几年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实验及理论研究又开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电离问题的复杂性,原子稳定性的研究在实验研究上依旧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在理论上,当激光场强度很高时,相对论效应不能忽略,需要求解狄拉克方程,计算难度也很高。因此这一问题至今依旧是强场物理研究中受到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本论文应用相空间平均法对高频强场中的氢原子和负一价氢离子的电离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相空间平均法是一个半经典的方法,它以原子或离子的基态波函数为出发点,对电子在位形空间和动量空间的分布进行蒙特卡罗抽样,然后以此为初始条件,通过求解相对论牛顿-洛伦兹方程来研究电子的电离动力学。由于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电子的经典运动轨道,因此这一方法物理图像清晰,计算量也在可控范围之内,是电离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应用该方法,我们的工作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1、详细研究了氢原子H基态(1s)在外加高频强激光脉冲作用下的电离率及光电子角分布情况。侧重探讨了激光频率、偏振、脉冲长度和位相对原子电离的影响。研究发现,对超短脉冲,电离对激光场的位相非常敏感。根据激光脉冲上升沿和下降沿陡峭程度,我们提出了“位相模糊区”的概念,对基态氢原子电离特性的位相依赖给予了很好的区分和解释。2、高频强激光场中高价负离子(比如H-,H2-,He-,He2-等等)的稳定存在虽然在理论上早已得到证明,但在实验上至今没有被直接验证。为了探索可行的实验验证方案,我们以高频强场中的负一价氢离子H-为例,详细研究了其在外加激光场中的电离率及光电子角分布情况。研究发现H-的电离率比氢原子高,并且不存在氢原子在较强激光场中的电离抑制现象。另外随着激光场强度的增大和激光频率的减小,电子角分布与H-在高频场直接卸载后电子角分布的差别也增大。这些结果为将来在实验上验证高频强场中高价负离子的存在性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张瑞田[4](2013)在《He2+离子与Ar原子碰撞转移电离通道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利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分子动力学组建立的反应显微成像谱仪(COLTRIMS),系统地研究了17.5keV/u到75keV/u He2+-Ar原子碰撞电荷转移机制,以及转移电离过程电子出射机制。我们获得了单、双电子俘获过程中反冲离子纵向和横向动量分布,T1I1过程出射电子的单重、双重微分截面(SDCS、DDCS),电子在散射平面内外的分布以及靶激发相关的反冲离子纵向动量分布。此外,还获得了T2I1过程电子出射的双重微分截面,T1I2过程两电子出射的角分布。研究表明在该体系中电子俘获过程是近似共振的,单电子俘获到He+的第一激发态是主要的过程,而对于双电子俘获过程,电子俘获到He原子单激发态是主要的过程。T1I1通道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出射机制有炮弹双俘获然后自电离(DECA)和靶子内壳层电子被俘获然后俄歇,cusp电子出射以及直接转移电离过程(DTI)。其中,DTI过程对电子出射贡献是主要的,没有明显的鞍点(Saddle point)电离的贡献。电子能谱上的低能共振结构来源于靶内壳层3s电子被俘获后,处于多激发态的靶离子俄歇电离。在电子出射的前向能谱上,即出射角度为0°时的双重微分截面,存在明显的cusp电子峰,即电子被俘获到炮弹离子的连续态(Electron capture to the continuum)。对于中能He2+-Ar碰撞T1I1过程来说,电子-电子之间的关联作用可以忽略,因此,T1I1通道cusp电子出射过程中电子俘获和离化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是顺次发生的,存在先电离后俘获或者先俘获后电离两种情况。结果表明先电离后俘获过程在T1I1转移电离通道中对cusp电子的贡献占主导,被俘获到炮弹离子束缚态的电子主要处于炮弹离子的第一激发态,也有相当的事件表明被俘获到炮弹束缚态的电子处于炮弹离子的基态,同时伴随着靶子的激发过程。在T2I1转移电离过程中,末态散射离子是中性,此时cusp电子的产生机制存在争议。目前最为可能的机制是形成He-然后共振自电离。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存在明显的cusp电子出射,即对以前报道的该体系存在的He共振自电离产生cusp电子的机制提出质疑。在T1I2过程中,整体上两个电子纵向动量分布相似。对于出射能量相对较小的电子,我们发现存在强烈的电子-电子库仑排斥作用,电子出射呈现明显的“背对背”出射,这表明在碰撞末态低能电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电子-电子关联。

臧鹏,蒋跃[5](2011)在《类铍离子高双激发态能级》文中指出利用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和超球坐标方法,研究了类铍离子序列(5—18)的高双激发态能级,并以Ne6+和Ar14+为例讨论了类铍离子高双激发态4l4l’2S+1L多重簇的能级结构,说明了新量子数K、T对能级结构的影响,并解释了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类铍离子能级结构的变化规律.

刘芬[6](2010)在《类铍体系能级结构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Breit-Pauli哈密顿的球张量形式为基础,借助角动量耦合理论和不可约张量理论,导出了铍原子非相对论能量、相对论修正(含质量修正、达尔文修正、自旋-自旋接触修正、轨道-轨道相互作用修正)以及精细结构(含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自旋-其它轨道相互作用、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能级的实用计算式,其中完成了所有的角向积分和自旋求和计算,将相关能量表示为一系列径向积分之和。在此基础上,利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编写了计算铍原子能级的计算程序,包含Racah表象与Slater表象之间的变换、铍原子的非相对论能量及其相对论修正的计算、铍原子精细结构能级的计算等子程序。具体计算了类铍体系电子组态1s22s2和1s22snp(n=2-6,Z=4-8)的非相对论能量、相对论修正、以及1s22snp3P谱项的精细结构能量,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探索了提高铍原子能量计算精度的两种方案。其一是重新构造单电子径向波函数的方案,其要点是以类氢型径向波函数为原形,将其中的广义拉盖尔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前面添加一个变分系数。利用此方案具体计算了铍原子1s22sns(n=3-6)组态的能级结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很小。其二是采用WBEPM理论计算铍原子高里德堡态能级的方案,利用此方案具体计算了铍原子1s22sns1S0(n=3-50)、1s22sns1S0(n=3-50)和1s22snd 1D2 (n =3-50)里德堡系列的能级和量子亏损。计算结果与已知的实验数据符合得非常好,同时预言了很多实验上尚未观察到的能级数据。

朱婧晶,苟秉聪[7](2009)在《类氦离子高双激发态电子关联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超球坐标方法研究了类氦O6+高双激发态的电子关联效应、能级结构、辐射跃迁率和Auger跃迁率,并采用新的量子数集K,T,A标识这些双激发态的Rydberg系列.研究表明,在超球方法的框架下,能级结构、辐射跃迁率和Auger跃迁率均显示出规律性的变化.

王志斌,芶秉聪,吴晓丽[8](2004)在《类He双激发态3Pe和3De的能量、精细结构与跃迁率》文中研究表明本工作采用组态相互作用波函数计算了He和Be2 + 离子高位双激发态3 Pe 和3 De 的能量和精细结构 ,并计算相对论修正、质量极化、振子强度和跃迁率。我们采用新量子数集K、T、A分析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变化规则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很好。

吴晓丽,苟秉聪,刘义东[9](2004)在《氦原子单激发和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相对论能量计算》文中指出采用RayleighRitz变分方法和组态相互作用方法 ,并进一步考虑相对论修正和质量极化效应 ,研究了氦原子单激发和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相对论能量 ,计算结果与其他理论和实验符合得很好 .此外 ,还计算了该系统之间的振子强度、辐射跃迁率及跃迁波长 ,振子强度三个规范的计算结果显示出很好的一致性 .

二、氦原子单激发和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相对论能量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氦原子单激发和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相对论能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CSRm上类锂36,40Ar15+离子的同位素移动双电子复合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DR实验和理论计算高电荷态离子同位素移动的研究现状
        1.2.1 储存环DR实验研究现状
        1.2.2 理论计算高电荷态离子同位素移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DR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EC-35电子冷却与电子能量快速调节系统
    2.2 CSRm束流诊断系统
    2.3 复合离子探测器
    2.4 数据获取系统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方法与计算程序
    3.1 多组态Dirac-Fock方法
    3.2 高阶修正项
        3.2.1 横向电磁场相互作用
        3.2.2 量子电动力学修正
        3.2.3 原子核运动效应修正
    3.3 同位素移动的计算
    3.4 小结
第4章 理论计算~(A,A')Ar~(15+)离子DR谱的同位素移动
    4.1 构建原子结构计算的准完备基
    4.2 计算类锂氩离子基态和激发态能量
    4.3 计算类锂氩离子DR谱的同位素移动值
    4.4 小结
第5章 类锂~(36,40)Ar~(15+)离子的DR实验
    5.1 实验流程
    5.2 电子离子相对能量
    5.3 复合速率系数
    5.4 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
    5.5 小结
第6章 理论计算高电荷态类锂离子DR谱的同位素移动
    6.1 理论计算高电荷态离子的意义和背景
    6.2 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其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科技语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2.1 定义
        1.2.2 范围
        1.2.3 分类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语体研究现状
        1.3.3 语体的认知研究
        1.3.4 科技语体研究
        1.3.5 文本分析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基本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科技汉语篇名语体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科技语体篇名的语音特征
    2.3 科技语体篇名的语词特征
        2.3.1 篇名中的词类分布
        2.3.2 科技篇名中的词长
        2.3.3 科技篇名中词汇的字符类型
        2.3.4 科技篇名中的实词特点
        2.3.5 科技篇名中的虚词特征
        2.3.6 科技篇名中的词缀
    2.4 科技文本篇名的语句特征
        2.4.1 科技篇名中的标点符号
        2.4.2 科技篇名篇名的长度
        2.4.3 科技篇名的结构特征
    2.5 科技论文篇名的篇章标记
        2.5.1 篇章标记的语体选择性
        2.5.2 社会科学典型的语词标记
        2.5.3 自然科学典型语词标记
    2.6 科技篇名语词标记的历时变异篇名篇章化例案分析
        2.6.1 “视X”词族
        2.6.2 相关说明
        2.6.3 自然语句中“视X”词族的用法
        2.6.4 篇名中“视X”词族的用法
第三章 科技汉语摘要的语体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科技论文摘要语言的语音特征
        3.2.1 节律
        3.2.2 叠音
        3.2.3 拟声
    3.3 科技论文摘要语言的语词特征
        3.3.1 科技论文摘要中的词类分布
        3.3.2 摘要中词汇的词长分布特征
        3.3.3 摘要中各词类词汇的语体特征
        3.3.4 成语
    3.4 科技文本摘要的语句特征
        3.4.1 摘要的句子长度
        3.4.2 句子的语气类型
        3.4.3 摘要中句子的语态类型
    3.5 科技论文摘要的语篇特征
        3.5.1 摘要的衔接与连贯
        3.5.2 话语标记
        3.5.3 摘要的体裁
        3.5.4 摘要长度
    3.6 小结
第四章 科技文本正文的语体分析
    4.1 引言
    4.2 科技文本正文的语音特征
        4.2.1 节律
        4.2.2 叠音
        4.2.3 拟声
    4.3 科技语体正文的语词特征
        4.3.1 科技语体正文中的词类分布
        4.3.2 科技文本正文中的词长
        4.3.3 科技语体的词类特征
        4.3.4 科技语体中的缩略词
        4.3.5 词汇的正式与文雅
        4.3.6 科技语体中的成语
    4.4 科技文本的语句特征
        4.4.1 科技语体的语气类型
        4.4.2 句子的结构类型
        4.4.3 科技语体的句长
        4.4.4 科技语体的语态类型
    4.5 科技语体的语篇特征
        4.5.1 科技语体的篇章结构特征
        4.5.2 科技语体的话语标记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创新
    5.3 不足
    5.4 展塱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传媒大学分词标注系统简要说明
附录2 科技语体篇名中出现的成语
附录3 科技语体篇名末的名动词
附录4 科技语体篇名中的代词
附录5 科技语体篇名中的助词
附录6 科技篇名中的语气词
附录7 科技语体篇名中的词缀
附录8 科技语体篇名中的标点符号
附录9 科技论文摘要中的语气词
附录10 摘要中的高频代词
附录11 不同语体中的介词
附录12 科技论文摘要中出现的成语
附录13 不同语体中的话语标记
致谢

(3)强激光场中高价负离子的电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技术的发展史
    1.2 强激光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2.1 激光加速
        1.2.2 高次谐波的产生
        1.2.3 强场量子电动力学(QED)
    1.3 原子电离
        1.3.1 多光子电离
        1.3.2 阈上电离
        1.3.3 隧穿电离
        1.3.4 越垒电离
    1.4 强激光场中的原子稳定性
        1.4.1 原子的准静态稳定
        1.4.2 原子的动力学稳定
        1.4.3 原子稳定性的实验验证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研究原子稳定性的经典方法:相空间平均法
    2.1 Monte-Carlo轨道方法
    2.2 本文所用的方法
        2.2.1 电子初态的抽取
        2.2.2 电子在激光场中的运动
第三章 氢原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的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与模型
        3.2.1 氢原子基态的模拟
        3.2.2 电子初态的选取
        3.2.3 龙格-库塔法解牛顿洛伦兹方程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讨论
        3.3.1 氢原子电离对激光脉冲参数的依赖特性研究
        3.3.2 不同偏振的脉冲对氢原子电离的影响
        3.3.3 脉冲的相位对氢原子电离率及电子角分布的影响
        3.3.4 脉冲包络对氢原子电离的影响
        3.3.5 小结
第四章 负一价氢离子的电离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与模型
        4.2.1 电子初态选取
        4.2.2 龙格-库塔法解牛顿洛伦兹方程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讨论
        4.3.1 电离率
        4.3.2 光电子角分布
        4.3.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He2+离子与Ar原子碰撞转移电离通道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原子物理发展历史
    1.2 原子物理研究分类
        1.2.1 谱学和原子结构
        1.2.2 原子碰撞动力学
    1.3 离子原子碰撞动力学理论研究现状
    1.4 实验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技术
    2.1 320 kV高电荷态离子综合研究平台
    2.2 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ECRIS)
    2.3 反应显微成像谱仪
        2.3.1 超音速冷靶
        2.3.2 飞行时间谱仪TOF
        2.3.3 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
        2.3.4 数据获取系统
    2.4 出射粒子的动量重构
        2.4.1 反冲离子三维动量的重构
        2.4.2 电子三维动量的重构
    2.5 截面的计算
第三章 离子原子碰撞过程的理论描述
    3.1 电荷交换过程
        3.1.1 静态微扰理论
        3.1.2 紧耦合理论
        3.1.3 分子过垒模型
    3.2 碰撞电离过程
        3.2.1 扭曲波近似
        3.2.2 连续扭曲波近似
        3.2.3 连续扭曲波程函近似
        3.2.4 经典的蒙特卡洛模拟
    3.3 转移电离过程
        3.3.1 关联的转移电离过程
        3.3.2 独立的转移电离过程
第四章 He~(2+)与Ar碰撞电荷交换过程实验研究
    4.1 单电子俘获过程
    4.2 双电子俘获过程
    4.3 小结
第五章 He~(2+)与Ar碰撞转移电离过程实验研究
    5.1 T1I1转移电离过程
        5.1.1 电子出射的微分截面
        5.1.2 速度匹配机制
        5.1.3 炮弹自电离过程
        5.1.4 靶子俄歇过程
        5.1.5 电子在散射平面内外的分布
        5.1.6 靶激发过程
    5.2 T2I1转移电离过程实验研究
        5.2.1 T2I1过程电子在散射平面内外的分布
        5.2.2 前向电子出射
    5.3 T1I2转移电离过程
        5.3.1 末态电子关联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子单位Atomic Units及其换算
附录二 反冲离子的纵向动量推导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文章
    二、参与课题
作者简历

(6)类铍体系能级结构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本理论简介
    1.1 角动量耦合理论
    1.2 不可约张量理论
    1.3 多电子原子的哈密顿算符
    1.4 多电子原子哈密顿方程本征解的一般结构
    1.5 多电子原子哈密顿算符的球张量形式
        1.5.1 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哈密顿算符的球张量表示
        1.5.2 自旋-其它轨道相互作用哈密顿算符的球张量表示
        1.5.3 轨道-轨道相互作用哈密顿算符的球张量表示
    1.6 Racah 基函数的构造
第二章 铍原子非相对论能级结构及其相对论修正
    2.1 铍原子非相对论能级结构及其相对论修正理论
    2.2 类铍体系非相对论能量及其相对论修正的计算
        2.2.1 类铍体系基态非相对论能量的计算
        2.2.2 类铍体系基态相对论修正能量的计算
    2.3 程序简介
第三章 铍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
    3.1 铍原子能级精细结构的理论基础
    3.2 类铍体系低激发态能级的精细结构计算
    3.3 程序简介
第四章 铍原子能级结构计算的改进
    4.1 铍原子1s~22sns(n=3-6)的能量计算
    4.2 最弱受约束电子势模型
        4.2.1 最弱受约束电子势模型理论
        4.2.2 最弱受约束电子势模型应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7)类氦离子高双激发态电子关联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理论和计算方法
3.结果和讨论
4.结 论

(9)氦原子单激发和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相对论能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理论与方法
3.结果与讨论

四、氦原子单激发和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相对论能量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CSRm上类锂36,40Ar15+离子的同位素移动双电子复合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D]. 啜晓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8(12)
  • [2]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科技语体分析[D]. 梅中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 [3]强激光场中高价负离子的电离特性研究[D]. 高婉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4]He2+离子与Ar原子碰撞转移电离通道反应动力学研究[D]. 张瑞田. 兰州大学, 2013(10)
  • [5]类铍离子高双激发态能级[J]. 臧鹏,蒋跃.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2011(03)
  • [6]类铍体系能级结构的理论研究[D]. 刘芬. 安徽师范大学, 2010(03)
  • [7]类氦离子高双激发态电子关联效应的研究[J]. 朱婧晶,苟秉聪. 物理学报, 2009(08)
  • [8]类He双激发态3Pe和3De的能量、精细结构与跃迁率[J]. 王志斌,芶秉聪,吴晓丽.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4(S1)
  • [9]氦原子单激发和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相对论能量计算[J]. 吴晓丽,苟秉聪,刘义东. 物理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氦原子单、双激发态里德堡级数的相对论能量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