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王允“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王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庞丽军[1](2020)在《游戏化思维下蒙学教育体验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文化崛起的热潮下,教育领域成为其最根本的实践基地,由此面向教育的设计产品也层出不穷。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出处,系统化的面向儿童用户的优秀产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同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游戏领域快速崛起,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使游戏在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欢迎。本研究试图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切入蒙学教育在当代的适应性问题,使蒙学能够以趣味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儿童用户面前,为他们所接受。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及用户研究的方法。理论分析采用了跨学科研究、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蒙学教育在历史以及社会环境下的分析,阐述蒙学对于当代教育的意义以及难点。同时从学习流程中,分解蒙学学习环节,从而能够更加具体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对游戏化进行溯源,分析其基本特征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其次,分析游戏化的作用原理,即如何激发用户的动机,促进用户的行为转化,最终达到的体验效果。最后分析游戏化具体如何实现,参考DMC模型以及八角行为分析法,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进行游戏化要素的提取。此外,运用用户研究的方法,具体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了解目标用户的基本特征,为后期的策略输出做参考。根据以上理论以及调研,课题最终根据蒙学学习过程阶段模型输出蒙学游戏化体验过程模型。以蒙学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的体验目标为基础进行具体策略的输出。首先为塑造以价值感知为目标的印象初体验,提出游戏化提供史诗意义的背景以及情感化交互与感官体验为具体策略;其次为以提升成就感为目标的沉浸体验策略,主要以高效的反馈,基于蒙学内容的叙事等策略促进蒙学内容的信息输入;第三阶段以自我创造为核心的稳定体验的延续,通过创意授权以及协作环境等,在掌控体验中获得知识的转化;最后为学习活动结束后获得的成长体验,以提供知识迁移的场所以及学习结果的反馈等策略以激发回忆,实现蒙学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在理论指导和策略输出的基础上,笔者采用部分策略进行了模型验证,输出“小博蒙学堂”的线上产品进行验证,并对产品进行测试,以实现正向激励,激发儿童对蒙学的乐趣以及维持学习的动力为目标,对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为针对蒙学进行游戏化设计的尝试提供。

马艺铭[2](2020)在《《文字蒙求》在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中的辅助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较早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文明古国之一,语言文字不仅具有传承文化、记载历史的功能,而且具有创造文学的魅力,更具有突破时空实现中华民族文脉绵长的永恒价值。识字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阶段识字、写字是语文课程的基础,这一时期学生对汉字掌握的夯实与否,在其今后语文学习的生涯中起着发起兴端的作用。识字教学伴随着汉字的发展历程而变化发展,识字教学从无意教学到有意教学,紧跟历史的脚步波澜起伏,积累诸多经验的同时也面临不同的挑战。这篇文章以清代识字蒙学教材《文字蒙求》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板块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两套书识字部分的特点,发现两者虽然编成的时代不同,但在编排特点上有一定的契合之出。《文字蒙求》蕴含的文字学理论可补当今小学识字教学现状之所缺,利用传统教材的优长,将经典延续和传承,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所以研究两套教材中识字内容的特点,保留二者的相适之处,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转化,从而发挥《文字蒙求》的内容对当下小学识字教学的辅助运用。文章首先从整体上对《文字蒙求》进行介绍,简析其编写背景、编排宗旨、编排内容。描述《文字蒙求》作为蒙学识字读物呈现出“执简御繁”的特点,进而围绕《文字蒙求》对当今小学教材编写的参考价值进行探讨。肯定了《文字蒙求》在“以人为本”的编排理念为代表的诸多可取之出,与此同时也客观的分析了其局限性。其次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详细叙述,从编写背景、理念和特点三个方面对教材进行整体简析,在了解编写背景的基础上,解读“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编写理念。第二节和第三节的视角从宏观的总特点落实到本研究所关注的识字教学问题,选取不同版本的教材为对比对象,介绍“部编版”教材识字板块的特点,再通过调查法研究当今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四个问题。文章最后利用《文字蒙求》识字教学资源的整理再开发,为解决小学识字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助力。指出利用《文字蒙求》辅助教学对解决识字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具有一定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整理《文字蒙求》和“部编版”教材的重合字,收集待开发字料,从待开发的识字教材中设定本研究的开发字料,即目标字。此研究始终秉持辅助运用的准则,目的指向“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板块的参考教辅字料。文章最后进行验证性的教学实录,并总结归纳教学案例和案例实践方法。“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时代的到来,为语文识字教学工作翻开新的篇章,带来诸多裨益的同时也推动着识字教学思路的转变。如何利用好凝聚着教编专家团队智慧经验的教材,使识字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取得更佳的效果是诸多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该研究是根据古代蒙学识字教材辅助现行语文教材运用的新尝试,为识字教学思路提供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角度,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带来新的灵感,为识字教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孙晨元[3](2019)在《《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是我国清代重要的研究语文教育的论着。《家塾教学法》内容包括《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两个部分,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着作,它的编者唐彪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教育家。《教童子法》是由我国清朝时期有名的文字学家王筠所编的中国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着作,书中不仅阐述了王箱的文字学思想,还专门论述了启蒙教育思想。这两本语文教育着作都是研究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着作,其内容均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个部分,具有可比较性。本文的主体部分共有六章。第一章概述了《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的作者和作品的思想渊源。无论是唐彪还是王筠均受到了当时传世着作以及着名教育家的影响,比如《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孔子的教育思想等。第二章比较了《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识字教学思想。这两本着作在教学原则——识字为先上是相同的,而在教学方法上两人各有所侧重。唐彪侧重识字后期的“记字”,王筠侧重识字前期的“识字”,而识字记字其实是可以同时进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其方法整合,进而运用到我们今后的识字教学当中。第三章比较了《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写字教学思想。唐彪和王筠二人在写字教学的重点和教学规格的训练上完全不同。唐彪写字教学时所强调的执笔、运腕运指、笔顺、笔锋、笔画等教学技巧都属于书法训练,而书法训练只是写字教学中的一个具体细化部分,范围较窄。王筠的写字教学思想不仅包括了儿童写字年龄、写字规格,还列举了具体的训练方法,他的思想范围较广,也比较接近我们今天的写字教学理念。因为二人所强调的写字教学重点不同,所以又导致二人在教学规格上的选择上也不相同。唐彪根据学生的习惯特点,强调练习书法要兼顾大小字,而王筠则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强调学生写字初期,不能练小字。在这一点上,他们二人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取长补短。第四章比较了《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阅读教学思想。他们提出的教学要求——博、熟、解,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的思想都是相同的,而在教学方法上依旧各有所长。唐彪尤其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并对什么时候适合大声朗读,什么时候适合默读进行分类,并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难之处可采用“会通法”解决。王筠的方法则把重点放在了阅读过程中如何积累上,这些方法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五章比较了《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写作教学思想。他们二人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不相同的。唐彪对写作教学的阐述是比较全面的。他的写作教学思想包括三个方面:教学基础——以阅读为基础;教学原则:多做始能熟、善改始能精、专一致功;写作方法又具体分为总体大法:临文体认法、布定格局法、错综表述法、修词用字法,具体细法有:深浅虚实、抑扬跌宕、手法多样等。他的写作思想是从大层面再到小层面、从思想层面再到方法层面。而王筠的写作教学思想只涉及了两个方面:训练步骤:属对、作诗、作文;批改原则——少改易之,以圈为主。他的教学思想更接近操作层面,即可直接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教学。但其实二人的思想又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完善写作教学体系。第六章概括了《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共同语文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主要有四点:一是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六书”理论,二是在写字教学中,适当加入书法训练,三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四是在写作教学中,重视文章修改作用。

王栋[4](2019)在《王筠諟正段氏《说文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说文》是汉代字书,宋以前皆以手抄传世,至宋世活字印刷之兴方得以广布天下,故《说文》流传既久,)误在所不免。有清一代是《说文》研究的巅峰时期,成就最高的是“说文四大家”。其中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王筠撰《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两位学者对《说文》都进行了详细的校勘和注解。《说文注》的成就虽然很大,但不是没有瑕疵,王筠在他的着述中对段氏的订正就有很多。王筠的这些批评,有说对的,也有说错的。本文即以王筠订正段玉裁《说文注》的条目为对象,考察王筠订段的得与失。通过考察王筠“说文五种”着述,共收集订段材料约有450条。本文按照材料的类型分三章论述:王筠订正段注之校勘篆文、王筠订正段注之校勘注文、王筠订正段注之注释说解。每一章再根据材料的类型分小节讨论,如第二章“订正段注校勘篆文”,即分为“订正段注改篆、订正段注改删篆、订正段注补篆、订正段注移篆”四节。每节内以王筠订段之理由分小标题行文,如“订正段注改篆”一节分:订段误析字形、订段误析字音、订段误析字义、订段徵引群书致误”四个标题,每标题下例举2-3个例子作重点分析。第三章、第四章内容和行文体例同第二章。最後“结论”以前三章材料分析为基础对王筠订段的得失进行评价,总结王筠订段的成就和不足。其中,王筠订正段注的成就有五种:1.大胆创新运用金石材料;2.将方言俗语纳入语言研究;3.注重《说文》全书体例的抉发;4.密切联系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5.学风朴实,读书精审。王筠订正段注的失误有三条:1.重於眼学,拘泥字形;2.以己度人,疏於音切;3.尊许迷许,过信说文。

徐青[5](2017)在《《文字蒙求》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清末两本识字类蒙学教材《文字蒙求》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作为研究对象,将二书的识字类蒙学教材特点以及文字学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文字蒙求》从《说文解字》中选取了比较常用的2050个字,用平实的语言对这些字加以解说,并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分为四卷。此书既蕴含了王筠关於汉字结构观的思想,又体现了王筠对於儿童启蒙识字教学的思想。《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我国第一批建立的新式学堂--澄衷学堂自行编写的启蒙教材,全书共四卷八册,收录汉字3291个,插图762幅,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此外也蕴含文字学方面的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概述蒙学发展概况、《文字蒙求》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成书过程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是对二书作为识字类蒙学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包括二书共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的特点两个部分;第三章对二书在文字学方面的特点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包括书中蕴含的汉字结构观、所引用的古文字形以及汉字的使用现象分析,这也是本论文的重要内容;第四章分析二书所存在的局限性,以期对二书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能为後来的教材编写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第五章则是关於二书对後世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对二书在识字类蒙学教材史上的定位、对後世教材编写的影响以及对识字教学的启示。

蔡惠君[6](2017)在《立人为本 立言为魂 ——黄玉峰语文教育观研究》文中提出黄玉峰崇尚的是“立人”教育,认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人的确证,因此教师应当具有自主精神,从“重分数”向“重人格”实现教育转向。黄玉峰将“立人”的理念渗透在“大语文”教学观: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在生活的“大活水”中养育学生的“言语生命”。这是借语文教育独有的“立言”功能,达成教育“立人”的目标。因此,他的阅读教学观本质上是在为“立言”奠基:重视大量积累和经典阅读以为“言语生命”培根;倡导以独立意识处理教材,并从对教材大胆进行“增”与“删”、为课堂引入优质资源、立足于培育“思想者”三方面加以实施;不以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规约课堂,主要是基于文本特性开展教学,在学生的自我领悟中达成教学目的,经常对文本开展批判性阅读;借读后感、模仿写作连接读写的桥梁。而他的写作教学观本质上是在培育“立言者”:重视写作内在动力的激发,强调教师个体“言语生命”对学生的“召唤”;尊重学生的言语个性,从思想与形式放开对学生的写作束缚;倡导论文写作,引领学生攀登“言语生命”的高峰;通过各种平台使学生的作品得以流通、发表。黄玉峰是个“学者型教师”,研究目的就是从他身上抽象出共性的可供语文教师提升素养的路径,主要有:坚持做学问和保持个人操守、养护学生的言语生命、热爱每一个学生。

张天明[7](2016)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是中国教学论的文化根基。对这一文化根基的研究,是基于文化传承进行的与时俱进的诠释和探索,是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基础研究。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是指从学术史角度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进行的梳理与审视,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是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百年中的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只是进行了较为零星地探讨。为此,有必要从学术史视角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百年研究的变化沉浮展开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以便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未来研究和现代转换提供基础与参考。百年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大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2-1949年的“沉寂与兴起”时期。该时期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在“全盘西化”、“文化本位”、残酷战争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沉寂、兴起、微弱延续三个阶段。该时期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于三个维度:一是专题研究初步兴起。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阐释了“闻道”和“育人”,但较为零散;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学法研究初步显现;有关传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时机、考试等其他思想研究有所涉及,但论述不多。二是比较类研究处于“表层对比”层次。虽出现了许多比较类的研究,但主要是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思想本身的对比。三是研究视角上史观多样。研究开始运用了实证史观、进化史观、实用史观、唯物史观等史学观点,不过,史观之外的其他视角非常缺乏。虽然该时期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如下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而极少进入教学论的学科视域;研究多为解读性研究,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难以融合样态。第二个时期为1949-1976年的“缓行与异变”时期。该时期的研究在“全盘苏化”、“中国化”、“革命化”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冷落、缓行、异变三个阶段。整个研究时期,相关论着不多,进展缓慢。该时期出现了学而不厌、启发教学、师生关系、闻道与行道、教学活动史等方面的研究专文,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初步独立。但是,该时期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比较类研究集中于儒家教学思想与法家教学思想之间的对比。经过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时期的研究在发展态势上处于踟蹰状态,研究总体“下沉”,但以潜隐的方式继续前行;研究性质逐步走向了异变,在文革时期达到高峰;研究主体的整体学术心态呈现出鲜明的“纠结”特征。第三个时期为1977-2014年的“恢复与发展”时期。该时期研究在“拨乱反正”、“国学热”、“本土化”等因素影响下逐步从恢复走向发展,进而达到相对兴盛。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研究总体上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出版了多部传统教学思想的相关学术着作;二是专题研究“百花齐放”。传统教学目的研究兼有整体与细微,开始延伸到“自然”层面;传统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其本质观也渐受重视;传统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总体概述和纵向梳理,阴阳学教学内容受到重视;传统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研究全面繁荣,古代读书法备受关注;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了禅宗教学艺术的专门研究;教学主体研究上,教师研究集中于社会地位和德能素质,师生关系研究主题和视角有所拓展。此外,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三是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到文化内层。该时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看上去非常繁荣,但这种“繁荣”却令人担忧:其研究论着数量的飙升只是相对于以往研究绝对性的数字增长,这些论着在研究内容上内含大量重复,其所谓内容之丰富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且其研究话语的表达西方化,缺少中国自身话语的运用。纵观百年,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百年里,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重复性研究较多,许多主题未能拓展细化;研究地位边缘化,传统教学思想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材料与外延材料忽缺;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对传统教学思想做到客观审视;研究话语他者化和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鉴于此,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未来研究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挖掘原始典籍之教学本意,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加强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维运用,强调中外教学思想的融合创生。

何娅[8](2014)在《“绿色语文”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高度重视教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利用这笔宝贵的教育资源,联系实际,古为今用,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教育遗产,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有重大的意义。在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和创新方面,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功不可没。本文以赵谦翔的“绿色语文”为出发点,分别从“绿色阅读”和“绿色作文”两大方面来概括该理念所传达的思想,并对其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分析。在对本文论述的传统语文教育的范围进行分期和界定的基础上,分别从对传统诗教的传承、对封闭性语文教育的超越、绿色作文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和创新三个维度来探讨“绿色语文”与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并对在传统面前当今语文教学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重新定位传统等问题作出思考,认为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还应积极鼓励教学改革,做到古为今用,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今天的语文教学。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绿色语文”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概括,力求对其作出客观而辩证的评价。

张功荣[9](2013)在《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教法研究》文中认为蒙学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蒙学是文化启蒙和人格养成的重要基础,主要教学内容是识字、写字与初步的读、写结合,兼有传承文化、学习社会历史常识,养成行为规范的任务。本论文以童蒙识字和写字教材教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古代蒙学识字、写字教材的发展历史做了分析研究,并以传统经典识字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例,研究其内容、形式方面的特征,总结其对后代的影响,得出“三、百、千”教材模式的特点是:集中识字、韵语识字、识写分开、提前阅读,最后古为今用,得出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材教法对当代语文教材编写以及教法的启示。识字写字教材编写的启示主要有三方面:联系现实追求教材内容的实用性;精选专家确保教材编者的权威性;研究学法体现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其写字教法对当代的启示是:形、音、义紧密结合,巩固识字效率;多种方法结合,提高识字效率;提高教师文字、文化水平,保证识字教学的效率。对于写字方面,根据古代的经验,论文指出今天的写字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从态度上重视写字教育,同时加强必要的技法指导,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保证时间,以达到写字正确、规范整洁的效果。结论部分,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识字写字教材教法的未来发展做了预测。

李琳[10](2013)在《明清语文教育历史梳理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沉淀,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从明代到清代鸦片战争这近5个世纪的时间里,虽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繁荣转入衰落的时期,但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集大成的时期。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成果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这一时期汇集,不仅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育理念,同时还积累了一系列优秀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对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财富。俗话说观今宜鉴古,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就应以新的标准、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考察明清时期传统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吸取其中合理有益的经验和智慧,并以此来促进当前语文教育的发展进步。本课题不是简单的对明清教育形态的回顾,而首先从宏观的角度阐述明清教育概况,从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几个方面介绍明清教育情况;其次从微观角度对明清语文教育进行详尽的梳理,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学习、语文考试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教材、教法和学法进行探讨,梳理明清时期语文学习思想及考试制度,以期能找出古为今用、古今结合的恰当形式和方法。最后着重阐述明清教育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二、王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游戏化思维下蒙学教育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解析
        1.1.1 蒙学
        1.1.2 游戏化
    1.2 研究背景
        1.2.1 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与紧迫
        1.2.2 主流大众媒体带动传统文化教育
        1.2.3 儿童教育的游戏化趋势
        1.2.4 以体验为导向的游戏化设计的发展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传统蒙学当代价值研究现状
        1.4.2 游戏化设计研究现状
        1.4.3 儿童游戏化教育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难点
        1.6.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蒙学及游戏化概述
    2.1 传统蒙学教育分析
        2.1.1 蒙学发展脉络及资源
        2.1.2 蒙学核心教育思想
        2.1.3 蒙学当代价值
    2.2 当代蒙学教育
        2.2.1 当代蒙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2.2.2 蒙学教育发展难点分析
    2.3 游戏及游戏化
        2.3.1 游戏及游戏化定义
        2.3.2 游戏化特征
        2.3.3 游戏化的应用领域
        2.3.4 游戏化的教育应用价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游戏化理论依据及要素分析
    3.1 游戏化相关理论依据分析
        3.1.1 自我决定理论与动机因素分析
        3.1.2 MAT行为驱动模型
        3.1.3 心流理论与沉浸体验
        3.1.4 游戏化体验过程理论总结
    3.2 游戏化要素分析
        3.2.1 游戏化动力要素分析
        3.2.2 游戏化机制要素分析
        3.2.3 游戏化组件要素分析
    3.3 儿童教育游戏化设计案例分析
        3.3.1 儿童教育游戏化设计案例选取
        3.3.2 案例总结及要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学教育用户研究及影响要素分析
    4.1 调研计划概述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关注点
        4.1.3 调研思路和方法
    4.2 蒙学学习影响因素定性研究
        4.2.1 基于观察法的用户特征收集
        4.2.2 针对家长和儿童的访谈设计
        4.2.3 访谈结果整理与分析
    4.3 蒙学学习影响因素定量研究
        4.3.1 问卷设计及实施
        4.3.2 蒙学学习过程阶段细分
        4.3.3 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4.4 调研结果分析
        4.4.1 目标用户蒙学学习动机归纳
        4.4.2 蒙学学习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4.3 蒙学不同阶段需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蒙学教育游戏化体验设计策略
    5.1 蒙学教育游戏化体验模型构建
        5.1.1 保证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化设计原则
        5.1.2 选取高程度自我决定驱动力为主
        5.1.3 游戏化体验过程模型构建
    5.2 塑造以价值感知为目标的初步印象
        5.2.1 提供激发使命感的路径
        5.2.2 加深个性化IP形象魅力
        5.2.3 创造情感化的感官体验与自然的交互体验
    5.3 营造提升自我成就感的沉浸体验
        5.3.1 设置匹配能力的合理目标
        5.3.2 基于蒙学内容范围的现实场景叙事
        5.3.3 打造高效及时的正向反馈
    5.4 打造以自我创造为中心的稳定体验
        5.4.1 赋予用户创意的能力
        5.4.2 提供适度协作的条件
        5.4.3 构建外部支持环境
    5.5 创造以自主发展为终局的成长体验
        5.5.1 适当挑战提供知识检验的场所
        5.5.2 成长报告可视化回顾
        5.5.3 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小博蒙学堂”APP设计实践
    6.1 设计前期准备
        6.1.1 目标用户角色
        6.1.2 产品设计思路
    6.2 设计方案输出
        6.2.1 信息架构
        6.2.2 游戏化策略转化
        6.2.3 设计验证
    6.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局限性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蒙学学习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实践活动

(2)《文字蒙求》在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中的辅助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字蒙求》蒙学识字教材之探析
    第一节 《文字蒙求》简介
        一、《文字蒙求》的编写背景
        二、《文字蒙求》的编写宗旨
        三、《文字蒙求》的编写内容
    第二节 《文字蒙求》呈现的特点
        一、文字的编排和选字
        二、“执简御繁”——文字字形的识记
        三、“执简御繁”——文字字义的阐释
    第三节 《文字蒙求》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和借鉴
        一、《文字蒙求》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二、《文字蒙求》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借鉴
        三、教材编写不能忽视《文字蒙求》局的限性
第二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和识字教学现状
    第一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简介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内容的特点
    第二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的特点分析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与写字方式的转变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内容的新特点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部分的编排特点
    第三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中识字板块的教学现状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
        二、结果分析
        三、调查和访谈结果的总结
第三章 《文字蒙求》在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策略中的辅助应用
    第一节 《文字蒙求》在小学第一学段识字辅助教学中的适切性
        一、实践问题的对应式解决
        二、内容特点的共性
    第二节 《文字蒙求》中识字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重合字的整理
        二、目标字的开发
    第三节 《文字蒙求》在小学第一学段识字辅助教学中的实效分析
        一、教学案例
        二、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三、《文字蒙求》作为识字辅助教学资源的实践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作者及作品思想渊源概述
    第一节 《家塾教学法》作者及作品思想渊源概述
        一、《家塾教学法》作者介绍
        二、《家塾教学法》作品思想渊源
    第二节 《教童子法》作者及作品思想渊源概述
        一、《教童子法》作者介绍
        二、《教童子法》作品思想渊源
第二章 《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识字教学思想比较
    第一节 《家塾教学法》中识字教学思想
        一、教学原则——识字为先
        二、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童子法》中识字教学思想
        一、教学原则——识字为先
        二、教学方法
    第三节 《家塾教学》与《教童子法》中识字教学思想比较
        一、教学原则相同
        二、教学方法不同
        三、对两书中的识字教学思想的评述
第三章 《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写字教学思想比较
    第一节 《家塾教学法》中写字教学思想
        一、教学要求——注重技巧
        二、教学规格——兼顾大小字
    第二节 《教童子法》中写字教学思想
        一、教学年龄——不宜过早
        二、教学规格——不学小字
        三、教学方法——临摹名家
    第三节 《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写字教学思想比较
        一、教学重点不同
        二、教学规格不同
        三、对两书中的写字教学思想的评述
第四章 《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阅读教学思想比较
    第一节 《家塾教学法》中阅读教学思想
        一、教学要求——博、熟、解
        二、教学原则
        三、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童子法》中阅读教学思想
        一、教学要求——博、熟、解
        二、教学原则
        三、教学方法
    第三节 《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阅读教学思想比较
        一、教学要求相同
        二、教学原则相同
        三、教学方法不同
        四、对两书中的阅读教学思想的评述
第五章 《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写作教学思想比较
    第一节 《家塾教学法》中写作教学思想
        一、教学基础——以阅读为基础
        二、教学原则
        三、写作方法
    第二节 《教童子法》中写作教学思想
        一、训练步骤
        二、批改原则——少改易之,以圈为主
    第三节 《家塾教学法》和《教童子法》中写作教学思想比较
        一、教学设计思路不同
        二、对两书中的写作教学思想的评述
第六章 《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共同语文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六书”理论
    第二节 在写字教学中,适当加入书法训练
    第三节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第四节 在写作教学中,重视文章修改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王筠諟正段氏《说文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王筠及其说文五种
        一、生平介绍
        二、说文五种
    第二节 王筠语言学研究综述
        一、综合研究
        二、专书研究
    第三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二章 王筠订正段注之校勘篆文
    第一节 订正段注改篆
        一、订段误析字形
        二、订段误析字音
        三、订段误析字义
        四、订段徵引群书致误
    第二节 订正段注删篆
        一、订段不知“异部重文”
        二、订段不知“累增字”
        三、订段不知“《说文》分据《诗经》异文收字”
        四、订段读书不审
        五、订段不明列字之例
    第三节 订正段注补篆
        一、订段不明说解语例
        二、订段考据不充分
    第四节 订正段注移篆
        一、订段不知列字之法
        二、订段不明说解之例
        三、订段不知注文有)
        四、订段不知发明假借
第三章 王筠订正段注之校勘注文
    第一节 订正段注校改释义
        一、订段误说“转注”
        二、订段误说“说解用本字”
        三、订段误说“复举字、三字句”
        四、订段误据群书改释义
        五、订段误引文献而私改
    第二节 订正段注校改释形
        一、订段误改会意
        二、订段误改形声
        三、订段误改省声
        四、订段不知“非字不出於说解”
    第三节 订正段注校改一曰
    第四节 订正段注校改读若
    第五节 订正段注校改引经
第四章 王筠订正段注之注释说解
    第一节 订正段注说解字义
        一、订段不知“异部重文”
        二、订段误说“本义”
        三、订段误说“字义”
        四、订段误说“古今字”
        五、订段误说“一曰、引经”
    第二节 订正段注说解字形
        一、订段误说象形
        二、订段误说会意
        三、订段误说形声
        四、订段误说重文
    第三节 订正段注说解字音
        一、订段误说许氏古音
        二、订段误说徐氏反切
    第四节 订正段注引证文献
        一、订段误说经典用字
        二、订段误驳引用文献
        三、订段误解文献本意
        四、订段曲解傅会许说
    第五节 订正段注不识物情
    第六节 订正段注误施句读
结论
    一、王筠订段之成就
    二、王筠订段之失误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王筠订正段注字例索引
附录二:王筠语言研究综述索引
附录三:“先豰,字彘子”辨误——兼论名字训诂法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致谢

(5)《文字蒙求》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蒙学及蒙学教材简介
    第二节 《文字蒙求》简介
    第三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简介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二书作为识字类蒙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二书作为识字类蒙学教材共同的特点
    第二节 《文字蒙求》独有的特点
    第三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独有的特点
第三章 二书文字学特点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二书所蕴含的汉字结构观
    第二节 二书所引用的古文字形
    第三节 《文字蒙求》中的用字现象分析
    第四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的用字现象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二书的局限性
    第一节 《文字蒙求》的局限性
    第二节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局限性
第五章 二书对後世教学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二书在识字类蒙学教材史上的定位
    第二节《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後世教材编写的影响
    第三节 《文字蒙求》对现当代小学识字教育的启示
    第四节“四体”教学应用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小学一年级生字教学应用表
引用古文字形简称表
致谢

(6)立人为本 立言为魂 ——黄玉峰语文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真语文”大讨论与教师专业化问题
        二、黄玉峰的影响力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一、黄玉峰自我总结
        二、学界的研究现状
        三、黄玉峰研究的空间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理论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观察法
        五、比较法
第一章 语文教育理念:“立人”与“立言”
    第一节 “人”的确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第二节 教育使命:还原真正的“人”
        一、教师的“不随”精神
        二、培育学生的能力与人格
    第三节 “大语文”观:涵养人文底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为“立言”莫基的阅读教学观
    第一节 回归经典阅读:“还我琅琅书声”
    第二节 超越课本:“我即教材”
        一、大胆增删的教材观
        二、为课堂引入优质资源
        三、立足于培育“思想者”
    第三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一、回归学生“自悟”的基点
        二、文本特性是教学法之“魂”
        三、批判性阅读:从膜拜文本向客观审视转换
    第四节 “读”的终极指向是“写”
        一、读后感:搭建读写的桥梁
        二、模仿写作:让阅读为写作初阶服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指向“立言”的写作教学观
    第一节 召唤“潜开启”的言语生命
        一、多管齐下触碰心灵的情思
        二、师生言语生命的相互激活
    第二节 “写要轻松”:给言语表现松绑
    第三节 论文写作:引领“立言”
    第四节 作品发表:让生命之作广为流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玉峰对语文教师素养提升的启示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命根”:学问与操守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养护言语生命
    第三节 教学相长的前提:热爱所有学生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一)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
        (三) 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
        (四) 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内容梳理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寂与兴起:1912-1949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沉寂--兴起--微弱延续
        (一) 清朝晚期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开端
        (二) 1912-1927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沉寂
        (三) 1928-1942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起
        (四) 1943-1949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微弱延续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专题研究初兴·表层对比·史观多样
        (一) 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零散性地阐释“闻道”和“育人”
        (二) 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与学法研究初步显现
        (三) “边缘化”教学专题研究:简要探讨中潜含着较大发展空间
        (四) 比较类研究: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的“表层对比”
        (五) 研究视角:史观解读的多样与其他视角的缺乏
    三、研究初步兴起之反思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大多为解读性研究
        (四) 传统教学思想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难以融合
第三章 缓行与异变:1949-1976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 1949-195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冷落
        (二) 1956-196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缓行
        (三) 1966-197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异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专题研究细化·首着问世·儒法比较
        (一) “元素性”研究状况:从“整体观照”走向“专题细化”
        (二) 研究初步独立的标志: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
        (三) 研究异变集中表现: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
        (四) 比较类研究之转向:儒与法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最受关注
    三、研究缓行异变之省思
        (一) 研究发展之基本态势:踟蹰
        (二) 研究性质之变化状况:异变
        (三) 研究主体之学术心态:纠结
第四章 恢复与发展:1977-2014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恢复--发展--兴盛
        (一) 1977-1983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恢复
        (二) 1984-199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发展
        (三) 1997-2014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盛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独立化·百花齐放·文化内层
        (一) 研究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多部研究着作诞生
        (二) 教学目的研究兼顾整体与细微,延伸到“自然”层面
        (三) 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教学本质观引起注意
        (四) 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纵向梳理和阴阳学研究
        (五) 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全面繁荣,读书法备受关注
        (六) 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禅宗教学艺术专门研究
        (七) 教学主体关系研究视角拓展,教师地位和德能颇受重视
        (八) 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文化内层
    三、研究兴盛繁荣之忧思
        (一) 总体繁荣景象之简要描绘
        (二) 数量飙升之思:绝对与相对
        (三) 内容丰富之思:真实与虚假
        (四) 研究话语之思:西方与中国
第五章 特点与趋势: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总体论析
    一、纵向观照: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嬗变的主要特点
        (一) 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
        (二) 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
        (三) 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
        (四) 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
        (五) 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
    二、横向反思: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复性研究普遍,许多主题未能深入细化
        (二) 研究地位边缘化,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 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和外延材料忽缺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客观审视
        (五) 研究话语他者化与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
    三、未来展望: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发展的应然趋势
        (一) 清思待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
        (二) 返璞归真------努力挖掘材料的教学本意
        (三) 话语重构------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
        (四) 立体透视------加强视角方法的多维运用
        (五) 融合创生------强调中外思想的有机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绿色语文”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术语及符号说明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缘由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相关研究
        二、 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第四节 本论题对传统语文教育分期的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绿色语文”教育理念概述
    第一节 “绿色语文”基本内容阐述
        一、 “绿色阅读”教学实验的探究
        二、 “绿色作文”教学实验的探究
    第二节 “绿色语文”教育理念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 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
        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三、 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第二章 “绿色语文”对传统教育传承与创新的体现
    第一节 “绿色语文”对中国传统“诗教”的传承
        一、 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教”
        二、 “绿色语文”对传统“诗教”的传承
    第二节 “绿色语文”对传统封闭性语文教育的超越
        一、 传统封闭性语文教育的主要表现
        二、 “绿色语文”对传统封闭性语文教育的超越
    第三节 “绿色作文”对传统作文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一、 在写作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
        二、 在写作教学的方法和经验方面
第三章 “绿色语文”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认识及思考
        一、 对传统语文的认识
        二、 传统语文教育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二节 对“绿色语文”的评价
        一、 “绿色语文”并非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 “绿色语文”不可盲目照搬摹仿
        三、 “绿色语文”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教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说明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的对象、内容、意义
    四、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蒙书识字、写字教材的发展
    第一节 蒙书识字教材的发展
        一、 孕育萌芽期——秦汉
        二、 初创发展期——魏晋至隋唐五代
        三、 发展成熟期——宋元时代
        四、 繁荣深化期——明清
    第二节 蒙书写字教材的发展
        一、 识写不分——秦汉时期蒙学写字教材
        二、 识写分流——唐宋时期蒙学写字教材
        三、 古今并用——元明时期蒙学写字教材
        四、 以古为新——清朝蒙学写字教材
第二章 古代经典识字教材:“三、百、千”
    第一节 识字教材《三字经》
        一、 《三字经》的内容
        二、 《三字经》的特点
        三、 《三字经》的影响
    第二节 识字教材《百家姓》
        一、 《百家姓》内容
        二、 《百家姓》流传原因
        三、 《百家姓》的影响
    第三节 识字写字双璧合一的教材《千字文》
        一、 《千字文》的内容
        二、 《千字文》特点
        三、 书法的“圣经”——写字教材《千字文》
    第四节 “三、百、千”教材模式分析
        一、 集中识字
        二、 韵语识字
        三、 识写分开
        四、 提前阅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蒙书识字、写字教法研究
    第一节 秦汉时期识字、写字教法
        一、 重视书写技能的训练
        二、 依据造字规律指导识字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识字、写字教法
    第三节 宋元时期识字、写字教法
        一、 蒙规中识字教法的规定
        二、 蒙规中写字教法的规定
    第四节 明朝时期识字、写字教法
        一、 识字教法
        二、 写字教法
    第五节 清朝时期识字写字教法
        一、 识字教法
        二、 写字教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书识字写字教材、教法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蒙书识字、写字教材编辑的启示
        一、 联系现实追求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二、 研究学法体现教材体系的科学性
        三、 精选专家确保教材编者的权威性
    第二节 蒙书识字教法的当代启示
        一、 形、音、义的统一,巩固识字效率
        二、 多种方法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三、 提高教师识字教法理论水平和文字学水平,保证教学效率
    第三节 蒙书写字教法的当代启示
        一、 思想认识
        二、 操作方法
        三、 管理与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未来识字写字教材、教法的思考
    一、 识字、写字教材的未来
    二、 识字、写字教法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明清语文教育历史梳理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明清教育概观
    1.1 明清时期的教育改革
        1.1.1 明代的教育改革
        1.1.2 清代的教育改革
    1.2 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
        1.2.1 明代的文教政策
        1.2.2 清代的文教政策
第二章 明清语文教育梳理
    2.1 识字写字教学
        2.1.1 识字教学
        2.1.2 写字教学
    2.2 阅读教学
        2.2.1 阅读教材
        2.2.2 阅读教学方法
    2.3 作文教学
        2.3.1 写作教材
        2.3.2 写作教学程序与方法
    2.4 语文学习
        2.4.1 语文学习思想
        2.4.2 语文学习方法
    2.5 语文考试
        2.5.1 语文考试机制
        2.5.2 语文考试内容
        2.5.3 语文考试方式
第三章 明清语文教育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3.1 对语文教学思想的启示
        3.1.1 德智兼重
        3.1.2 学生本位
    3.2 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启示
        3.2.1 教材编写的有序性
        3.2.2 教材编写的趣味性
    3.3 对语文教学原则的启示
        3.3.1 学以致用原则
        3.3.2 循序渐进原则
        3.3.3 因材施教原则
        3.3.4 启发善诱原则
    3.4 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3.4.1 对识字写字教学方法的启示
        3.4.2 对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4.3 对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3.5 对语文学习方法的启示
        3.5.1 善思勤问
        3.5.2 知行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王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游戏化思维下蒙学教育体验设计研究[D]. 庞丽军. 江南大学, 2020(01)
  • [2]《文字蒙求》在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中的辅助运用研究[D]. 马艺铭. 河南大学, 2020(02)
  • [3]《家塾教学法》与《教童子法》中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D]. 孙晨元. 扬州大学, 2019(02)
  • [4]王筠諟正段氏《说文注》研究[D]. 王栋.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5]《文字蒙求》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比较研究[D]. 徐青. 深圳大学, 2017(07)
  • [6]立人为本 立言为魂 ——黄玉峰语文教育观研究[D]. 蔡惠君.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7]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D]. 张天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8]“绿色语文”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 何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9]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教法研究[D]. 张功荣.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4)
  • [10]明清语文教育历史梳理及启示[D]. 李琳. 河南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王允“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