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国主要木材产品进出口分析

2002年我国主要木材产品进出口分析

一、2002年我国主要木材产品的进出口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頔[1](2020)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耕地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虽然我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一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问题,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被着重研究。习近平主席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之际明确表示,在经济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对接合作。“一带一盟”的提出,为我国调整国际农业合作思路,调动海内外农业产业资源创造了机遇和渠道。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方法理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不同合作模式间的风险差异并提出合作战略。本文以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近20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部分重要农产品供需数据,通过Verhulst模型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模型,结合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农产品供应安全的PSR机理、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建立了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模型及进口需求模型;并对我国未来5年重要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创新提出“农产品表观消费额”概念,并推演出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额约在10311亿美元至10411亿美元之间。虽然受制于人口增速减缓、境内耕地利用趋于饱和、农产品出口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等因素,国内农产品消费价值量增长放缓,但整体上看,可以判断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仍呈现增长趋势。本文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的角度,对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也由此产生了进口“虚拟耕地”、“虚拟林地”的巨大需求;在相关投融资政策上,我国也鼓励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金融政策和技术指导。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且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俄罗斯对于引进外资“促开发,增出口”的行为在整体上是以认可和鼓励态度为主。借此也能够为推动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利弊并存,但无论对彼此哪一方,农业合作的正向效应是主流。因此,从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需求与效应层面来分析,双方间的农业合作具备客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对中俄农业产业合作中常见的纯贸易合作、投资参股合作、海外并购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经研究,三种模式各具自身优缺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进行评价,其中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是三者最低的,也就是在“一带一盟”背景下,由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境内,与俄罗斯本地企业合资投资进行农业生产,并将农林牧渔等农产品向中国出口的合作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合作方式。而三种模式中,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最高,说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赴俄罗斯并购本地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模式风险比较大。最后针对当前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现状及问题,提出“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宏观经济方面,加强中俄两国农业国际合作,除了对国内经济指标的直接影响外,还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稳定,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内各种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确保合理定价,有利于运输安全与战略储备安全。在我国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方面战略包括: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和“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有: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底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实行品种保证,增加供应总量,优化供应结构,扩大供应来源,提高供应质量,加强农产品储备、保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

刘菲[2](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詹小灵[3](2020)在《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蓬勃发展,一跃成为世界木质林产品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到来,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也面临转型升级: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我国出口贸易模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低,在国际专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趋于弱化,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面对国内外经济贸易新形势,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依托廉价劳动力、赚取微薄加工利润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挖掘新的比较优势,推动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升级意义重大。我国具有庞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利用大国优势,诱发国内需求反哺出口的强大力量,有利于解决当前问题。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拥有对某种商品超常需求的国家会吸引厂商布局生产,从而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也就是具有本地市场效应。本文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基于本地市场效应视角探讨其对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作用。首先,本文从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总体特征、出口竞争力和出口贸易结构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出口贸易现状。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竞争力,利用市场分散度指数、收益性结构指数和GL指数反映出口贸易结构情况。其次,对本地市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要素禀赋和贸易开放度等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因素定性分析,梳理其影响机制。接着,进行实证分析:第一,检验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利用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 3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目前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是否促进了木质林产品出口规模增长;第二,检验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作用,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基于lasso回归检验以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了出口规模增长,且已经超越要素禀赋成为推动出口增长更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国对中高端木质林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消费外溢,而且由于我国消费结构不合理,本地市场效应并不利于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应坚持扩大内需、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林业供给侧改革和林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李燕辉[4](2020)在《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社会各界对体育相关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体育统计从1985年萌芽至今,有关体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体育行业核算、以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体育产业核算以及投入产出核算中的体育产品部门核算。现有体育统计并不能完整反映体育经济活动的运行全貌,尤其难以从产品角度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卫星账户系统针对经济中特定的主题、领域或部门,遵循SNA的基本核算规则,为某个特定主题、领域或部门形成自成一体的、相对独立的账户系列,是用于测量特定行业的经济重要性的强大统计框架。它可以从特定领域内的产品视角出发,在识别出特定领域内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该领域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展现。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论文在SNA2008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框架指导下,采用卫星账户这一国际社会广为采用的方法进行体育经济核算,全面、系统地反映体育相关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科学测度体育的规模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探讨了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体系并开展编制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论文系统地梳理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了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与程序,界定了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全面识别了体育特有产品,设计了体育卫星账户的基本核算框架与核算表式,并基于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编制了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系列表格;进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体育的经济效应、经济效益和产业关联性等角度分析了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得出了如下具体的结论。(1)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论文从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中虽有体育行业统计、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产品部门统计,但由于存在SNA的生产范围未能包含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生产、现有体育统计未能完整反映SNA范围内与体育相关的生产活动及难以从产品视角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等不足,提出从学理上要求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再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体育的管理需要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体育卫星账户助力、体育经济重要性的国际间比较有赖于体育卫星账户等因素,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显得十分必要。而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渐趋完善、体育产业调查体系初具雏形、体育产业增加值核算的经验积累、其他国家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等可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提供产品分类基础、基础数据来源、测算结果评估以及经验借鉴,使得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成为可能。(2)完整的体育特有产品目录展示了所有体育经济活动的成果。根据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起点是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在对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界定的基础上,依照特有产品的识别原则及步骤,论文识别出体育特有产品87种,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小类对应的产品多16种;它们与276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行业小类相对应,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小类多98个。论文主张将体育志愿服务纳入体育特有产品目录,以便科学完整地展现与体育有关的货物和服务。(3)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通过编制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直接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占2017年GDP的比重为0.954%;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为0.609%。体育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体育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直接效应来看,体育经济活动尚未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4)2017年我国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体育完全就业人数为1,439.839万人。通过乘数分析,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完全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是体育总产出1.910万亿元的1.583倍;2017年体育完全就业人数达1,439.839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1.854%;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96%。体育完全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体育完全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考虑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后,体育经济活动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间接解决就业问题。(5)批发-S部门的经济效益最好。体育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直接经济效益系数还是完全经济效益系数,批发-S部门都是最高的。软件服务-S、信息技术服务-S、保险-S以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S这4个新兴服务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名列前茅;合成材料-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信息技术服务-S和建筑安装-S这4个部门的完全经济效益排名靠前。(6)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最大,而房屋建筑-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强。通过产业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基本上都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而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基本上都小于1。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家用器具-S、纺织服装服饰-S、其他交通运输设备-S和纺织制成品-S这5个部门排在前五。有18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商务服务-S、金属制品-S和纺织服装服饰-S名列前茅。计算结果同时表明,57个部门中有1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同时大于1,可以列为优先发展部门,其中6个(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S,合成材料-S,塑料制品-S,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服务-S)与体育场馆有关,4个与体育装备有关(纺织服装服饰-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金属制品-S、汽车零部件及配件-S),充分说明了重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装备的生产对发展体育大有益处。另外,各类体育商务服务如体育咨询、投资与资产管理、体育旅游服务、体育会展服务等也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梁馨元[5](2019)在《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木材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但为保护国内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启动“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国内木材砍伐量,这使得我国国内的木材采伐量有所下降,需要通过从国外大量进口木材来保持国内市场的供需平衡。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世界上重要的木材出口国,并且与我国接壤,边境口岸众多,拥有便于开展木材贸易的交通条件,两国在生产要素方面也存在很多互补性,这为中俄木材贸易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此外,两国木材贸易从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算起已历经20多年,合作历史悠久。目前俄罗斯经济状况不稳定、关税政策多变、相关机制不完善、木材走私现象时有发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在制约双方木材贸易及木材加工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只有两国加强沟通交流,深化互信合作,把木材合作纳入国家或地区合作的战略层次,才能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的水平。在中俄木材贸易发展前景方面,短期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中俄木材贸易合作在贸易量以及贸易结构方面仍有尚待开发的潜力,但长期来看,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木材替代品的不断出现,两国的木材贸易量可能会有所减少。

匡鹏[6](2017)在《中国木材进口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木材进口量亦迅速增长。由此带来的是对进口木材依赖度的大幅上升,不利于木材产业的稳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基于国内1990-2015年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木材进口影响因素;随后采用了 7个木材主要进口国家1990-2015年的相关数据,建立国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模型,探究这些国家木材进口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并与中国进行横向比较。在木材进口预测方面,本文以2006-2015年木材贸易的季度数据为基础,建立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2),对原木、锯材进口量和进口价格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在国内、国际两个模型中都显着的影响因素有:实际有效汇率、新建建筑物建设量、锯材产量;当中国分别作为主要锯材进口国、主要原木进口国参与模型分析时,显着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本币实际有效汇率、新建建筑建设、国内生产总值、人造板出口量和锯材产量;新建建筑建设、国内生产总值、木制品出口量、家具出口量、森林蓄积量变化量和进口关税水平。2017-2020年,我国木材进口量将实现年均10.73%的稳定增长,预计2020年进口数量将达1.46亿m3;预计2020年原木、锯材平均进口价格分别为213.59美元/m3和297.34美元/m3。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揭昌亮[7](2016)在《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又要不断增加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林业经济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开始凸显。积极主动把握国内外贸易新动态,了解我国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阶段特征和当前面临的问题,深刻剖析西方国家先进的理念及其对我国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启示,积极探讨进出口贸易政策需求,全面谋划提升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总体思路和支撑体系,加快实现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转变,对于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的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林业行业TFP增长率的测度及其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评价TFP增长及其组成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分析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影响及程度。本文将以大量参考文献和行业统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应用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以及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各省市林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测量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SFA方法和动态面板数据理论模型,运用STATA14.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进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结合林业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为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参考建议,使我国林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本研究结论如下:第一,2004-2014年期间中国林业TFP平均每年增长了 4.65%,其中技术变化为TFP的年增长平均贡献了 3.94个百分点,是中国林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分省份来看,2004-2014年,平均林业TFP实现正增长的省份有21个,其中增长最快和最慢的两个省份分别为重庆和安徽,平均林业TFP呈现负增长的省份有9个,这个结果说明不同省份的林业TFP增长动力来源存在明显区别;第三,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的林业TFP增长最快,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技术“后发优势”,中部和东部地区次之,两者的增长率基本持平,东北地区则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负增长;第四,对外贸易水平对我国省际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着;第五,进口贸易对TFP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出口贸易对TFP的促进作用;第六,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间接地促进了我国TFP的增长;第七,对外贸易水平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交叉项的估计系数较低,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林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第八,资本强度、外资依存度以及国内研发存量对我国林业TFP的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为:第一,实施多元化贸易战略,主要应从贸易方向、贸易主体、贸易策略制定相应措施;第二,积极应对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壁垒,相关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第三,提高我国林业外资利用水平,实施我国林业“引进来”战略,将其建设成为展示我国林业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和中外携手合作的精品工程;第四,促进海外林业投资与开发,实施我国林业“走出去”重大战略;第五,完善我国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政策扶持机制,明晰相关政策导向作用,实现我国林业进出口贸易均衡协调发展。第六,加快林业进出口贸易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行业协会的中坚力量,完善体制机制的监督保障作用,积极搭建林业进出口贸易发展服务体系。

王玥[8](2014)在《涉林气候谈判对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影响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深入,各国纷纷以气候谈判框架公约为基础对本国的木材产品相关贸易政策和林业政策进行调整,以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这些政策措施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也会对木材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目前学者们对于涉林气候谈判对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逻辑推理阶段,推测气候谈判可能会通过一系列关税或非关税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对木材产品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事实上,气候谈判中的涉林议题必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木材产品相关贸易政策和林业政策、木材产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到木材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因此,深入探究涉林气候谈判是否以及如何对木材产品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不仅有助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推进,而且能够为推进我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具体来讲,本研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气候谈判与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分别进行综述,发现关于涉林气候谈判影响木材产品国际贸易机制的研究缺口,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此外,对气候变化、气候谈判、涉林气候谈判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本研究选定的木材产品统计范围,并概述了本文的相关基础理论。随后,阐释了气候谈判的发展历程、重要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林业议题、涉林气候谈判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意义,并对涉林气候谈判背景下各国所采取的应对政策和行动进行梳理。其次,重点剖析涉林气候谈判影响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政策传导机制。本文所指的政策传导机制是指,涉林气候谈判是通过影响各国制定和调整与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的林业政策和贸易政策,从而对木材产品国际贸易产生影响。涉林气候谈判形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法律文件确立了森林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谈判中的战略作用,各国制定相应的林业政策和木材产品贸易政策来打击非法采伐,从而实现林业的健康发展。然而,这些林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很容易带上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对木材产品的生产、供给和贸易结构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涉林气候谈判影响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发现涉林气候谈判会通过上述政策传导机制对木材产品贸易的数量和价格产生抑制作用。再次,在前文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检验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通过政策梳理确立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指标体系;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随后开展问卷调研,重点考察涉林气候谈判的三个国际会议对中国木材产品贸易相关政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涉林气候谈判的国际会议对木材产品相关政策产生了影响。同时,三个会议对我国相关贸易政策和林业政策的影响程度基本是同等的。这意味着涉林气候谈判确实会导致政府制定和调整林业政策和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相关政策,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森林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森林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谈判中的作用。然后,基于涉林气候谈判政策效应的定量分析结果,进一步实证检验涉林气候谈判政策效应对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鉴于与贸易政策相比,林业政策对木材产品贸易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隐蔽性,因此本文重点选取涉林气候谈判所导致的木材产品相关贸易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贸易政策影响木材产品进口和出口的理论机制,其次建立拓展的引力模型,以中国对欧盟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数据为基础,分别实证检验涉林气候谈判对中国胶合板出口的影响,以及涉林气候谈判对中国原木进口的影响。研究发现,涉林气候谈判所引起的政策设置对中国胶合板出口具有正向影响,而对中国原木进口具有负向影响。这一研究发现验证了涉林气候谈判导致的木材产品贸易相关政策确实会对我国木材产品贸易产生影响,而且结果表明涉林气候谈判对我国不同木材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不同层面,提出我国应对涉林气候谈判、推进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季春艺[9](2013)在《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量核算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森林与木质林产品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部分。木材的采伐能将森林固碳转移到产品,木质林产品碳释放的滞后效应使其具有较强的碳储存功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议题已被列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重要林业议题之一。参与国际贸易的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归属和碳排放分配是议题谈判的焦点问题。FAO林业数据库的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木质林产品生产和国际贸易大国。核算和研究中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及贸易隐含的碳流动,对评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IPCC指南中的HWP碳量核算方法和途径(IPCC缺省法、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构建了核算方法运用的理论框架,继而估算了1961-2011年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库储碳量及其年度变化。2011年我国消费木质林产品的碳库储碳量676.69MtC,1961-2011年均增长10.78MtC。应用IPCC缺省法,木质林产品碳储量为零。应用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1961-2011年我国木质林产品年度储碳量平均值分别为10.63MtC、7.61MtC和2.62MtC;对比1980-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的CO2排放量,木质林产品平均减排贡献率分别为1.61%、1.22%和0.47%,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我国木质林产品具有一定的碳汇功能与减排潜力,其中储量变化法核算的碳汇贡献最大,大气流动法最小,生产法的核算结果居中间水平,但蒙特卡洛模拟不确定性分析显示,生产法的不确定性最高。木质林产品的贸易及方法的选择对碳量估算结果产生影响。1961-2011年我国所有木质林产品的进口碳储量呈不断上升趋势。2011年,最主要的两类进口产品木质纸浆和工业圆木的进口碳转移量达到19.45MtC和10.58MtC,这两类木材加工原材的大量净进口,增加了储量变化法核算的碳汇贡献结果。2011年中国净进口木质林产品产生的碳排放达14.74Mt C。纸浆属于半衰期为两年的短周期产品,年度碳释放量很大,进口纸浆消费的大量碳释放增加了应用大气流动法的国内碳排放计量。基于碳量进出口国共同承担原则,本文提出木质林产品储量拓展模型,2011年的储碳核算结果为7.6Mt C,比储量变化法低25Mt C,比大气流动法高8.8Mt C,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储量变化法和大气流动法对碳量的极端分配。本文从木材国际市场价格及供需变化视角,分析了不同方法对林产品贸易、森林资源可持续等的潜在影响。从森林采伐和木质林产品碳流动变化的视角,分析了碳量核算对木质林产品碳管理策略产生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方法的可行性、与国家政策目标的兼容性以及核算木质林产品的碳汇贡献率,选择储量变化法更有利于我国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同时会促进我国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我国提高木质林产品碳储存和碳替代功能,增强木质林产品碳量管理效能,能够促进木质林产品在减缓气候变化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张娟[10](2012)在《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贸易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环保主义者与贸易政策制定者对于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争论不休。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长期以来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凸现,贸易扩张与环境污染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在当前全球关注气候变化和减排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贸易收益和环境成本,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调整,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首先通过构建贸易与环境的一般均衡模型,对贸易影响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和渠道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选取相关数据对我国贸易开放与环境污染的现状从总量规模、行业分布、区域分布以及不同贸易方式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接着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再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隐含污染排放从总量、行业层面和不同贸易伙伴层面分别进行了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SDA),从不同角度全面揭示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成本;最后基于上述结论为我国实现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建立贸易与环境的一般均衡模型,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并对贸易引致的结构效应进行重点分析。研究表明结构效应主要取决于一国的比较优势,因不同国家属于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或进口国而变化。而比较优势由相对要素禀赋和相对环境规制差异共同决定,由两种不同因素决定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贸易模式导致的环境效应不同且作用方向相反,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结构效应最终取决于要素禀赋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的相对大小。其次,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污染排放总量与贸易规模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污染排放与贸易开放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均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加工贸易份额较高的特征一定程度加剧了环境质量的恶化。再次,基于VAR模型运用我国1980-2010年对外贸易规模与工业三废污染排放指标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协整关系,说明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张增加了对国内有限资源的消耗以及污染排放,造成了负向的环境效应。而加工贸易与工业三废污染排放的实证结果也同样显示加工贸易依存度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长期正向的协整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变量,贸易引致的结构效应估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证实要素禀赋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的共同作用,但估计结果随污染指标及其度量方式的变化而不同。贸易引致的结构效应弹性相对较小,结合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大多污染指标的贸易综合效应并不确定。进而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贸易中以隐含污染排放体现的环境成本进行了测算,并评估了污染贸易条件的变动、进出口隐含污染排放的行业分布以及与不同贸易伙伴间的贸易隐含污染状况;利用SDA法将1997-2007年我国进出口隐含污染排放变动分解为直接排放系数、中间生产技术、进出口结构和进出口规模四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是净出口隐含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顺差国,大量工业污染排放是隐含在出口贸易中为国外消费者排放的,大幅贸易顺差与“生态逆差”并存。从污染贸易条件的对比来看,2007年大多污染指标的PTT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同时,我国进出口隐含污染排放的行业分布集中化程度较高,以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和欧盟为代表的主要贸易伙伴成为我国出口隐含污染排放的主要受益者。从结构分解结果来看,进出口规模效应是促使我国进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动因,而各行业污染直接排放系数的大幅改善(技术效应)则是抑制我国出口隐含污染增加和降低进口污染减排量的主要因素;中间生产技术的影响不太确定,而由进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结构效应影响相对较弱。最后,在权衡贸易收益和环境成本的综合考虑下,分别从国际、国家、地区以及行业层面对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根据进出口贸易隐含污染排放的分行业估算结果,对各行业的贸易活动归类为“鼓励类”、“允许类”、“调整类”和“限制类”,为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二、2002年我国主要木材产品的进出口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我国主要木材产品的进出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1.3.2 中俄自贸区
        1.3.3 中俄农业国际合作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理论基础
    2.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概念
        2.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现状
    2.2 “欧亚经济联盟”概述
        2.2.1 欧亚经济联盟由来
        2.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历史机遇
    2.3 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3.1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内影响因素
        2.3.2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际影响因素
    2.4 博弈论
        2.4.1 博弈论理论模型
        2.4.2 博弈过程
        2.4.3 全球农产品供应的博弈
    2.5 农业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5.1 垄断优势理论
        2.5.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5.3 重要农产品供应的PSR机理
        2.5.4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2.6 相关分析模型
        2.6.1 GM(1,1)灰色预测模型
        2.6.2 Verhulst模型
        2.6.3 贸易引力模型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
    3.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3.2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及农产品需求预测
        3.2.1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
        3.2.2 基于Verhulst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3.3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
        3.3.1 国内农产品供给现状
        3.3.2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
    3.4 中国农产品对外需求分析
        3.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3.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大豆进口需求预测
        3.4.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小麦进口需求预测
        3.4.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木材进口需求预测
        3.4.5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水产品进口需求预测
    3.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 中国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1 农业产业资源
        4.1.2 我国对俄合作的鼓励措施
        4.1.3 对外合作中的金融支撑
    4.2 俄罗斯农业产业资源与开发政策
        4.2.1 产业资源禀赋
        4.2.2 俄罗斯投资环境
        4.2.3 中俄两国农业产业等投资日益深化
    4.3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探究
        4.3.1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可行性
        4.3.2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现状
        4.3.3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开发思路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俄农业合作效应分析
    5.1 基于经济利益分析
        5.1.1 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5.1.2 部分农产品种植效益分析
        5.1.3 中俄间物流效益分析
    5.2 基于社会效益分析
        5.2.1 虚拟耕地进口
        5.2.2 “虚拟林地”进口
        5.2.3 金融合作
        5.2.4 区域发展
    5.3 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5.3.1 激化经济安全观念矛盾
        5.3.2 加剧经济利益冲突
        5.3.3 显露文化认知差异
    5.4 正负效应下中俄农业合作可行性分析
        5.4.1 基于博弈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4.2 基于交易成本的正负效应对比
        5.4.3 基于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风险评价
    6.1 国家间农业合作的模式
        6.1.1 纯贸易合作模式
        6.1.2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
        6.1.3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
    6.2 纯贸易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2.1 宏观风险
        6.2.2 主体风险
        6.2.3 技术风险
        6.2.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3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3.1 宏观风险
        6.3.2 主体风险
        6.3.3 技术风险
        6.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4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4.1 宏观风险
        6.4.2 主体风险
        6.4.3 技术风险
        6.4.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
    7.1 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的意义
        7.1.1 中俄农业合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意义
        7.1.2 中俄农业合作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的意义
        7.1.3 中俄农业合作对农业产业上下游发展稳定的意义
    7.2 中俄农业合作中的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1 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2 “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农业资源开发战略
        7.2.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
        7.2.4 “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
    7.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
        7.3.1 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
        7.3.2 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
        7.3.3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8.3.1 不足
        8.3.2 展望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木材供给理论
        2.1.2 均衡理论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2.2.7 文献评述
    2.3 小结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3.3.2 供需预测方法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3.4 小结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4.4 小结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5.1 理论分析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6.1 理论分析
    6.2 研究设计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6.4 小结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7.1 理论分析
        7.1.1 研究理论
        7.1.2 分析框架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7.2.1 基础数据收集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7.2.3 模型参数估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7.3.2 灵敏度分析
    7.4 小结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8.4 小结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9.3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
        1.2.2 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
        1.2.3 本地市场效应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木质林产品
        2.1.2 本地市场效应
        2.1.3 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里昂惕夫”之谜
        2.2.4 技术差距理论
        2.2.5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木质林产品的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1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的总体特征分析
    3.2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3.2.3 贸易竞争指数
    3.3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3.3.1 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3.3.2 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3.3.3 出口贸易匹配性分析
        3.3.4 出口贸易模式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本地市场效应
    4.2 外商直接投资
    4.3 技术进步
    4.4 要素禀赋
    4.5 贸易开放度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
    5.1 模型构建
    5.2 数据处理
    5.3 实证分析
        5.3.1 总体木质林产品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
        5.3.2 细分木质林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影响分析
    6.1 模型构建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3 实证分析
        6.3.1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6.3.2 多重共线性
        6.3.3 lasso回归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政府方面
        7.2.2 企业方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账户有关研究现状
        1.2.2 体育卫星账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研究范畴与相关理论
    2.1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概念
        2.1.1 体育卫星账户的涵义
        2.1.2 体育卫星账户之“体育”的概念辨析
    2.2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理论
        2.2.1 国民账户基本理论
        2.2.2 卫星账户理论
        2.2.3 体育卫星账户编制的方法论
        2.2.4 基于体育卫星账户的体育经济影响测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和分类问题
    3.1 体育卫星账户生产范围的界定
        3.1.1 SNA2008 的生产范围
        3.1.2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3.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3.2.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体育行业
        3.2.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体育产业
    3.3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品分类
        3.3.1 产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3.3.2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步骤
        3.3.3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结果
        3.3.4 体育特征产品
    3.4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业分类
        3.4.1 体育特征产业
        3.4.2 体育关联产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框架
    4.1 基本核算
        4.1.1 体育增加值核算
        4.1.2 体育投入产出核算
        4.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核算
        4.1.4 体育进出口核算
    4.2 扩展核算
        4.2.1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
        4.2.2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主要总量及基本表式
    5.1 宏观经济指标
        5.1.1 体育最终支出
        5.1.2 体育增加值
        5.1.3 体育劳动力
        5.1.4 体育进口额和出口额
        5.1.5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5.2 基本表式
        5.2.1 核算表中的体育相关产品部门
        5.2.2 体育增加值表
        5.2.3 体育投入产出表
        5.2.4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5.2.5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
        5.2.6 体育国际收支平衡表
        5.2.7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
        5.2.8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表
        5.2.9 体育非货币指标表
    5.3 体育比例的确定
        5.3.1 体育特征产品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5.3.2 其他产品类别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卫星账户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6.1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及结果
        6.1.1 体育投入产出表及结果
        6.1.2 体育增加值表及结果
        6.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及结果
        6.1.4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及结果
        6.1.5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及结果
        6.1.6 体育增加值与体育就业人数对比分析
    6.2 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评结果分析
        6.2.1 体育的经济效应结果分析
        6.2.2 体育的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6.2.3 体育的产业关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启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的发展历程
        一、1992—1998 年低速发展阶段
        二、1999—2007 年快速发展阶段
        三、2008—2015 年起伏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俄两国木材贸易合作的现状
        一、贸易规模
        二、贸易种类
        三、贸易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影响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第一节 影响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的有利因素
        一、中俄两国生产要素的互补性
        二、中俄两国的地缘优势
        三、中国相关政策的推动
    第二节 影响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的不利因素
        一、俄罗斯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
        二、俄罗斯非法采伐、走私木材现象时有发生
        三、俄罗斯国内政策多变
        四、俄罗斯经济状况不稳定
        五、我国木材市场存在恶性竞争
        六、第三方的竞争压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木材贸易的合作前景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的前景
        一、短期内仍有发展空间
        二、长远看贸易量将有所下降
    第二节 中俄木材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投资水平,优化贸易结构
        二、完善市场秩序,合理有序竞争
        三、完善相应制度,改善投资环境
        四、深化政治互信,奠定合作基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中国木材进口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对木材进口基本情况研究
        1.3.2 我国木材进口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1.3.3 我国木材进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3.4 木材需求量和进口量的预测
        1.3.5 研究方法综述
        1.3.6 现有研究的评论和启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中国木材进口贸易现状及特点
    2.1 木材进口数量巨大
    2.2 木材进口总体增长迅速,近年波动明显
    2.3 木材进口平均价格波动中上升
    2.4 针叶材进口比例高
    2.5 木材进口来源国集中度有所下降,但仍然偏高
3 影响中国木材进口主要因素理论分析
    3.1 木材贸易环境影响因素
        3.1.1 汇率
        3.1.2 木材出口国政策
    3.2 需求因素
        3.2.1 国内需求因素
        3.2.2 出口需求因素
    3.3 本国木材供给因素
        3.3.1 潜在供给因素
        3.3.2 锯材供给
    3.4 关税政策
4 影响中国木材进口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国内数据
    4.1 模型变量选择
    4.2 数据来源
    4.3 模型建立与检验
        4.3.1 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
        4.3.2 协整检验
        4.3.3 建立模型
        4.3.4 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
        4.3.5 异方差检验
    4.4 模型结果分析
        4.4.1 木材贸易环境因素的影响
        4.4.2 国内需求因素的影响
        4.4.3 出口需求因素的影响
        4.4.4 供给因素影响
        4.4.5 政策因素影响
5 影响木材进口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国际面板数据
    5.1 模型阐述与变量选择
    5.2 研究对象选择及数据来源
    5.3 描述性统计与分类
    5.4 模型建立与检验
        5.4.1 平稳性检验
        5.4.2 模型形式设定检验
        5.4.3 建立模型
    5.5 结果分析及对比
        5.5.1 面板数据结果分析
        5.5.2 国内模型结果横向对比
6 中国木材进口数量与价格预测——基于多变量灰色模型
    6.1 数据来源
    6.2 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n)原理
    6.3 模型建立
        6.3.1 对我国原木、锯材进口数量预测
        6.3.2 对我国原木、锯材进口价格预测
    6.4 计算结果与检验
        6.4.1 进口数量预测结果
        6.4.2 进口价格预测结果
    6.5 结论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防范木材进口风险,保障木材安全
        7.1.1 增加国内森林蓄积量,保障国内木材供给
        7.1.2 逐步放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7.1.3 稳定政策,减少木材进口市场的外部环境影响
        7.1.4 合理引导需求,优化产业格局
    7.2 未来木材进口量巨大,木材资源稳定可持续供给意义深远
        7.2.1 拓宽木材资源合法渠道,进一步降低木材进口集中度
        7.2.2 鼓励海外林业资源投资
        7.2.3 减少木材消耗
    7.3 木材进口价格波动中上升,完善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1.3 国际贸易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2.2.2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3 关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现状
        2.2.4 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现状
        2.2.5 进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2.3.1 对已有文献的评论
        2.3.2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打算
3 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研究
    3.1 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1.1 总量分析
        3.1.2 类别分析
        3.1.3 结构分析
        3.1.4 流向分析
    3.2 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
    3.3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分析
    3.4 当前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3.5 当前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进出口贸易影响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
    4.1 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贸易对TFP的影响理论分析
    4.2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对TFP的影响理论分析
        4.2.1 出口--规模经济与我国林业TFP
        4.2.2 出口—技术溢出与我国林业TFP
        4.2.3 出口—要素重置与我国林业TFP
    4.3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林业TFP的影响机理及实现条件
        4.3.1 综合机理
        4.3.2 实现条件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测量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SFA方法
        5.1.2 实证模型设定
    5.2 数据与变量
        5.2.1 数据来源说明
        5.2.2 变量定义及描述统计
    5.3 面板SFA模型估计结果
    5.4 林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分析
        5.4.1 林业TFP增长的时间特征分析
        5.4.2 林业TFP增长的空间特征分析
        5.4.3 林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林业TFP增长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6.2 计量模型、指标度量和描述性分析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指标的度量
        6.2.3 数据来源说明
        6.2.4 描述性分析
    6.3 计量结果及分析
        6.3.1 初步估计结果
        6.3.2 内生性的处理及工具变量2SLS估计
        6.3.3 稳健性分析
    6.4 木质林产品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TFP增长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6.4.1 进口贸易与TFP增长的影响分析
        6.4.2 出口贸易对TFP增长的影响分析
        6.4.3 TFP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7.3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学术情况
致谢

(8)涉林气候谈判对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影响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关于气候谈判与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文献描述
        2.1.2 国外关于气候谈判的相关研究现状
        2.1.3 国外关于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现状
        2.1.4 国外关于气候谈判与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气候谈判与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文献描述
        2.2.2 国内关于气候谈判的相关研究现状
        2.2.3 国内关于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现状
        2.2.4 国内关于气候谈判与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气候变化
        3.1.2 气候谈判
        3.1.3 涉林气候谈判
        3.1.4 木材产品范畴的确定
        3.1.5 影响机制
    3.2 相关基础理论
        3.2.1 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理论
        3.2.2 竞争优势理论
        3.2.3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国际涉林气候谈判的进程、意义与各国反应分析
    4.1 气候谈判的发展历程
        4.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形成背景
        4.1.2 国际气候谈判缔约方会议发展历程
    4.2 重要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林业议题
        4.2.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确立基调
        4.2.2 《京都议定书》突出林业增汇减排的战略作用
        4.2.3 《巴厘岛路线图》突出林业碳汇的战略作用
        4.2.4 《哥本哈根协议》进一步明确减少毁林的重要性
    4.3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意义
        4.3.1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治意义
        4.3.2 涉林气候谈判的经济意义
        4.3.3 涉林气候谈判的技术意义
    4.4 涉林气候谈判背景下各国的应对政策和行动
        4.4.1 欧盟的反应与对策
        4.4.2 美国的反应与对策
        4.4.3 中国的反应与对策
    4.5 本章小结
5 涉林气候谈判影响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与机制
    5.1 涉林气候谈判背景下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5.1.1 中国木材产品进口贸易规模与结构
        5.1.2 中国木材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
        5.1.3 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遭遇涉林气候谈判的问题
    5.2 涉林气候谈判影响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政策传导机制
        5.2.1 涉林气候谈判对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政策传导
        5.2.2 涉林气候谈判对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林业政策传导
    5.3 涉林气候谈判影响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
        5.3.1 涉林气候谈判的贸易数量抑制作用
        5.3.2 涉林气候谈判的贸易价格控制作用
        5.3.3 涉林气候谈判的动态复合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涉林气候谈判政策效应检验
    6.1 构建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指标体系的意义
    6.2 涉林气候谈判政策效应的量化方法选择
    6.3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指标体系构建
    6.4 数据收集与模糊评价矩阵构建
        6.4.1 数据收集
        6.4.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6.5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指标赋权
        6.5.1 一级指标赋权
        6.5.2 二级指标赋权
        6.5.3 三级指标赋权
    6.6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检验
        6.6.1 哥本哈根会议的政策效应检验
        6.6.2 坎昆会议会议的政策效应检验
        6.6.3 南非德班气候会议的政策效应检验
    6.7 结果讨论
    6.8 本章小结
7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对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量化分析
    7.1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对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7.1.1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对木材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7.1.2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对木材产品进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7.2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对木材产品贸易影响的量化方法选择
        7.2.1 引力模型的由来
        7.2.2 引力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式
    7.3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影响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构建
        7.3.1 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影响木材产品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构建
        7.3.2 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影响木材产品进口贸易的引力模型构建
    7.4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对中国木材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检验
        7.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7.4.2 多元回归与结果分析
    7.5 涉林气候谈判的政策效应对中国木材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检验
        7.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7.5.2 多元回归与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应对涉林气候谈判的对策
    8.1 政府应对涉林气候谈判的对策
        8.1.1 坚持多边谈判框架
        8.1.2 建立预防壁垒机制
        8.1.3 建立木材合法性认定体系
    8.2 行业协会应对涉林气候谈判的对策
        8.2.1 制定行规规范出口秩序
        8.2.2 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
        8.2.3 代表木材出口企业解决贸易争端
    8.3 企业应对涉林气候谈判的对策
        8.3.1 实现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8.3.2 增强绿色创新能力
        8.3.3 对接国外技术与规则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量核算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研究
        1.3.2 关于林产品贸易与环境的研究
        1.3.3 关于贸易与隐含碳排放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木质林产品及其碳流动:概念界定
    2.1 木质林产品的界定与分类
        2.1.1 木质林产品的范畴
        2.1.2 木质林产品的分类
    2.2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存和碳排放
        2.2.1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存
        2.2.2 木质林产品的碳排放
        2.2.3 木质林产品的碳减排贡献
    2.3 木质林产品的贸易隐含碳流动
        2.3.1 一般产品的贸易隐含碳
        2.3.2 木质林产品贸易隐含碳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贸易现状
    3.1 主要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
    3.2 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贸易产品结构
        3.2.1 木质林产品的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3.2.2 木质林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3.3 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贸易区域分布
        3.3.1 木质林产品的进口贸易区域分布
        3.3.2 木质林产品的出口贸易区域分布
        3.3.3 终端木质林产品的出口区域分布
    3.4 小结
    附录
第四章 木质林产品碳储量核算方法比较研究
    4.1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的意义
    4.2 木质林产品议题的国际谈判进展
    4.3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方法
        4.3.1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的通用变量
        4.3.2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的层级方法
    4.4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途径
    4.5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方法/途径的比较
        4.5.1 核算范围与对象
        4.5.2 方法选择原则
        4.5.3 碳储量归属和碳排放分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估算与分析
    5.1 核算模型及数据处理
        5.1.1 碳储量核算模型
        5.1.2 碳储量核算变量因子
        5.1.3 数据获取与处理
    5.2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及变化
        5.2.1 木质林产品碳库的碳储量
        5.2.2 木质林产品的年度碳汇贡献
    5.3 木质林产品储碳的不确定性分析
    5.4 木质林产品储碳与森林碳库的比较
    5.5 木质林产品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流动及影响分析
    6.1 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流动研究的必要性
    6.2 IPCC 框架下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流动
        6.2.1 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储量流动
        6.2.2 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排放流动
        6.2.3 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的碳流动
    6.3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量分担
        6.3.1 碳排放由进出口国共同承担
        6.3.2 储存碳由进出口国共同承担
        6.3.3 木质林产品碳量分担的拓展研究
    6.4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对产品贸易的影响
        6.4.1 不同核算方法对产品市场的影响
        6.4.2 不同核算方法对产品贸易的影响
        6.4.3 木质林产品贸易对减排目标的影响
    6.5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对森林可持续的影响
        6.5.1 木质林产品碳储存与森林可持续
        6.5.2 森林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储碳的最大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核算方法对碳管理策略目标的影响
    7.1 主要木质林产品碳量管理策略
        7.1.1 增强森林固碳功能
        7.1.2 提高木质林产品碳储存功能
        7.1.3 提高木质林产品碳替代功能
        7.1.4 提升碳量管理效能
    7.2 实施碳管理策略的碳流动变化
    7.3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对策略目标的影响
        7.3.1 促进国内森林资源的保护
        7.3.2 促进木材的能源替代
        7.3.3 促进木材的产品替代
        7.3.4 促进废弃木材回收的能源利用
        7.3.5 促进废弃木材回收的产品利用
        7.3.6 促进木质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
        7.3.7 促进木材的贸易
    7.4 与政策目标的兼容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所在
    8.3 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
    2.1 贸易与环境的一般均衡分析
    2.2 贸易自由化的结构、规模与技术效应
    2.3 要素禀赋、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1 贸易规模与环境污染
    3.2 贸易商品结构与环境污染
    3.3 贸易区域结构与环境污染
    3.4 贸易方式与环境污染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检验
    4.1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检验
    4.2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4.3 中国加工贸易环境效应的实证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成本——基于隐含污染的测算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5.2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污染的测算结果
    5.3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污染的因素分解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2 投入产出表、污染排放数据与贸易数据的部门合并对照表

四、2002年我国主要木材产品的进出口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D]. 吴頔. 吉林大学, 2020(01)
  • [2]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3]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 詹小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D]. 李燕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2)
  • [5]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研究[D]. 梁馨元.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6]中国木材进口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D]. 匡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揭昌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8]涉林气候谈判对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影响机制的研究[D]. 王玥.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9]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量核算及影响研究[D]. 季春艺.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1)
  • [10]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D]. 张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2002年我国主要木材产品进出口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