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土壤滑坡病害的锚索桩修复设计探讨

类似土壤滑坡病害的锚索桩修复设计探讨

一、锚索桩整治同类土滑坡病害设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菊芳[1](2015)在《重庆奉云高速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山区,深挖高填现象往往引发大量的工程滑坡,这必将严重制约工程建设的发展。这类工程滑坡治理的投资规模巨大,这使得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变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为主线,以已整治的重庆奉云路挖断村滑坡治理工程为背景,开展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的研究,基于Excel VBA开发了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初步建立了一套滑坡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滑坡专家意见,初步建立了滑坡治理工程评价指标体系。(2)依托指标体系对挖断村滑坡的治理效果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对挖断村滑坡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及工程实施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系统分析,表明该滑坡整体治理效果良好,坡体逐渐趋于稳定,主体抗滑支挡结构工作状态正常,但个别结构存在损坏现象,应引起运营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3)总结出了挖断村滑坡治理工程中一些特色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挖断村滑坡治理中,采用“一次根治、分期落实”的治理措施理念,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效果,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也是该滑坡治理工程的一大特色,有效推进了后续工程施工。(4)基于Excel VBA开发了滑坡治理效果评价系统:该系统具有信息全面、操作方便快捷、基础理论成熟的特点。利用该系统对挖断村滑坡治理工程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分析结论较为相符。通过以上效果评价方法,验证了所提出的挖断村滑坡治理工程效果分析结论的正确性,表明了基于Excel VBA的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系统的可靠性。该评价方法不仅在奉节地区以及三峡库区众多复杂堆积层滑坡的治理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西南复杂的地质环境下的交通工程建设也起到借鉴作用。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必将对我国交通系统的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客观公正的看待已经完成的病害治理工程,用以指导和优化病害的防治,减少灾害损失。

任国强[2](2014)在《考虑地震作用的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支挡结构,广泛应用于边坡的加固工程中。目前,国内外设计规范尚无条文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方法作出规定。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工程,均根据经验设计,设计方法间存在明显差别。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本文围绕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抗震设计,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系统总结了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极限平衡法的原理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指出了目前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抗震设计方法中的不足。2.基于拟静力法,推导了极限平衡法的条分计算公式,编制了基于遗传算法和二分法的边坡地震稳定性计算分析程序,并通过经典算例验证了所编制程序的可靠性。3.研究了不同滑面形式的滑坡推力计算方法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基于弹性地基梁模型,发展了考虑地震作用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设计程序;对比了不同的锚索拉力和预应力处理方法的影响,验证了设计程序的可行性。4.以四川省省道306线汉源县三谷庄至108国道段K86+389K86+447段滑坡为例,通过不同地震作用水平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滑坡推力,进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检验了本文方法和程序的可靠性。

孙岩平[3](2013)在《抗滑桩失效判断与滑坡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滑坡作为山区公路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因其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危害严重、诱发原因复杂,所以受到了交通部门的足够重视。滑坡产生于特定的工程地质与水文环境,是在以重力为主的自然应力作用下或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发生发展的斜坡变形运动。滑坡的治理应考虑滑坡的产生机理采用相对应的治理方法,工程中常用的措施有减载与反压、排水处理、支挡抗滑结构物、改良土体等方法,抗滑桩就是一种典型的支挡抗滑结构物,它利用伸入稳定滑床的锚固段桩身前后岩土体的抗力平衡滑坡推力,阻止坡体滑动。抗滑桩因其深埋地下,其隐蔽性较强,很难进行桩体检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整个滑坡的治理效果。抗滑桩一旦出现问题,整个边坡就可能发生垮塌破坏,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阻塞交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工程实践中因抗滑桩失效或损毁导致滑坡治理失败时有发生,造成重大损失及社会影响。因此,抗滑桩工作状态和失效机理的分析与判断,对抗滑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依托十天高速沿线滑坡治理监测课题,建立抗滑桩稳定性分析体系。在滑坡灾害机理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因素,抗滑桩的受力特性,构建抗滑桩失效的判断方法并提出了判定指标,利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封家坝边坡和黄家坡滑坡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结合十天高速黄家坡滑坡监测数据,对黄家坡治理的不同工况展开稳定性分析,根据失效判断方法与判定指标的判断,结果表明建立的判断方法是可行的,判定指标是合理的。该方法与指标可为此类抗滑桩治理滑坡稳定性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吴红刚[4](2012)在《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甘肃省交通科研项目-《武罐高速公路典型滑坡对隧道危害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No:200813)为主要依托,结合我院数十年的交通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经验,选取“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一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资料调研、理论分析、数值仿真试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建设期隧道和滑坡的变形特征与相互作用机理、隧道-滑坡体系的工程安全性评价以及变形控制技术等几个问题。(1)武罐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极为发育,分布大量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对线路影响较大,整体属于欠稳定场地。调查表明,武罐高速公路沿线分布各类滑坡54处,崩塌错落47处,还有很多规模大小不一的危岩体病害。以麻崖子梁(区域南北分水岭)为界,北段主要发育黄土类滑坡,以大中型浅层~中层为主;南段多发育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滑坡、基岩顺层或切层滑坡,规模巨大。根据武罐高速公路沿线隧道-滑坡病害的具体特征,将沿线隧道-滑坡的坡体结构类型划分为以下四类:堆积层-顺倾基座式坡体结构、堆积层-反倾基座式坡体结构、陡倾顺层坡体结构和陡倾切层坡体结构。针对上述类型,选取典型工点对其坡体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开挖施工过程中滑坡的破坏模式奠定了基础。(2)以武罐高速公路典型隧道-滑坡为重点考察对象,初步建立了“隧道-滑坡体系”的概念,从“坡体结构、灾变诱发因素和隧道与滑坡的空间组合关系”几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了以平行体系、正交体系和斜交体系为核心的较为完备的受力变形模式。选取“隧道穿越滑动带、隧道下穿滑体、平行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和正交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模式,建立体系受力模型,主要以隧道作为承载体。对简化模型建立微积分方程并引入边界条件得到位移函数,通过位移、截面转角、弯矩、剪力之间的微分关系得到隧道支护荷载和变形的理论解。(创新点之一,详见第3、4章)(3)在进行隧道围岩安全性和滑坡体稳定性评价时,需要不断地根据围岩(坡体)中的应力或变形信息来评价其安全稳定状态。本项研究探讨了适用于隧道工程安全性和滑坡稳定性的点安全系数统一评价方法,跟踪开挖过程中该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发展过程,为实现隧道-滑坡体系的工程安全性评价和支护优化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成果显示:整个坡体在试验预定的几个工况中是整体稳定的,但是局部破坏也会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工程中采用点安全系数来评价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和控制技术是比较合理的。(创新点之一,详见第5、6章)(4)以隧道-滑坡平行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方面认识。①在三维数值计算成果的基础上,定义隧道围岩的应力状态点安全系数和滑面单元(接触面)的点安全系数,根据点安全系数的分布来判断围岩和坡体不同部位的稳定程度,从而分析隧道围岩和滑坡的变形机理;②隧道开挖使滑坡体的稳定状态和岩土体力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在雨水的作用下,坡体变得更不稳定;③隧道开挖应尽量保持两洞间必要的超前距离,有效减小施工扰动范围;④在穿越滑动带等特殊地质体时,最好采用一定的预加固措施,至少应做好应急预案。(5)以隧道-滑坡平行体系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预加固技术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基于预加固理念的变形控制技术。认为控制或降低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是控制隧道-滑坡体系渐进性破坏的关键,因此需采用合理的预加固技术,包括预加固工程措施和科学的施工工艺工序。数值分析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综合分析表明:对隧道-滑坡体系的稳定性而言,开挖和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之内,工程预加固的作用是最为明显的,对原体系性质有显着的改善和优化作用,但须注意支护结构要设计在合适的位置上;开挖方式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体系的稳定状态,反向开挖优于正向开挖,正向开挖对隧道-滑坡体系的稳定性最为不利。(创新点之一,详见第6章)

朱志刚[5](2012)在《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碎裂岩质滑坡是在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演化而成的,这类滑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目前人们对这类滑坡的研究较少,当采用现有碎裂岩体结构的研究方法时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研究该类滑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工程指导意义,且对碎裂岩质边坡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具有典型碎裂岩质滑坡特征的双大路滑坡工程为依托,运用现场勘查、现场监测、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计算、理论分析等多手段综合研究碎裂岩质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演化机制;通过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计算、工程经验类比分析及力学参数反分析等来综合选取滑坡的力学参数,比较选择碎裂岩质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建立一整套适合碎裂岩质滑坡的力学参数选取及稳定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碎裂岩质滑坡的锚固体系设计理论及坡面植被防护技术。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是由页岩组,泥质白云岩组及其层间错动带组成的“隐伏型”顺层滑坡,具有“滑移-拉裂-挤压(剪切)”的三段式的变形模式。本文利用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研究碎裂岩体和层间错动带形成演化机制,揭示出易滑的坡体结构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推导出卸荷影响范围计算公式,计算出层间错动带位于影响范围内;数值计算表明卸荷引起层间错动带应力集中而破坏,说明开挖卸荷是引起滑坡变形的直接诱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碎裂岩质路堑边坡和滑坡的破坏模式的转化条件;裂缝及深部位移分布规律表明滑坡处于整体滑移的前期阶段,抗滑段在滑坡变形机制和稳定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滑坡稳定评价和治理的关键;提出基于稳定状态的分段验证的参数选取的方法;通过数值计算及极限平衡计算的方法确定出抗滑段的潜在滑裂面及其连接方法,确定该类型滑坡和碎裂岩质边坡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评价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方法,提出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剩余推力计算方法。锚索格构梁对碎裂岩质边坡表层压缩作用明显,锚索预应力以“体力”型式作用在深度坡体内,“体力”在坡体内衰减比例很大,据此提出“等效锚固墙”的概念;提出锚索锚固段设计施工注意事项;针对现有规范对预应力锚固效应考虑的不足,提出基于“等效锚固墙”的锚固设计方法;基于Winkle弹性地基梁理论,研究出纵横梁荷载分配比可按底面宽度比考虑,提出格构梁优化设计方法;提出基于监测锚索格构梁控制效果的评价方法;基于边坡表层稳定性和生态修复要求,研究提出碎裂岩体植被护坡技术。

何伟[6](2012)在《西藏自治区国道318线田妥镇滑坡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藏地区的不断推进,西藏同中东部地区的物资交流将日益频繁,交通运输能力将直接影响着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出入西藏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之一,川藏公路在物资运输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公路地质灾害中,滑坡和高边坡严重影响着川藏公路的正常运营。针对上述原因,本文对国道318线川藏公路田妥镇段滑坡和高边坡的稳定性研究了一种新型抗滑支挡结构,通过抗滑支挡结构受力监测,研究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框架和预应力锚索桩的优化设计计算方法。对锚索框架梁提出分张拉阶段和工作阶段不同节点的内力计算方法。对锚索桩提出按变形协调原理计算锚索拉力的方法,使计算更为合理。并研究发现,软硬相间的顺倾层状坡体结构是产生顺层滑坡的地质基础,多层软弱层(或夹层)的存在,随着人工开挖而形成多层、多级牵引式滑坡。河流下切是自然顺层滑坡的外动力,而人工开挖切断岩层是顺层工程滑坡的外动力。选线时应尽量避开易滑坡岩层顺倾地段,少切割坡脚,必需开挖时应先加固后开挖。并研究了微型桩的受力机理和设计计算方法,为这种新结构的应用开辟了渠道。首先,国道318线公路滑坡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研究。收集国道318线公路沿线已有滑坡资料,系统总结和分析滑坡的成因类型,所处的地形和地质条件,自然和人为作用因素,揭示其分布规律,为未来的公路勘察设计提供借鉴。其次,岩质顺层滑坡发生机理的研究。以川藏公路田妥镇段砂泥岩煤系地层岩石顺层滑坡为依托工程,深入研究其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和滑动机理,包括潜在滑动带的层数、正在滑动的滑动带层数和位置,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滑坡的运动规律。通过滑坡的地表、地下位移和地下水变化的监测,掌握其动态规律,一方面确保施工的安全,另一方面可检验防治工程的效果。最后,新型抗滑支挡结构的研究。结合依托工程的防治,对目前广泛应用但设计理论尚不完善的预应力锚固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主要通过现场实测结构受力和数值分析、研究压力分散型、拉力型锚索的受力模式、适用条件和优缺点,锚索的预应力损失,锚索框架的设计计算方法,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等,并对微型桩的受力和设计进行探讨,为更合理经济的抗滑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类似滑坡的治理具有现实可行的参考价值。

李海龙[7](2011)在《四川省S302贝尔隧道纵向变形开裂机理及治理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中西部的运输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各种高等级公路铁路的出现。我国西部地区山岭众多,而且分布广泛,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所决定,还有隧道方案自身具有的改善线形、缩短里程和行车时间、提高运营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中在适应的地方大量采用了隧道方案,这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隧道的建设,由于各种的原因,很多隧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严重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营。本文针对隧道由于承受轴向拉力而使隧道衬砌产生大范围的环向裂缝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隧道衬砌加固结构,对该新型加固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本文隧道裂缝的特点分析了其开裂机理,概化了其相互作用的地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加固结构。通过将锚索穿过破碎围岩把隧道锚固于稳定的基岩内,锚索与隧道轴向成小角度的方向,这样锚索可以在隧道轴向方向上提供更多分力来抵抗围岩施加在隧道轴向上的破坏拉力,从根源上改变了衬砌受力的不利状态。(2)对隧道新型加固结构进行了结构分析,分析主要因素的变化对新型加固结构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锚索角度的变化对隧道衬砌应力和位移的影响最为显着;锚索刚度和长度的变化对衬砌的应力和位移的变化效果不显着。(3)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对新型结构加固的四川省道S302贝尔隧道进行了分析,计算加固结构的内力及位移,结果表明新型加固结构有效及可行,加固后结构内力和位移较小。

李春生[8](2011)在《震后公路抗滑桩工作状态评估方法及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挖孔抗滑桩是我国开发的一种支挡结构,具有抗滑能力强、适用条件广泛、不易恶化滑坡状态、施工安全简便,并能进一步核实地质条件等突出优点,同时可以和其他边坡治理措施灵活配合使用。迄今为止,它是在滑坡治理中应用最多的工程结构物。但近些年来,已经工作的抗滑桩出现了失稳、失效等问题,尤其地震突发因素引起的桩体破坏及失效影响了加固坡体的稳定。分析、评估抗滑桩在使用过程中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关系到整个抗滑桩工程的安全,所以地震之后对抗滑桩的工作状态评估尤为重要。本文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震后公路路基、边坡与支挡结构安全性检测评估及修复加固技术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根据国内外资料收集和汶川震后灾区公路现场调研,归纳总结了公路抗滑桩病害常见类型,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造成具体病害的原因。②理论分析了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理正岩土软件计算分析了不同桩长、锚固深度、混凝土强度对抗滑桩内力的影响。③分析了两种应用广泛的抗滑桩无损检测方法,低应变反射波法和声波透射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检测分类标准及注意事项。④通过FLAC3D软件模拟分析了公路抗滑桩由于地震发生损伤后,对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①公路抗滑桩病害常见类型为:桩体被剪断或折断、桩顶位移超限、桩的侧向承载力不足、越顶、桩间土拱效应失效、变形体整体失稳。②影响抗滑桩工作状态因素包括:水平荷载、桩长、桩身完整性、钢筋笼长度及锈蚀程度、混凝土强度、地震等。③低应变反射波法存在大直径桩的尺寸效应问题和嵌岩桩的波动消散问题,声波透射法得到结果较前者精确,但是需要在施工时预先埋置检测管。④以边坡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对抗滑桩整体工作状态进行评估分级。数值分析计算表明桩体损伤程度达到40%时,对抗滑桩工作状态产生较大影响,当损伤程度达到50%时,边坡安全系数表明,抗滑桩已经接近完全破坏,没有修复的必要了。⑤针对抗滑桩不同病害总结了适宜的治理方法。如增设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框架、新增抗滑桩、钢花管注浆、桩间排水措施等。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类似的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技术手段。

张亮[9](2010)在《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是近年来公路工程建设逐渐向山区扩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中不可避免的工程问题,古老滑坡病害往往体现其复活后规模较大、危害严重、治理工期长、成本高和难以在短时间内认清其本质的特点,这就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在公路选线期间贯穿地质选线的原则,对于在前期阶段可以判断的古老滑坡病害体采取尽量避让的策略,对于那些无法避让或者一时难以判断其性质的在工程建设中复活的古老滑坡,则需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工程措施,通过有效可靠的勘察手段,根据其变形特征和破坏机理,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整治,达到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效果。本学位论文依托福建山区大量的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体的整治工程实践,在总结了福建山区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的特征和类型的基础上,对每一类型的古老滑坡病害分别提出整治工程对策,同时根据高速公路各个建设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勘察内容及技术要点,并且对于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工程中常用的抗滑桩工程研究其工后效果评估方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和见解。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本上厘清了目前福建山区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机理,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类,同时从定性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工程对策。2.重点讨论了高速公路建设中引起古老滑坡复活的主要因素之一的边坡开挖卸荷对古老滑坡的作用与影响,讨论了边坡开挖卸荷的力学机制和效应,并提出线路穿越坡体的位置不同,引起的老坡体病害的复活性质和规模亦不同。3.比较全面地总结了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的勘察技术内容及要点,提出按照高速公路建设的四个基本阶段相应地将高速公路古老滑坡勘察分成四个阶段,即前期可研阶段、勘察设计阶段、建设施工阶段和养护运营阶段,对每一个阶段的勘察重点、方法和技术要求都提出了系统的指导性内容。4.提出了抗滑桩工程的工后效果评估方法,即数值分析评估方法、模型试验评估方法、现场测试评估方法和综合分析评估方法。在现场测试评估方法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在运营养护期间古老滑坡病害变形发展的工况下,在既有抗滑桩体内施钻测斜孔并穿越桩底8~10m或更大的嵌岩长度(视地质条件而定),把坡体深部位移监测和抗滑桩位移监测合二为一,从而利用现场第一手数据对抗滑桩工后效果进行评估。

尉学勇,喻林青,刘卫民,蔡庆娥,赵冬[10](2010)在《锚索(普通)抗滑桩通用设计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锚索(普通)抗滑桩通用设计软件"的总体框架、主要功能以及关键技术研究。设计软件在AutoCAD平台上,采用Visual Basic,Visual Lisp等程序语言研发而成,可建立滑坡体地质模型、对滑坡体进行自动条分、自动采集各条块稳定性计算时所需几何参数。利用本软件,可以轻易地完成从滑坡体地质模型的建立→滑坡体稳定性计算→抗滑桩设计整个工作流程。多个工程实例检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建模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分析计算结果可靠,输出快捷等优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锚索桩整治同类土滑坡病害设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锚索桩整治同类土滑坡病害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奉云高速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治理效果的评价研究现状
        1.2.2 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基本理论
    2.1 概述
    2.2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2.2.1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的概念
        2.2.2 滑坡治理项目效果评价的特点
    2.3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2.3.1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2.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2.3.3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挖断村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3.1 滑坡概况
        3.1.1 滑坡基本情况
        3.1.2 滑坡主体工程治理措施
    3.2 工程勘察评价(B1)
        3.2.1 勘察单位资质业绩的符合性(C1)
        3.2.2 勘察过程和成果的合规性(C2)
        3.2.3 滑坡性质和成因分析的正确性(C3)
        (1)滑坡性质分析的正确性
        (2)滑坡成因分析的合理性
        3.2.4 滑动带(面)确定依据的准确性(C4)
        3.2.5 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可靠性(C5)
        (1)稳定性定性分析
        (2)稳定性定量计算
    3.3 工程设计评价(B2)
        3.3.1 设计单位资质业绩的符合性(C6)
        3.3.2 设计过程和成果的合规性(C7)
        3.3.3 工程规模及造价的匹配性(C8)
        (1)滑坡的规模、复杂性分析
        (2)滑坡工程造价对比分析
        3.3.4 抗滑结构选择和布置的合理性(C9)
        (1)抗滑结构选择的合理性
        (2)抗滑结构布置的合理性
        3.3.5 抗滑结构受力的合理性(C10)
        (1)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受力测试
        (2)埋入式抗滑桩受力测试
    3.4 工程实施评价(B3)
        3.4.1 实施单位资质业绩的符合性(C11)
        3.4.2 实施过程和质量的合规性(C12)
        (1)实施过程符合相关文件精神
        (2)桩身质量完整性评价
        (3)锚索质量评价
        3.4.3 时效性调查及处理评价(C13)
        3.4.4 地表和深部位移监测评价(C14)
        (1)地表位移监测评价
        (2)深部位移监测评价
        3.4.5 工程施工与动态设计协调性评价(C15)
        (1)施工与设计过程中的动态管理
        (2)后期工程措施的动态管理
    3.5 本章小结
4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系统
    4.1 系统登陆
    4.2 项目基础信息导入功能
    4.3 专家评价功能
    4.4 治理效果综合评价功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边坡和滑坡治理工程效果研究部分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考虑地震作用的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发展现状
        1.2.1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
        1.2.2 极限平衡分析法
        1.2.3 滑动面搜索的优化方法
    1.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现状
        1.3.1 滑坡推力的计算方法及分布形式
        1.3.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基于拟静力法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原理
    2.1 引言
    2.2 拟静力法
    2.3 基于拟静力法通用条分法的基本方程
        2.3.1 合理性要求
        2.3.2 作用在土条上的力
        2.3.3 基于拟静力法通用条分法的力和力矩微分方程及其数值解
        2.3.4 简化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遗传算法和二分法的基本思想及操作
        3.2.1 遗传算法简介
        3.2.2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3.3 基于 GA 的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3.4 程序验证
        3.4.1 均质边坡
        3.4.2 复杂边坡
        3.4.3 考核小结
    3.5 考虑地震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拟静力法的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4.2.1 直线型滑面计算方法
        4.2.2 圆弧型滑面计算方法
        4.2.3 折线型滑面计算方法
    4.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及编程
        4.3.1 锚索设计拉力 T 和预应力 T0的计算方法
        4.3.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及编程
    4.4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
    5.1 前言
    5.2 背后山滑坡工程概述
        5.2.1 背后山滑坡状态特征及其规模
        5.2.2 背后山滑坡底层岩性
        5.2.3 背后山滑坡成因分析
    5.3 背后山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推力计算
        5.3.1 C-C 截面稳定性分析
        5.3.2 C-C 滑坡推力计算
    5.4 背后山滑坡 C-C 截面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参与课题

(3)抗滑桩失效判断与滑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的发展历程
        1.2.2 抗滑桩理论研究现状
        1.2.3 抗滑桩稳定性评估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因素
    2.1 水平极限承载力对抗滑桩工作状态影响
        2.1.1 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1.2 水平荷载作用下抗滑桩的状态
    2.2 锚固深度对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
        2.2.1 数值分析
        2.2.2 有限元模拟
    2.3 桩顶锚固条件对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
    2.4 桩截面尺寸对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
    2.5 桩截面形状对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
    2.6 抗滑桩间距及土拱效应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2.6.1 土拱效应的形成机理分析
        2.6.2 土拱的受力分析
        2.6.3 抗滑桩间距的探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滑桩失效类型、机理分析与评价方法
    3.1 抗滑桩失效原因和类型
        3.1.1 抗滑桩被剪断或折断
        3.1.2 抗滑桩推倒或推歪
        3.1.3 滑体从抗滑桩之间流出
        3.1.4 桩后土体发生越顶
    3.2 抗滑桩局部有效性评价
        3.2.1 刚性桩和弹性桩的区分
        3.2.2 刚性抗滑桩的内力和桩身位移计算
        3.2.3 弹性抗滑桩的内力和桩身位移计算
        3.2.4 桩身内力和锚索有效性评价
        3.2.5 桩顶位移的工作状态评价
        3.2.6 桩侧应力有效性评价
    3.3 抗滑桩及滑坡整体有效性评价
        3.3.1 安全系数和滑坡推力确定
        3.3.2 安全系数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天高速封家坝边坡抗滑桩失效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工程区域地质状况
        4.2.1 地形地貌
        4.2.2 区域地质构造
        4.2.3 气象水文
        4.2.4 地层岩性
        4.2.5 水文地质特征
    4.3 边坡初始设计方案
    4.4 边坡开挖及抗滑桩有限元分析
        4.4.1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4.4.2 有限元分析强度折减理论
        4.4.3 封家坝边坡数值模型
        4.4.4 封家坝边坡与抗滑桩有限元模拟分析
        4.4.5 抗滑桩弯矩和桩顶位移安全性评价
        4.4.6 滑坡整体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十天高速黄家坡滑坡稳定性分析
    5.1 黄家坡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5.1.1 地形地貌
        5.1.2 水文和气象条件
        5.1.3 地层岩性
        5.1.4 地质构造
        5.1.5 地震
    5.2 黄家坡滑坡的勘察
    5.3 滑坡成因及机制分析
    5.4 黄家坡滑坡采用治理方案
    5.5 抗滑桩在滑坡治理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
        5.5.1 黄家坡滑坡数值模型
        5.5.2 黄家坡滑坡与锚索抗滑桩的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5.5.3 结构物受力分析
        5.5.4 滑坡整体稳定性分析
    5.6 黄家坡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5.6.1 桩顶挡墙位移数据分析
        5.6.2 钢筋应力数据分析
        5.6.3 桩后土压力数据分析
        5.6.4 深部位移数据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隧道变形和围岩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1.2.3. 隧道与滑坡的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2.4. 隧道-滑坡加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1.2.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价值
        1.3.1. 隧道-滑坡体系的工程安全性评价
        1.3.2. 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
        1.3.3. 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控制技术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现场调研和监测测试方案
        1.4.2. 隧道-滑坡体系的理论研究
        1.4.3. 隧道-滑坡体系的数值分析研究
        1.4.4. 隧道-滑坡体系响应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2 武罐高速公路沿线工程地质特征与隧道-滑坡的坡体结构类型
    2.1 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2.2 区域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2.3 区域稳定性评价
    2.4 沿线隧道-滑坡分布及坡体结构类型
        2.4.1. 沿线隧道-滑坡分布概况
        2.4.2. 隧道-滑坡坡体结构的建立方法
        2.4.3. 各类型的隧道-滑坡的坡体结构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隧道-滑坡体系类型和隧道受力变形模式研究
    3.1 概况
    3.2 隧道-滑坡体系的类型划分
    3.3 隧道-滑坡平行体系的受力变形模式
        3.3.1. 隧道与滑面相交
        3.3.2. 隧道从滑体下方穿越
        3.3.3. 隧道从滑体两侧通过
    3.4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的受力变形模式
        3.4.1. 隧道位于滑坡体内(单滑面)
        3.4.2. 隧道位于滑坡体内(多滑面)
        3.4.3. 隧道位于滑坡体外
    3.5 隧道-滑坡斜交体系的受力变形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滑坡体系典型模式的解析分析
    4.1 概况
    4.2 隧道穿越滑动带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2.1. 隧道开挖对围岩的扰动范围
        4.2.2. 隧道穿越滑带时支护结构荷载分析
    4.3 隧道下穿滑坡时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3.1. 最小安全下穿距离
        4.3.2. 隧道支护结构荷载分析
    4.4 平行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4.1. 平行体系的力学模型和基本假设
        4.4.2. 平行体系力学模型的求解
    4.5 正交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5.1. 正交体系的力学模型和基本假设
        4.5.2. 正交体系力学模型的求解
    4.6 本章小结
5 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分析
    5.1 基于点安全系数的隧道-滑坡体系变形机理分析理论
        5.1.1. 隧道-滑坡体系的空间变形机理分析原理
        5.1.2. 基于应力状态点安全系数的坡体和围岩变形机理分析
        5.1.3. 基于接触面点安全系数的坡体变形机理分析
    5.2 变形机理的数值分析研究
        5.2.1. 典型工点概况
        5.2.2. 圆台子隧道-滑坡数值分析模型
        5.2.3.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5.2.4. 模拟工况设计
        5.2.5. 计算结果分析
    5.3 变形机理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5.3.1. 试验原型和参数选取
        5.3.2. 相似关系、相似材料配制和选取
        5.3.3. 试验工况考虑与设计
        5.3.4. 试验装置、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5.3.5.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5.3.6.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结论
    5.4 变形机理的现场试验研究
        5.4.1. 隧道和滑坡变形总体情况
        5.4.2. 滑坡深部位移测试与分析
        5.4.3. 滑坡地表位移监测与分析
        5.4.4. 隧道围岩压力测试与分析
        5.4.5. 隧道钢拱架应力、应变监测与分析
        5.4.6. 现场监测、测试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预加固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6.1 概况
    6.2 预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6.2.1. 隧道工程的预加固技术
        6.2.2. 滑坡工程的预加固技术
    6.3 预加固技术的的作用机理和设计理念
        6.3.1. 坡体预加固系统的作用机理
        6.3.2. 隧道预加固系统作用机理
        6.3.3. 预加固技术的设计理念
    6.4 变形控制技术的数值分析研究
        6.4.1. 典型工点概况
        6.4.2. 阳坡里隧道-滑坡体系的数值模型
        6.4.3. 计算参数选取
        6.4.4. 滑动面参数反演分析
        6.4.5. 模拟工况设计
        6.4.6. 模型特征参考线(剖面线)位置
        6.4.7. 数值仿真过程分析
        6.4.8. 各工况稳定性及变形的综合比较
    6.5 变形控制技术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6.5.1. 试验原形与参数选取
        6.5.2. 相似关系、相似材料配制和选取
        6.5.3. 试验工况考虑与设计
        6.5.4. 试验装置、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6.5.5. 试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6.5.6. 试验结果分析
        6.5.7.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结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性成果体现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详细摘要

(5)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滑坡研究现状
        1.2.2 滑坡机理研究现状
        1.2.3 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2.4 滑坡防治研究现状
        1.2.5 碎裂岩质边坡失稳机理研究现状
        1.2.6 存在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路线
2 碎裂岩质滑坡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
    2.1 引言
    2.2 滑坡基本特征
        2.2.1 滑坡形态特征
        2.2.2 滑坡结构特征
        2.2.3 滑坡体变形特征
    2.3 双大路滑坡形成条件
        2.3.1 区域地质背景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3.4 地震地质
        2.3.5 水文地质
    2.4 本章小结
3 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岩体结构的成因机理
        3.2.1 岩石的建造特征
        3.2.2 岩体的构造改造
        3.2.3 岩体的表生改造
    3.3 层间错动带的形成机制
        3.3.1 层间错动带的构造解释
        3.3.2 双大路滑坡地质体层间错动带的形成
    3.4 卸荷影响范围的确定方法
        3.4.1 边坡初始应力场
        3.4.2 坡体中附加应力理论解
        3.4.3 开挖卸荷后的坡体应力场
        3.4.4 卸荷影响范围的确定方法
    3.5 基于卸荷效应的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3.5.1 卸荷对层间错动带的影响
        3.5.2 双大路滑坡形成演化机制
    3.6 滑坡演化趋势分析
    3.7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破坏机制分析
        3.7.1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变形破坏规律
        3.7.2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破坏力学机制分析
        3.7.3 碎裂岩质边坡坍塌与滑坡的生成条件
    3.8 本章小结
4 碎裂岩质滑坡的参数选取及稳定性评价研究
    4.1 引言
    4.2 滑坡地质体力学参数特征
        4.2.1 滑坡体地质模型的确立
        4.2.2 滑带岩土参数的选用原则
        4.2.3 抗滑段潜在滑带岩体的力学参数特征
        4.2.4 主滑段滑带岩土的力学参数特征
        4.2.5 牵引段滑带岩体的力学参数特征
    4.3 岩体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
        4.3.1 滑坡岩体的力学参数试验方法选择
        4.3.2 滑坡岩体的力学参数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3.3 滑坡岩体试验计算结果
    4.4 抗滑段潜在滑带抗剪强度参数的确定
        4.4.1 路堑边坡反分析计算模型
        4.4.2 力学参数指标的确定
    4.5 主滑段滑带岩土抗剪强度参数的确定
        4.5.1 参数取值区间的确定
        4.5.2 基于变形特征的滑动稳定系数确定
        4.5.3 抗滑段潜在滑带的确定
        4.5.4 主滑段滑带岩土抗剪强度参数的确定
    4.6 滑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4.7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评价
        4.7.1 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4.7.2 路堑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4.7.3 路堑边坡破坏模式选择
        4.7.4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
    4.8 双大路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4.8.1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
        4.8.2 不同工况下稳定系数确定
        4.8.3 基于强度折减安全系数的推力计算
    4.9 本章小结
5 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稳定性评价的数值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数值方法基本原理
        5.2.1 基本原理
        5.2.2 本构模型
    5.3 卸荷条件下坡体响应规律研究
        5.3.1 计算方法
        5.3.2 计算模型
        5.3.3 边界条件和参数
        5.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 碎裂岩质滑坡变形破坏机制
        5.4.1 计算方法
        5.4.2 基于 UDEC 法的变形破坏机制
        5.4.3 基于 FLAC3D 法的变形破坏机制
    5.5 碎裂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
        5.5.1 强度折减法原理
        5.5.2 计算模型及参数
        5.5.3 计算结果
    5.6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
        5.6.1 计算方法
        5.6.2 计算模型及参数
        5.6.3 计算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碎裂岩质滑坡锚索格构梁控制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滑坡加固技术方法的选择
    6.3 锚索锚固段设计方法
        6.3.1 锚固段荷载传递规律
        6.3.2 锚固段长度确定方法
        6.3.3 锚索抗拔力的试验研究
    6.4 碎裂岩质滑坡锚固设计理论
        6.4.1 锚固力对坡体加固机理
        6.4.2 锚索格构梁支护适应性研究
        6.4.3 碎裂岩质滑坡锚固设计方法
    6.5 格构梁设计方法
        6.5.1 格构梁设计理论概述
        6.5.2 考虑纵横梁共同受力的格构梁内力计算方法
        6.5.3 双大路滑坡格构梁设计
        6.5.4 格构梁内力监测分析
    6.6 碎裂岩质滑坡控制效果评价
        6.6.1 滑坡控制技术方案
        6.6.2 控制效果评价方法
        6.6.3 控制效果评价
        6.6.4 控制效果的数值模型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碎裂岩体格构梁间植被护坡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碎裂岩体的表层稳定问题
        7.2.1 锚索格构梁作用下坡体的浅表层松弛效应
        7.2.2 碎裂岩体的表层稳定问题
        7.2.3 表层稳定对锚固体系影响
    7.3 植被护坡工作机理
    7.4 碎裂岩体植被护坡技术选择
    7.5 格构间固土工程措施
    7.6 植被基质选用分析
    7.7 植被物种选择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西藏自治区国道318线田妥镇滑坡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实例调查法
        1.3.2 案例研究方法
        1.3.3 数理分析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收集和监测设备埋设阶段(2009 年 8 月-2010 年 6 月)
        1.4.2 研究试验监测阶段(2010 年 6 月-2011 年 2 月)
        1.4.3 研究论文编写阶段(2011 年 2 月-2011 年 6 月)
第二章 国道 318 线公路地理环境及滑坡特征
    2.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气象
        2.1.3 人文环境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及岩性
        2.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2.2.4 水文地质
    2.3 滑坡的基本特征
        2.3.1 滑坡的形态特征
        2.3.2 滑坡结构特征
        2.3.3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2.3.4 稳定性评价及活动性分析
        2.3.5 K3668+650-K3668+700 段高边坡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岩石顺层滑坡发生和运动机理研究
    3.1 依托工程概况
    3.2 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结构特征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3.2.4 气象水文特征
        3.2.5 水文地质条件
        3.2.6 滑坡的基本特征
    3.3 滑坡的动态规律
        3.3.1 深部位移监测的基本原理
        3.3.2 监测成果及分析
    3.4 滑带土的物理力学试验
        3.4.1 滑带土的成因和特征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滑坡滑动过程的数值模拟
        3.5.1 数值分析思路
        3.5.2 路堑开挖后坡体应力的重分布与变形机制分析
        3.5.3 抗滑桩、减载等防治工程实施后坡体应力重分布与变形机制分析
        3.5.4 滑坡稳定性评价
    3.6 小结
第四章 实体试验工程受力检测
    4.1 主要测试内容
    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K28+905 工点测试结果及分析
        4.2.2 K31+381 工点测试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滑坡灾害治理技术及治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5.1 滑坡整治工程设计
        5.1.1 设计原则
        5.1.2 滑坡的防治应遵循的原则
        5.1.3 滑坡整治工程措施
        5.1.4 施工组织计划
        5.1.5 边坡监测内容
        5.1.6 滑坡的监测方法
        5.1.7 田妥镇段滑坡的监测
    5.2 微型群桩在田妥镇滑坡的运用
        5.2.1 微型桩加固边坡的机理分析
        5.2.2 微型桩加固边坡的布置形式
    5.3 总体效益分析
    5.4 依托工程的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谢辞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四川省S302贝尔隧道纵向变形开裂机理及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衬砌变形开裂机理研究现状
        1.2.2 隧道衬砌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2.3 目前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方法
第2章 贝尔隧道工程概况及斜坡地质特征
    2.1 工程概况
    2.2 斜坡地质特征
    2.3 小结
第3章 滑坡隧道类型及衬砌裂破坏机理分析
    3.1 滑坡隧道的分类
    3.2 滑坡地段隧道变形破坏特征
    3.3 滑坡隧道地质力学模型及受力分析
    3.4 其它因素引起的隧道衬砌破坏成因
    3.5 贝尔隧道衬砌受力分析
        3.5.1 隧道衬砌裂缝分布
        3.5.2 隧道衬砌破坏机理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隧道衬砌加固新型结构研究
    4.1 现有隧道衬砌主要加固技术简述
    4.2 隧道衬砌裂缝新型加固结构研究
        4.2.1 新型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4.2.2 新型结构荷载计算
        4.2.3 隧道衬砌新型加固结构分析
    4.3 隧道衬砌内力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隧道衬砌新型加固结构及斜坡系统数值分析
    5.1 FLAC3D程序简介
    5.2 隧道衬砌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5.2.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5.2.2 计算模型参数选取
        5.2.3 衬砌加固模拟结果分析
        5.2.4 衬砌模拟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震后公路抗滑桩工作状态评估方法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抗滑桩在滑坡灾害中的应用
        1.2.1 抗滑桩的发展
        1.2.2 抗滑桩的计算方法
        1.2.3 抗滑桩的设计
        1.2.4 抗滑桩评估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常见抗滑桩失效类型及原因分析
    2.1 抗滑桩常见失效类型
        2.1.1 抗滑桩剪断和折断
        2.1.2 抗滑桩推倒或推歪
        2.1.3 抗滑桩土拱效应失效
        2.1.4 抗滑桩发生越顶
    2.2 抗滑桩安全性影响因素
        2.2.1 勘察阶段查明地质情况
        2.2.2 设计阶段针对滑坡病害
        2.2.3 施工阶段保证施工质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滑桩工作状态影响因素
    3.1 抗滑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对其工作状态影响
    3.2 桩长对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
    3.3 桩身完整性对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
    3.4 钢筋笼长度及钢筋锈蚀对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
    3.5 桩身混凝土强度对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
    3.6 地震对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
        3.6.1 基于上限定理的抗滑桩锚固体系稳定性分析
        3.6.2 地震作用下抗滑桩失效机理
    3.7 数值模拟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滑桩工作状态评估流程和方法
    4.1 抗滑桩工作状态评估流程
    4.2 抗滑桩的检测
        4.2.1 抗滑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
        4.2.2 抗滑桩声波透射法检测
        4.2.3 抗滑桩检测分类及判别标准
    4.3 抗滑桩工作状态评估
        4.3.1 抗滑桩技术状态评估
        4.3.2 抗滑桩局部工作状态评估
        4.3.3 抗滑桩整体工作状态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震后抗滑桩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
    5.1 模型的建立
    5.2 一根抗滑桩失效的情况
    5.3 两根抗滑桩失效的情况
    5.4 三抗滑桩根桩失效的情况
    5.5 桩身发生损伤的情况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滑桩加固技术
    6.1 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
    6.2 抗滑桩加固技术
    6.3 注浆加固技术
    6.4 预应力锚索框架加固技术
    6.5 接桩加固技术
    6.6 挡土结构加固技术
    6.7 排水设施加固技术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9)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老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
        1.2.2 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对策的研究
        1.2.3 古老滑坡病害勘察技术的研究
        1.2.4 抗滑桩工后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古老滑坡病害研究理论基础
    2.1 古老滑坡病害的形成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
    2.2 古老滑坡病害的诱发因素
        2.2.1 大气降雨
        2.2.2 河岸冲刷
        2.2.3 开挖坡脚
        2.2.4 斜坡上部加载
        2.2.5 采空塌陷
        2.2.6 爆破震动
        2.2.7 地震
        2.2.8 河(库)水位升降
        2.2.9 破坏植被
        2.2.10 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渗透
    2.3 古老滑坡病害的发展规律
        2.3.1 滑坡的发育过程
        2.3.2 滑坡的坡体结构与破坏模式
        2.3.3 滑带土的变形破坏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福建山区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
    3.1 福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与古老滑坡病害
        3.1.1 自然地理条件与区域地质基础
        3.1.2 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
        3.1.3 边坡工程建设中的古老滑坡病害
    3.2 边坡开挖卸荷对古老滑坡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3.2.1 边坡开挖卸荷松弛的概念
        3.2.2 边坡开挖卸荷松弛的力学机制
        3.2.3 边坡开挖卸荷松弛效应
    3.3 古老滑坡病害复活变形与破坏机理
        3.3.1 福建山区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概况
        3.3.2 福建山区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类型及其变形机理
    3.4 典型古老滑坡病害及其整治工程对策
        3.4.1 福宁高速公路八尺门滑坡
        3.4.2 浦南高速公路金斗山滑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关键技术研究
    4.1 古老滑坡病害勘察技术
        4.1.1 勘察目的
        4.1.2 勘察阶段
        4.1.3 勘探方法
    4.2 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对策
        4.2.1 古老滑坡病害整治的原则
        4.2.2 古老滑坡病害整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4.2.3 福建山区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对策
    4.3 抗滑桩工程的应用和发展
        4.3.1 抗滑桩工程概况
        4.3.2 抗滑桩的类型
        4.3.3 抗滑桩在福建山区高速公路古老滑坡整治中的应用
    4.4 抗滑桩工程工后效果评估技术
        4.4.1 数值分析评估方法
        4.4.2 模型试验评估方法
        4.4.3 现场测试评估方法
        4.4.4 综合分析评估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工程实例
    5.1 永武高速205国道改线段山体滑坡
        5.1.1 工程概况
        5.1.2 变形发展历史
    5.2 工程地质条件
        5.2.1 地形地貌
        5.2.2 地质构造及地震
        5.2.3 地层岩性
        5.2.4 水文地质条件
    5.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与成因分析
        5.3.1 滑坡分区分块特征
        5.3.2 滑坡复活变形成因机制
    5.4 滑坡病害整治工程
    5.5 滑坡深部位移动态监测分析
    5.6 抗滑桩工后效果评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工作情况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与生产项目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情况

四、锚索桩整治同类土滑坡病害设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奉云高速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D]. 李菊芳.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6)
  • [2]考虑地震作用的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研究[D]. 任国强.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4(03)
  • [3]抗滑桩失效判断与滑坡稳定性分析[D]. 孙岩平. 长安大学, 2013(05)
  • [4]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吴红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2(02)
  • [5]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D]. 朱志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6]西藏自治区国道318线田妥镇滑坡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何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5)
  • [7]四川省S302贝尔隧道纵向变形开裂机理及治理方案研究[D]. 李海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8]震后公路抗滑桩工作状态评估方法及加固技术研究[D]. 李春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9]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关键技术研究[D]. 张亮.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0(03)
  • [10]锚索(普通)抗滑桩通用设计软件的研发与应用[J]. 尉学勇,喻林青,刘卫民,蔡庆娥,赵冬.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05)

标签:;  ;  ;  ;  ;  

类似土壤滑坡病害的锚索桩修复设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