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谁红

本世纪谁红

一、这个世纪什么人才吃香(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认为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董爽[2](2021)在《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对象是中国电视舞蹈综艺,聚焦于2006——2020年间的他鉴与本土化过程。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国外电视舞蹈综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梳理,以英、美两国的电视舞蹈综艺为例,归纳出其由公共教育至商业化的转向特征,并具体叙述了早期的商业化文娱节目与之后领潮的电视舞蹈节目;第二章论述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历程,并将其归纳为四个发展阶段,比对分析它与英美电视舞蹈综艺的发展路径。并在中国电视生态变革的背景下,分析舞蹈综艺节目的商业化驱动、“模式”效仿与创新的难题。第三章将《舞蹈风暴》作为田野个案研究对象,以技术迭代为支撑背景,分析电视舞蹈综艺他鉴中的本土体现、本土化中的调适、本土化后的结果。第四章承接前两章中的内容,以国内电视舞蹈综艺他鉴和本土化中的媒介、舞蹈和人为落脚点,指出本土化中的共性特征,共有四个方面:舞蹈综艺制作的本土意识和创新、舞蹈的行业市场和公共空间的变化、舞蹈综艺公共领域中的特性以及舞蹈从业者的选择和态度,勾勒出国内外传媒影响下中国舞蹈文化传播的变化。

曹佳颖[3](2021)在《明清小说中“才妓”形象变迁及其文化透视》文中提出因在历史与文学作品中的特殊身份,才妓文化一直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研究对象,对于才妓本身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才妓的定义和文化意蕴随着历史变迁而产生变化。学术界对才妓群体形象外延层面的研究较少,尤其从“才妓”形象变迁的角度,即从明清文人对于“才妓”态度转变的角度,探究文人的文化心态的研究比较零散,缺少系统性论述。因此本文就以明清代表性妓女题材小说为研究材料,从才妓与嫖客的关系变化中,观察传统的“知遇感恩”是如何被商业逻辑所取代的,探索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进而探讨所折射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转变及导向现代性的思考。论文总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概述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历史角度分析“才妓”形象。对小说中“才妓”形象进行历史渊源的追溯,再从“同性他者”——明清江南地区的才女群体以及普通妓女群体的角度,分析才妓群体特征,最后辨析“才妓”作为文化意蕴的象征性符号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寄托了何种文人理想。第二章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对明清小说中的“才妓”形象进行文化透视。通过总结明清小说中代表性文本对才妓的态度,探究说明“才妓”之“才”作为文化资本的存在是如何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本的;再与晚清社会变革相结合分析“才”的异变,即“吟风弄月之才”向“心怀家国之才”的转变,旧式“才妓”之“才”在一种新的政治要求下是如何完成转型的。第三章在晚清商业伦理体系下,对晚清小说中的“新式名妓”形象进行探析。结合上海开埠的历史背景,剖析在新式文人眼里,在这样一个新的商业伦理体系下,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下的“才”是如何显得可笑和不合时宜,是如何被新奇、猎奇的趣味所替代,商业模式是如何取代原有的“才子佳人”模式的,进而探究这种新的审美趣味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所折射的社会伦理价值。

裴红幸[4](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王朱杰[5](2020)在《乡土文学写作中的劳动伦理研究(1942-2010)》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选取劳动伦理作为进入乡土文学论述的关口,是因为在中国近代以来的语境之中,劳动这一语词有其独特的历史意味。它既在革命历史叙述中成为执行阶级分层、推进革命在“暴力斗争”中前行的强劲的叙事动力,也在革命现代性实践全面铺开时升华为一个过于负重的哲学语词。而当时间进入1980年代,这样一种劳动伦理在充满乐观精神的解放叙事中仍然担纲了似曾相识的历史角色,使文学迁延为中规中矩的意识形态的演绎。即使在“共名”基本模糊的90年代,对于在乡土中浸润良久的作家来说,革命年代的劳动经历仍是组成其心理记忆的重要内容,厚积的劳动经验转化为他们最可宝贵的创作资源,为当时成为潮流的历史重述提供了坚实的现实支撑和饱满的情感蕴涵,甚至构成了他们观察、把握、认知时代现实的潜在思维角度。论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评析。第一章主要围绕延安文学,从劳动伦理的乡土性与政治性、政治性劳动伦理对传统的借用和民间德性对政治德性的负向反馈、劳动伦理与农民主体生成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在延安文学所描述的劳动伦理中,针对土地的劳动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更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农民“本分”,衍生出安土重迁、自食其力、克勤克俭等乡土性道德意义。所以,即便在一种政治外壳的包裹下,仍能看到乡土性劳动伦理的意义结构所发挥的某种限制、支撑作用。但在总体上,这一时期的文学所欲建构的劳动伦理,仍是一种政治性伦理。在建构过程中,叙述者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入,抬升劳动的地位,使其由一个传统的具体的伦理范畴蜕变为现代性的抽象的政治经济学概念,由一种农耕时代的乡土德性转化为政治德性,为建国后整体性、统制性政治经济结构下乌托邦劳动伦理的提出做了一种思想或者说逻辑上的准备。政治性劳动伦理在进入民间文化的意义场域时,往往通过对传统的借用,获得自身传播的合法性,同时,其本身质的规定性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损耗,在落地之时得到一种似是而非的转换,在理解的同时被消解,最终造成南橘北枳的结果。在劳动主体上,此时延安文学建构的是一种乡土性伦理主体,即符合传统道德要求的本分的“庄稼人”,在这个“庄稼人”身上,我们看不到像后来“十七年文学”塑造的劳动新人身上那种物质与意识、肉体与精神的现代二元对立,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克服,而是二者混融后所呈现出的一种灰色状态。第二章重点论述“十七年文学”对劳动乌托邦的建构。在这一时段,劳动伦理中政治德性的一面,即公共性的、诉诸彼岸的、精神性的劳动价值观不断克服利己性的、世俗的、物质化的乡土德性,直至定于一尊。劳动乌托邦伦理在建构和传播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的说服力和合法性,借助了科学、性别解放、国家计划等现代性知识话语。“劳动光荣”是结构劳动乌托邦伦理的重要意义维度。“劳动”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农人本色,而是由传统伦理视域下的“劳动本分”转换为国家政治所推崇的“劳动光荣”——一种政治品性,具有了传统道德价值之外的政治以及相应的美学价值。劳动改造是结构劳动乌托邦伦理的另一维度,它的目的在于改造、纯化、提升此岸人民的人性质素,重塑一种崭新的历史主体和阶级主体,以获得通往未来世界的通行证。遵循劳动乌托邦的伦理逻辑,“十七年文学”建构出一种无私的、完全“生产性”的阶级主体——劳动新人。对劳动新人的塑造和想象实际上是后发国家在现代性焦虑支配下的“赶超心态”的反映,也出于应对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现实考量。第三章着眼于1980年代这一时段,以崩解和延续为关键词,剖析出解冻时期劳动伦理的拐点心态,一方面对革命年代的劳动乌托邦表现出修复、乃至重构的意图,但另一方面,劳动光荣又在一定程度上逸出了这一意义系统,而显现出传统乡土固有伦理的精神底色。“劳动改造”这样一种以人本身为对象的革命现代性实践话语,在新时期文学中非但没有得到扬弃,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归来者”的叙述中,得到一种改头换面的重新理解,由一种较为纯粹的意识形态话语,扩展为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象征性语词。与“十七年文学”的乌托邦劳动不同,指向日常的、此岸的、以满足世俗欲求为旨归的“劳动致富”成为劳动伦理新的合法性依据。相应地,与“十七年文学”对土地动的推崇相反,在改革文学中,劳动的等级次序被反转,受到推崇的是脱离土地的商业劳动。与传统的小农生产相比,这种劳动形式能快速累积财富,显着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水平,契合人们关于改革开放年代的种种物质想象。另外,在一个刚刚解冻的年代,对后发国家来说,现代化被首先等同于市场化,市场语境中的商业劳动,一方面,会迅速累积起巨大的物质财富,达致国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被认为会生成一种全新的现代性人格,达到民强——个人现代化的目标。但这种有关劳动和精神关联的话语,随着市场机制的形成和消费逻辑的推进,二者的破裂再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改造世界、劳动光荣、解放生产力、共同富裕、现代化等等劳动的精神性后缀渐次弱化、凋落,而经济的面向日益凸显,蠕动在底层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现代化尺度的农民作为一个阶层,始终没有跃进社会的中心,其身上也并没有生发一种与现代化劳动方式相伴随的、与传统人格从根本上相区别的现代性主体人格。相反,在一种实利主义时代氛围的裹挟下,被重新召回的人性原欲日益凸显其陈旧的、本我的底色,并渐渐显现出狰狞的一面,乃至搅动了历史文化传统中沉滓的泛起,这甚至可以被描述为现代化乐观想象的最初的幻灭。80年代中期以后,寻根文学出场,先民们的生存样式或者劳动方式成为寻根文学文化分析的重要表征,其所内涵的伦理精神成为文化之根的重要隐喻。第四章横跨1990年代直至新世纪之初,重点围绕现实主义基质的现代乡土叙事,从历史祛蔽、自为的劳动主体、揉入现实质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说。在这类有着现实主义基质的现代乡土叙事文本中,曾由“十七年文学”所形塑的劳动乌托邦得以全面重述甚至是被颠覆。书写者从自我的体己经验和在场的乡土故事出发,将被意识形态固化的历史叙述重新历史化,从劳动乌托邦的反现代性和乡土时间的空间化两个角度着手,将大写的、符号的、单向度的历史还原为小写的、具象的、纷芜的人性心相,将劳动乌托邦下的政治狂欢还原为一场场掺杂着或卑劣或崇高人性的生存折腾,呈现其迷狂、怪诞而又不乏激越的复杂面貌。与历史的重述相比,现实主义基质乡土叙事捕捉到了劳动伦理在现实乡土中所发生的变异:80年代改革开放启动之际改革叙事中得以张扬的劳动致富、致强的现代性想象被置换为商业化浪潮里的物欲竞逐,权力寻租和市场逻辑互为渗透又互为犄角,劳动在实现祛魅的同时,几乎褪尽了所有的政治抑或文化神性,对物质欲望永无止境、花样翻新的餍足成为其唯一的动力和效能尺度。在现实主义基质乡土叙事中,劳动的肉体消耗本质得以刷新,劳动成为身体的劳动,身体也成为劳动的身体,劳动与身体互为抵抗又互为确证,在一种互文的意义上,历史风云中的乡土疼痛得以清晰传递,乡村因此由此前受难的客体跃居为受难主体。

郑燕凤[6](2019)在《汉印尼惯用语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与劳动中创造并广泛应用于日常交际的一种固定短语,具有意义整体性、语义双层性和情感色彩鲜明等特点。由于中和印尼在社会习俗、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惯用语本身具有特殊性,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就目前来看,有关汉印尼惯用语的对比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出它们的共性与差异,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刻地认识两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两人民的友好往来。本文以汉印尼惯用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其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归纳出两者的共性与差异。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汉印尼惯用语做出明确的界定,为下文惯用语语料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次,对汉印尼惯用语的来源、结构特征、语义特点和句法功能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根据喻体和喻义的关系将汉印尼惯用语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即基本相同、不完全相同和完全不相同,基本相同即喻体和喻义大致都相同;不完全相同主要分为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两种情况;完全不相同可分为汉语里特有的和印尼语里特有的两种情况。再者,对汉印尼语中与动物形象、人体器官有关的惯用语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探究其产生异同的缘由。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为汉语惯用语教学服务。

王素素(SITATHORN SASIPHATTHANAPHA)[7](2019)在《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的惯用语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共用惯语现象经常用在汉语和泰语中,惯用语出现在早期人们的生活中因为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语义和丰富的隐喻,许多人用惯用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当惯用语被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后,一个语言现象就会发生并且它在语言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和泰语中以“吃”字为首的惯用语,在两国语言当中尽管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各国民族之间风俗习惯的强烈特色,但是因为两国的历史背景和习俗文化的不同,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也出现了显着差异。为了加深对汉语和泰语中以“吃”为首的惯用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针对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的惯用语进行分析与对比,共分为9章的内容。具体如下:绪论,介绍了汉语与泰语两国中以“吃”字为首的惯用语的研究现状与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介绍了汉泰语中惯用语的界定和特点。第二章至第七章,针对汉语和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来源、类别、音节、语义、语法、语用6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各方面上存在着不少的区别,直接影响泰国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的过程。第八章针对前面的对比内容,对60名汉语水平达到HSK5级或以上的泰国来华留学生进行了偏误调查与分析,又发现学生汉语惯用语习得中的一些偏误现象,所以在最后一章针对这一些偏误现象提出了一些教学和学习的建议。本文希望这次研究成果能帮助泰国来华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和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来源、类别、音节、语义、语法、语用6个方面的异同,从而能提高教师的惯用语教学和学生的惯用语学习的效率。

丁美玲(DINH MY LINH)[8](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常培丽[9](2019)在《《走到人生边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当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外译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桥梁。与典籍、诗歌、小说相比,由于散文语言通俗易懂,受众更广,在向外推介中华文化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显着。中国着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是学贯中西的集大成者。此次翻译报告选取了杨绛先生于96岁高龄时所着的一部散文作品《走到人生边上》为翻译材料。这部作品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杨绛先生的人生哲思,后半部分记录了她一生中难忘的人和事。本翻译报告选取了作品的前半部分,即选取了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五章节作为翻译对象,以期推介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作品。此翻译实践报告主要以英汉对比为手段,不仅希冀准确传达原作的内容,还希望准确转达原作的意旨。通过研读原文作品,笔者发现本次翻译任务的重点与难点主要集中在大量文化负载词和作品风格的传译上。在借鉴杨绛先生着名作品《我们仨》的英译本和归纳前人散文翻译策略的基础上,本文以范畴理论、刘宓庆的风格标记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指导,保证了译文的流畅自然,能够较好地顺应译入语读者的认知习惯,以尽量满足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译入语读者的需要。本次翻译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实践报告概述,包括撰写背景、撰写意义与目的、源语文本及作者简介和翻译报告结构等内容;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的翻译重难点及应对策略和翻译校对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结合本翻译报告的重难点,从文化负载词、句子风格和语篇衔接等方面,运用范畴理论、风格标记论和顺应论相关理论对具体的汉英翻译实例展开了分析研究;第四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发现、收获与不足,为日后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刘姝妤[10](2019)在《高级汉语口语课文化因素教学设计 ——以《梨可不能分着吃》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想要主动去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孔子学院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家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重视,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口语课对于培养第二语言习得者实际交际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个模拟的具体交际环境,让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习得汉语。文化点的教学是口语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能够了解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含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虽然目前对于汉语高级口语课程的研究有了不小的成果,但是缺乏对于其中文化因素的教学设计的研究,且大多都是对具体教学理论的研究,具体实践研究较少,涉及到某一具体课程或者活动文化因素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如此一来,对于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程文化因素的研究不免有些显得过于宽泛与空洞。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高级口语课程中文化因素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并对《梨可不能分着吃》这一课中的文化因素设计出详细的教学计划,以基本的教学原则为基础,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在课堂实践和课后反馈中来检验此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得出比较合理的教学建议,以期有助于高级汉语口语课程的发展与改进。

二、这个世纪什么人才吃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个世纪什么人才吃香(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2)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外电视舞蹈综艺概略
    第一节 主流媒体的公共责任
        一、英国BBC
        二、美国CBS
    第二节 商业化转向
        一、早期的商业化文娱节目
        二、领潮的电视舞蹈节目
        (一)《来跳舞吧》与《舞动奇迹》
        (二)《舞魅天下》与《与星共舞》
第二章 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历程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2000——2005 年电视舞蹈综艺“初创期”
        二、2006——2014 年电视舞蹈综艺“勃发期”
        三、2015——2016 年电视舞蹈综艺“停滞期”
        四、2017——2020 年电视舞蹈综艺“黄金期”
    第二节 变革和效仿
        一、生态变革
        二、模式效仿
    第三节 创新难题
第三章 个案研究:《舞蹈风暴》的他鉴和本土化
    第一节 他鉴模式的本土体现
        一、舞蹈之外的角色设定
        二、受众参与
    第二节 本土化中的调适
        一、节目的重新定位
        二、素材与人才的选择
        三、大众化的适应调整
        四、新媒体中的营销与大众传播
        (一)多屏营销
        (二)粉丝社群
    第三节 本土化后的结果
        一、技术创新
        二、赛制中真正的幕后“推手”——编导
        三、对舞蹈创编的催化
第四章 他鉴和本土化中的媒介、舞蹈和人
    第一节 舞蹈综艺制作的本土意识和创新
    第二节 舞蹈的行业市场和公共空间
        一、“全球舞蹈超市”
        二、舞蹈空间的拓展
    第三节 舞蹈综艺公共领域中的特性
        一、综艺内容对社会文化的反映
        二、受众参与和民主权利的体现
        三、媒体助推大众审美
    第四节 舞蹈从业者的选择和态度
        一、体制内演员对市场的接纳
        二、舞蹈专业群体的“抵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99——2020 年电视舞蹈、舞蹈综艺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舞蹈风暴》个案田野调查相关人员采访名单
    附录三 田野个人采访记录(部分)
        一、采访冯双白记录
        二、采访夏小虎记录
        三、采访《舞蹈风暴》编导胡岩记录
        四、采访《舞蹈风暴》编导池咚咚记录
        五、采访郑子豪记录
    附录四 《舞蹈风暴》第一、二季作品名单(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明清小说中“才妓”形象变迁及其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上“才妓”形象的文化透视
    第一节 小说中“才妓”形象的历史渊源
        一 历史传说中的才妓原型
        二 才妓原型落实于小说文本
    第二节 “才妓”与“才女”之关系
        一 明清江南地区的“才女”文化
        二 才妓与才女:同性他者
    第三节 “才妓”作为文化意蕴的象征性符号
        一 “才妓”的群体特征
        二 “才妓”——寄托文人理想的符号
第二章 传统文化视角下明清小说中的“才妓”
    第一节:才妓之“才”作为文化资本之存在
        一 “吟风弄月之才”——传统才妓的文化资本
        二 吟风弄月之才的展现——文学涵养、儒雅风度
        三 吟风弄月之才的烘托——屋宇楼阁、精致陈设
        四 迎合士大夫世界的标准
    第二节:“吟风弄月之才”向“心怀家国之才”的转变
        一 清末女性观——提倡心怀家国思想
        二 “心怀家国之才”——旧“才”的异变
第三章 晚清商业伦理体系下才妓的没落与新式名妓的崛起
    第一节 晚清商业伦理体系的建立
        一 商业逻辑在十里洋场的主导地位
        二 不同于传统的新式妓院文化
    第二节 才妓之“才”成为不合时宜的存在
        一 文人与倌人的关系转变
        二 才妓之“才”的尴尬处境
        三 “商妓恋情”从文学边缘走向中心
    第三节 新式名妓之“新”替代旧式才妓之“才”
        一 新式名妓之“新”——洋场一大奇观
        二 第一批“做生意”的女商人
        三 以商业模式相处的名妓与嫖客
结语
参考文献

(4)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一、俚语的界定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标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俚语的性质
        二、俚语的特点
        三、俚语的特殊性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一、文化认同功能
        二、交际改善功能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禁忌回避功能
        五、时尚展现功能
        六、其他功能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一、俚语的分类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一、俚语的缘起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一、单音节词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三、声调差异
        四、叠词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一、来源一——颜色
        二、来源二——动物
        三、来源三——植物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一、适配环境
        二、结合对象
        三、注重内容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思维
        二、意象思维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一、风俗介绍
        二、例子说明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5)乡土文学写作中的劳动伦理研究(1942-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选题价值论证
    三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第一章 摇晃的平衡——延安文学中的劳动伦理
    第一节 劳动伦理的乡土性与政治性
        一 乡土性的限定
        二 政治性的传播
    第二节 借用与反馈——劳动伦理的建构
        一 民间德性的借用
        二 民间德性对政治德性的负向反馈
    第三节 劳动伦理与农民主体生成
        一 乡土伦理主体
        二 “庄稼人”的身体
第二章 失衡的伦理——“十七年文学”中的劳动乌托邦
    第一节 劳动乌托邦的提出
        一 提纯——“继续革命”
        二 现代性话语的移用
    第二节 劳动伦理建构的两个维度
        一 劳动光荣
        二 劳动改造
    第三节 劳动新人的诞生
        一 劳动新人的阶级本质
        二 劳动新人的政治肉身
第三章 赓续与新变——劳动伦理的“新时期”
    第一节 劳动伦理的赓续
        一 光荣伦理的不变与变
        二 改造功能的全新表达
    第二节 劳动伦理新建构
        一 合法性的新依据——劳动致富
        二 最后的隐喻——劳动的文化象征
    第三节 劳动主体的新胚与旧质
        一 结局:从新人格到旧欲望
        二 劳动与身体的解冻
第四章 脱魅的乡土——1990年代至世纪初的劳动伦理
    第一节 反现代的劳动与空间化的乡土
    第二节 自为的劳动主体
        一 抵达生命意识
        二 劳动与身体在场
    第三节 揉入现实质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汉印尼惯用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印尼惯用语的界定和来源
    第一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界定
    第二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来源
第二章 汉印尼惯用语的基本特征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第三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三章 汉印尼惯用语的对应关系分析
    第一节 汉印尼惯用语基本相同的情况
    第二节 汉印尼惯用语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第三节 汉印尼惯用语完全不相同的情况
第四章 汉语印尼语与动物形象、人体器官相关的惯用语考察对比
    第一节 动物形象在汉印尼惯用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第二节 与人体器官相关的惯用语在汉印尼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第五章 汉印尼惯用语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材方面
    第二节 教学建议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7)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的惯用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现状与选题缘由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由
    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3.1 研究方法
        3.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泰语中惯用语的界定与特点
    1.1 汉泰语中惯用语的界定
        1.1.1 汉语惯用语的界定
        1.1.2 泰语惯用语的界定
    1.2 汉泰语中惯用语的特点
        1.2.1 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1.2.2 泰语惯用语的特点
    1.3 小结
第二章 汉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来源对比
    2.1 汉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来源
    2.2 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来源
    2.3 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的惯用语来源对比
第三章 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类别对比
    3.1 汉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类别
    3.2 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类别
    3.3 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类别对比
第四章 汉泰语中“吃”字为首惯用语的音节对比
    4.1 汉语中“吃”字为首惯用语的音节
    4.2 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音节
    4.3 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音节对比
第五章 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义对比
    5.1 汉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义
    5.2 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义
    5.3 汉泰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义对比
第六章 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法对比
    6.1 汉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法
    6.2 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法
    6.3 汉泰语中“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法对比
第七章 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用对比
    7.1 汉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用
    7.2 泰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语用
    7.3 汉泰语中以“吃”为首惯用语的语用对比
第八章 泰国来华留学生习得汉语中以“吃”字为首惯用语的偏误调查与分析
    8.1 偏误调查
        8.1.1 调查设计
        8.1.2 情况统计
    8.2 偏误分析
        8.2.1 偏误类别
        8.2.2 偏误原因
    8.3 小结
第九章 教学建议
    9.1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9.2 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9.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概念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来源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2.访谈提问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走到人生边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实践报告概述
    1.1 撰写背景
    1.2 撰写目的及意义
    1.3 源语文本及作者简介
        1.3.1 作者简介
        1.3.2 源语文本内容简介
        1.3.3 源语语言风格分析
    1.4 翻译报告的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2.1.2 翻译工具的选择
        2.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2.2 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及应对策略
        2.2.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2.2 原文风格的传译
        2.2.3 文化语境的顺应
    2.3 翻译校对
        2.3.1 自我校对
        2.3.2 在线校对
        2.3.3 导师校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1.1 范畴错位法
        3.1.2 直译和意译法
        3.1.3 音译和加注法
    3.2 风格标记论下的句子翻译
        3.2.1 对应式换码
        3.2.2 重构式换码
        3.2.3 淡化式换码
    3.3 顺应论下的篇章翻译
        3.3.1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3.3.2 语境选择的顺应
第四章 结论
    4.1 研究新发现
    4.2 经验与收获
    4.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汉英对比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高级汉语口语课文化因素教学设计 ——以《梨可不能分着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关于本论题的研究情况综述
        1.2.1 教学设计研究概况
        1.2.2 高级汉语口语课程类型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级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2.2 合理选择教材
        2.2.1 选择发展的、变化的教材
        2.2.2 选择口语化、语言规范的教材
        2.2.3 选择有代表性的教材
    2.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章 高级汉语口语课中的文化点分析
    3.1 风俗文化
    3.2 历史典故
    3.3 道德文化
        3.3.1 礼貌用语
        3.3.2 委婉用语
第四章 《梨可不能分着吃》教学设计
    4.1 教学前端分析
        4.1.1 教学对象分析
        4.1.2 学习环境分析
        4.1.3 教学方法分析
        4.1.4 《梨可不能分着吃》文化点分析
        4.1.5 教学重点与难点
    4.2 教学设计
        4.2.1 第一讲
        4.2.2 第二讲
    4.3 对高级汉语口语课文化点教学设计的建议
        4.3.1 在课堂中重视交际的练习
        4.3.2 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理念
        4.3.3 重视文化对比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的有益尝试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这个世纪什么人才吃香(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D]. 董爽.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明清小说中“才妓”形象变迁及其文化透视[D]. 曹佳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5]乡土文学写作中的劳动伦理研究(1942-2010)[D]. 王朱杰. 山东大学, 2020(12)
  • [6]汉印尼惯用语对比分析[D]. 郑燕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汉泰语中以“吃”字为首的惯用语对比研究[D]. 王素素(SITATHORN SASIPHATTHANAPHA).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9]《走到人生边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常培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10]高级汉语口语课文化因素教学设计 ——以《梨可不能分着吃》为例[D]. 刘姝妤.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本世纪谁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