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对重度脑损伤后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对重度脑损伤后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一、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对严重脑损伤后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娜[1](2020)在《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针刺对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对营养状况的疗效观察,从机制层面初步阐述针刺疗法、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与营养状况的关系,为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治疗寻找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VS患者76例,利用SPSS20.0软件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西医康复治疗、肠内营养混悬液(enteral nutritional suspension,TPF)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针刺治疗。(1)营养状况评估:于治疗前后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于治疗前后及随访的第30、90天对所有受试者行营养风险筛查表(nutrition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评定。(2)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检测:在治疗前后收集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提取并纯化粪便样本中的核酸,进行基于16S r RNA基因可变区PCR扩增和测序,最后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受试者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代谢产物检测,分析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的含量。成果:(1)中医证候特征:根据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辩证,最终确定了六类证候类型,包括气虚血瘀型(61.84%)、血虚风动型(39.47%)、痰热闭窍型(30.26%)、心脾两虚型(25.00%)、痰湿阻窍型(17.11%)、肾精亏虚型(11.84%)。从虚实来看,64.47%的患者以虚证为主,35.53%的患者以实证为主。88.16%的患者为单一证型和2证型组合,以2证型组合最多为59.21%。体征证候以神呆不识、睁眼若视、手足肿胀、肢窍失用、便溺不知为主。从舌象上看,PVS患者舌质淡白比例较高,占63.16%;苔薄、白,分别占64.47%和52.63%。从脉象上看以脉细、虚、滑为多,分别占88.16%、53.59%、26.32%;脉数、弱、弦,分别占23.68%、18.42%、9.21%。(2)营养状况:治疗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血清营养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NRS2002评分均大于3分,应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后试验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降低(P<0.05),而对照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RS2002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随访第30天时,两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90天时,两组NRS2002评分与本组本组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第30天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肠道菌群结构:治疗前两组Alpha多样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Simpson指数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粪便菌群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impson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氏菌属(Prevotella)以及柔嫩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细菌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acteroides、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odaceae)、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对照组Bacteroides、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Enterobacteriaceae、Pseudomonodaceae、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高,丙酸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腧穴配伍组针刺治疗PVS患者相对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好,能够较为显着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其机制可能为针刺可能通过调节脾胃功能,进而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影响SCFAs水平,从而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何薷[2](2020)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超早期肠内营养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超早期肠内营养(ultra-early enteral nutrition,UEEN)对重症脑血管病(seve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明确肠内营养时机是否为死亡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而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肠内营养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9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重症科治疗的符合研究标准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216例。依据进行肠内营养时间时间分为超早期肠内营养组(发病24小时以内行肠内营养者)与延迟肠内营养组(发病24小时以后行肠内营养者)2组,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每日摄入能量、入院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临床观察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营养指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应用抗生素时间、出院NIHSS评分、院内病死率],分析对比两组之间差异,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探讨超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依据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入院NIHSS评分、糖尿病、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肠内营养时机、每日摄入能量、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人口学特征:本研究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重症脑血管患者216例,其中男性111例(51.4%),年龄中位数为74岁,入院NIHSS评分中位数为16分。根据发病时间距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分为超早期肠内营养组121例(56%),其中男性61例(50.4%),年龄中位数为74岁,入院NIHSS评分中位数为16分。延迟肠内营养组95例(44%),其中男性50例(52.6%),年龄中位数为73岁,入院NIHSS评分中位数为16分。2.基本资料间差异:超早期肠内营养组与延迟肠内营养组患者入院时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每日摄入能量、入院NIHSS评分、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这些基本信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预后差异:在临床预后方面,超早期行肠内营养组的住院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较延迟肠内营养组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均较延迟肠内营养组小,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肠内营养组经治疗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较超早期肠内营养组降低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出院NIHSS评分、肝功能不全发生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反流及腹泻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危险因素:依据患者临床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入院NIHSS评分、糖尿病、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不全、肠内营养时机、每日摄入能量、入院时总蛋白、入院时白蛋白、入院时血红蛋白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及肠内营养时机为影响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应尽早行肠内营养,超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降低消化道出血、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并予以患者更好的营养支持,但是对于患者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反流、腹泻的发生及出院NIHSS评分无明显改善。2.通过对比分析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结局的危险因素,得出肠内营养时机及入院NIHSS评分为影响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超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死亡率。

房玉丽[3](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病人早期开展肠内营养对其营养状况、机体恢复和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STBI病人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创伤应激等因素,可直接造成其胃肠道的吸收、屏障以及动力功能发生障碍[2-4]。加之救治需要,此类病人临床上常会给予镇痛、镇静、脱水、机械通气等治疗,可进一步影响其胃肠动力或吸收功能,致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严重创伤病人。为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障碍,降低FI发生率,促进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目前,临床上已采取了多种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防治FI发生的治疗与护理策略,虽然已使发生率有了一定程度下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调研发现,关于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影响的研究尚十分有限,而关注各项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的措施及其对FI防治效果的对比研究更为少见。为此,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对促进STBI病人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从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着手,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分析目前国内临床FI预防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优化临床的预防方案奠定基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和横断面调查,探析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于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这些措施于FI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国内预防FI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明有效的临床措施,提高STBI病人喂养耐受性,促进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提供研究证据。研究方法: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重症监护系统,采集STBI病人6年的病历资料。选取2013.3-2019.3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治疗的STBI病人324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187例不符合标准的病人后,有137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阶段研究。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发生FI分为耐受组和不耐受组,对15项常用治疗、护理措施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危险及保护因素。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应用研究一结果中发现的保护因素--促动力药,对137例STBI病人进行分组,排除20例治疗性用促动力药的病例后,以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预防组,以未使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并依据研究一结果中影响病人胃肠功能的其它措施进行组间配对,以减少临床措施对观察指标的影响。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FI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FI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便秘、腹泻、胃潴留、腹胀、呕吐等FI主要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及大便情况。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利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全国综合ICU/神经外科ICU(NICU)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FI预防措施的应用情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通过问卷星网站完成问卷录入、发放及数据收集工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现状。研究结果: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1.1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体FI发生率为59.9%,其中发生率为前三位的胃肠道症状分别是便秘(35.4%)、腹泻(24.4%)及胃潴留(17.1%);1.2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是否使用促动力药、保留灌肠、抑酸剂、脱水剂、镇痛剂5个因素对FI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1.3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抑酸剂(OR=4.034,P=0.008,95%CI:1.444-11.268)、镇痛剂(OR=3.976,P=0.005,95%CI:1.516-10.427)是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OR=0.202,P=0.000,95%CI:0.089-0.456)是降低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1.4与未应用促动力药组比较,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可显着降低STBI病人FI发生率(P<0.05);改善FI具体症状情况:能有效降低便秘发生率(P<0.05),显着增加自行排便次数(P<0.05),未增加腹泻的发生率(P>0.05);胃潴留、腹胀、呕吐的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促动力药联合应用与单一应用对STBI病人FI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2.1问卷质量与回收情况2.1.1自制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预防措施应用现状调査》问卷内容效度为0.92;2.1.2共计调查我国89所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回收问卷1109份,有效问卷996份,有效率89.81%。2.2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况2.2.1医护人员会同时应用量表、病人体症等多种方法判断STBI病人胃肠功能及预测FI的发生;2.2.2医护人员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应用与管理情况: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的占61.45%、首日营养液剂量<500ml为50.00%、肠内营养起始应用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的占65.56%、从鼻胃管摄入营养液占91.16%、营养液采取持续输注为72.89%、肠内营养期间采取抬高病人床头30°-45°达89.46%、以注射器回抽胃残余量占93.67%、每4h监测胃残余量占51.51%、营养液温度在38℃-40℃达65.46%;2.2.3临床常用措施应用率依次为:抑酸剂(84.13%)、益生菌(79.01%)、灌肠(73.59%)、促动力药(73.29%)。研究结论:1.STBI病人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FI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便秘、腹泻及胃潴留;2.常用治疗措施可影响STBI病人FI的发生,其中促动力药预防性应用是减少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使用抑酸剂、镇痛剂是独立危险因素;3.促动力药能预防STBI病人FI的发生,降低便秘发生率,促进其自主排便功能的恢复;4.目前国内临床采取的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减少FI发生的常用措施为: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首日剂量<500ml、起始给予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鼻胃管摄入营养液、持续泵注输入、肠内营养期间床头抬高30°-45°、营养液温度在38℃-40℃、应用促动力药、灌肠、益生菌及抑酸剂等。

王静[4](2019)在《神经重症患者早期胃肠动力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神经重症患者伤后由于机体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意识及吞咽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等原因可致营养失调,而其营养状况与患者的临床愈后密切相关,营养不良可促使并发症增加、呼吸机撤机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及病死率增加等。早期采取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有效的营养措施实施依赖准确、及时的胃肠道状态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易并发胃肠动力障碍(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GMD),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胀、便秘、胃排空延迟等,而早期采用胃肠功能监测并落实营养治疗方案对患者疾病预后意义重大。运用超声技术监测神经重症患者胃窦动力指数(Motility Index,MI)可间接反映其胃肠动力状态。本研究旨在运用超声技术监测神经重症患者入院后早期胃肠动力变化,并对影响其胃肠动力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类患者营养支持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探究神经重症患者早期胃肠动力变化状态;探究神经重症患者早期影响其胃肠动力状态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入住苏州市某三甲医院的118例神经重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床旁超声技术监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euro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患者在入院后早期不同时间的MI值。记录、观察患者入院后早期药物治疗及相关辅助治疗情况,同时每日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胃肠道临床症状。运用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分析患者入院后早期胃肠动力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患者入院后早期胃肠动力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被纳入研究的1 18例神经重症患者入院后早期MI曲线呈波动状;观察MI曲线发现,MI值最早在患者入院后6h测得,均值为0.398±0.151;入院后48hMI测得值最低,均值为0.300±0.109;入院后66hMI测得值最高,均值为0.869±0.294;比较EN前、后MI值发现,EN后的MI值较EN前均显着升高(p<0.05);通过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PACHE II分值与患者入院后48hMI值存在强正相关性(r=0.542,p<0.05),斜率值为0.019;GCS与患者入院后48hMI测得值存在强正相关性(r=0.696,pp<0.05),斜率值为0.013;BMI值与其入院后48hMI值存在中度负相关性(r=-0.405,p<0.05),斜率值为-0.013;使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性别、有无吸烟、饮酒史对入院后48hMI预测值存在影响(p<0.05),斜率值分别为:0.001、-0.003、0.101、0.026;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长短对患者伤后48h当天发生呕吐存在影响(p<0.05),斜率值为-0.003;患者的疾病类型与是否使用抗生素对患者入院后48h当天发生腹泻存在影响(p<0.05),斜率值分别为-0.013,0.212;BMI值、营养液的输注种类对患者伤后发生便秘存在影响(p<0.05),斜率值分别为-0.013、0.031;GCS、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激素与冰毯对患者入院后是否发生GRV存在影响(p<0.05),斜率值分别为0.086、-0.009、0.815、0.148;GRV对患者入院后48hMI值存在显着影响(p<0.05),斜率值为0.131。研究结论:神经重症患者在伤后早期的MI曲线呈波动状;患者最早在入院后6h测得MI值;MI值在48h最低,在66h最高;EN可以促进神经重症患者胃肠动力;影响神经重症患者胃肠动力的因素有APACHEⅡ、GCS、性别、BMI、是否吸烟、是否饮酒、营养输注种类、是否经历手术、手术持续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激素药物的使用、MV、冰毯的使用、疾病类型。

王珞丁[5](2019)在《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6月11日,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2名研究者独立筛查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效应量的合并,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发表偏倚的检测。结果:纳入文献39篇,共计纳入研究对象2895人。Meta分析表明,强化营养组干预患者的总蛋白水平要高于普通营养组,(WMD=4.96g/L(1.57-8.34);P<0.001);强化营养组的IgA水平显着高于普通营养组(SMD=0.79(0.51-1.07),P<0.001);强化营养组的IgG水平要高于普通营养组(SMD=0.98(0.58-1.38)),(P<0.001);强化营养患者CD4/CD8要显着高于普通营养患者合并效应量结果为WMD=0.33(0.18-0.48),(P<0.001);强化营养明显降低了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RR=0.45(0.27-0.75),P=0.002;强化营养组的感染率要显着低于普通营养组,RR=0.48(0.39-0.61),(P<0.001);普通营养组相比,强化营养能够降低55%的腹胀腹泻发生率(RR=0.45(0.35-0.58),P<0.001);强化营养可显着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胃潴留的发生情况(RR=0.19(0.07-0.49),P<0.001)。在三组亚组分析中表明,依据起始时间不同,以24h为截断点,24h内早期营养中的总蛋白水平、IgG水平要优于24h以上的晚期营养;依据起始剂量不同,以起始剂量30ml/h为截断点,30ml/h以上剂量的相关干预效果中,总蛋白水平、IgA、IgG以及CD4/CD8要优于30ml/h的剂量;依据营养方式不同,以(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进行亚组分析,实施肠内营养的指标中,IgA水平、腹胀腹泻发生率要优于肠外营养。结论:强化营养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营养指标、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减少了患者的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建议临床推广并使用。

董璐[6](2019)在《神经危重症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神经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状态、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患者274例。入NICU后病程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5天、第28天采用急性胃肠损伤(AGI)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AGI的诊断和分级,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既往史、合并症、血清学指标及评分量表、病情的转归。无胃肠功能障碍组为NICU停留期间从未发生胃肠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组为发生1次及1次以上胃肠功能障碍。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一般资料,对可能影响胃肠功能障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究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比较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及血清学指标是否有差异,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非参数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74例NICU住院患者中,年龄1390岁,平均(57.97±19.03)岁,男性182例(66.42%),女性92例(33.58%),发生胃肠功能障碍者212例,总体发生率为77.3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全组NICU患者中,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肝功能不全、接受的治疗方式、机械通气、采取的营养方式、营养天数、住院时长、NICU停留时长、入院时NIHSS与GCS评分、入院时血LDH、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等13项危险因素与神经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相关(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CU停留时长、入院时GCS评分为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全组患者出院时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中性粒细胞均较入院时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的基线血清前白蛋白、出院时的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较自主进食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基线及出院时的白细胞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水平均较自主进食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81例脑血管病患者中138例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总体发生率为76.24%,其中脑出血亚组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90%,脑梗死亚组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72.3%;住院期间AGI最高等级分布情况为,0级44例、Ⅰ级101例、Ⅱ级31例、Ⅲ级3例、Ⅳ级2例,占比分别为24.31%、55.80%、17.13%、1.66%、1.10%;不同AGI分级的患者之间在卒中类型、肺部感染、心衰、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接受的治疗方式、机械通气、休克、远隔脏器功能障碍、营养方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脑出血与脑梗死两组患者在病程第4天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者达峰值;两组在第7天、第15天的AGI评分及住院期间最高AG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胃肠功能障碍组与无胃肠功能障碍组的脑血管病患者,在年龄、NICU停留时长、住院时长、营养天数、入院时NIHSS评分(NIHSS1)、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入院时前白蛋白的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8.对不同AGI分级的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ICU停留时长、住院时长、卒中类型、接受的治疗、合并症(肺部感染、心衰、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率失常、机械通气、休克、远隔脏器功能障碍)、营养方式、营养天数、入院时NIHSS评分(NIHSS1)、入院时血清学指标(血LDH、乳酸、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多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不同AGI分级的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CU停留时长、肺部感染、心衰、营养方式是脑血管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10.入院与出院时NIHSS评分越高的脑血管病患者,其AGI分级也越高,且不同胃肠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患者之间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神经危重症患者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值得临床高度重视。2.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无合并症的发生为神经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不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3.积极防治并发症以及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减轻发生程度。

侯菲[7](2019)在《不同类型肠内营养制剂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肠内营养制剂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以期为重症脑血管病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合理可行且接受度高的方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重症科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最终本研究依照纳入标准符合标准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水解蛋白氮源型肠内营养组(A组)和标准整蛋白配方肠内营养组(B组)两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收集(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主要疾病、基础疾病);记录患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腹泻、呕吐、胃潴留);记录相关实验室指标,如记录进入神经内重症科入院当天、肠内营养应用第1、7、14天的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尿素、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干预方案,如肠内营养支持目标量制定以及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喂养不耐受的处理方法等。数据输入为Microsoft Excel 2010,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A、B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相关量表NUTRIC评分、NISSH评分、GC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A、B两组患者营养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入院当天与肠内营养第1天比较,两组患者ALB、TP、HB、BU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1天与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A组患者ALB、TP下降水平明显低于B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7天与肠内营养第14天比较,两组患者BUN均升高,但A组患者的BUN升高显着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1天与肠内营养第7、14天比较,两组患者之间HB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A、B两组患者相关细胞学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入院当天与肠内营养第1天比较,两组患者WBC、NEUT、LY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1天与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WBC、NEUT、LY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7天与肠内营养第14天比较,A组患者WBC、NEUT、LYM变化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A、B两组患者的喂养不耐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组发生喂养不耐受例数为3例,在A组中发生率为13.63%,在全部病例中占6.52%;B组发生喂养不耐受例数为10例,在B组中发生率为41.67%,在全部病例中占21.74%。A、B两组患者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A、B两组患者的喂养不耐受各项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组发生腹泻2例,在A组中发生率为9.09%,在全部病例中占4.35%;A组发生呕吐1例,在A组中发生率为4.55%,在全部病例中占2.17%;A组发生胃潴留0例。B组发生腹泻3例,在B组中发生率为12.50%,在全部病例中占6.52%;B组发生呕吐3例,在B组中发生率为12.50%,在全部病例中占6.52%;B组发生胃潴留4例,在B组中发生率为16.57%,在全部病例中占16.67%。6.对A、B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用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组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用时为5.22±0.57天,B组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用时5.78±1.19天。A、B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用时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5)。7.在46例患者中NURIC评分高分组16例,其中A组7例,3例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2.86%,B组9例,均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00.00%;低分组30例,其中A组15例,未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0.00%,B组15例,1例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67%。结论:水解蛋白作为氮源的调整型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提高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可以明显降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同时水解蛋白作为氮源的调整型肠内营养制剂可以减少患者肠内营养达到目标用量的时间,减少因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的风险。

简清[8](2017)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危急且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死残率较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住院时间长,且不能自行进食,胃肠外营养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能量及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因此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关键环节之一。而及时、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苏醒、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免疫功能及促进脑功能恢复等有重要意义[1]。而早期营养支持方案的选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也至关重要[2]。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目的

何萍[9](2017)在《添加益生菌治疗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胃管途径予以早期肠内营养的276例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相关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肺部感染与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将276例患者分为胃肠动力障碍组和无胃肠动力障碍组。先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然后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意义的危险因素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结果276例患者中,发病72小时内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患者为102例。根据OCSP分型与TOAST分型,并发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以后循环梗死(POCI)明显增多,腔隙性脑梗死(LACI)明显减少(P<0.05),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A)明显减少(P<0.05)。胃肠动力障碍组平均24小时补充营养液量远低于无胃肠动力障碍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比例及颅内出血比例无明显差别(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并发早期胃肠动力障碍与无胃肠动力障碍的两组患者间年龄、肝胆疾病史、基线NIHSS评分、APACHE II评分、GCS评分、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基线空腹血糖、肺部感染以及使用抗生素的种数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到基线NIHSS评分、APACHE II评分、GCS评分、空腹血糖、肺部感染以及使用抗生素的种数等变量存在统计学意义,为独立危险因素。AUC值显示基线NIHSS(0.714,95%CI:00.6520.775.)和抗生素种数(0.701,95%CI:0.6420.760)大于APACHE II评分(0.614,95%CI:0.5490.679)、GCS评分(0.391,95%CI:0.3250.457)、空腹血糖(0.676,95%CI:0.6120.741)和肺部感染(0.609,95%CI:0.5490.668)。基线NIHSS评分与24小时平均鼻饲量呈现负相关(r=-0.624,P=0.000)。并发胃肠动力障碍患者使用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比例较多(P<0.05)。结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危重症程度(基线NIHSS评分、APACHEII评分、GCS评分)是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胃肠动力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可以预测卒中后胃肠动力障碍,与急性期营养液摄入量呈负相关,有可能造成患者的进一步营养不良。急性期肺部感染和使用抗生素的种数也是重症脑梗死患者发生胃肠动力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更容易出现急性胃肠动力障碍。第二部分胃肠动力障碍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观察重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早期胃肠动力障碍后对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76例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胃肠动力障碍组和无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一个月后营养指标、一个月和三个月的mRS评分以及腹泻、便秘、胃出血等胃肠道障碍的症状。同时比较两组腹腔内压力、肠鸣音、胃泌素、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和72小时hsCRP,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差异。针对合并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以其1个月和3个月时mRS评分作为应变量,将与第一部分研究中得出的与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相关的变量(基线NIHSS评分、APACHE II评分、GCS评分、空腹血糖、肺部感染、使用抗生素种数)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合并早期胃肠动力障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并发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一个月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含量低于无胃肠动力障碍患者(P<0.05),而一个月、三个月mRS评分及预后不良的比例高于无胃肠动力障碍患者(P<0.05)。一个月时上臂皮下脂肪厚度比较两组无差别(P>0.05)。并发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腹泻、便秘、胃出血等胃肠道症状发生率较高(P<0.05)。平均腹腔内压力和胃泌素也高于无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P<0.05)。发生早期胃肠动力障碍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发生率和发病后72小时hsCRP表达相对较高(P<0.05)。针对合并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的预后情况,将与胃肠动力障碍相关的六个变量(基线NIHSS评分、APACHE II评分、GCS评分、空腹血糖、肺部感染、使用抗生素种数)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NIHSS评分是影响合并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的脑梗死患者一个月时和三个月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急性期24小时鼻饲营养液平均摄入量与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个月时和三个月时的mRS评分呈现负相关。结论胃肠动力障碍可以造成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的机会增加,可以增加患者发生感染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机会,造成并发症增多,造成不良的预后。早期合并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胃肠道症状明显,腹腔内压力升高,腹泻、便秘、胃出血等消化道症状增多,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基线NIHSS评分是影响合并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的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不仅可以使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率增高,更可以影响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找到重视、预防和治疗重症卒中患者的胃肠动力障碍对于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他们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添加益生菌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胃肠动力障碍效果观察目的观察添加益生菌治疗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出现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募集合并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的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无胃肠动力障碍的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胃肠动力障碍90例患者添加益生菌治疗60例,对照组30例;无胃肠动力障碍的60例患者添加益生菌治疗30例,对照组30例。记录相关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一个月时营养学指标,一个月和三个月mRS评分,胃肠道并发症情况以及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和hsCRP表达等。研究比较了使用益生菌后患者咽喉部定植菌的分布情况,使用三代头孢抗生素的胃肠动力障碍患者添加益生菌预后及营养状况。研究还针对不同的益生菌制剂(培菲康和美常安)进行研究,比较两者对营养指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组患者共150例,其中胃肠动力障碍患者90例,给予益生菌组60例,未给予益生菌组30例,因无法完成研究2例,纳入研究为28例。无胃肠动力障碍患者60例,给予益生菌组30例,全部完成研究,未给予益生菌组30例,因未能完成研究3例,纳入研究27例。胃肠动力障碍患者添加益生菌后一个月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而一个月时上臂皮下脂肪厚度无变化(P>0.05)。添加益生菌的胃肠动力障碍患者一个月和三个月mRS评分低于未添加益生菌的胃肠动力障碍患者(P<0.05)。添加益生菌后减少了患者的不良消化道症状(P<0.05)。添加益生菌后咽喉部定植菌明显减少(P<0.05)。添加美常安使患者一个月后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营养改善状况更佳。针对使用三代头孢抗生素的胃肠动力障碍患者,使用益生菌一月后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一个月mRS评分、三个月mRS评分明显降低(P<0.05),同时消化道不良症状减少(P<0.05)。结论益生菌添加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病情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菌群紊乱,改善胃肠激素平衡,纠正细菌易位,治疗和预防抗生素造成的胃肠副反应等有密切的关系。

甘朝晖[10](2017)在《重度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风险评价与对策》文中认为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急性应激导致一系列的机体代谢反应,主要表现为高分解代谢、能量消耗增加、高血糖、大量肌肉组织消耗、胃肠道功能改变,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这与机体的病情与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相关,一般情况下病情越重,炎症反应相应越严重。另外,炎症反应的介质(如细胞因子等)往往导致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和累及机体器官,导致功能障碍。受脑损伤后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因素影响,患者不能自我进食,需要营养支持。急性脑损伤早期,以往认为患者因胃轻瘫,进食困难以及意识障碍等问题难以实施经口胃肠营养方法,曾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主张早期实施“完全静脉(胃肠外)营养(TPN)”。近年,由于对胃肠营养理论的认识,胃肠营养方法的改进,尤其是提出了肠源性感染,以及如高血糖等代谢并发症,静脉营养带来的导管感染等,胃肠道营养尤其是早期胃肠道营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重症急性脑损伤,特别是临床常见重症脑损伤术后能够生存下来的患者,早期胃肠营养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对代谢,尤其是糖代谢近期以及远期对患者影响资料。本研究结合营养风险评估前瞻性地研究了早期胃肠道营养对于重症脑损伤术后预后改善。探讨了早期胃肠道营养在脑损术后造成的糖代谢变化与机理,以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资料。方法重症脑损伤住院患者244例。女48例,男196例,GCS 68评分,患者在1650岁之间。入院后6小时内均进行手术,随机分为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组(营养3组,TPN组)和早期胃肠道营养组(营养2组,EEN组)以及传统鼻饲营养组(营养1组,EN组)。三组平均身高、年龄、体重、GCS评分、治疗措施及损伤类型无明显差异,并使用营养风险复合指标的筛查工具评估。三组患者营养支持均开始于术后48小时,TPN组静滴肠外营养液;EN组每间隔每4小时一次管饲要素饮食,伤后2周逐渐更改饮食为为匀浆饮食;EEN组患者接受经鼻胃管24小时持续滴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安素(ENSURE)。研究截止时间为术后28天,随防时间自出院起到伤后15年。结果传统鼻饲喂养组胃内容物返流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其它两组。GCS评分6-8分的三组在伤后2周内均为负氮平衡,伤后1周,EEN组氮平衡-2.19±2.36优于EN组-6.86±2.82与TPN组-7.20±3.33(P=0.0112)。三组在伤后4周均达到正氮平衡,EEN正氮平衡4.82±2.03优于EN组1.77±1.06与TPN组2.37±2.12(P=0.0304)。血清白蛋白术后表现为持续低,研究期间三组患者之间无显着差别。肌酐身高指数(ICr)呈现的趋势为下降,但EEN组患者在术后14、28天仍明显优于其它两组患者(P<0.05)。多数营养指标EEN组患者显着优于其它两组患者(P<0.05),GCS评分显着高于TPN组和传统鼻饲喂养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三组早晨空腹血糖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在伤后第1年,GCS评分6-8分的三组患者的早晨空腹血糖水平高于7.8 mmol/L的病例,三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5年,早晨空腹血糖水平高于7.8 mmol/L的病例比较,TPN组30.0%(12/40)高血糖发生率显着高于EN组9.86%(6/61)与EEN组10.41%(5/48)。生存率三组之间并没有统计学的差异。三组病例采用多指标的营养评估工具来评定重症颅脑损伤后的营养不良风险性,均显示高风险三组之间没有差异。NRI预测伤后的营养不良的发生,早期胃肠营养支持2.45±0.43与TPN2.25±0.65的病例的营养不良的风险数值少于传统鼻饲营养的病例2.05±0.98(P=0.043)。医务人员对重度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途径与方法实施的风险性等评价结果显示,对参与研究病例的诊疗工作,临床医护人员访谈显示EEN的方法,在方便操作、劳动量、日常工作影响最小、对患者有利方面得分最高,EN在费用方面评价是最好,但认为会增加护士的负担与工作量。对于TPN,医护人员认为费用明显增加,对病人不是有利的。结论重症脑损伤术后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不仅能够避免TPN患者高血糖等代谢并发症,还能维护胃肠道结构和功能,降低术后高分解代谢,减轻肠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机体肌肉组织组织分解,降低伤后应激反应,不但对改善重症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全身营养状态大有裨益,同时,胃肠道营养早期应用可能有利于维持机体糖代谢功能,减少远期患者糖尿病的风险。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复合营养风险工具进行评估,其中营养风险指数(NRI)与NRS2002是由临床医护人员、营养师以决定是否需要制定和实施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计划;另外,在临床营养具体实施过程中临床症状观察、营养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对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二、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对严重脑损伤后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对严重脑损伤后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研究概况
        1.1.1 中医学对脑的生理病理观点
        1.1.2 中医病名命名
        1.1.3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辨证分型
        1.2.1 中医证型辨证要点
        1.2.2 中医证型分布
        1.2.3 中医治疗
    1.3 现代医学对持续植物状态研究概况
        1.3.1 流行病学
        1.3.2 发病机制
        1.3.3 临床治疗
    1.4 针灸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进展
        1.4.1 针灸为主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1.4.2 针刺穴位的研究进展
    1.5 肠道菌群的现代医学研究
        1.5.1 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影响
        1.5.2 “肠-脑”轴
        1.5.3 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可能机制
    1.6 中医对肠道菌群的认识
        1.6.1 中医理论认为:肠道菌群当归属于中医脾胃功能
        1.6.2 从中焦脾胃入手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复杂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口
        1.6.3 针灸具体良好的调节胃肠道效应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2.2.1 PVS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2.5 退出(脱落)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随机分组方法
        2.3.2 样本量估计
        2.3.3 治疗方案
        2.3.4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2.3.5 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估方法
        2.3.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
        2.3.7 技术路线
        2.3.8 统计学方法
        2.3.9 盲法实施
    2.4 研究结果
        2.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4.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4.3 试验完成情况
        2.4.4 营养状况
        2.4.5 肠道菌群结构
        2.4.6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2.4.7 安全性评估
第三章 讨论
    3.1 立题依据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中医症型分析
        3.2.2 营养状况分析
        3.2.3 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分析
    3.3 针刺治疗机制分析
        3.3.1 PVS中医溯源
        3.3.2 理论分析
        3.3.3 选穴依据
    3.4 小结
        3.4.1 创新之处
        3.4.2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超早期肠内营养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内营养时机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临床预后影响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3)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2.1 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方法
        2.1.4 研究结果
        2.1.5 讨论
    2.2 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方法
        2.2.4 研究结果
        2.2.5 讨论
第三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问卷研制
    3.3 实施调查
    3.4 质量控制
    3.5 调查结果
    3.6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撰写与发表的文章
致谢

(4)神经重症患者早期胃肠动力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名词界定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神经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二、肠内营养与胃肠动力的相关研究
    三、影响神经重症患者发生胃肠动力变化的相关因素
    四、胃肠动力检测技术
    五、文献回顾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样本量的估算
    四、研究指标、工具及监测
    五、资料收集
    六、资料分析
    七、质量控制
    八、伦理原则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二、患者早期胃肠动力变化的分析
    三、影响患者早期胃肠动力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四、影响患者发生胃肠动力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五、胃肠动力障碍与患者入院后48hMI值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讨论
    一、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二、患者早期胃肠动力变化的分析
    三、影响患者早期胃肠动力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四、影响患者发生胃肠动力障碍临床表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五、患者发生胃肠动力障碍与其入院后48hMI值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局限性
    三、对今后的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一般资料收集表
附表2:患者疾病资料记录表
附表3:危重患者APACHE Ⅱ评分表
附表4:胃动力监测指标
附表5:Hart腹泻计分表
附录1:知情同意书
缩略词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致谢

(5)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对象
        2.1.2 干预措施
        2.1.3 观察指标
        2.1.4 研究类型
        2.1.5 语种限定
        2.1.6 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3.4 Meta分析结果
        3.4.1 Meta分析总结果
        3.4.2 亚组分析结果
        3.4.3 发表偏倚
4 讨论
    4.1 强化营养
    4.2 强化营养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结局
        4.2.1 强化营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4.2.2 强化营养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总感染率
        4.2.3 强化营养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4.3 强化营养起始时间、起始剂量、不同营养方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4.3.1 强化营养联合起始时间不同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4.3.2 强化营养联合起始剂量不同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4.3.3 强化营养联合营养方式不同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神经危重症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与成果

(7)不同类型肠内营养制剂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研究指标
        2.3 营养干预方案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量表评定比较
    2.两组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2.1 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细胞学相关指标比较
    3.两组患者喂养不耐受比较
        3.1 两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各项症状之间的比较
    4.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用时比较
    5.两组患者喂养不耐受与NUTRIC评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目的
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比较
3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时机
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制剂种类的选择

(9)添加益生菌治疗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二、分组
        三、卒中分型和临床评价
        四、治疗方案
        五、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基线资料的比较(见表 1)
        二、单因素Logistic分析(见表 2)
        三、多因素Logistic分析(见表 3)
        四、六种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比较(见图 1,表 4)
        五、基线NIHSS评分与胃肠动力障碍患者24小时内平均鼻饲量的关系(见图 2)
        六、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分析(见表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肠动力障碍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二、分组
        三、治疗方案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比较(见表 1)
        二、两组患者胃肠道症状及监测指标和危急重症发生率比较(见表 2)
        三、影响102例胃肠动力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见表 3-6,图 1)
        四、24 小时鼻饲流质量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图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添加益生菌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胃肠动力障碍效果观察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常规治疗方案
        五、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四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见表 1)
        二、添加益生菌后患者预后及营养状况比较(见表 2)
        三、添加益生菌后患者咽喉部定植菌比较(见表 3)
        四、不同益生菌对胃肠动力障碍患者预后及营养状况的比较(见表 4)
        五、使用头孢三代的胃肠动力障碍添加益生菌预后及营养状况比较(见表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缺血型脑卒中后急性胃肠损伤
    参考文献
附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重度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风险评价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预后观察
    四、营养支持的并发症记录与风险分析
    五、营养风险筛查方法与评价方法
    六、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一、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支持临床效果评价
    二、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评估之人体测量法的变化
    三、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评估之氮平衡变化
    四、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评估之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六、医务人员对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风险评估指标与工具评价
讨论
    一、严重颅脑损伤后后早期营养支持的风险性评价与处置
    二、严重颅脑损伤后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并发症风险性与对策
    三、严重颅脑损伤后营养风险预测与营养指标的评价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四、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对严重脑损伤后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D]. 赵娜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超早期肠内营养对临床预后的影响[D]. 何薷.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D]. 房玉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神经重症患者早期胃肠动力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 王静. 苏州大学, 2019(04)
  • [5]强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D]. 王珞丁.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神经危重症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董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不同类型肠内营养制剂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D]. 侯菲.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J]. 简清. 蛇志, 2017(02)
  • [9]添加益生菌治疗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胃肠动力障碍疗效研究[D]. 何萍. 苏州大学, 2017(04)
  • [10]重度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风险评价与对策[D]. 甘朝晖.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对重度脑损伤后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