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教孩子数学

院士教孩子数学

一、院士教孩子学数学(论文文献综述)

来玲[1](2020)在《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数学基本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教学,不仅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数学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因此,进行数学基本思想教学的相关研究是必要的。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虽然国内涌现大批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基本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且其关注的重点也侧重于课堂教学方面,但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几乎停留在表面,对于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很少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所以,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缺乏一个与课堂实际相联系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因此,笔者以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为题,通过对教师教学现状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综合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教师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打破固有的数学“双基”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主要研究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借助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着作进行查阅、阅读、分析、梳理,发现已有研究的空缺,确定本研究的重点,并为相关研究背景、问题、意义、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做前提准备。第二部分,利用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用数学基本思想的现状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发现教师渗透数学基本思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课堂教学前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系统认识;教师研读教材时缺乏对数学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教师课前备课时忽视对数学基本思想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新知教学环节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教师在课堂练习环节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强化;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提炼;教师课后作业布置时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体现。第三部分,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数学基本思想的策略进行制定,具体如下:课前准备—在知识的预备过程中,挖掘数学基本思想;新课教学—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课堂练习—在知识的解决过程中,强化数学基本思想;课堂总结—在知识的小结过程中,提炼数学基本思想;课后作业—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应用数学基本思想。

韩雪莹[2](2020)在《小学数学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学校教育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一直被反复强调,然而在语文课外阅读颇受重视的同时,数学课外阅读却常常被忽视。近年来,数学文化和数学史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数学课外阅读也正逐步受到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关注,其价值可见一斑。但是现实中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数学课外阅读的认知存在偏差和不足。为摆正人们对数学课外阅读的认识,改观数学课外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课外阅读有何价值功能?有哪些实现其育人价值的有效路径?在论证数学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的前提下,为保证研究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先用问卷调查法了解L小学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实际情况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开展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能有效实现其育人价值,继而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策略、建议。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数学课外阅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包括有助于增长自然科学知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但是调查发现,在教育实际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现状存在阅读资源量不足、质不佳;阅读品质低、计划性差;缺少评价反馈、教师指导;读书氛围不浓等诸多问题。据此,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出有利于数学课外阅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包括加强阅读环境建设,进行阅读指导,建立阅读评价机制,以及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几个方面。

刘新国[3](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王素媚[4](2020)在《基于网络画板的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 ——以函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经验的积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的研究内容,而数是抽象的形,形是直观的数,将两者结合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两者充分结合,也迎合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的要求。本文以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第三章至第五章为研究内容,以网络画板为教学辅助工具,结合笔者实习经历,探讨在函数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效果。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访谈法。首先,经过查阅相关书籍以及硕士、期刊论文,了解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历史演进进程,明确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了解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中学数学对函数的安排及函数教学与数学实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三角函数为例,结合网络画板进行教学研究,并总结函数教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策略: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练使用多媒体,利用信息技术精确作图;强化数与形的对应、转化与分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倡导合作学习。其次,是本文的实践内容,即网络画板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实验。详细介绍了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证明,应用网络画板在高中函数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学生很乐意接受网络画板走进课堂。最后,结合实践经历,针对网络画板的使用提出了相应注意事项: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网络画板的辅助作用;减轻学生负担;与板书相结合。本文旨在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网络画板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希望能为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供参考,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好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王渝生[5](2018)在《科技革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科技革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进行了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并对世界和我国科技发展格局作了清晰整体描叙。

周朝军[6](2017)在《九月火车》文中认为第一章光明之门多年之后,周剑鸣依然无法忘却那个黄昏在鲁南小城临沂看到的那片云朵,它像一副少年的肋骨,枯瘦如柴,和翅膀有关,和飞行有关,冥冥中带着某种启示和指引。时至今日,他仍然惊讶于它的不可名状以及它背后那片天空的深不可测。天空和云朵之间仿佛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充满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指引他再次回到那个记忆中无法安放的师大。新生入学,胖三被分在梅园416寝室靠窗的上铺。因为来得晚,其他两个上铺已经分别

袁媛[7](2017)在《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科学教育是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西方各国将科学教育培养的关注点从“科学探究”能力转向“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实践成为实现“学生学习真正科学”的关键。美国《K-12框架》将科学实践分为包括科学建模在内的八项实践活动,但这八项科学实践的地位并不相同,其中科学建模是贯穿其他科学实践的核心,是最重要的科学实践。科学建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基体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元素,它既具有跨学科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学科领域的独特性。而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其他子学科的基础,物理建模是科学建模中最重要、最能彰显科学建模特征的部分。物理建模能力已经被纳入我国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成为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建模之于科学及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的认同,但建模能力的重要性与目前学生建模能力的发展水平并不匹配。大量研究发现,中学生不具备对模型和建模本质的深层次的认知,更缺少用模和建模的能力,我国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水平亟待提高。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就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然而,我国教育界对物理建模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物理建模能力的内涵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解,尚未明晰物理建模能力的结构,对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缺乏深入的思考。总之,无论是从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外在环境驱动,还是科学教育范式转换的内在需要都要求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明晰物理建模能力的结构。因此,本研究选定在物理学的特定学科视角下,考察建模能力的结构和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问题,该选题的研究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围绕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及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对策展开研究,主要聚焦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通过分析和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界定物理建模能力的概念,并探寻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二是构建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其三是调查分析我国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其四是在揭示物理建模能力培养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实践对策。本研究对物理建模能力概念的界定是个体具备一定的物理建模意识,能从实际物理问题中抽取出描述问题本质的核心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进而构建物理模型来解释和预测现象的能力。根据Spearman智力二因素论和Wechsler的“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理论,我们认为物理建模能力是一个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统一的智能系统,它既包括非认知能力中能发挥原动力和惯性作用的因素,还包括个体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所要求具备的共同的基础能力,以及指向物理建模实践活动的特殊能力。物理建模能力最终体现为个体建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水平。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内容、方法、设计等,确定了在物理学的特定学科视角下,考察建模能力结构和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问题。第一部分:理论观照,由第二和第三章组成。第二章,从智力结构研究、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研究、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研究、建模能力评价研究四个相关领域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界定了本论文的四个核心概念:模型、建模、物理建模、物理建模能力。明确了以Spearman智力二因素论和Wechsler的“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理论、Schwarz的科学建模能力结构理论、Hestenes的物理建模循环教学理论、Halloun建模过程模式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实证研究,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本部分将既有理论与事实材料相结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并基于该框架设计问卷,调查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四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检验该框架的信度。具体做法,在遵守卡麦兹提出了四点扎根理论分析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获取了 35位物理或科学建模能力表现突出的专家(包括科研人员和物理教师)的建模经历和建模过程中的身心特征的原始资料,将这些原始资料转录为三十余万字的访谈文本。对这些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第一步,通过初始编码进行概念汇总,采取“逐行编码”策略,对转录的访谈文本每一行数据进行命名,仔细阅读并研究访谈原始资料的每个数据片段(词、句子、段落等)。本研究秉承对数据保持开放的“共鸣”原则,共寻找到能体现个体物理建模能力的3663条数据片段。第二步,进入“精准选择”的聚焦编码阶段,对已有的初级代码进行判断,有些代码或概念在原始数据中反复出现,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些代码往往是最重要的,且最能敏锐和充分地分析数据的概念,我们将其纳入聚焦编码的范畴。通过不断地进行数据间的比较,把3663个初级代码聚焦为11个上位的代码,它们分别是:成就动机、专业兴趣、性格特征、分析力、迁移应用、自我发展、交流与合作、专业知识、专项经验、模型思维、元建模知识。第三步,通过轴心编码实现对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的类属的具体化。从11个聚焦代码中只提取出“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三个能力类属,围绕这三个类属建立关系网络,将零散的、不同等级和类型的代码组合为具有统领性的、能够将代码意义全部囊括其中的连贯统一体。第四步,逐一剖析“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下的各要素指标。本研究最终构建出由三个类属及其下的11个要素指标共同构成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这三个类属分别是:“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其中,“非认知因素”又包含成就动机、专业兴趣和性格特征3个要素;“基础能力因素”包括分析力、迁移应用、自我发展、沟通交流与合作4个要素;“专项能力因素”包括专业知识、专项经验、模型思维和元建模知识4个要素。第五步,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探寻我国教育研究者在研究学生物理或科学建模能力培养问题时所关注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中的部分高频、强中心性和高突现词能反映研究者所聚焦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再结合对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合并考察两部分量化分析的结果,实现对质性分析结论的检验。第五章,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的三个类属为维度设计“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物理教师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情况。同时,基于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分析我国现行科学课标和物理课标,揭示国家政策性文本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影响和制约情况。第三部分,对策和建议,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依照第二部分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对策。第六章,在参阅高中生智力发展特征和物理建模教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问卷调查和课标分析的结果,剖析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对策。第七章,对本论文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包括研究结论、论文创新点和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刘慧[8](2015)在《基于问题解决视角的“鸡兔同笼”问题优化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鸡兔同笼”是一古老的数学名题。它从1500多年前传到现在,从我国走向世界,流传如此久远,且被我国、日本等纳入教材之中,必然有其内在的教育价值。然而,虽然广大教师投入了极高的教学与研究热情,但近几年讽刺挖苦之声甚嚣尘上。因此,为弘扬我国的古典文化,探讨其教育价值,并通过优化教学实现其育人功能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史料和现代文献进行了研读和梳理;通过案例研究法对有关该问题的解法、教学设计与反思等文献进行了个案分析,并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其历史渊源及当前的教学与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了以下探讨。首先,探讨了该问题的教学具有如下教育价值:对学生智力及能力的开发价值;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价值;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价值;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及个性品质培养和陶冶学生情操的美育价值。其次,针对众多的解题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与整合,揭示了它们的实质是科学发现方法论中的重要方法——尝试。第三,针对枚举、归纳拓展问题应用范围狭窄的问题,应用一般化方法,将其上升为一般问题模型:一些本身固有两方面特征数量的两种事物混合在一起,它们这两方面的特征数量之代数和已知,这两种事物各多少?其实质是所有能列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第四,针对学生备受折磨的各种奇思妙解,将幼儿画画数数解决该问题的过程,提炼为大众都能接受的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型;揭示了其实质是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来源;用其可解决所有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可列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第五,从影响优化教学的教师、学生、新课标及教材的角度展开分析,提出了教学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有机结合;教学应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与拓展的优化教学的建议。第六,在前面为优化教学扫清了障碍,奠定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针对该问题的普适性,为发挥其教育价值,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视角,进行了优化教学设计。

孙延洲[9](2012)在《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向来令人关注。一方面是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有很多可贵的地方,学生的基础扎实、计算准确、思维严谨得到了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在中学生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出风头的往往是中国学生;但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的高新科技领域很少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特别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诺贝尔奖以及反映数学研究水平的菲尔兹奖在中国本土还无人获得,这种现象必然引起中国数学教育界的认真总结和反思。本文尝试从数学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问题,对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重要影响的数学课程、数学教学及数学教育评价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三个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与创新思维发展的一般关系进行了阐述。数学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与思维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学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依靠思维;数学又是思维的工具,敏锐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常常要借助数学显示其美感和力量。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抽象性、简约性、形式化、逻辑性和优美性的特征,其意义在于生成思想、涵养文化、孕育创造;数学教育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又促进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第二部分(第二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国学生的数学教育测试(IAEP, TIMSS, PISA)成绩十分优异,但是中国学生的数学学习给人的深刻印象是重记忆、善模仿、多练习、会考试,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数学学习的“中国学习者悖论”。表现在数学教育思想上认识模糊,数学教育的价值迷失,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解题的训练,是一种形式化的学习,是一种分数上的竞争优势;在具体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知识要点的传授,不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忽视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匮乏、数学课堂主体性的丧失和数学教育功利性的评价是导致了创新思维缺失的直接原因。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基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分别从数学课程、数学教学和数学教育评价等方面对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问题进行了论述。数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过程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功能,在数学教育中要充分挖掘这些功能,并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数学课程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应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数学课程顺序的安排和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去合理设计。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数学教学应具有创生性和过程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教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数学理解和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数学教育评价在理念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涵养学生的数学智慧;评价方式应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和人文性;数学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达江复[10](2009)在《半个月亮,半个太阳》文中研究指明我从1955年就进了大学,长于斯,老于斯,是大学里的一只"井底老蛙"。因为精于世故,对于眼下电影、电视和小说里的戴眼镜的角色总是觉得不大像。于是希望自己写些"像"的知识人出来。愈老愈是胆大妄为,就有了《半个月亮,半个太阳》。中国的知识分子堪称世界一绝:不仅在亢奋于国事,钟情于民族方面享誉海外,在"窝里斗"上也颇负盛名,对于争取精神自由的"站起来的猴子"必要剿而灭之。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或如虎如狐,或如狗如鼠;风貌不凡,慷慨悲歌,壮丽而且滑稽。人们渴望真实又害怕真实,知识分子尤然。越是害怕自己,越该揭下面具看看里面的究竟。好奇和恐惧催生作家。用不了多久,中国会出现像索尔·贝娄那样专门给知识分子扎针的医生。那时候,中国就从精神上真正走向现代化了。

二、院士教孩子学数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院士教孩子学数学(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
        1.1.2 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是数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1.1.3 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
        1.1.4 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是小学教师课堂的短板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课堂观察法
        1.4.4 访谈调查法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数学思想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数学基本思想的相关研究
        2.2.1 数学基本思想的概念
        2.2.2 数学基本思想的分类
        2.2.3 数学基本思想的育人价值
    2.3 关于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研究
        2.3.1 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现状研究
        2.3.2 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策略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数学思想
        3.1.2 数学基本思想
        3.1.3 渗透
        3.1.4 教学策略
    3.2 研究理论基础
        3.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3.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 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现状研究
    4.1 基于数学基本思想教学的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调查对象
        4.1.3 问卷调查工具
        4.1.4 问卷调查过程
        4.1.5 问卷调查结果
        4.1.6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4.1.7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 基于数学基本思想教学的课堂观察
        4.2.1 课堂观察目的
        4.2.2 课堂实录分析
        4.2.3 课堂观察结果
    4.3 基于数学基本思想教学的访谈调查
        4.3.1 访谈调查目的
        4.3.2 访谈调查对象
        4.3.3 访谈调查记录
        4.3.4 访谈结果分析
    4.4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存在的问题
        4.4.1 教师课堂教学前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系统认识
        4.4.2 教师研读教材时缺乏对数学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
        4.4.3 教师课前备课时忽视对数学基本思想目标的达成
        4.4.4 教师在新知教学环节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
        4.4.5 教师在课堂练习环节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强化
        4.4.6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提炼
        4.4.7 教师课后作业布置时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体现
    4.5 本章小结
5 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策略
    5.1 课前准备—在知识的预备过程中,挖掘数学基本思想
        5.1.1 阅读相关着作,掌握数学基本思想
        5.1.2 研读数学教材,挖掘数学基本思想
        5.1.3 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数学基本思想
        5.1.4 设计教学环节,体现数学基本思想
    5.2 新课教学—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5.2.1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索问题的需要
        5.2.2 利用自主探究,丰富探索问题的过程
    5.3 课堂练习—在知识的解决过程中,强化数学基本思想
        5.3.1 设计练习题,利于领悟数学思想
        5.3.2 设置问题串,组织深度思维活动
        5.3.3 解决问题后,注意启发学生反思
    5.4 课堂总结—在知识的小结过程中,提炼数学基本思想
        5.4.1 新课结束后,及时进行小结
        5.4.2 单元复习时,及时进行概括
    5.5 课后作业—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应用数学基本思想
        5.5.1 课后作业布置,注意适度有效
        5.5.2 课后作业讲评,点明数学思想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B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数学基本思想的课后访谈提纲
致谢

(2)小学数学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由
        1. 重视数学课外阅读是克服当下数学教育弊病的需要
        2. 重视数学课外阅读是利用信息时代数学资源的需要
        3. 重视数学课外阅读是当前数学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
    (二)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阅读研究历史进程
        2. 数学阅读研究现状
        3. 课外阅读研究现状
        4. 已有研究的启示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 研究方法和思路
        1. 文献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4. 行动研究法
        5. 研究思路
    (五) 相关概念界定
        1. 数学阅读
        2. 课外阅读
        3. 数学课外阅读
一、数学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
    (一) 求知价值,有助于增长自然科学知识
    (二) 开智价值,有助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三) 乐趣价值,有助于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二、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
    (一) 调查设计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
        3. 调查工具
        4. 调查内容
    (二) 结果分析
        1. 阅读态度
        2. 阅读书籍
        3. 阅读时间
        4. 阅读习惯
        5. 阅读指导
    (三) 问题分析
        1. 阅读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理想
        2. 阅读过程的计划和方法不理想
        3. 阅读学习的指导与反馈不理想
        4. 阅读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不理想
三、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课外阅读的行动研究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计划
    (三) 研究过程
        1. 第一轮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指导
        2. 第二轮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指导
        3. 第三轮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指导
    (四) 研究结果
        1. 数学课外阅读的兴趣获得提升
        2. 数学课外阅读的习惯有所改观
        3. 数学课外阅读的质效有所提高
        4. 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所增强
    (五) 研究评价总结
四、数学课外阅读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 加强阅读环境建设,为数学课外阅读创造优良条件
        1. 供给推荐书籍,保障阅读的物质基础
        2. 营造读书氛围,创造阅读的人际佳境
    (二) 进行阅读指导引导,使数学课外阅读提升质量效果
        1. 指导读书方法
        2. 培养读书习惯
    (三) 建立阅读评价机制,为数学课外阅读提供及时反馈
        1. 教师评价
        2. 学生互评
        3. 自我评价
    (四) 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使数学课外阅读保持充足动力
        1. 书籍推荐类活动
        2. 专题交流类活动
        3. 竞争比赛类活动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情况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三: 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情况访谈提纲(家长版)
致谢

(3)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舆情研究概况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2.2.3 高考舆情研究
        2.2.4 语言舆情研究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2.1 关键概念定义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阐述
        3.3.1 质性研究路径
        3.3.2 研究方法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3.4.1 数据资源库
        3.4.2 媒体数据采集
        3.4.3 数据下载
        3.4.4 数据处理
    3.5 类目建构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4.1 引言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5.1 引言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5.2.1 时空特征
        5.2.2 媒体分布特征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6.1 引言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2.1 改革前舆情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6.2.4 回应结果分析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3.1 改革背景
        6.3.2 舆情特征分析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4.1 改革背景
        6.4.2 舆情特征分析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7.1 引言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7.4 研究总结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4)基于网络画板的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 ——以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形结合思想的历史演进
        1.1.2 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分析
    1.2 概述
        1.2.1 数形结合思想研究概述
        1.2.2 网络画版概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函数教学案例研究准备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试误说
        2.1.2 有意义学习
    2.2 函数教学案例研究准备
        2.2.1 函数
        2.2.2 “做数学”与数学实验
第三章 基于网络画板的函数教学案例研究
    3.1 函数的基本性质
        3.1.1 定性认识
        3.1.2 定量刻画
        3.1.3 网络画板在本节的技术支持
    3.2 指数函数
        3.2.1 指数函数图象
        3.2.2 指数函数性质
        3.2.3 网络画板在本节的技术支持
    3.3 三角函数
        3.3.1 正弦函数图象
        3.3.2 正弦函数的变换
        3.3.3 网络画板在本节的技术支持
    3.4 函数教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策略
        3.4.1 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3.4.2 熟练使用多媒体,利用信息技术精确作图
        3.4.3 强化数与形的对应、转化与分工
        3.4.4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倡导合作学习
第四章 网络画板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实验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假设
        4.1.4 实验材料
    4.2 实验程序
        4.2.1 实验前测
        4.2.2 实验中测
        4.2.3 实验后测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学生成绩分析
        4.3.2 学生作答分析
        4.3.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应用网络画板教学的注意事项
    5.1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5.2 正确认识网络画板的辅助作用
    5.3 减轻学生负担
    5.4 与板书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科技革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和近代的落伍
    (一) 中国古代科学“农、医、天、算”和技术“四大发明”
    (二) 欧洲16世纪天文学革命和17世纪近代科学诞生
    (三) 西方18世纪蒸汽革命和19世纪电气革命迎来了工业时代
    (四) 李约瑟的中国情缘
二、20世纪科技革命迎来了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
    (一) 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创立了两大科学理论
    (二) 20世纪中期的四大科学发现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的认识
    (三) 20世纪六大技术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
    (一) 21世纪尚待解决的四大科学难题
    (二) 可能发生突破的六大科技领域
    (三) 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
    (三)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

(7)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设计
第一部分 理论观照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一) 智力(或能力)结构研究
        (二) 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三)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研究
        (四) 建模能力的评价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一) 智力(或能力)结构研究
        (二) 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三)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研究
        (四) 建模能力的评价研究
        三、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探寻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模型
        (二) 建模
        (三) 物理建模
        (四) 物理建模能力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Spearman和Wechsler智力结构理论
        (二) Schwarz科学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理论
        (三) Hestenes物理“建模循环”教学理论
        (四) Halloun建模过程模式理论
        (五) 本研究的理论思考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第四章 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的建构
        第一节 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的质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讨论
        (三) 本研究所遵循的质性分析原则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建模实践活动领域的划分
        (二) 物理建模能力的判定标准
        三、原始数据的收集
        四、原始数据的编码分析
        (一) 初始编码阶段的概念汇总
        (二) 聚焦编码阶段的核心概念提取
        (三) 轴心编码阶段的类属建立
        第二节 物理建模能力各要素指标的剖析
        一、非认知因素
        (一) 成就动机
        (二) 专业兴趣
        (三) 性格特征
        二、基础能力因素
        (一) 分析力
        (二) 迁移应用
        (三) 自我发展
        (四) 交流与合作
        三、专项能力因素
        (一) 专业知识
        (二) 专项经验
        (三) 模型思维
        (四) 元建模知识
        四、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
        (一) “非认知因素”是物理建模能力发展的原动力和惯性
        (二) “基础能力因素”是个体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基础能力
        (三) “专项能力因素”是指向物理建模实践活动的特殊能力
        第三节 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的检验
        一、基于“建模能力”知识图谱的数据挖掘
        (一) 数据来源
        (二) 构造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相关矩阵
        二、数据的分析
        (一) 高频、强中心性和高突现关键词分析
        (二) 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三、检验的结论
        (一) 量化和质性研究结果在类属上契合度高
        (二) 量化和质性研究结果在要素指标上契合度高
        (三) 量化研究表明研究者们对“专项能力因素”类属的认同度最高
        (四) 量化研究表明研究者们较认同“基础能力因素”类属
        (五) 量化研究表明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第四章 小结
    第五章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三、调查分析的结论
        (一) 教师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三个类属都有一定程度的培养
        (二) 教师最重视“分析力”和“专业知识”要素的培养
        (三) 不同特征的教师对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有差异
        第二节 课程标准对模型及建模表述的文本分析
        一、我国物理课程标准和科学课程标准对模型和建模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文本的量化统计结果
        三、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模型和建模的要求
        四、国内外课程标准对模型和建模要求的比较结果
        (一) 对建模能力培养的理念不同
        (二) 培养目标的衔接程度不同
        (三) 具体要求的呈现位置不同
        (四) 具体要求的表述方式不同
        第五章小结
第三部分 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学生成就动机和专业兴趣的培养不足
        (二) 忽视学生性格和意志力的培养
        (三) 忽视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 过渡操控的教学抑制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 对学生模型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
        二、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问题的成因
        (一) 课程标准对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存在缺失
        (二) 教育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偏差
        (三) 教师缺少有效的教学支持
        第二节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一、课程标准中明确建模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二、投入经费支持建模能力发展规律的认知研究
        三、注重“非认知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建模兴趣和动机
        四、重视表征工具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模型思维”培养
        六、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树立学生的建模意识
        第六章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基于问题解决视角的“鸡兔同笼”问题优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鸡兔同笼”问题的历史渊源及教育价值
        1.2.1 “鸡兔同笼”问题的历史渊源
        1.2.2 “鸡兔同笼”问题的教育价值
    1.3 “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研究现状
        1.3.2 “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鸡兔同笼”问题解法的整合与一般化拓展
    2.1 揭示实质——解法的归纳分析与整合
        2.1.1 我国古代数学着作中的算法及其分析与初步整合
        2.1.2 “假设法”的实质
        2.1.3 “鸡兔同笼”问题众多不同解法的实质
    2.2 “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化拓展
    2.3 解法的一般化拓展及其思维模型与实质
        2.3.1 解法的一般化及其思维模型
        2.3.2 思维模型的实质及其逆向思考
第三章 “鸡兔同笼”问题的优化教学
    3.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优化教学的关键
        3.1.1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是优化教学的基础
        3.1.2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优化教学的保证
    3.2 学生认知状况是优化教学的前提
        3.2.1 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3.2.2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3.2.3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3.2.4 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
        3.2.5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3.2.6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3.3 深入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依据
        3.3.1 课标(2011)对这一问题的要求
        3.3.2 教材编写的特点
    3.4 优化教学建议
        3.4.1 教学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3.4.2 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3.4.3 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4.4 教学中应注意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的有机结合
        3.4.5 教学中应注意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有机结合
        3.4.6 教学应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与拓展
    3.5 优化教学设计
        3.5.1 教学思考
        3.5.2 低年级的教学设计
        3.5.3 高年级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2.1 研究的不足
        4.2.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数学教育与创新思维
    一、数学教育的意义探求
        (一) 数学本质的认识
        (二) 数学教育的特征
        (三) 数学教育的意义
    二、创新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一) 创新思维的内涵
        (二) 创新思维的特征
    三、数学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关联
        (一) 数学教育对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
        (二) 创新思维培养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缺失:中学数学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数学教育的价值迷失
        (一) 意义误解:题海化的训练
        (二) 本质迷惘:形式化的理解
        (三) 功能偏离:利益化的竞争
    二、数学教育的问题表征
        (一) 揉碎的数学知识要点
        (二) 失落的数学认识过程
        (三) 漠视的数学情感态度
    三、创新思维缺失的成因探析
        (一) 审视课程:选择性的匮乏
        (二) 透视课堂:主体性的丧失
        (三) 反思评价:功利性的泛滥
第三章 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点:数学课程的理性探索
    一、数学课程的应然功能
        (一) 基础性
        (二) 过程性
        (三) 发展性
        (四) 创新性
    二、数学课程资源的有效融合
        (一) 传统的数学课程资源
        (二) 现代的数学课程资源
        (三) 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
    三、数学课程的理性选择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二) 数学课程顺序的安排
        (三) 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
第四章 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数学教学的意义回归
    一、数学教学的过程性和创生性
        (一) 数学教学的过程性
        (二) 数学教学的创生性
        (三) 过程性与创生性的教学意蕴
    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 数学问题
        (二) 问题解决
        (三) 数学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教学意义
    三、数学教学中的教师引领
        (一) 关注学生思考
        (二) 促进数学理解
        (三) 鼓励求异思维
第五章 创新思维培养的保障:数学教育的科学评价
    一、数学教育评价理念
        (一) 形成数学情感
        (二) 培育数学能力
        (三) 涵养数学智慧
    二、数学教育评价方式
        (一) 多元性
        (二) 多样性
        (三) 人文性
    三、数学教育评价的价值追求
        (一) 促进创新思维
        (二) 激发学生个性
        (三) 推进持续发展
结语 追求创造性的数学教育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半个月亮,半个太阳(论文提纲范文)

1. 章一丁和卓凤之双方自愿进行决斗, 无论后果如何, 绝对不要求对方承担责任;
2. 双方各放三枪, 如对方受伤或死亡, 决斗停止;
2. 在三人学习期间自愿不谈恋爱, 不会同三人以外的任何异性发生恋爱关系;
3. 章一丁和卓凤之与耶娃的最后的婚姻选
4. 为了保证学习, 章、卓每年只能在圣诞节给耶娃写一封信, 平时不得以任何方式发生联系;
5. 本协议执行过程中如有意外, 可由陈瑾 (耶娃之母) 进行协调。
9 月7日晴
1 1 月22日阴, 大风
1 5 度角。

四、院士教孩子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来玲.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2]小学数学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 韩雪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基于网络画板的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 ——以函数为例[D]. 王素媚.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科技革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J]. 王渝生. 领导科学论坛, 2018(18)
  • [6]九月火车[J]. 周朝军. 时代文学, 2017(12)
  • [7]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D]. 袁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8]基于问题解决视角的“鸡兔同笼”问题优化教学研究[D]. 刘慧. 贵州师范大学, 2015(10)
  • [9]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 孙延洲.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9)
  • [10]半个月亮,半个太阳[J]. 达江复. 作家, 2009(05)

标签:;  ;  ;  ;  ;  

院士教孩子数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