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追求的精神之旅——浅析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

自我追求的精神之旅——浅析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

一、找寻自我的心灵之旅——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简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20)在《解析女性主义影片《时时刻刻》 ——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的当代诠释》文中研究指明电影《时时刻刻》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的后现代同名小说,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妮可·基德曼等主演。它以英国现代派意识流小说先驱、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作品《达洛维夫人》为核心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影像交流与人生思考,片中精致得当而又波澜起伏的转场技术效果、自然平凡而又饱富深蕴的人物对话及特写镜头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沉重而开阔,繁密而简洁,确是一部结构精巧、纹理细密、思想深邃的影片,值得反复咀嚼与珍藏。并且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以及多项提名,在女性主义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将首先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从女性形象构建、电影创作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影片中的服饰造型和布景、意象和表演,以此来探究影片主题和深层意义,以及随着时代发展,电影创作者史蒂芬·戴德利对伍尔夫女性主义观做出的现代理解。最后结合女性主义发展历史来深入剖析其背后诠释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解读来重新认识女性主义电影文本和女性主义影片的未来性,并期许能带来一些参考和借鉴意义。本研究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除了对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的梳理,最重要的就是分析案例影片,并对比其影像表现与后世总结出来的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的异同,以此判断电影创作者对伍尔夫的思想是继承还是对立理解,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症结,反思女性主义电影现存的不足并期望从中获得女性主义电影日后发展的启示。

马秀敏[2](2019)在《伍尔夫作品中反暴力意识的女性主义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她是一位英国着名女作家,也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同时是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伍尔夫在自己的作品中不仅对自身感受和体验进行描写,而且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切的关注,尤其对暴力现象敏感,在作品中潜藏着深厚的反暴力意识。本文综合运用各种研究视角,包括文学、历史、传记,通过分析伍尔夫的反暴力意识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她对暴力的思考,以揭示伍尔夫对暴力行为的抗议和对和平的期待。本文对伍尔夫作品中的反暴力意识进行女性主义思想探析。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和历史研究,旨在探讨伍尔夫的反暴力意识的重要来源:一是受当时社会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二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三是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集中在伍尔夫对暴力的思考。主要从反对种族暴力、反对战争暴力、反对性别暴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伍尔夫反暴力作品,探讨伍尔夫对暴力的抗议和反对。暴力是人间的罪恶和人类的灾难。第三部分探究伍尔夫反抗暴力的途径。从主张博爱精神、建立女性主义价值体系和构想两性合作的世界三方面进行思考。第四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陈智颖[3](2017)在《《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刘丽娟[4](2017)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疾病书写》文中研究表明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疾病缠身,给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此同时,伍氏亦“窃取”疾病的便利,为己所用,为其文学创作提供有别于他人的独特叙述视角。论文以伍尔夫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异化”、“疯癫”、“文明”三个角度对伍尔夫小说中的生理疾病、心理疾病以及其疾病背后的隐喻进行探讨,以期揭示出伍尔夫小说中疾病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社会意义。论文分述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通过对伍尔夫及其小说研究现状的综述,阐述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以及作品的创新之处。该部分意在对本文的生发进行阐释说明,并揭示出全文的脉络概貌。第二部分从生理疾病的角度,分析伍尔夫小说中存在于损伤性疾病与传染病环境中社会的异质性以及在此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通过对伍尔夫小说中病人、医生、疾病三者之中两两之间互为对立的紧张关系,揭示出心理疾病映射下畸形的社会现状与人际关系。第三部分从心理疾病的角度,叙述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压迫下,精神疾病对伍尔夫小说创作的影响,并从伍尔夫小说中人物个体与自身、个体与周围关系的分裂,揭示出构建新型人物关系——双性同体的必要性。第四部分根据伍尔夫小说中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动态分析,联系伍尔夫本人的患病经历,挖掘出伍氏小说中疾病所蕴含的文化隐喻以及治疗与病患的关系揭示出国家机器对人的监视与归训的政治隐喻,并以此探究伍尔夫小说中疾病与社会之间的意义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伍尔夫小说中疾病书写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揭示出伍尔夫疾病与其文学创作的辩证关系以及疾病书写作为文学创作视角的重要意义。

谢欣然[5](2017)在《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主要是在空间转向的具体语境中探寻文学如何运用独特的空间书写方式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同时这种文本再现空间又是如何作为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表征和符码,介入思考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中来的。20世纪西方学界发生的重大变革使当代学术范式焕然一新,有关空间理论的思考的确成为西方当代人文学术知识的重要话题。“空间转向”作为一个思想脉络纷繁芜杂,涉及学科门类极广的“学术事件”,以深度感和解放感为文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范式的转换。以空间并置为致思理路,注重事物的共时性、在场性、构成性,并由此形成的空间化思维模式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文论研究的局限性,并为错综难辨的文化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本文期待达到的目标是以当代西方空间转向为逻辑基点,探寻当代文学理论转型创新的生长点,从而激活文学理论的优秀传统,生发其面对新问题的理论张力。与空间转向相互融合的文学理论不再是一种反思形式,而成为一种实践形式,成功地与人类对于现实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本文在结构上共分绪论、正文五章、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首先立足宏观视角,对理论背景做综述式的概括阐述,从中分析论证研究方向。在经历空间体验的巨大变动之后,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空间认知理念。20世纪后半叶,空间的重要性已遍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积极梳理整合国内外学界中关于空间研究的诸多成果,并以此为鉴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进路和逻辑前提。其次,将空间性思考引入文学理论研究范畴,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特色。空间理论蕴含跨学科知识探索的理论资源,它同文学理论话语生产的结合弥补了文学与社会公共领域之间日益严重的分离。本文发现将空间思想引入文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开放性,以此为起点引申出主要论题,以验证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蕴藉。第一章,空间概念溯源及空间转向的开启。主要探究三个问题:追溯空间概念的思想渊源、探究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研究的可行性、阐述空间转向与文学理论互动融合的过程。空间作为一种不定性的存在承载着“多义性”的表征特质,使得对其领悟与理解大都乏善可陈,而要对空间转向做出恰当评价,就需要将其放置于空间观念的发生史中去考察。作为一种变革力量,空间转向所引发的空间观念丰富着人文学科文化含量与思考深度,受其学理趋向的影响,美学、社会学领域已然出现了研究范式的变革。同样,空间转向所昭示出的理念势必会对当代文学理论发展形成一个新的文化震荡,它与文学理论的互动融合自然是人文学科转型创新发展的题内应有之意。空间观提倡开放性、多元性、异质性,以空间转向为学术资源的的文学理论势必会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的掣肘,使文艺学领域繁复多元的文学形态与文学现象在空间的游荡中完成转型和充实。第二章,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发生语境。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脱离了它在欧洲特定的历史起源,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世界性实践使人们真正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空间图景看待,由全球化、都市化、网络化所诱发的空间重组直接构成了文学现代性兴起的外在条件。面对传统空间的崩解和现代空间一体化的重构,文学从地域空间封闭性中抽身投入到“世界文学”多样性样态之中,生发了其对于多元文化和边缘异质现象的关注。而文学理论作为特殊的文学反思方式,也必定同这一时期文学的现实境况保持密切互动,现实不断激活理论,文学理论也将会在“大文学观”的视角之下实现知识形态的广采博取,多方吸纳,综合创新。第三章,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动力来源。空间问题的凸显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亦体现在实践层面,如果说人文学科理论对空间问题的抽象总结表征着空间转向时代到来的话,那么作品文本中有关空间的探索则是促使这一转向的直接动因。弗兰克“空间形式”概念的提出,是对现代小说中空间化结构凸显现象的理论总结。这一时期,文本时间的因果律被多数作家摒弃,空间性特征生发了新的艺术潜力,文本的空间形式作为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动力机制,是一种“时间凝滞引起空间扩张”的存在感,文艺创作对空间存在广延性和并存性的关注使时间流动的持续性和序列性变得复杂化。“空间”成为一种被有意识加以运用的技巧或手段,空间化文本建构的思维模式亦不断启发着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家对文学/文化思想范式空间转向的尝试。第四章,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话语实践。作为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研究的核心问题,此章以空间批评中的作者文化身份为理论切入点,生发文学理论空间转向对现实空间的参与性、并置性,凸显文学多重阐释中的批判功能。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秉承着话语言说的权威性,而从作者角度切近身份认同的空间批评实践,对于呈现空间理论与文学研究互动关系有着一定的阐释合理性。在此种阐释中,文学话语借助空间完成了对现实的介入,并且直白的将自身关于空间的想象移植到充满反抗色彩的后现代文化论争之中。第五章,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接受体验。空间阅读作为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研究的落脚点,需要借助读者感知和解读文本空间形式和空间意象来实现。只有通过读者,空间理论才能通过文本接受被不断充实和丰富。首先,从历史性视角论述读者身份的转化及意义,空间转向下的读者身份已不再是文学活动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具备写作与创作功能的“写读者”;其次,重点探讨空间转向影响下读者介入空间文本的方式方法,并以詹姆逊“超空间”为切入点阐发读者的空间阅读策略,这一理论不仅提供了一种剖析后现代文本空间的理论逻辑,也为当前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发展确立了总体性视角;最后,分析“闲逛式”阅读体验的展现。闲逛者作为本雅明解读现代性的关键隐喻形象,代表着漂泊不定、动态异质,隐含对固有秩序的反叛,其本质象征着自由。在很多现代或后现代文本阅读中正需要这样一种“闲逛”体验,尤其体现在以空间形式为架构的作品当中。结语部分。随着西方空间转向资源的引入,中国文论界对于学科危机及学科重建反思的角度也更加多元,中国文论需要通过空间转向所引起的文学新变等多重维度来建设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一个新的文化震荡和融合正在形成,空间转向下文学理论的发展作为中外文论共同面临的全新研究对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以空间为研究契机的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在寻求学理转向的尝试中正立足于同一起点。

刘芳[6](2017)在《《达洛卫夫人》中的意识流运用》文中研究表明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一生都在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探索创新,力求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且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之中。基于此,本文拟从淡化情节与自由联想、象征手法与对照艺术、内心独白与时空转换这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意识流技巧在《达洛卫夫人》中的运用,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旨在揭露灵魂的真实。

吕白[7](2016)在《伍尔夫小说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在她短暂却灿烂的一生中曾留下了九部长篇小说、多部短篇集和文学评论集。她的作品中始终在探索一种不同以往的、与男性作家相反相成的、能真实地表现世界的言说方式,最终她选择了“诗化小说”。这是一种小说和诗歌的结合,弱化小说中丰满的人物和连贯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诗歌的意象和境界。意象这个普遍存在于诗歌中的词汇,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同,在这里是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瞬间”的思索。在她的九部长篇小说中,不管是先期那些不经意间信手拈来的河流、房间、夜与日,还是后来精心雕琢的灯塔、海浪和帷幕意象都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本文着力解析伍尔夫作品中的具体意象和这些意象所制造的诗的意境,力图回归文本本身,挖掘伍尔夫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之美,进而分析伍尔夫遵循的小说创作理念对文学史和后辈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产生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张媛[8](2016)在《论《达洛卫夫人》中的并置人物》文中认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颇具创新意识的小说家,其作品充分体现了她的才华与实验意识。《达洛卫夫人》作为世界意识流文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对这一主题做了典范式的探索。本文拟从独辟蹊径的双重人物并置入手,具体分析角色共时性及其在深化主题探寻自我中的重要作用。

张友燕[9](2015)在《人生的见证 心灵的书写 ——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所熟悉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标新立异的意识流小说实践家。而作为20世纪文学史上领军人物的伍尔夫同时又是一位格调高雅的随笔大师。随笔一直是伍尔夫比较擅长的文体,也是最接近其本人说话风格的文体。伍尔夫在随笔中涵盖了她在女性、社会、文学等领域的思考。英文中的“essay”与我国国内的“随笔”一词存在一定差异。英国随笔大体经历了蒙田式和培根式随笔两条脉络,伍尔夫的随笔更接近蒙田式随笔,但当时英国流行的随笔是在19世纪末实证风气影响下形成的男性讲究科学、解析式的随笔。伍尔夫致力于改变英国随笔现状,她的随笔观更接近同期欧洲文论家如匈牙利卢卡奇和德国阿多诺的随笔观。伍尔夫随笔中的女性观是核心,不论是她的社会政治观或文学观都带有明显的女性色彩。伍尔夫对亲身经历的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充满了矛盾的情感,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她认为女性获得选举权并不能真正改变现实中两性不平等的问题,根源还在父权制,伍尔夫提出要颠覆父权制。由于父权制的压抑,女性在现实生活和文学史上都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伍尔夫提出要重新寻找女性史和女性文学史。伍尔夫又认为,女性主义运动只会更强化两性的性别特征,不利于两性的和谐共进,因此,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伍尔夫随笔中的社会观带有理想化色彩。伍尔夫主张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和平的社会新秩序。为了实现这个新秩序,伍尔夫主张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建构以“阅读”为普遍教育方法的和谐社会政治观以及在男女二元对立的社会关系上提出以“漠然”为核心的影响政治观;伍尔夫将英国的社会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阶级,并固执的坚守她知识精英阶层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她又预言,在英国,阶级正在崩塌并将最终走向消失。从客观来看,伍尔夫的社会政治思想有欠成熟,但在这些观念影响下的伍尔夫的文学观却让人耳目一新。伍尔夫的文学观是在她的女性观与社会政治观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文学创作上,伍尔夫提出了和她的双性同体思想一致的“非个性化”写作理论。但伍尔夫的女性身份决定了她的“非个性化”理论与T.S.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有明显的差异。艾略特主张消灭个性以和传统对话,而伍尔夫认为男性的传统是将女性排斥在外的,伍尔夫主张将个性普遍化达到“非个性化”的写作效果,但目的不是和传统对话而是通过反映人类一般的情感达到与普通读者的对话。伍尔夫认为“非个性化”文学的样板是希腊文学。伍尔夫认为英国文学的唯一出路是改变创作方向,即从注重对外在现实世界的描写转向注重对内在心理的描写。伍尔夫以此为标准评价了俄罗斯文学及英国文学。伍尔夫还就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大胆设想,认为随着阶级壁垒的崩塌,女性与工人阶级将为未来文学提供新鲜的血液。而未来小说将集合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的特色;在文学批评上,伍尔夫心中长存的普通读者的概念让她的文学批评生动、可读性强。首先,伍尔夫对作者、批评者、读者三者关系重新认知。她认为,作为作者要抛弃权威,接近大众,作为读者必须形成自已的判断,而不是听命于某个权威,从而和作者建立对话,作为批评者应该对文学状态提出建议并预测未来文学发展方向,帮助读者自己形成判断,充当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媒介。最后,伍尔夫还就文学史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希望打破传统文学史所采用的教科书式的将伟大人物按照年代顺序进行排列的写法,同时在内容上更兼顾无名者以及女性的声音。伍尔夫随笔反映了她对整个世界和人类本性的洞察与思考,可与其小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为对方寻找新的切入点。

柯文静[10](2015)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伍尔夫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中的重要一员,同时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她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也不忘进行理论构建工作,发表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因此完成了许多文学评论散文。她的文学创作观念便体现在这些文学随笔中。本文从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及对文学传统和文学未来发展的看法等方面来构建伍尔夫的文学创作理论体系。第一章主要内容为作家的生活背景介绍,笔者认为生活环境对一位作家和理论家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章主要从家庭、社会和所属文学集团等方面介绍了伍尔夫的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背景,伍尔夫的成长背景为其日后走上文学及理论道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伍尔夫的意识流创作思想,伍尔夫是意识流文学的四大代表作家之一,同时她也对意识流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涉及物质和精神、非个人化、时间问题等方面,这章中也论述了同时代的着名意识流作家的理论观点,展现了伍尔夫观点的与众不同之处。第三章则介绍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观,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伍尔夫对女性们进行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忠告,既包括要拥有一间房间、500英镑这样的实在条件,又有远离愤怒、寻找适合自身的写作方式的思想指导,另外,她还提出了“雌雄同体”创作观,并表示此创作观不仅适用于女性作家,也适用于男性作家。第四章中综合表述了伍尔夫对文学传统的批判与继承,对未来小说创作的展望,以及她的诗化小说观和新传记小说观。伍尔夫的文学创作理论看似十分零散繁杂,但实际上也自成一个理论体系,并可以用来指导现实中相关文体的创作。伍尔夫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十分严格,她自己的作品常常是一改再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种对自己文学创作的高要求十分值得当今作家们学习。虽然她对未来小说的设想最终并未成为文学现实,但在二十世纪初的文学大环境下仍具有十分难得的创新精神。另外,她的“雌雄同体”写作观、诗化小说等观点虽已提出多年,但仍十分经典中肯,对当今文学创作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找寻自我的心灵之旅——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简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找寻自我的心灵之旅——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解析女性主义影片《时时刻刻》 ——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的当代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简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伍尔夫及《时时刻刻》研究文献综述
        1.2.1 对伍尔夫及其女性主义观的研究
        1.2.2 对电影《时时刻刻》的研究
第二章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2.1 女性独立的行为意识:写作
    2.2 女性独立的空间意识:一间自己的房间
    2.3 女性独立的价值意识:两性融合思想
第三章 《时时刻刻》中的女性形象-—传统女性身份与现代“新女性”
    3.1 “监禁与逃离”主题下的“房中天使”
    3.2 具有独立精神的叛逆者
    3.3 走出性别对立的两性融合者
第四章 《时时刻刻》中电影创作手法的运用—生死与自我
    4.1 造型与布景:性别与性格的构建
    4.2 意象:自由命运的写照
    4.3 表演:女性心理状态的外化
第五章 《时时刻刻》的思想内涵——与伍尔夫女性主义的跨时空交流
    5.1 一间自己的房间:独立是前提
    5.2 在和谐中走向完整:双性同体
    5.3 同性爱情:情欲身体新诠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伍尔夫作品中反暴力意识的女性主义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研究现状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必要的说明和界定
2 伍尔夫反暴力意识形成背景
    2.1 家庭生活背景
    2.2 团体思想影响
    2.3 社会历史背景
        2.3.1 两次世界大战
        2.3.2 女权主义运动
        2.3.3 纯洁种族事件
3 伍尔夫作品中的反暴力意识
    3.1 反对种族暴力
        3.1.1 种族暴力的表现
        3.1.2 种族暴力的根源——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3.2 反对战争暴力
        3.2.1 战争暴力的表现
        3.2.2 战争暴力的根源——父权制社会
    3.3 反对性别暴力
        3.3.1 性别暴力的表现
        3.3.2 性别暴力的根源
4 伍尔夫反抗暴力的途径
    4.1 主张博爱精神
    4.2 建立女性主义价值体系
        4.2.1 建立女性社团——“局外人社团”
        4.2.2 争取话语权,寻找女性文学传统
        4.2.3 找到女性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
    4.3 主张双性同体,构想两性合作的世界
        4.3.1 双性同体的由来
        4.3.2 伍尔夫作品中的双性同体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疾病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疾病与异化:伍尔夫小说中的生理疾病
    第一节 伍尔夫小说损伤性疾病下的异化叙述
    第二节 伍尔夫小说传染病视阈下的阶级对抗
第二章 疾病与疯癫:伍尔夫小说中的心理疾病
    第一节 伍尔夫小说中人物个体与自身关系的分裂
    第二节 伍尔夫小说中人物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分裂
    第三节 伍尔夫小说中新型人物关系的感性建构
第三章 疾病与文明:伍尔夫小说中的疾病隐喻
    第一节 疾病的文化隐喻
    第二节 疾病的政治隐喻
结语:疾病书写在伍尔夫创作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特色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特色
第一章 空间概念溯源及空间转向的开启
    第一节 空间概念的发生史考察
        一、西方古代传统空间概念
        二、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空间概念
        三、以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空间概念
    第二节 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研究提出的学理依据
        一、“空间转向”的始现
        二、美学的空间转向
        三、社会学的空间转向
    第三节 空间转向与文学理论的互动融合
        一、空间转向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渗入
        二、空间转向与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当代转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发生语境:世界空间重构
    第一节 全球空间意识与文学研究
        一、全球化与空间的生产
        二、全球空间意识下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都市景观与文学想象
        一、居伊·德波及其景观理论
        二、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空间体验
        三、都市文学的边缘化书写
    第三节 网络传媒时代的文学空间
        一、媒介的嬗变与网络传媒的发展
        二、网络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三、新时期的网络文学空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动力来源:文本空间形式的创构
    第一节 作为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空间形式
        一、从时间书写到空间书写的内在逻辑
        二、空间形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三、“空间”与“空间形式”的隐喻关系
    第二节 空间形式的内涵
        一、叙述层:并置法
        二、故事层:“反应参照”
    第三节 文本中空间形式的传达
        一、《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作为时间标识的空间形式
        二、《达洛卫夫人》:多维空间并置的空间形式
        三、《尤利西斯》意识流小说中的空间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话语实践:空间批评中作者身份的展现
    第一节 空间批评:一种新型文学批评方法
        一、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
        二、空间批评的社会属性
        三、空间批评的文化属性
        四、空间批评的身份属性
    第二节 作者身份与文学书写姿态
        一、作者和作者身份
        二、身份与文学书写的关系
    第三节 空间批评视域下作者身份的觉醒与抗争
        一、作者身份与空间批评主题的共同书写
        二、讲故事的女作者:女性身份的扞卫与空间的想象
        三、第三空间与后殖民文学的作者身份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接受体验:读者空间阅读
    第一节 “读者”:从接受者到叙述者
        一、接受美学
        二、读者身份的转变:从接受者到叙事者
        三、“读者”在当代文学理论中意义的突显
    第二节 读者空间阅读策略:以詹姆逊“超空间”理论为视角
        一、“空间优位”的后现代文本样态
        二、“认知测绘”:超空间状况下的文本阅读策略
    第三节 “闲逛式”超文本空间阅读体验的展现
        一、“超文本”空间的呈现
        二、“闲逛式”超文本空间阅读
    本章小结
结语:空间转向下的当代中国文论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达洛卫夫人》中的意识流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淡化情节与自由联想
     (一) 淡化情节
     (二) 自由联想
二、象征手法与对照艺术
     (一) 象征手法
     (二) 对照艺术
三、内心独白与时空转换
     (一) 内心独白
     (二) 时空转换

(7)伍尔夫小说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伍尔夫“诗化小说”及其核心——意象
    第一节 诗化小说概述
        一、诗化小说的定义、产生和发展
        二、诗化小说与意象的关系
    第二节 伍尔夫的诗化小说理论及实践
        一、伍尔夫的诗化小说理论
        二、伍尔夫诗化小说创作实践及意象设置
第二章 伍尔夫前期小说作品中的意象——局部意象
    第一节 《远航》中的船和大河
        一、“欧福洛绪涅”号
        二、大河
    第二节 《夜与日》中的夜与日
        一、“夜”意象
        二、“日”意象
    第三节 《雅各的房间》中的房间和大英博物馆
        一、房间
        二、大英博物馆
第三章 伍尔夫中期小说作品中的意象——主题意象
    第一节 《达洛维夫人》中的大本钟
    第二节 《到灯塔去》中莉莉的画
    第三节 《奥兰多》中的大橡树
    第四节 《海浪》中的人物意象
第四章 伍尔夫后期小说作品中的意象——综合意象
    第一节 《岁月》中的雨意象和风意象
        一、“雨”意象
        二、“风”意象
    第二节 《幕间》中的谷仓和雨水意象
        一、“谷仓”等空间意象
        二、雨水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达洛卫夫人》中的并置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并置角色的对照
2 并置角色的交融
3 作品人物的自我追寻

(9)人生的见证 心灵的书写 ——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英国随笔传统与伍尔夫随笔观
    第一节 随笔的界定及英国随笔写作传统
    第二节 伍尔夫的随笔创作概览
第二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中的女性观
    第一节 解构父权制
    第二节 寻绎女性史
    第三节 “双性同体”的构想
第三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中的社会观
    第一节 一个“局外者”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一个“受教育者的女儿”的阶级思想
第四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中的文学观
    第一节 “非个性化”写作
    第二节 注重“灵魂”是英国小说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关注“普通读者”的文学批评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由与写作主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研究方面
        (二) 伍尔夫文学创作实践研究方面
    三、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一) 研究方法
        (二) 章节安排
第一章 伍尔夫小说创作思想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知识贵族与复杂家庭关系
        一、出身: 文化世家、兄妹众多
        二、教育: 家庭教育、广泛阅读
    第二节 社会动荡与艺术发展
        一、动荡的时代:政治、战争
        二、艺术的发展:印象、感性
    第三节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滋养
        一、成员: 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影响: 先锋思想的汲取
第二章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思想
    第一节 投身意识流
        一、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二、意识流名家眼中的意识流
    第二节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思想
        一、物质主义与精神主义
        二、个人化与非个人化
        三、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
        四、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的独特性
    第三节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
        一、短篇意识流小说: 零碎细腻、虚实交融
        二、长篇意识流小说: 角度多样、时间跳跃
第三章 女性写作的武装: 从物质到思想
    第一节 反思20世纪前英国女性写作
        一、17世纪及以前的英国女性写作
        二、18、19世纪的英国女性写作
    第二节 对女作家的忠告
        一、一间房和500英镑
        二、远离愤怒的情绪
        三、寻找女性的写作法则
    第三节 理想的女性写作:雌雄同体
        一、单性心灵: 缺陷的存在
        二、雌雄同体: 完美的结合
    第四节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
        一、《幕间》中的英国女性史
        二、“雌雄同体”的隐喻与实验
第四章 回顾、展望及创新
    第一节 对传统的扬弃
        一、对现实主义的反叛
        二、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第二节 对未来小说的设想
        一、散文化: 兼容并包
        二、戏剧性: 激情迸发
    第三节 诗化小说
        一、诗歌小说: 故事、对话、情绪
        二、诗化小说: 距离、形式、诗意
        三、诗化创作: 抒情、象征、联想
    第四节 传记小说: 花岗岩与彩虹的联姻
        一、新传记观: 花岗岩多于彩虹
        二、新传记小说: 彩虹多于花岗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找寻自我的心灵之旅——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简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析女性主义影片《时时刻刻》 ——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的当代诠释[D]. 王超.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2]伍尔夫作品中反暴力意识的女性主义思想探析[D]. 马秀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3]《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J]. 陈智颖. 外国文学评论, 2017(04)
  • [4]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疾病书写[D]. 刘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 [5]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D]. 谢欣然.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达洛卫夫人》中的意识流运用[J]. 刘芳. 芒种, 2017(06)
  • [7]伍尔夫小说意象研究[D]. 吕白.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8]论《达洛卫夫人》中的并置人物[J]. 张媛. 科教导刊(下旬), 2016(03)
  • [9]人生的见证 心灵的书写 ——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研究[D]. 张友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 [10]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思想研究[D]. 柯文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自我追求的精神之旅——浅析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