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铁路货运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关于实现铁路货运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一、实现铁路货运跨越式发展相关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芝兰[1](2020)在《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文中认为近十年,巨大的翻译需求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了空前挑战。传统的人工语言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翻译需求,这为机器翻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机器输出的译文常常无法满足终端用户的质量要求,因此对机器翻译进行译后编辑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报告的翻译素材为《高铁风云录》第五章。笔者使用谷歌译者工具包导出机器翻译版本,并将其作为本报告的分析对象。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型的指导下,本文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机器译文中出现的死译、误译、漏译、尬译、错误断句、缺译、不一致、标点八种错误类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在处理专业表达、中国特色四字词语、歧义字段以及无主句时表现较差。虽然目前的机器翻译系统已经从几年前的统计型翻译系统发展为神经翻译系统,输出的译文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大部分译文仍然停留在句法层面,对语境的利用不足,逻辑清晰且语义连贯的译文较少。本文针对每种错误类型分别给出包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在内的解决方案,并且提出如下建议:译后编辑之前,先提取术语并制作双语术语表,避免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耗时费力地重复查找同一术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对原文进行译前编辑,包括补充主语、拆分长句等;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辅以术语提取工具、质量保证工具等,提高工作效率和译文质量。

邱铁鑫[2](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王聪[3](2019)在《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我国各种运输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日益激烈。伴随着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迅速发展,铁路货运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铁路货运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铁路运输近几年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的趋势下,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实现营销管理的创新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铁路货物运输产品和市场的概念以及铁路货运的具体特点,并对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新筑站的货运业务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地理位置、周边交通、机构设置、设备设施情况等,并对如何扩充新筑站东端咽喉能力提出了建议。论文第四部分分析了新筑站货物运输的环境、市场需求、用户和竞争对手的状况,明确了新筑站货物运输在用户和竞争对手中的地位。第五部分则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之上,展开分析了新筑站货运营销应采取的策略,通过对市场进行细分和分析,从而选择了目标市场;通过SWOT矩阵的分析,指出了其货物运输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通过分析一些货运站的设计方案,提出了设想,新筑车站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并完善相关事项后,可转变为大型中心货运站。最后论文提出了从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货运目标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对这些策略实施的保障体系。

张小星[4](2019)在《“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原因要归结于铁路是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方式之一,一直深刻地影响、改变、重塑着世界的版图、空间、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铁路在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尤其在新世纪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以来,中国已经引领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而火车站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也是城市与区域经由铁路相互连接的重要节点和界面,对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周边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更显突出,这正构成了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的直接原因。新时期以来中国高铁客站地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凸显了这一命题的战略性意义。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的主要线索,本文首先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车站地区”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车站关联地区”与“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三站”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是对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从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广州“三站”的选址是铁路与城市双方协调、博弈的结果,以及“三站”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支点及重要引导因素。第三章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在界定“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了“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四章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与第三章的分析方法类似,本章亦在界定“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其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五章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在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以及国内外高铁客站地区案例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南站新城”及“广州南站关联地区”空间发展的机遇、挑战分析,以此展望地区未来的发展。第六章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在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析了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及其机制,即车站角色的演变、空间的演变、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及“站-城”关系的本质。本文是基于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的个案研究,在实证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关研究的分析框架。同时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案例尤其是与相关经典理论模型的比较分析,从而探讨车站地区问题的个性与共性。分析结果显示“车站关联地区”的研究视角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相关结论也将为“车站地区”的城市更新以及空间开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更好地审视“车站”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再思考。

刘宇[5](2019)在《政企关系视域下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行业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集公益性、竞争性、垄断性和半军事性特征于一身,具有属性多元、主体多重、功能多向的技术特征,铁路所提供的客货运输服务,是公众高度依赖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十八大以来,重大领域的改革持续深化,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以更大的决心和定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和市场主体成长,力图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改革实效。铁路作为服务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保障国计民生,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改革的先行效应和示范意义非常突出。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铁路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接连出台深化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2019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已被列入全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刚刚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将“持续深化铁路改革,根据自然垄断行业的属性施行网运分开”,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地方层面也积极跟进,自2013年以来,先后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综合交通运输政策,或以“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的方式,加快推动地方铁路事业的发展,民众对铁路改革的期盼更是由来已久,汇聚形成了引领和推动铁路深改的强大合力,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有了更紧密的结合,铁路行业的改革就此进入窗口机遇期和政策调整活跃期。铁路行业的两大基本问题是改革与发展,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企关系之于铁路行业的意义非同寻常,它影响铁路改革的进程,决定铁路发展的成色,既是基本前提,又是目标归宿,是各类问题、矛盾产生的总根源,也是寻求机制改革、模式改良和路径优化的价值依归。政企关系的转换调整是铁路行业的一个主命题,也是改革首先要做出回应的核心问题,以政企关系作为审视视角,有利于从更宏观的视域透视铁路行业的发展逻辑,从更具象的维度提出厘定政企权责,推进政企分开,科学配置权能的改革方案。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政企合一”模式影响,我国铁路长期施行国家统一管理、高度管制的运营模式。2013年3月,铁路“大部制”改革正式启动,铁道部被正式撤销,取而代之的是承担企业职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一中国铁路总公司;履行政策拟定、法规制定、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由此奠定了铁路行业“三足鼎立”的组织机构格局,迈出了铁路深改的重要一步。政企关系的转换和重构,意味着铁路行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全新要求,并为后续改革标定了价值起点,这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当前,我国铁路行业恰好处在2013年铁路政企分开改革的政策消化期和效应显现期。总体看,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下,政企不分的传统模式被瓦解,实现了组织形态和职能划转上的政企分开,改革的底层逻辑和动力机制得到根本重塑,以地方铁路局统一转制为现代经营型企业,铁路优质资产筹备股改上市,投融资领域引入多元资本,以及客货运输服务推出多项惠民举措等为标志,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和行业主要指标的世界领先,是前期改革成果外化的集中体现,表明铁路行业的发展步入新阶段。尽管形式上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但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安排、经费来源、财务清算、职能设置,外部的政府与铁路企业的关系依然保留了很重的行政隶属痕迹,具有近政府、远市场的特征,与改革初衷和外界预期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本症结就在于所实现的政企分开仅是低层次、局部化、不彻底的,诸如铁路行业治理模式转型、治理结构主体建设、治理行为规制等一系列重大核心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铁路企业依然不具备独立完整、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地位,羸弱的自生能力,匮乏的造血机能,单一的投融资模式和巨额的债务压力,致使铁路行业内部各主体间权责杂糅、运行低效、管理混乱,暴露出行业治理的乱象,传统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已难以为继,亟待以整体性视角进行重构。当前,如何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改革红利,调适利益冲突,消除行业壁垒,破解发展瓶颈,统合治理力量,有效展现铁路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成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改革的典范,这是铁路行业深改和善治的关键,涉及到对铁路行业治理机制调整和改革动能转换的探讨,也是本文着墨最多,论证比重最大的部分。要有效回应上述问题,特别是着眼于政企关系转换的重大契机,寻求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就要回归到对铁路所内生的三大主要矛盾的探讨上来,即国有性和市场化的矛盾,公共性和商业性,垄断性和可竞争性,第一个矛盾是铁路行业的主矛盾,也是后两者矛盾的产生根源。正是基于铁路总体国有化和部分竞争环节市场化的整体思路,为推动铁路行业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政企分开,推进铁路重组,触发包括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运营模式、产权归属、投融资机制、财务清算模式等多方面的系统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铁路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因政企分开不到位、权责配置不科学、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引致的困境,又羁绊了铁路发展的步履,倒逼改革要跳出传统的路径依赖,从建构和完善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角度寻求新的改革动力和治理机制。为此,本文引介域外多国铁路改革的宏观模式,以及优化铁路运输调度机制,扁平组织结构,改善国企运营模式的微观案例,作为我国铁路行业改革的经验借鉴;以推进政企实然分开为落脚点,按照铁路行业职能专业化、政策规范化、产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治理制度化、规制法治化的总体要求,通过厘定政企权责,深化协同合作,明确铁路国家所有权政策,理顺铁路产权关系,改善投融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加强法治建设的优化进路,进而提出形塑和完善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系列优化路径,为深化铁路改革提供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改进模式。论文共分为七章。导论部分,概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阐明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内容,归纳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一章 概念、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本章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等主要概念进行解读;基于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选取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并结合铁路行业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适用,对铁路行业政企双方的治权分享,公私合作的边界限度,公共属性的保障机制,政企关系的耦合机制,交易成本的产生机理进行解读,找到理论范式与问题论域的结合点;从内、外部治理结构两个维度,提出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宏观分析框架,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行业域、功能域、组织域的三种划分机制;外部治理结构侧重于明确国家与铁路、执政党与铁路、政府与铁路企业,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四重关系”,并依循研究、论证的内在逻辑,绘制了技术研究路线图。第二章政企关系: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审视角度。本章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审视角度—政企关系,进行了全面阐释。围绕政企关系的概念意涵、转换形态、影响因素、演进脉络进行论证;聚焦政府与企业的力量对比,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的关系演化,影响政企关系形态的多维因素,分别建构了三个分析模型,揭示政企关系的生成逻辑、运行机理和一般规律;梳理了政企关系与我国铁路行业改革发展紧密的内在联系,对特定时期形成的“政企合一”、“政企分离”“政企分开”三种模式的特征进行逐一解析,并从政企分开的视角透视铁路行业加快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契机。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变迁。本章从历史的视角梳理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发展脉络。以改革开放为分野,在此之前,铁路行业的管理体制、组织架构和生产运营,基本照搬苏联模式,维持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对铁路统一管理、高度规制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处于高度封闭僵化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行业的政策调整进入活跃期,按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放松规制,打破行业垄断,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基本思路,在厘定政企边界,激发企业活力,优化管理体制,改良运营模式,扁平组织机构,明晰产权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成果积累,推动铁路由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日益走向国家重大领域改革发展的前沿。第四章政企关系重构对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本章从治理理念、目标建构、治理原则、价值维度、现实意义等五个方面,明确政企关系重大调整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所提出的明确要求,致力于在政企关系重构,铁路行业的改革条件、外部环境和目标导向同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围绕铁路行业治理的相关主体,从党政善治、行业自治、厉行法治、多元共治的角度,描绘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应达致的理想状态。第五章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现实审视。本章重点审视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铁路行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全景扫描,找准铁路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从铁路行业宏观治理模式转型困难,中观治理结构主体缺失和微观治理行为失范等三个层面,论述现行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体制羁绊、功能制约、执行壁垒、现实瓶颈四个方面揭示问题成因,由此引申说明加速铁路深改的紧迫性与重大意义,形成倒逼铁路改革发展的又一现实动力。第六章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优化的经验引介。本章重点引介域外国家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优化的经验,选取有启发性的实证案例,为推动我国铁路深改提供可资借鉴模式。重点介绍英国、瑞典的网运分离模式,日本的区域公司模式,美国的平行线模式,德国的民营化模式,以及俄罗斯的分步改革模式,从中吸取有益经验;同时,围绕铁路基础设施调度指挥、扁平组织结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改革重、难点的推进,专题引入调度公共化导向下的铁路组织结构建设,朔黄铁路组织模式创新,以及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运营模式三个实证案例,为促进我国铁路行业结构的优化完善提供宏观模式和微观实践的参考。第七章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完善的路径依归。本章是全文论证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基于前文对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历史沿革、现实审视、问题反思、原因剖析、经验借鉴的基础上,依循“铁路行业总体国有、局部竞争,政府减少规制,企业强化职能”的改进思路,聚焦推进政企分开这一基本前提,秉持立足我国国情,扎根铁路发展实际,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价值立场,分别从铁路行业职能厘定专业化、政策执行规范化、企业运营市场化、治理行为制度化、产权主体多元化、规制保障法治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良策略和优化路径,通过科学划分政企权责,明确铁路国家所有权,优化铁路产权安排,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制度供给,夯实法治保障的实践进路,进一步规范和妥处国家与铁路、政府与铁路企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起权责明晰、协同配合、内涵丰富、体系合理、科学规范、法治保障的现代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结语和展望。铁路行业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在铁路改革发展中所形成的经验、模式和案例,都可迁移、推广到相关行业和关键领域中,为其他行业的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发挥铁路改革的引领示范作用,扩散铁路深改善治的正面效应,推动国家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王蕾[6](2014)在《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 ——以棉花供应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产品物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物流现在已被认为是除了降低物质资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有效解决传统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之间的矛盾,以及农产品区域结构与全国消费之间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现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新疆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源省区,农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产品种类丰富,畅销国内外。农产品物流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已列入新疆十二五规划中。北疆地区工业和物流业发展远超于南疆地区,北疆农业发展也超于南疆地区,北疆地区物流发展水平基本能反映整个新疆物流发展平均水平。近年来北疆地区农产品不断的增长,但是横亘在农产品产地与销地之间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北疆农产品的“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为了提升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效率和效益,本文对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进行分析,并且对新疆北疆特色农产品棉花供应链的物流体系进行详细剖析,并以棉花供应链物流体系为例进行物流体系的优化。本文借鉴农产品物流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物流、供应链的前沿理论,对北疆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DEA分析法对北疆8个地区2006年~2012年的物流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疆地区物流业运行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物流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北疆8个地区中,2个地区的物流效率相对有效,6个地区物流效率相对无效,并且物流效率相对无效的6个地区差距比较大。表现出对物流业投入的资源没有实现合理利用,资源的投入没有转化为有效的产出。公共环境和社会保障投资和物流业产值是对北疆地区物流业发展中投入、产出效率影响较大的因素。2、通过构建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和TOPSIS分析法对2012年新疆北疆8个地区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通过加权处理将两种评价结果结合,最终得出北疆8个地区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差异是影响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物流企业发展较为规范,物流设备较为齐全,加上便利的交通要道,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这些区域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较好。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对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投入较少,从而区域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较低。3、纵向来看,当前北疆农产品物流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工业品物流比较,由于其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专业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较少,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农产品物流体系功能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落后;物流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联盟;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同时北疆地区还存在许多影响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物流观念和政策法规、供应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平台搭建以及人才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制约。4、在对北疆农产品物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北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的优化思路。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主体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功能优化(物流运输优化)和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平台优化(物流中心和物流信息平台)三个方面对北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进行优化。最后以棉花供应链为例,对棉花物流体系进行优化。5、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对策建议。通过前文的研究,显示出北疆供应链物流体系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引导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建设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完善现代物流人才的运用机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健全法律法规,从而改变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不利局面,最终推动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日后的发展。

张梦龙[7](2014)在《基于公共物品属性视角的铁路改革结构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在积极推进高速铁路等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通过改革来创造新的制度红利,实现技术进步和改革创新的协调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铁路改革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行业所提供的物品属性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铁路产业特征和运输产品属性出发,研究分析对改革路径有着深层次影响的铁路改革结构特性及相关问题。具体来讲,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我国铁路前期改革的反思,以及国内外相关产业改革经验的考察,论证提出研究铁路改革必须重视行业提供的物品属性,尤其是公共物品属性。我国铁路改革已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继续深化却面临诸多难题,行业属性定位的模糊成为铁路改革长期处于“胶着”状态的深层原因。作为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的特殊行业,铁路不可能完全市场化,改革的先行步骤是明确基于行业属性分解的市场边界,这也决定着铁路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2、在对铁路产业特征及公共物品属性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公益性与商业性、行政性与市场性、共用性与专用性、公共性与企业性等多个维度对铁路公共物品属性的特殊表现展开研究。从不同侧面重点分析了公共物品属性对铁路改革存在的若干结构性影响。论证提出在影响铁路改革结构特性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中,基于物品属性的结构是最基础性的。探究铁路改革应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些结构层面的问题,建立对铁路改革更加全面和理性的经济分析。3、在对铁路作为一个行业整体上的公共物品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铁路产业内部各具体业务环节的公共物品属性问题也进行了研究,论证提出在探寻铁路改革目标模式与结构特性时应充分考虑以上问题的特殊影响。基于行业属性分解的铁路分类管理与改革、基于公共企业独立运作的运输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基于产业纵向关系调整的铁路运输业重组,以及相应的行业管理和政企关系重构,都是公共物品属性视角下铁路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为此,本文试图从容易引起人们忽视的公共物品属性这一新的视角,从行业所提供物品的属性这一基本维度,来重新认识铁路的性质及对改革的特殊影响,并对其中的主要经济学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建立更具完整意义上的铁路经济和铁路改革分析框架。本文主要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经济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共分七章的内容,重点就公共物品理论、铁路产业的公共物品属性构成、公共物品属性对铁路改革的结构性影响、国外铁路和国内运输业改革中公共物品属性问题的处理等展开讨论,在对如何区分铁路的公益性和商业性、明确政府在铁路中的作用和铁路的市场边界、铁路公企业的运作及相应的政企关系、政府规制和法律环境等整体性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到产业内部对铁路产业链各具体业务环节的公共物品属性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起了对铁路属性的整体认识,构建了一种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结构性影响的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框架。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l、在总结国内外经验走向和对我国铁路前期改革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论证提出应当重新明确铁路的属性定位并按属性分解进行分类管理。公益性铁路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铁路,以及公益性运输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运输的明确区分和分离即“公商分离”,按物品属性对行业进行分类管理、投资、建设和运营,是今后铁路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铁路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的基础。2、对铁路产业中普遍存在而又容易受到忽视的市场失灵、市场边界、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正外部性、拥挤性、共用性、市场化指数、可商业化程度、公共物品属性程度、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属性的转化、政府作用、公共企业、特殊法人制度等概念及对铁路改革的结构性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提出“共用经济”这一经济学概念用以分析铁路经济问题,从而构建了基于公共物品属性视角的铁路改革分析框架。3、将“公共中间品”概念引入对铁路的经济分析,改变对铁路轮轨关系和产业组织的传统看法,并深入到铁路产业链内部,对铁路运输业内部特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基于网络型基础产业共用经济现象一般特性的铁路公共中间品和公共企业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从“二分法”到“三分法”产业纵向关系调整的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4、在对铁路改革中若干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证提出了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框架,并对其中的“公商分离”、“调度公共化”、“三分法”行业重组、政企关系重建及改革过渡期的政府职能等有关配套改革进行了探讨。应当说,从结构层面来思考和研究铁路改革,需要回答的问题还很多;从物品属性特别是公共物品属性视角来探究铁路经济和铁路改革问题,本文目前做的还只是初步探索,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此寄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和努力。

兰秀文[8](2012)在《浅析铁路货物运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中国铁路货物运输企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从加强铁路区域性网络建设,加快铁路货运行业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铁路货运的市场占有量,实现铁路装备现代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李端[9](2010)在《成都铁路局货运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铁路体制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之下,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曾对铁路系统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铁路传统体制逐渐显现出与改革发展的不相适应。铁路运输领域垄断经营的格局尚未打破,尽管存在外部替代性竞争,但在铁路运输行业内部仍然缺乏同质化竞争。因此,铁路必须加快推进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解决制约铁路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政企分开和打破垄断无疑是当前铁路改革面临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是铁路货运业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这些国家采取了各自的形式对铁路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是朝着市场竞争自由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对目前仍处于政企合一体制下的中国铁路而言,借鉴发达国家铁路货运业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局部货运业改革试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对于地处西部大开发主战场的成都铁路局,作为货运改革的先行者具有相对优势和典型意义。本文以成都铁路局为例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等理论工具,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成都铁路局货运业所面临的机会、威胁及自身的优势、弊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用于成都铁路局货运发展战略定位的SWOT模型,并根据成都铁路局货运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模式和相应的融资方案。论文的研究成果对铁路货运业实施市场化运作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赵洪武[10](2010)在《中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铁路在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中具有长远、显着的外部效应,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的铁路发展仍处于大发展阶段,需要巨额的建设资金,而资本融资渠道的狭隘,加剧了铁路财务状况恶化进程,现行主要以大规模负债融资建设模式下大额的利息吞噬了铁路部门本来就薄弱的利润。综观国外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铁路建设初期,大都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或补贴进行,而随着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发达国家都很好的利用了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同时,目前我国铁路巨额的存量资产,将随着铁路产业升级而加速更新改造,急待进行结构调整。增加铁路产业资本的有效投入与巨额存量资产的加速调整,将成为我国铁路产业未来十年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急需从相关理论研究中获得新的突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以其快速融通的资金经营,较高的资本增值水平,较强的资本积累能力,成为虚拟经济的领头羊。尽管利润丰厚,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但如果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但可能产生巨大的风险。“铁路利远而薄,金融利近而厚”。因此,加强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既可促进前者的有效流动,产生巨大效益于国民经济,又可使金融资本利润为有源之水而增值,促进国民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二者的结合将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中铁路与金融两类产业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选取了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作为研究的主体,以产融结合理论、资本收益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从理论上我国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动因、融合后所可能具有的功能以及融合的具体形式;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应的模型,比较了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不同融合方式下,铁路部门的运营状况、融资成本、收益状况。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系统性的研究了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问题。国内现有的关于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研究,大都较为分散,且较多的讨论其融合的动因,而对其融合的基本功能、拓展功能以及融合的具体组织形式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则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了铁路产融结合的一系列相关问题。(2)尝试性的提出了效益型融资机制的理论命题。通过对产融资本融合与铁路产业发展联系机理的深入分析,鉴于铁路建设与运营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效益型融资机制构建的意义重大,其战略意义在于提高铁路产业资本扩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铁路产业资本的形成能力、结构调整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显着提高。论文还从结构化融资、资本市场筹资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对接等方面对此作了实证分析。(3)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具体组织形式。论文认为,在现在铁道资金结算中心基础上成立中铁财务公司是实现铁路产融资本融合初级组织形式的现实选择。根据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发展规律,它的高级组织形式将是铁路金融服务集团,其性质是一个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它将以全过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促进铁路产业资本的加速发展,加快资产存量结构转换,提高铁路产业盈利能力。(4)创造性的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收益模型。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收益模型的构建,其实质是两种不同属性资本收益的融合问题。一种是低风险低收益的产业资本形态,另外一种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资本形态。两种不同形态和属性的资本结合,其关键在于融合度,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组合问题,论文构建铁路产业资本收益模型,并借鉴金融资本收益模型,开拓性地构建了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收益模型。该模型不仅仅分析了各自资本(资产)收益与风险的变动现象或波动规律,并全面考虑了金融资本(资产)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后所显现的内在价值逻辑和循环增值。(5)首次运用历史及预测数据从实证角度论证了唯有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模式是解决铁路投融资难题、有效改善铁路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实现铁路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论文分别构建现状融资、结构化融资及产融资本融合结合这三种不同的融资模式,预测铁路行业2008年-2020年的主要运输、财务数据。

二、实现铁路货运跨越式发展相关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铁路货运跨越式发展相关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Project
    1.3 Purposes of the Report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5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Work Desig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Machine Translation
        3.1.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chine Translation
        3.1.2 Machine Translation Platform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2 Transl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3.2.1 Previous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s
        3.2.2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3 Post-editing
        3.3.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st-editing
        3.3.2 Scope of Post-editing
    3.4 “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1 Definition of“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2 Studies on“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CHAPTER FOUR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 TYPES AND THE POST-EDITING SOLUTIONS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4.2 Errors Relating to Accuracy
    4.3 Errors Relating to Fluency
CONCLUSIONS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port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A Source Text,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and Post-edited Version
    Appendix B Translation Automation User Society’s Error Category Model
    Appendix C Glossary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3)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铁路货运业务与产品的基本理论
        2.1.1 产品与货运产品
        2.1.2 市场与货运市场
        2.1.3 铁路货运业务特点
    2.2 市场营销基本理论
        2.2.1 市场营销的概念
        2.2.2 市场营销的功能
    2.3 论文涉及的一些理论方法
        2.3.1 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2.3.2 现代物流理论
        2.3.3 多式联运
3 新筑站货运业务现状
    3.1 新筑站概况
        3.1.1 新筑周边集疏运体系特点
        3.1.2 新筑物流中心周边区域对外交通衔接体系
        3.1.3 新建铁路物流中心内部路网体系
    3.2 新筑站运输组织及车站能力分析
        3.2.1 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车流组织原则
        3.2.2 装卸车数及到发列车对数
        3.2.3 新筑车站咽喉能力适应性分析
4 新筑站货运产品及市场分析
    4.1 西安市物流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4.1.1 西安市公路物流市场现状分析
        4.1.2 西安市铁路物流市场现状分析
        4.1.3 西安市物流需求总量现状分析
    4.2 西安市物流需求量预测
        4.2.1 西安市公路物流市场需求预测
        4.2.2 西安市铁路物流市场需求预测
        4.2.3 西安市物流需求总量预测结果分析
    4.3 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物流需求量预测
        4.3.1 预测依据、方法及思路
        4.3.2 新筑物流中心具体品类运输协议及意向分析
        4.3.3 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物流需求预测
        4.3.4 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北侧新建区)运量及流向预测
    4.4 货运环境分析
        4.4.1 外部环境分析
        4.4.2 内部条件分析
    4.5 货运产品分析
        4.5.1 现有货运产品
        4.5.2 存在问题
5 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策略
    5.1 选择目标市场
        5.1.1 新筑站货运市场细分
        5.1.2 新筑站货运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
    5.2 SWOT分析
    5.3 营销管理
    5.4 一些设想
        5.4.1 向物流中心转变的策略
        5.4.2 改造货运战场适应城市发展
        5.4.3 建立中心货运站
        5.4.4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6 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6.1 完善组织机构
        6.1.1 建立反应灵敏的市场营销决策机制
        6.1.2 建立快速反应的运力保障机制
        6.1.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6.1.4 建立反应市场动态的信息处理机制
        6.1.5 建立运价调控机制
    6.2 健全货运目标的保障体系
        6.2.1 制定业务目标
        6.2.2 制定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6.2.3 建立货源组织体系
        6.2.4 努力提高货运作业效率
    6.3 政策保障
    6.4 加强安全保障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的意义
        1.1.2 案例的比较分析是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1.3 问题的提出: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作为案例研究的典型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1.3.2 相关研究综述
        1.3.3 相关研究主要问题与不足
        1.3.4 研究将聚焦的基本理论命题
    1.4 研究视角
        1.4.1 “车站关联地区”的提出及其与“车站地区”的辨析
        1.4.2 案例比较分析方法之于“车站地区”命题的综合应用
        1.4.3 “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
        1.4.4 “车站关联地区”、“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
    2.1 导言
        2.1.1 广州中心城区之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主要历程
        2.1.2 广州“三站”之客运量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检验分析
        2.1.3 广州“三站”是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的主要焦点
    2.2 广州“三站”的选址过程及其决策机制
        2.2.1 “铁路主导”:广州站的选址、建设
        2.2.2 “城市主导”:广州东站的选址、建设
        2.2.3 “铁路与城市合谋”:广州南站的选址、建设
    2.3 广州“三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1 广州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2 广州东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3 广州南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4 广州“三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
        2.4.1 广州站是现代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因素
        2.4.2 广州东站是天河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支点
        2.4.3 广州南站是城市“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棋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1 导言
    3.2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主导作用
        3.2.1 “前广州站时代”:城市郊区演变为城乡结合部的空间、景观格局
        3.2.2 “一站时代”:单向分布、公服设施用地的圈层布局与旅馆用地的扩展
        3.2.3 “两站及三站时代”:双向分布、批发市场用地主导及其成片发展
        3.2.4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3.3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客流经济为主体走向车站诱导经济为主体
        3.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3.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3.3.3 小结
    3.4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3.4.1 空间形态:级差地租导向
        3.4.2 交通体系:单向平面放射体系走向双向立体网格体系
    3.5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3.5.2 内在机制
        3.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贸批发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1 导言
    4.2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辅配作用
        4.2.1 “前广州东站时代”
        4.2.2 “两站及三站时代”
        4.2.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4.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诱导经济成为主体
        4.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4.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4.3.3 小结
    4.4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4.4.1 空间形态:城市轴线导向为主
        4.4.2 交通体系:双向立体枢纽体系的形成
    4.5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4.5.2 内在机制
        4.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务服务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5.1 导言
    5.2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
    5.3 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的总结
    5.4 “广州南站新城”与广州“两站”关联地区的差异及其挑战
    5.5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主要策略
    5.6 “广州南站新城”的愿景展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三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
    6.1 导言
    6.2 广州“三站”地区演绎了三种空间发展模式
    6.3 广州“三站”规划思想演变:车站作为城市发展的“工具”属性不断增强
    6.4 “车站关联地区”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类型
    6.5 车站地区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
    6.6 “站-城”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政企关系视域下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概念、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
    1.1 概念释义
        1.1.1 铁路行业
        1.1.2 治理结构
        1.1.3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
    1.2 理论工具
        1.2.1 治理理论
        1.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1.2.3 公共物品理论
        1.2.4 政府规制理论
        1.2.5 委托代理理论
        1.2.6 理论工具在铁路行业的适用
    1.3 分析框架
        1.3.1 我国铁路行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三域”划分
        1.3.2 我国铁路行业外部治理结构的“四维”关系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政企关系: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审视角度
    2.1 政企关系的意涵
        2.1.1 政企关系的内涵释义
        2.1.2 政企关系的类型划分
        2.1.3 政企关系的转换形态
        2.1.4 政企关系的影响要素
    2.2 我国政企关系转型发展的历史变迁
        2.2.1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管制型”的政企关系
        2.2.2 改革开放初期“间接引导型”的政企关系
        2.2.3 体制转轨期“统分结合型”的政企关系
        2.2.4 改革深化期“寻求平衡型”的政企关系
        2.2.5 深度转型期“协作互助型”的政企关系
        2.2.6 我国政企关系转型调整的内在规律
    2.3 政企关系转换视域下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的发展演进
        2.3.1 政企合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铁路的高度管制
        2.3.2 政企分离:计划向市场转轨阶段铁路发展的过渡模式
        2.3.3 政企分开:市场经济体制下铁路行业的现实状态
    2.4 政企分开后铁路行业治理面临的重大契机
        2.4.1 赋予铁路深改全新制度保障
        2.4.2 加速铁路行业转型升级
        2.4.3 凸显政企分开对铁路发展的激励效应
        2.4.4 促进铁路行业治理环境更趋制度化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变迁
    3.1 基于对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活力的有效激发:1978-1999年
        3.1.1 铁路行业放权让利的改革尝试
        3.1.2 实行全面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改革尝试
        3.1.3 地方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初体验
        3.1.4 首次启动铁道部机构改革
        3.1.5 施行“资产经营责任制”
    3.2 基于对铁路行业管理体制的改良优化: 2000-2007年
        3.2.1 “网运分离”、“主辅分离”的改革试点
        3.2.2 撤销铁路分局扁平组织结构
        3.2.3 铁路全行业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3.3 基于对铁路安全责任事故的深度反思:2008-2012年
        3.3.1 透视两起特大铁路责任事故的原因
        3.3.2 铁路安全责任事故引发的负面影响
    3.4 基于对实现铁路行业政企分开的纵深推进:2013-至今
        3.4.1 铁路行业完成组织形态的政企分开
        3.4.2 高速铁路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3.4.3 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落地
        3.4.4 铁路投融资体制持续优化
        3.4.5 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循序铺开
    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行业转型发展述评
第四章 政企关系重构对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4.1 重塑铁路行业治理理念
        4.1.1 实施行业分类优化
        4.1.2 有效引入市场竞争
        4.1.3 坚持立法规制导向
        4.1.4 保持渐进稳妥步调
    4.2 建构铁路行业治理目标
        4.2.1 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体制优势的铁路行业治理体系
        4.2.2 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铁路运输服务体系
        4.2.3 推进全方位深层次的政企分开
        4.2.4 坚持和完善党对铁路行业的绝对领导
    4.3 明确铁路行业治理原则
        4.3.1 铁路国有的原则
        4.3.2 先行先试的原则
        4.3.3 保持公益的原则
        4.3.4 循序渐进的原则
    4.4 衡量铁路行业治理效能的价值维度
        4.4.1 党政善治是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价值取向
        4.4.2 行业自治是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4.4.3 厉行法治是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制度保障
        4.4.4 多元共治是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
    4.5 完善铁路行业治理的现实意义
        4.5.1 针对现实问题和改革呼声的有力回应
        4.5.2 优化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
        4.5.3 适应高速铁路快速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第五章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的现实审视
    5.1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的实证分析
        5.1.1 行业指标保持领先
        5.1.2 铁路发展质效显着
        5.1.3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铁路发展形势
    5.2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失衡的问题分析
        5.2.1 铁路行业宏观治理模式转型不畅
        5.2.2 铁路行业中观治理结构主体缺失
        5.2.3 铁路行业微观治理行为无序失范
    5.3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运行阻滞的原因分析
        5.3.1 体制羁绊:政企关系难以实然分开
        5.3.2 功能制约:僵化的财务清算模式抑制企业成长
        5.3.3 执行壁垒:铁路投融资机制改革优化受阻
        5.3.4 现实瓶颈:铁路行业产权关系界定不清
第六章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优化的经验引介
    6.1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的宏观模式
        6.1.1 英国、瑞典的“网运分离”模式
        6.1.2 日本的“区域公司”模式
        6.1.3 美国的“平行线”模式
        6.1.4 德国的“民营化”模式
        6.1.5 俄罗斯的“渐进式”模式
    6.2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优化的微观案例
        6.2.1 “调度公共化”导向下的铁路运输生产组织结构
        6.2.2 “朔黄铁路”的管理体制创新
        6.2.3 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运营模式
    6.3 铁路行业治理结构改良优化的经验启示
        6.3.1 立足本国国情,凸显铁路特色
        6.3.2 深化政企分开,科学厘定权责
        6.3.3 注重法治先行,依靠政府支持
        6.3.4 理顺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第七章 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完善的路径依归
    7.1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促进铁路行业职能专业化
        7.1.1 科学厘定政企权责,合理规范履职范围
        7.1.2 保持铁路公益属性,推进政府职能回归
        7.1.3 准确区分属性差异,有序实现“公商分离”
        7.1.4 创新铁路规制模式,提升行业规制实效
    7.2 明确铁路国家所有权,推动铁路行业政策规范化
        7.2.1 阐明内涵要义,准确把握铁路行业的国有属性
        7.2.2 组建专门机构,加强铁路国家所有权政策的顶层设计
        7.2.3 推进协同联动,完善铁路国家所有权政策的保障机制
    7.3 厘清铁路产权关系,实现铁路行业产权多元化
        7.3.1 明晰铁路行业内部产权关系
        7.3.2 优化铁路行业产权安排
        7.3.3 形塑铁路行业多元产权格局
    7.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铁路行业运营市场化
        7.4.1 下放核心权力,赋予铁路企业主体地位
        7.4.2 优化财务清算模式,拓宽铁路投融资渠道
        7.4.3 循序放松价格管制,发挥价格机制正面功效
        7.4.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优质资产股改上市
    7.5 提升制度供给能力,推进铁路行业治理制度化
        7.5.1 强化铁路行业激励约束机制
        7.5.2 建立铁路行业利益协调机制
        7.5.3 完善铁路行业公益补偿机制
    7.6 全面加强法治建设,保障铁路行业规制法治化
        7.6.1 尽快启动铁路基本法的专项修改
        7.6.2 加强配套法规的协同配合
        7.6.3 拟定针对高铁的专门法规
        7.6.4 推进铁路公安机关管理机制改革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 ——以棉花供应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物流相关研究
        1.2.2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供应链相关内容
        2.1.1 供应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2 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3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2 物流及农产品物流
        2.2.1 物流相关内容
        2.2.2 农产品物流体系介绍
    2.3 供应链与物流的关系分析
        2.3.1 供应链与物流的异同
        2.3.2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主要功能
    2.4 基于供应链的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理论框架
第3章 新疆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3.1 新疆农产品种植情况
        3.1.1 地理与资源环境
        3.1.2 新疆农业及农产品发展分析
        3.1.3 新疆棉花发展现状
    3.2 新疆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分析
        3.2.1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历程
        3.2.2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经济环境
        3.2.3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基础条件
        3.2.4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3 基于供应链的北疆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3.3.1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现状
        3.3.2 北疆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分析
    3.4 新疆农产品物流体系分析——以棉花为例
        3.4.1 棉花物流的内涵及必要性
        3.4.2 北疆地区棉花物流分析
        3.4.3 北疆棉花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3.4.4 棉花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4章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实证分析
    4.1 北疆地区物流效率分析
        4.1.1 物流效率的内涵及特点
        4.1.2 北疆地区宏观物流效率分析
        4.1.3 物流效率评价方法选择和介绍
        4.1.4 北疆地区物流效率评价
    4.2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分析
        4.2.1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FAM-TOPSIS 方法介绍
        4.2.3 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第5章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5.1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专业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较少,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5.1.2 农产品物流体系功能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落后
        5.1.3 物流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联盟
        5.1.4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5.2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5.2.1 物流观念和政策法规方面
        5.2.2 供应链构建方面
        5.2.3 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平台搭建
        5.2.4 人才因素
第6章 基于供应链的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设计
    6.1 基于供应链的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
        6.1.1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的动因与障碍因素分析
        6.1.2 北疆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优化原则
        6.1.3 北疆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优化的目标
    6.2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主体优化
        6.2.1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主体优化的必要性
        6.2.2 分散农户以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
    6.3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物流功能优化
        6.3.1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物流功能优化思路
        6.3.2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物流运输优化
    6.4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平台优化
        6.4.1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物流中心平台优化
        6.4.2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优化
第7章 北疆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以棉花供应链为例
    7.1 棉花供应链物流组织机制优化
        7.1.1 “订单农业”模式
        7.1.2 棉花专业合作社模式
        7.1.3 棉花专业协会模式
    7.2 棉花供应链物流运输优化
        7.2.1 运输线路优化
        7.2.2 优化车型,提高运输工具装载率、实载率
    7.3 棉花供应链物流体系平台优化
        7.3.1 棉花物流中心布局优化
        7.3.2 棉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第8章 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对策建议
    8.1 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引导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
        8.1.1 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推动农产品物流组织建设
        8.1.2 引导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8.2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建设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
    8.3 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8.4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完善现代物流人才的运用机制
    8.5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健全法律法规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成果
导师评阅表

(7)基于公共物品属性视角的铁路改革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1.1.1 实践层面
        1.1.2 理论层面
    1.2 基于现象的问题提出
        1.2.1 前期铁路改革的思考
        1.2.2 公共物品属性对铁路改革可能存在的结构性影响
        1.2.3 相关问题的前期研究成果述评与继续研究的空间
    1.3 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
        1.3.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3.2 本文研究范围
        1.3.3 研究的主要思路
2 公共物品理论文献综述
    2.1 公共物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1 公共物品理论的早期思想和初步形成
        2.1.2 公共物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2.1.3 公共物品理论的新发展及研究前沿
        2.1.4 公共物品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运用
    2.2 公共物品的内涵、特征与分类理论
        2.2.1 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2.2.2 公共物品的定义和特征
        2.2.3 公共物品的分类
        2.2.4 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及其纠正
    2.3 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共投资理论
        2.3.1 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的经济学根源
        2.3.2 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的逻辑起点和原因
        2.3.3 公共领域的边界及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2.3.4 公共投资与公共财政
3 铁路产业特征及公共物品属性构成分析
    3.1 铁路产业特征
        3.1.1 铁路运输产品的一般特性
        3.1.2 铁路产业的一般经济属性
    3.2 铁路产业的公共物品属性
        3.2.1 铁路产业公共物品属性的若干表现
        3.2.2 铁路产业内公共物品属性的差异性
        3.2.3 铁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属性的相互转化
    3.3 高速铁路的产品属性
        3.3.1 高速铁路的一般特性
        3.3.2 高速铁路公共物品属性的特殊表现
4 公共物品属性对铁路改革结构特性的影响分析
    4.1 公益性对铁路行业定位及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
        4.1.1 我国铁路行业属性定位的现状分析
        4.1.2 公共物品属性视角下铁路公益性的表现
        4.1.3 铁路拥挤性程度对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影响
        4.1.4 铁路可商业化程度的判定及融资模式选择
    4.2 行政性对铁路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的影响
        4.2.1 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指数与供给方式
        4.2.2 “政府失灵”的影响及铁路投资的合理规模
        4.2.3 政府职能回归与明确铁路市场边界的意义
        4.2.4 公共物品属性要求与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关系
    4.3 共用性对铁路纵向关系调整及行业重组的影响
        4.3.1 运输业普遍存在的共用品和公共中间品现象
        4.3.2 共用经济的获取及铁路公共中间品独立完整运作的意义
        4.3.3 俱乐部物品的经济分析及对铁路的启示
        4.3.4 公共中间品因素对铁路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4.4 公共性对铁路企业行为及法人制度的影响
        4.4.1 公共企业的界定、特征和类型
        4.4.2 铁路公共性和企业性的双重属性
        4.4.3 铁路公共物品属性的程度及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4.4.4 我国铁路公共企业的特性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5 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国内外相关产业改革经验与借鉴
    5.1 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国外铁路改革分析
        5.1.1 国外铁路改革的基本情况
        5.1.2 改革中对公共物品属性问题的处理
    5.2 日本铁路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5.2.1 日本铁路改革的背景
        5.2.2 日本铁路改革的目标、步骤和对公共物品属性问题的处理
        5.2.3 日本铁路改革后的公共物品属性问题辨析
    5.3 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我国其他运输业改革探析
        5.3.1 公路
        5.3.2 航运
        5.3.3 民航
        5.3.4 城市交通
6 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结构性影响的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框架研究
    6.1 “公商分离”:行业属性分解的铁路改革分析
        6.1.1 公益性与商业性分离的分类改革探索
        6.1.2 铁路前期改革蕴藏的“公商分离”初步实践
        6.1.3 铁路“公商分离”改革的基本内容
        6.1.4 铁路商业性环节引入竞争的路径选择
    6.2 “调度公共化”:基于公共企业独立运作的铁路运输生产组织结构
        6.2.1 “调度公共化”的可行性分析
        6.2.2 “调度公共化”的案例及启示
        6.2.3 “调度公共化”与企业自给调度的比较和演化
        6.2.4 基于“调度公共化”的铁路运输生产组织结构调整
    6.3 “三分法”:产业纵向关系调整的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
        6.3.1 基于产业链和轮轨关系的铁路纵向关系
        6.3.2 基于产业链共用性谱系的铁路“三分法”纵向关系
        6.3.3 基于“三分法”的铁路公共企业的组建及运作
        6.3.4 基于“三分法”的基础设施、运输和其他企业的组建及运作
    6.4 公共物品属性视角下的铁路行业管理架构
        6.4.1 “建营分开”的铁路行业管理职能划分
        6.4.2 铁路规制机构设置的新要求
        6.4.3 改革过渡期的政府职能
        6.4.4 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基本结论和主要贡献
        7.1.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1.2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7.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本文的创新点与有关建议
        7.2.1 本文的创新点
        7.2.2 有关建议
    7.3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成都铁路局货运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第2章 铁路货运业概况
    2.1 国外铁路运输企业目前概况
        2.1.1 各国铁路运输企业进入有效竞争
        2.1.2 美国铁路运营模式
        2.1.3 日本铁路运营模式
        2.1.4 上下分离模式分析
        2.1.5 新兴高速铁路运营模式分析
        2.1.6 上下分离模式对有效竞争的影响
        2.1.7 国外铁路的发展历程对我国铁路发展的启示
    2.2 国内铁路运输企业概况
        2.2.1 我国铁路运营模式
        2.2.2 国内铁路运输资源分析
        2.2.3 国内铁路运输能力分析
        2.2.4 国内铁路运输竞争环境分析
    2.3 国内铁路行业管理体制分析
        2.3.1 政企不分的体制分析
        2.3.2 行政垄断的体制分析
    2.4 我国铁路货运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成都铁路局管内货物运输市场竞争力分析
    3.1 西南地区概况
    3.2 西南两省一市主要货运方式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3.3 成都铁路局区域内货运竞争环境分析
        3.3.1 公路、航空货运分析
        3.3.2 水运、管道货运分析
第4章 成都铁路局货运发展战略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法
    4.2 成都铁路局货运发展面临的重要外部机会
        4.2.1 政治经济方面
        4.2.2 社会文化方面
        4.2.3 政策法律方面
    4.3 成都铁路局货运发展目前面临的重要外部威胁
        4.3.1 竞争方面
        4.3.2 政治法律方面
        4.3.3 经济方面
    4.4 成都铁路局货运业关键的内部优势
        4.4.1 生产领域
        4.4.2 管理领域
        4.4.3 营销领域
    4.5 成都铁路局货运业关键的内部劣势
        4.5.1 管理领域
        4.5.2 财务领域
        4.5.3 生产领域
        4.5.4 研发领域
        4.5.5 营销领域
第5章 成都铁路局货运发展的战略选择
    5.1 成本领先竞争战略
        5.1.1 产业内竞争者分析
        5.1.2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5.1.3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5.1.4 替代品威胁分析
    5.2 建线调图竞争战略
    5.3 调整货物列车开行方案战略
    5.4 调整铁路运价竞争战略
        5.4.1 铁路货运价格改革分析
        5.4.2 铁路货运价格弊病分析
        5.4.3 美国铁路的货物运价策略
        5.4.4 我国铁路货运价格决策
    5.5 货运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
    5.6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第6章 成都铁路局货运业发展规划
    6.1 组织机构改革分析
    6.2 成都、重庆、贵阳枢纽的货运集中化分析
        6.2.1 成都铁路枢纽存在问题分析
        6.2.2 成都铁路枢纽货运集中化对策
    6.3 成都铁路局货运场站业务流程再造
        6.3.1 铁路货运营业站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原则
        6.3.2 货运受理业务流程再造
    6.4 成都铁路局货运业的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
        6.4.1 铁路融资现状分析
        6.4.2 铁路融资问题分析
        6.4.3 铁路货运融资原则
    6.5 铁路货运业融资方式
        6.5.1 股份制改造融资
        6.5.2 债务融资
        6.5.3 融资租赁
        6.5.4 BOT方式融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发展
        1.2.1 产融资本融合的产生与发展
        1.2.2 国外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发展历程
        1.2.3 中国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系的发展历程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1.3.3 本文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产融资本融合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产融资本融合的相关理论
        2.1.1 中国古代产融资本融合思想
        2.1.2 外国古典产融资本融合理论
        2.1.3 马克思列宁的产融资本理论
        2.1.4 现代产融资本理论基础
        2.1.5 现代金融战略整合理论
    2.2 金融资本收益的相关理论
        2.2.1 资产组合理论
        2.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2.2.3 套利定价模型(APT)
        2.2.4 期权定价模型
    2.3 关于产融资本融合研究的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4 铁路融资机制的研究综述
        2.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我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理论分析
    3.1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动因与意义分析
        3.1.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铁路的需求
        3.1.2 我国铁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3 我国铁路产业发展的资本制约
        3.1.4 我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意义
    3.2 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发展
        3.2.1 铁路产业的网络型特性与内部金融聚合
        3.2.2 铁路产业的社会先行资本性质与市场化融资
        3.2.3 铁路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产融资本结合
    3.3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目标与现实基础
        3.3.1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基本属性
        3.3.2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目标
        3.3.3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现实基础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功能分析
    4.1 功能Ⅰ:效益型融资机制的构建
        4.1.1 效益型融资机制构建的背景
        4.1.2 效益型融资机制的作用机理
        4.1.3 效益型融资机制下的融资渠道
    4.2 功能Ⅱ:资金集中管理与调控
        4.2.1 铁路产业资金集中结算与管理
        4.2.2 铁路产业重组与资本运营的资金运作中心
        4.2.3 中国铁路产业发展需要产融资本参与重组
    4.3 本章小结
5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组织形式
    5.1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初级组织:中铁财务公司
        5.1.1 中铁财务公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1.2 中铁财务公司市场定位与功能配置
        5.1.3 中铁财务公司的构建及经营
    5.2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高级组织:铁路金融服务集团
        5.2.1 金融服务集团的一般理论
        5.2.2 铁路金融服务集团产生的内在动因
        5.2.3 铁路金融服务集团内部金融业务的关联与互动
    5.3 案例分析上汽财务公司与美国通用电器金融服务集团
        5.3.1 上汽财务公司
        5.3.2 美国通用电气金融服务集团
    5.4 本章小结
6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收益模型的构建
    6.1 铁路产业资本收益及产融结合收益概述
        6.1.1 铁路产业资本收益的构成
        6.1.2 铁路产融资本收益及模型构建
    6.2 现有融资模式下铁路产业资本收益预测与分析
        6.2.1 铁路产业资本收益现状分析
        6.2.2 资本收益预测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6.2.3 变量与模型的选择
        6.2.4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6.2.5 模型检验与预测
    6.3 结构化融资模式下铁路资本收益分析与财务绩效预测
        6.3.1 研究假设与分析
        6.3.2 铁路融资结构最优化模型构建
        6.3.3 模型预测与分析
    6.4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后的收益分析与预测
        6.4.1 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后收益模型
        6.4.2 模型预测与分析
    6.5 政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实现铁路货运跨越式发展相关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D]. 王芝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王聪.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4]“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D]. 张小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政企关系视域下我国铁路行业治理结构研究[D]. 刘宇. 山东大学, 2019(09)
  • [6]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 ——以棉花供应链为例[D]. 王蕾.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7]基于公共物品属性视角的铁路改革结构特性研究[D]. 张梦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8]浅析铁路货物运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J]. 兰秀文. 物流技术, 2012(15)
  • [9]成都铁路局货运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李端.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 [10]中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研究[D]. 赵洪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2)

标签:;  ;  

关于实现铁路货运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