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

一、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甄伟,王伟[1](2020)在《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指出了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隶属于古北界华北区的黄土高原区,陆生脊椎动物众多。通过专业监测和巡护监测,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结合的监测方法对辖区陆生脊椎野生动物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共监测到目标动物13种,占目标动物的62%,成果显着。

贺俊生[2](2020)在《瓜州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野生脊椎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刚设立的塘墩湖保护区就缺乏有关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同时该保护区地形地貌、植被特征和气候特点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和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对该保护区内的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作者于2017年9月2019年12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样方法、直接计数法、文献查阅法及访谈法对该保护区内的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鱼类塘墩湖保护区有8种鱼类,隶属1目2科4属。2.两栖爬行类两栖爬行类共有11种,隶属2目8科9属,其中两栖类物种有1目2科2属2种,爬行类物种有1目6科7属9种;按区系成分划分,广布种有1种,古北界有10种;按分布型特征划分,2种两栖类均属东北—华北型,9种爬行类均为中亚型物种。对塘墩湖保护区湿地、草原、灌丛疏林和荒漠4种生境类型下的两栖爬行类做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生境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3.鸟类鸟类有120种,隶属15目34科80属;从区系成分划分,广布种有67种,古北界有53种;分布型包括不易归类型、东北—华北型、古北型、东洋型、高地型、全北型、东北型、中亚型和季风型等9种类型;从居留型划分,夏候鸟最多,其次是留鸟、旅鸟和冬候鸟。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组成分析:春季有58种,夏季有87种,秋季有68种,冬季最少,仅44种;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分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秋季>夏季>春季>冬季;Pielou均匀度指数(E):秋季>春季>夏季>冬季;Simpson优势度指数(C):冬季>夏季>春季>秋季;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科、属水平多样性分析:夏季鸟类F指数、G指数、G-F指数均最高。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组成分析:湿地生境有鸟类11目24科68种,草原生境有10目21科56种,灌丛疏林生境有8目19科50种,荒漠生境有4目9科19种;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科、属水平多样性分析:湿地生境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最高;而荒漠生境鸟类群落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最低,说明荒漠生境鸟类多样性相对较低,在科、属级水平上分布相对单一,单种科较多。4.兽类兽类有29种,隶属6目13科26属,其中啮齿目最多有15种,食虫目最少仅有1种;按区系成分划分,古北界有19种,广布种有10种;分布型由全北型、中亚型、不易归类型、高地型、古北型和东洋型等6种类型组成。

孙磊[3](2019)在《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湿地进行鸟类资源调查,得出更完善的鸟类资源目录。主要针对湿地的鸟类进行调查研究,对湿地周围可能对鸟类生活产生影响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对策。

甄伟[4](2019)在《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涵养水源价值评估》文中指出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开展涵养水源价值评估可直观体现该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公众对该区资源保护的重视。该研究采用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2013~2016年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监测数据,采用地面标准气象站降水量监测、测流堰水量监测、地表径流监测、土壤水分监测,从林冠截留量、枯枝落叶层蓄水量和森林土壤储水量3个方面对涵养水源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26700hm2的森林涵养水源总经济价值为3173万元/a,其中林冠截留水源的经济价值为2.144×107元/a,枯落物蓄水的经济价值为2.25×106元/a,森林土壤储水的经济价值为8.04×106元/a,分别占森林涵养水源总价值比重为68%、7%和25%。因此,保护森林的价值绝不应局限于木材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森林作为重要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效益价值。

甄伟[5](2018)在《浅析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当前形势与主要问题》文中指出从保护区概况、保护区机构设置、保护区当前形势与主要问题3个方面对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阐述,全面分析了保护区的当前形势与主要问题,为接下来的制度建设等对策研究提供可借鉴依据。

王春晶[6](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李一琳[7](2016)在《基于GIS和MaxEnt技术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历史分布区变化及保护区GAP分析的研究》文中认为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雉类,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UCN)列为易危(vulnerable,VU)等级。80年代以来,有关褐马鸡的研究逐渐深入到生物学、生态学、分子遗传学等多个领域,但有关分布以及保护的研究相对较少,急需关注和研究。利用GIS技术、MaxEnt模型和GAP分析方法研究其生境偏好,潜在适宜生境分布,通过分析森林覆盖率与其历史分布区退缩的关系,能够帮助了解限制该受胁物种分布的关键制约因素,潜在适宜生境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前保护区存在的保护空缺,并进而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本研究根据众多历史书籍文献中记载的历史分布记录和《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中的数据,比较褐马鸡历史分布和当前分布的差异,利用随机森林和TreeNet模型分析褐马鸡的生境偏好,通过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分析历史分布区变化的状态,探索森林覆盖率与褐马鸡分布的关系,利用MaxEnt模型和GAP分析技术对褐马鸡的潜在适宜生境以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样本量、样本精度和环境因子对MaxEnt模型预测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褐马鸡偏好1600~2100m海拔,6~16°斜坡和缓坡上的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生境选择中主要回避居民区和道路,与居民区和道路的最近距离分别保持在0.4km和 0.6km 以外。(2)褐马鸡的历史分布范围广而连续,涉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当前分布呈断裂的孤岛型,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四个省市。2000年的时间逐渐消失了大面积的历史分布区,其中以山西的历史分布区退缩最为严重。MaxEnt模型证明了褐马鸡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分布较之历史分布呈退缩状态。(3)当森林覆盖率大于10%时,褐马鸡在山西北部、东北部、中部、东南部和西部都有分布。森林覆盖率在48%时,褐马鸡在山西各区的存在均值最高。当森林覆盖率小于10%时,褐马鸡在山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局部消失。山西省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与褐马鸡历史分布区退缩呈同步性,随着山西森林覆盖率降低,褐马鸡局部灭绝,因此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和褐马鸡历史分布区退缩的关系密不可分。由此推测,10%的森林覆盖率可能是保持褐马鸡小种群存活的最低临界值。(4)研究区内褐马鸡的适宜生境总面积约20,744km2,包括2,319km2的最适宜生境和18,425 km2的中度适宜生境。另外,山西北部(朔州)、中部(沁源)、东北部(五台)及河北小五台山的北部有少量适宜生境分布在研究区之外。GAP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只有8.9%的适宜生境被现有的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有18,896 km2的适宜生境,包括9%的最适宜生境(1,861 km2)和82.1%的中度适宜生境(17,035 km2)在保护区之外成为保护空缺区域。(5)通过比较不同的样本和环境因子的组合,发现MaxEnt模型在不同的样本量、样本精度和环境背景下所得预测结果不同。建议在使用MaxEnt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布时,应先对样本进行筛选,慎重选择预测环境因子,以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利用GIS技术和MaxEnt模型探索了褐马鸡历史分布区的变化与森林覆盖率的关系,发现褐马鸡的分布变化与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关系密切,历史分布区退缩严重:用GAP分析技术获得了当前保护空缺区域,在保护区外存在大面积的适宜生境,因此建议加强褐马鸡分布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省级保护区及保护区外适宜生境的监测与保护。

郭子良[8](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提出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宋凯[9](2015)在《褐马鸡东部种群栖息地适宜性及其保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濒危物种保护和研究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与全球野生动物资源濒危和灭绝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及伴随而来的大规模经济开发、环境污染和过度利用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破坏和消失,从而直接威胁濒危物种的生存。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进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是动物保护的首要措施。本研究以我国特有的濒危雉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churicum)为研究对象,借助样线调查、红外自动照相技术等方法,获取褐马鸡分布位点;结合遥感技术和模型算法,按照空间(保护区功能区-自然保护区-东部种群)和时间(过去-现在)的尺度研究了褐马鸡东部种群的分布、适宜栖息地及其空间动态,并从保护区功能区划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保护区尺度上,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样线法进行野外调查,共获取褐马鸡活动点112处,同时,使用伪不存在点数据,选取海拔、坡度、坡向、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和植被类型作为变量,运用CART、Random Forest、 TreeNet三个机器学习模型对褐马鸡的六种栖息地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褐马鸡分布的最主要因子,其次是植被类型、距道路和居民点的距离。根据AUC值选择TreeNet模型为最适宜模型,划分褐马鸡的适宜栖息地类型,并计算适宜面积。2.在东部种群尺度上,分别对褐马鸡东部种群的研究区域进行空间动态分析。利用生态位模型,通过对现有褐马鸡生态位的提取,得到现有褐马鸡东部种群的适宜分布区图,结合1995年、2006年和2010年环境因子,推演褐马鸡东部种群的历史分布区。然后对褐马鸡的适宜分布区进行GAP分析,了解其在保护区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褐马鸡东部种群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248.54 km2,其中小五台山和百花山这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适宜栖息地占总面积的42.4%。百花山保护区内褐马鸡的主要适宜栖息地在保护区北部和南部,小五台山保护区褐马鸡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东部边界近北京区域。2006年与1995年相比,减少分布区为83.37 km2,约占1995年总适宜分布区的36.9%,新增分布区面积为125.91 km2,占当年分布区总面积的46.8%;2010年与2006年相比,减少分布区约为141.76 km2,占2006年总面积的52.7%,新增分布区面积为121.02 km2,占2010年适宜总面积的48.7%。通过对研究区域内行政边界和适宜分布区的GAP分析,发现在三个时间段内,褐马鸡在北京地区的适宜分布区面积呈增加趋势,在河北地区是减少的。北京地区由1995年的64.68 km2增加到2010年的113.15 km2,河北地区由1995年的161.23 km2下降到2010年的135.41 krn2。东部种群褐马鸡栖息地核心区域面积增加较多,栖息地破碎化程度显着减少。3.在保护区功能区划-保护区尺度上,根据CART、Random Forest、TreeNet、 MaxEnt四种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褐马鸡在百花山保护区的分布状况以及东部种群研究区域的适宜分布区,与百花山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和百花山小五台山保护区的数字化地图进行GAP分析。通过保护空缺分析可以得出,在百花山保护区,适宜分布区在核心区的面积为17.15km2,占总适宜分布区的49.91%;在缓冲区的面积为4.56 km2,占总适宜分布区的13.27%;在实验区的面积为12.65 km2,占总适宜分布区的36.82%。百花山保护区还不能有效满足褐马鸡保护需求,本研究根据褐马鸡的分布范围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提出更为科学的功能区划方案。

王龙飞[10](2013)在《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环境下昆虫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冀西北山地,地处蔚县、涿鹿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7’115°30’,北纬39°50’40°07’。它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保护地之一。基于其重要性,在2011年7月9月对保护区的昆虫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期为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笔者对保护区的不同生境的昆虫群落组成、昆虫群落的时间动态以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生境下昆虫的多样性动态,得到结果如下:(1)调查中,共获得昆虫标本3317号,分属13目54科。在科百分比中占优势地位的是鞘翅目、同翅目,而在个体百分数上占优势的是同翅目、膜翅目。(2)膜翅目、直翅目昆虫对温度较为敏感,双翅目昆虫对湿度较为敏感,同翅目昆虫对温湿度的敏感度较低。(3)不同生境的昆虫群落组成和物种组成也不同,其物种丰富度表现为:阳坡>阴坡;灌草丛>乔木林;7月>9月>8月。(4)昆虫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与优势集中性指数(C)的变化趋势相反。(5)在调查的植被中,共有植物24科50种植物。各植被类型的丰富度指数顺序按大小依次为:阳坡灌草丛、阴坡灌草丛、白桦林、油松林。(6)昆虫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草本群落的稳定性越高,昆虫群落的稳定性也越高。(7)草本层与地表层昆虫群落比草本层与灌木层昆虫群落的联系更加紧密。(8)地表层昆虫群落对湿度的变化更为敏感。(9)油松林昆虫群落对温度变化敏感,而疏林或灌草丛昆虫群落对湿度变化更为敏感。

二、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保护区基本情况
3 野生动物监测对象及目的
    3.1 监测对象
    3.2 监测目的
4 野生动物监测体系
    4.1 监测队伍
    4.2 监测方法
        4.2.1 样线法
        4.2.2 红外相机监测法
    4.3 监测范围及工具
5 监测结果
6 结果分析
    6.1 陆禽类结果分析
    6.2 大中型兽类结果分析
    6.3 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6.4 暴雪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7 结语

(2)瓜州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生物多样性研究综述
        1.1.1 生物多样性定义
        1.1.2 生物多样性内容
        1.1.3 生物多样性价值
        1.1.4 生物多样性现状
        1.1.5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
    1.2 瓜州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安西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2 塘墩湖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
    2.5 植物资源
    2.6 生境类型划分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区的选择和样方法的布设
        3.1.2 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
    3.2 数据处理
        3.2.1 物种分类与鉴定
        3.2.2 物种多样性分析
        3.2.3 技术路线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鱼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1.1 鱼类物种组成
        4.1.2 鱼类资源特点
    4.2 两栖爬行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2.1 两栖爬行类物种组成
        4.2.2 两栖爬行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特征
        4.2.3 两栖爬行类不同生境多样性分析
    4.3 鸟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3.1 鸟类物种组成
        4.3.2 鸟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特征
        4.3.3 鸟类居留型分析
        4.3.4 生态类群分析
        4.3.5 珍稀鸟类及保护等级
        4.3.6 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组成特征
        4.3.7 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结构分析
    4.4 兽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4.1 兽类物种组成
        4.4.2 兽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特征
        4.4.3 珍稀兽类及保护等级
第5章 讨论
    5.1 塘墩湖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
        5.1.1 鱼类资源现状
        5.1.2 两栖爬行类资源现状
        5.1.3 鸟类资源现状
        5.1.4 兽类资源现状
    5.2 塘墩湖保护区物种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气候变化
        5.2.2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5.2.3 过度放牧
        5.2.4 乱砍滥挖
        5.2.5 环境污染
    5.3 对策与建议
        5.3.1 加强水资源监测
        5.3.2 草原围栏禁牧
        5.3.3 病虫害防治
        5.3.4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教育
        5.3.5 加强保护区基础科研工作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瓜州塘墩湖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图

(3)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区湿地概况
2 调查方法
    2.1 鸟类资源调查
    2.2 湿地环境干扰因素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河口湿地鸟类种类
    3.2 干扰鸟类生存情况
4 结论
    4.1 鸟类资源丰富, 号召全民保护
    4.2 威胁讨论及对策

(4)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涵养水源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冠截留量
    3.2 枯枝落叶层蓄水量
    3.3 森林土壤储水量
    3.4 水源涵养总价值
4 结论与建议

(5)浅析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当前形势与主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保护区概况
3 保护区机构设置
4 保护区当前形势与主要问题
    4.1 保护区人员队伍不稳定、干部队伍不健全
    4.2 保护区基础设施差、资金不足
    4.3 资源管护压力剧增
5 结语

(6)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基于GIS和MaxEnt技术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历史分布区变化及保护区GAP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褐马鸡的研究进展
        1.1.2 褐马鸡的保护现状
        1.1.3 物种分布的研究进展
        1.1.4 物种分布模型(SDMs)在物种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1.1.5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物种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1.1.6 保护空缺分析(GAP分析)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随机森林
        1.2.2 主成份分析
        1.2.3 MaxEnt模型
        1.2.4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1.2.5 假阴性率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内容
        1.4.1 影响褐马鸡分布的主要生境因子及其生境偏好
        1.4.2 褐马鸡分布区的历史变化
        1.4.3 森林覆盖率与褐马鸡历史分布区退缩的关系
        1.4.4 褐马鸡潜在适宜生境评估及保护区GAP分析
        1.4.5 不同样本量、样本精度和环境变量对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以褐马鸡分布为例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
    2.2 森林资源
    2.3 自然保护区概况
        2.3.1 陕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2 山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3 河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4 北京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影响褐马鸡分布的主要生境因子及其生境偏好
    3.1 主要生境因子选择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t检验
        3.3.2 重要性评估
        3.3.3 主成份分析
        3.3.4 褐马鸡对生境因子的偏好
    3.4 讨论
    3.5 小结
4. 褐马鸡分布区的历史变化
    4.1 分布数据来源
        4.1.1 历史分布数据
        4.1.2 当前分布数据
    4.2 数据处理
        4.2.1 分布记录图象化
        4.2.2 MaxEnt模型
        4.2.3 研究区域
    4.3 结果
        4.3.1 褐马鸡的分布范围
        4.3.2 MaxEnt模型预测
    4.4 讨论
        4.4.1 褐马鸡的历史分布
        4.4.2 褐马鸡的当前分布
        4.4.3 MaxEnt模型验证
    4.5 小结
5. 森林覆盖率与褐马鸡历史分布区退缩的关系
    5.1 方法与分析
        5.1.1 研究区域
        5.1.2 生境因子选择
    5.2 结果
        5.2.1 山西森林覆盖率的历史变化
        5.2.2 褐马鸡的存在与森林覆盖率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6. 褐马鸡潜在适宜生境评估及保护区GAP分析
    6.1 数据准备
        6.1.1 研宛区域
        6.1.2 样点和生境因子获取
    6.2 保护区的GAP分析
        6.2.1 生境图层处理
        6.2.2 MaxEnt模型预测
        6.2.3 GAP分析
    6.3 结果
        6.3.1 MaxEnt模型预测精度评估
        6.3.2 褐马鸡适宜生境等级及自然保护区的GAP分析
        6.3.3 当前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6.4 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的GAP分析
    6.5 小结
7. 不同样本量、样本精度和环境变量对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以褐马鸡分布为例
    7.1 研究方法
        7.1.1 研究范围
        7.1.2 样本量与精度划分
        7.1.3 环境变量
        7.1.4 MaxEnt模型分析
    7.2 研究结果
        7.2.1 MaxEnt模型检验
        7.2.2 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
    7.3 样本和预测背景对MaxEnt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
    7.4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总结
    8.2 保护建议
        8.2.1 栖息地保护
        8.2.2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8.2.3 扩大保护区,开展再引入工作
        8.2.4 控制人为干扰
        8.2.5 开展科研教育
        8.2.6 森林覆盖率的保障线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8)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褐马鸡东部种群栖息地适宜性及其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栖息地选择研究
        1.2.2 栖息地破碎化
        1.2.3 模型在物种分布和栖息地保护中的应用
        1.2.4 褐马鸡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2 研究地点概况
    2.1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百花山保护区褐马鸡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收集
        3.2.2 模型建立与评估
    3.3 研究结果
        3.3.1 模型重要因子排列
        3.3.2 模型预测效果
        3.3.3 褐马鸡重要栖息地因子分析
        3.3.4 百花山保护区褐马鸡适宜栖息地
    3.4 讨论
        3.4.1 模型评价
        3.4.2 重要栖息地因子分析
        3.4.3 在保护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褐马鸡东部种群栖息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区域概况
        4.2.2 植被类型及相关数据处理
        4.2.3 适宜栖息地分析
        4.2.4 栖息地破碎化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模型精度及影响褐马鸡栖息地的主要因子
        4.3.2 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
        4.3.3 适宜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的变化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褐马鸡保护对策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适宜栖息地分析
        5.2.2 保护空缺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与百花山功能区划的GAP分析
        5.3.2 功能区划重新划分
        5.3.3 适宜分布区在保护区及行政区内的分布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
致谢

(10)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环境下昆虫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物多样性
        1.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内容
    1.3 我国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研究
        1.3.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作用
        1.3.2 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和意义
        1.3.3 我国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研究概况
    1.4 小五台自然保护区昆虫研究进展
    1.5 目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生物资源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时间
        2.2.2 样地设置
        2.2.3 试验调查方法
        2.2.4 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的分析方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环境因子调查记录
    3.2 7月份不同生境昆虫群落特征指数
    3.3 8月份不同生境昆虫群落特征指数
    3.4 9月份不同生境昆虫群落特征指数
    3.5 昆虫群落数量时间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3.6 昆虫群落组成
    3.7 7月份不同生境植物群落特征指数
    3.8 8月份不同生境植物群落特征指数
    3.9 9月份不同生境植物群落特征指数
    3.10 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3.10.1 草本层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3.10.2 灌木层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3.10.3 地表层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分析[J]. 甄伟,王伟. 绿色科技, 2020(20)
  • [2]瓜州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D]. 贺俊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J]. 孙磊. 现代园艺, 2019(13)
  • [4]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涵养水源价值评估[J]. 甄伟. 河北林业科技, 2019(01)
  • [5]浅析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当前形势与主要问题[J]. 甄伟. 绿色科技, 2018(20)
  • [6]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基于GIS和MaxEnt技术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历史分布区变化及保护区GAP分析的研究[D]. 李一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8]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9]褐马鸡东部种群栖息地适宜性及其保护对策研究[D]. 宋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10]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环境下昆虫多样性研究[D]. 王龙飞.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