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的生命机制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碳水化合物的生命机制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糖类生命机理及在医药中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娜[1](2021)在《金催化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糖苷化反应及甘露三十二糖和环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研究》文中认为糖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多种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甘露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某些真菌的细胞壁、酵母及细菌中,具有较强的免疫学功能和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环状聚糖具有独特的主体特性,能够与多种客体分子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天然的环状聚糖如环糊精及其衍生物被广泛用作小分子药物载体或用于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然而,天然环状聚糖的种类相当有限,且人们对非天然的环状聚糖研究较少,导致对其可能的功能都不清楚。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多糖和环状聚糖的生物学功能,需要获得足量纯净、结构明确的多糖及环状聚糖。糖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是糖苷键的构建。尽管人们已开发出多种有效的糖苷化方法,但由于糖类化合物结构复杂多样,迄今还没有通用的糖苷化方法可以用于所有类型糖苷键的构建。此外,多糖的化学合成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性,如由于多糖立体结构独特,更高分子量的甘露多糖片段之间的偶联难度很大,且多糖的全面脱保护及纯化也很困难;长链线性前体的环糖苷化反应效率低、立体选择性差,尤其是超过十个糖单元的环状多糖的合成难度很大。因此,发展新型高效的糖苷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多糖和环状聚糖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发展了一种简单多用途的金催化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糖苷化方法,为复杂聚糖和糖缀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途径。该方法中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结构更简单、原子经济性更高,制备方式灵活多样,反应活性高;糖苷化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泛。该方法被成功应用于基于“潜伏-活化”策略和多重正交一锅法策略的寡糖的合成中,提高了寡糖的合成效率;该方法还被应用于3型肺炎链球菌表面具有高免疫原性的四糖抗原的形式合成中,展现了很高的合成效率。在第二部分工作中,基于发展的糖苷化方法,完成了α-(1→6)-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进一步凸显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及高效性。基于糖基炔烯酸酯给体和硫苷给体,采用正交连续活化策略,通过5次[2n+2n]糖苷化反应高度汇聚式合成了 α-(1→6)-甘露三十二糖骨架,实现了糖链的指数式增长。甘露三十二糖骨架随后转化为还原端连有五碳连接臂的α-(1→6)-甘露三十二糖,为其潜在的生物学活性测试打下了基础。在第三部分工作中,基于发展的糖苷化方法,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环糖——环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采用线性聚糖的环糖苷化策略,以双官能团化的甘露三十二糖炔烯酸酯受体为环化前体,合成了环甘露三十二糖。同时,还合成了包括环甘露二糖、环甘露四糖、环甘露八糖和环甘露十六糖在内的一系列环甘露聚糖。这些合成的环状聚糖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高效递送等方面奠定基础。

孙铭[2](2021)在《含氟药物骨架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实验目的:基于C-H活化策略设计构建一系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含氟苯并异恶唑类骨架化合物。实验方法:(1)以N-苯氧基乙酰胺和偕二氟炔烃为原料,在过渡金属铑的催化作用下,以醋酸铯作为碱添加剂,TFE溶剂中60℃反应24 h得到目标化合物。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用于解释催化偶联反应的机制。(2)采用A549肺癌细胞和MCF-7乳腺癌细胞进行含氟苯并异恶唑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接着基于深度学习原理的Kinome X在线平台作为计算工具用于该系列化合物靶标的预测,最后选取H460细胞用于评价代表性化合物的抗增殖、促凋亡能力及预测靶标的验证工作。结果:(1)在氧化还原中性的条件下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的[4+1]偶联环化反应成功地构建了一系列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骨架化合物,反应条件温和且区域选择性良好。衍生化实验表明该反应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各种复杂的药物分子结构修饰,而DFT理论计算也揭示了该反应经历了选择性β-F消除过程。(2)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化合物具有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6d、6b、6e、6f、6h、6j和7e表现较好,在A549肺癌细胞中IC50为7.8~13.5μM,MCF-7乳腺癌细胞中IC50为4.1~14.9μM。细胞表型评价结果显示代表性化合物6h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和促凋亡能力。克隆形成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代表性化合物6h在5μM浓度下即可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001)。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与流式细胞术实验共同表明了代表性化合物6h在5μM浓度下即可以提高促凋亡蛋白Bax(p<0.05)并降低DNA修复酶PARP蛋白的表达(p<0.05),在10μM浓度下即可表现出促晚期凋亡的能力(p<0.05)。计算机靶标预测表明FGFR1(成纤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匹配度最高的潜在靶标,实验探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化合物6h在10μM下即可以显着降低FGFR1的m RNA表达(p<0.05)。全文结论:开发了一种高效实用的Rh(Ⅲ)催化的氧化还原中性的[4+1]偶联环化反应,成功地构建了具有高选择性的顺式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骨架,反应模式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转化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联烯物种的选择性β-F消除在反应的立体化学选择性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生物评价实验证实了该系列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苗头化合物。这些工作为后续的结构改造和靶标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

华大威[3](2021)在《生物基应激响应医学材料的构筑及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基应激响应材料由于其安全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多样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目前传统的生物基材料普遍缺少应激响应性,可供选择的生物基应激响应材料种类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生物医药研究对生物基应激响应材料的需求。本论文通过对生物基材料进行改性掺杂等,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应激响应性的生物基材料,并对其应激响应性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并拓宽了生物基应激响应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范围。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本论文首次提出长效时间响应性这一新概念,利用聚乳酸(PLA)材料结构稳定与聚甘油分子链结构致密的特点,构筑出具有时间响应性的生物基材料并对药物实现了计时与原位防伪,阐明了时间响应灵敏性(扩散系数)与材料分子尺寸和分子链结构间的构效关系。与目前的计时材料主要局限于短期计时(一周左右)相比,本文所构筑的生物基应激响应材料具有长期计时(最长超过1年)的优势。此外,通过数学模型拟合了荧光分子在材料中的扩散行为,证明了材料的荧光恢复曲线具有唯一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时间响应性材料在计时的同时还兼具药物防伪的功能。(2)通过同轴电纺制备了以聚氨酯(PU)为核,以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为壳的同轴纤维,所构筑的同轴纤维力学强度(13.27±2.32 Mpa)远超纯的CAP纤维(0.2±0.03 MPa)。阐明了纤维的力学强度与纤维分子链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聚合物分子链中柔性嵌段与刚性嵌段对纤维力学强度的影响。此外,CAP在碱性环境下去质子化的现象使复合纤维呈现pH响应性。利用模式药物验证了复合纤维的pH响应性与药物释放速率间的关系。(3)通过将金属氧化物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3O4)与生物基聚己内酯(PCL)相掺杂电纺得到了负载有Fe3O4的PCL纤维膜,其可在激光介导下实现药物胞内递送。通过对电纺参数的设置,实现了金属纳米颗粒在高分子纤维中的可控分布,阐明了金属纳米颗粒对激光响应性的机理。通过测试药物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薄膜中的释放揭示了药物分子与药物载体间的关系。利用荧光小分子证明了所构筑材料具有激光响应性,可吸收并转化激光能量,从而实现药物的胞内递送。(4)通过将Fe3O4与PLA溶液相掺杂,旋涂制备得到了负载有Fe3O4纳米颗粒的PLA薄膜。揭示了金属纳米颗粒在高分子高粘度系数溶液中具有自发聚集成簇的现象,并且研究了溶液的粘度系数对于其自发聚集现象的影响。通过调节溶液的浓度,实现了对金属纳米颗粒聚集体尺寸与空间分布的控制。探究了金属纳米颗粒聚集体对激光的应激响应机理。通过Fe3O4簇对激光能量的吸收与转化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空间选择性杀伤,其杀伤精度达到了单细胞水平。利用荧光大分子证明了所构筑的复合膜在激光辐照下可实现胞内递送

鞠小涵[4](2021)在《生活化教学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是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无论是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看,还是从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全面系统地渗透社会责任意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学凭借其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优势,使得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成为了社会责任培育的重要载体。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从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进行研究,目的在于针对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验。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论述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现状、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其次,运用调查问卷分析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发现学生在生物学社会责任不同维度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充分挖掘和梳理教材中蕴含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并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最后,选取了两个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前后测的对比,检验“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教学实践前,两班的社会责任感水平较为接近,但都没有达到理想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教学实践后,两个班级四个维度的社会责任平均分较前测都有所提高,在统计学上也存在显着性差异。这表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但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孟启宇[5](2021)在《硼亲和技术用于生物基1,2,4-丁三醇的分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2,4-丁三醇(1,2,4-butanetriol,BT)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重要大宗化学品,被广泛应用在医药、材料、日化、能源等领域。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法生产BT,生物发酵法具备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势。但缺少高效、绿色、经济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成为限制BT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因素。硼亲和分离是一种高效的分离生物基化学品的技术,基于硼亲和作用分离发酵液中亲水性BT的工艺尚未见报道。本学位论文以分离纯化发酵液中低浓度的BT为出发点,建立了硼亲和分离体系,研究了硼亲和作用机理,开发了基于硼亲和作用的反应萃取和硼亲和固相萃取两种分离工艺,优化了工艺参数,分析了两种分离工艺的可行性。首先,采用荧光光谱法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硼亲和作用机理。通过结合常数、热力学函数及分子内弱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得出:(1)相对于丁二醇,离子化苯硼酸(Phenylboronic acid,PBA)更易与BT结合,且硼亲和作用为放热反应,常温下可以自发进行;(2)碱性条件下硼酸基团优先识别邻位二羟基;酸性条件下硼酸基团优先识别间二羟基;(3)离子化PBA与BT在碱性条件下结合常数更大,从中性条件下的4.4 M-1至碱性条件下的7.2 M-1。以PBA与BT的反应机理为基础,构建新型适用于模拟溶液中BT分离的反应萃取体系,研究了稀释剂、萃取剂、协萃剂、BT浓度、溶液pH及共存杂质等因素对反应萃取的影响。其中萃取剂、协萃剂对反应萃取率影响显着。确定了以二氯甲烷为稀释剂,4-联苯硼酸(4-Biphenylboronic acid,4-BiPBA)为萃取剂,Aliquat(?)336(A336)为协萃剂的反应萃取体系。优化工艺参数后,对浓度为30 g/L的BT模拟体系反应萃取率可达87.4%。其次,将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应用于实际发酵液体系,为降低发酵液中可溶性杂质对反应萃取的影响,研究了预处理方式对蛋白脱除和脱色的影响。以活性炭吸附和等电点沉淀法预处理发酵液,蛋白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为90.8%和93.3%。将预处理后的发酵液应用反应萃取法分离BT,萃取率为90.9%。以盐酸(HC1)溶液作为反萃液反萃回收BT。萃取剂、稀释剂经5次回收循环使用后,反应萃取率和反萃后BT浓度稳定在50.0%和85.9 g/L,BT纯度达到93.1%。最后,为避免萃取剂损失,避免使用A336和高浓度HCl,简化分离步骤。将萃取剂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合成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富含微孔和中孔的硼亲和超交联固相萃取吸附剂(HCP),用于固相萃取分离溶液中的BT。研究了 pH,金属阳离子,共存杂质,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吸附机理。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实验得出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计算出最大吸附容量为148.2mg/g。通过多次循环吸脱附实验,HCP仍可保持较高的吸附量(102.0 mg/g),说明HCP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对比两种基于硼亲和作用的分离工艺,硼亲和固相萃取避免了萃取剂损失,不需要额外加入A336及高浓度HCl,可通过柱穿透吸附、醇解吸及蒸馏浓缩的方式分离回收BT,有望实现以高效的方式分离回收发酵液中的BT。

李明[6](2021)在《烯烃参与的烷基卤代物/环酮肟酯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二氟烷基试剂、卤代糖和环酮肟酯与不饱和双键的自由基加成反应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在本章中我们将分三节分别介绍二氟烷基卤化物试剂与不饱和双键的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进展;近年来通过使用溴代糖以自由基路径构建C-糖苷键的最新进展;基于亚胺基自由基开环的碳碳键重组策略的研究进展。第一节氟原子特殊的“氟效应”可以有效的改善有机化合物的生理、化学和物理性质。特别是二氟亚甲基,由于其特殊的代谢稳定性,近年来与之相关的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本节中我们以XCF2CO2Et(X=I,Br)为二氟亚甲基的前体,总结近些年来XCF2CO2Et试剂与烯烃的一些常见的自由基串联反应的研究。第二节糖类化合物作为生命基本单元—细胞的三大有机组分之一,在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特别是C-糖苷类衍生物,广泛的存在于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中。因此对C-糖苷骨架的修饰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节中我们将通过不同的催化体系对近些年来基于溴代糖自由基路径构建C-糖苷骨架的反应简单的总结。第三节氰烷基骨架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天然产物等生物活性分子中。因此,在化合物分子中高效引入长链氰烷基基团在合成化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中,我们简单概述近年来氰烷基自由基参与的自由基Heck、环化、双官能团化、杂原子化等反应构建氰烷基骨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在本章中作者开发了一种新颖的非金属催化体系,实现了1,6-烯炔的二氟烷基自由基环化反应。该反应中,通过选择性的使用无机碱和有机碱,合成了两种不同取代的二氟烷基环化产物。体系中无需添加过渡金属试剂,符合绿色可持续化学的发展理念。第三章本章中作者延续第二章中开发的新方法,报道了非活化烯烃在无金属参与的条件下制备线性炔酮的方案,该反应条件温和,通过1,2-炔基迁移,合成了一系列的二氟、三氟取代的线性炔酮类衍生物。第四章此章作者描述了一种芳基烯烃参与的新型的、可见光诱导的、钯催化溴代糖的自由基Heck反应。该反应具有较高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可用于制备各种取代的C-乙烯基糖苷。同以往的策略相比较,该反应具有原料简单易得、反应步骤简短等优势。该策略在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修饰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第五章本章中报道了活化烯烃参与的铜催化环酮肟酯自由基开环-交叉偶联、芳基迁移策略合成氰烷基磺酰吲哚和氰烷基酰胺的方法。作者通过巧妙地底物设计,使得底物中的离去基团作为反应物,实现了原子的高效利用。

刘飞[7](2021)在《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生产工艺优化及在药物制剂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普鲁兰糖(pullulan),又称普鲁兰多糖、出芽短梗霉多糖,是一种由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通过发酵产生的天然水溶性多糖,安全性高。其结构特征为:由麦芽三糖重复单元相互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麦芽三糖重复单位以α-1,4糖苷键连接,单位之间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普鲁兰糖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稳定性、成膜性、阻氧性和安全性,在生物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具有显着的应用前景。在我国,普鲁兰糖首先在食品领域获得批准应用,于2006年被国家FDA批准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普鲁兰糖在医药领域获得批准应用的时间较晚,主要应用在胶囊方面,2020年版《中国药典》已将普鲁兰糖空心胶囊作为新增药用辅料品种收载。目前国内生产的普鲁兰糖原料产品以食品级为主,与医药级的质量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黑色素和炽灼残渣等杂质含量较高、分子量和黏度达不到药用辅料要求。随着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及关联审评工作的深入推进,药物制剂生产企业对药用辅料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进一步提高普鲁兰糖原料的品质。另外,普鲁兰糖价格与明胶相比还较高,需要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发酵产量和纯化精制收率,降低生产成本。然而,目前医药级普鲁兰糖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生产菌株在发酵过程中经常有大量副产物黑色素生成,给纯化精制工艺带来较大的困难;发酵产量较低,纯化工艺成本较高;普鲁兰糖在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较少,市场推广缺少研发数据支持。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构建不产黑色素并高产普鲁兰糖的工程菌株,对发酵和纯化条件进行优化,并开展了普鲁兰糖在微生态制剂、胶囊剂等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构建了不产黑色素并高产普鲁兰糖的重组工程菌株普鲁兰糖原始生产菌株出芽短梗霉野生菌CGMCC As3.3984在发酵生产普鲁兰糖过程中伴随着副产物黑色素的产生,通过敲除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获得不产黑色素的工程菌株。首先在开展同源重组基因敲除试验时,对电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改进。通过对几种转化方法的对比,选择弱化细胞壁脉冲式电转化方法,并对电压、占空比、频率和脉冲数等电击条件和细胞培养时期、裂解酶用量、质粒使用量等电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适于出芽短梗霉的高效电转化工艺。然后根据文献报道并结合三环唑抑制黑色素试验,初步推断野生菌CGMCC As3.3984在发酵过程所产黑色素类型主要为DHN黑色素,并将已报道的大孢粪壳菌(Sordaria macrospora)的DHN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alb1与出芽短梗霉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找到了出芽短梗霉可能的alb1的基因序列,进行了基因克隆,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异源表达和功能验证。利用同源重组基因敲除的方法敲除了野生菌CGMCC As3.3984基因组上的DHN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alb1,得到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1,该菌株发酵过程中不产黑色素,但普鲁兰糖产量与野生菌相比下降41.01%。为进一步研究普鲁兰糖在发酵过程中与黑色素的关系,对出芽短梗霉野生菌CGMCC As3.3984普鲁兰糖合成关键酶的基因pul进行了敲除,得到普鲁兰糖合酶基因敲除菌株As-Δpul,该菌株发酵过程中不合成普鲁兰糖,但同时也不合成黑色素。在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1发酵过程中向培养基中加入黑色素可以提高普鲁兰糖产量,在普鲁兰糖合酶基因敲除菌株As-Δpul发酵过程中向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普鲁兰糖(20 g/L以上)可以诱导黑色素合成。该结果证明了普鲁兰糖与黑色素之间存在正相关的互作关系。另外,通过测定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1与出芽短梗霉野生菌CGMCC As3.3984基因组中与普鲁兰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As-Δalb1普鲁兰糖合酶基因pul的转录水平显着下降。为实现既不产黑色素又能提高普鲁兰糖产量的目的,在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的基因组上整合普鲁兰糖合酶基因pul,构建得到敲除albl基因同时过表达pul基因的工程菌株As-Δalb1-pul(AP-7)。该菌株发酵过程中不产黑色素,普鲁兰糖产量达到29.33 g/L,与As-Δalb1相比提高85.87%,与野生菌相比提高9.64%。传代实验证明As-Δalb1-pul(AP-7)遗传稳定,可用作工业化生产菌株。(2)以工程菌株As-Δalb1-pul(AP-7)为研究对象,对发酵和纯化精制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在优化发酵工艺过程中,为了能对大量样品中普鲁兰糖的含量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根据发酵液中不同类型糖苷键在酸溶液中水解的难易程度不同,设计建立了分步酸解快速测定普鲁兰糖含量的方法,40 min左右即可准确的批量测定浓度为100 g/L以下的普鲁兰糖含量,此浓度检测范围能够满足发酵过程中普鲁兰糖含量测定的需要,精密度和准确性均较高,适用于培养基优化及发酵过程中普鲁兰糖含量的快速测定。通过响应面法在摇瓶发酵水平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发酵培养基最优配方为:蔗糖 95.89 g/L,酵母粉 1.92 g/L,NaCl 1.00 g/L,MgSO4.7H2O 0.20 g/L,K2HPO4 6.00 g/L,(NH4)2SO4 0.60 g/L,初始 pH6.48。在此条件下,普鲁兰糖平均产量为32.08g/L,与预测值(32.27g/L)基本一致。在1L小试发酵罐优化了 As-Δalb1-pul(AP-7)发酵工艺参数,包括接种量、溶氧、表面活性剂、补料方式、pH控制方式等,确定了最优发酵参数为:接种量5%,通气量1 vvm,转速1200 r/min,初始pH 5.70,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普鲁兰糖产量为68.43 g/L,重均分子量为404.30 kDa。1 L发酵罐最优发酵参数确定后,随后进行了 100 L发酵放大实验。经优化,100 L发酵罐最适发酵工艺为:接种量5%,通气量1 vvm,搅拌桨转速250 r/min,初始pH 5.92,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普鲁兰糖最高产量为59.92 g/L,重均分子量为331.31 kDa。最后,进行了10t发酵试生产实验,普鲁兰糖最高产量为65.24 g/L,重均分子量为 535.62 kDa~560.77 kDa。对工程菌株As-Δalb1-pul(AP-7)发酵后的纯化精制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超滤脱盐和喷雾干燥代替了传统的乙醇沉淀,建立了“发酵液预处理-活性炭脱色-过滤除菌体-超滤脱盐-喷雾干燥”的普鲁兰糖纯化工艺,纯化收率达到90.41%,纯化成本与原工艺相比降低79.30%。(3)开展了普鲁兰糖药用辅料在医药制剂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微生态制剂制备方面,以保加利亚乳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普鲁兰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对乳酸菌存活率的影响。普鲁兰多糖作为单一冻干保护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存活率最高为57.30%。普鲁兰多糖复合冻干保护剂(3.0%甘油、5.0%蔗糖、5.5%海藻糖和2.0%普鲁兰多糖)使保加利亚乳杆菌存活率可达86.96%。在胶囊剂稳定性方面,开展了普鲁兰糖胶囊壳在维生素C、贻贝多糖、布洛芬等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与明胶胶囊壳相比,普鲁兰糖胶囊壳具有更好的阻氧效果和稳定性,对易氧化和吸湿的原料药在高温或高湿条件下稳定性明显优于明胶胶囊壳。在胶囊剂生物等效性方面,以临床小分子化药布洛芬和奥司他韦为模型药物,比较研究了普鲁兰糖胶囊与明胶胶囊两种胶囊壳载药在Beagle犬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结果显示用普鲁兰糖胶囊壳替代明胶胶囊壳,不影响模型药物布洛芬和奥司他韦口服后体内药动学参数,2种模型药物均生物等效。综上所述,我们构建了不产黑色素并高产普鲁兰糖的工程菌株,通过发酵和纯化工艺优化建立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并开展了普鲁兰糖在微生态制剂等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本课题协助企业解决了普鲁兰糖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黑色素等技术难题,提高了普鲁兰糖发酵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对普鲁兰糖在医药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意义。

王雪云[8](2020)在《利用超润湿性材料提高激光解吸/电离质谱的检测性能》文中提出激光解吸/电离质谱(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LDI-MS)具有分析快速,样品量少和高通量检测等优点,自开发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MALDI-MS)和表面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Surface-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SALDI-MS)。MALDI-MS和SALDI-MS相辅相成,实现了对各种分析物(如肽,核酸和糖类)的高效检测,使LDI-MS在医药、材料和环境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种超润湿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超润湿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如超疏水材料,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由于水在超疏水表面上具有很大的接触角,水溶液中的分析物会沉积到很小的区域内,这种限域富集效应会增加分子密度,提高分析物信号。超疏水表面已经被应用在LDI-MS分析中,它能提高LDI-MS检测性能,增强分析物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和降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制备了不同的超润湿材料,将它们应用在LDI-MS技术中进行样品处理或者作为新基质,提高检测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制备了超疏水蜡烛灰/聚二甲基硅氧烷(Candle soot/Polydimethylsiloxane,C/PDMS)基底,利用超疏水表面与水/盐的弱相互作用和PDMS与多肽的强疏水相互作用,实现了MALDI-MS分析中多肽富集和除盐的同步进行。超疏水C/PDMS基底对含盐多肽样品的分析性能优于商业化Zip Tip C18移液枪头。该基底对牛奶中杆菌肽A的LOD为100 p M,比国标方法的LOD低了将近360倍。二、制备了超润湿多孔硅(p Si)基底,结合液相微萃取技术,实现了对复杂样品中分析物的快速分离和原位SALDI-MS检测。p Si的正面和反面具有相反超润湿性,基于油水分离原理,有机萃取液被定向收集到p Si正面。相比文献方法,超润湿p Si基底能简化样品分析步骤,检测各种复杂样品中分析物时,具有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少的所需样品体积,更低的LODs和更宽的线性定量范围。三、收集蜡烛火焰上的超疏水碳烟纳米粒子(Carbon soot nanoparticles,CS NPs),通过物理洗涤得到洗涤CS NPs(Washed CS NPs,WCS NPs),将其作为新的SALDI-MS基质。由于WCS NPs近似超疏水性带来的限域富集效应和其中多种碳组分的协同效应,与常用的金属和碳材料基质相比,WCS NPs对分析物的激光解吸/电离效率更高,谱图中背景干扰更少。WCS NPs可用于尿液中葡萄糖的定量、潜在指纹的可视化和SALDI-MS检测。

张瀚予,刘萌,武霞,刘苗,熊德彩,叶新山[9](2020)在《光电驱动的糖化学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类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在医药、材料、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糖类化合物的分子极性大、结构复杂且存在微观不均一性,分离纯化难度极大,其合成问题已成为制约糖科学发展的瓶颈,发展高效的糖类化合物合成新方法是糖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利用光子/电子能量驱动的反应通常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发生,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当代有机合成化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近些年,随着光电合成技术的进步,光/电驱动的糖化学反应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本综述从反应类型、反应机理以及研究现状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光/电驱动的糖化学反应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光电驱动的糖化学反应目前面临的挑战及新的机遇。

尉杰,赵铖,陆瑞利,胡丰林[10](2021)在《菌物代谢组学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代谢组学是一个可灵敏捕捉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导致的供试样本中小分子代谢成分变化及其规律的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生物工程、化学生态等很多方面。由于菌物种群数量庞大、未知结构次生代谢产物众多,严重影响到生物标记物的鉴定和进一步深入分析。为此,在总结目前菌物代谢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十年的菌物代谢组学研究经验,提出如果要提高菌物代谢组学研究水平,就必须要加快菌物代谢物数据库以及基因组数据库的建设,同时,选择合理的代谢组学方法和多组学多方法联合分析也是现阶段提升菌物代谢组学研究水平的最可行的办法之一。

二、糖类生命机理及在医药中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类生命机理及在医药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金催化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糖苷化反应及甘露三十二糖和环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糖类化合物简介
    1.2 糖类化合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1.2.1 基于糖类化合物的药物
        1.2.2 基于糖类化合物的疫苗
    1.3 糖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3.1 经典的糖基给体
        1.3.2 含炔基糖基给体
        1.3.3 其他类型给体
    1.4 甘露多糖的研究进展
        1.4.1 甘露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1.4.2 甘露多糖的合成研究
    1.5 环糖的研究进展
        1.5.1 环糖化合物简介
        1.5.2 环糖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思路
第2章 金催化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糖苷化反应研究
    2.1 背景介绍
    2.2 给体设计思路
    2.3 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制备
        2.3.1 离去基团的制备
        2.3.2 (Z)-3-碘代丙烯酸的制备
        2.3.3 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制备
    2.4 金催化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糖苷化反应条件筛选
    2.5 金催化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糖苷化反应底物适用性研究
        2.5.1 SPhosAuNTf_2催化的全苯甲酰基保护的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糖苷化反应研究
        2.5.2 Ph_3PAuOTf/TfOH催化的糖基炔烯酸酯给体与糖受体的糖苷化反应研究
    2.6 基于“潜伏-活化”策略的寡糖的合成
    2.7 基于正交一锅法策略的寡糖的合成
        2.7.1 关键糖基给体的制备
        2.7.2 四糖的分步合成
        2.7.3 四糖的一锅法合成
    2.8 3型肺炎链球菌表面四糖抗原的形式合成
    2.9 炔烯酸酯给体活性比较实验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催化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研究
    3.1 背景介绍
    3.2 金催化甘露二糖的合成
    3.3 金催化甘露四糖的合成
    3.4 金催化甘露八糖的合成
    3.5 金催化甘露十六糖的合成
    3.6 金催化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研究
    4.1 引言
    4.2 环甘露二糖的合成
    4.3 环甘露四糖的合成
    4.4 环甘露八糖的合成
    4.5 环甘露十六糖的合成
    4.6 环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
        4.6.1 不同环化前体的制备
        4.6.2 环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
    4.7 环甘露三十二糖的脱保护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小结
第6章 实验部分
    6.1 金催化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糖苷化反应
    6.2 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
    6.3 环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一 缩略词
附录二 重要化合物谱图

(2)含氟药物骨架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氟苯并二氢异恶唑类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有机氟化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2015-2020)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生物基应激响应医学材料的构筑及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基应激响应材料概念
    1.2 生物基应激响材料分类
        1.2.1 pH响应生物基材料
        1.2.2 温度响应生物基材料
        1.2.3 磁响应生物基材料
        1.2.4 电刺激响应生物基材料
        1.2.5 超声响应生物基材料
        1.2.6 光响应生物基材料
        1.2.7 力学响应生物基材料
        1.2.8 离子响应生物基材料
        1.2.9 酶响应生物基材料
    1.3 应激响应材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3.1 药物递送
        1.3.2 药物防伪
    1.4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目标
        1.4.4 研究内容
        1.4.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时间响应性生物基应激材料的构筑及其药物防伪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含荧光标记的葡聚糖明胶水凝胶的制备
        2.2.2 PLA-香豆素6(PLA/C6)薄膜的制备
        2.2.3 负载有聚苯乙烯荧光微球的明胶水凝胶的制备
        2.2.4 负载有聚苯乙烯荧光微球的聚甘油凝胶的制备
        2.2.5 激光漂白动态编码PLA/C6薄膜及聚甘油凝胶
        2.2.6 归一化漂白区域荧光恢复强度(?)的计算
        2.2.7 PLA/C6薄膜的理化表征
        2.2.8 聚甘油凝胶的理化表征
        2.2.9 采用PLA/C6薄膜以及荧光聚甘油凝胶标记药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通过荧光恢复曲线解码荧光强度的概念性验证
        2.3.2 荧光恢复曲线的唯一性(防伪)验证
        2.3.3 动态编码长期防伪效力的验证
        2.3.4 动态编码标签标记药片的实际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应激响应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同轴纤维的构筑及其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静电纺丝CAP/PU同轴纤维的制备
        3.2.3 CAP/PU同轴纤维材料表征
        3.2.4 细胞培养与生物相容性评价
        3.2.5 pH应激响应药物释放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AP/PU纤维的同轴结构
        3.3.2 同轴纤维的力学性能
        3.3.3 纤维的生物相容性
        3.3.4 pH应激响应药物释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响应四氧化三铁/聚己内酯复合纤维膜的构筑及其光致穿孔药物胞内递送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激光响应IONPs/PCL纤维膜的制备
        4.2.3 用于细胞培养的IONPs/PCL纤维膜基底的制备
        4.2.4 细胞培养实验
        4.2.5 载FD10 的PVP薄膜的制备及其释放性能测定
        4.2.6 PVP膜与IONPs纤维膜间距的测量
        4.2.7 激光响应IONPs/PCL纤维膜介导光致穿孔及空间选择性胞内递送
        4.2.8 定量分析FD10 胞内递送效率
        4.2.9 电镜与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激光响应IONPs复合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
        4.3.2 IONPs/PCL+PVP复合胞内递送系统的机制
        4.3.3 激光响应复合膜以低剂量药物实现胞内递送的验证
        4.3.4 空间选择性递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响应四氧化三铁/聚乳酸复合膜的构筑及其精准杀伤眼部肿瘤细胞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
        5.2.2 PLA-IOC复合膜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5.2.3 激光诱导的微纳气泡的形成
        5.2.4 细胞培养
        5.2.5 激光应激响应PLA-IOC复合膜对细胞的杀伤
        5.2.6 测量PLA-IOC复合膜对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5.2.7 激光应激响应PLA-IOC复合膜空间选择性杀伤
        5.2.8 PLA-IOC复合膜单细胞水平精准杀伤
        5.2.9 PLA-IOC复合膜杀伤细胞的动物模型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LA-IOC复合膜的理化表征
        5.3.2 PLA-IOC复合膜对激光的应激响应
        5.3.3 PLA-IOC复合膜对细胞活性影响
        5.3.4 PLA-IOC复合膜的空间选择性杀伤
        5.3.5 PLA-IOC复合膜动物组织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论文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授权发明专利
    三.获奖情况
    四.主持科研项目
    五.参加国际(内)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4)生活化教学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学校教育中培育社会责任的研究
        2.学校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3.生活化教学培育学生社会责任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社会责任
        2.生活化教学
        3.生物学科社会责任
    (四)社会责任与生活化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
        1.习总书记的青年社会责任理论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4.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5.STSE教育理论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六)研究技术路线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八)创新之处
二、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大连某中学高一年级为例
    (一)高中生社会责任调查的整体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问卷的编制
        3.调查研究的实施
        4.调查数据的处理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社会参与维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2.环境保护维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3.健康生活维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4.科学实践维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5.社会责任总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高中生物课堂实行“生活化教学”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1.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材设计的特点
        3.课堂倾向的问题
三、培育高中生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以大连某中学高一年级为例
    (一)人教版必修一中社会责任内容的梳理
        1.基于社会参与对《分子与细胞》内容的分析
        2.基于环境保护对《分子与细胞》内容的分析
        3.基于健康生活对《分子与细胞》内容的分析
        4.基于科学实践对《分子与细胞》内容的分析
    (二)基于社会责任培育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教学准备生活化——分析教材,寻找生活素材
        2.教学过程生活化——创设情境,引用生活实例
        3.教学评价生活化——注重发展,提倡多元标准
    (三)《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案例及分析
        1.《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教案
    (四)“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学实践
        1.实践对象的确立
        2.实践方法
        3.实践结果与分析
四、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与展望
        1.实施建议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生生物学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致谢

(5)硼亲和技术用于生物基1,2,4-丁三醇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生物基化学品
    1.2 1,2,4-丁三醇概述
        1.2.1 1,2,4-丁三醇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1,2,4-丁三醇的应用
        1.2.3 化学法1,2,4-丁三醇合成
        1.2.4 生物发酵法生产1,2,4-丁三醇
    1.3 生物基多元醇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1.3.1 发酵液预处理
        1.3.2 生物基多元醇的分离纯化
    1.4 硼亲和技术
        1.4.1 硼亲和技术概述
        1.4.2 硼亲和技术原理
    1.5 硼亲和技术的应用
        1.5.1 硼亲和技术在传感领域中的应用
        1.5.2 硼亲和技术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1.5.3 硼亲和技术在固相萃取及吸附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6 发酵液中1,2,4-丁三醇的分离难点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7.1 本论文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苯硼酸与多元醇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2.2.2 测试仪器和计算软件
        2.2.3 实验方法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苯硼酸与多元醇结合常数测定
        2.3.2 苯硼酸及其衍生物与1,2,4-丁三醇结合常数
        2.3.3 硼亲和作用热力学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硼亲和作用的1,2,4-丁三醇反应萃取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反应萃取及反萃实验方法
        3.2.4 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萃取机理
        3.3.2 反应萃取体系构建
        3.3.3 反应萃取工艺参数优化
        3.3.4 萃取剂回收
        3.3.5 1,2,4-丁三醇反萃与回收
        3.3.6 1,2,4-丁三醇浓度影响
        3.3.7 共存物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硼亲和作用反应萃取发酵液中1,2,4-丁三醇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发酵液预处理
        4.2.4 发酵液反应萃取分离1,2,4-丁三醇
        4.2.5 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萃取法应用于发酵液体系
        4.3.2 吸附法处理发酵液
        4.3.3 等电点法处理发酵液
        4.3.4 吸附协同等电点法处理发酵液
        4.3.5 发酵液中1,2,4-丁三醇反萃
        4.3.6 1,2,4-丁三醇分离纯化工艺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硼亲和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制备及用于1,2,4-丁三醇分离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5.2.2 合成方法
        5.2.3 实验仪器及方法
        5.2.4 吸附实验
        5.2.5 等温吸附实验
        5.2.6 吸附动力学实验
        5.2.7 吸附-解吸循环实验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硼亲和固相萃取吸附剂的表征
        5.3.2 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5.3.3 吸附等温线
        5.3.4 吸附动力学
        5.3.5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3.6 共存物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3.7 循环性能
        5.3.8 吸附机理探究
        5.3.9 固相萃取与反应萃取在1,2,4-丁三醇分离上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筒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烯烃参与的烷基卤代物/环酮肟酯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烯烃参与的二氟酯基卤化物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
        1.1 引言
        1.2 烯烃参与的二氟酯基卤化物的自由基Heck反应
        1.3 烯烃参与二氟酯基卤化物的环化反应
        1.4 烯烃参与二氟酯基卤化物的二氟酯基、卤化双官能化反应
        1.5 烯烃、二氟烷基卤化物与芳烃的三组分、双官能团化反应
        1.6 烯烃与二氟酯基卤代物的二氟酯基、氰基或叠氮化反应
        1.7 烯烃、二氟酯基卤化物与杂原子(氧、硫、氮)的三组分反应
        1.8 烯烃与二氟酯基卤化物的其他反应
    第二节 基于卤代糖自由基路径的C-糖苷键的构建
        1.1 引言
        1.2 非金属促进的卤代糖自由基反应
        1.3 镍催化的卤代糖自由基反应
        1.4 钌催化的卤代糖自由基反应
        1.5 廉价金属铁、钴和钛催化的卤代糖自由基反应
    第三节 环酮肟酯的自由基串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环酮肟酯与烯或炔烃生成氰烷基取代烯烃的反应
        1.3 烯烃参与环酮肟酯的环化反应
        1.4 烯烃参与环酮肟酯双官能团化
        1.5 环酮肟酯与碳、氧和硫合成子的反应
        1.6 环酮肟酯与碳、氮、氧、硫和硼亲核试剂的反应
    本章小结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碱调控的1.6-烯炔串联环化、双官能团化
    2.1 引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优化
        2.2.2 底物适用范围考察
        2.2.3 机理探究
    2.3 本章总结
    2.4 实验及数据
        2.4.1 实验试剂及所用仪器
        2.4.2 底物制备
        2.4.3 产物的合成
        2.4.4 产物2.4,2.19和2.29 单晶数据
        2.4.5 产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非金属促进的非活化烯烃的二氟烷基/三氟甲基双官能团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底物适用范围考察
        3.2.3 机理探究
    3.3 本章总结
    3.4 实验及数据
        3.4.1 实验试剂及所用仪器
        3.4.2 底物制备
        3.4.3 产物合成
        3.4.4 产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诱导的钯催化自由基反应构建C-乙烯基糖苷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优化
        4.2.2 底物适用范围考察
        4.2.3 机理探究
    4.3 本章总结
    4.4 实验及数据
        4.4.1 实验试剂及所用仪器
        4.4.2 底物制备
        4.4.3 产物合成
        4.4.4 产物4.7和4.12~1单晶数据
        4.4.5 产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铜催化自由基芳基迁移制备氰烷基磺酰吲哚和氰烷基酰胺
    5.1 引言
    5.2 结果讨论
        5.2.1 反应条件优化
        5.2.2 底物适用范围考察
        5.2.3 机理探究
    5.3 本章总结
    5.4 实验及数据
        5.4.1 实验试剂及所用仪器
        5.4.2 底物制备
        5.4.3 产物合成
        5.4.4 产物5.12、5.13和5.22 的单晶数据
        5.4.5 产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生产工艺优化及在药物制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普鲁兰糖
        1.1 微生物多糖
        1.2 普鲁兰糖
    2 普鲁兰糖合成
        2.1 出芽短梗霉
        2.2 普鲁兰糖合成途径和机制
        2.3 黑色素合成途径和机制
    3 普鲁兰糖制备
        3.1 发酵工艺
        3.2 纯化工艺
    4 普鲁兰糖应用
    5 立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弱化细胞壁脉冲式电转化技术建立
        2.2 黑色素合成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
        2.3 黑色素与普鲁兰糖合成之间的关系研究
        2.4 无黑色素高产普鲁兰糖重组工程菌株构建
        2.5 工程菌株生产的普鲁兰糖结构鉴定
        2.6 工程菌株遗传稳定性实验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鲁兰糖发酵和纯化工艺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发酵液中普鲁兰糖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2.2 发酵培养基优化
        2.3 发酵罐小试和中试发酵条件优化
        2.4 纯化精制工艺优化
        2.5 普鲁兰糖制备工艺产业化放大试验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鲁兰糖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鲁兰糖在乳酸菌冻干粉中的应用
        2.2 普鲁兰糖胶囊壳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2.3 普鲁兰糖胶囊壳对药物口服生物等效性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论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基因序列
    附录2 As-Δalbl-pul胞外多糖核磁波谱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授权专利情况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利用超润湿性材料提高激光解吸/电离质谱的检测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DI-MS概述
        1.2.1 MALDI-MS
        1.2.2 SALDI-MS
    1.3 润湿性概述
        1.3.1 接触角
        1.3.2 超疏水性
        1.3.3 超疏油性
        1.3.4 超润湿性表面在LDI-MS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超疏水蜡烛灰/PDMS基底在MALDI-MS中对多肽同时富集和除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表征
        2.2.2 制备C/PDMS基底
        2.2.3 制备平面PDMS基底和超疏水ZnO/PDMS基底
        2.2.4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5 使用ZipTipC_(18)移液枪头处理样品
        2.2.6 蛋白质的酶解
        2.2.7 使用超疏水基底进行MALDI-MS分析
        2.2.8 蛋白质酶解物数据库和搜索参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疏水C/PDMS基底的制备
        2.3.2 超疏水C/PDMS基底对多肽的富集
        2.3.3 低水粘附性超疏水基底的制备
        2.3.4 水粘附性对超疏水基底分析多肽性能的影响
        2.3.5 利用超疏水基底对多肽进行除盐
        2.3.6 超疏水基底的稳定性
        2.3.7 分析蛋白质的胰蛋白酶酶解物
        2.3.8 分析牛奶中的BacA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超润湿多孔硅基底快速提取复杂样品中分析物并进行原位SALDI-MS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表征
        3.2.2 制备超润湿性的pSi基底
        3.2.3 制备湖水、尿液和血液样品
        3.2.4 LPME过程
        3.2.5 SALDI-MS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Si基底的制备条件优化
        3.3.2 超润湿pSi基底的水、油润湿性
        3.3.3 超润湿pSi基底的应用
        3.3.4 萃取溶剂种类
        3.3.5 萃取溶剂体积
        3.3.6 萃取时间
        3.3.7 湖水中MG的分析
        3.3.8 生物样品中维拉帕米的分析
        3.3.9 生物样品中美沙酮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蜡烛灰中超疏水碳纳米颗粒作为高检测灵敏度的SALDI-MS新基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和表征
        4.2.2 制备各种碳纳米材料和基质悬浮液
        4.2.3 制备各种分析物样品溶液
        4.2.4 UV-Vis吸收和接触角检测
        4.2.5 SALDI-MS分析
        4.2.6 分析尿液中的葡萄糖
        4.2.7 指纹沉积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选择
        4.3.2 CS NPs和 WCS NPs的表征
        4.3.3 CS NPs和 WCS NPs的 SALDI-MS分析
        4.3.4 WCS NPs在 SALDI-MS分析中的重现性和灵敏度
        4.3.5 WCS NPs对不同分子的SALDI-MS分析性能
        4.3.6 尿液中的葡萄糖的SALDI-MS分析
        4.3.7 指纹的可视化和SALDI-MS成像
        4.3.8 WCS NPs基质的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超疏水蜡烛灰/PDMS基底在MALDI-MS中对多肽同时富集和除盐
    5.2 利用超润湿多孔硅基底快速提取复杂样品中分析物并进行原位SALDI-MS检测
    5.3 蜡烛灰中超疏水碳纳米颗粒作为高检测灵敏度的SALDI-MS新基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9)光电驱动的糖化学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1 引言
2 光电驱动的糖基化反应
    2.1 基于硫苷供体的光电驱动糖基化反应
    2.2 基于硒苷供体的光电驱动糖基化反应
    2.3 基于碲苷供体的光电驱动糖基化反应
    2.4 基于氧苷供体的光电驱动糖基化反应
    2.5 基于三氯乙酰亚胺酯供体的光电驱动糖基化反应
    2.6 基于卤代糖的光驱动糖基化反应
    2.7 基于糖烯的光电驱动糖基化反应
3 光驱动的糖类化合物的修饰
    3.1 光驱动的还原去官能团化
    3.2 光驱动的卤代修饰
    3.3 光驱动的端基氧或硫官能团化
    3.4 光驱动的脱羧官能团化
    3.5 光驱动的羟基异构化
4 结论与展望

(10)菌物代谢组学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菌物代谢组学研究的方法选择
    1.1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分析
    1.2 基于气质联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1.3 基于液质联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1.4 代谢组学方法与其他方法联用
2 菌物代谢组学的研究内容
    2.1 酵母代谢组学研究
        2.1.1 基于代谢组学的酵母细胞基础研究
        2.1.2 基于代谢组学的酵母应用基础研究
    2.2 植物病原真菌代谢组学研究
    2.3 脊椎动物病原真菌代谢组学研究
        2.3.1 病理代谢基础方面
        2.3.2 抗菌研究方面
    2.4 无脊椎动物病原真菌代谢组学研究
    2.5 食药用真菌代谢组学研究
        2.5.1 生物活性代谢物研究方面
        2.5.2 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代谢组比较方面
3 小结

四、糖类生命机理及在医药中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催化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糖苷化反应及甘露三十二糖和环甘露三十二糖的合成研究[D]. 李晓娜.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含氟药物骨架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D]. 孙铭.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生物基应激响应医学材料的构筑及响应机理研究[D]. 华大威.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4]生活化教学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D]. 鞠小涵.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硼亲和技术用于生物基1,2,4-丁三醇的分离研究[D]. 孟启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6]烯烃参与的烷基卤代物/环酮肟酯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D]. 李明. 兰州大学, 2021(09)
  • [7]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生产工艺优化及在药物制剂的应用[D]. 刘飞. 山东大学, 2021(11)
  • [8]利用超润湿性材料提高激光解吸/电离质谱的检测性能[D]. 王雪云. 吉林大学, 2020(02)
  • [9]光电驱动的糖化学反应[J]. 张瀚予,刘萌,武霞,刘苗,熊德彩,叶新山. 化学进展, 2020(11)
  • [10]菌物代谢组学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 尉杰,赵铖,陆瑞利,胡丰林. 菌物研究, 2021(02)

标签:;  ;  ;  

碳水化合物的生命机制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