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江涌[1](2021)在《论国家安全的地缘性——国家安全哲学的系列思考》文中指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何唯有中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其中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中国独特的地形地貌地理地缘,东南西北被大海大川大山大漠环绕,自成一体;戈壁沙漠、江河湖泊、沼泽平原、丘陵山地等应有尽有,分布错落有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回旋余地,有战略缓冲,有吃苦耐劳、英雄辈出的人民,有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民族气概。一言以蔽之,我们有地利,更有人和;有地缘,更有人缘。

樊芸婷[2](2021)在《西藏自治区国有企业混合股改中国资监管法治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

韩美琳[3](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王莉[4](2021)在《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压力也逐渐增加,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其经济形势逐渐转向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实现了一系列进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难点,仍有众多国有企业正处在不断试错与持续观望的阶段。基于此,本文针对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国企混改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从优化企业结构、确保资产安全等方面为主,详细论述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有效策略,旨在推动混合所有制的顺利改革。

姜晗越[5](2020)在《杠杆优化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 ——以云天化为例》文中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去杠杆”的动因和路径被广泛研究。经过对MM理论、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以及动态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杠杆优化实际是资本结构的优化过程,也是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过程。融资决策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进一步体现在企业投资活动中,优秀的融资决策和适合公司发展的投资项目相辅相成,使得公司健康发展。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于云天化集团,是以非金属矿石磷产业为核心的磷肥、氮肥、共聚甲醛生产综合性化工企业。云天化作为一家传统磷肥化工制造行业起家的老牌龙头国企。自2007年至2015年,中国企业开启加杠杆的“镀金时代”,云天化公司资产负债率由68.7%飙升至90.1%,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瓶颈,出现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结构老化、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财务杠杆过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云天化正在努力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云天化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围绕杠杆优化做出了许多举措,然而公司依旧存在财务成本过高、库存积压过剩、产品单一利润率过低等,这些问题成为公司优化杠杆道路上不可忽视的“拦路虎”。本文以云天化为例,首先对云天化所处的化肥行业整体杠杆水平和价值进行分析,指出化肥行业目前的发展欠缺之处,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化肥行业最优资本结构,再结合云天化自身影响因素,探究适合云天化的公司目标资本结构。进一步,对云天化目前已经实施的杠杆优化措施进行绩效分析,评价企业杠杆优化的不足,接着结合企业战略发展需求,测算未来几年云天化资金需求量,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融资优化方案,基于优化后的融资资本成本,探究经过杠杆优化后的公司是否能提升自身价值。最后,对云天化目前发展还需做出的工作做出总结,并提出帮助意见。本文从微观角度和现实意义上帮助企业了解如何科学的进行优化杠杆以及未来企业如何进行健康发展。

董少明[6](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指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闵童童[7](2020)在《过度负债条件下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研究 ——以中钢集团为例》文中指出企业高杠杆率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降杠杆也成为了近年的热点词汇。随着高杠杆问题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降杠杆也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可以说高杠杆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共有的问题。据中国财政部统计,2014年以来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在60%以上,而高产能重工业的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高杠杆对企业而言有过重的债务压力,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对社会而言,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资金流动率,造成资源浪费。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发布了《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在2019年发改委以及各部门联合发布《2019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在此降杠杆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策性问题。然而当前降杠杆的正规模式还未形成、降杠杆的可靠方法尚未找到、降杠杆的法律依据未完善、巨额债务的问题仍未解决、高杠杆率问题依然存在,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都存在在多家银行有巨额欠款的情况,降杠杆依然是国家待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在这种经济市场环境下,研究降杠杆的有效方法、分析降杠杆实施的过程对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对国有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都非常重要。钢铁行业自发展以来就是国家的重要支柱行业,从改革发展之前钢铁行业就是由国家管控的,尽管近几年有很多民间企业也进入其中,但是大型的钢铁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而且,钢铁行业由于内在的体制原因使得钢铁企业能够获得大量的贷款,但如今钢铁行业行情的下行、钢铁价格降低、钢铁原料价格上升、新型钢铁材料替代品的研发,都促使钢铁行业供过于求。钢铁行业杠杆率居高不下,在中铁、中建等大型钢企资产负债率基本在75%以上。中钢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兼钢铁企业同样存在高杠杆率的情况,在2016年中钢集团因为天价负债逾期问题选择了债转股降杠杆,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所以,研究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可以通过研究钢铁行业的国企的降杠杆情况来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对国有企业降杠杆所运用的债务重组以及债转股的方法和结果分析,结合中钢集团的公司背景以及中钢集团降杠杆的过程的研究分析,提炼出高负债率的国有企业在降杠杆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针对这些共同的问题,研究出通过债转股、债务重组、增加股权融资、增加投资提升经济效益等方法来降杠杆。本文研究中钢集团的降杠杆过程,完善了国有企业降杠杆的方法对策,为其他过度负债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建议,为债转股的过程提供了案例,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廖露露[8](2020)在《市场化债转股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2019年一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总杠杆率为248.8%,较2018年底上升5.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为有效抑制“灰犀牛”性质的金融风险,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市场化债转股,随后,在严重亏损上市公司的实践运用得最为充分。据初步统计,截至2019年4月末,债转股签约金额已经达到2.3万亿元,投放落地9095亿元,已有106家企业、367个项目实施债转股。快速降低企业杠杆率和商业银行帐面不良率是市场化债转股的题中之义,保全银行金融资产和上市公司扭亏为盈是债转股的表面目标,带根本性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和公司治理完善才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内涵所在。为实现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长期效益:首先,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法研究了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的具体路径,既有长期影响路径也有短期影响路径。其次,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2016年9月1日到2018年12月30日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的3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上市公司发布债转股的公告日为事件日,利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投资者对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态度,进而研究市场化债转股对企业股权结构的短期影响。再次,以泸天化实施的市场化债转股为案例,从财务视角研究市场化债转股对企业债权结构的短期影响。最后,分别从政府角度、金融机构角度、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企业角度和投资者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政府首先应当调整监管政策,提高监管效率;金融机构应当创新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的新模式,重构银行和企业的信贷链条;实施企业应当强化全局意识,在市场化债转股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改革脱困途径;投资者应当既看到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企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其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更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研究表明,债转股对企业债务率的下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从短期来看,市场化债转股虽然能起到降低债务融资比例,提高股权融资比例的即刻效果,但基于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大多企业属于持续发展能力存在重大障碍等客观现状,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后续期望价值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疑虑和担忧,因此其综合反应仍是偏负面的。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在短期内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都有或多或少的积极作用,改变了企业债务资金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也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公司的治理效应。作为一种暂时性、过渡性的应急性手段(特别是为了避免退市),市场化债转股虽能给企业带来“续命”的效果,但受转股债权人的持股意愿、发展战略、未来参与程度等因素影响,市场化债转股并不能即刻给企业带来正的内部积累,使企业的股权(资本)结构达到最优,甚至还可能为公司治理增加新的隐患。长期来看,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仍需苦练内功,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提升治理水平,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吕品[9](2020)在《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影响的研究 ——基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高杠杆运行的现象普遍存在,杠杆过高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盈利能力下降,严重可致企业破产。为此,2015年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在2016、2017和2018连续三年不断下降,去杠杆已初见成效。为了更好地推进去杠杆,2018年4月我国再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目前公司经营的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公司资本结构,尤其是杠杆决定着公司的经营风险和绩效,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决定着公司经营的外部环境,影响着企业的微观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杠杆率与价值。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对探寻企业去杠杆及提高企业价值的有效路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杠杆率较高的钢铁行业为研究对象对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钢铁行业去杠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以资本结构相关理论和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基础,分析去杠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财政政策不确定性、不同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不同方式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构建计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且在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以2009—2018年沪深A股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衡量企业价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资产负债率作为解释变量,最终实证结果表明:去杠杆可以有效提升钢铁企业的价值,并且财政政策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不确定性较强时更有利于钢铁行业去杠杆,进而提升企业价值。此外,实证结果还表明税负结构中降低企业所得税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的调节作用更显着,并且存在低于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的最优税率,既能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又能促进企业去杠杆。财政支出结构对钢铁企业去杠杆和企业价值的调节作用会因产权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其中购买性支出对国有企业的调节作用更显着,而转移性支出对非国有企业的调节作用更显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财政政策纳入去杠杆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分析框架,以财政政策作为调节变量,研究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微观行为的研究,而且可以为国家在选择对企业更有利的财政政策以及企业如何以财政政策为导向去杠杆提供合理的对策建议。

罗丽娟[10](2019)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文中提出员工持股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一定数量股权的制度安排,是企业在产权组织形式上的制度创新。员工持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分配效应和激励效应等多重微观经济效应,有利于形成具有创新活力和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员工持股还具有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效应,可以克服凯恩斯主义政策长期实施所造成的不良政策效果。员工持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是新一轮我国国企改革的亮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混合,还要重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混合,这就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将员工持股作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手段,以员工持股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以员工持股克服混合所有制企业内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形成资本和劳动的利益共同体,构建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虽然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对我国国企改革和塑造社会主义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意义重大,然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目前还仅仅停留于“允许”发展的层面,自2016年8月启动后进展缓慢,仍仅限于在试点范围内推行,且试点政策要求严格,试点范围小。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对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员工持股只是被作为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的一种手段,没有被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没有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提升到塑造社会主义经济微观主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战略高度。从过去的实践过程看,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长期难以解决劳动者不能分享剩余价值、劳资关系对立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瓶颈。由此,本文重点论证了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对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以及保持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作为借鉴,最后对我国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在绪论中,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学界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员工持股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何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员工持股相结合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等等。第一章是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建构。关于概念界定,论文首先区分了混合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梳理了学者们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内涵的理解;对于员工持股的概念,同样是在梳理学者们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然后介绍了本论文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对于本论文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经过对这些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提出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应该以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产生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来指导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基于上述相关理论,本论文提出了以员工持股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理论建构。本论文认为,如果社会主义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那么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就应当既有活力,又能使劳动与资本共同分享企业生产剩余,形成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共同体,成为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而员工持股是兼具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制度安排,更应当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本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出现,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在每一阶段的政策与实践、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规范,并因政策规范难以奏效而最终叫停的曲折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实践历程之所以经历曲折,几经反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还存在理论认识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论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改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发展创新型企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员工持股对于当前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意义,提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该将员工持股作为重要途径和重要环节,以期形成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又为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微观经济基础。第七章研究了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发展现状,提出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所存在的阻碍因素。国外员工持股发展较早,有着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本论文在第八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员工持股的兴起、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总结了上述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施提供经验借鉴。第九章,从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际出发,以及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出发,并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建议。

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原因
二、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目标
    1. 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强大
    2. 使产权管理制度更健全
    3. 使市场运作机制更完善
三、新常态下国企混改存在的难点
    1. 产权制度与核心价值观存在差异
    2. 关注重点及行为存在差异
    3. 人事聘用及团队文化存在差异
    4. 管理者产生方式与目标存在差异
四、新常态下国企混改存在的问题
    1. 国企混改治理结构不合理
    2. 国企混改资源整合效果不佳
    3. 国资与民资权利比例失衡
    4. 国企混改理念文化难融合
五、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有效对策
    1. 谨慎选择战略投资者
    2. 合理规划其股权结构
    3. 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
    4. 强化混改的思想观念
    5. 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
六、结语

(5)杠杆优化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 ——以云天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杠杆
        二、杠杆优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MM理论
        二、权衡理论
        三、代理成本理论
        四、动态资本结构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杠杆优化与公司价值的文献综述
        二、宏观政策、杠杆优化与公司价值的文献综述
        三、行业特性、杠杆优化与公司价值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化肥行业杠杆与价值现状
    第一节 化肥行业产业链
        一、行业产业链简介
        二、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化肥行业杠杆分析
    第三节 化肥行业最优资本结构与价值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变量定义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回归性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化肥行业杠杆与价值缺陷
        一、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需关系错配
        二、深陷低水平同质竞争,行业转型压力巨大
        三、多项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加剧生产成本负担
        四、行业内杠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偿债风险过大
第四章 云天化杠杆与价值分析
    第一节 公司概况
    第二节 公司杠杆优化举措
        一、加大公司股权融资比例
        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降低国企官员代理成本
        四、加速剥离低质资产
    第三节 公司杠杆优化绩效分析
        一、盈利能力
        二、营运能力
        三、成长能力
        四、现金流量
        五、市场表现
    第四节 公司杠杆与价值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盈利水平低,内源融资不足
        二、“短贷长投”,债务资金错配严重
        三、融资渠道单一,无法满足资金缺口
第五章 云天化融资决策与公司价值优化
    第一节 云天化战略目标与融资需求
    第二节 公司融资决策优化
        一、融资方式
        二、融资决策与资本成本
    第三节 基于融资决策优化的公司价值评估
        一、经营预测假设
        二、财务报表数据假设
        三、预测实体自由现金流量(FCFF)
        四、实体自由现金流量(FCFF)估值结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融资方式多样化
        三、提升创新能力
        四、强化监督机制
        五、推进公司市场化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过度负债条件下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研究 ——以中钢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过度负债研究
        1.2.2 关于降杠杆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过度负债
        2.1.2 降杠杆
    2.2 理论基础
        2.2.1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2.2.2 债务重组理论
        2.2.3 风险预警理论
        2.2.4 资本结构理论
3 过度负债国有企业降杠杆分析
    3.1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现状
        3.1.1 过度负债概述
        3.1.2 降杠杆的环境分析
    3.2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主要内容
        3.2.1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策略实施
        3.2.2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主要过程及情况
    3.3 国有企业降杠杆存在的问题
        3.3.1 总杠杆率依然较高
        3.3.2 数字主义降杠杆
        3.3.3 降杠杆阻碍融资
        3.3.4 债转股条件限制严格
4 中钢集团降杠杆分析
    4.1 中钢集团的基本情况
        4.1.1 中钢集团简介
        4.1.2 中钢集团过度负债情况
        4.1.3 中钢集团过度负债的原因
    4.2 中钢集团降杠杆过程
        4.2.1 中钢集团降杠杆的主要方法
        4.2.2 中钢集团降杠杆的实施过程
    4.3 中钢集团降杠杆的评价
        4.3.1 降杠杆的成效
        4.3.2 降杠杆的不足之处
        4.3.3 降杠杆情况总结
        4.3.4 债转股降杠杆建议
5 降杠杆研究结论及对策
    5.1 调整投资结构
    5.2 调整筹资结构
        5.2.1 减少债务融资
        5.2.2 增加融资方式
        5.2.3 分拆股份
        5.2.4 调整债务结构
    5.3 管理营运资金
        5.3.1 强化经营性资金管理
        5.3.2 增强营运资本周转
        5.3.3 往来业务客户风险管理
    5.4 调整利润分配
        5.4.1 减少税收
        5.4.2 减少现金股利分配
参考文献
致谢

(8)市场化债转股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有效市场理论
        二、信号理论
        三、资本结构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债转股的研究
        二、关于债转股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关系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债转股的起源与实践
        一、债转股的起源
        二、债转股的国外实践
        三、我国的政策性债转股实践
        四、经验借鉴
    第二节 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路径分析
        一、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对上市公司权益融资的抑制作用
        二、商业银行为实现更好退出的动机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促进作用
        三、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对上市公司权益融资的抑制作用
        四、地方政府债务凸显对私募股权基金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抑制作用
    第三节 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债权结构的路径分析
        一、市场化债转股的金融衍生品属性影响上市公司债权结构
        二、市场化债转股对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没有明显影响
        三、市场化债转股的金融衍生品属性影响上市公司债权结构
        四、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对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市场化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一、模型设计及步骤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确定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市场化债转股对上市公司债权结构的影响——以泸天化为例
        一、案例简介
        二、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方案的基本内容
        三、市场化债转股对泸天化债权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路径
        二、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债权结构的路径
        三、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反应是偏负面的
        四、市场化债转股对上市公司的债权结构影响具有暂时性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角度
        二、金融机构角度
        三、实施企业角度
        四、投资者角度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9)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影响的研究 ——基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铁行业杠杆畸高,去杠杆势在必行
        1.1.2 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
        1.1.3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发生变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内容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2.1.2 MM理论
        2.1.3 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2.1.4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企业价值
        2.2.2 去杠杆与企业价值
        2.2.3 财政政策与去杠杆
        2.2.4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钢铁企业去杠杆现状分析
    3.1 钢铁企业历史杠杆分析
        3.1.1 钢铁企业历史杠杆水平
        3.1.2 钢铁企业高杠杆成因分析
    3.2 钢铁企业去杠杆现状分析
        3.2.1 钢铁企业去杠杆相关政策
        3.2.2 钢铁行业去杠杆成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影响的机理分析
    4.1 去杠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4.2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
        4.2.1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
        4.2.2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的调整速度
    4.3 不同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
        4.3.1 积极财政政策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
        4.3.2 紧缩财政政策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
    4.4 积极财政政策不同方式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
        4.4.1 减税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
        4.4.2 扩大财政支出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影响的研究设计
    5.1 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影响的研究假设
        5.1.1 去杠杆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假设
        5.1.2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5.1.3 不同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5.1.4 积极财政政策不同方式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5.2 变量设计和定义
        5.2.1 被解释变量——企业价值
        5.2.2 解释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取
    5.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1 样本选择
        5.3.2 数据来源
    5.4 模型设计
        5.4.1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
        5.4.2 目标资本结构估计模型
        5.4.3 回归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企业价值的衡量
    6.2 描述性统计和共线性检验
        6.2.1 描述性统计
        6.2.2 共线性检验
    6.3 相关性分析
    6.4 回归结果分析
        6.4.1 去杠杆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回归分析
        6.4.2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关系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4.3 不同财政政策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关系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4.4 积极财政政策不同方式对去杠杆和企业价值关系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政府制定对去杠杆更有利的财政政策以及相关制度
        7.2.2 企业以财政政策为导向合理利用杠杆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混合所有制的研究未将解决劳资关系作为重点
        二、员工持股有助于解决混合所有制发展中的劳资关系问题
        三、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研究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第一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理论建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内涵
        二、员工持股的内涵及性质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内涵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双因素”理论
        四、分享经济理论
        五、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相关理论分析
        一、对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二、对“双因素”理论和分享经济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三、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应以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为指导
    第四节 以员工持股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理论建构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理论假设
        二、基本推论:员工持股应当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
第二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历程及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员工持股的出现
        二、员工持股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4年)
        三、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步结合阶段(1994-2002)
        四、针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阶段(2002-2013)
        五、明确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重启员工持股阶段(2013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的曲折性及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的曲折性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第三章 员工持股与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治理问题
        一、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问题是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逻辑起点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仍面临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制度定型需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第二节 员工持股是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现代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一、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多元化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员工持股可以有效解决混合所有制企业委托代理问题
        三、我国以员工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成功案例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实现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问题
        二、聚焦建立有效委托代理关系,以员工持股实现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
第四章 员工持股与发展创新型企业
    第一节 创新型企业内涵及我国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
        一、创新型企业内涵
        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创新型企业的缺乏
    第二节 我国创新型企业缺乏的重要原因
        一、企业家精神缺乏
        二、工匠精神缺乏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促进创新型企业形成
        一、以员工持股激励企业家精神形成
        二、以员工持股激励工匠精神形成
        三、以员工持股激励科技人员提升创新能力
第五章 员工持股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资本短缺时代劳动者难以分享企业利润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
        一、资本短缺时代与劳动报酬比重偏低
        二、劳动报酬低转化为劳动者财产性收入比重低
        三、劳动者报酬偏低导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
    第二节 资本过剩时代劳动者分享利润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
        一、我国进入资本相对过剩时代和劳动力短缺时代
        二、人力资本日益成为劳动者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源泉
        三、员工持股成为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以员工持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可行性
        二、员工持股优于简单的工资上涨和福利国家模式
        三、员工持股有利于打造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
        四、员工持股有利于形成劳资利益共同体
第六章 员工持股与宏观经济稳定
    第一节 宏观经济稳定需要有活力的微观基础
        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失灵
        二、宏观经济稳定需要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第二节 员工持股与形成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一、我国需要形成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二、以员工持股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挥消费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作用
        三、以员工持股稳定国内投资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推动新经济发展
        一、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员工持股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
        三、在新经济领域广泛推动员工持股
    第四节 以员工持股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就业问题
        一、传统工资制与失业问题
        二、以员工持股实现利润分享制
        三、构建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第七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现状、难点问题及阻碍因素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现状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历经反复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进一步发展任重道远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一、持股对象范围的确定
        二、员工持股比例的确定
        三、持股员工的资金来源
        四、员工持股模式的确定
        五、持股平台问题
    第三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阻碍因素
        一、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员工持股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体制障碍
        三、内部人控制问题
        四、我国员工持股相关立法的限制
        五、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关的财税政策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和员工进行激励
第八章 员工持股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一、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二、美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第二节 英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一、英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二、英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第三节 法国员工持股制的兴起和发展
        一、法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二、法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第四节 日本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一、日本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二、日本员工持股制度的特点
    第五节 发达国家员工持股的启示
        一、政府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视
        二、制订完善的立法来推行员工持股
        三、利用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
        四、支持第三方金融机构介入员工持股
        五、实施普惠式的员工持股
        六、采取多种形式的员工持股计划模式
第九章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原则及建议
    第一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原则
        一、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上升到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高度
        二、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与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相联系
        三、加强顶层设计,使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有序开展
        四、在法律的激励、引导和规范下有序开展
        五、从企业实际出发开展员工持股
    第二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和完善员工持股的相关立法
        三、允许第三方金融机构参与员工持股计划
        四、对员工持股参与方提供财税政策支持
        五、探索多样化的员工持股模式
        六、逐步扩大员工持股对象及企业的范围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国家安全的地缘性——国家安全哲学的系列思考[J]. 江涌. 国有资产管理, 2021(12)
  • [2]西藏自治区国有企业混合股改中国资监管法治的问题与对策[D]. 樊芸婷. 西藏大学, 2021
  •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王莉. 全国流通经济, 2021(22)
  • [5]杠杆优化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 ——以云天化为例[D]. 姜晗越.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7]过度负债条件下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研究 ——以中钢集团为例[D]. 闵童童.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1)
  • [8]市场化债转股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 廖露露.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9]财政政策对去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影响的研究 ——基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D]. 吕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D]. 罗丽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