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富豪的成功启示

世界顶级富豪的成功启示

一、世界顶级富豪成功启示录(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牛梦珍[2](2020)在《后现代美学版图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研究》文中提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在商品经济大繁荣的背景下有意培养的市场增长点,是我国文化事业互利共生格局的商业化表现,更是以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力求贴近大众文化的工业美学。以大众生活需求为研发导向的北京故宫文创产品,是后现代文化境遇中的一个现实文本。美学研究在文博领域尚属薄弱,深化对故宫文创产品的美学研究极具现实意义,不仅能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热”这一文化现象做出回应,也能为我国博物馆发展文创事业提供理论指导。生活美学、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是当今世界美学的三大热门话题,也是后现代美学版图中最重要的三个板块。以这三个板块的理论内容为抓手,运用结构主义法和解构法,有利于将后现代学说置于文创情境下使其意义生成。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剖析,研究以形象意角度归纳出故宫文创产品的总体美学特征,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阐释故宫文创产品的后现代性表征。本质上的解构、创作手法上的拼贴和戏仿,使得故宫文创产品展现出非深度化、平面化、意义精神非中心化的开放性艺术特质。结合故宫文创产品所处的特殊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故宫文创与后现代相抗相悖的部分适合开展美学思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美感生成,早已被吸纳在经济全球化的审美策略中。从文化双向渗透视角来看,对故宫文创产品进行后现代美学研究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不足与缺憾,即如何站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立场上去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故宫文化。中国虽然已经出现了某些后现代景象,但政治体制和市场机制的纠葛、传统与现代的驳杂、全球化与本土性的冲突,都会给文博机构开展文创事业带来重重危机;二是价值意义,即如何在后现代语境中预见文创新场景。西式学术思维固守的主客二元论模式,在中国的后现代文化生存处境中归一为浑圆的中和思维境地。修身克己、道不远人、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思想,时至今日仍有不竭的文化内在张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把精神建构领域的创意活动转变为可供大众消费的创意产品。它是消费时代“审美泛化”的产物,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关联着生态环境,同时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小叙事”实践。在当下“国潮”复苏的审美文化实践中,北京故宫文创产品有望引领国内文博机构开拓出“文化品牌民族化”、“消费群体年轻化”、“文化消费精品化”、“产品研发众创化”的文创消费新格局。

郝美丽[3](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赵一凡[4](2019)在《美国现代性的三轮危机》文中研究指明自从托克维尔写下《论美国的民主》,关于美国的研究就一直存在争议与修正。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确认美国史上有过三组"反民主精英":一是挑起内战的南方蓄奴派,二是导致1929年大萧条的垄断资本家,三是冷战中坐大的军工利益集团。基于在哈佛大学所学,笔者将美国建国后的240余年历史粗略切分为三段,每段长约80年。换言之,美国每经历约80年迅猛发展,就会遭遇一次严重危机。譬如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美国度过了85年的少年发育期。而从内战结束到二战胜利,期间也有一个80年的青春骚动期。美国人民仰仗林肯和罗斯福,两次度过难关。第三轮危机在特朗普上台后始露端倪。笔者认为,美国现代性的第一轮危机——南北战争是政治危机,第二轮危机——1929年大萧条是经济危机,目前这一轮则是美国霸权的危机。

孙博,曾晓文[5](2019)在《中国芯传奇》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情缘花开1袁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罗伯特·墨菲教授的办公室。秘书告诉他,罗伯特在斯坦福大学的纪念教堂里。他走进了教堂,看到罗伯特正坐在那儿沉思冥想,便悄悄坐到了他后排的位置上。过了一会儿,罗伯特转过头来,袁焜立即做了自我介绍。罗伯特50多岁年

王欣欣[6](2017)在《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美学阐释》文中提出波普艺术(Pop Art)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鼎盛于5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一场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意义的艺术运动,时至今日仍影响着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安迪·沃霍尔被称为“波普教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哲思和其创作特点源自其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艺术自身的发展及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将现代流行文化和商业海报完美融合,将大众熟悉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创作出风格强烈、辨识度极高的艺术品。当他在绘画、丝网版画、装置艺术等领域取得成功后,又开始尝试波普电影、电视、音乐等大众传播领域。在短短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安迪·沃霍尔艺术实践不断诠释着对艺术本质及相关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消费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助推了波普艺术的兴盛繁荣,那么,波普艺术也在不断助推消费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较于以往的艺术形式,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对大众的渴望、对融入生活的追求,无疑是革命性的,他直接介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绪情感中,贴近社会焦点主题、贴近生活感受、正视人们诉求,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切。在安迪·沃霍尔的观念中,波普艺术是“入世”的,他以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境界,将世间百态以更加调侃、更加超脱、更加随性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并将之重新反馈到大众生活之中。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艺术实践的方式,并非如同苦行僧般的传教布道,而是以一种最为简单、及其潇洒的方式完成并取得了成功。这也是安迪·沃霍尔与其他波普艺术家不同之所在。因此,关注安迪·沃霍尔50至80年代的艺术创作经历,对其从艺术创新、美学转向、审美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分析其对于社会文化和美学审美上的超越,这是一个颇有价值的学术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开拓空间。安迪·沃霍尔波谱艺术的美学思想蕴含在他那独具特色的实践之中。他的创作,无论是波普绘画,还是波普摄影;无论是波普电影,还是波普化的广告设计都表现出一种大众化的特征。他巧妙地借用了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大胆进行尝试,进而使波普艺术创作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上,安迪·沃霍尔准确地把握了美国社会和生活中某些永久性、传媒性的东西,通过复制和罗列等技法,将充斥着人们感官的各种商业图像与艺术品联系起来,巧妙地将艺术品制成无差别、无个性、系列化的艺术形式,以大众熟知的形象展现出来。在艺术的普及层面,安迪·沃霍尔十分清楚艺术普及的重要,他不仅成功地把自己的艺术品回归到了社会生活,而且还以日常生活的方式——大众化的消费来拓展传统艺术品参与生活的途径,不断以异端的方式挑战并超越传统陈规。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世界中,波普艺术不仅仅是题材或形式的改变,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呈现,不管其描绘性视觉信息的转向中有意变俗为雅、或变雅为俗,都是围绕着变生活为艺术这个主题,从而达到对艺术进行全新理解:艺术是生活,生活也就是艺术。自他开始,十九世纪以来一系列美学命题,诸如艺术的本质、艺术家的身份、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市场等等,都在波普艺术的发展中一步步丰富和深化。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反映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大众文化的变革,沃霍尔在波普艺术的普及途径、艺术创作形式等方面的不断尝试中,完成了对其自身美学思想的验证。笔者认为对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美学阐释应该侧重于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对安迪·沃霍尔艺术思想的美学阐释,这个层面的阐释应该基于对他艺术实践的分析;第二个层面是对他的艺术实践及其个性化表现的美学阐释,这一层面上的美学阐释是基于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思想对其艺术实践的客观解析。本文期望在之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安迪·沃霍尔置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背景中,把握当时社会活动形态与价值观,媒介、艺术与美学思想的演变,理清沃霍尔从商业艺术转向波普艺术创作的动机,阐述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的代表作品及艺术实践之路,分析出其艺术创作特征和美学思想演变,并论述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张志兵[7](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财富伦理是指国家、社会、个人对于财富所持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以及在各种因为财富而导致的社会关系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个人的财富道德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财富领域的具体践行。它的目的是要通过确立财富伦理规范,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财富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使国家、社会、个人按照社会主义财富伦理的要求从事财富创造、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并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创造了极为丰裕充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国富民富不协调、社会财富心态失衡、个人道德修养缺失等失范现象,其解决途径就是要进行财富伦理建设。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破解当代社会财富问题的现实要求,是一个必要而且紧迫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财富道德观念,西方文明的财富伦理思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财富伦理的精神,都是其借鉴和批判继承的思想理论资源。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确立了方向和指导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在国家层面,基本目标是确保制度正义,倡导体面劳动,追求富强幸福;在社会层面,基本目标是和谐协调,信用社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个人层面,基本目标是使每个人都具有勤勉敬业的创富精神,培育人的发展能力,培育起见利思义、乐于奉献的奉献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中,必须遵守人本性、层次性、互利性等三条基本原则,遵循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等三个基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就是要按照上述目标、原则和要求,构建当代中国财富伦理规范并付诸实践。在国家层面,其具体规范是节用裕民俭以治国、生产分配公平正义、民富为先藏富于民;在社会层面,其具体规范是以富为荣、以德致富、友善互助;在个人层面,其具体规范是凭良心创造财富、按理性消费财富、存仁慈回馈社会。要落实这些具体规范,要求在国家层面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财富伦理制度;在社会层面培育先进的财富伦理文化、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个人层面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财富伦理品质。

董在东[8](2016)在《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仅次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大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创影响至今。这一危机不仅带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转型,也引发了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学界的反思。自危机爆发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界的各流派纷纷对危机的成因、后果进行探讨研究。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构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的深层解读与评析,包括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政策的经济伦理取向及其论争,并通过系统回顾经典马克思主义、近代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危机伦理观、公平效率伦理观以及资本主义前途命运观等经济伦理观念,对比和评析了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关于引发危机的外因——自由放任抑或国家干预、内因——效率优先抑或公平优先的伦理思想,继而揭示出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后果——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评析与判断。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针对危机救市政策、对危机成因的解读以及对危机后果的论争中,其经济伦理思想产生新的发展,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失灵,两大主流经济学派在其主阵地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同时两大学派有部分观点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第二、西方经济学说的新发展由强调市场效率优先转向重视社会分配不平等及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伦理问题。第三、资本主义体制结构性危机显现,其前途和命运遭到怀疑,但是各派经济学说的经济伦理思想本质仍然以对资本主义的维护和改良为目的。在此次危机中,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以及赤字福利的国家模式均已失灵。诚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我们已经在另一条路上走得太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构建的社会,物质主义战胜了道德承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取得的快速增长并不是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面对危机后亟待重建的国家经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束手无策,支持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和质疑。可以说,此次危机既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产生的新的经济伦理思想和观点既代表了西方经济伦理的最新发展,又为我国社会避免和化解经济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

张新培[9](2016)在《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在缕析智库及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智库独立地从事政策问题导向的研究,贡献创新性思想,担当政府外脑,从局外人的视角帮助政府和政策制定者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并辅助解决现实政策问题。因此,高校智库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功能标签,不特指某个关键人物所发挥的作用,它已成为政策研究和咨询职能的制度化载体,具有一定的组织建制以保证政策研究的系统化和机构发展的可持续。组织特征是高校智库在形成、发展和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它通过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得以呈现。其次,以组织的核心要素——组织建制、组织人员和组织文化为切入点,实证研究世界知名高校智库组织特征的实然表现。世界知名高校智库多是在顺应国际及国家政治经济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资金来源渠道也非常多元化,主要包括学校提供、捐赠资金、政府拨款、项目资助以及各种机构收入等。以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者服务和产生政策影响力为重要目标,组织内部责权明确,并且形成了制度化的以任务需求和问题导向为特色的管理结构和管理部门,实体性运行增强了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内容一般紧紧围绕特定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具有较强的政治导向性和现实应用性。依托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优势,基于研究领域、研究基础和研究问题的需要,以任务导向的项目工作组为依托,召集多学科研究团队开展研究。高校智库人员具有教育者、研究者、知识转化者、学术与政策两栖人的角色特征,担负着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通过社会批判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对获取的452份智库人员简历进行内容分析,发现7个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绝大多数都获得博士学位,任职经历都非常多元化,高校智库的人员流动及“旋转门”机制不仅发生在学术与政府部门,其它非营利性社会组织(NGO、智库和其它国际组织等)、商业组织和媒体等也为高校智库输送了大量人员。组织文化具有以大学的知识品性和学科依托为基础进行思想创新、开放性、多元文化融合和以实现政策影响力为根本价值追求的特征。研究发现,在高校智库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工具理性主导与价值理性式微的情形。第三,以中国985高校的研究机构作为研究群体,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机构的官方网站及其标示的使命愿景、发展定位、机构介绍、研究成果及相关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当前中国985高校中,有186个研究机构在使命愿景、发展定位、机构介绍、研究成果及组织运行中具有智库的众多特征。其中有96个研究机构明确提出自己是“智库”或“思想库”或者将担当“智库”或“思想库”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依据高校智库的建设主体,将中国情境下具有智库定位的机构分为高校自主、官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三类模式。发现,在原有学术机构基础之上向智库咨政建言职能活动延伸的研究机构多集教学、科研和咨政建言功能为一体。基于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求及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研究优势而组建起来的平台性质的研究机构,保持“实体化存在,虚体化运行”的组织方式。高校智库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表现为智库概念标签化,行政力量主导推动高校智库破土萌芽,专业人才空巢现象严重,政策应用性弱,相关的管理、评价、人才引进及激励政策不到位。组织优化可从以下考虑:组织建制方面,创新高校智库组织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组织人员方面,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组织文化方面,明确智库定位,独立研究、反思批判和思想创新。论文提出组织特征作为高校智库的身份标识使得高校智库在研究型大学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获得发展性资源和外部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认可,以发挥组织功能,实现组织发展目标,成为高校智库组织特征形成的基本原因。最后,探讨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提出下一步研究计划。

吕庆峰[10](2013)在《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葡萄酒产业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成立到2012年正好120年历史。历经1949年前战乱、1949年后经济困难、十年文革三个时期巨大创伤,新生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维持生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经济迅速起飞,中国葡萄酒产业随之进入迅速发展轨道。历经三十年快速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如今已达到生产量世界第六、消费量世界第五的排名。在当今葡萄酒文化世界里,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声音仍然很微弱,我们虽然已是葡萄酒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葡萄酒生产强国。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作为工业是从西方传入,现在的葡萄酒文化主要是指以法国葡萄酒文化为蓝本西方葡萄酒文化,但中国也有很深厚葡萄用于酿酒的历史积淀。在当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导致对“本原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中国”生活形式的内在韵律和自我指向始终没有能够被揭示、发挥、确立出来。从产业化角度系统研究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是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自身历史连续性的问题,是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是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自我审视。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历史的连续性,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是从研究上确立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努力。只有抱着这样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政治眼光,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经验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价值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也为以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葡萄产业化栽培、葡萄酒酿造工艺发展方向、葡萄酒产业集聚化发展问题、葡萄酒产业国际化未来研究打下基础,也有助于以后将中国葡萄酒产业纳入产业经济学、文化学、政策学的体系和框架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以葡萄酒产业链条为横轴,以近现代百余年葡萄酒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历程为纵轴,综合运用历史学、产业经济学、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近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并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本文研究的重点及所得出的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诞生到当前的发展历史,采用“横排竖写”的方式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作传。将原料栽培、酿酒和设备、流通和市场到产业化道路的葡萄酒产业问题从产业诞生到21世纪初的历史系统梳理,力求建立起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的完整性。(2)在观照中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并仔细审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后,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未来国际化前景。葡萄酒消费在中国将持续高速增长很长时间、中国葡萄酒文化将会确立、中国葡萄酒产业必将进入主要出口国行列。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提高水准、锻炼国际眼光,主动参与行业国际竞争、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步实现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化。(3)伴随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量剧增,吸引大批国内外财富集团投资中国葡萄酒业。大量国外投资和进口酒涌入一方面为中国带来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给国产葡萄酒生产提出挑战。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水准和文化水准,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4)从文化政治意义来讲,中国葡萄酒文化只有抵抗才有现代性,中西方文化迥异,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制度、饮食结构相差甚大,一旦全盘接受西方葡萄酒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就丧失了个性,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就等于放弃对自身普遍性的追求,从而就没有未来的路可走。中国葡萄酒产业通向未来的路,必须要回到自身存在的本原,并具把自身特色都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最终要创造出鲜明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之路必须经由对自身历史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对外来的现成的葡萄酒文化的单纯模仿不是路。如果我们总是在模仿西方葡萄酒文化,追赶法国葡萄酒产业,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最高只能达到其复制品或者叫赝品的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等同或超越它们的高度。中国葡萄酒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从自身历史找到自觉、自信,从而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二、世界顶级富豪成功启示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顶级富豪成功启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后现代美学版图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关键概念界定
        1.2.1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
        1.2.2 后现代美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研究综述
        1.3.2 后现代美学的研究综述
        1.3.3 文创产品的后现代美学研究
        1.3.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策略
    1.6 研究价值及意义
2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概述
    2.1 故宫文创产品的总体
    2.2 故宫文创产品的分类
    2.3 故宫文创产品的总体美学特征
3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后现代性表征
    3.1 故宫文创产品的后现代解构
        3.1.1 故宫文创产品对创作主题的解构
        3.1.2 故宫文创产品对人物形象的解构
        3.1.3 故宫文创产品对语言文本的解构
    3.2 故宫文创产品的后现代创作
        3.2.1 故宫文创产品中的拼贴艺术
        3.2.2 故宫文创产品中的戏仿艺术
    3.3 故宫文创产品的后现代艺术精神
4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生成原因
    4.1 故宫文创产品的生成环境
        4.1.1 社会语境
        4.1.2 文化语境
    4.2 故宫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5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后现代性反思
    5.1 故宫文创研究中的美学思辨
    5.2 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创新场景
        5.2.1 文化品牌民族化
        5.2.2 消费群体年轻化
        5.2.3 文化消费精品化
        5.2.4 产品研发众创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1.1 原文作者简介
        1.1.2 原文内容简介
        1.1.3 原文文本特点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4.1 功能语境理论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5.1 情景语境重构
        5.1.1 要素增减
        5.1.2 要素转换
        5.1.3 要素替代
        5.1.4 要素重组
    5.2 文化语境重构
        5.2.1 异化
        5.2.2 归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美国现代性的三轮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轮危机
    美国现代性:一股时代精神
    美国现代性:杂乱起源
    美式帝国主义:扩张与霸权
二、第二轮危机
    我老师的总统段子
    哈佛神童小阿瑟
    杰克逊:银行之战
    大萧条,旧秩序,罗斯福新政
    美国民主:现代转型
三、第三轮危机
    美国历史的讽刺
    美国世纪,最大疑案
    美国世纪:一组浮世绘
    美国历史的周期
    美国的分裂
    总统段子的启示

(6)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美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生成背景
    2.1 社会文化背景
    2.2 艺术发展背景
    2.3 美国波普艺术
第3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本质之思
    3.1 艺术的本质
    3.2 艺术即生活
    3.3 艺术的循环
第4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创作特征
    4.1 媒材的选择运用
    4.2 创作技法的特征
    4.3 作品形式的革新
第5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商业化
    5.1 波普艺术的工厂生产
    5.2 波普艺术的价值挖掘
    5.3 波普艺术的价值实现
第6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影响
    6.1 对艺术发展进程的影响
    6.2 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三、研究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财富的一般概念及历史演变
        (二)财富的本质特征与伦理蕴含
        (三)财富伦理与财富伦理建设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与创新
        (一)研究重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财富问题的理性审视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与原因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国富民富不协调
        (二)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二、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及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表征:国民财富心态失衡
        (二)社会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三、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表征及原因
        (一)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表征:财富道德修养缺失
        (二)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
        (一)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三)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
    二、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蕴含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财富伦理的道德导航
    四、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破解当代社会财富问题的现实要求
        (一)贫富悬殊加剧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三)贪污腐败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和财富伦理思想
        (一)生产力标准与劳动价值论的确立
        (二)对私有制下财富分配不公的批判性考察
        (三)财富的属人本质与财富归社会所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财富伦理思想
        (一)自力更生的勤劳创造精神,重建民族自尊自信
        (二)“大公无私”与社会财富的人民性
        (三)传统财富伦理的创新与发扬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财富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三、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中的优秀思想资源传承
        (一)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精华
        (二)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特性
        (三)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启示
    四、西方财富伦理思想中的合理思想资源借鉴
        (一)古希腊哲学城邦治理视域中的财富伦理
        (二)现代资本主义财富伦理的体悟与反思
        (三)西方财富伦理启示与警示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国家层面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确保制度正义
        (二)倡导体面劳动
        (三)追求富强幸福
    二、社会层面财富伦理建设之基本目标
        (一)和谐协调
        (二)信用社会
        (三)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三、个人层面财富道德建设之目标
        (一)勤勉敬业
        (二)培育发展能力
        (三)见利思义 乐于奉献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二)层次性原则
        (三)互利性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时代性:必须契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实际
        (二)科学性: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三)民族性:必须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规范
        (一)节用裕民俭以治国
        (二)生产分配公平正义
        (三)民富为先藏富于民
    二、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规范
        (一)以富为荣
        (二)以德致富
        (三)友善互助
    三、个人层面的财富道德规范
        (一)坚守良知创造财富
        (二)遵照理性消费财富
        (三)心存仁慈回馈社会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国家层面:构建科学的财富伦理制度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制度供给上推动财富发展
        (二)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在制度改革上保障财富分配
        (三)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在制度创新上强化财富保护
    二、社会层面:培育先进的财富伦理文化
        (一)培育良性健康的财富文化心态
        (二)追求财富精神品质
        (三)超越财富幸福生活
    三、个人层面:培养高尚的财富伦理品质
        (一)深化对财富本质属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二)深化对财富伦理关系的认识,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三)深化对财富道德自觉的认识,培育高贵的财富品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由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理由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研究
        二、关于次贷危机后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发达国家的救市政策
    第一节 次贷危机概述
        一、次贷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二、美国政府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第二节 欧债危机概述
        一、欧债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二、欧元区国家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三、英国与德国的政策调整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第三章 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一节 美国短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美国救助华尔街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二、美国救助汽车行业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美国“财政悬崖”及债务上限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二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由来和发展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三节 美国长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美国救市长期应对手段的主要内容
        二、美国金融机构救助和监管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美国长期财政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四章 欧盟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一节 欧盟各国救市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欧盟各国短期提高流动性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二、欧盟各国中期加强财政整顿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欧盟各国长期结构调整及欧元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二节 欧盟国家和社团应对救助危机政策的分歧
        一、德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二、英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三、欧洲社团主义的态度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第五章 关于危机外因——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伦理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一、近代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二、凯恩斯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三、新自由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一、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导致危机的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政府干预导致危机的观点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六章 关于危机内因——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二、功利主义的观点
        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四、新自由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一、凯恩斯主义公平优先的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效率优先的观点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七章 关于危机后果——资本主义的前途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一、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资本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伦理论争
        一、资本主义前途黯淡派的观点
        二、资本主义前途改良派的观点
        三、资本主义前途乐观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价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一、危机应对政策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二、危机成因认识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三、危机后果研判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第二节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评析
        一、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特征与积极性
        二、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趋势与局限性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关于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二、关于危机后社会经济伦理思想调适的启示
        三、关于新常态下的财富伦理观变革的思考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方法
        1.3.1 样本与数据
        1.3.2 研究策略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智库文献综述
        2.1.1 智库的功能价值
        2.1.2 智库的组织分析
        2.1.3 智库影响力及其评价
    2.2 高校智库文献综述
        2.2.1 高校智库的功能价值
        2.2.2 高校智库的组织分析
        2.2.3 中国高校智库建设
    2.3 组织文献综述
        2.3.1 组织理论研究
        2.3.2 学术组织的组织特征
        2.3.3 企业及社会中介机构的组织特征
    2.4 已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章 高校智库及其组织特征
    3.1 智库相关概念
        3.1.1 智库的概念界定
        3.1.2 智库的历史脉络
        3.1.3 智库的发展现状
    3.2 高校智库相关概念
        3.2.1 高校智库的概念界定
        3.2.2 高校智库的内涵
        3.2.3 高校智库发展的原因
    3.3 高校智库的评判标准
        3.3.1 研究问题与方法
        3.3.2 研究结论
    3.4 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
        3.4.1 组织与组织特征
        3.4.2 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
第四章 组织建制:高校智库的制度载体
    4.1 知名高校智库组织建制的特征表现
        4.1.1 样本介绍
        4.1.2 组织管理结构
        4.1.3 科研组织模式
        4.1.4 人员配置模式
    4.2 高校智库组织建制特征的原因分析
        4.2.1 高校智库组织建制的基本形态
        4.2.2 高校智库组织建制形成的原因
第五章 组织人员:高校智库的行为主体
    5.1 高校智库组织人员的角色特征
        5.1.1 教育者
        5.1.2 研究者
        5.1.3 知识转化者
        5.1.4 学术与政策的“两栖人”
    5.2 高校智库人才结构特征
        5.2.1 教育背景
        5.2.2 任职经历
        5.2.3 领军人才
    5.3 人才旋转门:以哈佛大学贝尔福中心为例
        5.3.1 以政策需求为发展风向标
        5.3.2 依托肯尼迪政府学院实现人才流通
        5.3.3 地缘优势
第六章 组织文化:将影响力作为价值追求
    6.1 高校智库组织文化的特征表现
        6.1.1 以知识品性为基础进行思想创新
        6.1.2 知识生产的开放性
        6.1.3 多元文化的融合
        6.1.4 以产生政策影响力为价值追求
    6.2 案例分析: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6.2.1 始于图书档案馆
        6.2.2 政策研究者与教育者
        6.2.3 保守派倾向与大学研究机构
        6.2.4 学术先锋与政府智库
    6.3 高校智库组织文化的价值反思
        6.3.1 工具理性主导
        6.3.2 价值理性式微
        6.3.3 与大学组织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七章 中国高校智库组织发展的现状、困境及优化
    7.1 中国高校智库的产生
        7.1.1 社会转型时期对智库需求强烈
        7.1.2 中国高校智库的特色优势
    7.2 中国高校智库组织的现状与分类
        7.2.1 中国高校智库组织的现状
        7.2.2 中国情境下高校智库组织的分类
    7.3 中国高校智库组织的特征
        7.3.1 案例分析: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
        7.3.2 案例分析: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
        7.3.3 案例分析: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7.3.4 小结
    7.4 中国高校智库组织特征及其发展面临的挑战
        7.4.1 智库概念标签化
        7.4.2 行政力量主导推动高校智库破土萌芽
        7.4.3 专业人才空巢现象严重
        7.4.4 政策应用性弱
        7.4.5 相关的管理、评价、人才引进及激励政策不到位
    7.5 中国高校智库的组织优化
        7.5.1 明确智库定位
        7.5.2 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7.5.3 创新高校智库组织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结语
附录 A 985 高校有智库特征的机构清单
附录 B 全球高校智库排名
附录 C 访谈清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1.2.2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
    1.3 随产业成长而发展的学术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创新点
    1.6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世界葡萄酒业替进历程与中土葡萄酒历史积淀
    2.1 世界葡萄酒文化中心转移变迁
        2.1.1 猿酒萌芽
        2.1.2 苏美尔时期
        2.1.3 古埃及时代
        2.1.4 古希腊时代
        2.1.5 古罗马时代
        2.1.6 法兰西时代
    2.2 中国本土葡萄酒业历代积淀
        2.2.1 新石器时代葡萄和葡萄酒遗迹
        2.2.2 商周文字记载的葡萄与葡萄酒
        2.2.3 先秦时期欧洲种葡萄传入可能性分析
        2.2.4 汉代葡萄酒业开端
        2.2.5 魏晋南北朝葡萄酒文化兴起
        2.2.6 唐代葡萄酒文化灿烂绽放
        2.2.7 宋代葡萄酒商品化发展
        2.2.8 元代葡萄酒上升为祭祀用酒
        2.2.9 明代葡萄酒业缓慢发展
        2.2.10 清代葡萄酒业重大转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现代百余年中国葡萄种植业蓬勃发展
    3.1 原生葡萄种质资源开发
        3.1.1 本土种质资源调查
        3.1.2 葡萄种质资源保存
        3.1.3 葡萄种质资源鉴评
        3.1.4 原生种质资源利用
        3.1.5 葡萄种质资源创新
        3.1.6 葡萄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3.2 酿酒葡萄域外品种引入历史
        3.2.1 1949年前引种概况
        3.2.2 50、6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引种
        3.2.3 70年代始向西欧引种
        3.2.4 改革开放后出现引种高潮
        3.2.5 21世纪后引种逐渐科学
    3.3 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选育实践
        3.3.1 区域化选种实践
        3.3.2 区域化育种实践
    3.4 酿酒葡萄栽培技术发展
        3.4.1 苗木繁育技术发展
        3.4.2 栽植技术变迁
        3.4.3 栽培架式趋于规范
        3.4.4 整形修剪技术进步
        3.4.5 树体管理方式进步
        3.4.6 土肥水管理科学化
        3.4.7 化学调控谨慎使用
        3.4.8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得以重视
        3.4.9 特殊栽培的发展
        3.4.10 病虫害防治安全化
        3.4.11 生物动力和有机栽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葡萄酒酿造工艺现代化改新历程
    4.1 葡萄酒现代工艺革新
        4.1.1 葡萄酒典型性认识过程
        4.1.2 发酵工艺日趋科学
    4.2 酿酒人才队伍演变
    4.3 酿造设备逐渐现代化
        4.3.1 压榨设备的更新换代
        4.3.2 发酵设备的更新换代
        4.3.3 过滤设备的更新换代
        4.3.4 灌装设备的更新换代
        4.3.5 传送设备的更新换代
        4.3.6 其它酒种类型设备的更新换代
    4.4 葡萄酒生产标准推行
        4.4.1 生产标准逐渐完善
        4.4.2 原产地域保护实施
        4.4.3 葡萄酒法律不断出台
        4.4.4 不断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化发展道路
    5.1 葡萄酒生产规模壮大
        5.1.1 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扩大
        5.1.2 葡萄酒生产能力增长
        5.1.3 葡萄酒生产企业增多
    5.2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5.2.1 原料供应基地化
        5.2.2 配套企业专业化
        5.2.3 流通渠道多元化
        5.2.4 学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形成
        5.2.5 产业功能升级
        5.2.6 葡萄酒文化普及
    5.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5.3.1 葡萄酒产业集聚的演进路径与分布现状
        5.3.2 葡萄酒产业积聚动力机制简要分析
        5.3.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4 葡萄酒产业组织日趋合理化
        5.4.1 改革开放后葡萄酒消费的三次转折
        5.4.2 葡萄酒消费市场格局
        5.4.3 葡萄酒产业市场集中度
        5.4.4 葡萄酒行业市场绩效
        5.4.5 葡萄酒企业品牌成长
        5.4.6 企业管理体制变革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6.1 何谓葡萄酒产业国际化
        6.1.1 客户国际化
        6.1.2 团队国际化
        6.1.3 机制国际化
    6.2 葡萄酒产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6.2.1 地域化酿酒
        6.2.2 制定清晰可行的标准
        6.2.3 培养国际化人才
        6.2.4 形成中国葡萄酒文化
        6.2.5 建立国际化制度体系
        6.2.6 培育强大品牌
    6.3 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6.3.1 新旧世界主要国家葡萄酒简史
        6.3.2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世界顶级富豪成功启示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后现代美学版图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研究[D]. 牛梦珍.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4]美国现代性的三轮危机[J]. 赵一凡.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2)
  • [5]中国芯传奇[J]. 孙博,曾晓文. 百花洲, 2019(02)
  • [6]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美学阐释[D]. 王欣欣. 河北大学, 2017(01)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D]. 张志兵.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2)
  • [8]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D]. 董在东. 武汉大学, 2016(01)
  • [9]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研究[D]. 张新培.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D]. 吕庆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世界顶级富豪的成功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