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和非离子聚合物可以防止表面活性剂失活

离子和非离子聚合物可以防止表面活性剂失活

一、Ionic and nonionic polymers can prevent surfactant inactivation(论文文献综述)

张维民[1](2021)在《多级孔Beta沸石 ——从小试到中试》文中提出Beta沸石是一种具有三维十二元环交叉孔道结构的大孔沸石,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如高的强Br?nsted酸浓度、高Si/Al比、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和高表面积,是石化工业应用中的潜在催化剂,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工艺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然而,传统的Beta沸石作为催化剂时,存在强烈的空间位阻和扩散限制,阻碍大分子通过其内部孔道而形成积炭使催化剂失活,导致沸石催化剂的潜力未能被充分利用。解决该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是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以允许大分子转化并缩短扩散路径。目前虽然有多种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的方法,但仍然仅限于实验室规模,工业化生产仍未能实现。限制其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工艺复杂或原料昂贵。因此,为了真正实现多级孔Beta沸石的未来应用,有必要开发一种经济可行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既需要保证制备的多级孔沸石性能优异,也需满足合成结构稳定、成本低廉和合成程序简单的要求。本论文在常规Beta沸石的合成凝胶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热条件下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并探索了预晶化时间和添加乙醇的影响,最终确立了以CTAB为模板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的方法,此方法无需预晶化,无需乙醇,操作程序简单;改变合成凝胶中的H2O/(SiO2+Al2O3)、Na2O/(SiO2+Al2O3)及TEAOH/(SiO2+Al2O3)等参数及使用不同链长的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一定范围内均可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得到的多级孔Beta沸石是由单晶纳米颗粒组成的椭球状聚集体,介孔由丰富的晶间孔构成;通过控制变量,在保持较高微孔比表面积的前提下,外比表面积在80-290 m2·g-1的范围内,介孔体积在0.23-0.54 cm3·g-1的范围内可调变,且单晶纳米粒子的大小和椭球状聚集体的尺寸也可调变,实现了多级孔Beta沸石孔结构和形貌的调控;该合成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产品性质可调,基本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通过研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晶化动力学,改变凝胶Si/Al比和CTAB浓度等,利用表面张力测试、XRD、N2吸附、SEM和TG等技术手段,追踪分析了多级孔Beta沸石晶化过程中CTAB的作用方式。在成核期,带正电的CTA+以球状胶束形式存在于固体中,被吸引在带负电荷的Al(OSi)4-和Si-O-附近,由于空间位阻作用,阻碍四面体间的相互连接,产生更多的晶核。随着晶化进行,Si-O-逐渐生成骨架中不带电的完整硅氧四面体,大量CTAB胶束与固体脱离,剩余的CTAB部分以CTA+形式与沸石外表面Si-O-作用,部分与Al(OSi)4-结合;与沸石外表面Si-O-和Al(OSi)4-结合的CTA+阻碍纳米晶粒的聚集,高温脱除后产生了晶间介孔,介孔来源于沸石纳米颗粒的堆积;另一部分CTA+以单体形式在Beta沸石的直通孔道与内部Al(OSi)4-结合,与TEA+相互竞争,并取代部分TEA+起到模板作用。外比表面积与凝胶Si/Al比和CTAB浓度有关,吸附的CTAB胶束越大,外比表面积越大。因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CTAB浓度而实现不同凝胶Si/Al比的沸石孔结构和形貌调变。在凝胶Si/Al比为10-200的范围内,研究了CTAB的调变范围对多级孔Beta沸石性质的影响。在凝胶Si/Al比为10-100的范围内,CTAB/SiO2的调变范围随着凝胶中Si/Al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合成的多级孔Beta沸石可达到的最大外比表面积也减小,形貌由纳米晶粒堆积而成的椭球状聚集体形貌转变为具有清晰晶体边界的立方体结构。凝胶Si/Al比为150时,多级孔Beta沸石变得致密,且出现了片状无定形。凝胶Si/Al比的改变使多级孔Beta沸石的Si/Al比以及Al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酸性。凝胶Si/Al比增大,产物体相Si/Al比增大,导致总酸量减少。凝胶Si/Al比为10-50时,骨架Si/Al比逐渐升高,导致总B酸量下降,强B酸占比提高;凝胶Si/Al比为100时,出现了大量提供酸量有限的四配位骨架铝Al(IVb),导致B酸量急剧减少。凝胶Si/Al比为10-100时,非骨架铝含量逐渐下降,尤其是五配位非骨架铝Al(V)的下降趋势明显,导致L酸量逐渐下降。利用三个不同大小的探针分子(均三甲苯、1,2,3,4-四氢萘和1,3,5-三异丙苯)研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吸附与扩散性能。在吸附/脱附实验中,与常规Beta沸石相比,三种探针分子在多级孔Beta沸石中均表现出更高的吸附量及更快的扩散速率。利用三个不同大小的探针分子(甲基环己烷,均三甲苯,1,3,5-三异丙苯)反应研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酸性。甲基环己烷催化转化是一种表征多级孔Beta沸石酸性的有效手段,均三甲苯催化转化可用来反映多级孔Beta沸石孔内和外表面的酸性分布,1,3,5-三异丙苯裂解可用来反映多级孔Beta沸石可接近酸的酸性质。沸石中介孔的引入,提高了甲基环己烷的转化率,裂解产物的产率以及异丁烷的产率,表明多级孔Beta沸石使可接近的总酸、B酸以及强B酸酸量均提高;提高了均三甲苯的转化率、降低了I/D值及1,2,4/1,2,3-TMB值,表明多级孔Beta沸石使可接近的总酸酸量提高、反应空间和孔内或孔口的酸量与酸密度增大、扩散性能提高;提高了1,3,5-三异丙苯的转化率以及深度裂解产物的选择性,表明多级孔Beta沸石的可接近酸以及可接近的强酸的酸量均提高。在中试规模的反应器中,动态水热体系下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探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工业化可行性。所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高的外表面积和丰富的中孔体积,且保留了沸石固有的微孔性质,已证实在实验室和中试规模下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相似的性质。中试规模的成功制备,证明该制备方法操作简易且合成结构稳定,因此可实现工业化生产。通过扩散实验和9,10-二氢蒽的加氢裂化反应研究了中试规模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能。多级孔Beta沸石中介孔的引入,缩短了吸附质分子在沸石中的扩散路径,提高了其扩散速率,因此提高了吸附质分子的传质速率。9,10-二氢蒽在多级孔Beta沸石的加氢裂化反应表明介孔的引入提高了酸性位的可接近性,提高了产物分子传质速率。将中试规模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为载体的催化剂应用于工业模拟的VGO加氢裂化反应中,该催化剂因载体中的介孔提高了酸性位的可接近性,因此比参比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具有较高的中间馏分收率。此外,该催化剂的开环能力提高,致使产品中航空煤油的烟点增加,柴油的凝固点升高和尾油的BMCI值降低。因此,在涉及大分子参与的酸催化反应中,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陆小豪[2](2021)在《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子表面活性剂因其分子结构中双亲水基、双疏水链和联结基的存在,相比传统的单头单尾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加优异的表面化学性能、聚集性能及相关应用性能,同时可以通过更加多端的结构变化来丰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因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中引入酯基和酰胺基团等易分解的极性功能基团,能使其在保持高表面活性的基础上显示出良好的温和性和安全环保性,符合当下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拓展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此制备了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酯基和酰胺基团的季铵盐类双子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其相关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论如下:以溴乙酸、乙二醇、脂肪酸和N,N-二甲基-1,3-二氨基丙烷为主要原料,通过三步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疏水链长度不同的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n-(BAE)-Cn(n=12、14、16)。通过浊度法测得Cn-(BAE)-Cn的Krafft点小于0°C。采用表面张力法、电导率法和微极性法测定了Cn-(BAE)-Cn在25°C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都显示出cmc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根据电导率的测定结果,由热力学公式计算得到胶束化过程的相关热力学参数,确定Cn-(BAE)-Cn水溶液的胶束化过程是以疏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驱动力,且升高温度会阻碍体系的胶束化。通过稳态荧光猝灭法测定了Cn-(BAE)-Cn在水溶液中的胶束聚集数,发现其呈现出随疏水链增长而减小的变化趋势,结合动态激光光散射法所测Cn-(BAE)-Cn的平均流体力学半径的结果,可以判断低浓度下的Cn-(BAE)-Cn在体相聚集主要形成球状胶束。利用流变仪测定了Cn-(BAE)-Cn水溶液的流变性质,发现C12-(BAE)-C12主要呈现牛顿流体行为,C14-(BAE)-C14和C16-(BAE)-C16分别在150 mmol·L-1和75 mmol·L-1时形成蠕虫胶束,此时体系出现剪切稀释现象,零剪切黏度曲线的变化表明Cn-(BAE)-Cn水溶液体系的黏度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而上升。此外,在C16-(BAE)-C16水溶液加入无机盐NaBr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体系中蠕虫胶束的形成。相关应用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Cn-(BAE)-Cn具有良好的乳化、泡沫和抗静电性能。通过表面张力法研究了Cn-(BAE)-Cn与非离子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现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通过表面张力法、微极性法和浊度法研究了C12-(BAE)-C12与聚电解质聚丙烯酸钠(NaPAA)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C12-(BAE)-C12和NaPAA分子之间通过静电吸引在体相结合形成聚集体,表面张力和微极性曲线上都出现双平台。另外,无机盐NaBr对C12-(BAE)-C12和NaPAA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相反的效应,且与NaBr本身的浓度相关。

程秋丽[3](2021)在《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抗菌涂层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临床需求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植入物和医疗设备的研究兴趣也不断地增强。如今,在医疗健康中,医用植入物和医学设备已经成为一部分人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的医用材料例如隐形眼睛、导管、种植牙、膝关节植入物、支架等在人体接触条件下使用或是植入人体;相应地,这些生物医用植入物和设备上发生的细菌附着和可能产生的细菌污染也在不断出现。此外,生物材料中微生物的含量较高时会导致严重的细菌感染和健康问题;有时为了避免细菌感染对人体的伤害,还必须去除或更换植入材料,这给患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不适感。一般情况下,这些感染可以使用一些常规的抗菌剂进行治疗;但是,微生物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这些抗菌剂的扩散也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为了减轻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制备理想的抗菌材料对医疗卫生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实也鼓励着科学研究人员努力开发具有抗菌活性的材料以满足医疗设备和公共卫生产品的实际需求。抗菌涂层由于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质和多变的化学结构以及易于加工制备等优点可以在细菌构成威胁之前将它们消除或者中和,因此成为理想的赋予材料抗菌性质的候选解决方案之一,并且也是对医用材料表面改性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此外,它们还具有可以调控厚度的优势并且很容易地扩大生产规模,使涂料涂在物体的表面以满足多种用途;同时,由于聚合物涂层的结构功能具有可设计性、抗菌可靠性强、整体性能稳定等优点,因此是解决细菌附着与生长的一种有效策略。开发和制备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聚合物涂层对于抗菌材料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从聚合物结构设计出发,分别采用聚氨酯反应、传统的自由基溶液聚合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的方法,将抗菌单元引入聚合物结构中,将聚合物溶液利用简单的喷涂或浸涂制作成抗菌涂层。其中,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季铵盐类聚氨酯预聚物(Pre-A)和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Pre-B);还利用溶胶凝胶法对纳米Si O2进行修饰;修饰后纳米Si O2可以与聚氨酯预聚物以化学键相连。将这两种聚氨酯预聚物配制一定含量的溶液在光引发剂存在下,通过喷涂的方式,光交联固化后得到不同的涂层。测试结果表明,该聚氨酯涂层的光学透明度良好。抗菌结果表明,随着季铵盐类聚氨酯预聚物Pre-A含量的增加,涂层抗菌性能增强,说明涂层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抑制具有对Pre-A的浓度依赖性。此外,涂层对L929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低。该聚氨酯抗菌涂层制备过程简单,是制备抗菌涂层的一种有效策略。第三章,由于第二章制备的抗菌涂层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磨损或断裂,因此我们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的抗菌涂层。首先合成了龙脑基丙烯酸酯单体,利用该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和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通过传统的自由基溶液聚合方法得到了龙脑基丙烯酸酯不同含量的可进行溶液加工的聚合物。通过简单地混合不同聚合物溶液和杂化硅溶胶溶液分别利用共价键(-Si-O-C-键)和环氧基团的单独交联制备了抗菌涂层。通过红外光谱和水相接触角测试验证我们已成功将聚合物引入表面。抗菌涂层具有光滑的表面、较低的表面粗糙度和良好的透明性。另外,涂层HS-MKB-8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坚固性,说明杂化硅溶胶溶液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力学性能。除此之外,HS-MKB-8还具有优异的抗菌粘附性能,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变形链球菌(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4.3%和80.6%。体外和动物体内细胞实验证明HS-MKB-8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这种制备简便且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涂层在医学材料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第四章,由于第三章龙脑独特的结构导致材料表面的疏水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制备了龙脑基亲水性抗菌涂层材料。将两性离子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MPC)单体与双环单萜结构龙脑化合物结合并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方法先获得了不同的聚合物。然后在基材上预先形成了氨基丙二腈对甲苯磺酸盐AMN涂层,并将不同聚合物进行溶液加工后通过席夫碱反应将其引入到基材表面。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验证我们成功将聚合物引入表面,并通过静态水相接触角确定了由于两性离子MPC的存在得到了亲水性的涂层表面;与此同时,这些聚合物涂层具有较低的表面粗糙度。SA-PMFB-40%涂层表面两性离子MPC与天然龙脑可以分别依靠超水合作用和特殊的立体化学结构使材料表面具有防污性能。另外,涂层SA-PMFB-40%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表面的附着与生长。并且,聚合物和不同的涂层对MRC-5(肺成纤维细胞)毒性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我们的结果表明,这种基于天然龙脑制备亲水性聚合物抗菌材料在医学方面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

梁力文[4](2021)在《基于咪唑型两性离子构筑的超分子水凝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分子水凝胶是基于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而得到的功能性软材料。这些较弱的作用力通常使凝胶对温度、磁性、光照和特定分子等外部刺激有一定的响应性。通过调控各组分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可以容易地对所得水凝胶的性质进行调节。两性离子包括共价键连接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因而具有较高的极性和超强的水合能力,作为组装单元可以赋予水凝胶独特的功能。两性离子水凝胶在防污材料、组织工程、生物传感、药物输送和化学分离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本论文的重点在于利用咪唑型两性离子构筑超分子水凝胶,并对凝胶的性能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基于不同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超分子水凝胶,并重点介绍了用两性离子构筑超分子水凝胶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选择可聚合咪唑型两性离子VIPS与含铕多金属氧酸盐(EuW10)进行共组装得到荧光水凝胶。红外和核磁的测试结果表明,VIPS上双键的聚合以及VIPS与EuW10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是水凝胶形成的驱动力。在体系中引入不可聚合的两性离子MIPS和C10IPS可以提高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和发光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具有长烷基链的C10IPS对凝胶弹性模量和荧光强度的提升更为显着,研究表明其更剧烈地改变了 EuW10的配位环境,从而导致更有效的能量转移过程。此外,水凝胶的半透明性和发光强度能对丙酮和水进行可逆响应,这源于铕离子发光对化学环境的敏感性。第三章,将咪唑型两亲分子C12IPS与β-环糊精在水溶液中混合,质谱和核磁滴定试验证明了摩尔比为1:1的C12IPS/β-CD复合物。选用具有相同烷基链长的咪唑型和季铵型两性离子C14IPS和TDPS分别与β-CD进行主客作用,从而对比不同结构两性离子的作用特点。此外,选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12mimBr和TTAB)构建主客复合物作为对照组。核磁研究表明,咪唑头基和磺酸根的位阻对组装过程有显着影响。同时,在高浓度下获得了 C12IPS/β-CD超分子水凝胶。二维核磁与红外光谱表明,主客作用和β-CD之间的氢键是水凝胶形成的驱动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由许多微米级薄片组成的层状结构。

田伟[5](2021)在《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及其复合圆盘减阻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合物及其复合溶液的湍流减阻特性和减阻机理,对内外流动设备降耗节能意义重大。目前对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溶液减阻的研究尚少,减阻机理仍不清晰。因此,本文利用旋转圆盘装置和旋转流变仪分别研究了浓度、温度和雷诺数对表面活性剂(CTAC)、高分子聚合物(PEO)及其复合水溶液外流湍流减阻规律和流变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给出微观减阻结构可能的演变过程和机理解释。本文所得结论如下:(1)在所测CTAC/NaSal水溶液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减阻溶液浓度的升高,最高减阻率在增大,有效减阻临界温度在升高。浓度、温度和雷诺数对减阻溶液减阻率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当浓度较低时,减阻率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且减阻临界温度较低(如50ppm的减阻溶液在40℃时就失去减阻功能);当浓度较高时,减阻率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减阻临界温度较高(如150ppm减阻溶液在60℃时仍有减阻效果)。(2)在所测PEO水溶液的温度和浓度范围内,PEO存在减阻最佳温度,近似为20℃;在不同的温度和雷诺数组合下,取得最高减阻率的溶液浓度不同。当温度和雷诺数均较低时,50ppm减阻溶液取得减阻率最高;当温度较低、雷诺数较高时,75ppm减阻溶液取得减阻率最高;当温度较高、雷诺数较低时,100ppm减阻溶液取得减阻率最高;当温度和雷诺数均较高时,150ppm减阻溶液取得减阻率最高。与CTAC/NaSal减阻溶液相比,PEO并不存在减阻临界雷诺数和临界温度,且在高温或高雷诺数下减阻率仍可达到9%。(3)PEO和CTAC/NaSal复合溶液结合了CTAC减阻率高和PEO耐高温、耐剪切的优点,在高温和(或)高雷诺数条件下有更高的减阻率,减阻增强。CTAC/NaSal(或PEO)浓度对复合溶液减阻率的影响在低雷诺数时小于高雷诺数时的影响,且PEO浓度对复合溶液减阻率的影响要比CTAC/NaSal浓度的影响小。对于CTAC/NaSal水溶液,由于PEO的加入,减阻温度和减阻雷诺数范围明显变宽。对于所有复合减阻溶液,减阻最佳温度约为30℃,而在40℃时减阻增强最为明显。在低温和低雷诺数或中等雷诺数条件下,添加CTAC/NaSal对PEO溶液减阻率的增加幅度(减阻增强)大于添加PEO对CTAC/NaSal溶液减阻率的增加幅度,而在高温和高雷诺数下,后者大于前者。(4)流变实验测量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浓度下,CTAC/NaSal水溶液只在较低剪切速率下出现一次剪切增稠现象,PEO水溶液只在较高剪切速率下出现一次剪切增稠现象;而两者某些浓度组合的复合溶液在较低剪切速率和较高剪切速率下均出现剪切增稠现象。表明复合溶液结合了CTAC在较低剪切速率下减阻率高和PEO耐高剪切作用的优点,从而导致减阻效果得到了增强,减阻雷诺数和温度范围变宽。

陈鹏飞[6](2021)在《Al2O3-H2O纳米流体粘度预测模型及表面张力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优异的导热性能,纳米技术与传统的热能工程领域创新性地结合起来。但囿于制备工艺、实验条件及测量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纳米流体的稳定制备方法仍不成熟,这制约了纳米流体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而纳米流体的表面张力与粘度均对流体的液面传输起着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能源消耗、设备磨损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性,建立纳米流体粘度预测模型,揭示纳米流体表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具有现实的工程应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针对目前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性和粘度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有限等问题,本文通过“两步法”制备了不同体积分数的氧化铝水基纳米流体。在水基氧化铝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制备、粘度预测模型的建立、表面张力的实验探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两步法”制备0.1vol%的Al2O3-H2O纳米流体,并用TEM、XRD表征Al2O3纳米颗粒。实验探究了时间和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水基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流体中颗粒的实际粒径均大于固体粒径(20nm),纳米流体的稳定性随静置时间而下降。添加表面活性剂PVP和SDS可明显改善纳米颗粒在基液中的悬浮稳定性,而添加CTAB的纳米流体中的颗粒尺寸达到856nm,表明此时已经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团聚。添加表面活性剂SDS,磁力搅拌十五分钟,超声振荡一小时所制备的纳米流体稳定性良好,可用于下一步的物性测量实验。实验研究Al2O3纳米颗粒含量(0.1-1vol%)、温度对纳米流体粘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粘度随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此外,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这一数据驱动方法对纳米流体粘度进行预测建模。比较了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以及多项式回归三种模型的对纳米流体粘度预测的精度。结果表明,与多项式回归模型相比人工神经网络对纳米流体预测建模具有较高的精度,其中具有最优化结构的BP神经网络可确定为2-5-1的结构。采用了改进的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R2、RMSE、SSE分别为0.9996、6.3e-3、4.764e-4。针对添加纳米颗粒后的纳米流体的表面张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探究了氧化铝纳米流体的表面张力随纳米颗粒的添加量及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内(0.1%-1 vol%),纳米流体的表面张力随着纳米颗粒的添加而添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王康康[7](2021)在《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文中提出涤/棉针织物是一种用量较大的纺织服装面料,国内染厂染色工艺普遍采用分散/活性两浴两步法染色,染涤→水洗→碱性还原清洗→水洗→热水洗→酸性→染棉→洗水→皂洗→固色,这种染色工艺流程比较长,水电汽消耗较多,污水排放量较大,生产效率低下,不符合纺织印染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本课题设计、合成一种新颖的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用于涤/棉染色针织物皂洗,染厂采用染涤→染棉→免还原皂洗剂皂洗→固色新工艺,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对涤/棉染色针织物表面的分散/活性染料浮色进行皂洗,提高皂洗后织物的耐皂洗牢度,不需要中间环节对染色涤纶进行还原清洗和多步洗水,这种涤/棉针织物染色新工艺节能减排、减少很多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生产和污水处理成本,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探究涤/棉针织物短流程节能减排染色新工艺,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设计免还原皂洗剂分子结构,通过测试涤及涤/棉染色针织物皂洗后残液吸光度的变化、涤纶沾色布色差和棉沾色布色差变化、涤及涤棉染色织物皂洗后的耐皂洗牢度和皂洗前后涤及涤棉染色织物颜色K/S值及色光变化等因素,考察免还原皂洗剂中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对苯二甲酸最佳摩尔比,确定免还原皂洗剂WPE的合成工艺;考察免还原皂洗剂WPE应用在涤纶染色针织物上应用工艺对皂洗性能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工艺,确定最佳应用工艺;考察免还原皂洗剂WPE应用在涤/棉染色针织物上应用工艺对皂洗性能的影响,确定对涤/棉染色针织物皂洗的应用工艺,并对免还原皂洗剂WPE进行复配增效,考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合物对免还原皂洗剂WPE处理涤/棉染色针织物皂洗性能的提升,确定免还原皂洗剂WPE的复配增效配方。以n(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n(对苯二甲酸)=1:4,乙二醇过量,对甲苯磺酸、三氧化二锑为催化剂采用酯化-缩聚合成免还原皂洗剂WPE,应用在涤纶染色针织物上,在皂洗浴弱酸、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8 g/L、皂洗浴比1:20、皂洗温度75℃、皂洗时间20 min条件下可代替传统烧碱保险粉去除织物上的分散染料浮色,应用在涤/棉染色针织物在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8 g/L,净洗浴p H值为弱碱,净洗浴比为1:20,净洗温度为80℃的条件下可代替常规涤棉两浴两步法皂洗去除织物上的分散/活性染料浮色,使用平平加O-25作为复配化合物,复配质量比为m(平平加O-25):m(免还原皂洗剂WPE)=1:4,在复配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4 g/L,浴比1:20,温度80℃,时间20 min,皂洗浴p H值弱碱条件下处理后涤/棉染色针织物的耐皂洗牢度优于空白组及市售产品皂洗后织物的耐皂洗牢度,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涤棉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皂洗机理。

夏浩宇[8](2021)在《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纺织品硬挺整理加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耐热、耐光和耐老化等优点而在纺织品硬挺整理加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常见的聚丙烯酸酯硬挺整理剂还存在硬挺度较低、高温发粘的缺点;此外,常规乳液聚合法中乳化剂的存在易对乳液成膜性造成影响。本课题选用自主设计合成的A、B两种甜菜碱两性离子单体,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工艺,制备出A、B两种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硬挺整理剂;将其应用于汽车安全带(高强力涤纶织物)的硬挺整理,赋予织物硬挺且良好耐环境温度变化稳定性的整理效果。论文研究的结果如下:以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DMAEA)和氯乙酸钠为原料,N,N-二甲基甘氨酸与氯丙烯为原料分别进行季铵化反应合成甜菜碱两性离子单体A和B。实验表明:DMAEA与氯乙酸钠的摩尔比为1.00:1.05,反应温度为70℃,时间8h,转化率可达92.1%。N,N-二甲基甘氨酸与氯丙烯的摩尔比为1.0:1.1,45℃下反应8h,转化率可达92.3%。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为软单体,实验合成的甜菜碱A或B为功能单体,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碳酸氢钠为缓冲剂,在水相中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两种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硬挺整理剂。实验表明:保持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丙烯酸丁酯(BA)质量比为12:3,甜菜碱A、B用量均为单体总质量的3%~4%,PVA0588用量为0.75%,引发剂用量为0.8%,在弱碱性的水中,75℃温度下反应5h,单体转化率均可达到95.1%。用A、B两种不同的甜菜碱作为功能性单体,制备出不同添加量的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硬挺剂乳液,结果表明:甜菜碱B型聚丙烯酸酯乳液成膜后的Tg和拉伸模量均高于甜菜碱A型;当聚合物中甜菜碱A或B的含量在3%~4%,薄膜焙烘温度为180℃、焙烘时间20min时,薄膜拉伸模量较高,力学性能较好,耐环境温度变化稳定性好,贮存稳定性好。将A、B两种甜菜碱型聚丙烯酸乳液作为硬挺整理剂用于汽车安全带的硬挺整理,通过浸轧整理工艺整理,汽车安全带的优化整理工艺:聚合物中甜菜碱A或B含量为3%~4%,整理剂质量浓度为400g/L,二浸二轧,180℃温度下焙烘4分钟。整理后织物,硬挺度达到市售硬挺剂硬挺效果,且织物的硬挺度对环境温度的稳定性较市售硬挺剂更高。

杨旭[9](2020)在《抗菌型聚乙烯醇基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抗菌水凝胶在生物医用领域显示巨大的应用前景,如应用于伤口敷料、尿路涂料、胃肠给药以及隐形眼镜等方面,但多数添加型抗菌水凝胶存在抗菌剂容易泄漏、抗菌效果不持久或者生物相容性差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以聚乙烯醇(PVA)为基础,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抗菌基团和抗菌组分,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优良本征抗菌性能的PVA基水凝胶材料,并就抗菌基团的类型、含量等与水凝胶抗菌性能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将为PVA基抗菌水凝胶的应用奠定基础。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聚乙烯醇缩甲醛(PVF)多孔材料表面分别接枝聚合抗菌型两性离子单体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SBMA)、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得到具有抗菌性能的聚乙烯醇基多孔水凝胶PVF-g-PSBMA和PVF-g-PDMC。研究了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单体比例、催化剂浓度和反应时间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得到了较优化的制备条件。(1)PVF-g-PSBMA样品的接枝率15-50%,平均孔径60-90 μm,孔隙率90%左右,样品在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中吸液量约为16 g/g;当初始菌液浓度约104 CFU/mL量级时,PVF-g-PSBM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95%,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99%,且随着接枝率的增加,样品的抗菌性能逐渐增强。(2)PVF-g-PDMC样品的接枝率5-80%,具有与PVF-g-PSBMA相近的孔径和孔隙率,在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中饱和吸液量为20-27 g/g;与高初始浓度的细菌溶液(108 CFU/mL)振荡接触4小时,PVF-g-PDMC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99.9999%(菌液浓度降低6个数量级),随着接枝率的增加,样品的抗菌效果先增加后降低,这是因为过高的接枝率可能会影响接枝的阳离子链段刚性,从而减弱了抗菌效果。显然,接枝阳离子聚电解质PDMC的多孔水凝胶具有更优异的抗菌性能。细菌染色和扫描电镜照片都证实,PVF-g-PSBMA和PVF-g-PDMC均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膜实现杀菌作用的;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两类材料均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这两类材料可望作为本征型抗菌材料用于医用敷料领域。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与PVA反应,制备双键修饰的聚乙烯醇(Acr-PVA),然后通过自由基引发抗菌型两性离子单体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SBMA)、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分别与Acr-PVA进行共聚交联,制备两性离子型Acr-PVA-g-PSBMA水凝胶和阳离子型Acr-PVA-g-PDMC水凝胶。这两类水凝胶均具有大孔结构(孔径10-30μm),在PBS溶液、生理盐水和去离子水中具有适中的溶胀比,且溶胀比与离子类型、单体含量以及溶液类型有关,样品在干态下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当初始菌液浓度为105 CFU/mL时,阳离子型Acr-PVA-g-PDMC水凝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可达99.8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达99.99%;两性离子型Acr-PVA-g-PSBMA水凝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88.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达到96%。细菌粘附实验结果显示,两性离子型Acr-PVA-g-PSBMA水凝胶的抗细菌粘附效果优于阳离子型Acr-PVA-g-PDMC 水凝胶。同时,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两类水凝胶的细胞存活率均在85%以上,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所制备的这两种聚乙烯醇基水凝胶材料具有抗菌或抗粘附性能,有望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应用。利用PVA与丁二酸酐(SA)反应,制备侧链羧基化的聚乙烯醇(PVA-COOH),加入聚六亚甲基单胍盐酸盐(PHMG)作为抗菌剂和交联剂,并添加抗氧化剂没食子酸(GA),制备抗菌型聚乙烯醇复合膜材料PVA-COOH-PHMG/GA。该膜材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高溶胀比、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力学性能。当初始菌液浓度为107 CFU/mL时,膜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99.999%以上(菌液浓度降低5个数量级);当初始菌液浓度为108 CFU/mL时,膜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99.9999%以上(菌液浓度降低6个数量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99.988%,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未添加没食子酸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添加没食子酸后,细胞毒性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以达到70%以上。制备的聚乙烯醇基复合抗菌膜材料有望作为伤口敷料应用于生物医用领域。基于席夫碱动态交联键,设计可注射型水凝胶。首先制备ε-聚赖氨酸修饰的聚乙烯醇(CPVA-g-EPL),然后与壳聚糖(CS)、银纳米粒子(AgNPs)共混,并以醛化葡聚糖为交联剂,制备一系列具有抗菌性能的可注射型复合水凝胶CPVA-g-EPL/CS、CPVA-g-EPL/CS/AgNPs。干燥状态的水凝胶具有大孔结构(平均孔径54-102μm)、高溶胀比(33-55 g/g)。水凝胶的成胶时间(0.4-19 min)和储存模量可以通过反应温度、反应物比例和交联剂的加入量进行调节,同时,水凝胶还具有良好的自修复性能。初始菌液浓度为108 CFU/mL,CPVA-g-EPL/CS复合水凝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在99.99%以上;CPVA-g-EPL/CS/AgNPs复合水凝胶的抗菌效果更加显着,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在99.9999%以上(菌液浓度降低6个数量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动物伤口愈合实验表明,水凝胶可加速小鼠伤口皮肤组织的愈合,组织学检测也表明可有效加速表皮再生和纤维蛋白的形成。因此,所制备的复合水凝胶可望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医用敷料处理各种不规则的或慢性愈合的伤口组织。

郝东艳[10](2020)在《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的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鉴于目前制革过程中铬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无铬生态皮革制造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皮革工业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无铬生态有机鞣鞣革后降低了胶原纤维的正电性,导致传统铬鞣体系中配套的大部分阴离子染整材料结合位点减少(特别是赋予皮革柔软度等手感性能的加脂剂),由此导致染整材料的吸收和化学结合率显着下降,造成成品革出现败色及手感欠佳等问题,不能满足鞣制体系的发展新需求。因此,研究与有机无铬鞣剂相匹配的加脂剂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以咪唑型离子液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1,3-丙磺酸内脂、丙烯酸等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和季铵化反应合成两性聚合物,再将其用于无铬非金属鞣制坯革加脂工序中,利用咪唑型离子液体绿色环保、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及抗菌性等优点以及基于其合成的两性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的阴、阳离子基团对坯革表面电荷进行调控,旨在改善后续阴离子湿整饰材料的适应性,同时赋予坯革抗菌功能。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以溴化1-己基-3-乙烯基咪唑([HVIM]Br)、溴化1-辛基-3-乙烯基咪唑([OVIM]Br)、溴化1-癸基-3-乙烯基咪唑([DVIM]Br)和溴化1-十二烷基-3-乙烯基咪唑([DDVIM]Br)为单体,分别与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聚合物p(DMAE-co-[HVIM]Br)、p(DMAE-co-[OVIM]Br)、p(DMAE-co-[DVIM]Br)、p(DMAE-co-[DDVIM]Br)。考察了单体的配比、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合成条件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仪(FI-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X-射线衍射仪(XRD)、表面张力仪、纳米粒度仪(DLS)等对聚合物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证明了目标产物已被成功制备,且所制备的共聚物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乳液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67~400 nm。然后将聚合物与蓖麻油复配后用于绵羊白湿革加脂工序处理,通过扫描电镜(SEM)、超景深显微镜、热重分析仪(TG)、柔软度仪等仪器测定加脂后皮革的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加脂剂处理皮革后,其柔软度和物理机械性能均较未加脂有所提高。但和市售代表性加脂剂处理后的坯革相比,经其加脂后的皮革在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还有待改善。(2)为了增强坯革的柔软度及聚合物与胶原纤维的结合能力,使用1,3-丙磺酸内酯分别对 p(DMAE-co-[HVIM]Br)、p(DMAE-co-[OVIM]Br)、p(DMAE-co-[DVIM]Br)、p(DMAE-co-[DDVIM]Br)共聚物进行季铵化改性合成四种两性聚合物。利用FT-IR、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XRD等分析证明两性聚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GPC测得四种两性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Mn=6212 g/mol、Mn=4492 g/mol,Mn=4382 g/mol,Mn=4027 g/mol,两性聚合物的抗菌实验表明:四种聚合物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然后将两性聚合物与蓖麻油复配用于F-90有机无铬鞣制坯革的加脂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经两性p(DMAE-co-[DDVIM]Br)PS加脂剂处理后坯革,对染料的吸收率高达99.01%,染料浴液透明澄清,且坯革表面的K/S值(12.80)高于市售对比加脂剂处理后坯革表面的K/S值(4.47),同时基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处理后的坯革其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较市售对比加脂剂都有所提高。(3)基于提高两性聚合物p(DMAE-co-[DDVIM]Br)PS的溶解性及解决丙烯酸树脂的败色问题。以丙烯酸(AA)、DMAE、溴化-1-十二烷基-3-乙烯基咪唑([DDVIM]Br)为原料,通过自由基反应合成了两性聚合物(pADD),FT-IR、1H-NMR、GPC、Zeta电位仪和表面张力仪等检测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414,表面张力为22.9 mN/m,平均乳液粒径为642.5 nm,离子特性的检测和等电点(8.91)检测均证明了所合成的目标产物具有明显的两性特征。将两性聚合物pADD与蓖麻油复配制备出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1,将其应用于F-90鞣制的绵羊白湿皮进行加脂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吸收率高达95.3%,较市售对比加脂剂吸收率提高19.8%,染色后坯革颜色鲜艳,不存在败色问题,同时该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具有很好的抗菌功能,其抑菌圈大小为52.1mm,未加抑菌材料的抑菌圈大小为20 mm。提出有机无铬鞣制皮革体系下两性聚合物和皮革胶原进行加脂的“靶向”位点结合的“单分子膜”模型,通过对电荷的调节,使两性聚合物在胶原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从而实现对皮胶原纤维隔离润滑作用。探究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坯革中渗透分散机理及与胶原纤维的作用机理,初步证实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上的羧基、季铵基可与胶原分子中的氨基、酰胺基、羟基等发生离子键和氢键的结合。(4)出于提升坯革柔软、滑爽及丰满等综合性能的目的,以两性聚合物pADD、脂肪酸甲酯、菜籽油、蓖麻油为原料复配制备两性聚合物复合加脂剂pADD-2,其复配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蓖麻油、脂肪酸甲酯、菜籽油、两性聚合物pADD的配比2:4:3:2,时间30 min,温度60℃、搅拌速度600 r/min,复配体系的pH 6.5。将优化后pADD-2分别应用于F-90有机无铬鞣制绵羊皮服装革和铬鞣革加脂工艺,结果表明:F-90有机无铬鞣革加脂后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分别较市售对比加脂剂提高了 90.20%、3.43%、2.12%;铬鞣革的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分别较市售对比加脂剂提高了 5.79%、8.93%、75.93%。pADD-2加脂剂在F-90有机无铬鞣制中吸收率达到98.98%,在铬鞣革加脂中吸收率为92.47%,分别比市售对比加脂剂的吸收率高23.48%和3.14%,pADD-2加脂剂在F-90染色中染料的吸收率达到98.65%,在铬鞣革染色中染料的吸收率为89.94%,分别比市售对比加脂染料的吸收率高9.31%,5.69%。探究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生态无铬鞣体系及绵羊蓝湿革体系中对后续阴离子材料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与F-90有机无铬鞣制的绵羊白湿革胶原纤维间以离子键结合和氢键结合为主;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与绵羊蓝湿革胶原纤维间以离子键结合、氢键结合和配位键结合为主。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两性聚合物复合加脂剂将在生态无铬鞣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Ionic and nonionic polymers can prevent surfactant inactiv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onic and nonionic polymers can prevent surfactant inactiv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多级孔Beta沸石 ——从小试到中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沸石
        1.1.1 沸石的定义
        1.1.2 沸石的结构及特性
        1.1.3 沸石催化剂的特性及应用
    1.2 多级孔沸石
        1.2.1 多级孔沸石的类型
        1.2.2 多级孔沸石较常规沸石的优势
        1.2.3 多级孔沸石的制备方法
        1.2.4 CTAB在沸石合成中的作用
        1.2.5 多级孔沸石的规模化制备现状
    1.3 Beta沸石
        1.3.1 Beta沸石的结构及特性
        1.3.2 Beta沸石的合成及应用
        1.3.3 Beta沸石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多级孔Beta沸石
        1.4.1 多级孔Beta沸石的合成
        1.4.2 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能及应用
        1.4.3 多级孔Beta沸石催化剂的特性
    1.5 沸石酸性的表征方法
        1.5.1 程序温度脱附法(TPD)
        1.5.2 红外法(IR)
        1.5.3 固体核磁
        1.5.4 模型分子反应法
    1.6 沸石规模化制备的条件
    1.7 重油加氢裂化沸石催化剂的发展
    1.8 选题目的与意义
    1.9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沸石的合成
        2.2.1 Beta沸石的合成
        2.2.2 多级孔Beta沸石的合成
        2.2.3 多级孔Beta沸石的规模化合成
        2.2.4 催化剂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低温气体吸附/脱附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6 热重
        2.3.7 X射线荧光光谱
        2.3.8 表面张力
    2.4 酸性表征
        2.4.1 氨程序升温脱附
        2.4.2 吡啶吸附/脱附红外光谱
        2.4.3 固体核磁共振
        2.4.4 甲基环己烷转化
        2.4.5 均三甲苯催化转化
        2.4.6 三异丙苯裂解反应
    2.5 吸附/脱附实验
        2.5.1 吸附实验
        2.5.2 ZLC脱附
    2.6 催化反应
        2.6.1 9,10-二氢蒽加氢裂化反应
        2.6.2 VGO加氢裂化
第3章 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
    3.1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Beta沸石
    3.2 以CTAB为模板合成Beta沸石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3.2.1 合成方法建立
        3.2.2 影响因素考察
    3.3 不同链长的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合成Beta沸石
    3.4 小结
第4章 CTAB在多级孔Beta沸石晶化过程中的作用
    4.1 CTAB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探究
    4.2 晶化过程跟踪
        4.2.1 晶化动力学
        4.2.2 CTAB在晶化过程中的存在形式
    4.3 CTAB在多级孔Beta沸石合成中的作用
        4.3.1 XRD分析
        4.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4.3.3 SEM分析
        4.3.4 TG分析
    4.4 多级孔Beta沸石晶化机理
    4.5 小结
第5章 CTAB调变不同Si/Al比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质
    5.1 低Si/Al比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
        5.1.1 CTAB调变对沸石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5.1.2 CTAB调变对沸石酸性的影响
    5.2 高Si/Al比合成介孔Beta沸石
        5.2.1 CTAB调变对沸石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5.2.2 CTAB调变对沸石酸性的改变
    5.3 小结
第6章 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能研究
    6.1 样品的物化性质
    6.2 Beta沸石的吸附性能
    6.3 Beta沸石的扩散性能
    6.4 探针分子反应表征Beta沸石的酸性
        6.4.1 甲基环己烷催化转化
        6.4.2 均三甲苯催化转化
        6.4.3 三异丙苯裂解
    6.5 小结
第7章 多级孔Beta沸石的规模化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7.1 多级孔Beta沸石的中试规模制备
    7.2 Beta沸石的扩散性能
    7.3 9,10-二氢蒽加氢裂化
    7.4 VGO加氢裂化反应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双子表面活性剂
        1.2.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程
        1.2.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2.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1.2.5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3.1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1.3.2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1.3.3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
        1.3.4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1.4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2.3.2 结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联结基1,2-双(溴乙酰氧基)乙烷的结构表征
        2.4.2 中间体N-[3-(二甲基氨基)丙基]脂肪酰胺的结构表征
        2.4.3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_n-(BAE)-C_n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原理与方法
        3.3.1 Krafft点的测定
        3.3.2 表面张力的测定
        3.3.3 电导率的测定
        3.3.4 微极性的测定
        3.3.5 胶束聚集数的测定
        3.3.6 胶束平均流体力学半径的测定
        3.3.7 流变性质的测定
        3.3.8 泡沫性能的测定
        3.3.9 润湿性能的测定
        3.3.10 乳化性能的测定
        3.3.11 抗静电性能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_n-(BAE)-C_n的Krafft点
        3.4.2 C_n-(BAE)-C_n的表面性质
        3.4.3 C_n-(BAE)-C_n的胶束化热力学性质
        3.4.4 C_n-(BAE)-C_n的微极性
        3.4.5 C_n-(BAE)-C_n的胶束聚集数
        3.4.6 C_n-(BAE)-C_n的平均流体力学半径
        3.4.7 C_n-(BAE)-C_n的流变性质
        3.4.8 C_n-(BAE)-C_n的泡沫性能
        3.4.9 C_n-(BAE)-C_n的润湿性能
        3.4.10 C_n-(BAE)-C_n的乳化性能
        3.4.11 C_n-(BAE)-C_n的抗静电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表面张力的测定
        4.3.2 微极性的测定
        4.3.3 浊度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_n-(BAE)-C_n与PVP混合体系
        4.4.2 C_(12)-(BAE)-C_(12)与NaPAA混合体系
        4.4.3 NaBr对于C_(12)-(BAE)-C_(12)与NaPAA混合体系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抗菌涂层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的研究
        1.2.1 医用材料表面的细菌感染机制
        1.2.2 聚合物抗菌涂层的研究
        1.2.3 抗菌涂层在材料表面固定化的常用方法
    1.3 抗菌材料种类的介绍
        1.3.1 无机抗菌材料
        1.3.2 有机抗菌材料
        1.3.3 天然抗菌材料
    1.4 抗菌涂层表面发挥作用的模式
        1.4.1 杀菌型涂层
        1.4.2 细菌-排斥型涂层
        1.4.3 智能响应型抗菌涂层
    1.5 龙脑基高分子抗菌材料
        1.5.1 龙脑的结构与功能
        1.5.2 基于龙脑抗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步光交联法构建季铵盐类聚氨酯抗菌表面及其性能研究
    引言
    2.1 主要的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
    2.2 实验部分
        2.2.1 季铵盐类聚氨酯预聚物(Pre-A)的合成过程
        2.2.2 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Pre-B)的合成过程
        2.2.3 功能化纳米SiO_2的合成过程
        2.2.4 聚氨酯抗菌涂层的制备
        2.2.5 涂层的抗菌性能测试
        2.2.6 涂层的细胞毒性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含季铵盐类聚氨酯预聚物(Pre-A)的结构表征
        2.3.2 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Pre-B)的结构表征
        2.3.3 功能化纳米SiO_2的红外表征
        2.3.4 涂层的表面性质
        2.3.5 涂层的抗菌性能评估
        2.3.6 涂层的细胞毒性评估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的聚合物抗菌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引言
    3.1 主要的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
    3.2 实验部分
        3.2.1 龙脑基丙烯酸酯(BA)单体的合成过程
        3.2.2 聚合物P(MMA-KH570)的合成过程
        3.2.3 聚合物P(MMA-KH570-BA)的合成过程
        3.2.4 杂化硅溶胶溶液的制备过程
        3.2.5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制备过程
        3.2.6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机械性能表征
        3.2.7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抗菌性能测试
        3.2.8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体内外生物安全性测试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龙脑基丙烯酸酯(BA)单体的结构表征
        3.3.2 聚合物P(MMA-KH570)的结构表征
        3.3.3 聚合物P(MMA-KH570-BA)的结构表征
        3.3.4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表面性质
        3.3.5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机械性能
        3.3.6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抗菌性能评估
        3.3.7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两性离子和龙脑作用的防污抗菌型聚合物亲水涂层的制备
    引言
    4.1 主要的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
    4.2 实验部分
        4.2.1 4-(甲基丙烯酰氧基)苯甲醛(FPMA)的合成过程
        4.2.2 单体4-氰基戊酸二硫代苯甲酸酯(CTP)的合成过程
        4.2.3 共聚物P(MPC-FPMA-BA)的合成过程
        4.2.4 聚合物涂层的制备过程
        4.2.5 涂层的防污性能表征
        4.2.6 涂层的抗菌性能测试
        4.2.7 共聚物P(MPC-FPMA-BA)和涂层的细胞毒性测试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4-(甲基丙烯酰氧基)苯甲醛(FPMA)的结构表征
        4.3.2 单体4-氰基戊酸二硫代苯甲酸酯(CTP)的结构表征
        4.3.3 共聚物P(MPC-FPMA-BA)的结构表征
        4.3.4 涂层的表面性质
        4.3.5 涂层的防污性能结果
        4.3.6 涂层的抗菌性能评估
        4.3.7 共聚物P(MPC-FPMA-BA)和涂层的生物相容性评估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咪唑型两性离子构筑的超分子水凝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水凝胶
    1.2 超分子水凝胶的驱动力
        1.2.1 氢键作用
        1.2.2 静电作用
        1.2.3 主-客体作用
        1.2.4 配位作用
    1.3 两性离子水凝胶
        1.3.1 两性离子聚合物
        1.3.2 两性离子两亲物
    1.4 本论文的立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可聚合咪唑两性离子与多金属氧酸盐的荧光水凝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合成
        2.2.3 凝胶的制备
        2.2.4 有机溶剂处理凝胶的步骤
        2.2.5 实验仪器及方法
    2.3 结果讨论
        2.3.1 荧光水凝胶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2.3.2 荧光水凝胶的机械性能表征
        2.3.3 荧光水凝胶的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
        2.3.4 荧光水凝胶的光致发光性能
        2.3.5 荧光水凝胶的有机溶剂响应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咪唑型两亲分子与β-环糊精的超分子水凝胶及主客作用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合成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实验仪器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_(12)IPS/β-CD主客复合物的表征
        3.3.2 C_(12)IPS/β-CD水凝胶的表征
        3.3.3 β-CD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研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与改进方向
致谢
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及其复合圆盘减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减阻实验研究现状
    1.3 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减阻实验研究现状
    1.4 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减阻典型实验装置
    1.5 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减阻机理和实验研究不足
        1.5.1 复合减阻机理
        1.5.2 实验研究的不足
    1.6 本文实验研究的主要工作
2 CTAC/NaSal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圆盘减阻实验研究
    2.1 实验方法与装置
        2.1.1 实验试剂选取与溶液配制
        2.1.2 旋转圆盘减阻装置
        2.1.3 电子称量天平
        2.1.4 实验工况设置
        2.1.5 减阻率计算
    2.2 旋转圆盘装置准确性验证与实验扭矩测量方法
        2.2.1 准确性验证
        2.2.2 实验扭矩测量方法
    2.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2.3.1 浓度对CTAC/NaSal水溶液减阻影响分析
        2.3.2 温度对CTAC/NaSal水溶液减阻影响分析
        2.3.3 减阻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聚氧化乙烯(PEO)水溶液圆盘减阻实验研究
    3.1 实验测量方法
    3.2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3.2.1 PEO水溶液减阻规律分析
        3.2.2 浓度对PEO水溶液减阻影响分析
        3.2.3 温度对PEO水溶液减阻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CTAC/NaSal和 PEO复合水溶液圆盘减阻实验研究
    4.1 实验扭矩测量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CTAC/NaSal浓度对PEO水溶液减阻规律的影响
        4.2.2 PEO浓度对CTAC/NaSal水溶液减阻规律的影响
        4.2.3 CTAC/NaSal和PEO复合水溶液净增减阻率分析
        4.2.4 CTAC/NaSal和PEO复合水溶液减阻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CTAC/NaSal和 PEO复合水溶液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
        5.1.1 实验装置
        5.1.2 测量方法
    5.2 实验工况设置和取点时间讨论
        5.2.1 实验工况设置
        5.2.2 取点时间讨论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Al2O3-H2O纳米流体粘度预测模型及表面张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米流体制备稳定性综述
    1.3 纳米流体粘度研究进展
    1.4 纳米流体表面张力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Al_2O_3-H_2O纳米流体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2.1 Al_2O_3-H_2O纳米流体的制备
        2.1.1 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
        2.1.2 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及增强方法
        2.1.3 样品的制备
    2.2 Al_2O_3-H_2O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分析
        2.2.1 分散剂种类对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
        2.2.2 静置时间对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l_2O_3-H_2O纳米流体粘度实验及其预测建模
    3.1 实验装置及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流程
    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粘度预测模型
        3.2.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实现
        3.2.2 预测纳米流体粘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3.2.3 RBF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实现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_2O_3-H_2O纳米流体表面张力的实验研究
    4.1 研究现状
    4.2 实验步骤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表面张力的测量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固含量对Al_2O_3-H_2O纳米流体表面张力的影响
        4.3.2 温度对Al_2O_3-H_2O纳米流体表面张力的影响
        4.3.3 表面活性剂对Al_2O_3-H_2O纳米流体表面张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与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和科技奖励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涤/棉针织物分散/活性两浴两步法染色
        1.1.2 涤/棉针织物一浴法染色
    1.2 分散/活性染料皂洗类型与机理
        1.2.1 分散染料的皂洗
        1.2.2 活性染料的皂洗
    1.3 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创新
2 免还原皂洗剂的设计与合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目标分子的设计与逆合成分析
        2.2.1 免还原皂洗剂分子设计
        2.2.2 免还原皂洗剂逆合成分析
    2.3 免还原皂洗剂合成方法
    2.4 测试方法
        2.4.1 皂洗效果测试
        2.4.2 防沾效果测试
        2.4.3 织物颜色K/S值测试
        2.4.4 耐皂洗牢度测试
        2.4.5 红外光谱
        2.4.6 核磁共振氢谱
        2.4.7 凝胶渗透色谱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免还原皂洗剂具体合成配方和工艺
        2.5.2 红外光谱分析
        2.5.3 核磁共振分析
        2.5.4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免还原皂洗剂WPE在涤纶针织物上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分散染料染色及皂洗工艺
    3.3 测试方法
        3.3.1 皂洗效果测试
        3.3.2 防沾效果测试
        3.3.3 织物K/S值测试
        3.3.4 耐皂洗牢度测试
        3.3.5 废水COD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皂洗浴pH值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2 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3 皂洗浴比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4 皂洗温度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5 皂洗时间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3.4.6 正交试验工艺优化
        3.4.7 与常规还原皂洗工艺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免还原皂洗剂WPE在涤/棉针织物上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涤/棉针织物染色及皂洗工艺
        4.2.2 同常规染色工艺对比
    4.3 测试方法
        4.3.1 皂洗效果测试
        4.3.2 防沾效果测试
        4.3.3 织物K/S值测定
        4.3.4 耐皂洗牢度测试
        4.3.5 废水COD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免还原皂洗剂WPE用量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2 皂洗pH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3 皂洗浴比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4 皂洗温度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5 皂洗时间对皂洗性能的影响
        4.4.6 同常规皂洗工艺效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免还原皂洗剂WPE的复配增效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免还原皂洗剂WPE复配及皂洗应用
    5.3 测试方法
        5.3.1 皂洗效果测试
        5.3.2 防沾效果测试
        5.3.3 织物K/S值测定
        5.3.4 耐皂洗牢度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类型化合物复配对免还原皂洗剂WPE皂洗和防沾效果的影响
        5.4.2 皂洗机理
        5.4.3 市场同类产品进行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纺织品硬挺整理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硬挺整理剂作用机理
    1.3 硬挺整理剂的分类
        1.3.1 天然高分子类硬挺剂
        1.3.2 合成高分子类硬挺剂
        1.3.2.1 聚乙烯醇类硬挺剂
        1.3.2.2 氨基树脂类硬挺剂
        1.3.2.3 氨基树脂复合硬挺剂
        1.3.2.4 聚丙烯酸酯硬挺剂
    1.4 纺织品硬挺整理方法
    1.5 自由基乳液聚合方法
        1.5.1 自由基聚合机理
        1.5.2 自由基乳液聚合方法
        1.5.2.1 乳液聚合
        1.5.2.2 微乳液聚合
        1.5.2.3 无皂乳液聚合
    1.6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1.6.1 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1.6.1.1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1.6.1.2 大分子链结构
        1.6.1.3 支化和交联
        1.6.1.4 材料缺陷和应力集中
        1.6.1.5 温度
        1.6.2 力学性能的表征
        1.6.2.1 描述力学性能的基本物理量
        1.6.2.2 常用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1.7 甜菜碱两性离子单体及聚合物概述
        1.7.1 甜菜碱两性离子单体特性与分类
        1.7.1.1 羧酸基甜菜碱
        1.7.1.2 磺酸基甜菜碱
        1.7.1.3 硫酸基甜菜碱
        1.7.1.4 磷酸酯基甜菜碱
        1.7.2 甜菜碱两性离子聚合物分类
        1.7.2.1 甜菜碱两性离子均聚物
        1.7.2.2 甜菜碱两性离子共聚物
        1.7.3 甜菜碱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应用
        1.7.3.1 生物医学
        1.7.3.2 工业
        1.7.4 甜菜碱两性离子对聚合物物理性能的影响
    1.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创新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1.8.3 创新点
第二章 甜菜碱两性离子单体的合成及共聚物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2.1 甜菜碱单体的合成与提纯
        2.1.2.2 甜菜碱型共聚物的无皂乳液聚合
    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2.2.1 季铵化产率的测定
        2.2.2 共聚物乳液转化率和絮凝率的测定
        2.2.3 共聚物乳胶颗粒粒径及分散性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季铵化反应条件确定
        2.3.1.1 反应温度对季铵化反应的影响
        2.3.1.2 反应时间对季铵化反应的影响
        2.3.1.3 溶剂对季铵化反应的影响
        2.3.1.4 反应原料摩尔比对季铵化反应的影响
        2.3.2 无皂乳液聚合条件确定
        2.3.2.1 聚合反应温度对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
        2.3.2.2 聚合反应时间对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
        2.3.2.3 PVA种类及用量对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
        2.3.2.4 引发剂用量对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
        2.3.2.5 甜菜碱用量对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
        2.3.3 甜菜碱单体及其共聚物产物的表征
        2.3.3.1 甜菜碱单体红外光谱图分析
        2.3.3.2 共聚物红外光谱图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甜菜碱两性单体对聚物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测试与表征
        3.2.1 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3.2.2 共聚物薄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3.3.2 共聚物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3.3.2.1 甜菜碱含量
        3.3.2.2 焙烘温度
        3.3.2.3 焙烘时间
        3.3.2.4 环境温度
        3.3.4 聚合物薄膜贮存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在涤纶织物上的应用
    4.1 实验部分
    4.2 测试与表征
        4.2.1 织物弯曲刚度测试
        4.2.2 整理前后织物白度测试
        4.2.3 整理前后织物表观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聚物中甜菜碱单体的含量对织物硬挺性的影响
        4.3.2 焙烘温度对织物硬挺性的影响
        4.3.3 焙烘时间对织物硬挺性的影响
        4.3.4 甜菜碱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用量对织物硬挺性的影响
        4.3.5 环境温度对织物硬挺性的影响
        4.3.6 硬挺整理后织物的贮存稳定性
        4.3.7 整理后织物的外观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抗菌型聚乙烯醇基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凝胶材料
        1.1.1 水凝胶概述
        1.1.2 水凝胶的分类
        1.1.3 水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
        1.1.3.1 物理交联的水凝胶
        1.1.3.2 化学交联的水凝胶
        1.1.4 水凝胶的应用领域
    1.2 抗菌水凝胶材料
        1.2.1 抗菌水凝胶材料的种类及其性能
        1.2.1.1 金属纳米粒子负载的水凝胶
        1.2.1.2 包含抗菌剂的水凝胶
        1.2.1.3 自身带有抗菌性质的水凝胶
        1.2.2 抗菌水凝胶的应用前景
    1.3 聚乙烯醇基材料
        1.3.1 聚乙烯醇的特点及其生物医用
        1.3.2 聚乙烯醇基多孔材料
        1.3.3 聚乙烯醇基水凝胶医用敷料
    1.4 本论文设计思想
第二章 表面接枝两性聚电解质PSBMA的聚乙烯醇基多孔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聚乙烯醇基多孔材料(PVF)的制备
        2.2.3 表面接枝PSBMA的聚乙烯醇基多孔水凝胶(PVF-g-PSBMA)的制备
        2.2.4 材料的表征
        2.2.5 材料的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VF-g-PSBMA多孔水凝胶的化学结构表征
        2.3.2 制备条件对接枝率(GP)的影响
        2.3.3 孔结构表征及透气性能
        2.3.4 亲水性和吸水性能
        2.3.5 力学性能
        2.3.6 抗菌性能
        2.3.7 抗菌机理研究
        2.3.8 细胞毒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表面接枝阳离子聚电解质PDMC的聚乙烯醇基多孔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聚乙烯醇基多孔材料(PVF)的制备
        3.2.3 表面接枝PDMC的聚乙烯醇基多孔水凝胶(PVF-g-PDMC)的制备
        3.2.4 材料的表征
        3.2.5 材料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VF-g-PDMC多孔水凝胶的结构表征
        3.3.2 制备条件对接枝率(GP)的影响
        3.3.3 PVF-g-PDMC的孔结构及其形貌
        3.3.4 吸水性能
        3.3.5 水蒸气透过率
        3.3.6 力学性能
        3.3.7 抗菌性能
        3.3.8 抗菌机理研究
        3.3.9 溶血率
        3.3.10 细胞毒性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带电基团(SBMA、DMC)修饰的聚乙烯醇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制备带电基团修饰的聚乙烯醇水凝胶
        4.2.3 仪器与表征
        4.2.4 带电基团修饰的聚乙烯醇基水凝胶的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cr-PVA-g-PDMC和Acr-PVA-g-PSBMA水凝胶化学结构表征
        4.3.2 表面形貌和孔隙率
        4.3.3 溶胀性能
        4.3.4 在不同pH溶液中的稳定性
        4.3.5 力学性能
        4.3.6 表面电势
        4.3.7 抗菌性能
        4.3.8 抗粘附性能
        4.3.9 细胞毒性
        4.3.10 体外药物释放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胍盐交联的聚乙烯醇/没食子酸复合水凝胶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胍盐交联的聚乙烯醇/没食子酸复合水凝胶膜的制备
        5.2.3 仪器与表征
        5.2.4 胍盐交联的聚乙烯醇/没食子酸复合水凝胶膜的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样品的化学结构表征
        5.3.2 表面形貌和XRD分析
        5.3.3 溶胀比与水溶性
        5.3.4 膜表面亲水性
        5.3.5 力学性能
        5.3.6 热稳定性
        5.3.7 抗氧化性能
        5.3.8 抗菌性能
        5.3.9 细胞毒性
    5.4 小结
第六章 ε-聚赖氨酸修饰的聚乙烯醇/壳聚糖/AgNPs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与试剂
        6.2.2 制备羧化聚乙烯醇(CPVA)和ε-聚赖氨酸修饰的羧化聚乙烯醇(CPVA-g-EPL)
        6.2.3 醛化葡聚糖(ODEX)的制备
        6.2.4 CPVA-g-EPL/CS/AgNPs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6.2.5 仪器与表征
        6.2.6 复合水凝胶的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水凝胶的化学结构表征
        6.3.2 溶胀比和表面形貌
        6.3.3 水凝胶的流变性能
        6.3.4 反应温度、交联剂和反应物比例对水凝胶性质的影响
        6.3.5 自修复性能
        6.3.6 抗菌性能
        6.3.7 抗菌机理
        6.3.8 细胞毒性
        6.3.9 动物皮肤伤口愈合实验与组织学检测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的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两性表面活性剂概述
        1.1.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类别
        1.1.2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1.1.3 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2 两性聚合物
        1.2.1 两性聚合物的特性
        1.2.2 两性聚合物的分类
        1.2.3 两性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3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简介
        1.3.2 离子液体的性质及特点
        1.3.3 离子液体聚合物
    1.4 皮革加脂剂
        1.4.1 皮革加脂剂概述
        1.4.2 两性加脂剂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
2 咪唑型离子液体两亲性共聚物p(DMAE-co-[RVIM]Br)的合成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材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RVIM]Br的合成
        2.2.4 p(DMAE-co-[RVIM]Br)的合成
        2.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2.2.6 p(DMAE-co-[RVIM]Br)的加脂应用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MAE-co-[RVIM]Br)制备条件优化
        2.3.2 [RVIM]Br的FT-IR光谱分析
        2.3.3 [RVIM]Br的~1H-NMR分析
        2.3.4 p(DMAE-co-[RVIM]Br)的FT-IR光谱分析
        2.3.5 p(DMAE-co-[RVIM]Br)的~1H-NMR分析
        2.3.6 p(DMAE-co-[RVIM]Br)的XRD分析
        2.3.7 p(DMAE-co-[RVIM]Br)的表面张力分析
        2.3.8 p(DMAE-co-[RVIM]Br)乳液的粒径分布
    2.4 p(DMAE-co-[RVIM]Br)加脂剂加脂应用效果
        2.4.1 加脂坯革的SEM分析
        2.4.2 加脂坯革的超景深显微镜分析
        2.4.3 加脂坯革的热稳定性分析
        2.4.4 加脂坯革的柔软度分析
        2.4.5 加脂坯革的抗张强度与撕裂强度
    2.5 本章小结
3 1,3-丙磺酸内酯改性两性聚合物p(DMAE-co-[RVIM]Br)PS的合成及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两性聚合物p(DMAE-co-[RVIM]Br)PS的制备
        3.2.4 p(DMAE-co-[RVIM]Br)PS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3.2.5 p(DMAE-co-[RVIM]Br)PS加脂应用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MAE-co-[RVIM]Br)PS的FT-IR光谱分析
        3.3.2 p(DMAE-co-[RVIM]Br)PS的~1H-NMR分析
        3.3.3 p(DMAE-co-[RVIM]Br)PS的GPC分析
        3.3.4 p(DMAE-co-[RVIM]Br)PS的XRD分析
        3.3.5 p(DMAE-co-[RVIM]Br)PS的TG-DTA分析
        3.3.6 p(DMAE-co-[RVIM]Br)PS的表面张力分析
        3.3.7 p(DMAE-co-[RVIM]Br)PS乳液的粒径分布
        3.3.8 p(DMAE-co-[RVIM]Br)PS的润湿性能分析
        3.3.9 p(DMAE-co-[RVIM]Br)PS离子性能分析
        3.3.10 p(DMAE-co-[RVIM]Br)PS抗菌性能分析
    3.4 F-90有机无铬鞣坯革的加脂应用实验分析
        3.4.1 加脂后坯革红外分析
        3.4.2 加脂后坯革超景深显微镜观测分析
        3.4.3 加脂后坯革SEM分析
        3.4.4 加脂后坯革EDX分析
        3.4.5 加脂后坯革AFM分析
        3.4.6 染料吸收率分析
        3.4.7 物理机械性能
        3.4.8 抗菌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丙烯酸改性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1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丙烯酸改性pADD两性聚合物的制备
        4.2.4 两性聚合物的制备路线
        4.2.5 单因素优化实验
        4.2.6 两性聚合物的物性指标测定
        4.2.7 两性聚合物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4.2.8 pADD两性聚合物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两性聚合物pADD制备条件优化
        4.3.2 两性聚合物pADD的FT-IR光谱分析
        4.3.3 两性聚合物pADD的~1H-NMR分析
        4.3.4 两性聚合物pADD的GPC分析
        4.3.5 两性聚合物pADD的HLB值分析
        4.3.6 两性聚合物pADD表面张力分析
        4.3.7 两性聚合物pADD的XRD分析
        4.3.8 两性聚合物pADD的TG-DTA分析
        4.3.9 两性聚合物pADD的离子特性分析
        4.3.10 两性聚合物pADD抗菌性能分析
    4.4 pADD-1在F-90有机无铬鞣制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4.4.1 坯革柔软度分析
        4.4.2 坯革力学性能分析
        4.4.3 坯革增厚率分析
        4.4.4 坯革透水汽性及透气性分析
        4.4.5 加脂剂吸收率分析
        4.4.6 加脂剂乳液粒径分析
        4.4.7 F-90有机无铬鞣加脂坯革微观组织形貌分析
        4.4.8 两性聚合物pADD加脂坯革的抗菌性能分析
        4.4.9 两性聚合物pADD-1加脂剂限量指标测试结果
    4.5 两性聚合物对TWS生态无铬鞣匹配性能研究
        4.5.1 两性聚合物的等电点分析
        4.5.2 不同的等电点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吸收率分析
        4.5.3 不同的等电点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对坯革染色性能分析
    4.6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坯革中渗透结合行为
    4.7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与胶原纤维的作用模型
    4.8 本章小结
5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的复配及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复配
        5.2.4 正交试验优化油脂种类及配比
        5.2.5 单因素优化加脂剂复配条件
        5.2.6 乳液稳定性测试
        5.2.7 pADD-2的表征及性能检测
        5.2.8 pADD-2在无铬鞣革加脂中的应用
        5.2.9 加脂后坯革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正交试验优化油脂种类及配比
        5.3.2 单因素优化复配实验条件
        5.3.3 加脂剂的表征及性能检测
    5.4 pADD-2加脂剂在F-90有机无铬鞣革/蓝湿革加脂中的应用
        5.4.1 单因素优化有机无铬鞣革加脂工艺
        5.4.2 正交试验优化铬鞣革加脂工艺
        5.4.3 F-90鞣制绵羊白湿革的染色加脂应用效果
        5.4.4 绵羊蓝湿革的染色加脂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Ionic and nonionic polymers can prevent surfactant inactiv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级孔Beta沸石 ——从小试到中试[D]. 张维民.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陆小豪. 江南大学, 2021(01)
  • [3]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抗菌涂层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程秋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咪唑型两性离子构筑的超分子水凝胶及其性能研究[D]. 梁力文. 山东大学, 2021(12)
  • [5]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及其复合圆盘减阻实验研究[D]. 田伟. 常州大学, 2021(01)
  • [6]Al2O3-H2O纳米流体粘度预测模型及表面张力的实验研究[D]. 陈鹏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涤/棉针织物一浴免还原皂洗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 王康康. 五邑大学, 2021(12)
  • [8]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纺织品硬挺整理加工中的应用[D]. 夏浩宇. 东华大学, 2021(01)
  • [9]抗菌型聚乙烯醇基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杨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的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郝东艳.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离子和非离子聚合物可以防止表面活性剂失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