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岩溶环境工程地质若干问题

贵州岩溶环境工程地质若干问题

一、试论贵州喀斯特环境工程地质的某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秦冉,娄飞,代良羽,王虎,周凯,何守阳,何腾兵,付天岭[1](2021)在《地质高背景区镉污染稻田中低累积水稻品种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地质高背景区镉(Cd)污染稻田水稻对Cd的富集转运特征,筛选适用于稻田安全生产的Cd低累积水稻品种,为该地区的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开阳县10个主栽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测定土壤、水稻不同组织部位Cd含量,对比不同水稻品种对Cd的富集和转运特征,并结合水稻产量和聚类分析,筛选Cd低累积水稻品种。【结果】参试水稻品种的稻田土壤p H为5.88~6.37、全Cd含量为0.89~1.30 mg/kg、有效态Cd含量为0.40~0.58 mg/kg,不同品种间土壤p H及Cd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下同)。水稻不同组织部位间的Cd含量以茎部和根部积累较高。相对于根际土,Cd在水稻茎、根中呈明显的富集特征,富集系数均超过1.00,但多数品种谷壳、糙米对Cd的富集系数小于1.00。Cd转运系数以糙米/谷壳、茎/根转运系数较高,其中,水稻体内Cd从根向茎、谷壳向糙米的转运能力相对较强,接近或超过1.00。在水稻品种间产量无显着差异的前提下,结合聚类分析可将10个水稻品种划分为三类:第Ⅰ类(较低值类)包括成优1479和天优1177;第Ⅱ类(中间值类)包括C两U华占、黑糯80、川华优320、红优2号、C两优华占和泸香优110;第Ⅲ类(较高值类)包括金优2017和宜香优2115。【结论】10个参试水稻品种中,本地主栽水稻品种各部位相对易于富集Cd,其中,金优2017和宜香优2115糙米Cd含量严重超标,不建议在Cd污染稻田中种植;成优1479和天优1177的糙米Cd含量较低,可作为Cd低累积水稻品种推广种植。

程国繁,覃庆炎,张竞翔,李章炳,路豪,马光磊,王亦凡[2](2021)在《贵州罗甸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资源景观特征及其保护与开发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罗甸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内得天独厚的地质遗迹资源,以旅游地学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指导,在前人地质科研成果,特别是近年完成的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查调研,对罗甸大小井风景名胜区景区内地质遗迹的区域地质、类型特征、景观价值、开发现状等进行初步研究,并结合区位条件分析,提出景区地质遗迹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研究成果对贵州省喀斯特贫困山区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甘琦琳,尹新雅,赵国政,王林均,彭韬[3](2021)在《喀斯特山地不同密度林鸡复合系统对表层土壤和林下植被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鸡复合经营作为创新农作模式之一,具有生态经济效益好的优点,但养殖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科学理念指导,片面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使得林下养殖对脆弱的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设置密度梯度试验,分析600只/hm2(T1)、1 200只/hm2(T2)、2 400只/hm2(T3)3类养鸡密度对林下表层土壤质量及植被的影响,综合考虑生态经济价值,以确定喀斯特山地林下生态养鸡合理养殖密度。经4个月的养殖试验表明:1)T1、T2处理土壤饱和导水率变大,最大持水量上升,但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变化不明显;T3处理土壤饱和导水率下降、孔隙度降低,土壤出现较为明显的板结现象。2)各处理全氮(TN)、土壤有机碳(SOC)养分含量较养殖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T2处理时养分含量最高,分别提升了69.0%和89.3%;全磷(TP)、全钾(TK)养分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增加,在T3处理时,养分含量分别提升了29.3%和36.8%。3)各处理草本植被生物量平均减少程度均超过95%。养殖结束自然恢复4个月后,T1、T2和T3处理草本植被生物量较养殖前恢复比分别为41.2%、3.5%、1.5%。4)T1、T2和T3各处理养鸡收益分别为7.2、14.4和28.8万元/(hm2·a)。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喀斯特山地林鸡复合系统的合理密度应控制在600只/hm2,同时划分禁牧区与轮牧区,能够提升土壤质量和保护植被多样性,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山地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李林蔚,吴攀,曹星星,杨诗笛,刘闪,廖家豪[4](2022)在《贵州威宁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时空分布及其来源辨析》文中认为为探究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的营养状况及污染物来源,以贵州威宁草海岩溶湿地为例,通过对其不同水文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分布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稳定氮同位素(δ15N)和C/N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丰水期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75%~32.71%和0.39%~2.90%,平均值分别为14.34%和1.52%;枯水期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6%~34.11%和0.18%~2.49%,平均值分别为12.46%和1.12%;丰水期TOC、TN含量略高于枯水期,这与丰水期大量降雨带来的陆源输入有关,同时在空间分布上二者在两个水文期均表现为西南和湖心区域大于东部和西北区域。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丰水期δ13C、δ15N分布范围分别在-2.55%~-1.97%和0.03%~0.37%,平均值分别为-2.23%和0.24%;枯水期δ13C、δ15N分布范围分别在-2.75%~-1.96%和0.10%~0.46%,平均值分别为-2.35%和0.30%;其中δ13C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区较西区明显偏负,说明东区污染严重,这是由于东区毗邻县城,污染物来源复杂,沉水植物遭到破坏,使得湖泊自身生产力降低。通过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物来源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质、浮游藻类及淡水水生植物,同时由于草海岩溶湿地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沉积物中有机质来自内源的贡献大于来自外源的输入。

杨瑞东,郑禄林,程伟,高军波,陈军,孙百川,张衍[5](2021)在《黔北桐梓—金沙一带发现晚二叠世煤富集稀土、锂金属元素》文中提出通过对黔北桐梓、金沙煤矿调查及取样、样品分析测试,发现桐梓、金沙煤层普遍具有稀土和锂元素高富集特征,其中稀土和锂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我国煤中稀土平均值(138μg/g)和锂平均值(31.8μg/g)(王登红,2019;代世峰等,2020),而且稀土和锂含量比我国山西、内蒙古等地富稀土、锂等煤含量还要高,黔北煤中稀土、锂等金属元素含量如此之高在全国实属罕见,而且在这些煤矿废水中发现稀土元素超富集现象,其对研究煤层中稀土元素浸出机理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所。

王兴富,曹人升,吴先亮,张珍明,黄先飞[6](2021)在《喀斯特山地废弃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文中指出为探究喀斯特山地废弃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及不同评价方法之间的差异,以贵州某废弃矿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分别检测土样中As、Cd、Cr、Cu、Pb和Zn的含量。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模糊数学评价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中6种重金属元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同评价方法皆指出Cd的污染等级较高,表明Cd是研究区土壤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及模糊数学归一化运算法进行评价,研究区土壤受多种重金属元素污染,且达到强等级综合污染水平,运用综合负荷指数法评价为无污染。不同方法之间的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具有较高的灵敏性,更适于生态环境高度异质的喀斯特山地废弃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唐波,付勇,龙克树,龙珍,王天顺,刘阳,杨颖[7](2021)在《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资源分布特征及富集机制》文中指出在广泛搜集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资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富集机制。从矿床成因类型来看,沉积型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含量最高,其次是红土型、堆积型;配分特征上,伴生稀土都具有明显的右倾特征,属于轻稀土富集型;区域分布上总体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主要含铝岩系在稀土含量与富稀岩性上存在差异,但在剖面上都具有由上到下含量逐渐增高的趋势。离子吸附、类质同象以及稀土独立矿物都可能是含铝岩系伴生稀土的存在形式,但沉积型含铝岩系中的伴生稀土由于经过了成岩作用,其离子吸附机制与中国南方现代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存在差异。相对于基岩的稀土含量与含铝岩系的矿物组成,沉积环境的酸碱度才是主导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迁移与富集的主导因素。原始铝土物质的沉积过程伴随着频繁的潜水面波动,由此引起沉积环境酸碱度的转换,而潜水面波动的频度及水位的持续性在不同含铝岩系形成过程中势必存在差异,正是这一差异影响了沉积物中稀土的活动性及迁移距离,最终形成了不同含铝岩系间稀土含量与富稀岩性的差异。

刘阳,付勇,周祖虎,葛枝华,陈蕤,龙珍,王天顺[8](2021)在《黔西北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中铌富集机制初探》文中认为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贵州西北一带的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上存在一套富铌、锆、钛、镓、稀土的多金属矿层,主要与风化壳中的黏土岩有关,不过,其中有关铌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仍有待研究。文章对黏土岩物质来源做出厘定,认为风化壳黏土岩层主要来源于高钛的峨眉山玄武岩,铌、锆、稀土等元素也继承自玄武岩。铌主要赋存于铁铝质黏土岩中(w(Nb)100×10-6~250×10-6),含矿岩层中上部铌含量高,下部低,具体表现为w(Nb)自下而上,升高—(略微)降低—(再)升高的规律,尤以铁铝质黏土岩中铌含量最高。在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事件中,铌一方面随玄武岩喷出地表,在平缓低洼的盆地地带冷凝,另一方面酸性火山灰进入大气,形成酸雨并随之降落汇聚在先期成岩的低洼地区,形成酸性环境使原岩内的铌被侵蚀残留在原地。随着火山作用停止,酸雨不再产生,沉积环境中的水体因热水循环、海侵海退和大气降水与外界物质交换,酸性逐渐被中和乃至偏碱性,铌随黏土质沉积成岩,最终在玄武岩风化壳内富集。

刘国栋,付勇,何伟,唐波,龙珍,杨颖,龙克树[9](2021)在《中国铝土岩系中伴生钪资源富集规律及富集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钪(Sc)作为新世纪的重要资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但其分布极为稀散,钪的独立矿物稀少,独立矿床几乎没有。铝土岩系中的钪资源储量巨大,本文统计了中国各铝土矿成矿带Sc数据,在对比山西(断隆)成铝区、华北陆块南缘成铝区、渝南—黔北成铝带、黔中成铝区和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数据基础上,发现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Sc含量最高,含钪铝土岩系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和二叠纪。通过对比分析A/S与钪的关系,在A/S小于2.5,钪的含量总体较高,且与A/S正相关,大于2.5后,与A/S负相关。从而得出在铝土岩系中,Sc分布在顶层的黏土岩、中部的铁质铝土矿以及底部的铁质黏土岩、铁质岩,尤其是在含铁铝土岩系中高度富集。通过对比分析铝土岩系各元素含量,发现钪与铁、铌、钒、铬元素成正相关,综合铝土岩系中其他元素的矿物表现形式,推测钪在铝土岩系中的赋存形式可能为:类质同象、离子吸附、和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本文初步探讨总结钪在铝土岩系中可能的赋存形式、时空分布规律及钪的迁移转化机制,为铝土矿中伴生钪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陈虎[10](2021)在《一株蜡样芽孢杆菌诱导矿化碳酸锰矿物及对镉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喀斯特碳酸盐岩高镉背景值下,生态环境中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环境金属离子有着密切联系,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及诱导矿化功能对环境中重金属离子迁移转化有着一定影响。通过探索锰矿化细菌诱导矿化形成碳酸锰的作用机理、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对重金属镉(Cd)的吸附作用,对认识喀斯特地区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微生物调控途径、生物成因吸附剂材料对重金属的机理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中在贵州省罗甸县喀斯特地区耕地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锰具有矿化能力的优势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H-1,研究该菌株诱导形成碳酸锰矿物的生理作用以及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对重金属镉(Cd)吸附机理。主要成果如下:1.在贵州省罗甸县打号村耕地土壤中筛选得到6株锰矿化细菌,并通过LBB法鉴定其锰矿化能力,确定6号菌株较其他菌株具有较强的矿化能力,命名为CH-1。2.CH-1菌株生长条件优化及生长曲线,在初始p H为7.0时菌体数目最高,锰矿化细菌CH-1在2-27 h处于对数生长期,27-44 h处于稳定期,随后进入衰退期。CH-1菌落形态呈圆形,表面褶皱,微微隆起,呈乳白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菌,能运动,能还原硝酸盐,不能水解淀粉,伏普和甲基红实验均为阳性。经16S r RNA分子鉴定,该菌株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同源性最高,相似性为100%,因此可初步判定为蜡样芽孢杆菌。3.使用蜡样芽孢杆菌CH-1诱导合成碳酸锰矿物,结果表明在培养至第3天时出现矿物沉淀,当培养至第20天后矿物呈刺球状;液相产物中多糖含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且p H从初始7.0升高至9.0以上。4.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对重金属镉(Cd)吸附,结果表明在吸附36 h后达到吸附平衡,在p H为7.0,吸附剂投放量为1.2 g/L时体系中吸附效果最佳,符合拟二级吸附反应动力学模型,吸附量为16.49 mg/g。吸附热力学拟合分析可知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对镉(Cd)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60.168 mg/g,并确定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的吸附类型为单层吸附。5.对比吸附前后的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表面富含较多吸附官能团,其中对镉发生吸附反应的官能团为C=O,吸附前后红外吸收峰发生微弱变化。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锰矿化细菌CH-1为锰矿化的优势菌,及其诱导形成的碳酸锰矿物对重金属镉(Cd)具有较好的螯合固持作用,对环境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好的修复价值,为研制新型吸附剂材料提供开发思路和理论科学依据。

二、试论贵州喀斯特环境工程地质的某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贵州喀斯特环境工程地质的某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高背景区镉污染稻田中低累积水稻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环境分析及水稻产量对比
    2.2 水稻不同部位的Cd含量分析
    2.3 水稻不同部位对Cd的富集特征
    2.4 水稻不同部位对Cd的转运特征
    2.5 水稻糙米Cd含量的聚类分析及其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2)贵州罗甸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资源景观特征及其保护与开发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罗甸区域地质背景
    1.1 罗甸区域地层
    1.2 地质构造
2 地质遗迹资源及评价
    (1)地质遗迹旅游类型丰富,分布集中,品级一流
    (2)地质遗迹科研价值意义重大
    (3)地质遗迹美学观赏价值高
3 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交通条件亟需改善
    (2)资源归类错位,优势资源定位不明
    (3)管理较为混乱,区内及周边环境较差
    (4)地质遗迹景观的研究亟盼深入
4 景观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
5 结语

(3)喀斯特山地不同密度林鸡复合系统对表层土壤和林下植被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野外试验设计
        1.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2.1.1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2.1.2 土壤化学性质变化
    2.2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物种数变化
    2.3 喀斯特山地林鸡复合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养殖密度林鸡复合系统对表层土壤的影响
    3.2 不同养殖密度林鸡复合系统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3.3 喀斯特山地林鸡复合经营模式构建
4 结论
    1)
    2)林下植被生物量恢复速率随养殖密度增高而降低。
    3)喀斯特山地林鸡复合经营模式最佳养殖密度为600只/hm2。

(4)贵州威宁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时空分布及其来源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1.3 样品分析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
        2.1.1 表层沉积物TOC、TN时空分布特征
        2.1.2 表层沉积物碳氮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
    2.2 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分析
    2.3 与国内其他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对比
3 结论

(5)黔北桐梓—金沙一带发现晚二叠世煤富集稀土、锂金属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结论

(6)喀斯特山地废弃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分析
    2.3 评价方法
        2.3.1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2.3.2 模糊数学分析法
        2.3.3 污染负荷指数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3.2 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3 模糊数学评价结果
    3.4 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评价
4 讨论
5 结语

(7)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资源分布特征及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铝土矿的时空分布
2 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
    2.1 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特征
    2.2 主要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含量
    2.3 不同成因类型铝土矿剖面结构及稀土分布
        2.3.1 沉积型铝土矿剖面结构及稀土分布
        2.3.2 堆积型铝土矿剖面结构及稀土变化
        2.3.3 红土型铝土矿剖面结构及稀土变化
    2.4 含铝岩系中稀土赋存状态
3 沉积环境与含铝岩系中的伴生稀土
    3.1 沉积环境与沉积型铝土矿中的伴生稀土
    3.2 沉积环境与堆积型、红土型铝土矿中的伴生稀土
4 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富集的影响因素
    4.1 基岩的稀土含量
    4.2 含铝岩系的矿物组成
    4.3 沉积环境
5 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的迁移与富集机制
6 结论

(8)黔西北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中铌富集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富铌物质与峨眉山玄武岩的继承性
    4.2 铌的富集规律
    4.3 铌的富集机制探讨
5 结论

(9)中国铝土岩系中伴生钪资源富集规律及富集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钪资源现状
2 铝土岩系中的钪
    2.1 中国铝土矿(岩)的类型和分布
    2.2 中国主要铝土矿(岩)带钪含量分布
    2.3 含钪铝土矿(岩)的形成时代、地质背景以及物源环境
        2.3.1 形成时代
        2.3.2 地质背景
        2.3.3 物质来源
        2.3.4 沉积环境
    2.4 铝土岩系不同结构层位中的钪分布特征
    2.5 铝土岩系中钪赋存形式的推测
        2.5.1 类质同象
        2.5.1.1 与含铁矿物类质同象
        2.5.1.2 与含铌矿物类质同象
        2.5.1.3 与含钒、铬矿物类质同象
        2.5.2 离子吸附形式
        2.5.2.1与含铝矿物吸附
        2.5.2.2 与含铁矿物吸附
        2.5.3 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
    2.6 钪元素的迁移富集机制、规律
3 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10)一株蜡样芽孢杆菌诱导矿化碳酸锰矿物及对镉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喀斯特地区重金属镉(Cd)污染来源
        1.1.1 土壤因素对镉的影响
        1.1.2 工业活动
        1.1.3 自然因素的影响
        1.1.4 滥用化肥
        1.1.5 污水灌溉
        1.1.6 大气污染
        1.1.7 矿产资源开采冶炼活动
    1.2 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
        1.2.1 物理修复技术
        1.2.2 化学修复技术
        1.2.3 生物修复技术
        1.2.4 复合型修复技术
    1.3 生物诱导矿化
        1.3.1 生物诱导矿化概述
        1.3.2 微生物诱导矿化形成碳酸锰沉淀
    1.4 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锰诱导矿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2.1 实验材料
        2.1.1 采样区概况
        2.1.2 土壤采集
        2.1.3 实验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1.5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锰诱导矿化细菌的筛选
        2.2.2 菌株锰诱导的能力鉴定
        2.2.3 菌株生长曲线及生长条件优化
        2.2.4 CH-1 菌株生理生化与16S r RNA序列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阳性菌株锰矿化能力鉴定
        2.3.2 锰氧化细菌CH-1 生长曲线
        2.3.3 CH-1 菌株的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酸锰矿物的生物诱导合成及表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成矿培养基
        3.2.4 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的微生物合成
        3.2.5 固相产物的测定方法
        3.2.6 液相产物的测定方法
    3.3 生物纳米碳酸锰矿物的表征及讨论分析
        3.3.1 光学显微镜跟踪鉴定及分析
        3.3.2 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形态特征及矿物元素含测定与分析
        3.3.3 生物成因矿物沉淀XRD分鉴定及分析
        3.3.4 液相体系的酸碱、多糖含量测定与分析
        3.3.5 液相体系中金属离子含量测定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成因碳酸锰矿物对Cd(II)吸附作用及表征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实验的影响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3 本章小结
    4.4 吸附剂用量用量对吸附实验的影响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3 本章小结
    4.5 吸附动力学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3 本章小结
    4.6 吸附等温线
        4.6.1 实验方法
        4.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3 本章小结
    4.7 吸附重金属Cd(II)前后生物诱导碳酸锰矿红外光谱分析
        4.7.1 引言
        4.7.2 实验方法
        4.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四、试论贵州喀斯特环境工程地质的某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质高背景区镉污染稻田中低累积水稻品种筛选[J]. 秦冉,娄飞,代良羽,王虎,周凯,何守阳,何腾兵,付天岭.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 [2]贵州罗甸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资源景观特征及其保护与开发建议[J]. 程国繁,覃庆炎,张竞翔,李章炳,路豪,马光磊,王亦凡. 贵州农机化, 2021(03)
  • [3]喀斯特山地不同密度林鸡复合系统对表层土壤和林下植被的影响研究[J]. 甘琦琳,尹新雅,赵国政,王林均,彭韬.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
  • [4]贵州威宁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时空分布及其来源辨析[J]. 李林蔚,吴攀,曹星星,杨诗笛,刘闪,廖家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2
  • [5]黔北桐梓—金沙一带发现晚二叠世煤富集稀土、锂金属元素[J]. 杨瑞东,郑禄林,程伟,高军波,陈军,孙百川,张衍. 地质论评, 2021(05)
  • [6]喀斯特山地废弃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 王兴富,曹人升,吴先亮,张珍明,黄先飞.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7]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资源分布特征及富集机制[J]. 唐波,付勇,龙克树,龙珍,王天顺,刘阳,杨颖. 地质学报, 2021(08)
  • [8]黔西北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中铌富集机制初探[J]. 刘阳,付勇,周祖虎,葛枝华,陈蕤,龙珍,王天顺. 矿床地质, 2021(04)
  • [9]中国铝土岩系中伴生钪资源富集规律及富集机制初探[J]. 刘国栋,付勇,何伟,唐波,龙珍,杨颖,龙克树. 地质论评, 2021(04)
  • [10]一株蜡样芽孢杆菌诱导矿化碳酸锰矿物及对镉的吸附研究[D]. 陈虎.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贵州岩溶环境工程地质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