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生化汤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复方生化汤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中药复方生化汤药动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露,陶心悦,胡月迪,朱洁,李泽庚[1](2021)在《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药复方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主要应用方法,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多样,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中药指纹图谱虽然可以解决中药复方药效成分复杂的问题,但是不能够有效地表征体内的活性,逐渐兴起的中药血清指纹图谱就可以为中药复方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变化情况做进一步的补充,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血中的移行成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中药体内药动学特点等,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农菲菲[2](2019)在《大黄牡丹汤药动学及对IBP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黄牡丹汤(Dahuang-mudan decoction,DMD)出自古代医学家张仲景的着作《金匮要略》,该方是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和芒硝经过煎煮熬制而成。大黄牡丹汤具有泻热祛湿和破淤消痈的功效,自东汉时期起常用于治疗湿热血瘀肠痈证。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胰腺炎等炎症性疾病。其中,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可侵犯全消化道并伴有免疫异常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难以治愈。近年来,IBD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IBD发病率逐渐上升,使得揭示IBD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机制愈发重要。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可以系统阐释复方大黄牡丹汤治疗IBD的作用机制。另外,大黄牡丹汤中化学成分众多,但并非所有的成分都是有效成分,因此,在化学物质基础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大黄牡丹汤的作用机制研究会受到限制且难以取得实际性的进展。目前,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方法诸如有效部位研究、拆方研究、指纹图谱研究、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药药动学研究和代谢组学研究等。本文的目的是在揭示大黄牡丹汤化学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对其治疗IBD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主要从药动学和代谢组学两方面着手,探讨大黄牡丹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治疗IBD的作用。1.首先,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对大黄牡丹汤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借助高分辨质谱仪所提供的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结合标准品对照,色谱保留时间和一、二级质谱等信息,从大黄牡丹汤水煮剂中鉴定和推断出63个化合物,初步揭示大黄牡丹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然后,本课题对大鼠口服大黄牡丹汤后吸收入血的成分进行鉴定,在含药血浆中鉴定出大黄牡丹汤的27个化合物。2.在此基础上,本课题选取了 5个在复方及含药血浆中浓度相对较高的代表性活性成分,研究这些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实验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芍药苷和苦杏仁苷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大鼠灌胃口服大黄牡丹汤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定的5个化合物在测定浓度区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定量方法具有足够的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分别为84.79%-100.38%和86.3%-112.2%之间,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2.09%,批内精密度均小于6.61%,结果说明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准确可靠且重现性较好,能够应用于5个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采用TNBS(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三硝基苯磺酸)/乙醇诱导建立IBD大鼠模型及大黄牡丹汤干预治疗效果的研究中,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 group)、IBD 模型组(Model group)、大黄牡丹汤组(DMD group)和美沙拉嗪组(Mesalazine group),每组8只。通过一般行为学观察、炎症细胞因子检测、血常规和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来评价大黄牡丹汤对TNBS/乙醇诱导的IBD大鼠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IBD大鼠与正常组相比,炎症状态明显。其中,白细胞数(while blood cell,WBC)、淋巴细胞数(lymphacyte,Lymph)、红细胞数(red blood cell,RBC)及中性粒细胞数(granulocyte,Gran)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的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而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病变明显,符合IBD模型大鼠诊断标准。经大黄牡丹汤治疗后,以上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回调,接近正常组大鼠,表明大黄牡丹汤具有缓解TNBS/乙醇诱导的IBD大鼠炎症症状、调节免疫反应和修复肠道组织损伤的作用。4.最后,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我们采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从血清及尿液内源性代谢小分子层面探究大黄牡丹汤治疗TNBS/乙醇诱导的IBD大鼠作用机制。基于单变量及多变量的数据统计法,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OPLS-DA)寻找大黄牡丹汤治疗IBD大鼠的潜在代谢标志物并筛选其靶标代谢途径。结果,我们在TNBS/乙醇诱导的IBD大鼠血清中发现并最终鉴定了与该模型密切相关的8个生物标志物可能与大黄牡丹汤治疗IBD大鼠作用机制相关。经相对含量差异分析,与正常组相比,TNBS/乙醇诱导的IBD大鼠的潜在代谢标志物含量异常变化,经大黄牡丹汤干预后,其潜在的代谢标志物的含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回调并接近正常组。在尿液代谢组学研究中,我们在TNBS/乙醇诱导的IBD大鼠尿液中发现并最终鉴定了 6个与该模型大鼠尿液代谢关系密切的生物标志物,大黄牡丹汤对这6个尿液代谢生物标志物有显着调节的作用。通过MetPA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潜在代谢标志物涉及的代谢途径主要有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鞘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嘌呤代谢;胆汁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本研究基于UPLC-Q/TOF-MS/MS技术,阐明了大黄牡丹汤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并揭示了大黄牡丹汤吸收入血的5个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发现大黄牡丹汤对TNBS/乙醇诱导的IBD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从代谢组学层面揭示其治疗IBD的作用机制。

余健烨[3](2017)在《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药动学和抗氧化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微透析/激光散斑成像技术与PK/PD结合进行补阳还五汤“益气行血生新”机制的研究(NO.81373973)”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课题在结合前期采用体外rBMECs、PC12细胞膜固相色谱法筛选的特异性结合成分,以及体内微透析预实验筛选的补阳还五汤中入脑的成分的基础上,开展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的药动学研究。比较不同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中有效成分在血液和脑局部的药动学过程。并在补阳还五汤药动学研究的基础上,以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为抗氧化能力的指标,评价不同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动力学过程,为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疾病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补阳还五汤益气组、活血组的制备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通过水提醇沉法分别制备补阳还五汤益气组和活血组药液,建立益气组中芒柄花素和活血组中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测定药液中有效成分芒柄花素、芍药苷的含量。2.芒柄花素、芍药苷血液和脑在体微透析方法的建立建立HPLC同时测定微透析液中芒柄花素、芍药苷的检测方法,分别采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流速不同流速(0.5,1.0,1.5,2.0 μL/min)、温度(25,30,37,42℃)、药物浓度等因素对芒柄花素、芍药苷血液及脑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影响,并考察血液探针和脑探针体内回收率的稳定性。3.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液和脑局部药动学研究建立LC-MS/MS同时测定透析液中芒柄花素、芍药苷的检测方法,采用微透析法分别进行低、中、高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在MCAO大鼠血液和脑局部药动学的研究。4.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的抗氧化动力学研究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损伤大鼠模型,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为抗氧化能力的指标,比较低、中、高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的药效学指标变化。对补阳还五汤中芒柄花素和芍药苷在MCAO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与补阳还五汤抗氧化作用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补阳还五汤益气组、活血组的制备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通过水提醇沉法分别制备了实验用补阳还五汤益气组和活血组注射液,三批样品中芒柄花素在补阳还五汤益气方中的含量为:16.53~17.49μg/g;三批样品中芍药苷在补阳还五汤活血方中的含量为:4.44~4.77mg/g。2.芒柄花素、芍药苷血液和脑在体微透析方法的建立芒柄花素,芍血液和脑探针体外回收率随着流速增加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与药物浓度无关。当流速为1.5 μL/min时,芒柄花素血液和脑探针RR分别为(29.1±0.61)%和(29.8士1.1)%,芍药苷血液和脑探针RR分别为(41.9±2.4)%和(42.1±0.85)%,探针的体内回收率能在10 h内保持相对稳定,能满足分析的要求。3.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液和脑局部药动学研究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中,芒柄花素的LLOQ为3.13 ng/mL,线性范围为:3.13~626 ng/mL;芍药苷的LLOQ为17.88 ng/mL,线性范围为:17.88~1788 ng/mL。股静脉注射给药后,补阳还五汤不同给药组中芒柄花素和芍药苷血液药动学过程符合一房室模型模型。高剂量益气组芍药苷药动学参数t1/2blood、MRTblood和MRTbrain延长,在脑组织中的达峰时间加快Tmax(58±6.71 min降至43±4.47 min),并显着增加芍药苷在脑组织中的最大浓度Cmax。中、高剂量益气组芍药苷的AUCbrain显着大于低剂量益气组的AUCbrain,其中高剂量益气组芍药苷的脑靶向效率与低剂量益气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的抗氧化动力学研究造模前大鼠空白血浆中SOD活性为(259.55.±9.37)U/mL,LDH活性为(3636.26±146.09)U/L。模型组大鼠缺血再灌注时血浆中SOD活性显着降低,为(175.58±6.19)U/mL,LDH 活性显着升高,为(5810.54±114.40)U/mL。MCAO大鼠股静脉注射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后,血浆中SOD活性均增大,LDH活性均降低,相关系数中RSOD较小,且RLDH>RsOD。高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体内抗氧化能力较强,其体内抗氧化作用与血浆中芒柄花素、芍药苷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可能与其体内抗氧化作用有关,除了芒柄花素和芍药苷外,其他成分也可能发挥了体内抗氧化的作用。增加益气组黄芪的剂量能提高其体内抗氧化的能力,增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高剂量黄芪能延长有效成分在体内和脑组织中的滞留有关。

郭海燕[4](2016)在《五倍子及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和南方鲇的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治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作用与效益,越来越受到水产工作者的重视,逐渐成为水产药物研究的热点。它们以取自天然、毒副作用小、无药物残留和抗药性、对健康无害、高效安全等优点,不但可以解决抗生素等化学合成药物引发的病原菌抗药性、残留超标、养殖环境污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同时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需求,完全符合目前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和生产绿色水产品的疾病防治原则,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倍子(Galla chinensis,GC)是我国水产养殖常用的中药,具有显着的抑菌杀菌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水产动物的水霉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气单胞菌病、假单胞菌病、粘细菌病、白皮病以及疖疮病等疾病。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是五倍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较为肯定的抗氧化、抗病毒、抑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也常被用作饲料添加剂。本论文根据五倍子及没食子酸的作用和结构特点,以两种生活习性和食性完全不同的名特优养殖鱼类——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为对象,分别用在体和离体的方法开展了它们对两种鱼的药理学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25±0.5)℃水温条件下以GC的有效成分GA 20 mg/kg鱼体质量单剂量口灌GC醇提液后,以GA为目标药物研究GC在中华倒刺鲃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药物浓度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20:76:4(v/v/v),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73 nm,此条件下GA的平均回收率为92%–115%,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范围为0.2–6.71,符合药动学方法学的要求。药动学数据用房室模型和非房室模型法同时分析,血液中的药动学数据可以用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描述,药物在中华倒刺鲃体内血液、肝脏和肾脏均在1 h时达到最大药物峰,最大药物浓度(Cmax)值分别是:9.1656,76.2143和85.8602μg/ml或μg/g,其吸收、分布和消除半衰期分别是:0.523,1.054和10.501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77.3967,402.1059和258.0476μgh/ml或者μgh/g;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是19.3091,25.935和6.4803h。(2)在(25±0.5)°c水温条件下以gc的有效成分ga20mg/kg鱼体质量单剂量口灌gc醇提液后,考察中华倒刺鲃体内的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取样时间分别是给药后1h、12h、24h和48h,分别称为1h组、12h组、24h组和48h组,另取未给药实验鱼为对照(称为对照组),其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等血液生理指标,钠(na+)、钾(k+)、钙(ca2+)、镁(mg2+)、氯(c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尿素(urea)、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等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随着给药后时间的延长,生理指标方面: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质量浓度降低,白细胞数升高;生化指标方面:血糖、尿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先升后降,蛋白质(包括总蛋白和球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略降,其他生化指标相对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27±0.5)oc时用南方鲇亚成体血液制备1%红细胞悬液,体外研究0,5,10,20,40和80mg/lga在不同时间对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检测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酶(gpx)和戊二醛(mda,脂类过氧化产物)且观察红细胞相应的溶血和表面形貌的变化,同时还检测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相应指标以做对比,并以此对两种药物进行药物评价。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ga对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与药物作用的时间和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ga在0–80mg/l浓度范围内,与4h组相比,同一浓度24h组的溶血od值变大,sod,cat和gpx等抗氧化酶略有降低,mda值略有增大;而除4h组溶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4h组溶血od先降后升外,无论是4h组还是24h组三种抗氧化酶均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mda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且24h浓度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反映在表面形貌上4h组除80mg/l浓度组可以看到少数红细胞表面略有皱缩变形,其它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24h组5,10,20mg/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均无显着变化,40和80mg/l浓度组红细胞表面损伤逐渐明显。第二部分选择ga和nflx对红细胞溶血均没有显着差异的4h时进行两种药物对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影响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nflx对南方鲇红细胞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sod和gpx活性5mg/l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0-80mg/l时显着降低(p<0.05);cat活性5和20mg/l时显着升高,40mg/l时cat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化,80mg/l显着降低(p<0.05)。mda水平除5mg/l与对照组无差异,其它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p<0.05)。除5mg/l时没有明显损伤外,随着浓度增大,红细胞表面开始皱缩,边缘开始有缺口,80mg/l时损伤最为严重。(4)(27±0.5)°c时用200μmol/l过氧化氢(h2o2)诱导南方鲇幼鱼红细胞的过氧化损伤模型来进一步探讨ga的保护作用机制。根据溶血实验的结果选择10,25和50mg/lga浓度孵育24 h来研究GA对H2O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以不加H2O2和GA的溶液为空白组,只加H2O2不加GA液为对照组,各GA浓度组的活性氧(ROS)均有所下降,25 mg/L时ROS为最低;各浓度的SOD、CAT和GPx活性比对照组有显着升高(p<0.05),各给药组SOD活性与空白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10 mg/L浓度组CAT活性与空白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5和50 mg/L浓度组CAT活性显着大于空白组;25 mg/L浓度组GPx活性显着大于其它各浓度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MDA含量比其它各组显着增大(p<0.05),10 mg/L浓度组与空白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5和50 mg/L组比空白组显着变小(p<0.05)。就DNA水平而言,只有在对照组中才有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的细胞存在,其它各组细胞均属无损伤细胞和轻度损伤细胞,10-50 mg/L浓度组的无损伤细胞高于空白组,更高于对照组,且10-50 mg/L浓度组的OTM明显的要小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主要研究结论:(1)单次口灌GC醇提液在中华倒刺鲃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在血液、肝脏和肾脏中浓度较高,能很好的发挥药效,并且药物在体内消除很快,不会在体内蓄积造成不良影响。(2)单次口灌GC醇提液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药物的代谢,体内药物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影响亦逐渐消除。也可因此说单次给药剂量不能过大。(3)一定浓度范围内(0–80 mg/L),GA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是双向的,与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也就是说GA既有抗氧化性又有促氧化性。同样温度、浓度范围内NFLX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没有明显的抗氧化性。(4)引入了红细胞氧化损伤的概念进行药物评价。根据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变化可进行药物评价。依据GA和NFLX的抗氧化对比实验并结合之前两种药物对水产动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的研究,推荐GA在合适的给药剂量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水产动物药物。(5)鱼病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非常严重难以救治,本实验中药物作用4 h时红细胞溶血尚未有显着,但是其抗氧化指标和表面形貌已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因此红细胞氧化损伤概念的引入还有利于鱼病的提前检出。(6)GA对低浓度H2O2诱导南方鲇红细胞的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以从活性氧(ROS)、抗氧化酶、脂类氧化和DNA等方面修复,其保护作用的效果也与GA浓度相关。

李雪溦,张红阳,朱继孝[5](2015)在《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药复方成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外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作用机制日益明确。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对其中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总结。

李欣[6](2015)在《基于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芍药甘草汤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诱发的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芍药甘草汤血中移行成分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阐明芍药甘草汤主要血中移行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从整体上揭示方剂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血中主要移行成分的体内动态变化过程,为深入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腹腔注射缩宫素诱导大鼠痛经模型,通过生化指标检测、扭体观察和体重的实时监测,对痛经模型进行评价。大鼠痛经模型制备成功后,于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上对芍药甘草汤血中移行成分经时变化行为较好的四种成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利用UPLC-MS技术,采用 1.7 μm粒径的C18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加0.1%甲酸为流动相,采用串联质谱对多个目标成分同时进行扫描测定,所得药-时浓度数据采用WinNonlin 6.1药动学软件按非房室模型进行处理。结果1.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制备与评价复制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诱导的大鼠痛经模型,造模第15天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缩宫素半小时内的扭体率与对照组相比为100%,并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ET、E2、PGF2a、PGE2含量明显增高,NO、β-EP、P含量明显降低,空白组和对照组大鼠在模型复制期间体重缓慢升高,而模型组大鼠在第6天检测时体重呈下降趋势,表明雌激素对大鼠的状态有影响。证明了通过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和缩宫素诱发的大鼠扭体痛经模型制备成功,即在后续实验中可以运用此方法复制大鼠痛经模型。2.基于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芍药甘草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基于原发性痛经模型,优选出具有较好体内行为特性的甘草苷、异甘草素、没食子酸和芒柄花黄素作为芍药甘草汤主要血中移行成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四种成分的Tmax在60-90min之间,表明其整体吸收迅速,从Cmax可以看出芍药甘草汤血中主要移行成分最大吸收浓度依次是:芒柄花黄素>没食子酸>异甘草素>甘草苷。其中芒柄花黄素的浓度远远高于其他成分Cmax为0.81μg/ml,没食子酸和异甘草素浓度相近为0.29μg/ml和0.11 μg/ml,甘草苷浓度最低为0.04 μg/ml。同时在检测时间内进入体循环的药AUC0-t大小依次是没食子酸>异甘草素>芒柄花黄素>甘草苷。四种化合物的MRT 2.4-10h,体内滞留较长有利于药效的发挥,整体结果表明,四种成分具有吸收迅速,AUC较大,消除慢等特点,阐明了基于原发性痛经模型的芍药甘草汤血中移行成的药动学特征。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并优选出评价指标。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诱导大鼠痛经模型,通过直观的行为学分析得到与空白组相比痛经模型大鼠扭体率为100%,且体重在模型建立期间维持不变,以及传统的生化指标检测等,对建立的痛经模型进行评价,证明了通过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联合缩宫素诱发的大鼠扭体为痛经模型制备已成功。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内四种主要血中移行成分没食子酸、甘草苷、异甘草素、芒柄花黄素具有吸收入血快、AUC较大、消除慢等药动学特征,并能快速广泛地分布于各个组织中,而迅速发挥药效。从整体上揭示方剂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主要血中移行成分体内动态变化,体现复方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体内过程。为中药复方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药效物质基础的体内过程规律研究提供依据。

向旭[7](2014)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在指标性成分、有效成分、药效学、药动学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可尝试将将一些新型技术运用到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中使中药药动学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拓展,为中药药动学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毛莹[8](2014)在《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及其质量评价体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本论文以经方“葛根芩连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及其研究模式,研究与“葛根芩连汤”功能主治相对应的药效组分;并以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为指标,研究和探讨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2研究内容与方法2.1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研究本研究选择与葛根芩连汤传统经方记载一致,具有代表性的道地产区药材,对其品种进行鉴定后,按传统经方记载的加工炮制方法制成葛根芩连汤配伍饮片,再按照经典方剂葛根芩连汤饮片配伍比例(8:3:3:2)及传统水煎煮法进行葛根芩连汤供试品的制备。本研究选择传统制剂中实际存在、而且在单味药中研究较成熟和有相关药理作用(与复方功能主治相关)的14种化合物作为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分析的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药效组分,研究各药效组分的含量和比例关系。将初步确定的药效组分,选择与葛根芩连汤功能相对应的经典药理学验证实验,以及在前期研究证实并在大量相关研究中建议使用的与主治相对应的实验,对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与葛根芩连汤功能主治相一致的药效组分。2.2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对研究确定的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分别以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为研究指标,进行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最终初步建立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3研究结果3.1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研究3.1.1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分析葛根芩连汤中的14种药效组分,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甘草酸铵、甘草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6737±0.017、0.1533±0.004、0.0473±0.003、0.4480±0.026、0.0916±0.003、0.0123±0.003、0.0067±0.0、0.0955±0.004、0.0343±0.004、0.0438±0.001、0.0360±0.002、0.0483±0.003、0.1103±0.005、0.1580±0.004。3.1.2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药理学辅助验证试验3.1.2.1与功能相关的实验(1)解热试验葛根芩连汤及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解热强度为:阿司匹林(0.14g/kg)>药效组分2(0.125g/kg)>药效组分 1(0.120g/kg)>葛根芩连汤(4.320g/kg)。(2)抗炎试验①对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组分2(致炎后6h与致炎前的差值为0.34±0.24cm)较组分1(致炎后6h与致炎前的差值为0.35±0.44cm)有较好的抑制大鼠足趾肿胀的效果,与葛根芩连汤(致炎后6h与致炎前的差值为0.33±0.26cm)有较相似的用药效果。②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的影响 组分2(27.89%)的抑制肿胀效果要优于组分1(25.55%)组及葛根芩连汤组(26.78%)。(3)镇痛试验①热板法所致小鼠痛阈值的影响 葛根芩连汤组(给药后60min后痛阈为27.5±3.4s)具有较好的延长小鼠痛阈的效果,并且优于组分2组(给药后60min后痛阈为27.2±4.1s)及组分1组(给药后60min后痛阈为27.1±3.1s)。②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组分2镇痛百分率(43.89%)优于葛根芩连汤组(42.47%)及组分1组(41.62%)。(4)免疫调节试验组分2(刚果红量为6.04±0.34μg/mL)的用药效果要优于组分1组(刚果红量为6.14±0.54μg/mL)及葛根芩连汤组(刚果红量为6.54±0.37μg/mL)。(5)胃肠运动功能试验药效组分的止泻效果要优于葛根芩连汤(胃内残留率为45.12±6.31%),其中,组分2(胃内残留率为46.01±427%)的药用效果最佳。(6)对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止泻作用组分2的用药效果(腹泻指数0.62±0.10)要优于组分1(腹泻指数0.63±0.10)及葛根芩连汤(腹泻指数0.64±0.06)。3.1.2.2与主治相关的实验(1)抑菌试验药效组分2(大肠埃希菌的MIC为5mg/ml;MBC为5mg/ml,痢疾志贺杆菌的MIC为2.5 mg/ml;MBC为2.5 mg/ml)的抑菌效果最好,且药用效果优于葛根芩连汤和药效组分1(大肠埃希菌的MIC为5mg/ml;MBC为1 Omg/ml,痢疾志贺杆菌的MIC为5mg/ml;MBC 为 5mg/ml)。3.2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3.2.1有效性指标研究(1)标示量根据对葛根芩连汤中14种药效组分分析,可得到葛根芩连汤中所含药效组分的标示量分别为(%):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甘草酸铵、甘草苷:1.6737±0.017、0.1533±0.004、0.0473±0.003、0.4480±0.026、0.0916±0.003、0.0123±0.003、0.0067±0.0、0.0955±0.004、0.0343±0.004、0.0438±0.001、0.0360±0.002、0.0483±0.003、0.1103±0.005、0.1580±0.004。(2)抑菌生物效价在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药效组分相对于葛根芩连汤的生物效价为269.15,药效组分相对于亚胺培南的生物效价为13.65。在抑制痢疾志贺杆菌上,药效组分相对于葛根芩连汤的生物效价为128.82,药效组分相对于亚胺培南的生物效价为6.58。3.2.2安全性指标研究(1)急性毒性试验实验结果为,回归方程:Y(Probit)=-35.176+8.7396Log(D),LD50 为 10.590 g·kg-1·d-1,95%可信限为9.1296-12.330g·kg-1·d-1。(2)长期毒性试验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对给药组和恢复组大鼠的长期毒性指标(体重、摄食量、摄水量、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影响。用药后高剂量组(药效组分日服用量35.75g)仅肝脏组织有轻微的脂肪样病变,停药20d后,高剂量组肝脏组织恢复正常,可亦未见迟发性不良反应。3.2.3稳定性指标研究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加速稳定性试验表明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采用棕色玻璃瓶进行密封包装,温度在40℃±2℃、相对湿度为75%±5%条件下连续贮存6个月质量较稳定。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长期稳定性试验表明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采用棕色玻璃瓶进行密封包装,贮存温度在25℃±2℃,相对湿度为60%±10%的条件下,连续进行贮存12个月,质量较稳定。4结论4.1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研究通过本研究可知与葛根芩连汤功能主治相一致的14种药效组分为,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甘草酸铵-甘草苷,各药效组分比例范围为249±3.0:23±0.6:7±0.6:67±3.0:14±3.0:2±0.0:1 ±0.0:14±0.6:5±0.6:7±0.6:5±0.6:7±0.6:16±0.6:23 ± 0.6。4.2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4.2.1有效性指标葛根芩连汤中所含14种药效组分标示量为1.43±0.038 g。抑菌生物效价表明,在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1g药效组分所产生的生物效价相当于269.15g的复方药材;在抑制痢疾志贺杆菌上,1g药效组分所产生的生物效价相当于128.82g的复方药材。4.2.2安全性指标药效组分在相当于葛根芩连汤25倍临床用量(药效组分日服用量35.75g)时,仅肝脏组织有轻微的脂肪样病变,停药20d后,肝脏组织恢复正常,亦未见迟发性不良反应。4.2.3稳定性指标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采用棕色玻璃瓶密封包装,在遮光、密封、阴凉干燥条件下贮存12个月稳定性良好。4.3对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标准的建议根据以上研究,对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建议如下:葛根芩连汤中所含药效组分的标示量为:1.43±0.038 g;在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1g药效组分相对于葛根芩连汤的生物效价为269.15,在抑制痢疾志贺杆菌上,1g药效组分相对于葛根芩连汤的生物效价为128.82;建议药效组分日服用量为0.37-1.43g,一个疗程3天;药效组分可在棕色玻璃瓶密封包装、遮光贮存,有效期暂定为2年。5创新点5.1确定了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药效组分药效组分为: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甘草酸铵-甘草苷,比例为:249±3.0:23±0.6:7±0.6:67±3.0:14±3.0:2±0.0:1±0.0:14±0.6:5±0.6:7±0.6:5±0.6:7±0.6:16±0.6:23±0.6。5.2建立了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指标5.2.1有效性指标葛根芩连汤中所含药效组分的标示量为1.43±0.038 g。在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1g药效组分所产生的生物效价相当于269.15g的复方药材;在抑制痢疾志贺杆菌上,1g药效组分所产生的生物效价相当于128.82g的复方药材。5.2.2安全性指标药效组分在相当于葛根芩连汤25倍临床用量时,仅肝脏组织有轻微的脂肪样病变,停药后,肝脏组织恢复正常,亦未见迟发性不良反应。5.2.3稳定性指标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采用棕色玻璃瓶密封包装,在遮光、密封、阴凉干燥条件下贮存12个月稳定性良好。根据药典规定,可以暂定药效组分的有效期为2年。

黄慧梅,柳润辉[9](2014)在《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的研读,综述了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及不断涌现的一些新学说和新方法,讨论了目前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难点及热点,阐明了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性。

周静[10](2013)在《黄连解毒汤及组方药对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整合药动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作用广泛,研究中药复方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等。黄连解毒汤在传统中医药两千年的临床上应用非常丰富,涉及多种疾病,对于脑缺血的治疗运用尤为广泛,临床研究背景成熟。本论文以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为研究对象,进行其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并辅以抗氧化自由基药效学研究,为临床上黄连解毒汤治疗脑缺血相关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提供指导。目的:比较研究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探讨药物在复方中的作用;对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中的指标成分进行分类整合,探讨黄连解毒汤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中的指标成分进行综合整合,进行各组药物抗自由基氧化药效学研究,建立浓度-时间-效应曲线,初步以药效结果验证药代动力学结果。内容:1.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水提液体系体外含量的对比研究;2.比较研究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桅子中主要成分在脑缺血大鼠药代动力学特征,同时进行灌胃给药后,脑缺血和正常状态下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比较;3.对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中的成分进行分类整合比较研究;4.采集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桅子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抗自由基氧化药效学数据,结合药物在脑缺血大鼠体内全部指标的整合药动学,建立血药浓度-时间-效应曲线。方法:1.制备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水提物干燥粉末,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给药后在规定的不同时间点取血。2.建立血浆中桅子酸、栀子苷、黄芩苷、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芩素的含量HPLC检测方法;考察病理状态和正常状态下不同组别药物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规律;3.采用曲线下面积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方法对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中成分环烯醚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分类整合,研究药物在黄连解毒汤全方中的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4.进行抗自由基氧化药效动力学研究,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SOD、MDA值;结合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全部指标成分的整合药动学,建立血药浓度-时间-效应曲线;比较不同组别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加以药效学初步验证。结果与结论:在体外含量测定研究中发现,黄连-栀子组的栀子酸、栀子苷含量分别为1.948、11.478 mg/g比全方中的含量2.188、13.322 mg/g低;黄连-黄芩组的黄芩苷、黄芩素的含量分别为13.677、1.400 mg/g比全方中的含量17.514,1.945 mg/g低;黄连-黄柏组中的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的含量分别为1.498、1.288、8.586 mg/g比在全方中含量3.646、3.773、22.681 mg/g,黄连-黄芩中含量 2.645、2.716、10.506 mg/g,黄连-栀子中含量 2.965、3.201、17.984 mg/g均低。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1)灌胃给药后,相对于正常组,脑缺血大鼠对于各主要成分的吸收均比较好,表现在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大等药动学参数上;2)将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中主要成分按大类整合后发现,黄连-黄芩和黄连解毒汤的黄酮类整合药时曲线相似度高,药动参数相近,黄连-黄芩的药动参数AUC(0-t)、AUC(0-∞)、Tmax、Cmax 分别为 39.06 mg/L*h、45.47mg/L*h、0.63 h、2.26 mg/L,黄连解毒汤的药动参数 AUC(0-t)、AUC(0-∞)Tmax、Cmax分别为 47.09 mg/L*h、53.26 mg/L*h、0.5 h、3.65 mg/L;黄连-栀子和黄连解毒汤的环烯醚萜类整合药时曲线相似度高,药动学参数相近,黄连-栀子的药动学参数AUC(0-t)、AUC(0-∞)、Tmax、Cmax分别为85.67 mg/L*h、127.66 mg/L*h、0.54 h、8.21 mg/L,黄连解毒汤的药动参数 AUC(0-t)、AUC(0-∞)、Tmax、Cmax分别为 145.46 mg/L*h、217.03 mg/L*h、0.417 h、10.17 mg/L;而生物碱类成分整合后,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无论药时曲线和药动参数均与黄连解毒汤全方相去甚远。抗自由基氧化药效动力学研究结果,脑缺血造成大鼠体内发生缺氧损伤,灌胃给药后,各组大鼠72h内SOD含量上升、MDA水平显着降低,表明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均能够改善由于缺血损伤引起的缺氧抵抗,黄连解毒汤全方对SOD含量的回升以及MDA水平的降低的效果最好,黄连-栀子组次之;将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全部指标成分进行药动学整合,结合药效动力学结果后,SOD曲线图显示出来的一定的量效关系,MDA曲线图显示出来的量效关系不大。本实验对黄连解毒汤和组方药对黄连-黄芩、黄连-黄柏,黄连-栀子进行整合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性初步研究。实验加以初步的药效学验证各组药物的多效应指标成分的整合药动学,为指导黄连解毒汤临床合理用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奠定基础。

二、中药复方生化汤药动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复方生化汤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的建立的理论基础
2 中药血清指纹图谱建立的方法
3 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的应用
    3.1 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血中的移行成分
    3.2 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3.3 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体内药动学的特点
    3.4 联合微透析的应用
4 展望

(2)大黄牡丹汤药动学及对IBP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第一节 大黄牡丹汤研究进展
        1.1 大黄牡丹汤来源及方解
        1.2 大黄牡丹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1.3 大黄牡丹汤的药理作用
        1.4 大黄牡丹汤组成药味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炎症性肠病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1. 有效部位研究
        2. 拆方研究
        3. 指纹图谱研究
        4. 血清药物化学法
        5. 药代动力学研究
        6. 代谢组学
    第四节 LC-MS/MS技术在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的应用
    第五节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黄牡丹汤中主要成分的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药与试剂
        2.1.3 药材
    2.2 实验动物
    2.3 方法
        2.3.1 色谱和质谱条件
        2.3.2 样品的制备
        2.3.3 实验动物分组
        2.3.4 生物样品的采集
        2.3.5 生物样品的处理
    2.4 结果
        2.4.1 大黄牡丹汤中主要成分的定性分析
        2.4.2 大黄牡丹汤中主要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分析
        2.4.3 血浆的UPLC-Q/TOF-MS/MS分析
    2.5 讨论
        2.5.1 液相和质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2.5.2 大黄牡丹汤样品及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2.5.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第三章 大黄牡丹汤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血浆药代动力学
    3.1 仪器与试药
    3.2 实验动物
    3.3 方法
        3.3.1 色谱与质谱条件
        3.3.2 大黄牡丹汤制备
        3.3.3 给药与血样采集
    3.4 对照品和内标溶液的制备
        3.4.1 混合对照品工作液的制备
        3.4.2 内标溶液的制备
        3.4.3 血浆样品的处理
    3.5 结果
        3.5.1 方法学考察
        3.5.2 专属性实验
        3.5.3 标准曲线和最低定量限
        3.5.4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
        3.5.5 精确度和准确度
        3.5.6 稳定性考察
    3.6 药动学研究
    3.7 讨论
        3.7.1 液相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和选择
        3.7.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3.7.3 待测成分的选择
        3.7.4 药代动力学结果
第四章 大黄牡丹汤对IBD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2 实验动物
    4.3 方法
        4.3.1 复方大黄牡丹汤的制备
        4.3.2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的制备
        4.3.3 阳性药(美沙拉嗪片)药液的制备
        4.3.4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4.3.5 大黄牡丹汤对TNBS/乙醇诱导的IBD大鼠的治疗作用
    4.4 结果
        4.4.1 体重的变化
        4.4.2 疾病活动指数
        4.4.3 外周血血液细胞数目变化
        4.4.4 细胞因子变化
        4.4.5 结肠组织病理的变化
    4.5 讨论
第五章 大黄牡丹汤对IBD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5.1 仪器与试药
    5.2 实验动物
    5.3 方法
        5.3.1 复方大黄牡丹汤的制备
        5.3.2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的制备
        5.3.3 阳性药(美沙拉嗪片)药液的制备
        5.3.4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5.3.5 样品采集
        5.3.6 UPLC-Q/TOF-MS/MS检测样品的制备
        5.3.7 UPLC-Q/TOF-MS/MS检测条件
        5.3.8 方法重复性考察
        5.3.9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与处理
        5.3.10 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及代谢路径分析
    5.4 结果
        5.4.1 大鼠血清及尿液代谢轮廓比较分析
        5.4.2 代谢组学数据模式识别判别分析
        5.4.3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鉴定
        5.4.4 潜在代谢标志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5.4.5 不同组的血清和尿液潜在代谢标志物的含量差异
        5.4.6 大黄牡丹汤治疗TNBS/乙醇诱导的IBD大鼠代谢路径分析
    5.5 讨论
        5.5.1 氨基酸代谢
        5.5.2 脂质代谢
        5.5.3 嘌呤代谢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3)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药动学和抗氧化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补阳还五汤研究综述
        (一) 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中风及其后遗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二)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三) 补阳还五汤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四) 补阳还五汤拆方研究进展
        (五) 小结
    二、微透析技术研究综述
        (一) 微透析技术用于体内药动学研究进展
        (二) 微透析技术用于局部药动学研究进展
        (三) 微透析技术用于清醒状态下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四) 小结
    三、中药药动学与抗氧化动力学结合研究综述
        (一) 中药单体药动学与抗氧化动力学结合研究进展
        (二) 中药复方药动学与抗氧化动力学结合研究进展
        (三) 小结
    四、课题特色与创新点
    五、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补阳还五汤的制备与含量测定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
        (二) 试剂
        (三) 药材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实验用补阳还五汤益气组注射液中芒柄花素的含量测定
        (二) 实验用补阳还五汤活血组注射液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章 血液和脑局部在体微透析分析方法的建立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
        (二) 试剂
        (三) 实验动物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微透析液中芒柄花素、芍药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二) 微透析实验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四章 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液及脑局部的药动学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
        (二) 试剂
        (三) 药材
        (四) 实验动物
        (五) 溶液的配制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建立UPLC-MS/MS同时测定透析液中芒柄花素、芍药苷的含量
        (二) 微透析进行补阳还五汤在MCAO大鼠血液及脑局部药动学研究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五章 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体内抗氧化动力学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
        (二) 试剂
        (三) 药材
        (四) 实验动物
        (五) 实验用补阳还五汤注射液的制备
    二、方法与结果
        (一) 补阳还五汤在MCAO大鼠体内抗氧化动力学研究
    三、讨论
    四、小结
结语
    一、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
    二、本文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五倍子及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和南方鲇的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的特性及作用机理
        1.1.1 中药的有效成分
        1.1.2 中药的作用特点
        1.1.3 中药的作用机理
    1.2 中药在水产养殖上的作用
        1.2.1 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1.2.2 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力
        1.2.3 提高水产动物的产量和质量
        1.2.4 改善饲料的品质
        1.2.5 中药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1.3 水产动物中药药理学研究现状
        1.3.1 中药对水产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1.3.2 中药对水产动物药效学研究现状
        1.3.3 中药对水产动物的抗氧化研究
    1.4 实验药物——五倍子和没食子酸
        1.4.1 五倍子
        1.4.2 没食子酸
    1.5 实验对象
        1.5.1 中华倒刺鲃
        1.5.2 南方鲇
    1.6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2章 五倍子在中华倒刺鲃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鱼
        2.1.2 试剂和药品
        2.1.3 仪器
        2.1.4 药液制备
        2.1.5 给药方法及取样
        2.1.6 样品处理及浓度测定
        2.1.7 标准曲线及组织标准曲线的制备
        2.1.8 回收率和精密度
        2.1.9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没食子酸的色谱行为
        2.2.2 标准曲线和相关性
        2.2.3 回收率和日内、日间精密度
        2.2.4 五倍子中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体内的药动学
    2.3 讨论
        2.3.1 实验方法的确定
        2.3.2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评价
        2.3.3 没食子酸的药动学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五倍子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鱼来源
        3.1.2 药品与仪器
        3.1.3 药液制备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3.2.2 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五倍子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3.3.2 五倍子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中药多次给药对水产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没食子酸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来源和驯养
        4.1.2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4.1.3 化学试剂和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GA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4.2.2 GA和NFLX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的比较研究
    4.3 讨论
        4.3.1 GA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4.3.2 NFLX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没食子酸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鱼的来源和驯养
        5.1.2 实验用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5.1.3 化学试剂和仪器
        5.1.4 实验方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红细胞溶血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浓度范围的确定
        5.2.2 红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测定
        5.2.3 红细胞内SOD、CAT和GPx等抗氧化酶的测定
        5.2.4 红细胞内脂质氧化损伤的测定
        5.2.5 红细胞内DNA损伤的测定
    5.3 讨论
        5.3.1 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5.3.2 GA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溶血的影响
        5.3.3 GA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ROS、抗氧化系统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5.3.4 GA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目录
    参加项目研究
    参加学术会议

(5)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点
2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思路
3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4小结

(6)基于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芍药甘草汤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医文献对芍药的研究
    1.2 中医文献对甘草的研究
    1.3 中医文献对芍药甘草汤配伍组成的研究
    1.4 芍药甘草汤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概况
        1.4.1 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1.4.2 芍药甘草汤的药理作用
        1.4.3 芍药甘草汤的现代应用
    1.5 药代动力学简介
        1.5.1 药动学相关参数及意义
        1.5.2 药代动力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6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概况
        1.6.1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1.6.2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1.7 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
    1.8 小结
    1.9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2.1 实验材料
    2.2 痛经模型的制备
        2.2.1 实验分组及造模方法
        2.2.2 血清及组织样品采集
    2.3 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评价
        2.3.1 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评价
        2.3.2 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体重监测
        2.3.3 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液内源性成分分析
        2.3.4 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生化指标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变化
        2.4.2 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重变化
        2.4.3 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液内源性成分分析
        2.4.4 临床生化指标评价结果与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芍药甘草汤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芍药甘草汤血中主要移行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2.1 分析条件
        3.2.2 给药样品制备
        3.2.3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4 方法学考察
    3.3 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药动学研究
        3.3.1 样品测定
        3.3.2 药动学参数计算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分析方法的优化
        3.4.2 血清样品制备方法的选择
        3.4.3 方法学考察
        3.4.5 药动学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综合结论
    1 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 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 基于原发性痛经模型的血中移行成分药动学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阶段
2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3 单味中药的药动学研究
    3.1 单味中药指标性成分的研究
    3.2 同一种有效成分的不同研究方法
4 复方中药的研究
    4.1 中药复方中某一有效成分的研究
    4.2 复方配伍的药动学研究
    4.3 中西药配伍对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影响

(8)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及其质量评价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质量标准发展现状
    2. 中药复方研究概况
    3. 葛根芩连汤各配伍药材研究概况
    4. 葛根芩连汤研究现状
    5. 本课题组对葛根芩连汤及其配伍饮片药效组分的前期研究情况
前言
研究总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研究
    第一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分析
    第三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组合药理学辅助验证试验
        (一) 与功能相关的实验
        1. 解热试验
        2. 抗炎试验
        3. 镇痛试验
        4. 免疫调节试验
        5. 胃肠运动功能试验
        6. 对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止泻作用
        (二) 与主治相关的实验
        1. 抑菌试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有效性指标研究
        1. 标示量
        2. 生物效价
    第三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安全性指标研究
        1. 急性毒性实验
        2. 长期毒性实验
    第四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稳定性指标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10)黄连解毒汤及组方药对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整合药动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黄连解毒汤中药对的应用研究
    2. 中药复方的药动-药效学研究
        2.1 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
        2.2 中药复方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2.3 中药复方的药效学研究
    3. 整合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4. 思考与展望
第二章 黄连解毒汤及组方药对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及讨论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3.2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黄连解毒汤及组方药对在脑缺血和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一) 血浆中主要成分检测的方法学考察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溶液配制
        2.3 血浆样品的处理
        2.4 方法学建立与考证
        3. 讨论
    (二) 黄连解毒汤及组方药对中主要成分在脑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病理模型的制备
        2.2 灌胃药液的配制
        2.3 血浆样品的采集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黄连解毒汤和黄连-栀子药对中栀子酸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3.2 黄连解毒汤和黄连-栀子药对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3.3 黄连解毒汤和黄连-黄芩药对中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3.4 黄连解毒汤和组分药对中黄连碱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3.5 黄连解毒汤和组分药对中巴马汀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3.6 黄连解毒汤和组分药对中小檗碱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3.7 黄连解毒汤和黄连-黄芩药对中黄芩素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4. 讨论
第四章 黄连解毒汤及组方药对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多效应成分整合药动学研究
    1. 整合药动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2. 数据处理结果及分析
        2.1 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整合与比较
        2.2 黄酮类成分的整合与比较
        2.3 生物碱类成分的整合与比较
        2.4 三类成分的综合整合
    3. 讨论
第五章 黄连解毒及组方药对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抗自由基氧化药效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SOD活力测定结果
        3.2 MDA活力测定结果
第六章 黄连解毒汤及组方药对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整合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1. 全方多效应成分的整合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初步研究
    2. 黄连-黄芩效应成分的整合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初步研究
    3. 黄连-黄柏效应成分的整合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初步研究
    4. 黄连-栀子效应成分的整合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初步研究
    5. 讨论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中药复方生化汤药动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J]. 崔露,陶心悦,胡月迪,朱洁,李泽庚.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9)
  • [2]大黄牡丹汤药动学及对IBP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D]. 农菲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损伤大鼠药动学和抗氧化动力学研究[D]. 余健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4]五倍子及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和南方鲇的药理学研究[D]. 郭海燕. 西南大学, 2016(01)
  • [5]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J]. 李雪溦,张红阳,朱继孝. 中医药通报, 2015(05)
  • [6]基于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芍药甘草汤药代动力学研究[D]. 李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2)
  • [7]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 向旭. 中国卫生产业, 2014(28)
  • [8]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及其质量评价体研究[D]. 毛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9]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进展[J]. 黄慧梅,柳润辉. 药学实践杂志, 2014(02)
  • [10]黄连解毒汤及组方药对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整合药动学比较研究[D]. 周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中药复方生化汤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