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家门诊信息

北京专家门诊信息

一、北京专家门诊讯息(论文文献综述)

宋尾[1](2020)在《相遇》文中研究说明一桩意外身亡的保险查证任务交到了理赔调查员周天树手上,而逃逸的嫌犯李立冬,则是他一直寻找的救命恩人。与此同时,一个女记者也参与到这个案件当中,两人搭档却又彼此戒备。这则发生在国庆长假前夜的死亡案件,看似普通无奇,越深入越扑朔迷离,每每捕捉到一丝光亮,却总是诡异地突变甚至中断,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了这位前刑警的想象……小说内核丰厚尖锐,写出了小人物被生活裹挟背后的社会真相,同时呈现了小人物在迷茫日子中努力保持的尊严。

谢尚丰[2](2020)在《灼口综合征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临床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比较分析我院近1年诊治的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人群分布、诱因情况、表现差异,探究疼痛症状在BMS各类型中的意义,为BMS的诊疗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做基础。方法:文献学习并制作BMS患者信息问卷及患者焦虑、抑郁量表。回顾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4月期间来我院黏膜专家门诊就诊且诊断为BMS的患者症状、病史、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症状将其分为疼痛组与非疼痛组。用Excel2010整合数据信息,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回顾BMS患者461例,根据标准排除2例患者,纳入研究459例患者。疼痛组347例,非疼痛组112例。其中,196例患者完整收集BMS信息问卷,疼痛组为165份,非疼痛组为31份;169例患者完整收集焦虑、抑郁问卷,疼痛组为141份,非疼痛组为28份。2.两组的主要患病人群中位年龄相似(疼痛组:51.01±13.08,非疼痛组:52.32±13.32,P=0.800);男女性别比例有差异(疼痛组:1:4,非疼痛组:1:2,P<0.01);两组的症状评分有差异(疼痛组:5.25±2.48,非疼痛组:3.87±2.50,P<0.01);两组的焦虑评分无差异(疼痛组:6.33±4.24,非疼痛组:5.11±4.46,P=0.978);两组的抑郁评分无差异(疼痛组:5.79±3.88,非疼痛组:4.68±3.08,P=0.662);两组患者均较多经历牙科治疗事件无差异(疼痛组:16.9%,非疼痛组:22.6%,P=0.449);其次为个人或家庭事件无差异(疼痛组:9.7%,非疼痛组:22.6%,P=0.062);再其后为伤害类事件无差异(疼痛组:5.5%,非疼痛组:9.7%,P=0.409);两组已知诱发事件比例无差异(疼痛组:32.1%,非疼痛组:54.9%,P=0.096);两组未知诱发事件比例无差异(疼痛组:67.9%,非疼痛组:45.1%,P=0.096)。3.两组大部分患者症状都位于舌(疼痛组:79.4%,非疼痛组:54.8%,P<0.05),疼痛组比例更高;两组呈多发部位分别多于单发部位,尚无组间差异(疼痛组:55.2%,非疼痛组:64.5%,P=0.222)。疼痛组患者主要症状为烧灼感,比例显着大于非疼痛组(疼痛组:81.8%,非疼痛组:0%,P<0.01),主诉针刺感的患者比例大于非疼痛组(疼痛组:24.8%,非疼痛组:0%,P<0.01);非疼痛组患者主要症状为麻木感,比例大于疼痛组(非疼痛组:61.3%,疼痛组:37.6%,P<0.05)。4.疼痛组患者症状的主要日间模式为晨轻昏重型(疼痛组:40.0%;非疼痛组:19.4%,P<0.05),非疼痛组患者症状的主要日间模式为程度不变型(非疼痛组:58.0%,疼痛组:33.9%,P<0.05)。疼痛组大部分患者在进食时症状表现为缓解(疼痛组:48.5%,非疼痛组:22.6%,P<0.05),言语时症状没有变化(疼痛组:53.9%,非疼痛组:77.4%,P<0.05)。非疼痛组大部分患者进食或言语时症状没有变化(非疼痛组:58.0%、77.4%,疼痛组:36.4%、53.9%,P<0.05)。疼痛组患者症状影响睡眠比非疼痛组高(疼痛组:35.2%,非疼痛组:12.9%,P<0.05)。结论:1.人群分布和诱发因素:在本研究中,BMS疼痛组和不疼痛组均以中年女性患者相对显多,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口腔科治疗事件、个人或家庭压力性事件和伤害类事件。女性以疼痛组比非疼痛组更居多。2.性别与症状级别:在本研究中,疼痛组男女比例为1:4,非疼痛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2,疼痛组男女比例显着低于非疼痛组(P<0.01),而且非疼痛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也低于疼痛组(P<0.01)。3.症状模式:在本研究中,BMS患者疼痛组主要表现为烧灼感,主要发于舌,多部位发病多见,症状的主要模式为晨轻昏重型,进食时症状可缓解,言语时症状无变化,弱少影响睡眠;非疼痛组主要表现为麻木感,主要发于舌,多部位发病多见,症状的主要模式为程度不变型,进食、言语时症状无变化,较少影响睡眠。疼痛组比非疼痛组可缓解(P<0.05)。4.本团队建议的新增分类法:根据BMS患者症状的疼痛与非疼痛,本团队提出一种补充性的新分类法分为3种:BMS疼痛型,或者称典型类;BMS非疼痛型,或者称非典型类;以及BMS兼杂型:疼痛伴麻木等症状。

贾勤,李淑燕,裘丹英,戴雅琴,傅丽琴,陈肖敏,李厥宝,金永明,周琴,李俊[3](2020)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构建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观察其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表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采用信息化平台对患者进行延续护理。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肾功能肌酐、尿路感染(干预前不评估)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膀胱容量、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尿路感染率、残余尿量、肾功能肌酐值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框架的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为患者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疾病管理策略,有效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张阳扬[4](2019)在《王彦晖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经验》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名老中医临床的治疗经验是中医界的瑰宝,老中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发展和继承名中医学术思想、经验,提高中医学术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将为中医学发展做贡献。王彦晖教授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理论、中医诊断及象症辨证诊疗,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中晚期肺癌的防治方面累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值得总结分析,为传承名中医临床诊治中晚期肺癌的经验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收集了王彦晖教授自2001年5月至2018年12月专家门诊中中晚期肺癌患者病历信息。采用Numbers软件建立王彦晖教授临床诊疗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患者的左右不同脉象的频次、舌象(舌苔、舌质、湿度)、证型、重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王彦晖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学术思想、并归纳王彦晖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了84例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2)右脉:频次最多为弦脉(91.66%),其次虚脉,再是细脉;左脉:频次最多为弦脉(94.04%),其次细脉,再是虚脉。舌质多见淡紫,舌苔多见白腻。(3)这些患者以肝郁痰湿脾虚为主,皆为虚实夹杂并见。(4)患者高频药物统计(应用次数>50次),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炙甘草(83次)、姜半夏(80次)、茯苓(80次)、陈皮(74次)、枇杷叶(69次)、枳壳(69次)、白芍(67次)、白术(64次)、牡姻(60次)、党参(59次)、紫菀(58次)、川牛膝(58次)、莪术(54次)、龙骨(54次)、三棱(53次)、厚朴(50次)。研究结论:中晚期肺癌的病因病机可能以肝郁、痰湿、脾虚、虚实夹杂为主,痰湿既是主要病因也是主要病理产物,方药首选陈夏六君子汤加减。在诊疗中晚期肺癌过程中,象是药物选择及其剂量的依据,采用“理-法-方-药”耦合链的状态辨治思路,始终贯彻阴平阳秘的思想,注重及时缓解患者最痛苦症状,渗透到患者生活方式中。本研究捋理顺王彦晖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思路,对后人继续学习中晚期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蔡高茂[5](2019)在《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意义研究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意义重大,除了填补中医在马来西亚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层面上基本讯息与资料的空白外,也能通过探明中医本土化过程的规律,助推中医文化走出中国的国门并扎根马来西亚。更重要的一点是本文强调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角色定位对换的视角来研究马来西亚中医文化,以马来西亚的国情为出发点,探讨中医文化如何“走进来”。本文聚焦于中医文化如何跨入马来西亚国门,扎根成长,并进一步融合成为马来西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先探明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及其规律,再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走出去”与“走进来”的战略异同,明确中国与所在国的国情差异,避免因国情和出发点不同而产生隔阂,进而确定双嬴互利的结合点,促使中医文化“走出去”时能够高效地与所在国无缝接轨,实现健康共享。方法本文基于现有的公开文献资料,对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本土化的过程进行探源,并梳理出中医在马来西亚早期的迁入方法,途径,和影响其后续发展过程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与重大国际事件。针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归类,并对中医在马来西亚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深层规律。本文的研究资料丰富,包括马来西亚官方、民间机构、个人、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开文献,同时也包括实地走访所得的一手资料。资料采集方法以案头搜索公开文件为主,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一手资料则通过专访利益相关方,以个人或小组讨论与对话来完成。笔者有幸参与了《传统与辅助医学发展大蓝图》的制定并亲自主持各个专访,个人或小组讨论与对话,累积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经整理,归纳与升华后,运用到中医现状的分析和发展策略的制定,反映在该蓝图中。结果本文研究的结果包括提出本土化理论框架,梳理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演变脉络,以及探明中医本土化的深层规律。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理论框架通过观察确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再借鉴马伯英引用美国拉里.A.萨姆瓦的“跨文化传通模式”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中医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涉及三个主要的过程,那就是先迁入、后接受、再成长。为此笔者提出了中医本土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其中引用了“跨文化传通模式”,成功地阐述和解释迁入和接纳过程。跨文化传通的基本结构包含文化出输者,受输者,联系两者传通管道以及所传通信息的量与质。文化输出者和受输者具体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对于传通的过程与结果有重大的影响。该理论框架也提出以象数模型填补跨文化传通模型的缺失。现今理论当中,以传通理论为主的模式只涉及了本土化过程中的迁入和接受两项。然而,笔者并未检索出有关中医成长的理论模型。这俨然已成为研究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一个理论缺口。为此,笔者提出运用象数模型来模拟中医在马来西亚的成长过程。中医本土化定义笔者综合各项的考究,认为在空间上“本土”含有“原来生长的地方”的意思或是泛指“特定的地点或空间”。在中华文化系统内“本土”还包含了扎根成长的时间概念。笔者认为这里指的特定空间既是指成立于1963年的马来西亚联邦的领土范围。“本土化”即是指中医文化经历迁入,接纳和成长三部曲最终成为马来西亚医疗文化的一环并逐渐成长为其一支主要的生力军。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被接纳的过程也涉及与当地多元文化多层次且不间断的冲突,变异和最终的融合。梳理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演变脉络: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笔者认为中医迁入马来西亚始于汉朝,成于明朝,盛于清朝-民国时期。在15世纪之前主要表现在贸易交流,中医信息开始进入马来西亚的国门。中医在15世纪之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已有较完整的承传而且又有史料可查。到了 18-20世纪的西方殖民时代,中医的迁入达到顶峰。中医在马来西亚的融合与成长中医在马来西亚的融合与成长主要体现在19-20世纪时期的中医中药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建立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专业组织、中药店、中药制药产业和中医教育五大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中医在马来西亚的变异1950年以后的自力更生时期,马中的联系因冷战而中断,中医失去了母文化的滋养。中医在马来西亚为迎合时代的变迁,谋求出路,变异开始启动,到了 21世纪头十年的法令监管时期,其变异情况达到有史以来的高峰。中医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中医教育和中医临床这两端。中医在马来西亚的冲突中医在马来西亚与其它各个民族医学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冲突,其实融合才是个民间医学之间关系的主轴。中医迁入马来西亚后,冲突主要是发生在中西医之间。其主要表现在马来西亚政府在执行对中药的监管和实践中西医结合时所引发的冲突。探明本土化的深层规律: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的两个特点中医迁入马来西亚有以移民为主轴和以华人民俗为保护伞两个特点。从讯息传通模型的角度,通过移民来进行的中医文化传通涉及实体文化的移植,也就是说输出者本身通过移民的方式,把自己跟受输者融为一体,通过移民出输者摇身一变成为受输者的一员,连同文化本身一起带入受输国,成为该国文化组成的其中一部分。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的过程涉及从原乡以近乎完整的形态“移植”到本地华社,同时有明显的自力更生,自供自足和对外隔绝的特点。另一方面,马来西亚的中医文化是通过民俗的形式承传和保留下来的。民俗是影响华人文化最为深刻的因素。中医各个机构从成立至今,主要依赖华社的捐款和人员资助,中医各个机构以非营利的形式存在并延续不断至今,执政者虽然不承认中医的地位,但是碍于民俗的缘故,也没有禁止中医在民间的使用。中西医结合引发冲突的深层原因回顾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实行至今,引发冲突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各医疗从业人员对中西医的知识结构不对称和科学实证的运用误区这两端。在知识结构不对称,西医都把科学实证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唯一的准绳这种情况下,中西医从业人员,无法有效沟通,互信无法建立。这对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是严重的挑战。笔者提出解决上述挑战的三个步骤:其一是回归到文化源头,厘清中西医的关系,明确彼此的定位。其二是提出建立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宏观理论,理论包含中西医结合的阶段观;中西医结合的层次观;中西医结合的概念观和中西医结合的路径观四大基础理念。笔者再结合马来西亚的特殊国情,推出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模式,该模式提出以中西医医疗实践共存,中西医分别治理,中西医共享后勤资源三大理念,配合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宏观理论的指导,合理解决中西医因结合引起的冲突。中西医之间引发学术论争的根源:哲学方法论之差异马来西亚西医界对中医的论争主要源于误解,笔者认为误解的根源主要有两个:其一源于涉及冲突的人士对中医学的认知欠缺完整性与系统性,其二马来西亚以英语为文化主体的西医团体面临难以克服的跨文化与跨行业障碍。综合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情况来看,中西医之间的学术冲突的原因还是离不了知识结构不对称。笔者进一步提出引发冲突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文化认同,价值观取向,甚至哲学层面的方法论之差异。笔者认同中国着名哲学家刘长林先生的观点:“中华文化以时间为主的角度看世界,西方文化以空间为主的角度来看世界,彼此的观察角度差异,实质上是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笔者认为中西医的论争其最重要的分歧就是西医以空间为主的认知方法去解读中医,再用之以比较西医本身,其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自喻的。笔者觉察到中西医论争除了引发冲突,为促进双方的了解做铺垫外,它还进一步激发中医界认真检讨中医的本质问题。笔者认为易经的基础思维,尤其是象数思维,可以为中西医在时空观上的的差异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深入中医的源头,探讨易经的象数思维,是当今中医发展的重要举措。

李淑燕,邵海燕,裘丹英,贾勤,戴雅琴,傅丽琴,陈肖敏,李厥宝,金永明[6](2019)在《微信网络支持系统在肠道膀胱扩大术后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建立肠道膀胱扩大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微信网络支持系统,评估该系统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行肠道膀胱扩大术后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出院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行肠道膀胱扩大术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后延续护理,观察组通过微信网络支持系统提供出院后延续护理,回访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自我膀胱管理依从性、尿管相关并发症、膀胱功能、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自我膀胱管理依从性、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中的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和尿道损伤分别为3.3%和6.7%,而对照组则为26.7%和33.3%,观察组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膀胱功能中的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等参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信网络支持系统可提高出院患者自我膀胱管理依从性,降低尿管相关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刘巍[7](2019)在《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唇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归纳总结我院近2年唇炎的临床分型、诊疗特点,结合自制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学习所得,初步探索唇炎中医证型的临床信息及其分布规律,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唇炎诊疗方面的应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临床诊断为唇炎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门诊病例、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根据初步结果制定第二阶段临床调查表,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3月于黏膜专家门诊就诊的唇炎患者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结合文献学习唇炎的中医分型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临床分布规律。结果:第一阶段:共得患者235人,男性77人,女性158人,平均年龄30.42±16.14;其中以21-30年龄段为多见。各年度以4月份为唇炎患者就诊高峰。病损多累及双唇,其次是下唇。症状以干燥、脱屑、瘙痒较多见。用药特点:维生素类、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在八大类别中处于前三位;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辅助含漱液氯己定在所有用药中排在前三位。第二阶段:收回45份问卷,男:女=17:28,年龄分布:7-60,平均年龄:28.56,从事脑力劳动者占60%,从事体力劳动者占40%。16人患系统性疾病:胃肠疾病5人、血压血脂异常4人、气管支气管炎症2人,糖尿病1人,肝炎1人,过敏性疾病2人。余下29人体健无殊。50%的人群存在舔唇、咬唇不良习惯。28.2%的患者尝试过中药治疗。中医证型初步问卷发现:血虚风燥型(30例)>风毒凝聚型(10例)>脾胃湿热型(5例)。结论:1.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唇炎的发病四季差异不明显;病损多累及21-30年龄阶段女性的数据,与其它报道有一定差异。2.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暂未见癌变进程。但不乏初诊即为唇癌肿块的患者,且根据其病灶边缘痕迹可考虑来自与唇炎有鉴别价值的唇部扁平苔藓或盘状红斑狼疮。3.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西医病损,以干燥脱屑为主;临床用药,以建议液体剂型的局部激素类药物结合相关调理为主。中医初步类型分布:血虚风燥型>风毒凝聚型>脾胃湿热型。4.同时,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为直观和系统的量表,以实现中西医学科的真正结合性诊疗,进一步发挥二者现有技术和成果的优势。

王冠平[8](2017)在《移动医疗App在公立医院门诊部的应用及其对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公立医院门诊部移动医疗App应用现状以及移动医疗App对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移动医疗App功能应用,提高移动医疗App普及率,推广移动医疗App和提高门诊患者就医体验提供策略建议。【方法】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8名医院门诊移动医疗App知情人进行访谈,以了解我国公立医院移动医疗App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采用自制的门诊调查体验问卷对300名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使用移动医疗App对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公立医院门诊部移动医疗App提供的功能主要是预约挂号,其他功能较少,门诊患者使用移动医疗App的占比在0.1%30%之间。(2)预约挂号是患者使用率最高的功能,年龄、学历、居住地等8个因素影响患者是否使用移动医疗App。(3)使用和未使用移动医疗App的门诊患者就医体验在总体6个维度和18个条目上的体验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使用移动医疗App的患者就医体验平均得分为(3.81±0.49),未使用移动医疗App的患者就医体验平均得分为(3.59±0.54)。(4)影响使用移动医疗App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的主要因素是自评健康状况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移动医疗App功能应用和使用单一,主要集中在预约挂号,且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移动医疗App下载使用率较低。(2)移动医疗App患者隐私数据保护未形成有效监管。(3)移动医疗App可显着改善门诊患者体验但人群覆盖面不广。(4)门诊患者就医体验影响因素包括付费方式、学历、居住地、收入、就诊方式、就诊科室和自评健康状况7个因素,其中影响使用移动医疗App的门诊患者体验因素包括自评健康状况和家庭人均月收入2个因素。

吴克敬[9](2017)在《分骨》文中认为血是没有了,肉是没有了,有血有肉的锁子就剩下火化后的一把骨头,堆在一个铺了桌布的台面上,任由师梦芳、牛秋乡、付心莲、张子蕊、上官兰、米细心她们,一人手捧一个雕漆绘彩的骨灰盒,小心地分拣着,分拣出自己想要的一点骨头,包在黄绸的方巾里,打起像是黄色玫瑰似的花结,成殓进骨灰盒里,盖上盒盖,抱起来搂在怀里,逶迤鱼贯地走了去。飞魂在天的锁子,如云似烟,低头看下来,看着让他依然心牵,扯不断、理还乱的女子们。

周一琪[10](2015)在《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每个人对切身健康方面都十分的关注,在改善住房购买新居住小区的时候也是考虑到离家附近的地方是否有好医院,在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的今天人们更为了占用好的医疗资源而挤破医院大门,有的甚至连着几夜排队就为了挂一个专家门诊号,毕竟所有人都想追求良好生活质量。可想而知现在受环境影响,身体终是时不时的不适,那么必然要到医院去排队挂号,那一整天就要去掉,还耽误确诊的时间,有些老人腿脚不方便那更是难上加难了,突然碰到在紧急情况只能坐等120过来,错过了及时得救治时间。作为一个关注热点,能够促进区域医疗条件间差别进一步缩小的远程医疗,在诸多领域都能发挥其功用,对于降低死亡率、促进医疗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避免病人及家属经受复杂求医过程等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远程医疗都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需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家庭健康监护系统,同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远程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家庭远距离的监控体系,涵盖在各类科目共同的范畴,是相对全面的体系。此类体系最先将合理运用传感器技能去对家中差别的被监控人采集信息,其中包括视频、音频和生理参数等。然后借用当代的医术,对搜集好的部分数据资料实施探究剖析而且实时紧跟动态追踪,以此来处理这些收集到的监护人的生理状况。最后再利用一些传达信息的工具如:多媒体、现代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这些把被监护人的状况反映给监护中心和监护人。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涉及这块远程医疗领域,他们利用足够的融资渠道和自有的充足开发研究资金,把监护器中具备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的更全面更效率的设备系统,那相比硬件采购成本也高,软件设计更复杂,更耗时耗精力。而本片论文从实际出发,消减成本,微型穿戴方式更贴近你我的便携式远程健康监护。本文从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研究的相关背景入手,首先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WIFI技术、Android、J2EE及MVC等相关概念机技术,接着详细的分析了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的需求,然偶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仔细的设计,并最后作了系统的搭建与运行实现。

二、北京专家门诊讯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专家门诊讯息(论文提纲范文)

(1)相遇(论文提纲范文)

楔 子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附录一
附录二

(2)灼口综合征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临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灼口综合征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临床初步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学习与问卷制订
        1.2 资料收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样本量计算
        1.6 分组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资料概况
        2.2 临床特点
        2.3 诱发因素
        2.4 症状特点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诱发因素
        3.3 症状特点
        3.4 疼痛对BMS分类中的意义
    4 初步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灼口综合征临床病例七例
    病例一 BMS非疼痛例I型诱因 抑郁继发,牙科治疗诱灼口;隐患消除,精准沟通缓症状
    病例二 BMS兼杂例I型诱因 灼口顽固,不良治疗诱心病;一波三折,反复疏导初显效
    病例三 BMS疼痛例II型诱因 怕恶变,6年舌背烧灼痛;消恐癌,6月疗效显稳定
    病例四 BMS兼杂例II型诱因 溃疡诱灼口,身心因素并存;沟通消恐慌,症状效果好转
    病例五 BMS兼杂例III型诱因 夫患病,突耳聋,焦虑诱灼口;耐倾听,辅用药,疏导显疗效
    病例六 BMS非疼痛例III型诱因 事件刺激,因妻舌癌一年逝;阴影未消,评分保持但好转
    病例七 BMS疼痛例IV型诱因 未知诱因,灼口突现引恐慌;辅检待全,但且沟通显疗效
    病例报告讨论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灼口综合征生物神经及社会心理性疾病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灼口综合征患者信息问卷
附录2 患者焦虑抑郁量表
附录3 BMS疾病宣教Tips
文章1发表综述 《灼口综合征生物神经及社会心理性疾病模式的研究进展》
文章2发表综述 《精神神经社会心理等因素在BMS发病机制中的相关进展》
文章3参与文章 《常见口腔黏膜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文章4参与文章 《2150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患病群体及就诊特点分析》
文章5参与文章 《现代化讯息手段在口腔医师未来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简历

(3)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干预方法
        1.2.1 结构维度指导下成立延续管理小组
        1.2.2 过程维度指导下构建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并实施延续护理
        1.2.2.1 构建SCI神经源性膀胱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
        1.2.2.2 实施
        1.2.3 结果维度指导下效果评估
    1.3 评价方法
        1.3.1 膀胱功能情况
        1.3.2 生活质量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和肾功能肌酐值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3.1 构建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的意义
    3.2 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的实施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王彦晖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84例中晚期肺癌病例资料总结
    1. 临床资料采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建立数据库
    2. 分析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资料
        2.2 患者肺癌病理分类
        2.3 患者中晚期肺癌转移情况
        2.4 患者中晚期肺癌主次症状
        2.5 患者中晚期中医体征差异
        2.6 患者肺癌治疗方式
        2.7 中医治疗药物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王彦晖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
    1. 对中晚期肺癌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象思维指导下的状态辨治
        2.1 象思维的概念
        2.2 象研究的发展
        2.3 辨治的诊察方法
        2.4 状态辨治
        2.5 辨病
        2.6 辨证
        2.7 辨症
        2.8 中西医合参,防治兼施
    3. 形成“理-法-方-药”耦合链
        3.1 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3.2 疗效高低在于量
        3.3 大胆使用药
        3.4 守方调方的变化把握
        3.5 阴平阳秘是长期的临床辨证思维
    4 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
        4.1 饮食
        4.2 睡眠
        4.3 运动
        4.4 情志
    5. 中晚期肺癌治疗及方药
        5.1 病机指导下的治疗及方药
        5.2 中晚期肺癌的经常兼用的治法及方药
    6. 中晚期肺癌常见症状的处理
第三章 中晚期肺癌病案举隅
    案例一
    病案二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肺癌的认识
    2. 西医对中晚期肺癌的认识
    3. 中晚期肺癌的西医治疗手段
        3.1 手术治疗
        3.2 介入治疗
        3.3 化学治疗
        3.4 放射治疗
        3.5 基因治疗
    4.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5. 中晚期肺癌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马来西亚国内中医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2. 中国国内中医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前言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马来西亚
        1.2 中医文化
        1.3 中医文化本土化
    2. 研究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的意义
        2.1 探明中医文化本土化过程的规律,助推中医文化“走出去”,扎根马来西亚
        2.2 填补马来西亚中医在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上基本讯息与资料的空白
        2.3 促进人才贮备,强化对中医政策制定的能力
第一章 中医迁入
    1. 贸易交流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
    2. 移民扎根期(15世纪-20世纪中叶) (1405-1950)
    3. 自力更生期(1950-1990)
    4. 交流改革期(1990-2016)
    5. 法令监管期(2016-至今)
第二章 接纳中医
    1. 融合与成长
        1.1 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
        1.2 中药产业
        1.3 中医药团体
        1.4 中医教育
    2. 变异
        2.1 移民迁入期(1800-1950)
        2.2 自立更生(1950-2016)
        2.3 法令监管时期(2016-至今)
    3. 冲突
        3.1 移民迁入至自力更生期(1800-1990)
        3.2 法定监管期(2016-至今)
第三章 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理论框架
    1. 以传通理论为主的模式
        1.1 文化输出者和受输者
        1.2 传通管道和讯息
        1.3 交流过程:迁入与接纳
        1.4 接纳异文化的三个过程:变异,冲突,融合
        1.5 “跨文化传通模式”的缺失:接纳内化后的演变
        1.6 达克曼“团队发展模式”的启发
        1.7 本土化过程的三部曲:迁入,接纳,成长
    2. 以象数思维为主的模型
        2.1 象数的内涵
        2.2 模型的概念
    3. 中医在马来西亚成长的象数模型
        3.1 取象:地中之苗,破土而出之成长过程
        3.2 选卦:升卦:第46卦,地中有木,生而不来
        3.3 象数模型的空间结构分析
        3.4 象数模型的时间结构分析
    4. 象数模型的运用优点与不足
        4.1 揭开本土化的深层关系
        4.2. 驾驭复杂局面
        4.3 统合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四章 讨论
    1. 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的特点
        1.1 以移民为主轴
        1.2 以华人民俗为保护伞
        1.3 迁入特点对中医本土化过程的影响
        1.4 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的起始时间
    2. 中西医结合实践引发冲突的根源和应对之策
        2.1 冲突的根源
        2.2 应对方法:回归到文化源头
    3. 药物监管引发冲突的根源
        3.1 严重低估中医的特殊性
        3.2 中医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欠缺独立性
        3.3 跨行业的沟通
    4. 中西医学术论争
        4.1 马来西亚西国内的中西医学术论争
        4.2 中国国内的中西医论争
        4.3 知识结构不对称
        4.4 哲学方法论之差异
    5. 中医本土化研究的检讨与展望
        5.1 已经解决的问题
        5.2 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第一阶段数据
        2.2 第二阶段数据
    3 讨论
        3.1 本研究群体的基本信息特点
        3.2 本研究群体的症状要点
        3.3 本研究群体的主要用药
        3.4 唇炎中西医治疗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4 结论
    5 主要创新点
    6 存在的不足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唇炎临床病例五例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病例报告讨论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唇炎患者一般信息表
    附表2 唇炎辨证分型体征收集表
    附表3 文献四种主要唇炎治疗方法综述简表
    附表4 文献慢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
    附表5 文献中剥脱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附表6 文献中过敏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文章1 发表综述《口腔扁平苔藓及其草本植物类辅助用药的主要研究进展》《浙江医学》
    文章2 发表文章《现代化讯息手段在口腔医师未来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临床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录用
    文章3 会议论文《2150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患病群体及就诊特点分析》
    文章4 参与文章《常见口腔黏膜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口腔医学》
    文章5 参与文章《角色变换法在七年制口腔黏膜病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专利1 参与专利《一种抑制菌丝和杀灭白念珠菌的药物》
    专利2 参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非糜烂期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作者简历

(8)移动医疗App在公立医院门诊部的应用及其对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移动医疗
        1.3.2 移动医疗App
        1.3.3 患者体验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5.1 公立医院门诊部移动医疗App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5.2 移动医疗App对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分析
        1.5.3 完善公立医院门诊部移动医疗App功能应用的策略建议
    1.6 技术路线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来源
        2.2.1 文献收集
        2.2.2 半结构式访谈
        2.2.3 现场问卷调查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内容分析法
        2.3.3 统计学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公立医院门诊部移动医疗APP应用现况质性分析
        3.1.1 质性访谈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1.2 公立医院门诊部移动医疗App功能分布
        3.1.3 公立医院门诊部移动医疗App存在问题分析
    3.2 公立医院门诊患者使用移动医疗APP对就医体验的影响分析
        3.2.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
        3.2.2 门诊患者移动医疗App使用情况描述性分析
        3.2.3 影响门诊患者移动医疗App使用的单因素分析
        3.2.4 使用移动医疗App的门诊患者就医体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3.2.5 使用和未使用移动医疗App的门诊患者在不同医院的就医体验差异分析
        3.2.6 门诊患者使用和未使用移动医疗App的就医体验得分差异分析
        3.2.7 移动医疗App的使用对门诊患者就医体验影响分析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移动医疗App就诊功能单一,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4.1.2 移动医疗App隐私数据保护未形成有效监管
        4.1.3 移动医疗App可显着改善门诊患者体验但人群覆盖面不广
        4.1.4 影响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的因素众多
    4.2 建议
        4.2.1 开发移动医疗App全流程就诊功能,面向大众推广
        4.2.2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移动医疗App数据安全监管
        4.2.3 关注不同群体患者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
        4.2.4 促进移动医疗App在不同医院的统一化应用
5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研究的不足
    5.4 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移动医疗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访谈提纲
附件3 知情同意书
附件4 门诊患者体验调查表

(9)分骨(论文提纲范文)

(10)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对此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1.3 研究内容
2 系统有关概念和对于技术的概括
    2.1 “互联网+”的概念
    2.2 Wi-Fi技术
    2.3 Android概述
    2.4 J2EE的概念
    2.5 MVC概述
3 系统需求与分析
    3.1 需求概述
    3.2 系统目标
    3.3 功能与性能需求分析
    3.4 务与管理流程需求分析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方面的设计要求
    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1 硬件设计方案
        4.2.2 软件设计方案
    4.3 设备系统硬件设计
        4.3.1 体征讯息采集硬件设计
        4.3.2 信息接收与传输端硬件设计
    4.4 系统软件设计
        4.4.1 体征信息采集端基于STM32单片机的软件设计
        4.4.2 信息接收与传输端基于STM32单片机的软件设计
        4.4.3 Android手机端监护平台建立
5 系统搭建与运行展示
    5.1 基于J2EE的服务器搭建
        5.1.1 Tomcat服务器
        5.1.2 基于JDBC技术的数据库操作
        5.1.3 管理端模型监查设计
    5.2 系统展示
        5.2.1 人机执行界面
        5.2.2 无线保真监护
        5.2.3 操作页面监护
        5.2.4 短信监护
        5.2.5 手机软件显示短信报警
6 系统测试
    6.1 界面绘图测试
    6.2 系统异常报警测试
    6.3 网络连通性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北京专家门诊讯息(论文参考文献)

  • [1]相遇[J]. 宋尾. 江南, 2020(05)
  • [2]灼口综合征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临床初步研究[D]. 谢尚丰. 浙江大学, 2020(02)
  • [3]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延续护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 贾勤,李淑燕,裘丹英,戴雅琴,傅丽琴,陈肖敏,李厥宝,金永明,周琴,李俊. 护理与康复, 2020(05)
  • [4]王彦晖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经验[D]. 张阳扬. 厦门大学, 2019(09)
  • [5]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研究[D]. 蔡高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微信网络支持系统在肠道膀胱扩大术后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 李淑燕,邵海燕,裘丹英,贾勤,戴雅琴,傅丽琴,陈肖敏,李厥宝,金永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11)
  • [7]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D]. 刘巍. 浙江大学, 2019(03)
  • [8]移动医疗App在公立医院门诊部的应用及其对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王冠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9]分骨[J]. 吴克敬. 延河, 2017(02)
  • [10]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一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北京专家门诊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