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最危及生命的物质

10种最危及生命的物质

一、危害生命最广的10种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宋长远[1](2021)在《黑刺粉虱对四种茶树的选择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隶属于半翅目粉虱科,是山东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同一茶园内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黄金芽、福鼎大白、龙井43#和安吉白茶)发生量差异显着的原因,本论文从黑刺粉虱对4种茶树的选择性、4种茶树挥发物的组成成分比较及黑刺粉虱触角的超微结构出发,为深入探究黑刺粉虱的选择性机制及黑刺粉虱新型绿色防控技术的探索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Y”型嗅觉仪测试黑刺粉虱对黄金芽、福鼎大白、龙井43#、安吉白茶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对4种茶树均表现出趋性行为,黑刺粉虱对4种茶树的趋性由大到小排序为黄金芽>福鼎大白>龙井43#>安吉白茶。采用顶空动态吸附法(DHA)收集黄金芽、福鼎大白、龙井43#、安吉白茶的挥发物,经过GC-MS分析得到黄金芽挥发物70种,福鼎大白挥发物75种,龙井43#挥发物59种,安吉白茶挥发物42种,包括烷烃类化合物、烯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8类物质,其主要成分以烷烃类和烯烃类化合物为主,这两种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共鉴别出黑刺粉虱触角上的5类7种主要感器类型,分别是毛形感器(ST)、锥形感器(SB)、刺形感器(SCh)、腔锥形感器(SCo)和钟形感器(SCa),其中毛形感器的数量最多,有3种亚型STⅠ、STⅡ、STⅢ;钟形感器仅在雄虫触角梗节上发现;锥形感器在雌雄虫上都有分布,但只分布在鞭节上。

高文芳[2](2021)在《典型能源材料制备过程的绿色制造评价方法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能源工业高速发展,能源材料需求大幅增加,但能源材料制备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众多、生产加工流程工序复杂、污染减排压力巨大。因此,亟需重点关注能源材料制备过程,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价和等级划分,以支撑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以系统工程、生命周期评价等为理论基础,综合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关键性、物质和能量流、水平衡和环境影响,构建绿色制造指数最小化的绿色制造评价方法,定量评价过程的应用技术合理性并对产品进行绿色制造等级评定。研究首先在经济、环境、资源三个部分构建模型并分别阐述,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目标整体优化,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方法,并拓展应用范围至能源基础材料制备(能源金属生产)和能源材料加工两种工业过程。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模型,对模型基础、假设、参数、定义、公式、约束条件及模型适用性进行说明。在经济影响评价部分,通过计算材料成本、能耗成本、水耗成本和附加成本,对比产品操作成本、总成本和利润,建立生产过程和污染处理过程相结合的全流程成本最小化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部分,针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建立基于污染物权重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关键资源评价部分,以欧盟的关键性评价方法为基础,针对性地引入工业生产过程相关参数,建立面向工业生产过程的材料关键性评价模型。为系统评价各简化模型的交叉耦合影响,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模型,对每个生产工段进行物质、能源、水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产品生产过程的绿色制造评价指数,为产品分级和关键技术的评定提供量化依据。(2)在绿色制造经济评价的基础上,以中国的五氧化二钒(V2O5)生产过程为例,对典型的能源金属生产过程进行成本最小化评价。对三种V2O5生产过程(沉淀法生产纯度为98 wt.%的V2O5、沉淀法生产纯度为99.90 wt.%V2O5和萃取法生产纯度为99.95 wt.%的V2O5)进行了经济评价。研究得出利用萃取法生产纯度为99.95 wt.%的V2O5过程对预处理工段进行了优化,短程、清洁、高产品纯度、高原子经济性使其成为成本效益最高的工艺。(3)在绿色制造环境评价的基础上,以金属的生产过程为例进行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应用探究。充分收集各个金属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量,基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选择金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典型污染物,建立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计算出金属生产过程的综合环境影响值并评定金属的环境影响等级。对金属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统计,根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将金属环境影响由高到低分为4类金属,环境影响较大的前5种金属分别为Li>In>Cr>K>Hg。(4)在绿色制造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能源材料的制备-中国典型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灯具的工业生产过程为例进行了金属资源关键性评价模型应用探究。通过分析供应风险、经济重要性和环境风险,确定镓、铟和锡三种金属的关键性明显大于生产过程的其它金属,同时,三者的高关键性也使含这三种金属的材料关键性较高,并由此得出外延生长和芯片制造是五个LED灯具生产工段中两个最重要的工段。最终对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关键性总体评价,比较了 SMD(Surface Mounted Device)-LED灯和灯丝灯的生产情况。(5)在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模型的前提下,选择两种中国典型的LED灯生产工艺进行模型应用研究。在系统分析过程中,对96种原材料、10种能源、7种水流和42种污染物进行了全流程流动分析和权重计算,在确定了评价边界值的基础上,用材料、能源、水评价指标和综合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出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制造等级。以两种灯具生产过程和三种特定情境为例,确定了灯丝灯的绿色制造水平优于SMD-LED灯,污染物的综合环境影响值是影响产品生产过程绿色制造水平最重要的参数。

渠成[3](2021)在《异色瓢虫嗅觉相关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天敌昆虫主要依靠感知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之间的化学信息物质,完成对寄主、猎物或配偶的定位、鉴别和选择,嗅觉系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对包括蚜虫、蓟马、介壳虫在内的多种农林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前期研究表明,异色瓢虫对多种挥发物有显着的引诱和驱避活性,但其相应的嗅觉机制尚不明确。对异色瓢虫嗅觉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能为开发高效的异色瓢虫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促进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防治作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异色瓢虫为研究对象,对其嗅觉相关蛋白基因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旨在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阐明嗅觉相关蛋白在其化学通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对分析异色瓢虫雌雄成虫触角和整虫转录组测序结果,共鉴定到108个嗅觉相关基因,分别为19个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基因,16个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基因,36个odorant receptors(ORs)基因,13个gustatory receptors(GRs)基因,20个ionotropic receptors(IRs)基因和4个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SNMPs)基因。其中19个OBPs基因和16个CSPs基因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BPs基因编码125-14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13.75 KDa-27.75 KDa。根据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数量,异色瓢虫OBPs被分为3类,11个属于Classic OBPs,7个属于Minus-C OBPs,1个属于Plus-C OBPs。CSPs编码111-15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12.29 KDa-17.50 KDa,且均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在36个ORs基因中,19个具有完整ORF,编码352-480个氨基酸,其余17个ORs基因的ORF不完整,编码109-402个氨基酸。在13个GRs基因中,3个具有完整ORF,编码344-440个氨基酸,9个GRs基因的ORF不完整,编码151-383个氨基酸。在20个IRs基因中,2个具有完整ORF,分别编码918和923个氨基酸,18个IRs基因不完整,编码147-1065个氨基酸。在4个SNMPs基因中,均不具有完整ORF,编码278-551个氨基酸。2.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阐明OBPs、CSPs及ORs基因在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HaxyOBP2、HaxyOBP3、HaxyOBP5、HaxyOBP12、HaxyOBP15、HaxyCSP4、HaxyCSP9、HaxyCSP15、Haxy ORCO、Haxy OR13和Haxy OR14在雌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头、胸、腹、足和翅等其他组织,表明这些嗅觉基因可能在异色瓢虫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克隆获得异色瓢虫触角特异性高表达HaxyOBP3、HaxyOBP5、HaxyOBP12、HaxyOBP15和HaxyCSP4、HaxyCSP9、HaxyCSP15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在此基础上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表达和纯化相关蛋白,并通过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明确其与39种挥发物和8种农药的结合特性。HaxyOBP15与气味物质的结合谱较广,能与(E)-β-法尼烯、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乙酸香叶酯、壬醛、二氢-β-紫罗兰酮、乙酸芳樟酯等7种物质结合。此外,HaxyOBP15还能与氟铃脲、溴氰菊酯、甲维盐3种农药结合。HaxyOBP5可与水杨酸甲酯、β-紫罗兰酮和对茴香醛3种物质结合,并能与吡虫啉、啶虫脒2种农药结合。而HaxyOBP3和HaxyOBP12仅与β-紫罗兰酮和对茴香醛结合。在3个CSPs中,HaxyCSP9结合谱最广,可结合(E)-β-法尼烯、β-石竹烯、α-律草烯、β-榄香烯等20种物质,并且与溴氰菊酯有较好的结合特性。HaxyCSP15与苯乙醛、(E)-β-法尼烯和乙酸香叶酯等8种物质结合,而HaxyCSP4仅与β-紫罗兰酮和对茴香醛结合,与吡虫啉和噻虫胺有一定的结合能力。此外,HaxyOBP15、HaxyCSP9、HaxyCSP15与29种水杨酸类EBF类似物的结合能力存在差异,HaxyOBP15能与28种类似物结合,其中与14、30、10、11的结合能力最强,而与3、17、18结合能力较弱。HaxyCSP15与EBF类似物1、9、16、20、4、11的结合能力最强,与8、5、14、26、18、23的结合能力较弱,与17、24、25、27、28、29等6种类似物不结合。HaxyCSP9除与EBF类似物29不结合之外,与1、5、8、20的结合能力最强,与28、18的结合能力较弱。4.构建HaxyOBP3、HaxyOBP5、HaxyOBP12、HaxyOBP15和HaxyCSP4、HaxyCSP9、HaxyCSP15蛋白的三维模型,且均由6条α螺旋构成,Procheck、Verify3D、ERRAT评分估值显示7个蛋白的模建质量较高。利用Autodock对蛋白与亲和性高的配体分子进行对接,HaxyOBPs和HaxyCSPs与配体分子的结合多依靠非极性疏水相互作用,辅以“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4个OBPs发挥重要作用的氨基酸分别是:HaxyOBP3(Y106和I115),HaxyOBP5(V85、A90、L131、Y112),HaxyOBP12(I91),HaxyOBP15(F9、H53、L58);3个CSPs发挥重要作用的氨基酸分别是:HaxyCSP4(N48、A52、C60),HaxyCSP9(L48、M70、V71、L74、A85),HaxyCSP15(H28、V68、V71、W83、F86)。

王军亮[4](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马源[5](2020)在《祁连山东缘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养分调控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高寒草甸作为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典型高寒生态系统之一,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和利用,使其退化严重。高寒草甸的退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直接关系,而根际作为一类特殊的微生态系统,不仅是植物和土壤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结点,而且是各种养分物质循环的活跃区域,及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养分吸收和代谢过程的重要场所。因此草地根际过程中的养分调控和转化机制对于维持草地健康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根际过程中植物-土壤-养分之间的养分互作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祁连山东缘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集各样地优势植物根际土壤(RS<2 mm)和非根际土壤(BS>2 mm)土壤样品。利用LC-MS技术、土壤酶微孔板检测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物-土壤-微生物根际过程进行细致研究,包括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等方面。同时通过分子生态网络模型的构建,揭示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植物-土壤-微生物间养分调控和转化的互作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4个退化程度样高寒草甸地中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表现为ND>LD>MD>SD,在重度退化样地中植物群落多样性最为丰富。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逐渐下降。同时,高寒草甸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参与碳循环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1,4-木糖苷酶,参与氮循环的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参与磷循环的酸性磷酸酶,以及参与活化养分的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参与氮循环和碳循环的亮氨酸基肽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水解酶活性提高。且这些土壤养分因子均表现为根际>非根际,出现了根际养分富集现象。(2)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其土壤的C:N:P发生重大改变,表现出C:N的严重失调,表明草地退化程度越高受到N的限制越严重。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中,经过对数转化的根际C、N和P胞外酶的比例均偏离了在全球生态系统分析中获得的1:1:1比例,表明高寒草甸退化主要使N受到强烈限制,P次之。高寒草甸地区土壤全量养分含量较高,土壤中的速效养分较低,成为阻碍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3)草地退化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随退化程度加剧呈下降趋势。4个退化样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优势类群为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子囊菌门;细菌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酸杆菌门。采用LEf Se分析不同退化高寒草甸样地,发现真菌共有40个差异物种;细菌共有33个差异物种。通过对真菌群落(FUNGuild)和细菌群落(Tax4FUN)进行功能预测时发现,退化高寒草甸真菌群落主要以外生菌根菌、土壤腐生菌,及共生菌根为主要响应功能群;细菌群落主要以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为主要功能特征,并且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功能特征相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与土壤中有效养分和参与碳氮磷养分转化的酶有直接相关关系。(4)4个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优势植物根系所分泌的代谢物组成成分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系分泌物芥酸酰胺、甜菜碱和麦芽糖、十六烷基二酸、海藻糖、十二烷基苯磺酸、壬二酸和十二烷基硫酸盐类等代谢物是植物为了适应其生存环境而释放的主要化学物质。采用PCA和OPLS-DA对4个退化样地植物根系分泌物进行分析发现,草原植物所分泌的代谢物种类主要以酚类化合物,有机酸化合物,糖类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和羧酸类化合物为主,而这些代谢物可以为根际土壤微生物提供碳源底物,并通过根际过程参与调控土壤养分碳氮磷的循环。(5)基于随机矩阵理论构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碳氮磷功能群体和根系分泌物之间的分子生态网络模型。通过网络拓扑属性,真菌和细菌群落均表现出网络结构的松散性和不稳定性,但细菌群落的稳定性高于真菌。同时,优势植物根系所分泌的Erucic acid、Deoxycorticosterone 21-glucoside、trans-3-Indoleacrylic acid、Cyclopentylacetic acid、L-Norleucine、Dodecyl sulfate和α-Eleostearic acid物质与被孢霉属、生丝微菌属、蜡壳耳属和叶杆菌属等微生物群落,以及TN、TC、MBC、MBP、BG、ACP和XYL间连通度较高。说明植物分泌的代谢物影响了高寒草甸退化过程的整个真菌和细菌群落,并且其中参与C、N、P养分循环方面的微生物群落被调节和组装。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何令令[7](2020)在《不同地质背景区氟的分布特征与人体氟暴露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氟是一种对人体具有双阈值效应的卤族气体元素,摄入适量的氟有助于保护牙齿、防止骨骼疾病,氟摄入过量会引起氟斑牙与氟骨症,地方性氟中毒已成为突出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氟地球化学异常是被认为是导致人体氟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我国西南燃煤型氟暴露地区对人体氟暴露的“源”及其暴露途径尚存在争议,尤其是燃煤和饮水氟含量较低区域产生的地方性氟中毒现象的原因和机理尚不明确,低背景区氟健康的高风险已成为医学地质学关注的焦点之一。论文选取贵州省燃煤型氟中毒流行病区—黔西县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煤系地层区(A村)、碳酸盐岩裸露区(B村)和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C村)不同地质背景区水(35件)、土(79件)、煤(71件)、食物(173件)、人体头发(329件)和指甲(287件)等样品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区域地质环境背景不同差异制约着各区域环境介质(饮水、土壤、煤、和食物)氟含量分布特征。煤系地层、碳酸盐岩裸露区、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的水氟均值分别为0.12mg/L和0.08mg/L、0.19mg/L;煤系地层区表层土壤总氟(Ft)与水溶氟(Fw)分别为564.84~911.04 mg/kg、0.9~4.62 mg/kg,碳酸盐岩裸露区的Ft与Fw分别为798.82~829.13 mg/kg、1.08~0.22 mg/kg,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的Ft与Fw分别为1608.12~2113.42 mg/kg、4.89~9.92mg/kg。煤系地层区与碳酸盐岩裸露区、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粘土中总氟均值为920.32 mg/kg、1621.22 mg/kg、2720.90 mg/kg,达到了污染水平。各区域煤氟含量远低于土壤,煤系地层区、碳酸盐岩裸露区、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的煤氟平均值均值分别为207.13 mg/kg、245.28 mg/kg、131.74 mg/kg。此外,煤系地层区、碳酸盐岩裸露区、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的煤烘辣椒氟含量较高,均值分别为371.60 mg/kg、177.32 mg/kg、67.36 mg/kg。所以,高氟含量的环境介质是燃煤型地氟病区氟迁移转化的氟源。(2)不同地质背景区饮水氟、表层土壤总氟(Ft)及水溶氟(Fw)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煤系地层区与红色黏土丘陵区煤中总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煤系地层区与碳酸盐岩裸露区、红色黏土丘陵区粘土总氟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碳酸盐岩裸露区与煤系地层区、红色黏土丘陵区的白菜氟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煤系地层区与红色黏土丘陵区晒干辣椒氟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区域煤烘辣椒氟含量具有显着区域差异性(P<0.05)。(3)三个区域氟暴露水平较高,头发和指甲氟均值已远高出对照区,其中头发中氟含量显着高于指甲(P<0.05)。结合各区域背景差异发现,各区域,头发、指甲氟含量的分布随之具有区域差异。对调查对象按年龄分组后,部分年龄组间的发氟暴露水平具有差异;而指甲氟暴露水平均具有年龄差异,而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均无性别差异。三个区域人体氟暴露水平分布与居民年龄、身高和体重的分布规律各不相同,但年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对氟暴露程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由人体氟暴露水平可鉴别其氟暴露程度的分布特征。(4)煤烘辣椒经口摄入时,其氟含量对人体氟暴露水平的影响率大于1,对人体每日氟暴露量的影响十分严重;煤、粘土、煤+粘土等物质高温燃烧后,释放的氟由呼吸途径作用于人体,该类物质对人体氟暴露水平的影响率远大1,其中煤+粘土影响率最高,直接影响人体氟暴露水平。所以,三个氟病区煤烘辣椒、煤+粘土是燃煤型氟中毒发生的重要氟“源”。建议病区居民采用晒干辣椒替代煤烘或食用煤烘辣椒前洗净的方式,选择烟囱外置的燃煤炉灶以降低氟化物被人体有效吸收后蓄积,可有效的预防、控制燃煤型氟中毒流行及程度加深。(5)健康风险评估显示,区域饮水氟含量低于国家卫生标准,无人体健康风险;表层土壤健康风险在各区域分布不同,红色黏土丘陵区分布于整个区域,煤系地层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区域;碳酸盐岩裸露区、红色黏土丘陵区的粘土THQ最高(>1),在各区域对人体会产生健康威胁;煤系地层区和碳酸盐岩裸露区烟熏辣椒对人体存在健康风险,同时煤系地层区部分煤烘玉米也存在健康风险。

施腾飞[8](2020)在《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的意大利蜜蜂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应答反应研究》文中认为蜜蜂是重要的社会性经济昆虫,它们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蜂产品,而且还在为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授粉服务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蜜蜂种群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虽然引起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还未可知,不过很多学者表示可能与农业生产中杀虫剂的使用关系密切。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目前应用量最大的杀虫剂之一,被广泛用于各种蜜源植物害虫的防治。迄今已经有大量研究从生存、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探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健康的危害,但是分子水平的研究却很匮乏。在本研究中,以两种常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和噻虫啉为供试药剂,意大利蜜蜂为试验对象,主要从转录水平和代谢水平探究了蜜蜂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应答反应,为深入了解和探究蜜蜂与这类杀虫剂之间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取得的具体结果如下:(1)利用RNA-seq技术检测了0.01 mg/L噻虫嗪曝露对蜜蜂转录组的影响;此外还利用ds RNA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探究了沉默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as5后蜜蜂对噻虫嗪敏感性变化。RNA-seq结果显示蜜蜂在受到噻虫嗪胁迫后,其体内共有609个基因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Q<0.05),其中225个基因能够被噻虫嗪诱导上调表达,而另外384个基因的表达则受到抑制,很多与蜜蜂免疫、记忆、化学感受和解毒等功能相关。选取了10个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得到的结果与测序结果是一致的。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蜜蜂体内的翻译、生物合成和代谢等过程,而KEGG通路分析表明噻虫嗪能够显着影响蜜蜂的核糖体、氧化磷酸化、酪氨酸代谢、药物代谢以及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盐的相互转化等生物学进程(Q<0.05)。RNAi结合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抑制Cyp6as5的表达能够显着增加噻虫嗪处理后蜜蜂的死亡率(P<0.05),这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蜜蜂体内噻虫嗪的解毒代谢。(2)利用s RNA-seq技术探究了0.01 mg/L噻虫嗪曝露对蜜蜂mi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共有7种成熟mi RNAs的表达在蜜蜂受到噻虫嗪胁迫后发生了显着变化(Q<0.01,|log2(差异倍数)|>1),其中ame-mi R-124、ame-mi R-971、amemi R-981和ame-mi R-6038能够被噻虫嗪诱导上调表达,而ame-mi R-279b、ame-mi R-3791和ame-mi R-6051的表达则受到抑制。对这7种差异mi RNAs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基本与测序结果一致。对差异mi RNAs进行靶标基因预测,结果发现很多靶基因与蜜蜂的行为发育、免疫和神经功能相关。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主要参与蜜蜂体内的细胞结构和细胞生物调节等功能。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靶基因参与了111条代谢通路,其中内吞作用是富集强度最大的。(3)利用基于LC-MS和GC-MS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了2 mg/L噻虫啉曝露后蜜蜂头部代谢物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噻虫啉曝露后蜜蜂中共有115种代谢物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VIP>1,P<0.05),其中超过70%的差异代谢物(83种)能够被噻虫啉诱导上调表达。差异代谢物生物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噻虫啉可能会阻碍蜜蜂脑部神经功能而损害其学习和行为发育,而蜜蜂则可能通过加快新陈代谢并激活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应对该杀虫剂的胁迫。

杜士林[9](2020)在《沙颍河流域水环境优控污染物筛选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颍河流域是淮河流域污染最为严重的子流域,近年来随着国家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沙颍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但在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推进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总类也随之增加,现有的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新常态下沙颍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要求,目前沙颍河流域监测的污染物主要是常规指标,难以实现整个流域所有污染物的监控,无法对水环境中产生较大污染的问题的污染物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本研究通过对沙颍河流域41个点位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水环境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的高通量筛查,分析各污染物在沙颍河流域水环境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参考美国EPA优控污染物筛选技术,提出沙颍河流域优控污染物清单,并对部分优控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为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支持。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沙颍河流域地表水中各类半挥发性有机物处于ng/L和μg/L之间,贾鲁河、沙河和双洎河受污染较严重,丰水期污染物含量高于另外两个水期;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处于ng/g和μg/g之间,澧河和沙河受污染比较严重,大部分污染物的含量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地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在丰、平和枯水期分别检测出了53种、46种和46种,各污染物含量处于ng/L和μg/L之间,丰水期地表水中含量最高;沉积物中,枯、平水期分别检测出21种和47种,各污染物浓度处于ng/g和μg/g之间,平水期污染物含量要最高。水体中抗生素在丰、枯和平水期分别检测出17种、15种和16种,红霉素和罗红霉素检出率最高。贾鲁河的总抗生素浓度均最高,澧河最低,丰水期抗生素含量最高。地表水中重金属高含量区主要位于贾鲁河,Hg元素含量超过三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值,枯水期含量最高;沉积物中,北汝河、澧河和颍河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Hg和Cd含量超河南省土壤背景值,平水期重金属含量最高。(2)利用美国EPA优控污染物筛技术,根据各污染物的综合打分排序,沙颍河流域共筛选出8大类40种优先控制污染物。包括10种重金属、13种有机农药、3种取代苯、9种卤代脂肪烃、1种苯胺类、1种酞酸酯类、2种多氯联苯、1种多环芳烃。(3)对本研究筛选出来的优先控制污染物中的重金属(铬、铜、砷、铅、汞、镉)和多环芳烃(苯并[a]芘)在水环境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沙颍河流域地表水中重金属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引起生态风险的主要污染因子是Hg,枯水期发生生态风险的可能性最高;底泥中重金属三个水期均为高风险水平,丰水期发生生态风险的概率最小,主要引起生态风险的因子是Hg和Cd。沙颍河流域丰水期地表水中苯并[a]芘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其余两个水期发生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沉积物中苯并[a]芘发生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个别点位的生态风险发生概率始终为全流域最高,应当给予重点关注。

黎钊良[10](2020)在《中学化学读本的设计研究 ——以《碳家族》读本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市场上的化学读本类型多种多样,但是以某个元素作为专题编写的化学读本很少,与之相关知识也比较分散。故本次研究选用了在自然界存在很低,但分布广泛的碳元素作为《碳家族》化学读本发散式专题设计的主线,旨在将与碳相关知识综合整理使其变散为聚并渗透学科思维。同时碳元素涉及领域很广故在内容设计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认知与学科前沿知识,可帮助学习者将孤立的知识与生活、社会、技术对接,为学生填补更多课外化学知识与积累生活技能,以灵活调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综合能力。另外读本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简洁美观,改变以往大多数化学读本单一文字或图片展示,力求增加学生阅读体验与符合学生审美。此外读本知识拓展来源多渠道化,以充分挑起学生阅读兴趣,进而实现化学读本的教育功能。此次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与网络查询。通过对实习学校高一年级60名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掌握学生化学读本使用情况与征求学生读本设计建议,同时对问卷整理分析,再利用调查数据结果作为化学读本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与研究内容及方向的确定,然后再经过网络查询方式了解化学读本研究现状与现有研究成果,并对其分析整理。本次重点研究的内容是设计编写一本关于碳家族的中学化学读本,读本设计以碳元素为核心进行发散式内容扩展的专题编写。编写内容包括碳的概述、碳单质、碳的无机化合物三大章节,章节的内容设计通过已有的网络资料与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汇编。除了对每章节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做知识链接介绍外,还通过穿插设置“生活积累”、“剧中化学”、“轻松一刻”、“化学与健康”、“资料卡片”等不同栏目增加读本实用价值与趣味性。不同栏目的设计旨在增加读本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性科学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生活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设计编写完成的化学读本经学生试读后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来评测读本质量,结果显示该读本贴切学生生活,可读性强,适合中学生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获得未来生活的技能,且读本有实用性价值与趣味性。

二、危害生命最广的10种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害生命最广的10种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黑刺粉虱对四种茶树的选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山东茶树种植现状
    1.2 山东省茶树害虫发生现状
    1.3 黑刺粉虱的研究概况
        1.3.1 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征
        1.3.2 黑刺粉虱的防治现状
    1.4 植物抗虫性
        1.4.1 植物组织结构与昆虫的关系
        1.4.2 植物挥发物的特征及分类
        1.4.3 植物挥发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的互作关系
        1.4.4 植物挥发物的分析
    1.5 昆虫触角的研究
        1.5.1 昆虫触角感器的分类
        1.5.2 昆虫触角感器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黑刺粉虱对不同茶树品种的趋向性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落卵量的关系
        2.2.1 供试茶树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茶树挥发物的成分分析
        2.3.1 供试材料
        2.3.2 不同品种茶树挥发物成分鉴定
        2.3.3 统计与分析
    2.4 黑刺粉虱触角超微结构研究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刺粉虱成虫对4 个品种茶树的趋向选择性
        3.1.1 黑刺粉虱成虫的反应率
        3.1.2 黑粉虱成虫对寄主植物与空白对照的趋向性
        3.1.3 黑刺粉虱成虫对4 种茶树的趋向性差异
    3.2 茶树叶片组织结构对落卵量的影响
        3.2.1 黑刺粉虱在4 种茶树上的落卵位置及落卵量
        3.2.2 不同茶树品种的气孔密度和落卵量的关系
        3.2.3 不同茶树品种的茸毛密度和落卵量的关系
        3.2.4 不同茶树品种的茸毛长度和落卵量的关系
    3.3 4 种茶树挥发物的测定
        3.3.1 4 种茶树的挥发性有机物类别及其物质数量的测定
        3.3.2 黄金芽挥发物成分的测定
        3.3.3 福鼎大白挥发物成分的测定
        3.3.4 龙井43#挥发物成分的测定
        3.3.5 安吉白茶挥发物成分的测定
    3.4 黑刺粉虱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4.1 触角形态
        3.4.2 触角感器类型
4 讨论
    4.1 黑刺粉虱对4 种茶树的选择性
    4.2 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形态对茶树抗虫性的影响
    4.3 茶树挥发物的成分测定
    4.4 黑刺粉虱成虫触角感器的研究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典型能源材料制备过程的绿色制造评价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能源材料概述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1.1.2 典型能源材料简介
        1.1.3 能源材料生产过程面临的问题
    1.2 能源材料评价方法
        1.2.1 单因素评价方法
        1.2.2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
    1.3 论文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绿色制造评价方法定义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绿色制造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前言
    2.2 绿色制造评价模型基本描述
        2.2.1 评价原则
        2.2.2 模型实施方案
        2.2.3 模型假设
        2.2.4 模型约束条件
    2.3 绿色制造评价模型参数说明
        2.3.1 经济部分评价
        2.3.2 环境部分评价
        2.3.3 资源部分评价
        2.3.4 绿色制造评价模型
    2.4 模型适用性说明
    2.5 能源材料制备过程应用探究说明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制造经济评价应用-以五氧化二钒生产过程为例
    3.1 前言
    3.2 过程优化方法
        3.2.1 优化方案A
        3.2.2 优化方案B
    3.3 实例分析
        3.3.1 功能单元
        3.3.2 系统边界
        3.3.3 数据来源
    3.4 经济评价与讨论
        3.4.1 三个生产过程的宏观成本对比
        3.4.2 三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部分的经济对比
        3.4.3 不同成本类型的对比
        3.4.4 敏感性分析
    3.5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3.6 多元综合评价
    3.7 优化流程的建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制造环境评价应用-以金属生产过程为例
    4.1 前言
    4.2 实例分析
        4.2.1 污染排放标准的选择
        4.2.2 金属元素及生产过程的选择
        4.2.3 污染物的选择
        4.2.4 污染当量值的确定
    4.3 方法体系
    4.4 分析与讨论
        4.4.1 金属生产过程污染物分析
        4.4.2 综合环境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制造资源评价应用-以LED灯制备过程为例
    5.1 前言
    5.2 实例分析
        5.2.1 功能单元和系统边界
        5.2.2 模型假设
        5.2.3 数据收集来源
    5.3 结果分析
        5.3.1 金属原材料物质流分析
        5.3.2 金属关键性计算
        5.3.3 材料关键性计算
        5.3.4 各个生产过程的综合评价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制造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以LED灯制备过程为例
    6.1 前言
    6.2 LED绿色制造实施框架
        6.2.1 功能单元和系统边界
        6.2.2 模型假设
        6.2.3 数据收集来源
    6.3 物质评价
        6.3.1 物质流分析
        6.3.2 有机物权重的计算
        6.3.3 气体和无机物权重的计算
        6.3.4 原料评价指标的确定
    6.4 能量评估
    6.5 水资源评价
    6.6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6.6.1 废水评估
        6.6.2 废气评估
        6.6.3 固废评价
        6.6.4 综合环境评价
    6.7 评价边界值的确定
        6.7.1 材料评价指标边界值的确定
        6.7.2 能耗评价指标边界值的确定
        6.7.3 水耗评价指标边界值的确定
        6.7.4 综合环境影响指标边界值的确定
    6.8 绿色制造评价指标的确定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键能源金属生产过程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污染物及计算结果
附录B 金属资源关键性评价模型相关参数及计算过程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异色瓢虫嗅觉相关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昆虫嗅觉识别机制
        1.1.1 气味结合蛋白(OBPs)
        1.1.2 化学感受蛋白(CSPs)
        1.1.3 气味受体(ORs)
        1.1.4 味觉受体(GRs)
        1.1.5 离子型受体(IRs)
        1.1.6 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s)
    1.2 异色瓢虫的研究概况
        1.2.1 异色瓢虫的应用
        1.2.2 异色瓢虫与植物和猎物之间的化学通讯
        1.2.3 异色瓢虫聚集信息素和性信息素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异色瓢虫成虫触角及整虫c DNA文库构建及测序分析
        2.2.2 异色瓢虫嗅觉相关蛋白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2.2.3 异色瓢虫嗅觉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进化树分析
        2.2.4 异色瓢虫嗅觉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谱研究
        2.2.5 异色瓢虫OBPs和CSPs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蛋白纯化
        2.2.6 异色瓢虫OBPs、CSPs与化合物的结合特性分析
        2.2.7 异色瓢虫OBPs、CSPs三维模型构建及及与物质的分子对接
3 结果与分析
    3.1 异色瓢虫转录组概述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异色瓢虫转录组概述
        3.1.2 异色瓢虫触角转录组生物学分析
    3.2 异色瓢虫嗅觉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2.1 异色瓢虫OBPs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2.2 异色瓢虫CSPs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2.3 异色瓢虫ORs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2.4 异色瓢虫GRs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2.5 异色瓢虫IRs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2.6 异色瓢虫感受神经元膜蛋白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3 异色瓢虫嗅觉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3.3.1 异色瓢虫OBPs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3.3.2 异色瓢虫CSPs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3.3.3 异色瓢虫ORs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3.3.4 异色瓢虫GRs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3.3.5 异色瓢虫IRs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3.3.6 异色瓢虫SNMPs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3.4 异色瓢虫OBPs和CSPs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3.4.1 OBPs的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3.4.2 CSPs的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3.5 异色瓢虫OBPs、CSPs与物质的结合特性
        3.5.1 异色瓢虫OBPs与气味物质的结合特性
        3.5.2 异色瓢虫CSPs与化合物的结合特性
    3.6 异色瓢虫OBPs、CSPs三维模型构建及与化合物的分子对接
        3.6.1 模板选择
        3.6.2 异色瓢虫4个OBP和3个CSP的modeller预测结果
        3.6.3 同源模建异色瓢虫OBPs和CSPs拉氏图评估
        3.6.4 同源模型的Verify_3D评估
        3.6.5 模型的ERRAT评价结果
        3.6.6 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异色瓢虫具有丰富的嗅觉相关基因
    4.2 异色瓢虫嗅觉相关蛋白基因的组织分布揭示其潜在功能
    4.3 触角特异表达OBPS或CSPS在异色瓢虫嗅觉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祁连山东缘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养分调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草地根际研究的局限性
    1.2 根际分泌物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
        1.2.1 根际分泌物组成
        1.2.2 根际分泌物功能
        1.2.3 草地根际分泌物对养分循环的影响
    1.3 根际酶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
        1.3.1 根际酶的类型和功能
        1.3.2 根际酶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
    1.4 根际微生物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
        1.4.1 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1.4.2 根际微生物对养分循环的影响
    1.5 植物根际过程对土壤根际养分循环的调控机理
    1.6 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及其养分关联性变化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试验样地概况
        2.1.3 样地设置及样品采集
        2.1.3.1 样地设置与植被调查
        2.1.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4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与提取
        2.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1.5.1 土壤总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
        2.1.5.2 土壤含水量和酸碱度
        2.1.5.3 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
        2.1.5.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可提取碳、氮和磷
        2.1.5.5 土壤胞外酶活性测定
        2.1.5.6 土壤养分富集率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被特征
        2.2.2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2.2.3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
        2.2.4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特征
        2.2.5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富集率的变化特征
        2.2.6 退化高寒草甸对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2.7 退化高寒草甸根际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2.3 讨论
        2.3.1 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2.3.2 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2.3.3 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2.3.4 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原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3.5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
        2.3.6 根际土壤养分计量特征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DNA的提取、PCR扩增和纯化
        3.1.2 建库,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流程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特征
        3.2.2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
    3.3 讨论
        3.3.1 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3.3.2 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变化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测定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试验样本质量控制
        4.2.2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的PCA分析
        4.2.3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的 OPLS-DA 分析
        4.2.4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组分分析
        4.2.5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单变量统计分析
        4.2.6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显着性差异代谢物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根际过程交互适应机制
    5.1 MENA的搭建和共网络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细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拓扑属性分析
        5.2.2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细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的模块和关键节点
        5.2.3 微生物网络拓扑学特征与土壤碳、氮、磷相关参数的关系
        5.2.4 微生物网络拓扑学性质与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关系
        5.2.5 根系分泌物和土壤碳、氮、磷相关参数对根际微生物网络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高寒草甸根际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模型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5.3.2 退化高寒草甸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植物-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模型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不同地质背景区氟的分布特征与人体氟暴露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氟理化性质
        1.3.2 氟暴露对健康的影响
        1.3.3 国外地方性氟中毒
        1.3.4 国内地方性氟中毒
        1.3.5 存在问题
        1.3.6 人体暴露指标选择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
        1.6.1 病区实地考察
        1.6.2 实验方法
        1.6.3 健康风险评估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与环境要素中氟含量差异性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差异
    2.2 各区域环境要素的氟含量及差异性
        2.2.1 饮水pH值、氟含量水平差异与分布特征
        2.2.2 表层土壤F含量、pH分布差异与健康风险
        (1)主要利用类型土壤F含量与pH
        (2)表层土壤健康风险分布
        2.2.3 煤及粘土中的氟含量、pH分布差异与健康风险
        (1)煤及粘土中的氟含量、pH
        (2)煤及粘土总氟的健康风险
        2.2.4 食物中氟含量与健康风险
        (1)各区域食物中氟含量分布差异
        (2)燃煤烘烤辣椒和玉米的健康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各区域人体暴露指标中氟分布特征
    3.1 A村居民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特征
        3.1.1 A村居民不同年龄段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
        3.1.2 A村不同性别居民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
    3.2 B村的头发和指甲中氟的分布特征
    3.3 C村居民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特征
        3.3.1 C村居民不同年龄段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
        3.3.2 C村不同性别居民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
    3.4 总体样本氟暴露水平分布特征
        3.4.1 不同年龄段氟暴露水平差异
        3.4.2 不同性别及区域与氟含量的关系
    3.5 氟暴露程度与暴露条件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区域环境氟含量对人体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1 环境物质对人体氟暴露水平的影响率
    4.2 各区域大米/白菜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3 各区域辣椒、玉米氟含量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3.1 晒干辣椒
        4.3.2 煤烘辣椒
        4.3.3 煤烘、晒干玉米
    4.4 各区域饮水氟含量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5 各区域表层土壤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6 各区域煤、粘土氟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6.1 煤的影响
        4.6.2 粘土的影响
        4.6.3 煤+粘土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8)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的意大利蜜蜂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应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蜜蜂
        1.1 蜜蜂生物学特性
        1.2 蜜蜂重要性
        1.3 蜜蜂蜂群崩溃失调
    2 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对蜜蜂的危害
        2.1 新烟碱类杀虫剂概况
        2.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曝露途径
        2.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危害
    3 转录组
        3.1 转录组简介
        3.2 转录组检测方法
        3.3 转录组学在蜜蜂研究中的应用
    4 RNAi
        4.1 RNAi概述
        4.2 RNAi在蜜蜂研究中的应用
    5 miRNA
        5.1 miRNA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机制
        5.2 蜜蜂miRNA的研究进展
    6 代谢组
        6.1 代谢组简介
        6.2 代谢组检测方法
        6.3 代谢组学在蜜蜂研究中的应用
    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转录组影响及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as5功能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动物
        1.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3 蜜蜂饲养和杀虫剂处理
        1.2.4 RNA-seq及数据分析
        1.2.4.1 蜜蜂总RNA提取
        1.2.4.2 蜜蜂总RNA样品检测
        1.2.4.3 RNA-seq文库构建和库检
        1.2.4.4 上机测序及数据处理
        1.2.4.5 差异表达分析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RNA-seq结果
        1.2.5.1 引物设计
        1.2.5.2 反转录
        1.2.5.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6 蜜蜂Cyp6as5沉默对噻虫嗪毒性影响
        1.2.6.1 dsRNA合成
        1.2.6.2 RNAi效率检测
        1.2.6.3 RNAi后蜜蜂对噻虫嗪敏感性检测
    1.3 结果与分析
        1.3.1 噻虫嗪对蜜蜂生存和糖水取食量影响
        1.3.2 RNA-seq数据统计
        1.3.3 差异表达基因
        1.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
        1.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注释
        1.3.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RNA-seq结果
        1.3.7 蜜蜂Cyp6as5沉默对噻虫嗪毒性影响
        1.3.7.1 RNAi效率检测
        1.3.7.2 Cyp6as5沉默后蜜蜂对噻虫嗪敏感性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miRNA表达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3 蜜蜂饲养和杀虫剂处理
        2.2.4 s RNA-seq及数据分析
        2.2.4.1 蜜蜂总RNA提取
        2.2.4.2 蜜蜂总RNA样品检测
        2.2.4.3 s RNA-seq文库构建和库检
        2.2.4.4 上机测序和数据处理
        2.2.4.5 差异表达分析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s RNA-seq结果
        2.2.5.1 引物设计
        2.2.5.2 反转录
        2.2.5.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6 蜜蜂ame-mi R-981和ame-mi R-6038 沉默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 RNA-seq数据统计
        2.3.2 已知mi RNA鉴定及新mi RNA预测
        2.3.3 差异表达分析
        2.3.4 预测靶标基因的GO注释
        2.3.5 预测靶标基因的KEGG注释
        2.3.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s RNA-seq结果
        2.3.7 蜜蜂ame-mi R-981和ame-mi R-6038 沉默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的意大利蜜蜂对噻虫啉应答反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3 蜜蜂饲养和杀虫剂处理
        3.2.4 蜜蜂头部代谢物提取和预处理
        3.2.4.1 LC-MS代谢物提取
        3.2.4.2 GC-MS代谢物提取
        3.2.5 基于LC-MS代谢组检测
        3.2.5.1 色谱条件
        3.2.5.2 质谱条件
        3.2.6 基于GC-MS代谢组检测
        3.2.6.1 色谱条件
        3.2.6.2 质谱条件
        3.2.7 数据分析
        3.2.8 差异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噻虫啉对蜜蜂生存和糖水取食量影响
        3.3.2 LC/GC-MS样本质控分析
        3.3.3 PCA和 OPLS-DA分析
        3.3.4 差异代谢物
        3.3.5 差异代谢物KEGG注释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
作者简介

(9)沙颍河流域水环境优控污染物筛选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优控污染物筛选研究进展
        1.2.2 国内优控污染物筛选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沙颍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检测方法与主要仪器
        2.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半挥发性有机物时空分布特征
        2.3.2 挥发性有机物时空分布特征
        2.3.3 抗生素时空分布特征
        2.3.4 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沙颍河流域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优控污染物综合评价方法
        3.2.2 综合得分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毒性效应得分
        3.3.2 环境暴露得分
        3.3.3 生态效应得分
        3.3.4 综合得分排序
        3.3.5 沙颍河流域水环境优控污染物总清单
        3.3.6 与国内外主要清单对比研究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部分优控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重金属风险评估方法
        4.2.2 多环芳烃风险评估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沙颍河流域水环境中优控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4.3.2 沙颍河流域水环境中优控多环芳烃的风险评估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学化学读本的设计研究 ——以《碳家族》读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化学读本研究现状
    1.3 以往研究空缺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及过程
2.中学化学读本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过程
    2.4 化学读本使用情况现状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2.5 调查结果与分析
    2.6 调查结论
3.《碳家族》化学读本设计成果介绍
    3.1 读本编写理念
    3.2 读本设计的阅读对象
    3.3 内容设计对象
    3.4 读本的内容选择
    3.5 读本栏目设计分析
    3.6 读本的内容设计特点
    3.7 化学读本设计效果反馈
        3.7.1 学生调查结果
        3.7.2 读本设计编写质量效果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3.7.3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8 对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8.1 教师访谈结果
    3.9 与现有以碳元素编写的化学读本比较
4.研究结论与不足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1 《碳家族》化学读本
附件2 化学读本的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附件3 读本设计编写质量效果调查
附件4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四、危害生命最广的10种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刺粉虱对四种茶树的选择性研究[D]. 宋长远.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典型能源材料制备过程的绿色制造评价方法与应用[D]. 高文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3]异色瓢虫嗅觉相关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 渠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5]祁连山东缘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养分调控机理的研究[D]. 马源.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不同地质背景区氟的分布特征与人体氟暴露水平研究[D]. 何令令. 贵州大学, 2020
  • [8]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的意大利蜜蜂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应答反应研究[D]. 施腾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9]沙颍河流域水环境优控污染物筛选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 杜士林.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10]中学化学读本的设计研究 ——以《碳家族》读本为例[D]. 黎钊良.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10种最危及生命的物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