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铁丝网钢筋混凝土柱预制技术及质量控制

带刺铁丝网钢筋混凝土柱预制技术及质量控制

一、刺线网钢筋混凝土柱预制工艺及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啸霆,陈曦,王涛,潘鹏,李文峰,苗启松[1](2022)在《外套整体式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一栋足尺5层砌体结构住宅模型实施外套整体式加固,梳理、总结该加固方法的工艺流程。为了考察加固结构在纵墙方向的整体抗震性能,对试验模型进行了多轮次拟静力和拟动力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对外套加固结构震前、震后纵墙方向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试验及评估结果显示: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砌体墙混合结构的抗侧刚度明显提升,抗震性能表现更接近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外套加固单元的整体工作性能下降后,加固结构的失效由砌体结构部分控制;加固结构纵墙方向在经历超设防水准地震作用后,表现出很强的性能冗余度;受损后的加固结构仍然可以有效抵御超罕遇地震而不致倒塌。由此证明外套加固技术可大幅提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马雨明[2](2021)在《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解决城镇职工住房短缺问题,我国各个城市都建造了大量住宅。目前这些建筑大部分已经服役30多年,存在房屋本体破损,配套设施落后,各种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2019年以来,随着棚改收官,老旧小区改造接棒成为惠民生、扩内需的重要手段。因此,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成为了工程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研了大理市下关镇多个老旧小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老旧小区改造背景及政策,对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内容、方法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明确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与内容,概括性地论述了我国老旧小区的建设背景及国内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有关老旧小区改造的国家及地方政策进行了介绍,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大理市老旧小区现状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提升老旧小区整体配套设施及结构抗震措施方面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为后续整体改造及抗震加固的实施与研究做了铺垫。第三部分对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改造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大理市实际情况对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实施改造所取得的成果。第四、五部分是对第三部分改造工作遇到结构安全问题的具体实践,第四部分针对老旧小区房屋结构安全性的评定程序、内容及要求做了介绍,对老旧小区改造对象的结构抗震性能的鉴定工作内容及评价原则做了论述,为部分老旧小区房屋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第五部分对拟实施改造的花园社区某宿舍楼进行了房屋安全性及抗震性鉴定,运用PKPM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鉴定加固模块对该工程进行了抗压承载力、抗震承载力和高厚比等验算,根据鉴定结论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并对各方案做了成本分析。希望本文对老旧小区现状问题的归纳整理、改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及相关工程的鉴定加固方案对类似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王瑞[3](2020)在《节段预制胶拼受弯构件抗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节段预制拼装桥梁是装配式建筑的一个分支,其施工速度快,对环境影响较小,近年来在铁路桥梁建设中发展较快。节段之间的接缝是拼装桥梁重要构造,胶接缝为目前主要接缝形式。目前研究中对于受弯为主的预应力胶拼梁受力性能研究较少,铁路桥梁规范中缺少对胶拼构件抗裂性检算规定。本文结合静力加载试验、理论推导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节段预制胶拼受弯简支梁的抗裂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比了国内外公路和铁路桥梁设计规范中关于节段预制胶拼构件正截面抗裂性检算公式。结合近年来关于铁路胶拼桥梁工程应用案例和研究,对相关抗裂性建议公式进行了分析研究。(2)设计制作了5片预应力混凝土节段预制胶拼受弯简支梁,对试验梁进行静力加载。其中3片试验梁长1.84m,另外2片试验梁长2.08m。将试验梁的开裂荷载与现有相关抗裂性检算建议公式计算值进行了分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现有关于胶拼受弯构件正截面抗裂性的建议计算公式均相对偏保守。(3)结合胶拼受弯梁试验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针对铁路节段预制胶拼受弯构件正截面抗裂性检算建议公式。(4)记录了胶拼受弯简支梁的破坏形态与裂缝发展。结果表明胶拼受弯梁的整体性较好,其破坏均为加载点附近的受压区胶接缝处混凝土被压碎而丧失承载力。胶拼受弯梁的裂缝开裂位置均位于胶接缝附近,在荷载作用下基本沿着胶接缝发展,胶拼梁节段非胶接缝部位基本未产生裂缝。(5)分析了胶拼梁的荷载-位移变化规律、应变沿梁高变化规律、胶接缝处应力-应变关系差异以及预应力钢筋应力变化。胶拼梁应变沿梁高度变化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胶接缝区材料的弹性模量Ej相较于混凝土弹性模量Ec出现一定的降低,Ej约为(0.62~0.84)Ec,平均值约为0.73Ec。(6)建立了胶拼受弯梁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试验梁从受力开裂到破坏丧失承载力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7)设计制作了3组节段预制胶拼抗折构件和3组整体浇筑成型的抗折构件,对其中部分构件进行碳纤维布(CFRP)预加固处理。跨胶接缝处粘贴CFRP可以较好地改善胶拼结构胶接缝处受力薄弱位置易开裂的现象。

赖世贤[4](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杨秀仁[5](2020)在《明挖地铁车站预制装配结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自2000年进入快速发展期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各城市在工程建设环节都面临着工期、环境影响、劳动力紧缺、工程质量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传统明挖地铁车站结构一般均采用现浇施工工艺建造,施工环节多、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施工速度慢,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严重,现场作业人数众多且劳动强度大,工程质量控制难、渗漏水现象频发。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具有高效率、高质量、绿色环保等显着优势,在地面建筑领域应用居多,国内外尤其是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而地下结构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盾构隧道工程。前苏联为了解决冬季施工问题,在明挖地铁车站和区间结构工程中研究应用了预制装配技术,受早期技术的局限,大型地铁车站多采用体系较为复杂的装配式矩形框架结构,且构件接头主要采用现浇混凝土连接,装配优势发挥不够明显。长春地铁2号线预制装配式车站为明挖地下二层单拱大跨结构,预制构件之间首次采用无需现浇混凝土湿作业的榫槽式接头连接,属于全预制装配方式。与地面装配式结构、盾构隧道或国外接头现浇的装配式结构相比,该结构在使用环境特点、受力特性、防水要求、施工工艺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技术无法套用,需要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并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新的技术体系。本文着眼于研究和解决支撑地铁车站预制装配建造技术实际应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研究和原位测试验证等手段,重点对装配式结构构件连接接头的承载性能、装配式结构体系的静力和动力力学行为、轻量化结构构件的力学特性、以及装配式结构接缝防水技术等地下结构预制装配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从装配式车站结构整体力学行为(静力和动力)到局部力学特性(接头和构件)的全方位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并研发了一种新型“注浆式榫槽接头”结构。针对不同接头型式、不同注浆材料、不同注浆范围、不同轴力和弯矩组合等各种工况开展了一系列1:1原型接头力学性能试验,通过接头的变形特性、混凝土结构和钢筋的应力应变规律分析,并结合有限元分析及理论研究,深入探索了接头抗弯抵抗作用原理、抗弯抗剪承载特性和力学本构关系,揭示了接头的破坏形态、多阶段承载特性及“变刚度”特性,提出了接头刚度计算公式、承载力计算方法及接头构造设计标准,初步形成了注浆式榫槽接头力学理论,有力支撑了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建立,为地铁车站预制装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对装配式车站结构体系开展了全方位的静力和动力作用力学行为特性研究。建立二维、三维、多施工阶段、多使用阶段、多荷载工况及多结构参数的数值模型,对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内力和变形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精细化分析,并与同形现浇混凝土连续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掌握了装配式结构的静力和动力力学行为,以及接头刚度、不同辅助支撑措施、肥槽回填及拱顶回填等多因素对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装配式结构接头对结构体系弯矩的调幅作用特征和对构件的保护作用特性,揭示了装配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较现浇结构具有更好的地层随动特性和优越的整体抗震性能。通过多座建成车站的原位测试,验证了理论分析成果以及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提出并研发了新型“闭腔薄壁构件”。针对大型地下结构构件体量大、吊运拼装困难的特点,采用气泡混凝土轻质芯模作为填充材料,形成了闭腔薄壁预制构件,实现了大型装配式地下结构构件的轻量化;同时,对闭腔薄壁构件开展了深入的力学行为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正截面剪力滞效应和剪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了闭腔薄壁构件的合理空腔率指标,以及翼缘板、肋板、隔板、端板、倒角等关键部位的合理构造设计参数,为今后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4.建立了完备的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防水体系,并重点研究了装配式结构接头接缝防水技术。提出了接头接缝“两垫一注一嵌”多道防线防水做法,即:两道橡胶密封垫+灌注改性环氧浆液+沟槽嵌缝;通过试验揭示了单道和双道橡胶密封垫防水性能,以及复合膨胀橡胶密封垫的防水强化作用;试验表明,单道密封防水性能在缝宽10mm、密封垫错位5mm的最不利条件下耐水压达1.0MPa。从目前车站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在车站结构没有设置外包防水层的情况下,结构无渗漏水现象发生,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我国第一座预制装配式车站的成功实施,目前长春地铁已有5座预制装配式车站投入使用,并将在长春市下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10余座车站和国内其他城市推广应用;同时,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发展大型地下结构预制装配技术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何锡存[6](2020)在《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复合衬砌力学性能及质量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复合衬砌施工质量对其性能的影响问题,依托深圳轨道交通10号线1012-1B标联合施工段隧道工程,根据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施工工艺分析了复合衬砌三层衬砌在施工中容易发生的质量缺陷,采用理论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研究了空洞对复合衬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盾构机推力对复合衬砌防水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智能化检测仪器对复合衬砌的施工质量进行了检测,并提出复合衬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盾构矿山法复合衬砌由初支层、回填层和管片层复合而成。初支层在施工中容易发生超挖和欠挖,超挖会影响回填层的施工质量,欠挖会影响管片层的施工过程。回填层在施工中容易发生豆砾石与浆液包裹不均、豆砾石无浆液包裹等施工质量问题,此外回填层也容易出现空洞或脱空区域,这些问题均会对复合衬砌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管片层在施工中容易发生因盾构机推力不足导致管片环缝压缩量不够,进而影响复合衬砌的防水性能。(2)回填层脱空区域、初支层和回填层间空洞对管片层受力性能的影响:当回填层顶部出现脱空区域时,管片顶端的弯矩由正转为负,随着脱空范围的增大,负弯矩逐渐增大,当负弯矩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至零;管片顶端的轴力随着脱空范围的增大逐渐减小。当初支层和回填层间出现单个空洞时,管片中最大环向轴力和最大弯矩均随着空洞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相同大小的空洞出现在不同位置时对管片内力的影响不同,管片顶部和管片右端的空洞较管片顶部与右端之间的空洞对管片内力的影响更大。(3)管片环缝压缩量与盾构机推力、管片防水性能的关系:在5000kN盾构机推力作用下,采用线弹性本构模型理论计算得到管片环缝压缩量约为5.4mm,采用超弹性的本构关系数值模拟得到压缩量约为5.1mm;数值模拟发现,管片环缝压缩量较小的情况下,推力与压缩量成正比;当压缩量大于某一数值后,关系曲线斜率增大。在5000kN盾构机推力作用下,管片环缝能抵抗0.37MPa的水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压缩量较小的情况下,防水性能与压缩量基本成正比关系,随着压缩量的增大,关系曲线斜率随之增大。(4)复合衬砌初支层和回填层施工质量现场检测结果:初支层超欠挖情况严重,34个分析断面中所有断面均出现超挖部位,最大超挖量达70cm;14个断面出现欠挖部位,最大欠挖量达22cm。回填层施工质量良好,未发现空洞或脱空区域。(5)复合衬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回填层可以通过在盾构推进过程中对回填层进行二次注浆的方式提高回填层的密实度,避免空洞和脱空区域的产生;管片层可以通过盾构机刀盘前方堆填豆砾石或安装千斤顶等方式增加盾构机的推力从而增加管片环缝压缩量,保证复合衬砌的防水性能。

徐万松[7](2019)在《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不排水加固桥墩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在长期服役后会在下部结构产生病害和损伤问题,这会影响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需要对这些桥梁的下部结构进行加固。针对目前桥墩加固方法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提出了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不排水加固技术,进行相应的设计并进行抗震性能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混凝土管片进行设计制作,并制作了9个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试件考虑了填充层混凝土是否添加膨胀剂,柱身是否损伤,管片配筋强度和长径比等参数,研究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不排水加固桥墩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设计管片的连接方式满足强度要求;加固后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和耗能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填充层混凝土添加膨胀剂会对加固试件的抗震性能产生积极影响;管片配筋削弱会使试件的刚度和承载力降低。(2)为进一步研究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不排水加固技术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考虑混凝土管片厚度、填充层混凝土的配箍强度、填充层混凝土强度、填充层混凝土的自应力值和轴压比等参数,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20个模型。主要结果如下:混凝土管片厚度和填充层混凝土强度是影响加固柱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随着混凝土管片厚度的增大,承载力和刚度都有提高,耗能也明显增加,但后期承载力下降加快,延性明显变差;提高填充层混凝土强度是提高承载力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填充层混凝土强度增大会使延性降低;填充层混凝土的配箍强度对抗震性能影响相对较小;填充层混凝土自应力值增大会对抗震性能产生积极影响;最后,根据这些参数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趋势,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3)在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的基础上建立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不排水加固桥墩的恢复力模型。首先,确定了三折线骨架特征点(屈服点、峰值点、极限点)对应的位移、荷载和刚度的计算公式,建立骨架模型;其次,确定各级的卸载刚度及滞回规则,得到滞回曲线模型;最后,验证恢复力模型的有效性。(4)为了验证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不排水加固技术在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试点工程研究,并结合试验研究对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不排水加固技术进行总结,将施工分为7个阶段,并从4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为后续的加固施工提供指导和参照。

严猛[8](2015)在《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次提出了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板梁这一研究内容,基于提高混凝土板梁的刚度、延性、承载能力等性能出发,围绕新材料及加固课题,采用材料试验、理论分析及足尺静载和疲劳试验验证,系统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加固后的受力机理及其破坏过程,提出该预应力混凝土板梁加固方式的计算分析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应力梁板加固设计理论、施工控制决策和营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介绍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桥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依托某一高速公路间隔3年病害检测,针对最常见的开裂及铰缝病害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裂缝形成及铰缝破坏的机理。基于B/S模式,采用J2EE架构,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编制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系统,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技术状况评定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支持数据导出到Excel、Word、PDF等文件,可对多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病害发展趋势,提出预警信号,为避免或减少此类病害及探索科学有效的加固方法提供依据。2、从空心板加固角度出发,确定树脂混凝土基材的最佳配合比;对加固基材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确定材料的基本参数。从微观角度采用聚丙烯纤维、特制铁屑及从宏观角度加入高强钢(铁)丝网对基材进行增韧试验;基于加固梁基材开裂后宏观上应力流需要连续传递,对配置高强钢(铁)丝网混凝土板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分析受力全过程,根据弹性梁理论和组合截面假定推导了复合板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得出板的合理配筋率,及提出向加固梁配筋率的转化计算公式;提出足尺梁加固合理配筋率。3、对4片梁进行静载试验研究,4片静载试验梁分别用于足尺裸梁(对比梁)静载试验、无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少量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适当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加固梁相比较对比梁,开裂荷载及破坏荷载均有显着提高;此加固方法在正常使用荷载水平上,梁体刚度提高10%左右;随着荷载的增加,进入塑性阶段后,挠度平均降低较大,加固层与原有混凝土粘结性能较强,最后加载脱开模式为:加固层将原有梁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全部拉脱。4、选取合适的混凝土、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绞线及此加固材料的本构关系;推导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加固层最大配筋率;选择其中两种模式计算承载能力:①受拉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屈服;②加固层高强钢丝网屈服或者加固层脱落、断裂;运用条带法及参考规范进行修正的裂缝折减方法进行承载能力计算,破坏模式1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19.39%,理论值提高15.67%;破坏模式2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33.82%,理论值提高28.38%;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误差,提出适用的计算方法;5、采用标准的4片梁为基础,运用常用的铰接板法验证梁-板组合结构及实体单元的精确性,分析了运用实体单元模拟桥跨结构时,在梁位线处与其余集中方法误差的原因;分析此加固方法加固空心板梁后的横向受力机理,简化计算模型,提出了修正的刚接板法及修正的G-M法计算其荷载的横向分布。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较加固前明显平缓,说明此加固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板间协调受力能力,板的受力主要为多板协同受力,荷载横向分布更为均匀,横向整体受力提高显着,传统的铰接板梁法已不能满足此种加固方法的横向分布计算。6、本文分5个断面对某高速公路车流量及车辆轴重、轴距等参数进行详细的调查,运用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对其进行100年交通量预测。按照常用的1~7类车划分标准及轴数两种方法统计,按照疲劳损伤累积等效的原则,将所有车辆简化为10类车型,提出重载交通高速公路简支梁桥等效标准3轴及4轴疲劳车辆模型,并将模型与国内外典型疲劳车辆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的合理性,为我国疲劳车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7、利用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对加固空心板进行疲劳性能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梁板的刚度、强度及残余变形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疲劳过程中未发现异常情况,0~400万次疲劳试验后,梁体残余变形较小;最大静荷载工况下,最大挠度及应变基本一致;符合平截面假定;梁体的刚度及强度基本没有退化现象;400万次疲劳荷载后加固梁未破坏,加固梁仍然有疲劳潜力。随后进行静载破坏试验,对比未经过疲劳荷载的加固梁力学行为,梁体的受力性能,承载能力、裂缝特性等基本不变,残余变形有所增加,加固梁疲劳性能满足要求。8、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将成果编辑成程序,采用高效便捷的C#语言,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实现此加固方法的系统程序,以实现减轻设计者的强度,提高设计效率的目的。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可用性,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加固设计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并支持数据导出到WORD、PDF、CAD等文件。

张俊斌[9](2012)在《既有中小学校舍加固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汶川地震中许多学校建筑由于抗震能力不足,造成校舍倒塌、学生伤亡的惨痛教训。实践证明凡是在震前经过抗震鉴定和加固的建筑,在地震中的损坏程度明显轻于未加固的建筑。因此提高现有中小学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是减轻灾害最有效的措施。2009年4月,国家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既有中小学校舍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礼堂等,从结构类型上分,多以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主。我国早期建成的校舍多为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校舍越来越多。既有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具有年代跨度大、结构形式复杂、鉴定加固工作量大、任务紧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加强云南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技术指导工作,本文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以及现行相关的规范、规程,根据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总结整理砌体校舍与钢筋混凝土校舍的抗震鉴定方法与步骤,阐述了适合于中小学校舍的加固常用方法设计及施工要点,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节点构造示意图,可以对中小学校舍的鉴定加固工作起到借鉴指导作用。通过对工程实例进行现场检测,对该工程实例进行抗震鉴定,计算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和构件的承载力,结合多遇地震作用下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分析该工程实例的抗震性能,依据计算所得的结果,首先确定对该建筑为单跨框架的结构体系采用增设支撑的方法进行加固,然后确定结构构件的加固方法,并且依据确定使用的加固方案,对该建筑进行加固设计,根据《云南省价格信息》以及加固设计,计算该建筑加固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对比分析按照不同后续使用年限进行鉴定加固后,整个建筑所需的加固成本。

张杰,叶永杨,尹奎,蒋隆[10](2011)在《《预制组合立管技术规范》GB50682—2011编制与介绍》文中研究说明高层建筑高度高,管井管道密集,传统管井技术已不能满足管线布置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9]88号文件将《预制组合立管技术规范》GB50682—2011列入国家规范编制计划,由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同济大学等单位编制,将于2012年1月1日实施。介绍了规范编制思路与主要内容,指出预制组合立管技术的适用条件、预制组合立管的设计原则与方法、预制组合立管设计的荷载计算、预制组合立管管道与其支架的制作和安装工艺,以及预制立管试验与验收方法等。该规范独创了密集立管与主体结构同步安装的施工体系,可加快施工速度、降低管井作业风险、提高工程质量。

二、刺线网钢筋混凝土柱预制工艺及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线网钢筋混凝土柱预制工艺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2)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相关概念界定
    1.5 本论文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大理市老旧小区改造背景及现状
    2.1 老旧小区改造背景
        2.1.1 国家政策背景
        2.1.2 地方政策背景
    2.2 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现状
    2.3 老旧小区现状
        2.3.1 建筑环境现状特征
        2.3.2 基础配套设施特征
        2.3.3 老旧小区建筑结构现状
    2.4 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规定的改造内容
    3.2 大理市下关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
    3.3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居民改造意愿不统一
        3.3.2 改造资金筹措难度大
        3.3.3 改造对象结构抗震措施不满足要求
    3.4 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策略
        3.4.1 针对居民改造意愿不统一的解决策略
        3.4.2 针对资金缺口的策略
        3.4.3 对结构安全性不满足要求的处理策略
    3.5 改造成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房屋结构检测及抗震鉴定分析研究
    4.1 房屋结构检测及抗震鉴定的意义
    4.2 房屋结构检测鉴定的类别
    4.3 民用建筑安全性鉴定评价的程序及内容
        4.3.1 民用建筑鉴定评价的程序
        4.3.2 现场检查检测的工作步骤及内容
        4.3.3 鉴定评级的工作步骤及内容
    4.4 抗震性能鉴定
        4.4.1 鉴定工作内容及评价原则
        4.4.2 抗震鉴定的步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花园社区某宿舍楼检测鉴定与加固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鉴定目的、内容、依据及检测仪器
        5.2.1 鉴定目的
        5.2.2 鉴定内容
    5.3 现场检查、检测
        5.3.1 地基基础检查
        5.3.2 上部主体结构检查
        5.3.3 材料强度检测
    5.4 结构承载力验算
        5.4.1 受压承载力验算
        5.4.2 抗震承载力验算
        5.4.3 高厚比验算
    5.5 安全性鉴定及评级
        5.5.1 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5.5.2 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
        5.5.3 鉴定单元安全性综合评级
    5.6 抗震鉴定
        5.6.1 建造时间及抗震鉴定标准的确定
        5.6.2 抗震鉴定结果
    5.7 鉴定结论
    5.8 对本工程的抗震加固
        5.8.1 加固原则
        5.8.2 加固方式
        5.8.3 针对本工程制定的加固方案
        5.8.4 加固成本分析
        5.8.5 加固方案可行性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节段预制胶拼受弯构件抗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节段预制拼装技术简介
    1.2 国内外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应用现状
        1.2.1 国外应用现状
        1.2.2 国内应用现状
    1.3 国内外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节段预制胶拼梁抗裂性计算
    2.1 引言
    2.2 普通混凝土构件抗裂性计算公式
        2.2.1 国内外混凝土抗裂性早期研究
        2.2.2 铁路梁抗裂性计算
    2.3 节段预制胶拼构件的抗裂性计算方法
        2.3.1 国内铁路规范采用方法
        2.3.2 国内公路规范采用方法
        2.3.3 城市轨道桥梁规范采用方法
        2.3.4 美国AASHTO规范采用方法
    2.4 工程案例抗裂性公式与北京交大前期研究
        2.4.1 串联梁抗裂性建议公式
        2.4.2 曹增华、李学斌等人研究建议公式
        2.4.3 潮白河大桥采用公式
        2.4.4 某城际铁路桥采用公式
        2.4.5 北京交大前期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节段预制胶拼混凝土梁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梁的设计
        3.2.1 试验梁尺寸
        3.2.2 试验梁配筋
        3.2.3 试验梁参数汇总
    3.3 试验梁制作
        3.3.1 试验梁材料参数
        3.3.2 节段浇筑与养护
        3.3.3 节段拼装
        3.3.4 预应力张拉
    3.4 试验梁测试加载
        3.4.1 测试设备
        3.4.2 测点布置
        3.4.3 加载方案
    3.5 本章小结
4 胶拼梁试验现象与数据分析
    4.1 试验梁开裂荷载与承载力分析
        4.1.1 胶拼受弯构件抗裂性分析
        4.1.2 试验梁受弯承载力分析
    4.2 试验现象与裂缝发展
        4.2.1 1.84 m试验梁试验现象与裂缝发展
        4.2.2 2.08m试验梁试验现象与裂缝发展
    4.3 试验梁变形性能研究
        4.3.1 试验梁荷载-位移曲线
        4.3.2 胶接缝位移与加载点处位移对比
    4.4 应变结果分析
        4.4.1 荷载作用下胶接缝与混凝土的应变差异
        4.4.2 平截面假定验证
        4.4.3 预应力钢筋应力
    4.5 本章小结
5 胶拼试验梁有限元模拟
    5.1 概述
    5.2 材料本构关系
        5.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5.2.2 钢材本构关系
        5.2.3 环氧树脂结构胶本构关系
    5.3 试验梁有限元模型建立
        5.3.1 钢筋与混凝土相互作用模拟
        5.3.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5.3.3 胶接缝的模拟
        5.3.4 预应力施加与加载
    5.4 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
        5.4.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5.4.2 结构损伤与裂缝发展
        5.4.3 胶接缝处弹模对结构受力影响分析
        5.4.4 胶拼质量对结构受力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CFRP预加固胶拼构件研究
    6.1 CFRP预加固技术
        6.1.1 CFRP加固技术应用研究
        6.1.2 CFRP预加固胶拼构件技术提出
    6.2 胶拼抗折构件制作与加载
        6.2.1 构件设计
        6.2.2 构件制作
        6.2.3 试验加载
    6.3 试验现象与结果
        6.3.1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6.3.2 抗折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明挖地铁车站预制装配结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地下结构预制装配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1.2.1 盾构隧道预制装配式衬砌结构
        1.2.2 明挖条件下的预制装配式地下结构
        1.2.3 矿山法预制装配式地下结构
        1.2.4 国内研究现状
    1.3 预制装配技术应用于地面结构和地下结构的特性分析
        1.3.1 装配式地面建筑结构
        1.3.2 地下结构受力特性
        1.3.3 地下结构防水特性
        1.3.4 地下结构施工特性
    1.4 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技术体系及在长春地铁中的应用
        1.4.1 装配式车站结构体系
        1.4.2 装配式车站结构拼装步序
        1.4.3 施工拼装辅助装置
        1.4.4 肥槽回填及拱部覆土回填
        1.4.5 技术体系框架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注浆式榫槽接头承载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方案及试验系统研发
        2.2.1 试验系统研发
        2.2.2 试验方案设计
        2.2.3 加载策略研究
        2.2.4 试验概况
    2.3 接头弯曲抵抗作用特性研究
        2.3.1 接头抵抗作用及抵抗矩
        2.3.2 单榫接头弯曲抵抗作用特性分析
        2.3.3 双榫接头弯曲抵抗作用特性分析
        2.3.4 接头弯曲抵抗作用特性总结
    2.4 接头抗弯刚度特性研究
        2.4.1 接头抗弯刚度试验研究方法
        2.4.2 接头抗弯刚度经验公式
        2.4.3 接头抗弯刚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2.4.4 接头抗弯刚度特性总结
    2.5 接头承载能力与破坏模式研究
        2.5.1 单榫长接头压弯作用承载特性分析
        2.5.2 单榫短接头压弯作用承载特性分析
        2.5.3 单榫长接头与单榫短接头对比分析
        2.5.4 双榫接头压弯作用承载特性分析
        2.5.5 接头承载能力与破坏模式总结
    2.6 压弯作用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
        2.6.1 解析思路及模型
        2.6.2 承载历程分析
        2.6.3 贡献要素修正
        2.6.4 抗弯承载设计计算方法
        2.6.5 理论与试验曲线对比分析
        2.6.6 实际工程接头压弯承载能力校核计算
    2.7 接头抗剪承载能力研究
        2.7.1 凹凸榫抗剪键抗剪承载能力分析
        2.7.2 接头抗剪试验研究
        2.7.3 轴力作用下的接头抗剪承载力分析
        2.7.4 接头抗剪承载能力总结
    2.8 本章小结
3 装配式车站结构体系力学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结构体系计算模型的确定
        3.2.2 装配式车站结构接头模型
        3.2.3 模型基础参数的确定
        3.2.4 静力力学行为分析模型的建立
        3.2.5 动力力学行为分析模型的建立
    3.3 装配式车站结构静力力学行为研究
        3.3.1 结构分析关键工况及主要计算结果
        3.3.2 施工过程内力及变形演变规律分析
        3.3.3 接头刚度影响分析
        3.3.4 数值模拟与原位测试结果的对比验证
    3.4 装配式车站结构动力力学行为研究
        3.4.1 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变形
        3.4.2 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应力
        3.4.3 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内力
        3.4.4 水平推覆分析
        3.4.5 装配式车站结构与现浇结构动力力学行为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轻量化闭腔薄壁构件力学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压弯作用下的闭腔薄壁构件剪力滞后效应
        4.2.1 剪力滞研究现状
        4.2.2 闭腔薄壁构件受力模式分析
        4.2.3 直构件剪力滞效应分析
        4.2.4 实际构件剪力滞效应分析
        4.2.5 截面设计中剪力滞效应的考虑方法
    4.3 闭腔薄壁构件剪应力分布规律
        4.3.1 直构件剪应力分布规律
        4.3.2 实际构件剪应力分布规律
        4.3.3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4.4 闭腔薄壁构件构造参数研究
        4.4.1 数值分析模型
        4.4.2 上下翼缘厚度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
        4.4.3 肋板厚度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
        4.4.4 空腔率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
        4.4.5 合理的端头板厚度取值研究
        4.4.6 构件空腔倒角方案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装配式车站结构接缝防水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装配式车站结构防水体系
        5.2.1 防水体系构成
        5.2.2 防水设防标准的确定
    5.3 装配式结构接头接缝防水研究
        5.3.1 橡胶密封垫的形式和参数
        5.3.2 单道橡胶密封垫防水性能试验研究
        5.3.3 双道密封垫防水性能试验研究
        5.3.4 密封垫复合膨胀层的防水强化性能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复合衬砌力学性能及质量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构成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隧道开挖方法研究现状
        2.2.1 盾构法隧道
        2.2.2 矿山法隧道
        2.2.3 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
    2.3 隧道衬砌施工质量研究现状
        2.3.1 盾构法隧道衬砌
        2.3.2 矿山法隧道衬砌
        2.3.3 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衬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施工实例
    3.1 引言
    3.2 工程介绍
        3.2.1 工程概况
        3.2.2 地质条件
    3.3 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施工方法
        3.3.1 矿山法初支隧道施工工艺
        3.3.2 盾构空推施工工艺
    3.4 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复合衬砌质量问题
        3.4.1 初支层质量问题
        3.4.2 回填层施工质量问题
        3.4.3 盾构管片环缝压缩量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衬砌质量缺陷对管片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回填层脱空对管片受力影响研究
    4.3 初支层与回填层间的空洞对管片受力影响研究
        4.3.1 模型建立
        4.3.2 模拟工况
        4.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盾构机推力对管片环缝压缩量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理论计算假设条件
        5.2.2 管片受力分析
        5.2.3 标准块管片位移理论推导
        5.2.4 雪-甘区间联合施工隧道盾构机推力分析
    5.3 数值模拟
        5.3.1 模型建立
        5.3.2 Abaqus准静态分析方法
        5.3.3 橡胶密封垫防水性能失效判定原则
        5.3.4 数值模拟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合衬砌质量检测与控制
    6.1 引言
    6.2 初支层施工质量检测
        6.2.1 点云数据采集
        6.2.2 数据预处理
        6.2.3 断面提取及超欠挖分析
    6.3 回填层施工质量检测与控制
        6.3.1 回填层施工质量检测
        6.3.2 回填层施工质量控制
    6.4 管片压紧度控制
        6.4.1 反力计算
        6.4.2 反力装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附录 A 联合施工段初支断面施工质量检测结果
附录 B 联合施工段回填层施工质量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不排水加固桥墩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水下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2.1 排水加固技术
        1.2.2 不排水加固技术
    1.3 相关加固方法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1.3.1 增大截面法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1.3.2 预应力加固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目前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加固桥墩的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试件设计和准备
        2.2.1 试件设计
        2.2.2 管片设计
        2.2.3 水下不分散自应力混凝土
        2.2.4 材料性能试验结果
        2.2.5 试件制作
    2.3 加载制度和量测方案
        2.3.1 加载制度
        2.3.2 量测方案
    2.4 试验现象
        2.4.1 未加固柱试验现象
        2.4.2 加固柱试验现象
        2.4.3 试验后拆开试件现象
    2.5 抗震指标总体分析
        2.5.1 滞回曲线
        2.5.2 骨架曲线
        2.5.3 承载力
        2.5.4 延性
        2.5.5 刚度退化
        2.5.6 耗能能力
    2.6 不同参数试件试验结果对比
        2.6.1 填充混凝土是否添加膨胀剂对比
        2.6.2 不同柱身损伤情况对比
        2.6.3 不同管片配筋强度对比
        2.6.4 长径比6 的加固柱和未加固柱对比
        2.6.5 长径比8 的加固柱和未加固柱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加固桥墩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有限元模型
        3.2.1 混凝土本构关系和定义
        3.2.2 钢筋本构关系
        3.2.3 填充层混凝土自应力的设定
        3.2.4 材料参数和其他相关参数的确定
    3.3 模型的建立
        3.3.1 基本假定
        3.3.2 建立各部件和装配
        3.3.3 定义相互作用
        3.3.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3.3.5 划分网格
    3.4 模拟与试验的分析对比
        3.4.1 模型破坏形态分析
        3.4.2 滞回和骨架曲线分析
    3.5 性能分析
        3.5.1 承载力分析
        3.5.2 延性计算
        3.5.3 刚度退化分析
    3.6 有限元变参数分析
        3.6.1 混凝土管片的厚度
        3.6.2 填充层混凝土的配箍强度
        3.6.3 填充层混凝土的强度
        3.6.4 填充层混凝土的自应力值
        3.6.5 轴压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加固桥墩的恢复力模型
    4.1 引言
    4.2 骨架曲线模型建立
        4.2.1 屈服状态下的特征点的确定
        4.2.2 峰值状态下的特征点的确定
        4.2.3 极限状态下的特征点的确定
    4.3 滞回曲线模型建立
        4.3.1 卸载刚度确定
        4.3.2 滞回规则
    4.4 恢复力模型验证
        4.4.1 骨架曲线模型
        4.4.2 滞回曲线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加固桥墩的试点工程
    5.1 工程概况
    5.2 加固设计
        5.2.1 混凝土管片设计
        5.2.2 填充层设计
    5.3 加固施工
        5.3.1 加固材料与机具准备
        5.3.2 施工过程
    5.4 加固技术总结
        5.4.1 施工阶段
        5.4.2 质量控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简支梁桥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桥梁常用加固方法
        1.2.2 树脂混凝土基材增韧研究现状
        1.2.3 钢(铁)丝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思路
第2章 公路空心板梁应用及病害发生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空心板桥应用
    2.3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与病害因素分析
        2.3.1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
        2.3.2 公路空心板桥典型病害因素分析
    2.4 中小跨径桥梁病害管理及评价系统的编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基材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基材力学性能
        3.2.1 最佳配合比
        3.2.2 强度及弹模随养护时间变化研究
        3.2.3 强度及弹模随温度变化研究
        3.2.4 接触面积及气泡敏感性(粘结性能)研究
        3.2.5 极限拉压应变试验研究
        3.2.6 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3.2.7 收缩特性试验研究
        3.2.8 反应温度及反应热膨胀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材增韧及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丝网板缩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基材纤维增韧研究
        4.2.1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正交试验
        4.2.2 纤维最优添加量下基本性能研究
    4.3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铁)丝网增韧研究
        4.3.1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钢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4.3.2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铁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4.4 板四点弯曲承载能力分析
    4.5 板合理配筋率及足尺梁试验配筋率
        4.5.1 薄板的配筋率
        4.5.2 复合材料加固预应力空心板梁的最小配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静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足尺梁混凝土及钢筋参数试验
        5.2.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模试验
        5.2.2 钢筋力学性能参数
    5.3 1#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5.3.1 对比梁参数及制作
        5.3.2 加载方法
        5.3.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2#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5.4.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3#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5.5.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4#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5.6.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5.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7 施工工艺总结
    5.8 本章小节
第6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本构及截面转化
    6.3 加固空心板钢丝网最大配筋率
    6.4 加固空心板正常使用状态计算
    6.5 加固后空心板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6.5.1 破坏模式及基本假设
        6.5.2 计算程序及实用计算方法
        6.5.3 计算结果
    6.6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桥横向整体性研究
        6.6.1 研究现状
        6.6.2 加固方案
        6.6.3 加固前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6.6.4 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6.6.5 加固前后影响线对比及实桥计算
        6.6.6 结论
    6.7 本章小节
第7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疲劳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7.2.1 灰色系统预测
        7.2.2 某高速公路交通量实测
        7.2.3 重载交通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7.3 公路疲劳荷载谱
        7.3.1 疲劳荷载谱
        7.3.2 公路桥梁荷载谱
        7.3.3 重载公路交通疲劳荷载车辆模型
        7.3.4 不同典型疲劳车下内力弯矩幅比较分析
    7.4 足尺加固梁疲劳试验研究
        7.4.1 疲劳荷载上下限
        7.4.2 加载方法
        7.4.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7.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1-空心板计算全过程分析程序
附录 2-实用加固系统程序设计
    附2.1 引言
    附2.2 实用加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附2.2.1 编制思路
        附2.2.2 技术框架图简介
        附2.2.3 界面介绍
    附2.3 小结

(9)既有中小学校舍加固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有中小校舍加固的发展状况
    1.3 中小学校舍鉴定
        1.3.1 确定后续使用年限
        1.3.2 现有中小学校舍的设防标准
        1.3.3 现有中小学校舍的抗震鉴定基本方法
        1.3.4 抗震鉴定结论
    1.4 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
        1.4.1 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的设防目标
        1.4.2 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设计原则
        1.4.3 抗震加固的设计计算
        1.4.4 加固施工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砌体校舍抗震鉴定
    2.1 A类多层砌体校舍的抗震鉴定
        2.1.1 A类多层砌体校舍的第一级鉴定
        2.1.2 A类多层砌体校舍的第二级鉴定
    2.2 B类多层砌体校舍抗震鉴定
        2.2.1 B类多层砌体校舍的第一级鉴定
        2.2.2 B类多层砌体校舍的第二级鉴定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校舍鉴定
    3.1 A类钢筋混凝土校舍的鉴定
        3.1.1 A类钢筋混凝土校舍的第一级鉴定
        3.1.2 A类钢筋混凝土校舍的第二级鉴定
    3.2 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校舍抗震鉴定
        3.2.1 B类钢筋混凝土校舍第一级鉴定
        3.2.2 B类钢筋混凝土校舍第二级鉴定
第四章 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
    4.1 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综述
    4.2 墙体承载力不足加固
        4.2.1 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
        4.2.2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墙体
        4.2.3 钢绞线—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墙体
        4.2.4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4.3 砖柱承载力不足的加固
        4.3.1 增大截面法
        4.3.2 外包刚加固柱
    4.4 砌体结构整体性加固
        4.4.1 增设抗震墙加固
        4.4.2. 新增构造柱加固
        4.4.3 新增圈梁加固
    4.5 墙体裂缝的修复与补强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校舍加固方法
    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同方法综述
    5.2 钢筋混凝土架构体系的加固
        5.2.1 增设抗震墙或翼墙
        5.2.2 增设抗震支撑加固
    5.3 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
        5.3.1 增大截面法
        5.3.2 外包钢加固法
        5.3.3 粘贴复合纤维加固法
    5.4 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
        5.4.1 增大截面法
        5.4.2 钢套钢法加同梁
        5.4.3 粘贴钢板法加固梁
        5.4.4 粘贴复合纤维材料加固框架梁
    5.5 钢筋混凝土板的加固
        5.5.1 预制板加固
        5.5.2 现浇混凝土板加固
    5.6 填充墙加固及混凝土缺陷修补
第六章 地基基础的加固
    6.1 确定地基基础抗震加固时的考虑原则
    6.2 地基基础加固方法的选择
        6.2.1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加固方法
        6.2.2 地基加固方法的选择
    6.3 加固方法
        6.3.1 注浆法加固基础
        6.3.2 扩大基础底面积
        6.3.3 锚杆静压桩法
第七章 工程实例
    7.1 工程概况
    7.2 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
        7.2.1 现场检测内容
        7.2.2 既有房屋的抗震性能鉴定
        7.2.3 确定加固方案
        7.2.4 加固后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7.2.5 加固方案的成本计算
    7.3 按照B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加固
        7.3.1 抗震性能鉴定
        7.3.2 确定加固方案
        7.3.3 加固后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7.3.4 加固方案的成本计算
        7.3.5 两类建筑加固成本的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不足
    8.1 结论
    8.2. 论文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预制组合立管技术规范》GB50682—2011编制与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编制背景
2 预制组合立管技术的工艺特点与适用条件
3 预制组合立管设计
4 预制组合立管制作加工
    4.1 管道加工
    4.2 管架加工
    4.3 管道支架组装、焊接
    4.4 预制组合立管单元组装及标识
    4.5 预制组合立管工厂验收
5 预制组合立管的安装
6 预制组合立管试验与验收
7 结语

四、刺线网钢筋混凝土柱预制工艺及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套整体式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王啸霆,陈曦,王涛,潘鹏,李文峰,苗启松. 工程力学, 2022(02)
  • [2]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分析研究[D]. 马雨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节段预制胶拼受弯构件抗裂性研究[D]. 王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5]明挖地铁车站预制装配结构理论与实践[D]. 杨秀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6]盾构矿山法联合施工隧道复合衬砌力学性能及质量检测方法研究[D]. 何锡存.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7]混凝土管片快速拼装不排水加固桥墩抗震性能研究[D]. 徐万松. 福州大学, 2019
  • [8]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D]. 严猛.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6)
  • [9]既有中小学校舍加固方法的研究[D]. 张俊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 [10]《预制组合立管技术规范》GB50682—2011编制与介绍[J]. 张杰,叶永杨,尹奎,蒋隆. 施工技术, 2011(24)

标签:;  ;  ;  ;  ;  

带刺铁丝网钢筋混凝土柱预制技术及质量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