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HDL-CH 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影响 HDL-CH 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一、影响HDL—CH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1)在《泛基因组工具变量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以食管鳞癌mGWAS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病因推断是流行病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然而,由于受到混杂因素和逆向因果作用的干扰,在常规观察性研究中得到的暴露和结局的关联往往并不可靠。针对因果方向的确定及混杂因素的控制,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使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Ⅳ),在推定暴露到结局因果方向的前提下,准确估计从暴露到结局的因果关联效应,成为基因组学时代进行因果关联分析的重要方法。目前,随着高通量组学技术的普及,基于大型队列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为MR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随着MR方法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其理论方法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不同的MR方法在选择工具变量,水平多效性效应建模假设以及进行参数估计和统计推断的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工具变量SNP选择策略上,现有MR方法都依赖于选择一小部分效应强度较强的SNP作为工具变量,而且考虑到SNP之间复杂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关系,往往需要选取独立的SNP作为工具变量。然而,此种选择策略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估计偏倚问题和统计效能的降低。为了克服上述SNP选择策略带来的缺陷,一个很自然的想法便是全基因组SNPs不加选择的全部纳入工具变量集G;这便是新近发展的基于泛基因组(omnigenic)的工具变量思想(即,假设基因组的全部遗传变异都对表型性状产生贡献)。然而,将如此海量的全基因组SNPs(几百万到几千万)一并纳入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模型后,如何实现模型参数的高效、准确、无偏估计是必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内容。为此,本论文在方法学研究部分中首先提出泛基因组遗传假设,即由全基因组SNPs综合而成的基因工具变量G表征了遗传因子G对暴露X的全部效应,同时遗传因子G也允许直接对结局Y产生效应(即允许水平多效性存在);同时,允许两样本(Two Sample)孟德尔随机化中的两样本间可以存在样本重复。基于遗传学中的复杂性状泛基因组学遗传模式,遵循上述泛基因组假设而构建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模型,本研究称之为泛基因组孟德尔随机化(Omnigenic Mendelianrandomization,OMR)模型。在当今生物组学时代,本研究所构建的OMR模型在各种跨组学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理论意义上,利用MR可以确定因果方向的独特优势,将跨组学MR分析结果融合,便可构建DNA→RNA→蛋白质→代谢物→疾病表型的因果网络,从而打开暴露→疾病结局的“黑盒子”,为系统流行病学病因网络构建、药物靶点设计、预防或诊疗措施制定及评估提供支撑。作为实际应用案例,本论文依托国家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在山东省食管癌高发区建立了食管癌早诊早治筛查队列。采用本研究构建的OMR模型,分析血清代谢物对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因果效应。通过整合基因组和代谢组数据,探索血清代谢物→食管鳞癌的因果关联。基于泛基因组工具变量的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OMR)研究方法针对两独立样本的情形,本研究首先在遗传效应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下,采用复合似然估计策略,同时估计工具变量G对暴露X以及工具变量G对结局Y的效应;此外,为了能够包含基因组上广泛存在的LD信息,在构建复合似然函数时,采用了 LD信息作为边际似然函数的权重,对复合似然函数进行加权。针对两重叠样本及单样本的情形,在上述模型中引入样本的协方差项,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样本重复相关对参数估计的影响。进而,开发EM-NR联合算法,将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EM)算法与牛顿-拉夫森(Newton-Raphson,NR)算法有机结合的以实现模型参数的高效、无偏估计。然后,采用刀切法(Jackknife resampling)通过重抽样策略进行模型参数的假设检验。为了全面评估泛基因组孟德尔随机化模型(OMR模型)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健性,本研究设计了系统的统计模拟实验。基于人群中SNP基因型的真实分布及其LD模式,产生符合客观实际的模拟数据集;设定并遍历不同大小的遗传度、水平多效性、暴露X对结局Y的因果效应;同时,考虑不同遗传效应模式(包括基因组全部SNP具有遗传效应、基因组中1%的SNP有遗传效应、以及基因组中10%的SNP有遗传效应等多种情形);在上述各种条件组合下,通过统计模拟实验评价OMR模型的参数估计偏倚(覆盖率)、一类错误的稳定性、统计检验效能。此外,为了比较本研究所提出的OMR模型与目前最新MR分析模型的优劣性,在上述一系列模拟实验中,同时考察了 IVW、Egger回归、MRMix、BWMR和CAUSE共五种方法。最后,为了评价上述模型对实际数据因果关联分析的效果,采用了两类实际数据集。第一类数据集设定为理论上因果关联必定存在的假想情形,包括分类变量“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AD)-CAD”和连续变量“身高-身高”两种情形。第二类数据集设定理论上因果关系可能存在的实际情形,包括20种数量性状→CAD和20种数量性状→哮喘两种情形。研究结果(1)理论证明结果:针对两独立样本、两重叠样本及单样本情形,分别构建基于汇总统计量的OMR模型,进一步开发EM-NR联合算法,其中,通过EM算法获得参数初始估计值;为了加快参数估计的收敛速度,将EM算法的初估值作为NR算法的初始值,进行快速迭代;从而,达到模型参数估计的高效性和准确性。(2)统计模拟结果表明:1)在两独立样本情形下:①一类错误控制率:原假设成立时,在不存在水平多效性效应的模拟方案下,OMR模型可以给出合理或者轻度膨胀的一类错误控制率;当存在水平多效性效应时,OMR方法是唯一不受SNP遗传度以及遗传模式的影响,产生合理的一类错误控制率的方法。②检验效能:除极端稀疏遗传模式(即只有]0个SNP影响暴露的情况,效应SNP所占比例≈1/30000)以外,OMR模型在所有模拟方案中均能表现出最高的检验效能。③估计准确度:OMR模型在所有模拟方案中均可以对因果效应进行准确估计并产生合理准确的覆盖率。2)两重叠样本及单样本情形下:①一类错误控制率:在存在水平多效性的模拟方案下,OMR模型在两重叠样本和单样本情况下均可提供合理的I类错误控制率。②检验效能:OMR方法在两重叠样本及单样本情形均具有最高的检验效能。③估计准确度:OMR模型在两重叠样本和单样本情形下都能对因果效应进行准确估计。(3)实例分析结果表明:1)CAD→CAD和身高→身高分析:结果显示,在比较的6种MR方法中,OMR模型是唯一能够在两种情形中均检测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果关联,同时95%置信区间包含真实值1的方法。2)20种数量性状→CAD和20种数量性状→哮喘分析:在两种情形下,对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量性状,利用OMR方法进行检验的阳性结果最多,且其阳性结果通常能够得到其他至少一种MR方法的验证,同时大部分阳性结果进一步得到了临床试验或文献证据支持。应用研究:以血清代谢物对食管鳞癌的因果关联分析为例研究方法:依托国家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分别构建食管鳞癌高发区人群mGWAS研究(纳入人数880人,数据子集1包含546人,数据子集2包含334人)和食管鳞癌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人数1046人,其中对照969人,ESCC病例77人)。(1)在食管鳞癌高发区人群mGWAS研究中,使用Infinium Omni2.5Exome-8v1-3(Illumina)芯片对受试者全血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血清样本使用UH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所有代谢物性状使用协变量(年龄、性别、内窥镜检查结果和前10个主成分)进行调整及标准化后,采用两阶段分析策略,分别在数据子集1和数据子集2中,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全基因组约420万个SNPs与185种代谢物性状的关联性,使用meta分析整合两组分析结果。(2)在食管鳞癌病例对照研究中,首先将食管鳞癌结局使用协变量(年龄、性别和前10个主成分)进行调整及标准化后,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全基因组约420万个SNP位点与食管鳞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3)以185种血清代谢物mGWAS的汇总统计量作为暴露,食管鳞癌GWAS汇总统计量作为结局,使用全基因组4,085,890个SNP位点作为工具变量,采用OMR模型逐个检验血清代谢物对食管鳞癌发生风险的因果关联。研究结果:(1)食管鳞癌高发区人群人群mGWAS分析结果:经过统计检验,共有4327个SNP-代谢物关联强度小于全基因组和代谢组范围的显着性检验水平(Z检验,P<5×10-8/185=2.70×10-10),其中包括19个独立的SNP代谢物关联,涉及10个独立的SNP位点和17种不同的血清代谢物。19个关联中,7个成功重复验证了先前报道过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另外12个在之前的研究中尚未被报道过。(2)食管鳞癌GWAS分析结果:经过统计检验,共有1个SNP位点达到全基因组显着性检验水平(5×10-8),42个SNP位点达到建议显着性检验水平(1 ×10-5),取独立后,共计10个SNP位点被确定为top SNP位点。其中6个位点被报道与食管鳞癌相关,另外4个尚未被报道过与食管鳞癌的相关性,但已有文献探讨其与其他肿瘤或者食管鳞癌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等行为方式)的关联性,其与食管鳞癌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探索。(3)OMR分析结果:共有11个血清代谢物性状对食管鳞癌的因果关联检验P值小于一般检验水准(0.05),其中9个小于Bonferrioni校正的检验水准(0.05/185=2.7×10-4)。肉豆蔻酸、吲哚-3-丙酮酸、次黄嘌呤、CDCA和PC 18:1是食管鳞癌的危险因素。L-组氨酸、肌酐、PG 24:1、PC 41:6、PC 38:4和PG 23:2是食管鳞癌的保护因素。肉豆蔻酸、CDCA和PC 38:4为mGWAS研究中发现的遗传调控代谢物,进而,构建潜在的基因组→血清代谢物→ESCC致病机制通路。结论:(1)分别在两独立样本、两重叠样本及单样本情形下,构建了基于泛基因组工具变量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OMR方法),基于复合似然框架和EM-NR联合推导算法实现高效计算,统计模拟结果表明,OMR模型可以得出准确的因果效应估计值、合理校准的I类错误控制率以及比现有MR方法更高的统计检验效能,并将上述算法编写为R包,方便研究者使用。(2)实例数据验证表明,在理论真实因果效应为1的情形下,OMR模型不仅能够检测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同时估计的置信区间包含真实值1;在真实因果效应未知的情形下,OMR模型发现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量性状最多,同时大部分关联结果得到了临床试验或文献证据支持。(3)为了验证OMR方法的实用性,首先通过食管鳞癌高发区人群mGWAS分析,获得血清代谢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统计量,然后通过食管鳞癌病例对照人群GWAS分析,获得食管鳞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统计量,最后采用OMR模型探索血清代谢物与ESCC风险的因果关联,发现11个血清代谢物性状的因果关联显着性P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种血清代谢物的关联强度经过Bonferrioni校正后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李妙男[2](2021)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心血管急症,近年来,ACS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其发病急骤、心肌损害后的不可再生性,ACS仍然是导致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而且呈现出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ACS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机体自身代谢过程和途径的改变与ACS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在外界环境和个体自身的遗传背景共同作用下,相关代谢活动和途径的改变,导致机体代谢产物水平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展,我们能够检测到更多的代谢产物,通过对这些代谢产物的分析,可能会更加利于我们了解ACS的发病机制,并为其诊治提供可能的靶点。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是一种单糖,在自然界中较为广泛分布,尤其是在碳水化合物中,其作为基本成分参与了很多糖蛋白、糖肽和糖脂的构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由于Neu5Ac的重要作用,其衍生物是药物干预靶点的明星分子。基础临床研究显示:Neu5Ac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1)通过炎症反应的激活;2)刺激循环系统中血小板聚合形成血栓;3)干扰铁代谢过程;4)影响脂质代谢过程;5)影响微循环和血管内微环境的改变导致细胞局部缺氧坏死;6)参与动脉内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抑制Neu5Ac调解酶-神经氨酸苷酶-1,可改善缺氧状态下葡萄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而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或通过结扎的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通过对神经氨酸酶的药理学抑制也能够保护心肌细胞和心脏免受心肌损伤,今后可能成为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的药物。但其与冠心病之间的真实世界研究国内外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观察血浆Neu5Ac在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水平,并分析其和生化代谢指标、临床危险分层和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ACS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新药研发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2.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分层、TIMI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3.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及结果]:第一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0月到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700例连续病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检验检查结果、CAG结果等,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09)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N=591)。其中ACS组又分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97)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N=494)。入选标准: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对照组标准:选择同期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的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患者,感染性疾病,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及其他消耗性疾病等。2.入院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5mL送至我院心肺实验室,30min内离心,分离出血清,放入连盖离心管中,标记后置于-80℃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所有样品收集后,解冻复温、离心取上清液,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检测每位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的差异。3.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行CAG检查,记录相关数据及结果,通过Gensini评分和血管病变支数评估疾病严重程度。4.ACS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5.采用双变量相关性法分析血浆Neu5Ac水平与ACS危险因素和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6.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对ACS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出临界值。[研究结果]:1.入选的700例患者中,女性310人,男性390人,平均年龄(63.8±10.6)岁。AC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且男性患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相较于对照组患者,ACS组患者中吸烟比例明显升高,且具有更高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生化指标显示:ACS组患者的血尿酸、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ACS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2.00(124.75;325.00)VS 180.49(105.36;252.00)ng/mL(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Neu5Ac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D-二聚体水平成正相关(P<0.05),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eu5Ac、血糖、血肌酐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水平可以辅助ACS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80(0.631-0.729)),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92.7%,其临界值为288.50ng/mL。联合血肌酐、血糖两个危险因素后,对ACS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和敏感性均升高,AUC(0.743(0.698-0.788)),敏感性为54.2%,特异性为84.4%。6.将ACS组患者分为UAP组和AMI组后发现,AMI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 UAP 组,UAP 组高于对照组:279.50(165.83.25;349.50)VS 248.00(122.53;318.2)VS 180.49(105.36;252.00)ng/mL(P<0.05)。7.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可以辅助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40(0.582-0.698)),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83.5%,其临界值为330.50ng/mL。8.将AMI组患者分为ST段抬高型AMI组(N=76)和非ST段抬高型AMI组(N=21),研究发现血浆Neu5Ac水平在两个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89.00(178.73;350.25)VS 251.00(140.06;346.50)ng/mL(P>0.05)。结论:1.血浆Neu5Ac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年龄、合并高血压、血尿酸、血肌酐、脂蛋白a、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成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是可以反映ACS患者代谢水平的一个指标。2.血浆Neu5Ac、血肌酐、血糖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浆Neu5Ac≥288.50ng/mL时,对ACS诊断的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92.7%。联合血肌酐和血糖后,对ACS诊断的敏感性升高为54.2%。3.血浆Neu5Ac可以辅助AMI的诊断,当≥330.50ng/mL,其诊断的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83.5%。4.血浆Neu5Ac可能成为协助ACS临床诊断的新型代谢标志物。第二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TIMI危险评分和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本研究中,对ACS组患者的危险分层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风险评分系统,UAP/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按不同评分标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2.对于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组患者,采用GRACE评分系统,即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3.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对TIMI危险分层和GRACE危险分层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出临界值。[研究结果]:1.采用TIMI危险分层后,ACS组患者根据危险程度被分为3组,其中高危组(102例)、中危组(412例)、低危组(77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我们发现高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265.50(137.49;333.50)VS 228.00(116.88;289.50)ng/mL(P<0.05)。2.对TIMI危险分层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析:1)Gensini评分显示:高危组患者评分值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30.00(11.50;52.00)VS 10.00(5.00;40.5)(P<0.05);2)血管病变支数显示:高危组和中危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者高于低危组,低危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高于高危组和中危组(P<0.05);但三组之间双支血管病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Gensini评分中位数27.00将ACS患者分为2组,结果评分>27.00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评分≤27.00组患者,259.50(126.52;340.00)VS 245.00(122.91;299.50)ng/mL(P<0.05)。4.采用GRACE危险分层对NSTE-ACS组患者进行评分后显示:高危组(30例)、中危组(228例)、低危组(257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我们发现高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272.00(144.45:436.00)VS 234.00(117.72;303.00)ng/mL(P<0.05)。5.但对GRACE危险分层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显示:三组患者之间血管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可以辅助GRACE危险分层中高危组患者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36(0.535-0.737)),敏感性为33.3%,特异性为80.0%,其临界值为390.00ng/mL。但在TIMI危险分层中对高危组患者的诊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IMI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高于低危组患者,且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与血管狭窄病变程度有关。2.GRACE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高于低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390.0Ong/mL时对NSTE-ACS高危患者的诊断特异性达80%。3.血浆Neu5Ac可作为ACS患者临床危险评分的参考依据。第三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设计随访调查表,出院后对ACS组患者每3个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平均随访21.5个月,记录Maces事件发生的情况和Maces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根据Maces事件将ACS组患者分为Maces组和非Maces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浆Neu5Ac水平的差异。2.本研究所定义的Maces事件包括: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3.应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和Maces事件之间的相关性。4.依据所有ACS患者血浆Neu5Ac测得数值的中位数252.00ng/mL,将受试者分为 Neu5Ac>252.00ng/mL 组和 Neu5Ac≤252.00ng/mL 组,利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累计终点事件发生曲线,评估两组不同Neu5Ac水平患者长期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在随访的591例患者中,发生Maces事件者83例(14.04%),失访者15例(2.54%),未发生 Maces 事件者 493 例(83.42%)。2.在发生Maces事件的患者中:复发心绞痛58人次(9.81%)、心力衰竭29人次(4.91%)、再发心肌梗死21人次(3.5%)、脑卒中2人次(0.34%)、出血12人次(2.03%)、再次血运重建10人次(1.7%)、支架内血栓0人次、支架内再狭窄1人次(0.17%)、心源性死亡5人次(0.85%)、全因死亡2人次(0.34%)。3.基线资料显示,Maces事件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血肌酐、D-二聚体、CK-MB、Gensini评分水平上明显高于非Maces组患者(P<0.05)。4.相较于未发生Maces事件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在发生Maces事件组的患者中明显升高,284.00(13.90;353.00)VS 250.00(124.14;319.00)ng/mL(P<0.05)。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aces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浆Neu5Ac水平、年龄以及Gensini评分(P<0.05)。6.在所有ACS组患者中Neu5Ac>252.00ng/mL的共有292人,其中共52人随访期间发生终点事件(17.8%);Neu5Ac≤252.00ng/mL组的共有299人,其中共31人随访期间发生终点事件(10.4%)。Neu5Ac>252.00ng/mL组患者Maces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P<0.05)。两组之间的平均终点事件的发生天数为567.51天和618.16天,log-rank检验可以得出χ2=7.406,P<0.05。[结论]:1.血浆Neu5Ac水平、年龄、Gensini评分是Maces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高于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3.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平均时间早于血浆Neu5Ac≤252.00ng/mL 组的患者。4.血浆Neu5Ac对ACS的远期预后具有参考价值,为ACS的预后判断及靶向防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李慧泉[3](2021)在《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给社会带来沉重医疗负担。因此,对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是降低该病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CHB)感染是其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本研究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GALAD作为HCC预测风险的指标评分,探讨HBV感染人群中GALAD评分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GALAD异常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转录因子19(transcription factor 19,TCF1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GALAD评分的影响,筛选出HBV感染者中GALAD评分异常的高危人群,为制定HBV感染者个体化的GALAD监测模式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参加《福清市居民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HBV感染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生活习惯,同时检测各项血液指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各影响因素与GALAD的相关性,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生化及血压指标与GALAD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后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构建GALAD评分异常的风险模型。(2)使用Illumina公司的GSA芯片进行TCF19基因(rs1419881、rs3094187、rs3095239)分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TCF19基因多态性及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对GALAD的影响。结果:(1)HBV感染者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HBV感染者724名,其中男性275名,女性449名。年龄大于60岁者约占43.65%,约92.13%的HBV感染者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者占79.42%,全家年收入在10万以下的居多(76.24%),73.48%的HBV感染者从不抽烟,11.19%的HBV感染者饮酒,19.20%的HBV感染者饮茶,BMI在18.5~23.9 kg/m2的居多(46.69%),向心性肥胖率为30.39%。40.75%的HBV感染者患有高血压,23.90%的HBV感染者患有糖尿病。(2)GALAD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待业或下岗、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HDL、高AST、高GLU、高DBIL及高Hb A1c浓度均可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而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和全家年收入10万~30万可降低GALAD升高的风险。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分层中,全家年收入≥10万者的OR值小于1,可降低GALAD升高的风险,结果十分稳定。在大部分分层中,非脑力劳动者、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GLU、高Hb A1c浓度的OR值大于1,可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结果相对比较稳定。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表明,血清TG、HDL、ALT、AST、GLU、DBIL、TBIL及Hb A1c浓度与GALAD评分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逐步logistic回归构建的HBV感染者GALAD评分异常的风险模型中包含以下因素:职业、全家年收入、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AST、DBI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69(95%CI:0.845~0.882)。当GALAD异常的风险模型评分为10分时,灵敏度为97.1%(95%CI:95.2%~99.1%),阴性预测值为82.7%(95%CI:80.3%~84.8%),说明得分小于10分的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概率较小;当总分为41分时,该模型的特异度为95.4%(95%CI:93.6%~97.3%),阳性预测值为94.8%(95%CI:92.1%~96.5%),说明得分大于41分的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概率较大。(3)TCF19基因多态性与GALAD的相关性研究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rs1419881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dds ratio,OR)为1.72(95%CI:1.13~2.60),A等位基因(AG+AA)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60(95%CI:1.08~2.36)。与rs3094187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62(95%CI:1.06~2.46),A等位基因(AG+AA)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52(95%CI:1.02~2.24)。与rs3095239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62(95%CI:1.06~2.46),G等位基因(AG+GG)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52(95%CI:1.02~2.25)。在分层分析中,3个SNP位点结果较稳定。基因-基因联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携带3个SNP位点危险基因型者,GALAD升高的风险高于未携带危险基因型者,并且随着携带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也逐渐增加。(4)TCF19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GALAD的影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发现,TCF19基因rs1419881位点分别与吸烟(ORint=14.49,95%CI:10.15~29.11)、向心性肥胖(RERI=2.73,95%CI:0.52~4.93;ORint=4.37,95%CI:2.40~7.94)、高血压(ORint=8.70,95%CI:4.75~15.91)、糖尿病(ORint=8.14,95%CI:4.12~16.08)、冠心病(ORint=14.17,95%CI:1.81~18.07)存在交互作用;rs3094187位点分别与向心性肥胖(RERI=2.18,95%CI:0.13~4.22;ORint=4.05,95%CI:2.24~7.32)、高血压(ORint=8.02,95%CI:4.40~14.65)、糖尿病(ORint=7.42,95%CI:3.80~14.50)、冠心病(ORint=13.66,95%CI:1.74~17.20)存在交互作用;rs3095239位点分别与吸烟(ORint=11.36,95%CI:9.19~19.65)、向心性肥胖(RERI=2.18,95%CI:0.13~4.23;ORint=4.06,95%CI:2.25~7.34)、高血压(ORint=8.03,95%CI:4.40~14.65)、糖尿病(ORint=7.44,95%CI:3.81~14.53)、冠心病(ORint=13.68,95%CI:1.74~17.33)存在交互作用,使得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增加。结论:(1)待业或下岗、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HDL、高AST、高GLU、高DBIL及高Hb A1c浓度均可增加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而受教育程度及收入高可降低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HBV感染者GALAD异常的风险模型经验证后仍显示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当风险模型得分为41分时,阳性预测值高达94.8%,说明得分高于41分的HBV感染者GALAD异常概率较大,对该人群应进行GALAD相关指标检测,并监测其动态变化。(2)与野生基因型相比较,TCF19基因rs1419881、rs3094187及rs3095239位点变异均可增加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而且随着携带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也逐渐增加,表明TCF19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有关,并且存在基因-基因联合作用。(3)rs1419881、rs3095239位点分别与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存在交互作用,rs3094187位点分别与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存在交互作用,使得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增加,表明携带TCF19危险基因型且暴露于危险环境因素的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增加。(4)本研究是在福清地区HBV感染者中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其结果仍有待于在队列研究中进一步的验证。

陈志勇[4](2021)在《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率高,预后差。早诊早治是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诊断肝癌主要是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甲胎蛋白(AFP)检测,但临床诊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建立更为简便、价廉、高效的肝癌诊断新技术。适配子是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从人工构建的随机文库中筛选到的生物分子特异性单链寡核苷酸配体,其在功能上与抗体类似,更具有抗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在肿瘤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前期通过SELEX技术筛选到一批肝癌血清适配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和灰度分析发现部分适配子对肝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适配子联合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但是,PAGE操作繁琐、通量低,临床应用受限。离心超滤(CUF)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DNA在内的多种生物分子的纯化、浓缩和分离。为此,本研究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以血清标本为检材,评价单个适配子和混合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为研发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基于适配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80℃冰箱保存。查阅病历收集相关临床资料。2、创建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基于前期研究,采用混合血清优化可能影响适配子CUF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超滤离心管截断值、离心时间、超滤体系体积、适配子和血清用量,以分离效果好、省时、经济的原则选定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实验条件。通过荧光定量PCR仪,采用前期研究中常用的Eva Green染料及条件进行超滤液荧光强度检测。3、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适配子:以前期PAGE证实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7个适配子用于研究。采用上述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分别检测36例肝癌和肝硬化血清标本,同步进行适配子PAGE分离及灰度分析作为对照。对荧光分析和灰度分析指标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并比较各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从中筛选出单个荧光指标诊断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大于0.7者作为优选适配子进行后续实验。4、扩大样本验证优选适配子的肝癌诊断价值:将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血清标本扩大至各108例。采用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分别以各优选适配子检测血清标本。同步进行适配子PAGE分离及灰度分析作为对照。对荧光指标和灰度指标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各优选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5、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以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检测的同类荧光分析指标(SAE或SAE-SA)分别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6、优化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将优选适配子进行排列组合构建多个适配子阵列,将各阵列中的适配子等比例混合用于单管检测。参照上述单适配子CUF分离的体系体积、血清用量和适配子总用量条件,采用混合血清对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进行优化。7、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在上述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优化条件下,分别用各适配子阵列检测36例肝癌和肝硬化血清标本,对荧光分析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它们的肝癌诊断价值,并从中优选出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8、扩大样本验证优选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将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血清标本扩大至各108例,采用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方法,以优选适配子阵列检测各血清标本,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优选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9、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收集研究对象(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各108例)的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血细胞分析、生化、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对优选适配子阵列的最佳荧光分析指标与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10、评价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在ROC曲线分析各单项血液指标的肝癌诊断价值的基础上,将优选适配子阵列的最佳荧光分析指标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向前:有条件)建模,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实验条件优化结果:超滤离心管截断值100KD、体系体积150μl(结合缓冲液108.75μl、血清11.25μl、适配子30μl,其中适配子浓度为0.1pmol/μl)、离心速度14000×g、离心时间15min。2、适配子小样本筛选结果:通过小样本筛选,从7个适配中优选出3个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适配子(Ap-HCS-9-31、Ap-HCS-9-74和Ap-HCS-9-90)。3、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验证结果:扩大样本验证显示,Ap-HCS-9-31区分肝癌与慢性肝炎效果最佳,各荧光分析指标的AUROC为0.728~0.772;Ap-HCS-9-90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效果最佳,各荧光分析指标的AUROC为0.621~0.837;而Ap-HCS-9-74无论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AUROC均小于0.7。4、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对3个优选适配子的4种组合的荧光分析指标分别进行联合分析,Ap-HCS-9-31和Ap-HCS-9-90两者联合或Ap-HCS-9-31、Ap-HCS-9-74和Ap-HCS-9-90三者联合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最佳荧光指标的AUROC均在0.78以上,提示适配子联合能够提升其对肝癌的诊断效能。5、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优化结果:离心速度为16000×g、离心时间为20min时,肝硬化与肝癌超滤液荧光分析指标的差值最大,该条件下肝癌和肝硬化能得到最好的区分。6、适配子阵列小样本筛选结果:对3个优选适配子组合的4个适配子阵列进行小样本筛选,由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最大,各荧光分析指标区分肝癌与肝硬化的AUROC为0.745~0.797。7、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结果:扩大样本验证显示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优选适配子阵列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效果均较好,其AUROC分别为0.890、0.796和0.843,敏感度分别为80.6%、69.4%和58.3%,特异度分别为79.6%、72.2%和87.5%,准确度分别分80.1%、70.8%和77.8%。8、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优选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诊断肝癌的最佳指标与AFP有中度的相关性(r=-0.409),但与其它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均为低相关(|r|≤0.258)或无相关关系(P<0.05)。9、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除AFP外,部分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单独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有一定价值(AUROC>0.7);优选适配子阵列与检验指标联合建模诊断肝癌的AUROC均大于0.9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超过90%,显着优于AFP单独诊断肝癌。结论:1、成功建立起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具有简便、快捷、通量高等特点,实用性好。2、单适配子新技术检测对肝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略逊于适配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但方法上明显较后者简便实用。3、由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优选适配子阵列新技术检测对肝癌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优于适配子单用,可与AFP媲美。4、优选适配子阵列与AFP和其它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建模,显示出优秀的肝癌诊断价值,可弥补AFP在肝癌诊断中的不足。

孙建锋[5](2021)在《人参豆豉复合发酵物成分转化及其降血脂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人参豆豉复合发酵物(以下简称参豉)中化学成分,分析和推断其体外化学成分数目、类别以及人参皂苷转化规律;并结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理论和分析策略,全面的检测、鉴定、表征成人口服参豉后血中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以期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进一步通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研究参豉的降血脂作用,利用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和代谢组学等技术,从“肠道菌群—粪便代谢产物—降血脂”角度探讨参豉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的作用机制。方法:(1)参豉体内外成分的分析:根据参豉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结合 AnalstTF 1.6、Peakview 2.0、Masterview 工作软件、参考文献,推测和鉴定参豉体外化学成分;应用UPLC-Q-TOF-MS分析技术建立参豉含药血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供试品溶液、空白血清及含药血清分析结果,结合Peakview2.0和Metabolitepilot 1.5工作软件初步推断成人口服参豉后血中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2)降血脂作用机制研究:将60只SD雄性大鼠,空白组10只,其余50只大鼠采用饲喂高脂饲料的方法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立普妥组、参豉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立普妥组灌胃阿托伐他汀溶液,参豉组灌胃不同剂量的参豉混悬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给药8周。测定体重及TC、TG、HDLC、LDLC。收集新鲜粪便,用于肠道菌群测序、SCFAs含量的测定以及代谢组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并进行腹主动脉取血清,用于血脂因子(TC、TG、HDLC、LDLC、FFA)的测定。结果:(1)参豉共分析推断出133个,其中59个来自人参,66个来自黄豆,8个是人参和黄豆的共有成分。包括皂苷类39个,酯类10个,异黄酮类10个,脂肪酸类8个,酚酸类8个,氨基酸类6个,维生素类5个,烃类4个,糖类3个,酮类3个,甾醇类3个,聚乙炔醇类3个,萜类2个,炔类2个,黄酮类2个,吡嗪类2个,醛类2个,木脂素类2个,生物碱类2个,磷脂类2个,醇类1个,酰胺类1个,固醇类1个,其他类11个。发酵后人参皂苷类成分和异黄酮糖苷类成分发生明显转化,其中原型人参皂苷Rk3,Rh1,Rh2,Rh3,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等峰面积显着降低,次生人参皂苷Rb1,Rb2,Rk1,黄豆黄素,金雀异黄酮,大豆苷元等峰面积显着升高。(2)从成人含药血清中初步鉴定了 4 8个移行成分,其中包括29个原型成分,19个代谢成分。经发酵转化后,相对含量显着升高的的次级人参皂苷Rb2,Rk1、F2、CK、Rd、Rg3、Rd,在含药血清总离子图与参豉总离子流图中的保留时间基本一致,说明发酵可以促进入血的人参皂苷发生生物转化,更易被机体所吸收,可能是参豉发挥降血脂作用的药效物质。(3)高脂血症模型大鼠TC、TG、LDLC、FFA的含量均有所升高,HDLC含量降低。给予参豉干预8周后,可明显降低空腹TC、TG、LDLC、FFA的含量、升高HDLC含量。(4)通过对大鼠粪便的进行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参豉可以增加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降低Firmicutes 和 Allobaculum、Streptococcus、Blautia、Fusicatenibacter、Subdoligranulum、Anaerostipes、Alloprevotella、Lachnoclostridium、Tyzzerella 菌属,显着升高 Bacteroides 以及 Lactobacillus、Akkermansia、Romboutsia、Dubosiella、Rodentibacter、Helicobacter、Intestinimonas、Enterococcus、Alistipes、Lachnospira、Desulfovibrio、Oscillospira、Weissella、Ruminiclostridium 菌属。其中 Weissella、Faecalibaculum、Butyricicoccus、Paraprevotella 菌属等是参豉的优势菌属。(5)高脂血症模型组大鼠粪便中6种SCFAs含量显着降低,经参豉干预后,均显着升高。(6)基于粪便代谢组学,发现粪便中潜在生物标记物有16个,涉及到相关的代谢通路有16条,主要有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氨基酸代谢。这些生物标记物L-缬氨酸、L-丙氨酸、GABA、L-苯丙氨酸等在给参豉后其变化趋势明显向空白组回调。(7)Firmicutes菌门与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呈显着负相关,与尿嘧啶、L-苏氨酸、L-蛋氨酸、L-苯丙氨酸、L-谷氨酸、L-鸟氨酸、L-酪氨酸呈显着正相关,与TG呈显着正相关;Bacteroides菌门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呈显着正相关,与尿嘧啶、L-苏氨酸、L-蛋氨酸、L-苯丙氨酸、L-鸟氨酸、L-酪氨酸、乳糖、雌三醇呈显着负相关,与TG呈显着负相关,与HDL呈显着正相关;Bacteroides菌属与异丁酸、丁酸呈显着正相关,与L-蛋氨酸、L-苯丙氨酸呈显着负相关,与TG呈显着负相关,与HDLC呈显着正相关;Alistipes菌属与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呈显着正相关,与尿嘧啶、L-苏氨酸、L-蛋氨酸、L-苯丙氨酸、L-鸟氨酸、L-酪氨酸、乳糖、胆固醇、雌三醇呈显着负相关;与TG、LDLC、FFA呈显着负相关;Subdoligranulum菌属与乙酸、丙酸、异戊酸、戊酸呈显着负相关,与胆固醇、雌三醇呈显着正相关,与 TC、FFA、LDLC呈显着正相关;Desulfovibrio菌属与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呈显着正相关,与缬氨酸、L-鸟氨酸、乳糖、胆固醇、雌三醇呈显着负相关;与TC、TG、LDLC、FFA呈显着负相关;Weissella菌属与异丁酸、丁酸、戊酸呈显着正相关,与缬氨酸、L-丙氨酸、γ-氨基丁酸、L-蛋氨酸、L-苯丙氨酸、乳糖、雌三醇呈显着负相关;与HDLC呈显着正相关,与TG呈显着负相关。结论:(1)经发酵后,原人参皂苷显着转化为次级人参皂苷,如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g3等,更易被人体吸收,从而发挥降血脂作用。(2)参豉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能够显着使血清中TG、TC、LDLC水平降低和HDLC水平升高,从而调节脂代谢紊乱。(3)参豉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丰富度、多样性和结构的作用,能够改变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优势菌群。(4)基于GC/MS检测粪便中SCFAs的含量发现,参豉能够通过升高SCFAs的含量调节血脂水平。(5)基于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体内出现脂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等代谢紊乱,经参豉干预后,可回调部分代谢路径。(6)肠道菌群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发现,Firmicutes、Bacteroides 以及 Bacteroides、Subdoligranulum、Alistipes、Desulfovibrio、Weissella菌属等与SCFAs、粪便代谢物和血脂因子密切相关。

杨宗璐[6](2021)在《不同评估方法及甲状腺功能在T2DM 10年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 的]使用Framinghan评分表和“糖心风险评估”模型评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分析2种评估方法的一致性;使用ADVANCE-Risk评分表和“CV风险评估项目”模型评估T2DM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析2种评估方法的一致性。检测并分析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时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与心血管病相关指标的关系,探讨T2DM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病发生及死亡风险评估的危险因素中是否需纳入SCH。[方 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符合T2DM诊断标准住院患者527例:1、使用“糖心风险评估”模型与Framingham评分分别评估未来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2、纳入增加糖尿病病程、UACR等指标的患者148例,使用ADVANCE-Risk评分和“CV风险评估项目”,分别评估同一患者的未来10年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以上两组均采用Kappa值来评估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3、本研究中共有T2DM合并SCH者100例,既往无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史,作为病例组(DM+SCH组),从所有研究对象中分层随机选取既往无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史的单纯T2DM者100例作为对照组(DM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及生化、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TSH分别与血脂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等,心功能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的比值(E/A比值)等的相关性,评估甲状腺功能与心血管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 果]1、院内风险评估模型“糖心风险评估”结果中:中危组431人(81.78%),Friminghan评分评估结果为:高危组250人(47.44%)。SPSS分析得出Kappa值,K=0.051,P=0.001,说明“糖心风险评估”与Framinghan评分表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但一致性极差。2、院内风险评估模型“CV风险评估项目”结果中:极高危组98人(66.22%),ADVANCE-Risk评分表评估结果为:极高危组76人(50%)。SPSS分析得出Kappa值,K=0.492,P=0.000,说明“CV风险评估项目”模型与ADVANCE-Risk评分表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一致性中等。3、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中合并SCH者共100例,患病率为18.98%。DM+SCH组女性病例数高于DM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M+SCH组较DM组TSH水平明显升高,TT3、FT3、TT4、FT4、RT3水平均降低,TG-A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0.01)。DM+SCH组血清中TC、LDL-C水平及LDL-C/HDL-C较DM组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DM+SCH组CO、LVEF、E峰、E/A 比值降低,血管阻力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本研究中,Pearson相关分析可见TC、LDL-C水平与TSH水平呈正相关(P<0.05、P<0.01);CO、LVEF、E峰、E/A值与TSH水平呈负相关(P<0.05、P<0.01),血管阻力与TSH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 论]1、本次研究中,“糖心风险评估”模型与Framingham评分对T2DM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的评估结果一致性差。“CV风险评估项目”和ADVANCE-Risk评分对T2DM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评估结果一致性中等。2、T2DM合并SCH者血脂及部分心功能与TSH相关。3、T2DM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及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评估的危险因素中应纳入SCH。

丁峥[7](2021)在《miRNA6763-5p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究miRNA6763-5p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昆明医科大学老年消化科门诊及住院的NAFL患者53例,CON41例。收集临床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生化指标:AL T、AST、ALP、CHE、r-GGT、TC、TG、HDL-C、LDL-C、FBG、UA,以及甲烷氢呼气结果:2小时内H2、CH4、CH4+H2呼气值。运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miRNA-6763-5p上述指标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miRNA-6763-5p可否作为生物标记物用于NAFL患者的诊断。采集NAFL组和CON组血浆RT-qP CR实验检测miRNA-6763-5p相对表达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6763-5p的靶基因,分析靶基因集合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NAFL组miR-6763-5p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NAFL组及CON组性别、身高及高血压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体重及BMI差异显着(p<0.01)。3、NAFL 组 CAP 值、TC、TG、LDL、FBG、UA、CHE、r-GGT 高于 CON组(P<0.05)。两组 HDL、ALT、AST、ALP 差异不显着(p>0.05)。4、绘制ROC曲线发现,miR-6763-5p的曲线下面积为0.804;界值为1.868时,灵敏度和特异性为0.75和0.85。miR-6763-5p相对表达量联合CHE、TC、TG、FBG、BMI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灵敏度:0.86、特异度:0.80,因此联合诊断价值更高。5、miR-6763-5p 相对表达量与 BMI 指数、CHE、TC、TG、FBG、CAP 值、呈负相关(r:-0.263、-0.241、-0.265、-0.244、-0.246、-0.429,P<0.05);与是否患高血压、性别、ALT、AST、ALP、r-GGT、HDL、LDL、UA无相关性(r:0.082、-0.090、0.072、-0.143、-0.076、0.050、-0.014、0.075、-0.138、-0.085,p>0.05)。6、NAFL组甲烷氢呼气结果阳性数量显着多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AFL组2小时内H2+CH4呼气量显着高于CON组(P<0.001)。CAP值与2小时内H2、CH4、CH4+H2呼气值无明显相关性。重度及中度NAFL组miR-6763-5p相对表达量与2小时内CH4、CH4+H2呼气值具有相关性(R:-0.654、-0.577、0.474、0.455)。7、生物信息学分析,GO分析表明miRNA-6763-5p的靶基因集合主要参与调控突触传递、细胞对胰高血糖素刺激的反应、钾离子跨膜转运、肽丝氨酸磷酸化、成骨细胞分化。KEGG pathway分析表明miRNA-6763-5p的靶基因集合参与癌症蛋白多糖分泌,胰岛素分泌,cAMP信号通路,黑色素生成等。miR-6763-5p最有可能通过调节靶基因GLP1R参与胰岛素分泌信号通路,影响NAFL发病。[结论]1、miR-6763-5p在NAFL患者血浆中表达下调。2、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糖脂代谢紊乱与NAFL发病有关。3、miRNA-6763-5p有可能作为NAFL患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4、miRNA-6763-5p的靶基因可能为GLP1R。

吴孟娜[8](2021)在《探索肝功能指标在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性别、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分组,分析在血糖水平动态升高的过程中,各肝功能指标与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变化,讨论肝功能指标对FBG水平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2.基于性别、年龄分组,单独及联合纳入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指标以构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各分组模型中危险因素构成差异并比较肝功能指标及血脂指标在预测T2DM发病风险中的潜在作用。[方]第一章肝功能指标在FBG水平升高中的潜在作用以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的体检人群中符合相应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31944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FBG水平、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对象性别及FBG 水平(分别为<5.0mmol/L、5.0-5.5mmol/L、5.6-6.2mmol/L、6.3-6.9mmol/L、≥7.0mmol/L)将其进行分组。除一般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外,将FBG水平作为连续数值变量及分类变量(血糖水平<5.0mmol/L为第1组、5.0-5.5mmol/L为第 2 组、5.6-6.2mmol/L 为第 3 组、6.3-6.9mmol/L 为第 4 组、≥7.0mmol/L 为第 5组)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在血糖水平动态升高的过程中,各肝功能指标与FBG水平的相关性变化,讨论肝功能指标对FBG水平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第二章肝功能指标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将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的健康体检人群及同期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中符合相应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共121240人分别作为对照组(113164人)与病例组(8076人),并收集其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对象性别及年龄(分别为<25,25~,35~,45~,55~,65~)将其进行分组。除一般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外,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单独或联合纳入肝功能及血脂指标,采用逐步前进法筛选各分组中T2DM风险预测模型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分组危险因素构成差异并比较肝功能及血脂指标在预测T2DM发病风险中的潜在作用。[结果]第一章肝功能指标在FBG水平升高中的潜在作用1.FBG作为连续变量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男性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与FBG水平升高之间无关联性(P>0.05)。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ALT/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与 FBG水平呈正相关(P<0.05)。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rubin,DBI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lbumin to globulin ratio,AGR)与 FBG 水平呈负相关(P<0.05)。女性中TBIL、AGR与FBG水平之间无关联性(P>0.05)。IBIL、TP、ALB、GLO、ALT、AST、ALT/AST、GGT、ALP、AFU 与 FBG 水平呈正相关(P<0.05)。DBIL与FBG水平呈负相关(P<0.05)。2.FBG作为分类变量与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关系对男性而言,三项胆红素指标(TBIL、DBIL、IBIL)中TBIL、IBIL对动态预测FBG水平升高的意义不显着。DBIL与FBG水平的关系在血糖升高过程中有变化,尚不能明确DBIL在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中的潜在作用。血清蛋白类指标(TP、ALB、GLO、AGR)在各血糖分组中的意义相对较为固定,TP、ALB、GLO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AGR呈负相关。当FBG<6.2mmol/L时,血清蛋白类指标均可用于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但随着血糖水平继续升高(≥6.3mmol/L),胆红素指标与血清蛋白类指标用于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的作用均不理想。各项肝酶指标(ALT、AST、ALT/AST、ALP、GGT、AFU)在以FBG水平<5.0mmol/L为对照时,肝酶指标在各血糖分组中的意义相对较为固定,ALT、AST、ALT/AST、ALP、GGT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但针对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的作用,GGT优于其他肝酶指标,主要表现为在血糖水平逐步升高时,GGT始终与FBG水平保持正相关。AFU与FBG水平的关系在血糖升高过程中存在变化,其用于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的作用尚不能明确。对女性而言,以FBG水平<5.0mmol/L为对照时,三项胆红素指标(TBIL、DBIL、IBIL)中 TBIL、IBIL 在较高血糖水平(5.6-6.2mmol/L、6.3-6.9 mmol/L、≥7.0mmol/L)时均始终作为危险因素,但用于预测FBG动态升高的作用不理想;DBIL与FBG水平的关系在血糖动态升高过程中存在变化,尚不能明确其在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中的潜在作用。在以FBG水平<5.0mmol/L为对照时,TP、ALB、GLO在其余各血糖分组中的临床意义相对较为固定,TP、ALB、GLO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TP、ALB用于预测FBG水平逐步升高的作用基本体现在FBG<6.2mmol/L时,当血糖再进一步升高的过程中(≥6.3mmol/L),其对血糖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不理想。AGR在FBG水平动态升高中的作用随血糖水平存在变化,与线性回归结果联合分析后推测AGR在女性FBG动态升高过程中变化较不突出。ALT、AST、ALT/AST、ALP、GGT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对FBG水平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ALT/AST、ALP、GGT、AFU均较优,基本表现为在血糖水平动态升高时,与FBG水平保持正相关。第二章肝功能指标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1.单独纳入肝功能指标构建T2DM风险预测模型时,男性所有年龄分组中,TP、ALP、AFU始终被纳入回归模型中,TP的比值比(Oddsratio,OR)值小于1,ALP、AFU对应的OR值大于1。女性所有年龄分组中,TP、AFU始终被纳入回归模型中,其OR值大小与男性中相似。所有分组中AFU对应的OR值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后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大于0.9,提示肝功能指标对T2DM的预测效能较优。2.单独纳入血脂指标构建T2DM风险预测模型时,男性、女性所有年龄分组中,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始终被纳入最终模型中,且所对应OR值均<1。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与T2DM的关系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男性年龄<45岁时,lnTG所对应OR值>1,年龄>54岁时lnTG所对应OR值均<1,在45-54岁中Logistic回归未纳入lnTG。女性所有年龄分组均纳入了 lnTG,但其OR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绘制ROC曲线结果后所得AUC值为0.781-0.912,AUC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变化较大。3.联合纳入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构建T2DM风险预测模型时,男性所有年龄分组中,TP、AFU、ApoA1始终被纳入回归模型中,TP、ApoA1的OR值小于1,AFU对应的OR值大于1,且所有分组中AFU对应的OR值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女性Logistic回归结果与男性相似,所有年龄分组中均纳入了 TP、AFU,ApoA1,此外,女性所有年龄分组中均纳入了 lnTG,但其OR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4.单独纳入肝功能指标时,GGT仅在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24岁时表现为危险因素,ALP在男性所有年龄段、女性<65岁时表现为危险因素。当联合纳入肝脏相关实验室指标与血脂指标时,ALP、GGT与T2DM风险之间的关联在男、女性部分年龄分组中不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酶指标(ALT/AST、ALP、GGT、AFU)在FBG水平动态升高中具有预测作用且存在性别差异,有必要分性别讨论肝功能指标在FBG升高中的潜在作用。2.无论单独或联合纳入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T2DM风险预测模型最终所纳入的变量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均存在差异;3.肝功能指标对T2DM的预测效能优于脂类指标,两者联合应用的模型预测效能更优。

王德巍[9](2020)在《血桨外泌体I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最初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随疾病进展认知功能出现全面衰退,最终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痴呆患者,AD约占痴呆总数的2/3,成为我国第五大死因。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患病形势严峻,是全人类亟需解决的健康难题。该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但如果尽早进行干预治疗,能一定程度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开发AD的新药,但多以失败告终,重要的原因是研究窗口太靠后,其实在症状出现前15到20年患者脑部就开始出现AD的病理改变,因此早期诊断AD尤为重要。生物标志物对AD诊断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尤其对无临床症状的超早期患者。目前脑脊液amyloid-beta42(Aβ42)和tau蛋白是公认的体液标志物,但由于腰椎穿刺的有创性,AD患者的脑脊液获取困难,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淀粉样蛋白PET能活体显示脑内Aβ的沉积情况,可作为有前途的影像标志物,但鉴于PET-CT扫描的高成本及需要特殊的示踪剂,目前多用于科学研究,基层医院难以常规开展。因此临床上仍缺乏创伤小的、廉价的、病人易于接受的AD标志物。散发性AD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显示,外泌体和lncRNA参与了 AD的病理生理过程。外泌体能够参与神经元再生、发育和突触形成,含有与AD发病密切相关的蛋白,如全长的APP、β-分泌酶和Aβ,并可在神经细胞间转移毒性蛋白。外泌体可自由穿过血脑屏障,并可在多种体液中检出。外泌体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朊蛋白病等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载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影响疾病的发生主要通过参与基因的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调控。LncRNA在脑中表达丰富,可通过调节Aβ的生成、氧化应激、突触损伤、线粒体功能等参与AD发病。研究发现,AD患者脑组织标本存在多种表达异常的lncRNA。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结合计算机影像分析技术使得成像更接近于颅脑解剖,能够精确显示脑萎缩部位、程度及各个脑区的结构,并能排除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最常用于痴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手段。综上所述,AD的病理过程证实有外泌体和lncRNA的参与,并且它们均能在外周血中检测到;结构MRI能清晰反映脑萎缩程度并能动态观察疾病进展的过程,且大多数痴呆病人都能配合完成。因此,外泌体、lncRNA和sMRI均可作为研究AD标志物的理想途径。本研究选取了几种在AD患者大脑中表达上调的lncRNAs,验证其在外周血外泌体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自动化软件分析受试者内侧颞叶亚区的sMRI数据,以期寻找临床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易于常规开展的AD诊断标志物。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5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AD患者72例,符合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的AD诊断标准(很可能的),排除其他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随机选取62例同时期在我院查体的健康者为对照,他们认知功能正常,且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与AD组相匹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神经心理量表测试及颅脑MRI和(或)CT扫描,收集受试者血压、血糖、血脂、发病时间、抽烟饮酒情况等一般临床信息。本研究所有受试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由其本人或其委托人),并获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统计方法本研究的统计分析及图表制作通过应用SPSS24.0和GraphPad Prism 5.0软件完成。首先,针对连续型数据,检验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数据表示为“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分类变量数据。应用Student’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间数据的比较。分类变量间比较采用卡方(chi-square)test;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多组间数据比较。应用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进行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评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目的RNA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约登指数、截断值。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血浆外泌体来源的IncRNAs作为AD外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立即提取血浆外泌体,进行以下研究:(1)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的标志蛋白,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测量粒径大小和浓度,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形态和大小。(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目的 RNA(包括 lncRNA BACE1-AS,51A,BC200,17A 和 BACE1 mRNA)在外周血外泌体中的表达情况,寻找在AD和对照组中差异表达的RNA。(3)将差异表达的lncRNAs与临床数据(如年龄、发病时间、MMSE得分、血脂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根据CDR得分进行痴呆程度划分,进行AD亚组间lncRNAs的比较。(4)对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ROC曲线分析和诊断效能评价,计算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约登指数、最佳截断值,筛选AD的外周血标志物。2.第二部分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AD影像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对依从性好的受试者进行3.0T MRI的3D-BRAVO序列薄层扫描,采集T1轴位数据,进行以下研究:(1)应用计算机影像分析软件(FreeSurfer)进行内侧颞叶4个主要亚区(包括海马、海马旁回、内嗅皮层和杏仁核)的皮层体积、平均厚度、表面积、平均曲率(共20个指标)的数据分析,寻找在AD和对照中有差异的sMRI指标。(2)根据CDR得分进行痴呆程度划分,在AD亚组间进行MRI数据比较。(3)应用神经精神评分(NPI)对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价,根据有无精神症状将AD患者分成2个亚组,进行MRI数据的比较分析。(4)对两组间有差异的sMRI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和诊断效能评价,计算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约登指数、最佳截断值,筛选AD的影像标志物。3.第三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对在AD和对照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外周血外泌体lncRNA参与AD脑萎缩的临床证据和可能机制。4.第四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联合诊断AD的探讨进行以下研究:(1)分别应用串联和并联试验,对在AD和对照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进行联合诊断探索分析。(2)对上述有差异的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效能更高的联合诊断AD的标志物。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可作为潜在的AD外周生物标志物(1)血浆外泌体的鉴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提取的外泌体可检测到两种外泌体标志蛋白:ALIX和CD63;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我们提取的外泌体为球形囊泡,直径在30-150 nm之间。NTA显示我们提取的颗粒直径为16.5-478.3 nm,其中99.7%颗粒的直径为98.9nm左右。由此可见,我们提取的物质符合外泌体的特征。(2)血浆外泌体RNA表达情况经Mann-Whitney U test统计分析发现,BACE1-AS和17A在AD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余RNA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BACE1-AS和17A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分析AD患者外周血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及男性病人的血红蛋白(Hb)水平较正常对照降低(P<0.05)。分别对BACE1-AS和17A与上述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ACE1-AS和17A表达水平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为进一步探索BACE1-AS和17A表达水平是否与年龄、发病时间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将这2个lncRNAs与受试者的年龄、AD的发病时间及MMSE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ACE1-AS和17A与上述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CDR评分将AD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个亚组,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3个亚组间的BACE1-AS和17A表达水平比较及事后两两比较。结果发现,各亚组AD患者的2个lncRNAs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但在各亚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对BACE1-AS和17A进行ROC曲线分析和诊断效能评价计算 BACE1-AS 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761(95%CI,0.675-0.848;P<0.001),BACE1-AS诊断AD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61.3%,准确性为75.37%,最佳截断值为0.623。计算 17A 的 AUC 为 0.633(95%CI,0.5324-0.7335;P=0.012),17A 区分 AD与对照的灵敏度为83.05%,特异度为45.90%,准确性为64.17%,最佳截断值为0.595。结论:血浆外泌体lncRNABAEC1-AS和17A能较好地区分AD患者和认知正常者,且这2个lncRNAs在不同痴呆程度AD中稳定表达,可作为诊断AD的潜在外周血标志物,且BAEC1-AS较17A有更好的诊断效能。2.第二部分内侧颞叶亚区sMRI可作为AD的候选影像标志物因磁共振分析软件对扫描参数要求严格,仅对22例AD患者和26例对照者进行了 MRI数据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和学历等方面相匹配。2.1内侧颞叶亚区sMRI数据分析2.1.1海马AD患者左侧海马体积为3666.01±1188.36 mm3,对照者为4085±775.80mm3;AD患者右侧海马体积为3926.13±871.56 mm3,对照者为4238.11±756.22mm3,应用Student’s t-test进行两组间数据比较,发现双侧海马体积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1.2内嗅皮层AD患者右侧内嗅皮层体积为 1114.68±588.63mm3,对照组为1484.50±365.55mm3,Student’s t-test 发现 AD 较对照明显减小(P<0.05)。AD患者右侧内嗅皮层平均厚度为2.69±0.44mm,对照组为2.97±0.38mm,统计分析显示AD较对照明显减小(P<0.05)。其余内嗅皮层sMRI数据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1.3海马旁回应用Student’s t-test进行两组数据间比较,发现双侧海马旁回各指标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1.4杏仁核AD 患者左侧杏仁核体积为 1170.75±402.63mm3,对照组为1559.65±289.02mm3,进行Student’s t-test检验显示,AD较对照明显减小(P<0.01)。AD患者右侧杏仁核体积为 1342.01±307.68mm3,对照组为1629.97±250.24mm3,Student’s t-test 显示 AD 较对照明显减小。2.2 ROC曲线分析和诊断效能评价如上所述,AD患者的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包括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右侧内嗅皮层厚度、双侧杏仁核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为评估它们的诊断价值,进行ROC曲线分析。2.2.1右侧内嗅皮层体积计算 AUC 为 0.761(95%CI:0.527-0.850,P<0.05),诊断 AD 的灵敏度为 59.1%,特异度为84.6%,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37,截断值为1142.5。2.2.2右侧内嗅皮层平均厚度计算 AUC 为 0.689(95%CI:0.536-0.843,P<0.05),诊断 AD 的灵敏度为 80.8%,特异度为59.1%,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399,截断值为2.705。2.2.3左侧杏仁核体积计算AUC为0.761(95%CI:0.623-0.898,P<0.01),诊断AD的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3.6%,准确性为72.91%,约登指数为0.444,截断值为1358。2.2.4右侧杏仁核体积计算 AUC 为 0.771(95%CI:0.635-0.907,P<0.01),诊断 AD 的灵敏度为 88.5%,特异度63.6%,准确性为77.08%,约登指数为0.521,截断值为1472。2.3内侧颞叶亚区sMRI与临床资料2.3.1内侧颞叶亚区的sMRI与痴呆严重程度应用CDR评分对AD患者进行痴呆严重程度分级:轻度AD4例,中度AD10例,重度AD8例。(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3个AD亚组间的比较,发现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在3组间有显着差别,两两比较发现内嗅皮层厚度在轻、中度AD间有明显差别(P=0.019);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在轻度和重度AD间有明显差别(P=0.036)。(2)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3个AD亚组间数据比较,发现双侧海马体积在3组间无明显差别,但是各痴呆程度的AD患者海马体积均小于对照组。(3)其余磁共振指标在3个亚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2.3.2内侧颞叶亚区sMRI与精神症状神经精神(NPI)评分发现13例AD患者存在精神症状。(1)根据有无精神症状将AD患者分为2组,应用Student’s t-test分析20个MRI指标,发现双侧杏仁核体积及左侧海马体积在2组间差别明显,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萎缩更为严重(P=0.0002;P=0.042;P=0.009)。(2)对有精神症状的AD患者进行NPI总分及照料者痛苦程度总分的计算,并与双侧杏仁核体积及左侧海马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3.3左右两侧内侧颞叶亚区数据的比较应用Student’s t-test比较双侧杏仁核、双侧海马和海马旁回、双侧内嗅皮层各指标,发现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别(P>0.05)。2.3.4内侧颞叶亚区不同性别间的比较应用Student’s t-test比较不同性别的20个内侧颞叶MRI指标,发现各指标在男性AD病人(n=11)和女性病人(n=11)间无明显差别(P>0.05)。2.3.5内侧颞叶亚区与MMSE得分的相关性经Pear son相关性分析发现,20个内侧颞叶MRI指标与AD患者MMSE得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2.3.6内侧颞叶亚区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20个内侧颞叶MRI指标与AD发病时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右侧内嗅皮层厚度及双侧杏仁核体积在AD患者中较对照组明显减小,诊断试验显示以上4个指标可作为诊断AD的潜在影像标志物。CDR痴呆亚组分析发现,右侧内嗅皮层厚度在轻中度AD间有明显差别,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在轻度和重度AD间有明显差别。NPI亚组分析发现,双侧杏仁核体积及左侧海马体积在2组间差别明显,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萎缩更为严重。3.第三部分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的相关性3.1 BACE1-AS 与 sMRI 指标分别对48位受试者的内侧颞叶亚区的20个sMRI指标与其相应的血浆外泌体BACE1-AS表达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右侧杏仁核体积与BACE1-AS 存在相关性(r=-0.482,95%CI=-0.6820 to-0.2139,P=0.001)。3.2 17A 与 sMRI 指标分别对48位受试者的内侧颞叶亚区的20个sMRI指标与其相应的血浆外泌体17A表达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首次探讨了血浆外泌体lncRNA BACE1-AS和17A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数据的相关性,发现AD患者的右侧杏仁核体积与血浆外泌体BACE1-AS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我们推测BACE1-AS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AD脑杏仁核萎缩。4.第四部分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联合诊断AD如前所述,我们发现2个血浆外泌体lncRNA和4个sMRI指标可作为潜在的AD标志物。但是,单一指标很难同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了提高诊断效能,我们应用联合诊断试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各指标联合诊断的探讨。4.1联合诊断试验分别应用串联和并联诊断试验,对在AD和对照中差异表达的2个lncRNA(BACE1-AS、17A)和内侧颞叶亚区的4个sMRI指标(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右侧内嗅皮层厚度、左侧杏仁核体积和右侧杏仁核体积)进行联合诊断探索分析,结果如下:(1)BACE1-AS和17A:串联时灵敏度为59.09%,特异度为80.77%,准确性为70.83%,约登指数为0.399;并联时灵敏度为86.36%,特异度46.15%,准确性64.58%,约登指数为0.325。(2)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串联时灵敏度为22.73%,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4.58%,约登指数为0.227;并联时灵敏度为77.27%,特异度为69.23%,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65。(3)BACE1-AS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串联时灵敏度为22.73%,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4.58%,约登指数为0.227;并联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0%,准确性为45.83%,约登指数为0。(4)17A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串联时灵敏度为18.18%,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2.5%,约登指数为0.182;并联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30.77%,准确性为62.5%,约登指数为0.308。(5)2个lncRNAs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串联时灵敏度为18.18%,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2.50%,约登指数为0.182;并联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23.08%,准确性为58.33%,约登指数为0.231。(6)BACE1-AS和2个右侧内嗅皮层指标(体积和厚度):串联时灵敏度为36.36%,特异度为96.15%,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325;并联时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42.31%,准确性为64.58%,约登指数为0.332。(7)BACE1-AS和右侧杏仁核体积:串联时灵敏度为59.09%,特异度为88.46%,准确性为88.46%,约登指数为0.476;并联时灵敏度为86.36%,特异度为61.54%,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79。(8)双侧杏仁核体积:串联时灵敏度为45.45%;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70.83%,约登指数为0.378;并联时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76.92%;准确性为79.17%,约登指数为0.587。(9)17A和双侧杏仁核体积:串联时灵敏度为27.27%,特异度为96.15%,准确性为64.58%,约登指数为0.234;并联时灵敏度为95.45%,特异度为46.15%,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416。(10)BACE1-AS和双侧杏仁核体积:串联时灵敏度为40.91%,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332;并联时灵敏度为95.45%,特异度为53.85%,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93。(11)17A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串联时灵敏度18.18%,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62.5%,约登指数为0.182;并联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30.77%,准确性为62.5%,约登指数为0.308。(12)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串联时灵敏度为40.91%,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68.75%,约登指数为0.332;并联时灵敏度为72.73%,特异度为73.08%,准确性为72.92%,约登指数为0.458。4.2回归模型的建立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间有差异的6个指标进行组合分析,构建疾病预测模型,构建3个成功的模型。(1)BACE1-AS联合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回归模型 1:Logit(P=AD)=4.613+0.281×BACE1-AS-1.375×右侧内嗅皮层厚度。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747,灵敏度76.2%,特异度76.9%,准确性76.6%,约登指数为0.531。(2)BACE1-AS联合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纳入年龄性别回归模型 2:Logit(P=AD)=-2.013+0.389×BACE1-AS-1.317×右侧内嗅皮层厚度+0.081×年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19,灵敏度81%,特异度73.1%,准确性76.6%,约登指数为0.541。(3)17A联合右侧内嗅皮层体积和厚度,纳入年龄性别回归模型 3:Logit(P=AD)=-1.67-0.146×17A-1.789× 右侧内嗅皮层厚度+0.108×年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50,灵敏度77.8%,特异度76.9%,准确性77.08%,约登指数0.547。结论:1.BACE1-AS和双侧杏仁核体积的并联试验以及17A和双侧杏仁核体积的并联试验,拥有较好的灵敏度,达到95.45%,并且有一定的特异度,准确性和真实性也较好。17A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的并联试验以及2个lncRNAs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指标的并联试验,筛查AD的灵敏度达到100%,但是特异度偏低。2.构建了 3个诊断AD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模型2和3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单个指标。创新性和意义1.本研究发现了 2个血浆外泌体lncRNAs和4个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在AD患者中有显着差异,可作为诊断AD的候选标志物。2.本研究首次发现AD患者的右侧杏仁核体积与血浆外泌体BACE1-AS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为BACE1-AS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AD脑萎缩提供了临床证据。3.本研究首次利用串并联试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血浆外泌体l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多个sMRI指标进行联合诊断探讨,发现了多个诊断模型标志物,能显着提高AD的诊断效能。4.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多个新的、实用性强的、易于常规开展的AD诊断标志物,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吴绿英[10](2020)在《救必应酸的体内外代谢研究及药效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无过量饮酒史,由于脂质代谢紊乱诱发的以肝细胞沉积为特征的肝脏疾病,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于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治疗NAFLD的理想药物,临床上主要使用调血脂药,但是这些药物存在明显的副作用,例如会加重脂质沉积,引起和加重肝损伤。中医药由于其毒副作用小,因此从植物资源中寻找改善和治疗NAFLD的高效、安全的天然产物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对NAFLD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救必应酸作为救必应的一个有效组分,是一种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作为一个治疗或者辅助治疗NAFLD的天然植物成分药物进行研究。药物代谢研究对于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其安全性评价,以及有助于进一步评估其药理、毒理作用及药效。本文针对救必应酸进行体内外代谢研究,主要包括药代动力学,体外肝微粒体酶促动力学、代谢酶亚型和代谢产物研究,体内(正常大鼠和NAFLD大鼠)代谢产物研究以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效学评价,为救必应酸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救必应酸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建立及药代动力学应用建立了一种新的用来测定救必应酸血药浓度的UPLC-MS/MS方法,并根据FDA指导原则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方法学验证。该方法专属性、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准确度和精密度等各项参数均达到相关标准,与之前报道的方法相比,其灵敏度更高、检测更快速,并成功应用于灌胃给予3.0 mg/kg救必应酸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2)救必应酸的体外代谢研究通过对孵育体系(蛋白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条件的优化,测定救必应酸的酶促动力学参数Vmax为29.77±2.82 ng/(mg·min);Km为191.4±38.28 ng/m L;CLint为0.16 m L/(mg·min);通过化学抑制法推断参与救必应酸代谢的CYP450酶亚型,结果显示除了胺碘酮、苯海拉明外,环丙沙星(CYP1A2特异性抑制剂),氟西汀(CYP2C19特异性抑制剂)和酮康唑(CYP3A4特异性抑制剂)3种抑制剂对救必应酸的代谢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表明CYP1A2,CYP2C19和CYP3A4可能参与RA的代谢;采用UPLC-Q/TOF-MS对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进行筛选鉴定,共发现8个Ⅰ相代谢产物,主要有去甲基化、氧化、脱氢和去饱和产物,为救必应酸的体内代谢研究奠定基础。(3)救必应酸在正常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鉴定正常大鼠口服灌胃50.0mg/kg救必应酸,采用UPLC-Q/TOF/-MS对大鼠血浆、尿液、粪便及肝脏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发现22个代谢产物,其中血浆中12个,尿液中14个,粪便中22个,肝脏中13个,与已有报道相比,包括还原产物(M5)、脱氢甲基化产物(M6、M7)、去甲基磺酸化产物(M14、M15)等14个代谢产物为首次发现。其代谢途径主要有6条,包括:去甲基化、氧化、脱氢、去饱和、磺酸化以及葡萄糖醛酸化。(4)救必应酸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药效学评价利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成功建立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通过对大鼠体重、血脂、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变化等指标的检测,探讨了救必应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效果,并且研究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对救必应酸的体内代谢影响。结果表明救必应酸能有效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蓄积、氧化应激等变化,改善高脂血症症状,具有调脂保肝效果。同时对救必应酸在NAFLD大鼠中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共筛选鉴定了20个代谢产物,血浆中9个,尿液中12个,粪便中16个,肝脏中12个,与正常大鼠体内代谢相比,代谢产物数量有所减少,有4个代谢产物(M1、M11、M17、M18)为新发现的;代谢途径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缺少还原代谢途径,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大鼠对救必应酸的体内代谢产生一定影响。

二、影响HDL—CH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HDL—CH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泛基因组工具变量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以食管鳞癌mGWA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一、前言
二、基于泛基因组工具变量的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OMR)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理论模型
        2.2 统计模拟
        2.3 实例验证
        2.4 OMR模型与最新MR方法对比分析
        2.5 模型评价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理论证明结果
        3.2 统计模拟结果
        3.3 实例验证结果
        3.4 R包使用说明
    4. 讨论
三、应用研究: 以血清代谢物对食管鳞癌的因果关联分析为例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全基因组分型与填补方法
        2.3 非靶向血清代谢组学检测方法
        2.4 食管鳞癌高发区人群mGWAS分析
        2.5 食管鳞癌GWAS分析
        2.6 OMR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人口统计特征
        3.2 食管鳞癌高发区人群mGWAS分析结果
        3.3 食管鳞癌GWAS分析结果
        3.4 OMR分析结果
    4. 讨论
四、结论
五、创新点与局限性
    1. 创新点
    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发表文章

(2)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1.1 研究目的
    1.2 材料与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IMI危险分层、GRACE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总结
总的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与冠心病代谢组学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外文文章1
外文文章2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的危险因素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TCF19 基因多态性与GALAD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本研究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肝癌
        1.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1.2 肝癌的诊断研究现状
    1.2 核酸适配子
        1.2.1 核酸适配子的特性
        1.2.2 适配子在肝癌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1.3 离心超滤技术及其应用
第2章 创建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2.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2.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2.1.7 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的建立
        2.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制备混合血清标本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2.2.2 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超滤管截断值
        2.2.3 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离心时间
        2.2.4 适配子CUF分离体系的最佳体积
        2.2.5 血清和适配子的最佳用量
    2.3 讨论
第3章 单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新技术的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试验耗材
        3.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3.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3.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3.1.7 评价单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价值
        3.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适配子小样本筛选结果
        3.2.2 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验证肝癌诊断价值结果
        3.2.3 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新技术的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试验耗材
        4.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4.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4.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4.1.7 用混合血清优化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诊断肝癌的实验条件
        4.1.8 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
        4.1.9 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其肝癌诊断价值
        4.1.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优化结果
        4.2.2 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小样本筛选适配子阵列的结果
        4.2.3 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肝癌诊断价值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
    5.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与统计方法
        5.1.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
        5.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
        5.2.1 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5.2.2 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
        5.2.3 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5.2.4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结果
        5.2.5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诊断肝癌的准确性评价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核酸适配子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人参豆豉复合发酵物成分转化及其降血脂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肠道菌群概述
    1.2 肠道菌群与高脂血症
    1.3 益生菌对高脂血症的改善
    1.4 发酵食品对高脂血症的改善
    1.5 微生物发酵技术对中药的生物转化研究
2 UPLC-Q-TOF-MS分析参豉化学成分
    2.1 参豉化学成分分析
    2.2 参豉体内成分分析
3 参豉对高脂血症调控机制
    3.1 参豉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3.2 参豉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
    3.3 参豉对高脂血症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研究
    3.4 参豉对高脂血症大鼠粪便代谢产物分析
    3.5 肠道菌群与代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6)不同评估方法及甲状腺功能在T2DM 10年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miRNA6763-5p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信号通路影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探索肝功能指标在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肝功能指标在FBG水平升高中的潜在作用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肝功能指标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肝外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血桨外泌体I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浆外泌体来源的lncRNAs作为AD外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AD影像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血浆外泌体lncRNAs与内侧颞叶亚区sMRI指标联合诊断AD的探讨
    诊断试验的联合
        (一)方法与步骤
        (二)结果
    回归模型的建立
        (一)方法与步骤
        (二)结果
结论
讨论
全文总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10)救必应酸的体内外代谢研究及药效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1.1.1 非酒精性脂肪肝概述
        1.1.2 NAFLD的发病机制
        1.1.3 NAFLD治疗对策
    1.2 救必应酸的研究进展
        1.2.1 救必应酸简介
        1.2.2 药理作用
        1.2.3 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3.1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1.3.2 药物代谢实验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救必应酸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开发、验证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和药品
        2.2.2 仪器
        2.2.3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救必应酸的制备
        2.3.2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2.3.3 LC-MS/MS条件
        2.3.4 方法学验证
        2.3.5 药代动力学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救必应酸的制备
        2.4.2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2.4.3 液质条件优化
        2.4.4 方法学验证
        2.4.5 药代动力学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必应酸的体外代谢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孵育体系
        3.3.2 样品预处理
        3.3.3 酶促动力学研究
        3.3.4 化学抑制实验
        3.3.5 体外代谢产物研究
    3.4 实验结果
        3.4.1 酶促动力学研究
        3.4.2 化学抑制实验
        3.4.3 体外代谢产物研究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救必应酸在正常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灌胃给药与样品收集
        4.3.2 样品处理
        4.3.3 检测条件
        4.3.4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代谢产物筛选及鉴定
        4.4.2 代谢通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救必应酸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药效学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 试剂
        5.2.2 仪器
    5.3 动物与饲料
    5.4 实验方法
        5.4.1 动物分组及给药
        5.4.2 样本采集
        5.4.3 指标测定
        5.4.4 救必应酸在NAFLD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研究
        5.4.5 数据处理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一般结果观察
        5.5.2 血清生化指标
        5.5.3 肝脏生化指标
        5.5.4 形态学变化
        5.5.5 代谢产物研究
    5.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影响HDL—CH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泛基因组工具变量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以食管鳞癌mGWAS为例[D]. 王璐. 山东大学, 2021(12)
  • [2]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李妙男. 山东大学, 2021(10)
  • [3]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慧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D]. 陈志勇. 南昌大学, 2021(01)
  • [5]人参豆豉复合发酵物成分转化及其降血脂作用机制研究[D]. 孙建锋.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6]不同评估方法及甲状腺功能在T2DM 10年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 杨宗璐.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miRNA6763-5p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丁峥.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8]探索肝功能指标在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D]. 吴孟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9]血桨外泌体IncRNAs和内侧颞叶亚区sMRI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 王德巍. 山东大学, 2020(04)
  • [10]救必应酸的体内外代谢研究及药效学评价[D]. 吴绿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影响 HDL-CH 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