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榛子林资源开发利用及坚果林高产栽培途径

高寒地区榛子林资源开发利用及坚果林高产栽培途径

一、高寒地区榛子林资源开发利用及坚果林丰产培育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会弟[1](2016)在《榛子强弱势果实发生的形态解剖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榛子(Corylus spp.)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榛子具有特殊的受精生物学习性,在果实发育早期频繁出现败育,其具体发生过程还不清楚。本文研究了榛子的受精发生过程,比较了强弱势果实形态解剖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榛子授粉受精过程的生物学习性及果实败育发生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榛子开花期时,子房及胚珠还尚未形成。花后15-20天,开始分化形成早期子房和胚珠原基。花后40-50天,珠心分化形成珠被和成熟胚囊,此时,花粉管停滞在柱头基部的花粉管腔中,停滞时间约为26天。不久,观察到花粉管继续伸长生长并离开花粉管腔进入子房,最终只有一根花粉管从珠孔附近穿过。花后52-55天时,花粉管穿过胚囊到达合点完成受精作用。(2)4个杂交榛品种的每个花序雌花平均数为7.6-8.5个,每个果簇果实数量的平均值为2.4-3.0个。平榛的每个花序平均雌蕊数为5.8-6.2个,每个果簇平均果实数量为3.5个,落果率为50%-67%不等。花后约30天,榛子子房发生败育。4个杂交榛品种子房败育率为63%-72%,平榛子房败育率约为29%-46%。人工授粉后,平榛子房败育率显着下降,每个果簇中的果实数量与产量呈成正相关关系,与果实质量成负相关关系。在果实整个发育过程中,败育子房的直径小于2mm,胚珠、珠被均有分化,但还尚未形成成熟的胚囊。花后40天,由于败育子房中花柱基部的花粉管停滞生长而导致胚珠受精受阻。4个杂交榛品种和平榛中正常发育的子房的淀粉含量均显着高于败育子房中的淀粉含量。综上,榛子存在延迟受精现象,且受精前阶段花粉管生长属于明显的间歇性生长模式,即:(1)从柱头生长到花粉管腔;(2)从花粉管腔生长到子房内部的花柱基部;(3)从子房内部的花柱基部生长至胚囊并完成受精作用。由于子房中还未形成成熟的胚囊及花粉管生长停滞所导致的子房败育,最终不能完成受精作用。杂交榛的子房败育可能与营养供应不足相关,而平榛子房败育则在一定程度上与授粉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榛子的丰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其昌[2](2016)在《反胶束技术分离榛仁蛋白和油脂的研究》文中指出榛仁富含油脂和蛋白;反胶束体系中有机相可以溶解油脂,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极性内核可以溶解蛋白等活性物质。反应控制简便、可连续操作、处理量大、条件温和不会引起活性物的失活,萃取体系可回收,成本低,在食品工业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试验采用榛子仁为原料,应用AOT(即丁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异辛烷反胶束作萃取体系,开展了反胶束萃取榛仁蛋白和油脂工艺的优化、反胶束的前萃动力学、榛仁分离蛋白的结构及特性等研究,得如下结论。1.以反胶束水分含量W0、表面活性剂浓度、pH值、缓冲液中KCl浓度、单位体积AOT中榛仁末添加量、温度和时间为因素,研究反胶束萃取榛仁蛋白、油脂的工艺参数,得到前萃参数为:W0为27,加料量为0.06g榛仁粉/mL表面活性剂,萃取温度为37℃,持续时间为60min, KCl浓度为100mmol/L, AOT浓度为150mmol/L, pH值为6;该工艺条件下得到蛋白前萃取率为52.56+0.91%,油脂得率为83.16+0.79%。研究了水相pH值、后萃取时间、缓冲液KCl浓度对后萃取的作用,得到反萃参数:KCl浓度为500mmol/L,反萃时间为25 min,水相pH为7,后萃率为74.5±1.53%。2.建立前萃过程中属于固-液非催化过程的未反应核数学模型,研究单因素振荡速率和榛仁粉过筛目数与蛋白前萃率、数学模型各子项和反应时间的各自关系后,认为内扩散是主导前萃取的作用。模型代入各数据,得前萃取榛仁蛋白的活化能为16.98 kJ/mol,2.35exp(-2010/T)t=1+2(1-x)-3(1-x)2/3为反胶束前萃取榛仁蛋白的动力学方程。3.采用SDS-PAGE电泳对反胶束法萃取所得榛仁蛋白和碱溶酸沉法所得榛仁蛋白的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反胶束法萃取所得榛仁蛋白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比较集中在16KDa-73KDa范围之间,相对分子质量在72.21KDa、 53.56KDa和16KDa左右的亚基带在蛋白总条带中的比例分别约为30.09%、24.19%和20.63%,分子量大于75KDa的亚基几乎没有;碱溶酸沉所得榛仁蛋白的亚基带主要集中于相对分子质量132.21KDa、65.24KDa和50KDa附近,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9.55%、28.77%和28.94%,分子量小于16KDa的亚基几乎没有。可见传统碱溶酸沉法所得蛋白的分子量较大,而反胶束法分离的蛋白分子量较小。4.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两种方法所得榛仁蛋白样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反胶束法榛仁蛋白的各二级结构比例分别是β-折叠24.56%、β-转角27.57%和α-螺旋47.87%;碱溶酸沉法榛仁蛋白的各二级结构含量分别为β-折叠32.66%、β-转角10.62%、α-螺旋27.63%和无规则卷曲29.09%,碱溶酸沉法榛仁蛋白的二级结构种类更丰富。反胶束萃取榛仁蛋白的红外吸收峰是13个,而碱溶酸沉蛋白仅有9个吸收峰,两种方法处理榛仁所得蛋白具有较明显的结构差异,碱溶酸沉法所得蛋白的微观结构受酸碱环境影响较大,反胶束法萃取的蛋白较大程度地保留了蛋白质的功能键和结构。5.对反胶束法所得榛仁蛋白的功能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分析了pH值、蛋白质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这些功能特性的影响,并与碱溶酸沉法所得蛋白的进行比较发现,除吸油性以外、反胶束法所得榛仁蛋白的功能性都是更好的。

颜堃[3](2013)在《东北地区榛子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文中提出榛子属于榛科(Corylacae)榛属(Corylus L.)类树种,是世界四大坚果之一,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用途非常广泛,为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及木本油料树种。我国榛属植物分布广、资源丰富,利用野生资源的历史非常悠久,但人工栽培的时间很短,其产量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研究从榛子光合特性、花粉发育、受精及胚败育过程观察等方面进行研究,初步揭示我国榛子独特的光合及延迟受精等生物学习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以PZ1和PZ2两种野生平榛,达维(DW)、平顶黄(PDH)、玉坠(YZ)三种平欧杂交榛作为实验材料,对这5种种质榛子叶片的光合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以及光合日变化曲线的特征进行比较。实验表明,5种不同种质榛子的光合特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光合效率以及光饱和点的高低顺序大致为:PDH>DW>PZ1>YZ> PZ2;5种种质榛子的光合效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并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最高峰值位于8:00以及17:00,与其他植物树种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5种榛子的CO2补偿点处于45-70μmol·m-2·s-1之间,CO2饱和点处于880-1350μmol·m-2·s-1之间;5种榛子的RuBP最大再生速率处于13-34μmol·m-2·s-1之间,羧化效率在0.04左右。(2)使用石蜡切片制片技术对榛子小孢子及其相应结构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对所形成的花粉进行离体保存时间以及花粉粒在柱头上的活体萌发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榛子小孢子的发育时间一般开始于头年7月,历时两个月,于9月上旬基本形成花粉结构,并以此形式过冬,在次年4月内的合适气温下开花散粉;榛子花药为两囊型,由外表皮、药室内壁、中层以及绒毡层共同构成花粉壁,绒毡层在花粉发育过程中为小孢子提供营养,在花粉成熟时解体消失;平榛与平欧杂交榛经过室温下自然干燥并于4℃冰箱内保存的花粉,50天仍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分别为47.2%与74.3%;花粉在柱头上的活体萌发率显示花后4天时花粉附着数量最大,分别为平榛40.6粒和平欧杂交榛84.6粒,花粉通常在柱头上附着24小时内萌发。(3)通过石蜡切片技术对榛子的受精进程及胚败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6月下旬胚珠壁已经分化形成珠被,并且可以明显的在胚珠内观察到珠心胚乳,由此证明受精过程已经发生;在6月下旬,胚珠内形成球形胚,在6月末至7月初,胚珠内形成心形胚,在7月上旬,胚珠内形成鱼雷形胚,在7月中旬左右,胚珠内形成子叶形胚;在7月中旬后,胚珠迅速发育直至形成成熟种仁。在对空壳果实内的胚珠进行石蜡切片观察中,可以从空果的胚珠中看到完整的胚根以及子叶等胚结构,表明这些虽然未能充实的胚珠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受精过程,只是胚珠发生了败育。(4)以平榛与平欧杂交榛品种达维为材料,对雌花柱头长度的变化、柱头可授性随时间的变化及人工授粉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授粉条件下,榛子的柱头在花后5天时生长至最长,此后迅速干枯萎缩;经套袋处理的柱头在花后30天内仍具有很高的可授性,并在未授粉情况下可保持一个月之久,此时平榛与达维可授性柱头百分率仍可达到87.3%和92.1%,在授粉后柱头迅速萎蔫;平榛不可食用果实比例达50%以上,空果是造成果实不可食用的主要原因;达维不可食用果实比例少于15%;异花授粉可降低平榛与达维的落花率,但不能降低不可食用果实的比例,其中,平欧杂交榛达维不存在自交不亲和的问题,而平榛现在还未确定。

李秀霞[4](2010)在《榛子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与良种选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深入开展寒地榛属(Corylus)植物的杂交育种工作,本文首先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榛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其次对榛子杂交后代的坚果形态指标、抗寒性和果仁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同时探讨了杂交榛坚果与葇荑花序的相关性,为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和丰产抗寒优质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欧榛(Corylus avellana)SSR分子标记,对64份榛子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18对SSR引物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64份种质材料中,共检测到176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化范围在4-18,Ho和He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14~0.889和0.365-0.846。(2)欧榛遗传变异丰富,18对SSR引物在欧榛1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9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2-10个,Ho和He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14~0.816和0.348-0.800。(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4份榛属种质可划分为6组:第1组包含5份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14份平平欧杂交榛[Corylus heterophylla×(Corylus heterophylla×Corylus avellana)]和8份平欧杂交榛(Corylus heterophylla×Corylus avellana);第2组包含10份欧榛、8份平欧杂交榛以及其它6个种(Corylus maxima、Corylus Tibetica、Corylus Pontica、Corylus Cornuta、Corylus Sieboldiana和Corylus colurna)的9份材料;第3组包括Corylus longycarpe 1份;第4组包括Corylus jacquemontii 1份;第5组包括2份华榛(Corylus chinensis);第6组包含6份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平榛与欧榛亲缘关系较近。2.以44个榛子单株坚果为试材,进行了坚果的横径、竖径、侧径、果壳厚度、单果重、果仁重和出仁率7个形态指标的测定,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榛子单株坚果间7个形态指标差异极显着。经综合分析初步选择坚果形态性状较好的优良单株有:(1)平欧杂交榛:27-09、30-09、22-09、83-19-1和34-09;(2)平平欧杂交榛:C5R2、CS1R5、C5R3、C16R6、C6R1、C6R5、C7R3、C15R7、CS1R7、C21R6、CS1R2、CS2R1、C19R6、CS1R11、C5R7、C6R4、C6R3和C7R2。3.应用电导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组织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法,对杂交榛抗寒性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以平榛为对照,分析了杂交榛的抗寒性。结果显示:(1)榛子一年生枝条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K+渗出率和组织解剖结构观察与测量法与电导法测定的抗寒性结果一致,因此二者可以作为榛子抗寒性的早期鉴定方法。(2)三种榛子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平榛>平平欧杂交榛>平欧杂交榛。(3)平榛、平平欧杂交榛和平欧杂交榛6个单株的半致死温度分别是:C7R7为-40℃、40-09为-38℃、C6R1为-35℃、CS2R1为-34℃、22-09为-29℃、30-09为-26℃。(4)测定出抗寒性较强的6株平平欧杂交榛是:C5R7、C19R6、CS1R7、CS1R2、C15R7和CS1R11。(5)榛子一年生枝条皮部比率与其抗寒性呈显着负相关,木质部比率与其抗寒性呈显着正相关。4.对杂交榛果仁营养成分分别进行了水、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粗脂肪、5种脂肪酸和12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测定及差异性分析,由结果可知:不同榛子之间不同指标整体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榛子果仁矿质元素的含量与其种类以及生长环境有关。18个榛子单株果仁中Cr和Cd元素均未检出,说明所测榛子果仁无Cr和Cd污染。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1)粗脂肪含量高的杂交榛有:C5R7、C6R4、C6R7、C7R6和85-152-1;(2)蛋白质和亚油酸平均含量高的杂交榛有:C5R4和83-19-3;(3)油酸和可溶性糖平均含量高的有:82-11-3和82-18-2;(4)82-11-3、82-18-2、84-224-1、C5R3、C5R4的K平均含量最高。(5)85-152-1、C6R1、C6R4、C6R7、C7R7、的Fe平均含量最高。(6)83-19-3、C3R4、C5R7、C7R6的Mg、Na、Cu、Zn和Ni的5个矿质元素平均含量最高。5.以平欧杂交榛菜荑花序和坚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大果薄壳优良榛子杂交后代的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杂交榛坚果大小和菜荑花序柱体大小的数量性状指标间呈显着正相关,坚果果壳厚度和葇荑花序柱体长度与中部横径的比值呈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在榛子杂交育种中的F1代无性系选种和引种中,可在榛子树结果2-3年前,根据花序大小的数量性状早期对大果薄壳株系(品系)进行选择,达到节省人力和缩短育种年限的目的。

陶贵斌,王士德,王强,张昕祎[5](2010)在《大连野生平榛资源现状及高效利用对策》文中指出通过调查大连地区野生平榛资源现状,结合各地多年野生平榛开发利用技术和经验,提出了大连地区野生平榛资源高效利用对策,同时采取分类经营和建立复垦园等具体措施,其成本投入少,榛果产量可增加3~5倍。

段丽娟[6](2009)在《杂交榛开花结实物候期及生理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3个品种杂交榛为试材,利用制图、方差等分析方法,观察了杂交榛不同品种的开花物候期,评价了不同品种花粉的生活力,分析了不同品种雄花序、花粉及果实性状指标,研究了果实及种仁的生长发育过程,对不同品种杂交榛种仁发育过程中叶片和果苞中的碳水化合物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分析了种仁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1.以平榛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 3个品种杂交榛在开花物候期上存在差异,杂交榛84-545雌雄花期均最晚。3个品种的雄花散粉期均早于雌花,雌花能够接受花粉进行受精的时间在2~4d之间。(2)贮藏时间和培养基对杂交榛花粉生活力影响都极显着。对于新鲜花粉,10%蔗糖+2%琼脂固体培养基最适合花粉萌发。在低温(4℃)、干燥(含水量<4%)条件下,杂交榛花粉在10d内,萌发率变化不大,10d后萌发率显着下降,到第30d,萌发率仅为1.73~1.86%。(3)杂交榛的雄花序长和粗、单株出粉量、果苞数目、坚果大小在品种间差异均极显着。杂交榛84-545雄花序细长,单株出粉量最低,为33.62g,略高于平榛,其花粉极轴和赤道轴长最长,花粉最扁,萌发率也低,每个雌花序可形成1~6个果苞,坚果不饱满,出仁率低。杂交榛81-19雄花序粗短,单株出粉量最高,为58.77g,花粉形状最圆,萌发率最高,为68.85%,每个雌花序可形成1~2个果苞,坚果最大最重。杂交榛84-254居中。综合上述指标进行评判,三个品种杂交榛性状强弱表现排列顺序如下:杂交榛81-19>杂交榛84-254>杂交榛84-545。2.杂交榛的坚果和种仁的生长发育过程呈现出明显的“S”型变化。二者虽然在生长速率、发育进程上不同,但生长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品种杂交榛种仁的生长趋势比坚果的生长趋势更为相近。3.种仁发育过程中,3个品种杂交榛叶片和果苞的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即种仁发育初期略下降,之后开始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叶片的各项指标峰值均出现在种仁发育后期(7月20日),果苞的各项指标峰值均出现在种仁发育末期(7月30日),可见,二者存在“源库关系”。种仁生理发育阶段,叶片和果苞较低的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利于种仁发育,种仁内在物质转化阶段,叶片和果苞糖、淀粉、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有利于品质形成。4.杂交榛成熟种仁中,平均含糖类物质14.4%,蛋白质20.3%,粗脂肪55.05%。种仁发育过程中,糖类物质主要以蔗糖、果糖、淀粉为主,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花生酸为主要的5种脂肪酸,种仁中主要营养物质含量随发育过程而变化,各有其特点。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淀粉含量先升后降,二者互为消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不同品种间各种脂肪酸的含量不同,变化复杂,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

马福龙,付忠君,左英久[7](2000)在《高寒地区榛子林资源开发利用及坚果林丰产培育途径》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榛子林的经济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

二、高寒地区榛子林资源开发利用及坚果林丰产培育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寒地区榛子林资源开发利用及坚果林丰产培育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榛子强弱势果实发生的形态解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榛子概述
        1.1.1 榛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1.1.2 榛子的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
    1.2 榛子的国外栽培现状
    1.3 榛子的国内栽培现状
    1.4 榛子开花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1.4.1 被子植物子房发育的特征
        1.4.2 子房败育的的形成因素
        1.4.3 榛子果实的发育研究进展
    1.5 植物果实形态解剖的相关技术
        1.5.1 石蜡切片技术
        1.5.2 花粉管的荧光显微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6.1 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思路
    1.7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采集地点
    2.2 实验方法
        2.2.1 柱头、子房和胚珠结构的显微观察
        2.2.2 花粉管生长过程的观察
        2.2.3 雌花和果簇发育过程的观察
        2.2.4 观察正常果实和败育果实的花粉管生长、子房和胚珠的发育过程
        2.2.5 正常子房和败育子房的淀粉含量测定
        2.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受精前花柱柱头和早期果实的发育特征
    3.2 雌蕊发育过程的显微观察
    3.3 雌花和幼果中花粉管的生长过程
    3.4 雌花序中的雌花数量分布特征
    3.5 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后雌花序和果簇的脱落情况
    3.6 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后每个果簇的果实数量
    3.7 果实质量、每个果簇产量和出仁率
    3.8 受精前正常发育子房和败育子房的外部形态和花粉管生长的观察
    3.9 受精前期正常子房和败育子房的解剖学观察
    3.10 受精前期正常子房和败育子房淀粉含量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延迟受精过程与雌花发育关系分析
    4.2 延迟受精过程中花粉管生长的特殊模式
    4.3 果簇中果实数量与果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4.4 导致榛子子房败育的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附录 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2)反胶束技术分离榛仁蛋白和油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榛子的经济价值
    1.2 榛仁的营养价值
    1.3 提取蛋白和油脂的分离技术
        1.3.1 膜分离法
        1.3.2 冷榨提油
        1.3.3 水酶法
        1.3.4 超临界法
        1.3.5 反胶束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目标
第二章 反胶束法萃取榛仁蛋白和油脂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中水分、蛋白质及脂肪的含量测定
        2.3.2 制备反胶束溶液
        2.3.3 蛋白质标准曲线制作
        2.3.4 测定反胶束溶液含水量
        2.3.5 前萃试验
        2.3.6 反萃试验
        2.3.7 表面活性剂AOT与油的分离
    2.4 试验设计
        2.4.1 反胶束萃取榛仁蛋白的前萃工艺研究
        2.4.2 反胶束后萃榛仁蛋白和油脂的单因素试验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榛仁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2.5.2 蛋白质标准曲线
        2.5.3 反胶束前萃取榛仁蛋白和油脂的单因素实验
        2.5.4 均匀设计优化筛选榛仁蛋白最优前萃取工艺
        2.5.5 反胶束后萃取榛仁蛋白的单因素试验
        2.5.6 均匀设计优化筛选榛仁蛋白最优后萃取工艺
    2.6 小结
第三章 榛仁蛋白反胶束前萃动力学的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反胶束溶液的制备
        3.3.2 蛋白质标准曲线制作
        3.3.3 反胶束溶液含水量的测定
        3.3.4 反胶束萃取蛋白的前萃实验
        3.3.5 数据统计分析
        3.3.6 反胶束前萃取榛仁蛋白的实验设计
    3.4 前萃动力学分析
        3.4.1 选取萃取动力学模型
        3.4.2 振荡速率对蛋白质前萃率的影响
        3.4.3 温度的影响
        3.4.4 AOT浓度对蛋白前萃率的影响
        3.4.5 粉碎后榛仁粉的粒径对蛋白质前萃率的影响
        3.4.6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3.4.7 模型的的验证
    3.5 小结
第四章 反胶束法榛仁蛋白功能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碱溶酸沉法制取榛仁蛋白
        4.3.2 溶解度
        4.3.3 持水性
        4.3.4 吸油性
        4.3.5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4.3.6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
        4.3.7 SDS-PAGE电泳实验
        4.3.8 FTIR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两种榛仁蛋白的含量与色泽的比较
        4.4.2 溶解性比较
        4.4.3 持水性比较
        4.4.4 吸油性比较
        4.4.5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比较
        4.4.6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比较
        4.4.7 榛仁各蛋白组分SDS-PAGE电泳图谱
        4.4.8 榛仁蛋白二级结构的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东北地区榛子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榛子的概况
        1.1.1 我国榛子种类及分布
        1.1.2 榛子的植物学特性
        1.1.3 榛子的经济价值
    1.2 榛子国内外栽培现状
        1.2.1 国外栽培现状
        1.2.2 国内栽培现状
    1.3 榛子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1.3.1 榛子光合特性
        1.3.2 小孢子发育与花粉活力
        1.3.3 胚败育发生
        1.3.4 柱头可授性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平榛与平欧杂交榛的光合特性测定
        2.2.1.1 光响应曲线测定
        2.2.1.2 CO_2响应曲线测定
        2.2.1.3 叶片光合日变化测定
        2.2.2 榛子花粉育性研究
        2.2.2.1 小孢子切片观察
        2.2.2.2 花粉采集与保存
        2.2.2.3 花粉萌发特征
        2.2.2.4 荧光显微镜检测材料制备
        2.2.3 胚发育及败育过程观察
        2.2.4 柱头可授性及人工授粉对产量的影响
        2.2.4.1 套袋雌花序制备
        2.2.4.2 不同条件下雌花柱头生长动态比较
        2.2.4.3 柱头可授性检测
        2.2.4.4 果实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2.2.4.5 人工授粉后统计落花、落果率及不可食用果实比例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平榛与平欧杂交榛的光合特性比较
    3.1 5 种榛子叶片光合响应曲线特征的比较
    3.2 5 种榛子叶片 CO_2响应曲线特征的比较
    3.3 5 种榛子叶片光合日变化的比较
第四章 榛子小孢子发育与花粉保存
    4.1 榛子小孢子切片观察
        4.1.1 苞片以及雄蕊的发育
        4.1.2 小孢子的发育
        4.1.3 花药壁的发育
    4.2 花粉的保存及其活力测定
    4.3 榛子花粉在柱头的附着数量测定
    4.4 花粉管萌发与生长特征
第五章 受精、胚发育及败育过程观察
    5.1 受精过程观察
    5.2 胚珠和胚的显微结构观察
    5.3 胚败育观察
第六章 柱头可授性及人工授粉对产量的影响
    6.1 花后柱头的生长动态
    6.2 柱头可授性检测
    6.3 子房和胚珠的发育
    6.4 种仁充实、空壳果实形成过程和空果率的测定
    6.5 人工授粉后落花、落果率及不可食用果实比例统计
第七章 讨论
    7.1 平榛与平欧杂交榛的光合特性比较
    7.2 榛子花粉发育进程与保存技术
    7.3 胚发育及败育特征
    7.4 柱头可授性及人工授粉对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榛子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与良种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1.1 遗传标记的概述
        1.1.2 分子标记技术的主要类型
        1.1.3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1.2 林木良种选育研究
    1.3 榛子资源及研究进展
        1.3.1 榛子的种类及其分布
        1.3.2 榛子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榛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引物的筛选
        2.3.2 榛子种质资源的SSR多样性
        2.3.3 64份榛子种质资源的NTSYS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欧榛SSR标记榛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2.4.2 欧榛是平榛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杂交榛坚果形态指标的研究与优良单株初选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基地的气候条件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2.4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杂交榛坚果形态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3.3.2 杂交榛坚果形态指标的相关分析
        3.3.3 杂交榛坚果形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3.4 杂交榛坚果形态指标的聚类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杂交榛抗寒性研究与抗寒单株选择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榛子无性系在不同低温处理后的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
        4.3.2 榛子无性系在不同低温处理后的K~+渗出率的变化
        4.3.3 榛子抗寒能力的综合评定
        4.3.4 低温-电解质渗出率及低温-K~+渗出率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4.3.5 平平欧杂交榛及其亲本在-30℃低温处理下抗寒性比较分析
        4.3.6 平平欧杂交榛枝条组织结构与抗寒性关系的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杂交榛果仁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性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3 实验方法
        5.2.4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杂交榛单株果仁水分及主要有机内含物含量的差异分析
        5.3.2 杂交榛单株果仁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平欧杂交榛坚果与葇荑花序相关性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
        6.3.1 平欧杂交榛开花结实特性观察
        6.3.2 平欧杂交榛坚果和葇荑花序的形态指标测定
        6.3.3 相关与回归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大连野生平榛资源现状及高效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平榛特性
    1.1 平榛形态特征
    1.2 平榛生长习性
2 野生平榛资源现状
    2.1 面积与分布
    2.2 平榛生长情况
3 资源利用情况
4 开发利用潜力
5 对策与措施
    5.1 合理规划, 加强管理
    5.2 因地制宜, 分类经营
        5.2.1 纯林经营利用措施
        5.2.2 混交林经营利用措施
    5.3 平榛垦复园经营措施
        5.3.1 经营措施
        5.3.2 经济效益对比

(6)杂交榛开花结实物候期及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经济林概况
    1.2 榛子的发展概况
        1.2.1 榛子的种类及植物学特性
        1.2.2 榛子的综合利用价值
        1.2.3 国外榛子发展情况
        1.2.4 国内榛子发展情况
        1.2.5 榛子引种情况
        1.2.6 果实内在品质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杂交榛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意义
        1.3.2 杂交榛种仁品质形成的研究意义
        1.3.3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方法
        2.3.1 物候期观察
        2.3.2 雄花序性状研究
        2.3.3 花粉生活力研究
        2.3.4 果实性状研究
        2.3.5 种仁发育过程中叶片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3.6 种仁发育过程中果苞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3.7 种仁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雄花和雌花开花物候期观察
    3.2 雄花序性状研究
        3.2.1 雄花序发育进程观察
        3.2.2 雄花序形态指标比较分析
        3.2.3 出粉率及单株出粉量的比较分析
        3.2.4 花粉形态指标比较分析
    3.3 花粉生活力
        3.3.1 不同蔗糖浓度培养基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3.2 不同贮藏时间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4 果实性状及发育进程研究
        3.4.1 果实性状指标比较分析
        3.4.2 果实生长发育过程研究
    3.5 种仁发育过程中叶片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5.1 糖类物质的变化
        3.5.2 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6 种仁发育过程中果苞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6.1 糖类物质的变化
        3.6.2 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7 种仁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3.7.1 糖类物质的变化
        3.7.2 蛋白质的变化
        3.7.3 脂肪酸的变化
4 讨论
    4.1 关于物候期的讨论
    4.2 关于花粉生活力的讨论
    4.3 关于源库关系的讨论
    4.4 关于种仁主要营养物质的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高寒地区榛子林资源开发利用及坚果林丰产培育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榛子强弱势果实发生的形态解剖基础研究[D]. 张会弟. 吉林师范大学, 2016(05)
  • [2]反胶束技术分离榛仁蛋白和油脂的研究[D]. 李其昌.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 [3]东北地区榛子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D]. 颜堃. 吉林师范大学, 2013(03)
  • [4]榛子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与良种选育研究[D]. 李秀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06)
  • [5]大连野生平榛资源现状及高效利用对策[J]. 陶贵斌,王士德,王强,张昕祎. 辽宁林业科技, 2010(03)
  • [6]杂交榛开花结实物候期及生理特性研究[D]. 段丽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7]高寒地区榛子林资源开发利用及坚果林丰产培育途径[J]. 马福龙,付忠君,左英久. 林业勘查设计, 2000(04)

标签:;  ;  ;  

高寒地区榛子林资源开发利用及坚果林高产栽培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