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二连浩特-乌兰巴托集装箱示范列车成功开行

天津-二连浩特-乌兰巴托集装箱示范列车成功开行

一、天津—二连浩特—乌兰巴托集装箱示范班列成功开行(论文文献综述)

沈娜[1](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李晨琛[2](2020)在《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策略分析与评价 ——以七苏木物流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具备跨境物流功能的铁路物流园区做为开拓国际物流业务的重要纽带,成为国际经贸往来的桥头阵地。地处边境重要位置的铁路物流园区开拓现代国际物流业务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科学合理打造现代化的铁路国际物流园区,协调园区各行业部门全方位联动,整合国际国内物流行业标准与流程,满足不同跨境贸易客户个性化服务要求等实际发展需要,决定了其必须具有独特的运营条件和经营策略。本文借鉴国内外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境站周边铁路物流园区口岸既有铁路公路运输组织、通关监管、检验检疫、货运组织和跨境贸易现状,梳理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存在着的运输能力制约、协同效率偏低、市场开拓不足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寻找解决措施,提出在运能、仓储、协同化运作以及拓展市场方面应该如何加强,并归纳形成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的条件及运营策略。本文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为研究对象,对园区既有条件下的铁路公路运输组织、内部功能布局条件、运营管理方式和国际物流产品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研究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在运输组织、通道能力、集货效益、资源利用率、内部组织效率等方面应该如何规划,建设成为国际化物流园区,提出详细的发展策略,并进行实例验证,筛选出能够确定物流园区运营组织的各项评价指标,使用DEA建立标准模型,对本文列举分析的实例——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发展策略的实际运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多年的数据收集分析进行对比,衡量园区资源投入是否被有效利用,同时衡量各输入变量是否能使产出最大化,综合评价得出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的成果将为铁路物流园区发展国际化物流产业提供理论参考。

张晨瑶[3](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赵双剑[4](2020)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勾画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举行的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时提出了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设想。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3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认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的地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重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旨在为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提供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政策在三国之间的空间集聚、经济增长和收入转移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经济总量也带来了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作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必将在地区经济发展、东北振兴和全国乃至东北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的分析,透视中蒙俄三方的合作情况,揭示出经济走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作用,发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潜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政策实践,本文做了以下研究:第一章,绪论。首先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形成作了简要阐释,说明了论文撰写的缘由。接着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和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中蒙和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和基础设施效应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第三章,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建设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理论。第四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目前的状况。在交通走廊建设方面,中俄、中蒙分别开展了铁路、公路走廊建设的合作,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还介绍了中俄、中蒙在能源资源、双边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的合作以及服务行业对接上的表现。第五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东北地区、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实证经验分析了降低区内交易成本、降低区际交易成本和促进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考察了蒙古国的集聚条件,揭示了其不能发生集聚的原因。第六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政策的产出效应。第七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度,再横向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8省市对外开放度、GDP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和人口迁入比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计量模型,判断经济增长率、运输能力、交通便利性和对外包容度对对外开放效应均有推动作用,应予以加强。第八章,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合作亟需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并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走廊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也没有专门的理论与之相对应。本文通过将空间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经济走廊实践分析中,试图找到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区位、收入、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聚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策的外溢效应。第三,利用“六大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孔翌[5](2020)在《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铁联运是铁路和水路运输相结合的一种运输模式,具体是指出口货物由铁路运输至港口再由港口装船经海运运至目的地,或者进口货物经海运由港口卸船后由铁路运输至最终目的地的过程,集装箱海铁联运就是货物由集装箱装载运输的海铁联运形式。集装箱海铁联运因其在中远距离运输成本上的时间和成本优势,可以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天津港的集装箱海铁联运开始的比较晚,目前规模不太大,2018年实现集装箱海铁联运量55万标箱,占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仅为3.3%,但天津港集团已经开始重视海铁联运的发展,目前已布局25个内陆港,开通多条至内陆的海铁联运班线,预计未来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将迎来大规模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天津港集团海铁联运运营组织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和占比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海铁联运发展需求、港口与场站之间衔接不畅、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完善等方面。在沿海港口纷纷布局海铁联运业务的背景下,天津港有必要针对当前海铁联运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海铁联运运营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海铁联运运输规模,在与沿海港口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保证其集装箱业务运输规模的稳定提升。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相关问题,首先对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现有成果,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其次,对本文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海铁联运以及运营策略的概念,介绍本文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物流管理理论和运营理论,对本文用到的两个预测方法—灰色预测模型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进行了介绍;第三,分析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组织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现状包括集装箱运输现状、海铁联运集装箱运输现状以及运营组织现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运营存在问题,最后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分析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运输需求,在对众多模型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模型作为本文预测的基础模型,根据2010-2018年的基础数据得到至2025年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量,分析了海铁联运需求量发展变动对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的要求;最后,分别从内陆腹地拓展、基础设施完善、作业流程环节优化、信息技术平台开发以及现代化服务产品五个方面提出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本文研究重点分析了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海铁联运运营策略,可以为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提供支撑。

李丹[6](2019)在《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由满洲里、二连浩特的这两条连接中蒙俄三国的大通道已初具规模,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区域增长格局发生转变,增长极从南到北、由东至西不断拓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再加上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大背景,中国西部地区更加需要一条贯穿南北,沟通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轴线。这是继我国东部贯穿南北的京广深轴线、京沪港轴线之后,贯穿中西部的一条基本的国家级轴线,具有全局性意义。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是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补充,本文从以下4个部分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的构建:(1)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于运输通道的概念对国际通道做出定义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通道相关基础理论对国际通道的形成机理和时空特性进行系统性分析。(2)从中蒙俄经贸合作现状、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进行定性和初步定量分析,探讨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存在的不足,为后文奠定基础。(3)借助区位熵理论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的产业空间分布特征来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各区域间现有产业联系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利用贸易潜力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间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研究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的贸易基础,进一步明确西部地区与蒙俄间有构建通道的需求基础。(4)分析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通道的具体建设构想,包括路径规划及政策性建议。

文思涵[7](2019)在《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欧双边贸易实现快速发展,中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国。频繁的贸易往来导致中欧商品贸易的物流需求激增,这也给中国的产品出口运营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中欧班列开辟了中欧之间的铁路通道,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欧洲海运缓慢而不稳定的问题。这一进步为中国铁路向世界铁路货运进军打开了新的前奏,短短几年,“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刺激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需要,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辐射范围都不断提升。但不管在运营组织、运行方式还是协调机制上,中欧班列既有的直达运输模式都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班列常态化普及率低、线路重复、回程空箱率高,不同城市货源竞争等,影响了中欧班列的均衡发展。因此,要改善中欧班列既有点对点直达运输模式的不足,就必须遵循我国的经济布局、港口分布与国际走廊建设,以几个城市为枢纽,创新中欧交通运输方式,构造中欧班列轴辐式国际物流运输网络,全国各地进行“共享班列,联合运输”,满载后通过延边陆路口岸节点和欧洲枢纽城市,最后送达欧洲终点城市,实现“成组集结,零散中转”,降低运营成本,避免运输能力浪费,保障运输班列的高频正常运营。在第1章,文章首先结合所研究的中欧班列与物流运输网络优化实际问题,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中欧班列运营模式与运营管理研究、中欧班列运输网络整合与优化研究、遗传算法在物流运输网络建模应用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研究问题,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然后,在第2章,从中欧班列的开行方式、运营机制、货源组织、运输协调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中欧班列现有的运营优势与存在问题。在第3章,本文详细介绍了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基础,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中欧班列轴辐式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体系,提出了优化问题的方向。接着,在第4章,采用数学建模法建立中欧班列轴辐式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模型。在第5章,根据第4章提出的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以中欧班列运输实际情况为例,进行算例分析,得出选址定位与路径选择的网络优化方案结果。在第6章,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国际物流运输网络更好服务于中欧班列发展的建议,并从运输模式改革、运输资源整合、作业流程优化、业务协调运营等方面进行改进优化。最后在第7章,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与中欧班列既有点对点直达运输模式相比,中欧班列轴辐式国际物流运输网络组织模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欧班列轴辐式国际物流运输网络组织模式与中欧班列点对点直达运输模式在优化目标上的差距不大;二是中欧班列轴辐式国际物流运输网络组织模式更加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贸易需求以及中欧班列发展态势,而中欧班列既有点对点直达运输模式无法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在运行结果上会出现不稳定情况。

葛洋[8](2019)在《基于混合型多属性决策的中欧班列路径选择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亚欧大陆是亚洲和欧洲两大洲的主要组成部分,亚欧大陆面积占有世界陆地面积的40%,达到了500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到了亚洲和欧洲大陆面积的85%和90%。亚欧间的人口总数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75%,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总额的60%。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中欧班列在中欧贸易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但是由于近年来中欧班列发展过快,导致班列运营主体对路径选择方面的认识不充分,由此带来的路径依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欧班列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中欧班列在进行路径选择时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理论研究能够更好地为实践生产提供参考,本文在分析中欧班列运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属性类型的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对混合型多属性的中欧班列路径决策问题进行了优化。首先对比分析了集装箱铁路国际联运的特点,明确了中欧班列的内涵,深入分析了中欧班列运输组织特征,分析梳理了中欧班列路径现状,确定了四个不同属性类型的中欧班列路径选择优化影响因素:运输费用、运输时间、运输安全和社会效益等。其次对中欧班列网络图构建方法、k短路求解算法和混合型多属性决策相关理论等中欧班列路径选择优化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对比了多重边法和多重点法构建中欧班列网络图的优劣,研究了求解中欧班列路径网络图k短路问题的算法,采用Dijkstra算法和Deletion算法解决k短路问题,并用Matlab对相关算法进行了编程实现;对比分析了属性标准化处理方法,深入研究了区间数运算法则和距离计算方法。紧接着构建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模型,在得到k条最短路的基础上,基于离差最大化的赋权方法确定各个属性的权重,采用TOPSIS法对路径备选集中的k条路径方案进行了优化排序,并研究了属性权重的灵敏度分析方法。最后针对所构建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模型,对蓉欧快铁的实际运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班列平台公司在路径选择时提供了参考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成都经斯瓦夫库夫到达罗兹的路径最优,且各属性权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决策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闫伟[9](2019)在《中欧班列国内段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向西打通了中国到中西亚、欧洲等区域的通道,加强了与沿线60多个国家的政治经贸交流,将建设我国“十三五”期间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我国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中欧班列作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与抓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愈发频繁,国际物流需求更加旺盛,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大幅增长,开行线路不断增多,开行频率也逐步提升。中欧班列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针对中欧班列运输组织优化问题,选择国内段运输组织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从目前影响中欧班列国内段运输组织效率的国内段货源集结点选择、去程班列运输组织优化、去回程班列口岸站衔接这三个问题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中欧班列国内段货源集结点选择研究。基于轴辐式网络思想,对中欧班列集结点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以网络运营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基于轴辐式网络的带节点成本的选择模型,并设计了启发式算法。(2)中欧班列去程运输组织优化研究。根据现有的直达班列与集结开行两种运输组织模式,构建了一个去程班列的运输组织方案模型,分析该列车组织方案模型的约束条件及优化目标,并建立了数学优化模型。利用数学优化模型计算得出与其相匹配的去程运输组织方案。(3)中欧班列口岸站衔接组织优化研究。针对中欧班列去程回程在口岸站作业过程与设施设备的能力协调,在时空资源配置视角下,建立了中欧班列去程回程一体化运输组织模型,将中转能力、到发时间间隔、堆场堆存能力等要求考虑在内,目标是中欧班列集装箱在口岸站区域内的总堆存时间最小,形成与进口班列相匹配的回程班列开行方案,最后设计了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缩短班列在口岸站停滞时间,加快集装箱周转,对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林备战[10](2018)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亚地区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文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展跨境运输贸易,建设中蒙俄国际贸易通道。中蒙俄通道经过20年的运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陆和航空运输体系,中、日、韩、俄、蒙五国之间已开通多种海陆联运、集装箱定期运输航路以及航空运输线。尤其是中欧班列的迅速发展,为东北亚地区物流合作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随着东北亚的国际运输经济走廊的日益完善,该地区的运输将出现新的格局,各国之间的贸易也会逐渐活跃起来。

二、天津—二连浩特—乌兰巴托集装箱示范班列成功开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二连浩特—乌兰巴托集装箱示范班列成功开行(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五)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策略分析与评价 ——以七苏木物流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物流园区国际化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现状
        2.1.1 欧洲发展现状
        2.1.2 日本发展现状
        2.1.3 美国发展现状
        2.1.4 国外发展经验分析
    2.2 国内发展现状
        2.2.1 满洲里国际物流口岸站
        2.2.2 绥芬河国际物流口岸站
        2.2.3 阿拉山口国际物流口岸站
        2.2.4 霍尔果斯国际物流口岸站
        2.2.5 丹东国际物流口岸站
        2.2.6 图们国际物流口岸站
        2.2.7 凭祥国际物流口岸站
        2.2.8 河口国际物流口岸站
        2.2.9 二连浩特国际物流口岸站
        2.2.10 在建国际物流口岸站
    2.3 存在的问题
        2.3.1 全球连接不足
        2.3.2 作业能力制约
        2.3.3 协同效率较低
        2.3.4 市场开拓不足
    2.4 本章小结
3 物流园区国际化条件及运营策略
    3.1 国际化运营特点
        3.1.1 物流环境差异
        3.1.2 物流系统的范围广
        3.1.3 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3.1.4 标准化要求较高
        3.1.5 更加注重一体化运作
    3.2 能力提升策略
        3.2.1 运输能力
        3.2.2 仓储能力
        3.2.3 通关能力
        3.2.4 协同化运作能力
    3.3 市场拓展策略
        3.3.1 境外企业合作
        3.3.2 本土企业合作
        3.3.3 国际物流产品
    3.4 本章小结
4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条件与策略
    4.1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条件分析
        4.1.1 综合交通网络
        4.1.2 国际贸易资源
        4.1.3 产业布局
        4.1.4 发展政策导向
    4.2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运营策略分析
        4.2.1 园区功能布局完善策略
        4.2.2 突出枢纽作用策略
        4.2.3 一体化运作策略
    4.3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市场拓展研究
        4.3.1 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
        4.3.2 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
        4.3.3 延伸国际物流产品
    4.4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重点工程及项目规划
        4.4.1 总体规划情况
        4.4.2 一期项目概况
        4.4.3 二期项目概况
        4.4.4 三期项目概况
    4.5 本章小结
5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运营策略综合评价
    5.1 指标确定
    5.2 评价方法
    5.3 评价模型
    5.4 评价过程
    5.5 评价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1.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1.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1.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
        2.1.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2.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2.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2.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
        2.2.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第3章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
        3.1.1 经济走廊
        3.1.2 中蒙俄经济走廊
    3.2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3.2.1 本地溢出模型
        3.2.2 本地溢出模型扩展
    3.3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3.1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概念界定
        3.3.2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3.3.3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
    3.4 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
        3.4.1 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效应
        3.4.2 开放水平的决定因素
        3.4.3 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
    4.1 交通走廊的建设
        4.1.1 中蒙俄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
        4.1.2 中蒙俄公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4.1.3 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
    4.2 能源资源的合作
        4.2.1 石油、天然气的合作
        4.2.2 矿产资源的合作
    4.3 双边贸易的开展
        4.3.1 中俄开展的双边贸易
        4.3.2 中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3.3 俄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4 中国对俄、蒙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1 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2 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5 服务行业的对接
        4.5.1 旅游服务业的的互动及增长
        4.5.2 中俄、中蒙间劳务贸易的发展
        4.5.3 金融业的对接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1 中俄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2 中蒙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2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
    6.1 基础设施选取及变量符号
    6.2 实证分析
        6.2.1 基础设施因子构建
        6.2.2 基础设施综合得分的计算
        6.2.3 描述性统计
        6.2.4 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测度
        7.1.1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方法
        7.1.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的对外开放度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省市的对外开放度
    7.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7.2.1 样本选取
        7.2.2 对外开放度统计分析
        7.2.3 经济走廊间的借鉴
    7.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放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7.3.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7.3.2 模型的设定分析
        7.3.3 F检验和Hausman Test
        7.3.4 模型估计
        7.3.5 对估计值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8.1 中蒙俄合作亟需转型升级
    8.2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3 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
    8.4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多式联运概念
        2.1.2 海铁联运概念
        2.1.3 运营策略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物流管理理论
        2.2.2 运营管理理论
    2.3 研究工具
        2.3.1 灰色预测模型
        2.3.2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组织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现状
        3.1.1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现状
        3.1.2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现状
        3.1.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组织现状
    3.2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运营存在问题分析
        3.2.1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和占比低
        3.2.2 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需求
        3.2.3 港口与场站之间衔接不畅
        3.2.4 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
        3.2.5 服务水平有待完善
    3.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运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3.1 集团层面对海铁联运重视程度不足
        3.3.2 铁路集疏运通道体系不完善
        3.3.3 从事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参与主体杂乱
        3.3.4 信息化建设滞后
        3.3.5 缺乏现代物流服务理念
    3.4 本章小结
4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需求分析
    4.1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影响因素
        4.1.1 腹经济发展因素
        4.1.2 技术发展因素
        4.1.3 运输网络组织因素
        4.1.4 国家政策因素
        4.1.5 其他因素
    4.2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量预测模型
        4.2.1 预测模型比选
        4.2.2 预测模型建立
    4.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需求预测
        4.3.1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4.3.2 基于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4.3.3 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4.4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需求对海铁联运运营的要求
    4.5 本章小结
5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
    5.1 拓展内陆腹地以提升海铁联运量
        5.1.1 加快内陆无水港布局
        5.1.2 发展陆桥运输
        5.1.3 推广海铁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5.2 完善基础设施以提升作业效率
        5.2.1 加强集装箱码头泊位和堆场建设
        5.2.2 加快集装箱场站建设
        5.2.3 加快铁路集疏运网络建设和完善
        5.2.4 提升集装箱海铁联运技术装备水平
    5.3 优化作业流程环节以提升服务效率
        5.3.1 提升场站和港口之间的衔接度
        5.3.2 减少内部作业流程环节
        5.3.3 推动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
    5.4 加强信息技术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以提供技术支撑
        5.4.1 建设海铁联运统一信息平台
        5.4.2 推进更大范围内的海铁联运信息联动
        5.4.3 加快集装箱物联网体系建设
    5.5 推出现代化的服务产品以提升品牌竞争力
        5.5.1 制定完善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开行方案
        5.5.2 完善海铁联运运价形成机制
        5.5.3 提供全程一体化现代物流服务
        5.5.4 提升“最后一公里”集港服务能力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通道的定义
        1.2.2 跨境经济走廊
        1.2.3 国际通道建设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国际通道基础理论
    2.1 理论基础
        2.1.1 区位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与点轴理论
        2.1.3 聚散效应理论
    2.2 国际通道形成机理
        2.2.1 基本动力:要素流动
        2.2.2 外力保障:制度环境
    2.3 国际通道形成的时空特征
        2.3.1 空间结构变化
        2.3.2 时间结构变化
        2.3.3 时空演化过程
    2.4 小结
第3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
    3.1 中蒙俄经贸合作现状
        3.1.1 双边贸易总额不断提高
        3.1.2 双边贸易结构互补明显
    3.2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
        3.2.1 中蒙俄经济走廊现有通道
        3.2.2 国际班列
        3.2.3 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口岸
    3.3 小结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基础
    4.1 产业基础
        4.1.1 新通道区域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4.1.2 新通道区域产业空间分布
        4.1.3 新通道区域产业基础分析
    4.2 贸易基础
        4.2.1 西部地区与俄蒙贸易现状
        4.2.2 贸易潜力研究方法
        4.2.3 模型建立
        4.2.4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4.2.5 贸易潜力测算
    4.3 交通基础
    4.4 小结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内容
    5.1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意义
        5.1.1 缩短运输距离,激发通道运输增长潜力
        5.1.2 促进东亚大区域经济一体化
        5.1.3 实现战略性互联互通
        5.1.4 与长江经济带形成双经济带驱动的叠加效应
        5.1.5 引导和支撑国土开发及区域空间发展
    5.2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线路布局
        5.2.1 空间构成
        5.2.2 线路走向
        5.2.3 交通方式构成
        5.2.4 建设时序
    5.3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政策协调
        5.3.1 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
        5.3.2 建立通道沿线沟通协调机制
        5.3.3 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7)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框架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现状分析
    2.1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现状概述
    2.2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势
    2.3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体系改进研究
    3.1 中欧班列目前运营的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体系
    3.2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体系的改进
    3.3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体系改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模型构建
    4.1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问题描述
    4.2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模型计算及检验
    5.1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算法设计
    5.2 算例检验
第6章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改革发展对策
    6.1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模式改革发展对策
    6.2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资源整合利用对策
    6.3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作业流程优化重组对策
    6.4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业务协调运营对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欧班列部分五定班列运行线路列表
    附录二 主要中欧铁路直达班列线
    附录三 中国始发城市和中国候选集货枢纽的运营数据表
    附录四 欧洲终点城市和欧洲候选集货枢纽的运营数据表
    附录五 延边陆路口岸节点的运营数据表
    附录六 中国始发城市、中国候选集货枢纽之间的运输成本计算表
    附录七 中国候选集货枢纽、延边陆路口岸节点之间的运输成本计算表
    附录八 欧洲候选集货枢纽、延边陆路口岸节点之间的运输成本计算表
    附录九 欧洲候选集货枢纽、欧洲终点城市之间的运输成本计算表
    附录十 中国始发城市与欧洲终点城市之间的时间阈值表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8)基于混合型多属性决策的中欧班列路径选择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路径选择研究综述
        1.2.1 中欧班列相关研究综述
        1.2.2 多目标路径选择综述
        1.2.3 多属性决策路径选择相关综述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全文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欧班列运输现状分析
    2.1 集装箱铁路国际联运的特点
        2.1.1 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对比分析
        2.1.2 集装箱国际联运特点分析
    2.2 中欧班列的内涵及开行现状
    2.3 中欧班列运输组织特征分析
        2.3.1 中欧班列运输组织要素
        2.3.2 中欧班列组织形式
        2.3.3 中欧班列节点作业组织过程
    2.4 中欧班列路径情况分析
        2.4.1 中欧班列运输路径现状
        2.4.2 中欧班列运输通道运作机理及演化过程分析
        2.4.3 中欧班列路径通道的相关技术参数
        2.4.4 中欧班列路径通道之间的联通情况
    2.5 中欧班列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2.5.1 运输费用
        2.5.2 运输时间
        2.5.3 运输安全
        2.5.4 社会效益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欧班列路径选择优化基础理论
    3.1 中欧班列网络图构建方法与k短路相关算法
        3.1.1 中欧班列网络图构建方法
        3.1.2 k短路相关算法
    3.2 混合型多属性决策相关理论
        3.2.1 属性的标准化处理方法
        3.2.2 区间数基本理论
        3.2.3 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概述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混合型多属性决策的中欧班列路径选择优化
    4.1 中欧班列路径备选集的确定
        4.1.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4.1.2 符号说明
        4.1.3 基于运输费用的最短路模型
        4.1.4 前k条最短路模型
        4.1.5 基于Dijkstra算法和Deletion算法的k短路算法
        4.1.6 k短路算法的编程实现
    4.2 基于离差最大化确定属性权重
        4.2.1 符号说明
        4.2.2 基于熵权法确定属性客观权重
        4.2.3 基于CRITIC赋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2.4 基于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确定各属性权重
    4.3 基于混合型多属性决策的TOPSIS路径优化
        4.3.1 符号说明
        4.3.2 TOPSIS法决策过程
    4.4 属性权重的灵敏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蓉欧快铁路径选择优化实证
    5.1 蓉欧快铁概况
    5.2 蓉欧快铁运输网络的构建
    5.3 计算过程
        5.3.1 确定蓉欧快铁路径备选集
        5.3.2 确定各个属性的权重
        5.3.3 基于TOPSIS法的路径选择优化
    5.4 实证结果评价
        5.4.1 结果分析
        5.4.2 权重灵敏度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欧班列通道规划图
    附录2 欧洲货运走廊示意图
    附录3 中欧班列路径通道情况
    附录4 基于Dijkstra算法和Deletion算法的k短路算法的代码
    附录5 蓉欧快铁运输网络邻接矩阵
    附录6 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模型的求解代码
    附录7 基于熵权法确定属性权重的代码
    附录8 基于TOPSIS方法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中欧班列国内段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中欧班列国内段运输组织优化体系架构
    2.1 班列运行通道
        2.1.1 西部通道
        2.1.2 中部通道
        2.1.3 东部通道
    2.2 边境口岸状况分析
        2.2.1 阿拉山口—多斯特克
        2.2.2 霍尔果斯—阿腾科里
        2.2.3 满洲里—后贝加尔
        2.2.4 二连浩特—扎门乌德
    2.3 班列开行状况分析
        2.3.1 主要城市班列开行状况分析
        2.3.2 口岸过境班列状况分析
    2.4 班列货源及运营状况分析
        2.4.1 班列货源状况分析
        2.4.2 班列运营状况分析
    2.5 中欧班列国内段运输组织的基本问题分析
        2.5.1 中欧班列国内段货源集结点选择问题
        2.5.2 中欧班列去程班列运输组织优化问题
        2.5.3 中欧班列去回程班列口岸站衔接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中欧班列国内段货源集结点选择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优化思路
    3.3 优化模型
        3.3.1 模型假设
        3.3.2 参数定义
        3.3.3 决策变量
        3.3.4 目标函数
        3.3.5 约束条件
    3.4 求解算法
    3.5 模型求解
        3.5.1 算例背景
        3.5.2 求解结果
        3.5.3 灵敏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中欧班列去程运输组织优化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优化思路
    4.3 优化模型
        4.3.1 模型假设
        4.3.2 参数定义
        4.3.3 决策变量
        4.3.4 目标函数
        4.3.5 约束条件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背景
        4.4.2 算例数据
        4.4.3 算例求解
        4.4.4 参数灵敏度分析
    4.5 小结
5 中欧班列口岸站衔接组织优化研究
    5.1 口岸站建设及作业组织
        5.1.1 基本情况
        5.1.2 通关模式
        5.1.3 作业流程
        5.1.4 换装系统
    5.2 问题描述
        5.2.1 设备设施
        5.2.2 箱流量
        5.2.3 班列开行方案
        5.2.4 运行区段条件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模型
        5.4.1 模型假设
        5.4.2 参数定义
        5.4.3 决策变量
        5.4.4 目标函数
        5.4.5 约束条件
    5.5 求解算法
    5.6 算例分析
        5.6.1 直达模式
        5.6.2 集结模式
        5.6.3 灵敏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亚地区国际运输通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东北亚区域物流通道建设现状
    (一) 中蒙俄经济走廊通道
        1. 天津中蒙俄通道运行情况。
        2. 大连中蒙俄通道运行情况。
        3. 营口中俄通道运行情况。
    (二) 口岸通道运行情况
        1. 二连浩特口岸。
        2. 满洲里口岸。
        3. 绥芬河口岸。
        4. 珲春铁路口岸。
    (三) 东北地区通道运行情况
        1. 到2017年底, 辽宁省开通开往欧洲的6条线路都将通过中蒙俄通道运营:
        2. 黑龙江省开通了哈欧班列, 即哈尔滨—汉堡中欧班列。
        3. 吉林省开通了“长满欧”班列, 即长春—满洲里—欧洲班列, 以长春为发运点, 终点为德国施瓦茨海德, 运行9800多公里, 途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 运行时间为15天。
    (四) 吉林融入“一带一路”物流通道的可行性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亚国际物流通道发展建议
    (一) 共建东北亚地区“一带一路”通道合作机制, 提升东北亚地区各相关方统筹协调能力
    (二) 创新结算模式, 在中欧班列国际贸易中探索采用开立信用证方式结算
    (三) 培育国内多式联运经营人, 打破境外承运人的市场垄断
    (四) 在境外推行“以量换价”, 降低全程物流成本
    (五) 进一步下浮铁路运费, 给予中欧班列更大的支持
    (六) 构建国际多式联运一体化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四、天津—二连浩特—乌兰巴托集装箱示范班列成功开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2]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策略分析与评价 ——以七苏木物流园区为例[D]. 李晨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D]. 赵双剑. 辽宁大学, 2020(08)
  • [5]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研究[D]. 孔翌.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研究[D]. 李丹.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优化研究[D]. 文思涵.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8]基于混合型多属性决策的中欧班列路径选择优化[D]. 葛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中欧班列国内段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D]. 闫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亚地区国际运输通道建设[J]. 林备战.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18(04)

标签:;  ;  ;  ;  ;  

天津-二连浩特-乌兰巴托集装箱示范列车成功开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