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汉习语比较的有趣谈话

关于英汉习语比较的有趣谈话

一、英汉成语对比趣谈(论文文献综述)

颜巧雅[1](2020)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000多年来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是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强大的精神支柱,其不仅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加快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自2017年起,“一纲多本”的教科书时代正式结束,部编版教科书取代之前各版本教科书在全国陆续投入使用,至2019年止,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将全部使用部编版教科书,这也标志着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全面换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特别提到,在本套教科书的编写上力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融入到教科书当中去。由此,本研究选取整套12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文本,针对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传统文化传承情况,此处的“传承”具体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载体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静态传承;二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动态传承。因此,顺而确定了本研究的两大研究问题:一是从静态层面上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选排中呈现了哪些传统文化传承内容?二是从动态层面上调查分析教师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如何?首先,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相关政策文件、已有相关研究和本研究文本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构建出信效度良好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其次,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利用分析框架,分别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在各分析项目(包括选文、习作、练习、助读、图像五个系统)的呈现情况以及各分析类目(包括外显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汉语言文字文化、传统文学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文化、传统科技文化、传统宗教文化、传统哲学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其他传统文化;内隐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发现了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选编的合理和亟待优化之处;再次,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教师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编排建议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内容,为达到使小学语文教科书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笔者就如何使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及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裴红幸[2](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黎氏全[3](2020)在《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味觉作为基本的感觉之一,是人类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有了味觉,我们才可以认识美食、感受美味。而味觉是在饮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饮食的重要特征之一,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价值。因此,味觉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的语言学对味觉词的研究,从总体上看还不够丰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味觉词的语义方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汉外对比研究虽然众多,但着重于与英语、日语、韩语等语种的对比。在越南,关于味觉词的研究寥寥可数,专门、系统地对汉越味觉词进行的对比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视角对汉越基本味觉词的语义、构词及语用三个层面的认知进行全面和细致对比,并尝试阐明这两种不同语言在味觉的词汇表征方面的异同和动因。论文选取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酸”、“甜”、“苦”、“辣”、“咸”和越南语中与之相对应的“chua”、“ng(?)t”、“d(?)ng(kh(?))”、“cay”、“m(?)n”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认知域的理论为基础,对味觉词的义域进行划分、定名及分析,然后把其分为“相同、相似、相异”三种情况去考察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的异同,从此阐释造成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此外,还采用了静态语言理论与动态言语实例结合法,探讨了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构词能力和语用特点。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语义方面,汉越味觉词呈现出共性多于差异性的特点,其中“苦”与“d(?)ng(kh(?))”语义基本相同;“酸”与“chua”和“甜”与“ng(?)t”语义共性大于差异性;“辣”与“cay”语义异同参半;“咸”与“m(?)n”语义差异性大于共性。此外,两者在语义引申方面体现出一些整体性的倾向:一是从语义引申的途径上看,在隐喻投射的过程中基本体现出了“味觉现象—生理感觉—心理感觉—抽象概念”的模式;二是从语境依赖程度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受到语境的影响;三是从语义指向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都倾向于内指,但倾向程度有时有所不同;四是从语义指称对象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使用范围有时不一致;五是从语义色彩上看,汉越味觉词的褒贬色彩大多相似。人类具有共同的认知方式和生理机制引起了汉越味觉词语义朝“同”的方向发展,但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约束导致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朝“异”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以认知、语言、文化三平面为基础,建立了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对比的阐释模式,从而寻求两者语义异同背后的深刻原因。从认知角度看,我们发现造成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相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都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对味觉的感受大体一致。从语言角度看,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味觉词的引申意义会受到其所在的整个语言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语义表现的差异。而另一方面,语言接触又会使汉越味觉词语义产生很多相似之处。从物质文化看,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了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偏好,这对汉越味觉词引申的结果和其隐含的褒贬意义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看,中越两国人民都受到深远的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很多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明显地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思维方式上,中越文化都重视二元统一,两国人民习惯于直观思维、内向思维。此外,佛教观念渗透到越南人的思想意识中并给越南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都是造成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有异有同的重要原因。(二)在构词方面,汉越两种语言的味觉形容词的构词法从宏观上看大异小同。从结构上看,汉语味觉词仅有附加式、复合式两种构词方式,而没有重叠式的构词法,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方式分为重叠式、附加式、复合式三种类型。研究结果发现,在重叠式上看越南味觉词具有零基式重叠AA和部分重叠AA式等两种类型。从附加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均有“词根+叠音后缀”(ABB式)和“词根+不叠音后缀”两种类型,其中以ABB附加式为主,A词根是基本味觉词。然而,在越南语ABB式里有一些AB、BB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从复合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又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基本味觉+基本味觉”;第二类是“基本味觉词+其他成分”。汉越味觉词在复合式的第一类构词法中完全对应。第二类构词法中,汉越味觉词存在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是由基本味觉词与其他词素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词,这些复合词不仅表示味道,而且大多带着引申意义;但整体上看,在复合式的构词方式上,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能力与汉语味觉词相比,较为薄弱。越南语“基本味觉词+其它成分”组合只有联合式、偏正式复合词,而汉语除了联合式、偏正式之外,还有动宾式及主谓式复合组合。这也是两者复合式在第二类构词法中的不同点。(三)在语用方面,我们从交际对话、形容词生动形式和固定短语三个角度去研究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汉越基本味觉词都呈现出很多特殊的语用特点。在交际对话中,汉越味觉词既遵循又违反合作原则。在形容词生动形式中,汉越味觉词能够改变词语的语义程度、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固定短语中,汉越味觉词主要出现在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语等固定短语。这些短语信息丰富,形式简洁,语言生动,语体鲜明,语义蕴含着民族深刻的处世之道和哲学思维。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丰富了隐喻理论和味觉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上,不仅加深我们对汉越味觉词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越两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颇有裨益,同时还为汉越词汇教学、词典编纂、翻译工作提供了积极的贡献。

齐子萱[4](2017)在《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发展史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隋唐时期至今,我国境内出版的汉语文化类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时间发展的顺序组织全文脉络结构,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汉语文化类教材的特点,并对所查到的重点文化类教材的特点加以概括总结。论文主体部分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介绍中国文化与汉语的关系。在总结前人对文化和语言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说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强调文化输入对第二语言教学最终结果的影响。同时将对我国文化课教材的现状加以评述。第二章运用图表和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唐朝至晚清我国使用过的汉语教材进行简要评述和介绍。以学科史的角度,阐述汉语对周边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三个国家(朝鲜、日本和越南)曾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以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包括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前后共计三十七年出版的汉语言类教科书为主线展开叙述和研究。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民国年间我国出版的所有可查图书,对各年份所问世的疑似作为汉语教材的书籍进行评述和简要介绍。第四章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至今,共计六十七年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和中国文化读物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序罗列各个年份出版的教材,并对重点文化课教材的编写理念、适用对象和教材的整体结构进行论述。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时期,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古代典籍的做法是比较正确的。因为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各类古代典籍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如今,特别的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的渗入,编写出更多适合不同语言水平的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类教材。

黄若琦[5](2016)在《“鹤”参构成语的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提出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表达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很大一部分成语来自古文献,由古至今一直沿用下来,语体风格保留着原文的典雅特色,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鹤作为古代氏族的崇拜物,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负载着更加多样的含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鹤”参构的成语。首先笔者借助各类权威工具书,收集工具书中关于“鹤”的所有义项,归类梳理“鹤”字的义项。通过对“鹤”字各义项进入语境的情况分类梳理,分为“鹤”的基本义和转义。探究“鹤”字基本义及其转义产生的方式。并对“鹤”参构的成语语义内容及象征意义做了分类整理。其次,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关于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基本句法成分的理论,从语音结构、语法结构及其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鹤”参构的成语的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探求“鹤”参构成语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具体阐述了“鹤”参构成语与道教文化、隐士文化、民俗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对“鹤”参构的四字格成语的解析,发掘和研究“鹤”参构成语背后包含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马俏[6](2015)在《“画蛇添足”与“Paint the Lily”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汉英成语"画蛇添足"与"paint the lily"的词源,并从文化、功能、用法等方面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异同,讨论了汉英成语对比对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启示。

古丽皮耶·居麦[7](2013)在《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文中研究表明在汉语成语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充分理解汉语成语的内在含义,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意译结合法、对等翻译等常用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其中以直译法最为重要。论文通过对比英汉语言成语的异同,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将汉语成语承载的文化特色和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

洪彩珍[8](2013)在《“虎”参构成语的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指出汉语成语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民族气息,是历代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珍贵的文化宝藏,是民族个性的集中表现。成语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它充分地概括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时的实践体验和思维活动。“虎”参构成语在汉语动物成语中占很大比例。本文首先借助工具书总结“虎”字在各大字典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归纳“虎”参构词语的语义系统,在此基础上对“虎”参构成语进行分类整理,运用语言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互通理论全面探究“虎”参构成语,阐述了“虎”参构成语的语义内容,对比分析了中英文“虎”参构词语的异同。其次,从语音结构、语法结构、语法功能三个角度对“虎”参构成语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说明。最后,对“虎”参构成语进行文化阐释,总结出“虎”参构成语与古代图腾崇拜、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宗教文化等的密切联系,从而研究“虎”参构成语所体现出的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郭陶[9](2012)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文中提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紧密相连。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承载着无数超乎语言之外的文化信息。中英文化的不同使得英汉习语在表达上有很大差异。英汉习语各自所承载的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给习语翻译制造了许多困难,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译者应该以跨文化交际为基点,深刻理解英汉习语文化内涵的差异,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

李绍青[10](2012)在《从习语翻译到翻译习语 ——以生肖习语英译中为例》文中指出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少习语相映成趣,但也有很多缺乏对应。如何进行英汉习语互译,是本文潜心研究的问题。习语翻译不但可以赏心益智、提高译术修养、提高人文素质,而且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本文中旨在研究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及其相应的翻译对策,并将理论运用到生肖习语的英译汉之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英汉习语互译的独特见解。“忠实”与“等值”向来被视为译界的金科玉律。出于对原语文本的毕恭毕敬,译者翻译过程中往往谨小慎微、缩手缩脚。穿梭在“归化”与“异化”之中,徘徊于“忠实”与“通顺”之间。然而,译者大可主观能动地介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艺术地反逆。第一章从英汉习语的形同意合、异曲同工、貌合神离、各有单身四个方面论述了中英习语的对应关系;第二章点明了英汉习语互译的翻译对策与具体翻译方法;第三章将习语翻译理论具体应用到生肖习语英译中。第四章对全文做了总结归纳。

二、英汉成语对比趣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成语对比趣谈(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求和重要课题
        2.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3.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性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1.研究对象
        2.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教科书
        2.教材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传承
    (五)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内容分析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七)研究思路
    (八)本研究的新意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研究文本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的构建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相关政策文件
        3.已有研究对传统文化具体类目的划分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
        1.分析项目
        2.分析类目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的信效度
        1.分析框架的效度保证
        2.分析框架的信度保证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分析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呈现情况
        1.选文系统
        2.习作系统
        3.练习系统
        4.助读系统
        5.图像系统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1.外显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2.内隐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总结
        1.对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呈现形式的总结
        2.对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总结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评析
        1.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优长之处
        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亟待优化之处
三、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分析——以Q市S小学为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及工具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师对部编版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认识情况
        2.教师使用部编版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教学情况
        3.教师对部编版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编排的改进建议和总体评价情况
四、依托小学语文教科书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思考
        1.合理选录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2.优化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编排
        3.构建体系化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4.使传统文化传承内容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5.提升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编写的科学化水平
    (二)有效使用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1.提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2.提高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专业化水平
        3.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4.编写传统文化拓展读物与开设相关课程
        5.增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一、俚语的界定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标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俚语的性质
        二、俚语的特点
        三、俚语的特殊性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一、文化认同功能
        二、交际改善功能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禁忌回避功能
        五、时尚展现功能
        六、其他功能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一、俚语的分类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一、俚语的缘起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一、单音节词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三、声调差异
        四、叠词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一、来源一——颜色
        二、来源二——动物
        三、来源三——植物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一、适配环境
        二、结合对象
        三、注重内容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思维
        二、意象思维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一、风俗介绍
        二、例子说明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3)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2 越南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3 汉越味觉词的对比研究
        1.2.4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
        1.3.1 味与味觉
        1.3.2 味觉词的定义及分类
        1.3.3 基本味觉词及研究对象
    1.4 理论依据
        1.4.1 语义对比的理论框架
        1.4.2 差异解释的阐释模式
    1.5 研究方法和语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说明
第二章 汉越“酸/chua”语义对比
    2.1 汉越“酸/chua”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2.2 汉越“酸/chua”语义统计及分析
        2.2.1 “酸/chua”的语义分布统计
        2.2.2 “酸/chua”语义内涵分析
    2.3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总结
        2.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2.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2.4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原因
        2.4.1 认知因素
        2.4.2 语言因素
        2.4.3 文化因素
第三章 汉越“甜/ng(?)t”语义对比
    3.1 汉越“甜/ng(?)t”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3.2 汉越“甜/ng(?)t”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3.2.1 “甜/ng(?)t”的语义分布统计
        3.2.2 “甜/ng(?)t”的语义内涵分析
    3.3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总结
        3.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3.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3.4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原因
        3.4.1 认知因素
        3.4.2 语言因素
        3.4.3 文化因素
第四章 汉越“苦/d(?)ng(kh(?))”语义对比
    4.1 汉越“苦/d(?)ng(kh(?))”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4.2 汉越“苦/d(?)ng(kh(?))”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4.2.1 “苦/d(?)ng(kh(?))”的语义分布统计
        4.2.2 “苦/d(?)ng(kh(?))”的语义内涵分析
    4.3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总结
        4.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4.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4.4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原因
        4.4.1 认知因素
        4.4.2 语言因素
        4.4.3 文化因素
第五章 汉越“辣/cay”语义对比
    5.1 汉越“辣/cay”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5.2 汉越“辣/cay”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5.2.1 “辣/cay”的语义分布统计
        5.2.2 “辣/cay”的语义内涵分析
    5.3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总结
        5.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5.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5.4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原因
        5.4.1 认知因素
        5.4.2 语言因素
        5.4.3 文化因素
第六章 汉越“咸/m(?)n”语义对比
    6.1 汉越“咸/m(?)n”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6.2 汉越“咸/m(?)n”语义统计及分析
        6.2.1 “咸/m(?)n”的语义分布统计
        6.2.2 “咸/m(?)n”的语义内涵分析
    6.3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总结
    6.4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原因
第七章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
    7.1 汉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1.1 重叠式
        7.1.2 附加式
        7.1.3 复合式
    7.2 越南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2.1 重叠式
        7.2.2 附加式
        7.2.3 复合式
    7.3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分析
        7.3.1 重叠式对比
        7.3.2 附加式对比
        7.3.3 复合式对比
第八章 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8.1 汉越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1 交际对话的合作原则
        8.1.2 汉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3 越南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2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1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类型
        8.2.2 汉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3 越南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3 汉越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1 汉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2 越南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4 总结
第九章 结语
    9.1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
        9.1.1 关于汉越味觉词语义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
        9.1.2 关于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原因的阐释
        9.1.3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构词方式
        9.1.4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9.2 研究反思
        9.2.1 创新之处
        9.2.2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4)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现状综述 0.3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语言与文化教学 1.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2
    文化与汉语教学 1.3
    文化课教材现状 第二章
    唐朝至晚清时期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2.1
    唐朝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2.2
    两宋(包含西夏)、元朝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2.3
    明清时期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2.4
    晚清时期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第三章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3.1
    1911年至1929年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3.2
    1930年到1948年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4.1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4.2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4.3
    2000年至今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鹤”参构成语的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鹤”参构成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鹤”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鹤”参构成语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鹤”参构成语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 “鹤”参构成语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鹤”参构成语的语音结构
    第二节 “鹤”参构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
    第三节 “鹤”参构成语的语法功能类型
第三章 “鹤”参构成语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鹤”参构的成语与道教文化
    第二节 “鹤”参构的成语与隐士文化
    第三节 “鹤”参构的成语与民俗文化
第四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画蛇添足”与“Paint the Lily”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画蛇添足”和“paint the lily”所蕴含的汉英文化对比
二、“画蛇添足”和“paint the lily”的构成及应用对比
    1. 结构对比。
    2. 修辞对比。
    3. 功能对比。
三、“画蛇添足”与“paint the lily”给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启示

(7)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成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 历史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的影响
    (二) 习俗差异对英汉成语的影响
    (三)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英汉成语的影响
    (四) 宗教信仰对英汉成语的影响
三、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一) 直译法
    (二) 意译法
    (三) 对等翻译法
    (四)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四、结论

(8)“虎”参构成语的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 “虎”参构成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虎”及“虎”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虎”参构成语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中英“虎”参构词语的语义对比
第二章 “虎”参构成语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虎”参构成语的语音结构
    第二节 “虎”参构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
    第三节 “虎”参构成语的语法功能类型
第三章 “虎”参构成语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虎”参构成语与图腾崇拜
    第二节 “虎”参构成语与民族思想
    第三节 “虎”参构成语与民族精神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
    1.1 自然生存环境不同
    1.2 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不同
    1.3 宗教信仰不同
    1.4 历史典故不同
2 习语翻译策略
    2.1 直译策略
    2.2 同义习语的套用策略
    2.3 意译策略
3 结束语

(10)从习语翻译到翻译习语 ——以生肖习语英译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2.1 形同意合的英汉习语
    2.2 英汉习语的“异曲同工”
    2.3 貌合神离的英汉习语
第三章 英汉习语的翻译对策
    3.1 英汉习语的对应及其翻译策略
    3.2 从习语翻译的“极端忠实”到翻译习语的“适度反逆”
        3.2.1“推敲水土”谱新篇
        3.2.2 “适度反逆”翻译观
        3.2.3 “适度反逆”的种类
        3.2.4 英语谚语的汉译
        3.2.5 英文典故的翻译
第四章 生肖英语习语中译
    4.1 英典且说羊猴鼠
        4.1.1 有名鼠辈
        4.1.2 羊本善良
        4.1.3 灵猴苦命
     4.2 吹牛说马看水土
        4.2.1 牛马习语英译中
        4.2.2 牛马的英语典故
    4.3 “鸡”不可失贵在雏
        4.3.1 三鸡鼎立
        4.3.2 鸡的典籍
    4.4 “猪”眼怎能识珍珠
        4.4.1 猪的习语汉译
        4.4.2 猪的英语典故
    4.5“狗”与“dog” 孰有福
        4.5.1 Dog 习语英译汉
        4.5.2 有关 dog 的英语典故
    4.6“龙”与“dragon”不同炉
        4.6.1 龙VS dragon
        4.6.2 “龙”习语VS“dragon”Expression
        4.6.3 小龙VS“snake”
        4.6.4 “龙”与“dragon”的耦合
    4.7 狡“兔”三名自有殊
        4.7.1 中西“兔”文化
        4.7.2 东西“兔”习语
    4.8 百兽之王不是“虎”
        4.8.1 出自《伊索寓言》的 lion 成语
        4.8.2 lion 习语的感情色彩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英汉成语对比趣谈(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 颜巧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3]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D]. 黎氏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发展史研究[D]. 齐子萱. 兰州大学, 2017(04)
  • [5]“鹤”参构成语的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D]. 黄若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6]“画蛇添足”与“Paint the Lily”对比分析[J]. 马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15)
  • [7]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古丽皮耶·居麦.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 [8]“虎”参构成语的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D]. 洪彩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5)
  • [9]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J]. 郭陶. 海外英语, 2012(15)
  • [10]从习语翻译到翻译习语 ——以生肖习语英译中为例[D]. 李绍青.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关于英汉习语比较的有趣谈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