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分训树立新起点

官兵分训树立新起点

一、官兵分训确立新起点(论文文献综述)

金紫熙[1](2017)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基层官兵血性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习主席2014年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一重要指示以来,有关血性的研究与培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我军对血性培育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能够直接指导基层血性培育工作的操作化、系统化方案。本研究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部队基层实际的血性培育方案。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与研究内容入手,寻找该理论视角对血性培育的指导价值,阐述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我军血性培育的契合点,探析其运用于血性培育的路径选择,为血性培育方案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基层官兵血性培育现状进行调查,选取东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两个旅的官兵为调查对象,对两个旅的机关干部、基层干部与基层战士分别进行了深入访谈,每次访谈人数6至8人,共访谈对象41名,涵盖师职干部1名,团职2名,营职10名,连职8名,排职5名,战士及士官15名,样本多样性较强,具有代表性。对各批次访谈结果进行类属分析和关联式编码,得出基层官兵血性培育现状的研究结果:我军基层血性培育主要采用军事任务牵引磨砺、思想政治工作、军事文化建设和心理服务四大途径,其中心理服务途径占比最少,亟需补充;四种途径均存在优势与不足,突出表现在军事任务牵引磨砺培育血性效果显着,官兵接受度较高,但普遍反映对于实战环境体验较少;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常规性、多样化特点,但官兵反馈授课教育形式老套,干部素质良莠不齐,培育效果不佳;军事文化建设作用重要,但受社会环境影响,基层团体氛围弱化,血性培育效果有限,心理服务由于人才匮乏,未能开展系统化工作,效果尚难评价;官兵对于血性培育的改进建议重点围绕建立系统的血性培育机制,形成常态化,并通过建立军地合作建立长期的基层官兵心理服务保障机制。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基层官兵设计了系统化、可操作的血性培育方案。方案中具体阐述了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培育的目标群体与实施人员,以及具体培育内容。培育方案按新兵入伍教育训练、日常训练管理与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三个阶段划分,各阶段均从责任意识、报国情怀、战斗意志三个血性维度入手,设计培育活动,并实施阶段性评估以检验培育效果。采用专家评估法对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评价良好。

鲁殿华[2](2015)在《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是支队(团)级单位首长对部队实施领导和指挥的“智囊”,其素质高低决定着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影响部队建设发展和遂行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多样化任务的完成。为更好的实现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升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的能力素质,针对参谋队伍施行有针对性的任职培训便成为其中的重要途径。因此,系统分析参谋队伍培训问题,研究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对策措施,对于实践强军目标、培养新型参谋人才来说相当迫切。当前,我军军官任职培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任职培训体制转型基本完成,但对任职培训功能定位存在认知偏差;任职培训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但缺乏任职培训特色;任职培训教员素质日渐提升,但仍未能有效解决教学培训问题;任职培训的规模不断扩大,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任职培训理论研究逐渐深入,但相应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借鉴国外任职培训经验做法,对外军在任职培训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分别是:培训层次区分明显、任务衔接紧密,培训课程实践性、针对性强,培训教官选拔交流机制健全,任职培训注重信息素养、领导力和战术的培养,任职培训教育的合作机制较为完善。本文从两个角度提出了加强参谋队伍任职培训教育的对策。从院校转型的角度,分别是:在任职培训教育顶层教育层面坚持科学指导、对任职培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的同时应着眼岗位实践、加强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从参谋队伍自身建设的角度,分别是:提升个人主观认识,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不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参谋人员军事素质、借助检查督导机制,促进参谋人员成长进步。

郭泓斌[3](2015)在《增强军事报道抓问题的指导性》文中认为抓问题,是军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传统和特色,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是提高新闻指导性的重要途径。要增强抓问题的指导性,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前宣传形势和部队建设实际,找准"上情"和"下情"的结合点,为"大问题"指明"大方向",为"新问题"提供"新招数",为"老问题"揭掉"老茧子"。

王子健[4](2013)在《军队士官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士官作为军队兵员的主体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军队战备训练等大量基础性和经常性的任务,在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当前我军士官队伍建设和政治工作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多数士官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能够安心服役,愿意在军营建功立业,但同时也暴露出士官队伍本身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在部队制度建设、教育管理和服务保障上的一些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也深刻反映出当前士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还不够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提高,需要找出改进对策。加强士官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士官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部队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所以必须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为根本要求,深刻领会军委战略意图,牢固树立长远建设的思想,站在加强军队质量建设高度,抓住根本,理清思路,立足实践,科学指导,不断完善模式机制和改进方式方法,为士官队伍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努力把士官队伍建设发展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

程臻[5](2013)在《我军兵源成分及其对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的新诉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由我军独创。作为一项重要的建军原则,贯穿于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就层级而论,从统帅部到基层班排,就范围而论,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全面实行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对法制社会主义民主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基层民主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军队基层民主建设,是指在军队基层单位建立健全民主制度,维护广大基层官兵民主权利,发挥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新时期军队基层民主有三个显着特点,即民主的直接性,广泛性和现实性。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建立新型的基层军队官兵关系,使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达到高度的团结,保证军队的政治工作顺利的推进和军队自身的提高。大力加强军队基层民主建设,能够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不竭的动力。加强军队基层民主建设,是部队战斗力新的增光点,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基层性工作,加深了军队政治工作“官兵一致”的原则。新世纪军队基层民主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兵源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高学历新兵数量的增加,有专业特长的新兵数量增加,独生子女新兵数量增加,家庭特殊的新兵数量增加,有海外关系的新兵数量增加,少数民族新兵数量增加;而城镇兵源有所减少,党团员战士数量有所减少,有社会阅历的新兵数量也有所减少。特别是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作为普通战士补充进军队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这些新成分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文化水平、生涯设计和传统社会的士兵迥然不同,民主诉求更加强烈。他们有的心怀从军报国热情,有的也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甚至有的只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着力研究当前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现状,并找出解决这些军队民主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是时代给我们的新课题。本研究聚焦于此,笔者到北京军区66393部队进行深入调查,获取大量第一手信息,尝试从研究当前基层兵源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入手,进而研究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一些加强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建议。

彭贺超[6](2012)在《清末新军会操研究》文中认为军事演习的产生是近代西方军事变革过程中军队编制、武器及战术训练等日益完善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受西方军事冲击之影响,晚清陆军经历了军事技术到军事制度的变革。清末十年新政之军制改革成效最着,清政府铸造之新式陆军为清末陆军军事训练革新提供了新载体。会操是清末新军军事训练的高级阶段,实为中国陆军军事演习之滥觞。目前学界对新军会操这一课题研究尚处于薄弱环节,本文以清末新军会操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制度史、现代化等多视角动态考察晚清军事转型语境下新军会操之内涵与外延。17世纪至19世纪末,西方军事变革浪潮催生了军事演习并使之制度化;同时期,中国旧式陆军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经历了军事技术到军事制度的缓慢变革。甲午战前,八旗、绿营或防、练军武器装备西化并未引发军事训练的实质变革。甲午战后,新建陆军、自强军及湖北护军等新式军队试练成军,其内部机制的现代化特征彰显了军事训练革新之必要,袁世凯、张之洞开始将军事对抗演习引入新军军事训练实践过程。清末新式陆军普练,从广度和深度上推动中国陆军早期现代化进程。清政府效仿西方、日本陆军军事演习筹办新军会操,北洋六镇及奉天、江苏等省新军陆续开展训练性会操或校阅性会操,使之成为新军军事训练的高级阶段。清末新军大会操发轫于河间会操(1905年),继之筹办彰德会操(1906年),这是集校阅性和训练性为一体的大型诸兵种军事演习。1907—-1911年间,除太湖秋操(1908年)、永平秋操(1911年)因爆发革命中断外,其余三年停办大会操。大会操筹备、实施过程中形塑而成新军大会操制度。中央练兵处(后为陆军部、军谘府)和地方督练公所是筹办大会操的军事领导机构。大会操筹备阶段,练兵处(后为陆军部、军谘府)负责新军编制、颁发大会操条令、设立大会操导演机构等;会同督练公所勘测和规划操地、动员新军等。大会操实施阶段,阅兵处是新军会操的总导演机构,阅兵大臣全权负责大会操事宜;新军大会操实施程序包括诸兵种会操和阅兵式两部分。清末新军会操体现了中国陆军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截面,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察。新军会操呈现出晚清军事转型期的多样化特征。新军大会操是高度综合的大型军事演习,受制于清末财政、政治及革命因素而一度中辍。新军会操作为军事训练的新举措和新思路,提升和改善了新军建设成就。新军大会操制度奠定了中国陆军军事演习之基,影响深远。

付后友[7](2011)在《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武警机动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机动力量,是武警内卫部队的重要组织部分。国家多元安全问题的新挑战和建设现代化武警的新形势,使武警机动师履行职责使命不断拓展,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提高基层干部履行使命能力,既要靠院校正规教育培训,更主要还是抓好立足本职培养提高。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系统的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模式,亟需进一步探索解决。本论文运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系统论思想,通过借鉴外军初级军官和解放军基层干部培养经验以及武警某机动师的实例,对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绪论部分,主要对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现状;第三部分,具体论证了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模式的构建,明确提出“教育、管理、培训、激励”同步抓的新载体,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四部分,重点探讨了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新模式的实践应用,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对策,以期对武警机动师培养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提供有益参考。

栗永清[8](2010)在《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文中研究说明学科是在学术思想、学科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念三个基本维度的“合力”中得以确立的历史性存在。学科史不仅是学术史展丌的历史空间,也是学术史的具体存在方式。厘清学科自身的历史谱系是学科史研究的根本诉求。文学学科的确立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前学科”状态到现代学科格局的历史的过程。文学学科的形成和确立过程,不仅意味着关于“文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出现,在相当意义上也关乎“文学本质”的生成。从汉代丌始,中国学术体系即形成了“经学独大”的基本格局,同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谱系关联的“文章学”、“词章学”、“集部之学”等均作为经学的附庸存在,未能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明代以来,耶稣会传教士们对于西方学术、学科体系的介绍虽然没有在根本上触动这一格局,但传教士对汉语词“文学”的使用不仅赋予了“文学”以新的语义,也在命名的层面上为中西学科谱系之间的对接、交流搭建起一个平台。20世纪初,以现代大学诞生为标志,中国现代学术和学科体系丌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学科也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基本确立。但是,教育格局中“文学系科”的出现同学术意义上的“文学学科”的自觉却并非同步。到民国初年,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的国文系中,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文学概论作为文学学科的基本课程的学科架构得以确立。但文学立为专门之学,很大程度上源自“保存国粹”的时代诉求,民国时期的国文系也多以对传统学术的批判性继承为其教育目标。受此影响,民国时期从理论角度探究“文学”的“文学概论”课程并未成为大学国文系学科系统中的重心。同时,由于哲学意义上的“本质论”维度尚未全面确立,“文学本质论”更多地停留在对“文学属性”、“文学特质”的界定。新中国成立之后,“文艺学”的学科地位得到提升,但用“本质属性”替代对“本质”的讨论依然广泛地存在于建国后的文学理论体系建构之中。从马克思主义本质论的理论立场看来,“文学”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意识形念”,文学作品、文学活动则是“文学”这一意识形念用以呈现自身的形式。

李作成[9](2009)在《推动部队装备建设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深刻指出,国家主权面临的威胁、祖国统一面临的挑战和社会稳定面临的问题,哪一方面防范不好、斗争不力、处置不当,都有可能影响和冲击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虽然台海局势趋于缓和、我与

刘立献,刘凤桥[10](2008)在《沙场砺剑傲苍穹》文中研究说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纵观古今天下,强国必由强军作为支撑,而兴训则是强军的根本途径 ●传颂着春天的故事,武警部队重新组建,血脉里延续着“练为战,谋打赢”的精髓。在坚持战斗力标准的沙场上,武警将士踏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

二、官兵分训确立新起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官兵分训确立新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1)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基层官兵血性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军人血性的概念与结构
        1.2.2 积极心理学中与血性相关的特质研究
        1.2.3 外军血性培育研究现状
        1.2.4 我军血性培育研究现状
        1.2.5 我军血性培育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血性培育的理论基点
    2.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与研究内容
        2.1.1 积极心理学基本理念
        2.1.2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
    2.2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基层官兵血性培育的指导价值
        2.2.1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血性培育的必要性
        2.2.2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血性培育的可行性
    2.3 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于血性培育的路径选择
        2.3.1 激发积极情绪提升基层官兵血性
        2.3.2 培养积极特质提升基层官兵血性
        2.3.3 建设积极组织系统提升官兵血性
第三章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现状的访谈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焦点小组访谈法
        3.2.2 访谈提纲的确立
        3.2.3 样本选取
        3.2.4 数据收集与整理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途径
        3.3.2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优势
        3.3.3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不足
        3.3.4 基层官兵对血性培育的改进建议
    3.4 讨论
        3.4.1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途径讨论
        3.4.2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优势讨论
        3.4.3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不足讨论
        3.4.4 基层官兵对血性培育的改进建议讨论
第四章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方案设计
    4.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基层官兵血性培育的目标与内容
    4.2 血性培育方案设计依据与原则
        4.2.1 血性培育方案设计依据
        4.2.2 血性培育方案设计原则
    4.3 血性培育方案目标群体和实施人员
        4.3.1 血性培育目标群体
        4.3.2 血性培育实施人员
    4.4 血性培育方案内容
        4.4.1 新兵入伍教育训练血性培育方案
        4.4.2 日常训练管理血性培育方案
        4.4.3 执行急难险重任务血性培育方案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血性培育现状及改进建议访谈提纲(被试版)
附录B 血性培育现状及改进建议访谈提纲(主试版)
附录C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方案》专家咨询意见表
附录D 《基层官兵血性培育方案》专家反馈意见

(2)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1.1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
        1.2.1.2 参谋
        1.2.1.3 参谋队伍
        1.2.1.4 任职培训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3 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主要创新点
    1.4 数据获取和数据描述
第二章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2.1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的现状
        2.1.1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定位
        2.1.2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的基本原则
        2.1.3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的宏观调控
    2.2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的问题
        2.2.1 任职培训的个人层面问题
        2.2.1.1 对待任职培训的态度
        2.2.1.2 任职培训的专业相关度
        2.2.1.3 院校对待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的区分度
        2.2.2 任职培训的组织管理问题
        2.2.2.1 任职培训的培养机制与个体发展不相符
        2.2.2.2 任职培训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程度较低
        2.2.2.3 任职培训的表现与职业发展相关度较低
        2.2.3 任职培训的院校问题
        2.2.3.1 任职培训的内容与工作的相关度不高
        2.2.3.2 任职培训过程中课程实践性不强
        2.2.3.3 任职培训过程中较少考虑学员特殊情况
        2.2.3.4 任职培训的考核结果不能恰当反映学习成果
        2.2.4 任职培训的制度问题
        2.2.4.1 任职培训的教学设备普遍落后
        2.2.4.2 任职培训的教学衔接不到位
        2.2.4.3 任职培训的相关政策模糊
第三章 外军任职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3.1 外军任职培训的特点
        3.1.1 培训层次区分明显、任务衔接紧密
        3.1.2 培训课程实践性、针对性强
        3.1.3 培训教官选拔交流机制健全
        3.1.4 任职培训注重信息素养、领导力和战术的培养
        3.1.5 任职培训教育的合作机制较为完善
    3.2 外军任职培训的经验
        3.2.1 树立对院校使命任务具有深刻认识的培训理念
        3.2.1.1 培养国家安全领域未来领导人
        3.2.1.2 为不确定性开展教育
        3.2.1.3 以学员为本
        3.2.1.4 向全社会开放
        3.2.2 体现职业发展和岗位任职双重需求的课程设置
        3.2.2.1 外军任职培训教育的典型课程体系
        3.2.2.2 外军任职培训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3.2.2.3 外军任职培训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
第四章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的要求
    4.1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的能力素质要求
        4.1.1 参谋队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素质
        4.1.2 参谋队伍应具有统筹全局的能力
        4.1.3 参谋队伍应具有掌握综合运用网络信息平台的能力
        4.1.4 参谋队伍应具有较强的捕捉信息和传输信息的能力
        4.1.5 参谋队伍应具有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的能力
        4.1.6 参谋队伍应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
    4.2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院校要求
        4.2.1 对任课教师数量的要求
        4.2.2 对多样化教学内容的要求
        4.2.3 对合理化考核方法的要求
        4.2.4 对信息化条件下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
        4.2.5 对任职培训教育政策的要求
第五章 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的对策
    5.1 针对任职培训个人层面的对策建议
        5.1.1 适应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5.1.2 紧贴部队实践岗位锻炼
        5.1.3 参与国际军事领域交流
        5.1.4 通过岗位轮换加强任职锻炼
        5.1.5 通过任务演习发挥实践作用
    5.2 针对任职培训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5.2.1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形成高素质任用政策导向
        5.2.2 树立正确的育才观,理清关键岗位人才培养思路
        5.2.3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突出复合型参谋人才培养
        5.2.4 拓展多元任职培训方式
    5.3 针对任职培训院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5.3.1 院校教育应坚持正确的指导理念
        5.3.1.1 院校主体应树立任职教育的主导理念
        5.3.1.2 理清院校任职培训教育的基本思路
        5.3.1.3 明确院校各层次岗位的实践需求
        5.3.2 完善任职培训教育课程体系
        5.3.2.1 依据参谋人员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对学科专业进行重组
        5.3.2.2 立足岗位任职能力搭建专业课程结构
        5.3.2.3 广泛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广泛拓展开放式教学
        5.3.3 加强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建设
        5.3.3.1 强化教员素质转型,优化教员知识结构
        5.3.3.2 重新分配现有教学力量,优化教员队伍结构
        5.3.3.3 拓宽教员培养渠道,优化培训体系
    5.4 针对任职培训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5.4.1 要具备严格的检查督导机制
        5.4.2 要具备健全的人才选用机制
        5.4.3 要具备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军队士官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1.3.1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
        1.3.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1.3.3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1.4 文献综述
2 中外军队士官队伍地位作用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特点比较分析
    2.1 聚焦士官在军队中的重要作用
        2.1.1 士官在外军作用无可替代
        2.1.2 士官日益成为我军核心力量
    2.2 外军士官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2.2.1 内容上具有典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色彩
        2.2.2 方法上重视潜移默化
        2.2.3 制度上具有完善的体系
    2.3 我军与外军思想教育内容异同分析
        2.3.1 中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似点
        2.3.2 中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异点
3 制约士官队伍建设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矛盾问题
    3.1 自身基础能力和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不足
        3.1.1 士官队伍基础素质整体偏低
        3.1.2 职业认同感不同程度缺失
        3.1.3 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
    3.2 思想态度上存在惯性思维
        3.2.1 领导机关不够关注
        3.2.2 基层干部缺少尊重
    3.3 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不足
        3.3.1 对教育对象思想脉搏把握不准
        3.3.2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3.3.3 以人为本理念贯彻不够
        3.3.4 管理方法欠缺科学
    3.4 缺少有力的保障制度和文化熏陶
        3.4.1 婚恋规定存在弊端
        3.4.2 物质待遇滞后发展
        3.4.3 军营文化建设仍需加强
4 加强和改进士官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立足探索实践以不断谋求士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4.1.1 站在战略全局高度深化思想认识
        4.1.2 坚持以政策规定为指导
        4.1.3 注重在工作实践中搞好研究成果的转化
    4.2 改进教育理念和模式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2.1 借鉴外军思想教育理念以适应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军队及未来战争的要求
        4.2.2 注重教育体系建设和实践转化
        4.2.3 增强经常性思想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4.2.4 真正把基层教育自主权落到实处
        4.2.5 转变思想加强帮带以提高基层干部管理教育士官的能力
    4.3 改进部队管理工作以优化士官成长发展环境
        4.3.1 强化依法带兵的观念并不断提高士官选取晋级工作质量
        4.3.2 搞好分类施管因人施管
        4.3.3 创造民主和谐内部关系
    4.4 引导士官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4.4.1 引导广大士官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4.2 突出个体情感和意志品格培养为士官价值实现提供良好主体条件
    4.5 加强后勤保障和军营文化工作
        4.5.1 积极解决士官队伍面临的困难问题
        4.5.2 建设士官特色基层文化品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军兵源成分及其对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的新诉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时期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的概况
    1. 新时期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的内涵
    2. 新时期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的特征
    3. 新时期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的目的
    4. 新时期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 兵源成分变化的现状特点及所引发的民主建设方面的问题
    1 兵源成分变化的现状
    2 兵源成分变化的原因分析
    3 新兵素质状况特点
    4 新的兵源现状给民主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第三部分 在新的兵源环境下,解决当前基层部队民主建设的主要方法及建议
    1 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民主素质
    2 重在落实,扩大民主边界,提高民主层次
    3 与时俱进,使民主建设多样化,民主建设内容更加丰富
    4 发挥军人委员会的作用,强化民主建设的实践
        4.1 加强军人委员会组织建设
        4.2 提升军人委员会的活动层次
    5 加强心理教育和交流疏通,让战士“敢于说”
    6 建立奖惩机制,控制民主建设方向
    7 加强领导团队的反腐倡廉,避免基层民主建设的特殊化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6)清末新军会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会操”概念厘定
    二、选题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趋势
第二章 西学东渐语境下清代旧式陆军的嬗变
    第一节 17世纪至19世纪末的西方陆军变革浪潮
        一、17世纪之前的西欧军事演变进程
        二、17-19世纪末的西方军事变革浪潮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八旗、绿营的传统军事训练
        一、西方传教士与西方军事技术的东传
        二、八旗、绿营的传统军事训练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晚清陆军的因应
        一、“师夷长技”思想的萌发与八旗、绿营的守成
        二、“中体西用”理论的提出与防军、练军的变革
    小结
第三章 甲午战后新式军队的军事对抗演习
    第一节 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
        一、新建陆军时期
        二、武卫右军时期
    第二节 张之洞编练自强军及湖北护军营
        一、自强军时期
        二、自强军的外延——湖北护军营时期
    小结
第四章 清末新式陆军编练
    第一节 军制变革——从常备军到新式陆军
        一、各省军事改制时期
        二、三十六镇新军编练计划
    第二节 军事训练革新——对西方和日本操法的认知
        一、由英、法操法到德、日陆军操典
        二、日本操法后来者居上
    小结
第五章 清末新式陆军会操面面观
    第一节 清末新军会操
        一、北洋六镇陆军会操
        二、各省新军会操
    第二节 新军大会操
        一、1905年河间会操
        二、1906年彰德会操
        三、1907年南北洋大操计划
        四、1908年太湖秋操
        五、1909年及1910年停操
        六、1911年永平秋操
    小结
第六章 清末新军大会操制度探析
    第一节 新军大会操的领导管理机构
    第二节 新军大会操的筹备与实施
        一、大会操的筹备
        二、大会操的实施
    小结
第七章 清末新军会操的多维度透视
    第一节 新军会操的多样化特征
        一、对清军传统校阅制度的扬弃
        二、制度完善化
        三、地域集中性
        四、公开透明化
        五、规模扩大化
    第二节 新军大会操停操原因探微
        一、军费困境
        二、政坛变数
        三、革命因素
    第三节 现代化视野下的新军会操
        一、会操与新军现代化进程
        二、新军大会操制度对中国陆军军事训练之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武警机动师职能对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1.2 抓好在职培养是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外军基层军官的在职培养
        1.2.2 解放军部队基层军官的在职培养
        1.2.3 借鉴和启示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第二章 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现状分析
    2.1 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的主要特点
        2.1.1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基层干部培养高度重视
        2.1.2 大抓基层干部培养局面初步形成
        2.1.3 基层干部培养机制逐步规范
    2.2 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对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谁来抓”不明确
        2.2.2 对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抓什么”不统一
        2.2.3 对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怎么抓”不清楚
    2.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在职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滞后
        2.3.2 在职培养的组织领导不力
        2.3.3 在职培养的保障机制缺失
第三章 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模式构建
    3.1 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建原则
        3.1.1 在职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3.1.2 在职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3.1.3 “四同步”在职培养模式
    3.2 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3.2.1 符合系统论原理
        3.2.2 符合动态论原理
        3.2.3 符合效益论原理
        3.2.4 符合激励论原理
    3.3 “四同步”在职培养模式的运作
        3.3.1 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
        3.3.2 充分发挥管理的“保证作用”
        3.3.3 充分发挥培训的“支架作用”
        3.3.4 充分发挥激励的“助推作用”
        3.3.5 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第四章 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模式实证分析
    4.1 运用模式抓在职培养的具体做法
        4.1.1 着眼增强先进性抓教育
        4.1.2 着眼从严治官要求抓管理
        4.1.3 着眼培养学习型干部抓培训
        4.1.4 着眼激发内在动力抓激励
        4.1.5 着眼增强综合效益抓结合
    4.2 运用模式抓在职培养的主要收效
    4.3 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8)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写在前面
    注释
导论
    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研究的可能与有限
    二、目光向下:思想史、学术史的当代演化
    三、"中间环节"与学科史的诉求
    四、"起源"的质疑:学科史的谱系学方法
    五、"命名":学科史对起点的追问方式
    六、课题研究史的回顾
    注释
第一章 "文学学科"史前史
    第一节"孔门四科"辩
        一、"孔门四科"中的"文学"
        二、"孔门四科""德行"最重?
        三、"六艺"与"四科"
    第二节 魏晋时期"文学"设科考辨
        一、"鸿都门学":"文艺专门学校"?
        二、"元嘉四学"及其他
        三、"文学自觉时代"的"文学学科"形态
    第三节 隋唐以后的科举与文学
        一、科举与"文章之学"
        二、"文"为"儒之余事"
        三、图书分类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注释
第二章 学科的命名
    第一节 "学科史"及其方法论
        一、"学科史"与"学术史"
        二、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科
        三、"学科史"的三个基本维度
    第二节 中西会通与"文学"语用演化
        一、《职方外纪》和《西学凡》
        二、作为"教育"的"文学"
        三、"文学"初识literature
    第三节 "文学"学科的确立和现代"文学"观的形成
        一、中国知识界同"文学学科"的接触
        二、《奏定学堂章程》中"文学学科"的学科对象
        三、现代"文学观"形成的知识背景
        四、"文学"观念的塑造与形成
    注释
第三章 文学学科的展开与课程体系
    第一节 "新旧"知识体系的冲突
        一、学科史的开端:"文学学科"的独立
        二、缺少"专业兴趣"的文学史撰述者:林传甲
        三、"第一位中国文学"教师与博杂的《中国文学史》
        四、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史意义解读
    第二节 《奏定大学堂章程》的实施
    以北京大学文学门第一批毕业生为个案
        一、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的开办与中国文学门的招学
        二、第一批"文学本科生"的学习情况
        三、新制度下的"旧学生":分科大学文学门学生毕业走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文学学科
        一、民国高等教育及课程概述
        二、民国大学的中国文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三、图书出版视野中的文学史和文学概论
    注释
第四章 民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
    第一节 民初北京大学的"文学理论"类课程
        一、 姚永朴与"文学研究法"
        二、"西文艺学"考辨
        三、"文学概论"的出现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文学概论"
        一、《文心雕龙》与"词章学"
        二、"文学概论":从"专书阅读"到"罗列常识"
        三、古代文论研究的展开
    第三节 民国时期文学概论课程开设及其估量
        一、学科草创期的《文学概论》教材
        二、国文系的"教育目标"与"文学概论"知识的延展
        三、比国时期"国文"教育
    注释
第五章 "文艺学"和文学本质之思
    第一节 "文艺学"的登临:学科的命名与规范
        一、课程体系的新变
        二、"文艺学"的语源考辨
        三、从"文学概论"到"文艺学":政治规训中的学科走向
    第二节 "文学基本问题"和"文学本质论"
        一、文艺学"学科属性"的失落:"基本问题"的变奏
        二、"文学本质论"的"回归"
        三、"本质"、"定义"和"本质论"
        四、民国时期的文学"定义"
    第三节 从"本质论"看"文学本质"
        一、作为"诗"的"本体"的"摹仿"
        二、"文学的本质属性"与"文学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论"的运思之途
        四、"意识形态"、"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形式"
        五、"意识形态":文学本质的界说
    注释
结语
    注释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9)推动部队装备建设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清当前形势, 进一步增强抓好军事斗争装备准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以军事训练为抓手, 着力提高武器装备作战保障能力
三、注重科学统筹, 努力推动部队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四、官兵分训确立新起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基层官兵血性培育研究[D]. 金紫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2]武警支队(团)级机关参谋队伍任职培训问题研究[D]. 鲁殿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3]增强军事报道抓问题的指导性[J]. 郭泓斌. 军事记者, 2015(05)
  • [4]军队士官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对策研究[D]. 王子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5]我军兵源成分及其对军队基层民主建设的新诉求研究[D]. 程臻.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4)
  • [6]清末新军会操研究[D]. 彭贺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
  • [7]武警机动师基层干部在职培养模式研究[D]. 付后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8]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D]. 栗永清. 复旦大学, 2010(02)
  • [9]推动部队装备建设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J]. 李作成. 国防, 2009(08)
  • [10]沙场砺剑傲苍穹[N]. 刘立献,刘凤桥. 人民武警, 2008

标签:;  ;  ;  ;  ;  

官兵分训树立新起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