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冉,斯璐[1](2022)在《抗血管生成在黑色素瘤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黑色素瘤是具有高度侵袭性、转移性和不良预后的恶性肿瘤,血管生成在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黑色素瘤的血管富集性,抗血管生成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和趋势,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在晚期黑色素瘤中取得了显着疗效。本文旨在讨论抗血管生成治疗在黑色素瘤中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为后续靶向血管治疗提供指导。

李茂刚[2](2021)在《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干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研究经过广泛查阅文献的方式方法,统计近年来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干预的药物,并对药物的研究药物干预进展进行总结。现如今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干预研究进展有:VEGF抗体类血管靶向药物、针对VECFR2抑制剂、可溶性VEGFR、小分子TKIs及其他发展迅速的相关药物。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渠道为VEGF-VEGFR信号路径的介导跟有关TME的效果因此,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干预就成了恶性肿瘤干预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在近些年以来,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进步,抗血管药物干预和免疫药物干预及其他靶向药物干预的联合应用,不仅能够为恶性肿瘤患者争取到更多的生存时间,与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抗肿瘤的功效。如阿帕替尼、贝伐单抗以及恩度等药物,在临床抗血管药物干预中的效果显着。但优化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需要明确血管开始正常化至结束正常化的时间窗,该部分内容仍旧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本文旨在总结跟探讨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唐彧,郑维维,钱程,张珊,杨春媚,王飞辉,陆茵,王爱云[3](2021)在《免疫细胞调节肿瘤血行转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进展和转移的必要条件,且血管生成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息息相关。一方面,免疫细胞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分子而渗入肿瘤组织,并在其中表现出抗肿瘤的特性。另一方面,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等多种途径调节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因而其在肿瘤血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免疫细胞促肿瘤血行转移的作用凸显出了抗血管生成疗法的不足之处,所以就免疫细胞和血管新生之间的联系,同时靶向免疫细胞和肿瘤新生血管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基于此,该文对肿瘤转移中免疫细胞对血管和淋巴管的作用以及相关免疫抗血管疗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陈焕梁,徐一清,刘勇[4](2021)在《抗血管生成治疗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免疫治疗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但应答率一直不理想。研究发现免疫治疗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异常的肿瘤微环境会导致免疫抑制,减弱免疫治疗效果。抗血管生成治疗是一种通过拮抗促血管生成因子来调节肿瘤血管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进而加强自身的免疫刺激作用。临床上已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这一新型联合免疫治疗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肿瘤治疗水平。本文就抗血管生成治疗对免疫治疗影响的机制展开综述。

曹宇,王高峰,王逸云,潘维,吴彬彬,解伟,张坤驰[5](2021)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抗血管生成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在肺癌的治疗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血管生成治疗不但可使肿瘤血管"正常化",增强肿瘤组织的含氧量,抑制肿瘤毛细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达到休眠状态并诱导其凋亡,还可逆转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导致的免疫抑制,进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免疫细胞会产生抑制自身的蛋白,肿瘤细胞利用该机制抑制免疫细胞,实现免疫逃逸;ICI类药物,可解除这种抑制作用,重建机体的免疫功能,重塑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提高机体免疫力,也可促进血管正常化。大量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具有良好的抗肺癌效果,并显示出了潜在的临床使用价值。

白睿,袁程[6](2021)在《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常规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尽管这些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 但残留的肿瘤细胞可能会导致复发, 并且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因此, 我们在努力寻找改善肿瘤治疗效果的靶标。血管生成是实体瘤增殖的重要过程, 抗血管生成疗法不仅会封闭对肿瘤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的血管, 而且还会重新改造肿瘤免疫微环境。为进一步提高抗血管生成疗法的疗效, 将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免疫疗法或放疗结合的联合疗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钎钎,郑松[7](2021)在《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五位,死亡率居于第三位[1]。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患者对症状的忽视,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胃癌晚期的治疗以化疗为主。胃癌5年生存率约30%,伴有远处转移时预后更差,接受联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7.6~11.6个月[2]。

令狐熙涛[8](2021)在《菊苣酸作用BM-EPCs抑制血管生成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菊苣酸在低氧环境中对人BM-EPCs表达HIF-1α和分泌VEGF的影响及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为菊苣酸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提供前期体外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BM-EPCs并传代扩增。(2)用不同浓度Co Cl2溶液进行低氧诱导,通过CCK-8法检测BM-EPCs的细胞活力,然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Western blot检测VEGF的分泌和HIF-1α的表达,观察在低氧环境中BM-EPCs的细胞活力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情况。(3)在不同浓度菊苣酸溶液作用下,通过CCK-8法检测菊苣酸溶液对BM-EPCs活力的影响,然后通过ELISA实验检测菊苣酸溶液对BM-EPCs分泌VEGF的影响,最后分别采用血管生成实验和黏附实验检测菊苣酸溶液对BM-EPCs血管生成能力与黏附能力的影响。(4)在低氧条件下用菊苣酸溶液处理BM-EPCs,然后通过Western blot分析菊苣酸溶液对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分子HIF-1α、AHR及AKT/e NOS等表达的影响。结果:(1)ELISA结果提示低氧可促进BM-EPCs分泌VEGF,且分泌量随Co Cl2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加,Co Cl2溶液浓度在100、150、200μM时差异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Co Cl2溶液作用下HIF-1α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150μM时HIF-1α表达量最高。(2)CCK-8结果显示BM-EPCs的细胞活力随菊苣酸溶液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2.5、5μM的菊苣酸溶液对细胞活力影响较小,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10、20与40μM的菊苣酸溶液可显着抑制细胞的活力,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40μM菊苣酸溶液抑制作用最显着(P<0.01)。(3)血管生成实验显示在低氧环境中,BM-EPCs的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5、10μM菊苣酸溶液后,BM-EPCs的血管生成能力被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黏附实验显示在低氧环境中,BM-EPCs的黏附能力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0μM菊苣酸溶液能抑制低氧条件下BM-EPCs的黏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ELISA结果提示低氧可促进BM-EPCs分泌VEGF。5、10μM菊苣酸溶液可抑制低氧环境中BM-EPCs分泌VEGF,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菊苣酸溶液可抑制HIF-1α的表达,较对照组和低氧组明显下调;同时激活AHR的表达,较对照组和低氧组明显上调。Western blot结果还显示AKT/e NOS总表达量较对照组和低氧组未见明显变化,但AKT/e NOS磷酸化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和低氧组明显下调,且下调作用随菊苣酸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1)菊苣酸溶液能抑制低氧环境中BM-EPCs表达HIF-1α和分泌VEGF。(2)菊苣酸溶液能抑制低氧环境中BM-EPCs的细胞活力、黏附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3)菊苣酸溶液可抑制低氧环境中BM-EPCs的AKT/e NOS磷酸化表达水平。

黎雪[9](2021)在《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期间症状群及中医证候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精准靶向治疗的发展,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防控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肿瘤治疗的完整性、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时,大多数癌症患者处于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且已经经历过多程联合抗肿瘤治疗,这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经历严重的症状负担。因此,干预症状以提高中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了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重点。另一方面,症状群对于肿瘤症状科学管理的优势已得到世界公认,中医药对于肿瘤治疗的极大优点就表现在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但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一直存在不足,并限制了其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症状群对于中医肿瘤疗效评价的优势挖掘,可能是中医肿瘤疗效被客观评价、以及构建有效中医辨证的可能途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在研究一中,归纳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中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生活质量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并提取症状群;探讨生活质量与症状群的相关性;以期为认知症状群对于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以及中医证候的价值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研究二中,将进行安罗替尼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分析,调查其中医证候的情况;以期为中晚期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初步理论指导,以及为下一步制定合理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措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研究一: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症状群的调查研究收集筛选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广安门医院肿瘤科门诊或住院部病例明确诊断的、正在进行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6例。填写一般资料表、恶性肿瘤相关资料表、MDASI+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特异性模块、EORTC QLQ-C30量表。分析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各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困扰程度,并提取症状群;分析生活质量,以及生活质量与各个症状群的相关性。应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描述方法采用频率(构成比)、平均数、中间值、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Q25,Q75)];症状群提取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研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2.研究二:中晚期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筛选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广安门医院肿瘤科门诊或住院部病例明确诊断的、正在进行安罗替尼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60例,填写一般资料表、肺癌相关资料表、中医证候量表,分析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安罗替尼治疗期间的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应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频数、构成比等。研究结果:1.研究一: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症状群的调查研究(1)一般情况:纳入病例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为62.30±12.20 岁,患者年龄分层分布:≤40 岁(14.15%);41-50 岁(25.47%);51-60 岁(30.19%);61-70 岁(27.36%);71-80 岁(2.83%),年龄在 51-60 岁的患者最多,占30.19%。男性(55.66%),女性(44.34%)。(2)ECOG 评分:ECOG 评分=0 分(9.43%);ECOG 评分=1 分(48.11%),ECOG 评分=2 分(30.19%);ECOG 评分=3 分(9.43%);ECOG 评分=4 分(2.83%),纳入病例以ECOG评分=1分最多,占48.11%。(3)既往史:既往手术史患者(52.83%);化疗史患者(86.79%);放疗史患者(48.11%);其他抗肿瘤治疗史患者(49.06%);高血压史患者(22.64%);糖尿病史患者(23.58%);高脂血症史患者(20.75%);其他疾病史患者(56.60%)。(4)恶性肿瘤相关资料分析:肺癌(55.66%)患者最多,其次是胃癌(16.04%);结直肠癌(8.49%);肝癌(8.49%);肾癌(5.66%);软组织肉瘤(3.77%);鼻咽癌(1.89%);食管癌(0.94%)和胆管癌(0.94%)。临床诊断方面,Ⅳ期(62.26%)患者最多;其次是Ⅲ期(25.47%);Ⅱ期(3.77%);Ⅰ期(0.00%)。靶向用药方面,安罗替尼(63.21%)患者最多;其次是阿帕替尼(16.04%);索拉菲尼(15.09%);舒尼替尼(5.66%)。(5)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的症状发生率、严重程度、≥5分的症状:疲乏症状发生率最多(92.45%),其次为胃口差(78.30%)、苦恼(77.36%)、口干(76.42%)、悲伤(72.64%)、瞌睡(68.87%)、睡眠不安(64.15%)、疼痛(61.32%)、健忘(58.49%)和气短(56.60%)。严重程度较高的症状有:疲乏、睡眠不安、苦恼、胃口差、瞌睡、口干。≥5分症状发生率较高的有:疲乏(50.94%)、胃口差(50.94%)、睡眠不安(46.23%)、悲伤(43.40)和苦恼(42.45%)。(6)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的症状困扰发生率、严重程度、≥5分症状发生率:困扰发生率最高的为情绪(83.96%),其次为一般活动(81.13%)、工作(79.25%)、走路(76.42%)、生活乐趣(75.47%)、与他人的关系(63.21%)。严重程度最高的为情绪和与他人的关系,其次为一般活动和走路,最低的为工作和生活乐趣。≥5分症状发生率最高的为一般活动(49.06%),其次为与他人的关系(46.23%)、生活乐趣(46.23%)、情绪(40.57%)、走路(38.68%)和工作(29.25%)。(7)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的症状群分析:共19个症状被纳入因子分析,KMO 值为 0.688,Bartlett 球形检验(x2=526.069,P<0.001)。各个症状群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7.001、15.646、8.512、6.86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68.027;Cronbach’s α 分别为 0.850、0.790、0.746、0.799。将因子负荷率≥0.4的症状纳入症状群,共提取4个症状群,依据各因子症状的特征及国内外文献分析,将4个症状群命名为:症状群1(一般症状群):疲乏、气短、健忘、瞌睡、口干、麻木;症状群2(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相关症状群):手足疼痛,关节痛,皮疹,易瘀伤甚至出血,手、腿、脚、腹部或眼睛周围水肿;症状群3(情感症状群):悲伤、头痛、苦恼、睡眠不安;症状群4(消化道症状群):呕吐、恶心、胃口差。(8)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中位数位67分,四分位数间距为67-77分。患者功能评分较高,四分位数间距达83-100分,但症状量表评分除疲乏和食欲丧失外均较低。(9)生活质量与症状群的相关性分析:将所提取的一般症状群、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相关症状群、情感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与生活质量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症状群均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性。2.研究二:中晚期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1)一般资料分析:纳入病例中,年龄最小的29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56.80±10.31岁,患者年龄分层分布为:≤40岁(3.33%);41-50岁(20.00%);51-60 岁(41.67%);61-70 岁(35.00%),年龄在 51-60 岁的患者最多,占41.67%。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占总例数50.00%。(2)ECOG 评分:ECOG 评分=0 分(8.33%);ECOG 评分=1 分(53.33%),ECOG 评分=2 分(28.33%);ECOG 评分=3 分(1.67%);ECOG 评分=4 分(1.67%)。纳入病例以ECOG评分=1分最多,占53.33%。(3)肺癌及安罗替尼服用剂量的资料分析:纳入病例中,临床分期以Ⅳ期(60.00%)为主;Ⅲ期患者占40.00%。病理分型以腺癌(73.33%)为主;鳞癌次之(25.00%);在服用剂量方面,以口服12mg剂量最多,有30例,占50%,其次是 8mg(41.67%)、10mg(8.33%)(4)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症状分析:按照症状出现频率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神疲乏力(93.33%)、少气懒言(80.00%)、纳少(75.00%)、自汗(70.00%)、失眠(60.00%)、气短(53.33%)、胸部疼痛(46.67%)、口干咽燥(46.67%)、干咳少痰(41.67%)、畏寒肢冷(40.00%)(5)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舌象及脉象分析:舌象以舌淡胖(53.33%)、苔薄白(50.00%)以及舌边齿痕(43.33%)为主。脉象以脉细弱(40.00%)以及脉沉细(30.00%)为主。(6)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证型分析:纳入病例中,以气虚证(38.33%)以及阴虚证(21.67%)为主。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发生率最高并且最严重的症状是疲乏、胃口差、睡眠不安、苦恼,提示可以在中医药干预中,积极关注这些症状,使患者症状困扰最小化。2.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癌症患者存在4个症状群,分别为一般症状群、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相关症状群、情感症状群和消化道症状群。3.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差,症状群与生活质量总体健康评分呈负相关,与一般症状群和情感症状群呈中等负相关,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相关症状群呈弱负相关。4.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癌症患者症状群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相关性较高,提示该症状群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角色转变和认知功能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情感症状群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5.在本次初步中医证候研究中,安罗替尼治疗期间的肺癌患者以气虚证及阴虚最为多见。症状多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自汗、失眠、气短、胸部疼痛、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畏寒肢冷、舌淡胖、苔薄白、舌边齿痕、脉细弱、脉沉细。

万方云[10](2021)在《安罗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安罗替尼维持治疗用于经一线含铂双药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4-6周期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经一线含铂双药化疗联合重组人内皮血管抑制素(恩度)治疗4-6周期后,疾病评估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以及疾病稳定(stable deasease,SD)的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安罗替尼维持治疗分为安罗替尼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2例和41例患者,安罗替尼组一线治疗后接受安罗替尼维持治疗,对照组定期复查。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不良反应等。采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比较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差异。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使用安罗替尼维持治疗能显着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PFS(7.1月vs 3.4个月,P=0.004)及OS(16.3个月vs 12.2个月,P=0.041)。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安罗替尼组发生2例3级不良反应,1例为高血压,予以ACEI类降压药治疗及剂量下调后缓解,另1例为手足皮肤反应,予以激素类软膏局部涂抹及剂量下调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及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影响方面,单因素分析提示无胸腔积液(6.8个月vs 4.2个月,P=0.29)、CEA正常水平(6.6个月vs 4.2个月,P=0.005)以及安罗替尼组(7.1个月vs 3.4个月,P=0.005)的患者有更长的PFS,经多因素调整后,安罗替尼维持治疗以及CEA正常水平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473,95%Cl:0.277-0.807,P=0.006;HR=0.395,95%Cl:0.204-0.765,P=0.006);PS评分为0-1分(14.3个月vs 10.4个月,P=0.048)、远处转移个数小于2个(16.3个月vs 10.4个月,P=0.015)、无胸腔积液(14.3个月vs 10.3个月,P=0.004)、CEA正常水平(14.3个月vs 10.5个月,P=0.004)以及安罗替尼组(16.3个月vs 12.2个月,P=0.045)的患者有更长的0S,经多因素调整后,安罗替尼维持治疗以及PS评分为0-1分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365,95%Cl:0.190-0.700,P=0.002;HR=0.044,95%Cl:0.270-0.905,P=0.022)。结论:1、安罗替尼维持治疗用于一线含铂双药化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4-6周期后的晚期NSCLC患者可显着延长患者的PFS及OS,表明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较高,绝大多数患者可耐受。2、使用安罗替尼维持治疗及CEA正常水平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使用安罗替尼维持治疗及PS评分为0-1分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二、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抗血管生成在黑色素瘤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黑色素瘤新生血管生成
2 黑色素瘤抗血管生成机制
    2.1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现有肿瘤血管退化
    2.2 促进肿瘤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化
    2.4 逆转多药耐药,持续抑制肿瘤生长
3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黑色素瘤中的临床应用
    3.1 贝伐珠单抗
    3.2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3.3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
        3.3.1 索拉非尼
        3.3.2 阿帕替尼
        3.3.3 阿昔替尼
        3.3.4 其他小分子TKI
4 小结

(2)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干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VEGF抗体的血管靶向类药物
2 针对VECFR2的抑制剂
3 可溶性的VEGFR类
4 小分子的TKIs类
5 其他

(3)免疫细胞调节肿瘤血行转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行转移是肿瘤转移的关键环节
2 免疫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
    2.1 先天免疫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
        2.1.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2.1.2 转移相关巨噬细胞
        2.1.3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
        2.1.4 髓系免疫抑制细胞
    2.2 获得性免疫细胞(T/B细胞)对于肿瘤血管的调节
3 免疫细胞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节
    3.1 先天免疫细胞对肿瘤淋巴管的调节
        3.1.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3.1.2 表达Tie2的巨噬细胞
    3.2 获得性免疫细胞(T细胞)对于肿瘤淋巴管的调节
4 免疫细胞介导抗血管生成治疗中肿瘤抵抗性的形成
    4.1 先天免疫细胞对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影响
    4.2 获得性免疫细胞对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4)抗血管生成治疗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治疗的影响因素
    1.1 肿瘤突变负荷
    1.2 DNA错配修复系统
    1.3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1.4 调节性T细胞(Tregs)
    1.5 肿瘤微环境
2 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免疫治疗
    2.1 抗血管生成治疗
    2.2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免疫刺激作用
    2.3 免疫治疗对肿瘤血管的影响
3 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临床联合应用
4 展 望

(5)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ICI治疗肺癌的理论依据
    1.1 TME与肿瘤血管
    1.2 抗血管生成治疗对肿瘤的影响
    1.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肿瘤的影响
2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2.1 贝伐单抗(Bevacizumab)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1.1 Bevacizumab联合Atezolizumab
        2.1.2 Bevacizumab联合Pembrolizumab
        2.1.3 Bevacizumab联合Nivolumab
    2.2 雷莫芦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3 Apatinib联合ICI
    2.4 尼达尼布联合ICI
3 小结与展望

(7)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2 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研究
3 预测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4 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5 小结与展望

(8)菊苣酸作用BM-EPCs抑制血管生成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机制与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期间症状群及中医证候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不良反应及中西医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癌症患者症状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一 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症状群的调查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工具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分析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
    1 研究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工具
    4 研究方法
    5 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安罗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基线特征
    3.2 PFS比较
    3.3 0S比较
    3.4 安全性分析
    3.5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 NSCLC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血管生成在黑色素瘤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J]. 张佳冉,斯璐.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01)
  • [2]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干预研究进展[J]. 李茂刚.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5)
  • [3]免疫细胞调节肿瘤血行转移的研究进展[J]. 唐彧,郑维维,钱程,张珊,杨春媚,王飞辉,陆茵,王爱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1
  • [4]抗血管生成治疗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 陈焕梁,徐一清,刘勇.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1(10)
  • [5]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曹宇,王高峰,王逸云,潘维,吴彬彬,解伟,张坤驰. 中国药事, 2021
  • [6]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白睿,袁程.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1(05)
  • [7]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王钎钎,郑松.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7)
  • [8]菊苣酸作用BM-EPCs抑制血管生成的体外实验研究[D]. 令狐熙涛.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9]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期间症状群及中医证候初步研究[D]. 黎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10]安罗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万方云. 南昌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