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标准水平总结

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标准水平总结

一、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水准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20)在《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框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追本溯源,韧性(Resilience)是物理学领域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首次将韧性概念与自然灾害联系起来。21世纪初期,韧性城市这一概念首次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被提出,随后,对国家韧性、社区韧性、工程系统韧性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并发展至今。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编撰系列丛书,详细阐述灾害韧弹性概念。目前对工程系统地震韧性的研究范畴包括建筑结构、交通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等,但研究成果普遍较少,且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供水系统地震韧性展开相关研究。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及取得成果:完成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相关研究。给出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的定义,提出以本地区应采取的抗震设防烈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作为输入基准;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建立单体元件损伤指数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所得重要性系数,建立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该模型所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且可对相同或不同设防烈度区的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进行比较;从供水系统基础参数和抗震应急措施中总结可以提升地震安全性的方法。完成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相关研究。给出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的定义,提出以本地区人力资源储备为输入基准对供水系统进行维护或维修;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建立单体元件功能指数模型,为了模拟震后恢复过程建立了本地区人力资源评估模型,根据单体元件的恢复时间及所需人力资源计算供水系统恢复时间,根据单体元件的损失比计算供水系统恢复费用,建立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该模型所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且可对相同或不同设防烈度区的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进行比较;从供水系统基础参数和震后恢复措施及过程中总结可以提升震后可恢复性的方法。完成了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相关研究。根据灾害韧性的核心内涵,建立了基于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震后可恢复性评价的地震韧性评价体系,将供水系统地震韧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针对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这一指标进行研究,建立了震害率与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估算地震韧性4个等级下的供水服务功能正常的用户比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体系可对相同或不同设防烈度区的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且可以得到相应设防烈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下,震后及恢复期间供水服务功能正常的用户比例。

朱战魁[2](2020)在《不均匀沉降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水事故的频繁发生对城市安全、平稳运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供水管道往往敷设在地下,其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目前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的研究偏重于单一因素的影响,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的研究较少。管道不均匀沉降和腐蚀是导致供水管道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不均匀沉降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的力学性能有助于提高埋地供水管道安全事故的主动防控能力,保障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首先,从管材、管径、水压和埋深四个方面调查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现状,同时选定城市隧道施工和冲蚀空洞作为引起埋地供水管道不均匀沉降的因素。其次,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综合考虑城市隧道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范围和双线隧道施工时地层移动的规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求解地下管线在单、双线隧道施工条件下转角、弯矩和剪力等力学响应的新方法,并且基于管道应力状态,提出了一种邻近城市隧道施工的埋地管道安全状态评价方法。接着,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以埋地钢管和球墨铸铁管两种供水管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可以同时考虑周围地层对管道约束作用和管道周围冲蚀空洞的埋地供水管道全周地基弹簧模型,分析了冲蚀空洞尺寸、管径、壁厚、内压、埋深、地表荷载和土质类型等因素对管道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冲蚀空洞是影响埋地供水管道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随着冲蚀空洞长度的增大,由冲蚀空洞引起的管道纵向应力会大于环向应力,纵向应力成为管道的主控应力。管壁厚度对埋地供水管道安全性能的影响显着,在设计时适当增加管道壁厚能够有效提高管道安全性能。然后,以埋地钢质供水管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含腐蚀缺陷的埋地供水管道数值分析模型,对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给出了DN300、DN600和DN1000三种管道在不同内压、温度作用和腐蚀程度下的失效空洞长度。研究表明:在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低内压管道的位移和应力增长速率较快,管道表现出与冲蚀空洞单一作用时不同的力学响应。低内压高腐蚀管道和高内压高腐蚀管道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对某园区城市市政供水管网进行了实际工程应用,评价了邻近隧道施工的埋地供水管道以及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的安全状态,对隧道施工和园区城市供水管网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任雪振[3](2020)在《弯曲作用下承插式管道柔性接口基本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埋地管道是生命线系统组成部分,保证埋地管道的正常运行对于城市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对分段连接管道来讲,管道接口是其薄弱环节,接口破坏是主要破坏形式。由于柔性接口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近年来,橡胶圈柔性接口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的供水、燃气等压力管道。因此,研究地震作用下胶圈柔性接口的反应特性和失效机理,对于地下管道抗灾设计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给水管道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管道接口的抗震性能以及正常供水性能,国内外尚缺少管道接口在受弯状态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球墨铸铁管道柔性接口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横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弯力学性能及使用性能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1)基于管道两端外接一组短管的端部约束,实现了管道两端有限转动约束的试验设计理念,对DN150mm、DN200mm和DN300mm三种管径在无水压工况下进行接口横向单调加载和往复加载的受弯试验,考虑了加载速率及加载模式等因素影响,分析得到三种管径的接触转角位移值为4.7°、5.2°和5.8°,建立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弯矩-转角-轴向位移三者的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2)进行了DN150mm、DN200mm和DN300mm三种管径的使用性能试验,试验水压为0.2MPa,分析得到三种管径的接触转角与无水压试验结果基本相同。提出加载速率对接口性能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接口转角超过接触转角之后,加载模式对管道供水功能性能基本影响较小,建立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的转角-轴向位移-水压三者空间数学模型;(3)基于试验结果,并结合胶圈的受力过程,分析了管道柔性接口在横向加载下受弯变形的三个阶段,给出了考虑加载速率影响的逐级往复加载模式下的接口滞回模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刘增炜[4](2020)在《深厚软土层沉井施工控制及对周边环境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厚软弱地层沉井施工存在较高突发风险,沉井施工控制不到位结构易发生突沉、倾斜、过沉等工程事故,并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针对深厚软土层地质条件下,如何保证沉井施工平稳可控和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等技术难题,本文以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金山湖CSO溢流污染综合治理大口径顶管工程沉井施工为研究背景,基于沉井结构设计理论,借助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施工现场沉井下沉监测记录,对深厚软土层沉井施工平稳控制措施以及沉井动态下沉对周边环境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首先以沉井相关设计手册和规范为依据,对本工程沉井结构设计和下沉稳定进行计算分析。针对工程地基承载力低、沉井结构自重大、下沉系数大、施工风险高等凸出问题,提出施工挤密砂桩加固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采用节段式沉井制作方式,降低沉井自重来提高沉井下沉稳定系数。结合实际施工情况以及理论计算,认为原结构设计中地梁尺寸高度偏大设计过于保守,不方便井内取土作业,而且会影响沉井几何姿态纠偏响应速度。2、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根据工程实际受力环境建立沉井结构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沉井结构在施工关键节点受力特征。研究分析发现设置地梁对于沉井刃脚结构受力分布有较大影响,但是随着沉井下沉深度的增加,地梁对刃脚结构受力影响逐渐减弱。同样地梁对抑制沉井结构的变形作用也是随着沉井下沉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现场施工过程中考虑施工便利,优化地梁设计高度为原来的五分之三,经验算并不影响结构安全,现场施工方案可行。3、通过建立沉井及周边环境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模拟沉井动态下沉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计算分析发现沉井下沉施工将会引起地表呈倒三角形的沉降变形,变形影响范围大约为1.7倍下沉深度H。对比分析发现沉井外壁和周边土体接触联系采用加权平均值设置,不仅计算精度较高而且可以提高模型计算速率。施工隔断帷幕可以有效降低沉井下沉对周边环境影响,隔断帷幕的长度可以根据沉井下沉深度和井内取土可能引起井外土体应力松弛范围确定。下沉过程中沉井外壁与土体接触面摩擦系数的取值对地表沉降变形量影响较大,在计算过程中根据施工质量适当调整井壁与周边土体接触面摩擦系数大小,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精度。4、最后以工程实际施工工序为轴线,介绍了本工程为保证沉井结构施工平稳可控制和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工程施工的成功经验可以为类似项目施工作参考。

马腾[5](2020)在《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 ——以绵阳市综合管廊项目为例》文中指出城市综合管廊是在地下建造的一个隧道空间,包含多种公共管线,以及监控中心,实行统一监测与调度。城市综合管廊因其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扩大公共区域,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在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但目前对综合管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浇混凝土式综合管廊和半预制式综合管廊,对于分片预制式管廊的研究,尤其是结构设计分析方面的研究仍不完善。本文结合绵阳市综合管廊项目的设计要求、实际工作状态和地质条件等对分片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进行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建筑设计包括管廊标准断面、口部设计、模数设计及防水设计;结构设计包括结构体系选择、配筋计算及ABAQUS有限元建模验算。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结构受力特征及受力薄弱区,确定可进行优化的方向,并从舱室尺寸及排布,管廊加腋、内墙板与底板连接方式、顶板结构形式变化等四个方面,分别对管廊模型进行数值计算。通过主应力、应变云图的对比分析,研究优化前后分片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受力性能变化及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四种排布方式,当管廊舱室等距布置时,边跨和中跨受力分配较均匀;当将最大舱室放置中部时,中跨受力最不合理。(2)分片装配式管廊在角隅处加设腋脚后,改善了各节点处的应力集中效应,提升了各连接节点的局部刚度,对比无腋脚时外墙板中部最大位移值减小约20%。(3)内墙板底部与底板连接由嵌入式改为钢筋埋入式后,底板连接处的主应力云图最大值覆盖区域明显增大。由于埋入钢筋的作用,增大了内墙板与底板连接的节点刚度,减小了插销处由于几何尺寸突变所造成的应力集中效应,节点处主拉应力与主压应力均有所降低。(4)顶板采用叠合板形式时,荷载传递及顶板受力都较均匀,带肋钢板可分担较大的力,混凝土最大主拉应力值下降约35%,有效增大了顶板结构抗力。(5)当顶部现浇段外移时,利于施工和支模,对顶板节点以外部位受力无影响,但对顶板边部节点的拉应力影响较大。(6)拱形顶板的变形趋于平缓,最大主拉应力值下降约22%,适当的起拱有利于顶板受力。

万文强[6](2020)在《重庆石柱水电站加劲环式埋地钢管抗外压计算研究与加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水电站工程中,压力管道作为重要的输水建筑物,对其进行安全、经济、合理设计十分重要。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压力管道的种类和结构形式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利用和确定不同型式的压力管道,需要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并提出更合理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加固措施。本文以重庆石柱水电站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紧紧围绕埋地钢管抗外压稳定性的实际问题,首先介绍石柱水电站采用的压力管道结构形式,并利用传统算法对压力管道管径、壁厚等进行初步参数设计,然后根据《水电站压力管道设计规范》和《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总结不同的压力钢管抗外压稳定的计算公式,针对现场管土作用机理和土壤变形特征,对加劲环式埋地钢管的抗外压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得到了改进计算公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埋地钢管抗外压稳定两种加固措施,并分析管道径厚比、加劲环间距、土壤综合变形模量等因素对加固措施的影响。在分析不同加固方案中,以两个加劲环之间的管道为研究对象,以压力管道壁厚、加劲环间距等参数为优化变量,把加劲环与钢管共同承受外部荷载作用下不失稳作为约束条件,利用改进后抗外压承载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不同加固方案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比分析,最后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建立加劲环式埋地钢管的三维模型,对不同加固方案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并与改进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并得到本工程最优加固措施。通过对比研究,改进后的加劲环式埋地钢管抗外压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基本可靠。同时,从经济分析可以看出加劲环加固方法相对于传统增加壁厚加固方法,设计理念更加科学、经济,在保证管道结构整体质量基础上既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又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该加固计算研究方法,可以为同类水电站加劲环式埋地压力钢管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申大为[7](2019)在《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埋管在车辆荷载下的纵向力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而给排水管道的漏损使我国宝贵的水资源发生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管道工程中接头破坏十分严重以及目前混凝土管道设计规范中对管道纵向配筋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理论推导等手段对大直径承插口钢筋混凝土埋管在地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纵向力学特性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依托离心机试验,利用三维数值模拟对承插接头的变形特点、接头数量、接头刚度、地基土刚度、荷载与接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对管道整体与局部变形的影响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较为系统地解答了承插口钢筋混凝土埋管接头变形的内在机理。(2)设计了管道下方地基土为粉土的离心机试验,并对数值模型进行标定,通过参数分析讨论了带接头管道在多种埋地条件下的纵向变形。研究发现,管道下方地基土土质较好但具有“空洞”与地基土土质差但沿纵向均匀的情形相比,前者对管道变形更不利,更易引起管道接头的破坏。(3)率先使用离心机试验研究了接头附近土体有“空洞”时管道整体纵向变形及管身环向与纵向内力的变化;创造性地提出并采用“盐袋溶解法”模拟“空洞”,解决了三大难题,即试验前后“盐袋”可与管道外壁紧密贴合、空洞形成之前可模拟均匀地基情况、空洞形成之后空洞区域边界条件十分明确。(4)基于弹性柱壳理论推导了地表荷载作用下管道纵向弯矩的解析解。随后又通过离心机试验证明了解析解的可靠性。在解析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管道半径、管道埋深等因素对纵向内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覆土高度时为满足纵向承载力所需要的最小纵向配筋率,对工程设计提供了建议。

傅红[8](2019)在《超长钢筋混凝土池壁裂缝机理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文中提出超长混凝土水池在施工期间和正常使用阶段经常会出现裂缝,通常都是按照规范设置伸缩缝来释放温度及收缩应力。但是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设缝后的水池仍然会出现裂缝,不但削弱了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而且构造复杂,对水池防水很不利,所以不设缝的超长混凝土水池越来越多。超长混凝土水池出现裂缝的最重要因素是温度应力,其次还有混凝土的收缩、侧向土压力、混凝土的徐变等因素影响。当水池出现裂缝后,为了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必须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因此对于加固方案的选择和加固效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超长钢筋混凝土水池进行受力分析,探讨了土压力、温度变化及收缩等因素对水池池壁内力的影响规律,且对出现裂缝后的水池池壁进行了加固补强,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超长混凝土结构中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引起超长混凝土水池池壁出现裂缝的几种主要因素;2、基于考虑温度折减系数的弹性分析方法,提出了超长混凝土池壁收缩当量温差及壁面温差的确定方法;3、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超长钢筋混凝土水池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土侧压力、收缩、壁面温差等因素的几种组合工况作用下池壁的应力状态,分析池壁产生裂缝的原因;4、采用ABAQUS软件分析了池壁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后的应力分布情况,并将其与加固前的应力进行对比分析,证实粘贴钢板加固的有效性,确定了池壁裂缝的加固方案;5、对粘钢加固进行有限元变参分析,分别研究了钢板强度、厚度及横向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6、总结了超长混凝土池壁的裂缝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乔丹[9](2019)在《我国与发达国家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请抓紧研编和编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通知》(建标标函[2016]155号),组织开展《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研编工作。在研编过程中,需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给水技术规范,因而,对美国、日本、加拿大三个发达国家的给水技术规范进行研究,并与我国《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研究,提出现行技术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外先进给水技术标准为我国即将颁布的《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提出条文修改建议。对我国现行供水法规以及技术规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进行介绍,对技术规范修订及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我国规范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与美国卫生部2012年颁布的《给水工程设计标准》(《Recommended Standard for Water Works》)进行对比,内容涉及规范结构、取水、泵房、输配水、水处理工艺、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检测与控制等方面;与日本卫生部2012年颁布的《水道施设设计指针》进行对比,内容涉及水务背景介绍、取水设施、储水设施、原水输送设施、水处理设施、给水设施、配水设施、机械、电气和仪表设备与水处理配件等方面;与加拿大现行给水设计规范《市政给水、排水和雨水排放系统的标准和方针》(《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Municipal Waterworks,Wastewater and Storm Drainage Systems》,对“指针”中水厂系统指南、饮用水处理指南、饮用水处理设施设计指南、水厂系统运行指南、饮用水处理化学品指南、废物处理和处置指南、输配水指南、水质监测指南、水质记录保存和报告指南、实验室数据记录指南、设施风险评估指南、设施分类及操作员认证指南、水厂设计指南、原水供应、水处理、输配水配电电源、饮用水存储、灌水点、水系统安全与保护和设施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研究;与英国供水标准《BS EN 805:2000 Water supply-Requirements for systems and components outside buildings》,对规划布局、水源地管理、取水许可、水质、水量、输配水管道铺设以及应急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存在的差异,提出加快规范更新频率、优化规范标准体系以及增加规范内容等方面的建议,为我国《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的颁布提供国外给水技术参考,对《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意见与建议,以此推进我国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的发展。

谢莎莎[10](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各种纷繁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数据信息经过收集、整理、清洗、重组之后具备极大的利用价值,如何结合数据挖掘的方法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是实现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信息化管理战略、加速造价服务行业转型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改变完全依靠政府发布的定额计价模式,在遵循政府发布的定额和调价规定的前提下,工程造价的确定需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以及自身生产和管理水平确定。本课题应用工程造价和统计学相关理论,在清单计价模式下设计出完整的造价指数测算系统,将数据挖掘理论应用于造价指数管理中,包括造价指数信息的筛选、测算、预测等方法,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本课题对国内外有关造价指数测算方法及体系设置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以期得到适用于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系统的建设方法。通过收集近年来典型工程的特征值,调研各城市造价指数的设置情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数测算系统、筛选系统及预测系统的数学模型。本课题对指数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知识管理理论、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行了阐释并讨论了其适用范围和用于本课题的价值。分别针对北美地区及英国的指数体系设置和发布方法进行研究,对国内六个城市或省份地区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指数体系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布形式不同。香港、重庆、深圳、成都为定基指数,而江西采取的是环比指数,天津既有定基指数又有环比指数。第二,发布机构不同。香港造价指数体系的设置与发布方式类似英国,由建筑署负责发布政府层次的造价指数,同时利比、威宁谢两大测量师行编制的投标价格指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内地工程造价指数主要由各省市地方政府编制并定期发布。第三,编制范围不同,香港造价指数编制成本指数和价格指数,我国内地造价指数编制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研究,基于当前建筑市场特点,确定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编制设计以清单计价模式为主。对建筑工程进行分类,提出主要对三大类指数进行编制,分别是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建筑工程费用指数和建筑工程消耗量指数。本课题针对典型工程的样本筛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时,若将不同类型的工程造价信息杂糅在一起,则会使造价指数失去意义,因而选取典型建筑工程作为测算样本非常重要,在建筑功能、结构形式等进行划分之后再将同类工程汇总。根据建筑工程周期内样本稀少、影响因素众多的特征,在筛选典型工程的过程中,本课题采集了100个建筑工程信息,采取了“专家评选法”、“灰色关联法”、“T检验法”与“决策树法”,首先用“专家评选法”进行样本特征值的初选,选取了有价值的特征值,然后用“灰色关联法”完善“专家评选法”的结论,确定八个特征值,接着用“T检验法”进行筛选,原定的八个特征属性中工程地点、层高、结构类型这三个特征属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不显着,因此被剔除,最后引入决策树模型补充T检验法仅能检验因变量而无法检验样本本身的不足。将四种方法相结合,从初选到完善,提高筛选的精度。本课题研究了造价指数的测算模型。测算信息的采集方式主要为人工采集法,选取大量的行业内资深信息员对工程信息进行统计与上报,通过审核的工程信息可进入系统数据。针对造价信息的采集方式、发布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信息员采集方式设计了完整的信息采集表。从两方面对造价指数进行调整,其一,在典型工程相应的消耗量给定情况下,对典型工程重新组价,可以得到相应的指数和指标;其二,在我国由于建筑材料需要市场采购的范围越来越大,主要建筑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等的价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因此,本课题利用调值公式对相应的材料指数进行调整。本课题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进行了研究。由于受建筑工程样本特征值缺失和样本数量较少的影响,在预测未来造价指数时单纯使用BP神经网络具有局限性,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和精度,需要结合建筑工程样本特点,对原始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最佳方法是结合适用于样本数量较少的灰色预测模型。课题以武汉市建筑工程中高层住宅及公寓(含商住楼)项目(12层以上)为例,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预测的实证分析。案例选取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施工机具费用指数进行造价指数的分析与预测,收集了从2014年第3季度到2016年第4季度各项价格及建筑工程总价指数数据信息。通过计算证明,经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精度达97%左右,对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有着较为关键的参考意义。最后,本课题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平台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了研究。课题设计了信息采集系统,由平台使用者在采集平台上收集建筑工程核心造价信息,建立地区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库。通过系统数据清洗、审核、加工服务,最终由地方造价站在发布展示平台按标准要求定期向社会发布建筑工程指标指数,以提升造价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水准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水准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框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韧性含义的演变过程
        1.2.2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
        1.2.3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
        1.2.4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研究基础及关键问题
    2.1 引言
    2.2 供水系统简介
    2.3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研究基础
        2.3.1 供水管网震害预测
        2.3.2 水池震害预测
        2.3.3 水池的地震易损性矩阵
    2.4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研究基础
        2.4.1 供水管网功能失效分析方法
        2.4.2 供水系统地震破坏损失比
        2.4.3 供水系统震后恢复统计分析
    2.5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研究关键问题
        2.5.1 明确供水系统地震韧性概念
        2.5.2 评价模型的输入基准
        2.5.3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指标
        2.5.4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体系
    2.6 小结
第三章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
    3.1 引言
    3.2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定义
    3.3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等级划分
    3.4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模型
        3.4.1 评价指标
        3.4.2 重要性系数
        3.4.3 地震安全性指数
        3.4.4 评价流程
    3.5 汶川地震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
        3.5.1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基础数据与实际震害
        3.5.2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
        3.5.3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分析
        3.5.4 四川省2017年供水管网地震安全性评价
    3.6 小结
第四章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1 引言
    4.2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定义
    4.3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等级划分
    4.4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模型
        4.4.1 评价指标
        4.4.2 人力资源评估模型
        4.4.3 恢复时间与恢复费用计算
        4.4.4 震后可恢复性指数
        4.4.5 评价流程
    4.5 汶川地震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5.1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基础数据与实际恢复情况
        4.5.2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5.3 四川省2017年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
    5.1 引言
    5.2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体系
        5.2.1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5.2.2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等级划分
    5.3 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
        5.3.1 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概念
        5.3.2 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计算步骤
        5.3.3 震害率-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计算
        5.3.4 震害率-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关系曲线
    5.4 四川省2017年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2017年供水行业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2)不均匀沉降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埋地供水管道事故原因
        1.3.2 隧道施工对邻近地下管线的影响研究
        1.3.3 管线渗漏水的影响研究
        1.3.4 管线腐蚀的影响研究
        1.3.5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埋地管道力学性能研究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供水系统现状调查及管道计算参数的选定
    2.1 引言
    2.2 城市供水系统现状调查
        2.2.1 管材
        2.2.2 管径
        2.2.3 水压
        2.2.4 埋深
    2.3 埋地供水管道计算参数的选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隧道施工对邻近埋地管道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单线隧道影响的修正方法
        3.2.1 管-土-隧道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3.2.2 现有单线隧道施工影响范围的计算方法
        3.2.3 单线隧道影响的修正方法
        3.2.4 方法验证
    3.3 双线隧道影响的计算方法
    3.4 埋地管道安全状态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冲蚀空洞对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数值模型
        4.2.1 管道特性
        4.2.2 管土相互作用
        4.2.3 单元类型与边界条件
        4.2.4 荷载条件
        4.2.5 冲蚀空洞的模拟
        4.2.6 网格划分与模型收敛性
        4.2.7 模型验证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冲蚀空洞的影响
        4.3.2 管径的影响
        4.3.3 壁厚的影响
        4.3.4 内压的影响
        4.3.5 埋深的影响
        4.3.6 土质类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数值模型
        5.2.1 管道特性
        5.2.2 管土相互作用
        5.2.3 缺陷几何形状
        5.2.4 荷载条件与边界条件
        5.2.5 单元划分
        5.2.6 失效准则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腐蚀的影响
        5.3.2 内压的影响
        5.3.3 温度的影响
        5.3.4 失效空洞长度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际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隧道施工对邻近埋地供水管道的影响研究
        6.2.1 计算参数
        6.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6.2.3 埋地供水管道安全状态评价
    6.3 冲蚀空洞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安全状态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弯曲作用下承插式管道柔性接口基本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试验研究
        1.2.2 理论研究
        1.2.3 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2 弯曲作用下承插式管道柔性接口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管件
        2.2.2 试验设备与测量仪器
        2.2.3 试验方案
    2.3 试验结果
        2.3.1 管径150mm无水横向加载试验结果
        2.3.2 管径200mm无水横向加载试验结果
        2.3.3 管径300mm无水横向加载试验结果
    2.4 分析与讨论
        2.4.1 加载速率的影响
        2.4.2 单调加载与往复加载对比分析
        2.4.3 管径的影响
    2.5 弯矩-转角-轴向位移相互关系
    2.6 小结
3 弯曲作用下承插式管道柔性接口功能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
        3.2.1 测量仪器
        3.2.2 试验方案
    3.3 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3.3.1 管径150mm有水压试验结果
        3.3.2 管径200mm有水压试验结果
        3.3.3 管径300mm有水压试验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3.4.1 加载速率的影响
        3.4.2 单调加载与往复加载对比分析
        3.4.3 管径的影响
        3.4.4 管内水压的影响
    3.5 转角-轴向位移-水压相互关系
    3.6 小结
4 承插式柔性接口受弯滞回模型
    4.1 引言
    4.2 基于无水压试验数据的柔性接口模型
        4.2.1 单调加载下接口弯曲刚度方程
        4.2.2 往复加载下接口滞回模型
        4.2.3 接口弯曲滞回模型适用性验证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深厚软土层沉井施工控制及对周边环境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沉井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2.1 沉井结构内力研究现状
        1.2.2 侧壁摩阻力研究现状
        1.2.3 沉井下沉与周边土体相互作用
        1.2.4 软土地层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沉井结构设计及控制措施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2.1 工程地质、水文及周边情况
        2.2.2 工程特色及难点
        2.2.3 沉井结构设计和施工稳定性计算
    2.3 软土层沉井施工控制方案
        2.3.1 沉井施工控制措施
        2.3.2 沉井下沉稳定验算
        2.3.3 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及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施工关键节点沉井结构受力特征
    3.1 引言
    3.2 沉井结构分析模型
        3.2.1 模型设置
        3.2.2 分析工况设置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模型一计算结果
        3.3.2 模型二计算结果
        3.3.3 模型三计算结果
        3.3.4 模型四计算结果
        3.3.5 不同计算模型结构内力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弱地层沉井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沉井下沉施工分析模型
        4.2.1 模型接触
        4.2.2 模型设置
        4.2.3 分析工况设置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方案一计算结果
        4.3.2 方案二计算结果
        4.3.3 方案三计算结果
    4.4 施工现场监测结果
        4.4.1 地表沉降监测记录
        4.4.2 出土量与下沉量变化记录
        4.4.3 现场记录与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井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5.1 前期准备
    5.2 施工控制
    5.3 现场实时监测与纠偏控制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 ——以绵阳市综合管廊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情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装配式综合管廊与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对比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绵阳市综合管廊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2.2 项目上位规划分析
    2.3 工程设计条件
        2.3.1 工程地质条件
        2.3.2 水文条件
    2.4 设计概要
        2.4.1 结构设计原则
        2.4.2 设计依据
        2.4.3 主要结构设计参数
        2.4.4 工程材料
3 分片预制装配式管廊设计
    3.0 设计原则及要求
    3.1 建筑设计
        3.1.1 建筑设计内容
        3.1.2 管廊标准断面、口部设计
        3.1.3 模数设计
        3.1.4 防水设计
        3.1.5 消防设计
    3.2 结构设计
        3.2.1 结构设计内容
        3.2.2 结构体系选择
        3.2.3 荷载计算
        3.2.4 配筋计算
        3.2.5 有限元结构验算
    3.3 其他设计
        3.3.1 电气设计
        3.3.2 通风设计
        3.3.3 报警系统设计
4 分片预制装配式管廊结构设计优化
    4.1 综合管廊结构影响因素的选取
    4.2 管廊舱室尺寸及排布
        4.2.1 管线种类排布对舱室尺寸的影响
        4.2.2 管线间相互作用和距离对尺寸的影响
        4.2.3 管廊尺寸及排布对结构的影响
        4.2.4 管廊舱室尺寸及排布结果比选
    4.3 管廊加腋
    4.4 内墙板底部与底板连接方式
    4.5 顶板结构形式优化
        4.5.1 顶板后浇段外移
        4.5.2 叠合式顶板
        4.5.3 拱形顶板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6)重庆石柱水电站加劲环式埋地钢管抗外压计算研究与加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埋地管道受力计算模型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管土作用与临界外压公式改进
    2.1 工程概况
    2.2 临界外压公式介绍
    2.3 管土相互作用模型及机理
    2.4 土壤变形特征
    2.5 临界外压计算公式的推导
    2.6 本章小结
3 外压作用下埋管稳定性数值研究
    3.1 有限元方法简介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 加固方案屈曲分析
    3.4 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石柱电站埋管加固方案设计及经济评价
    4.1 临界外压值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2 加劲环式埋地钢管加固措施
    4.3 加固方法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7)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埋管在车辆荷载下的纵向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我国水资源与管道漏损现状
        1.1.2 管道管材分类
        1.1.3 钢筋混凝土管道破坏类型及统计数据
        1.1.4 现行规范对管道的纵向设计
        1.1.5 选题意义和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管道断面研究
        1.2.2 管道接头研究
        1.2.3 不均匀地基对管道变形影响的研究
        1.2.4 文献综述总结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地基均匀时埋管受地表荷载影响的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离心机试验的数值模拟
        2.2.1 离心机试验简介
        2.2.2 网格划分
        2.2.3 土体本构模型
        2.2.4 模拟过程
        2.2.5 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3 参数分析
        2.3.1 管道数目对管道整体变形的影响
        2.3.2 接头橡胶圈模量与管道周边土模量的影响
        2.3.3 地表荷载相对管道接头位置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管道在多种埋地条件下的纵向变形
    3.1 引言
    3.2 离心机试验
        3.2.1 管道埋深的确定
        3.2.2 试验布置
        3.2.3 管道模型
        3.2.4 试验土性质
        3.2.5 荷载大小与加载装置
        3.2.6 测量装置
        3.2.7 试样准备与试验过程
        3.2.8 试验结果
    3.3 三维数值模拟
        3.3.1 土体本构模型
        3.3.2 反分析直剪试验
        3.3.3 网格划分
        3.3.4 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 参数分析
        3.4.1 地基土模量的影响
        3.4.2 回填土模量的影响
        3.4.3 管道垫层厚度和管道覆土高度的影响
        3.4.4 管道下方存在“空洞”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接头附近土体有“空洞”的离心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空洞”的模拟技术
    4.3 应变片布置与量测系统
    4.4 试验布置与试验过程
    4.5 试验结果
        4.5.1 荷载循环次数的影响
        4.5.2 管道整体变形
        4.5.3 中部接头转角
        4.5.4 环向弯矩
        4.5.5 纵向弯矩
    4.6 小结
第5章 管道纵向内力研究
    5.1 引言
        5.1.1 现行规范中管道环向的设计
        5.1.2 现行规范中管道纵向的设计
        5.1.3 混凝土管道环向破坏分析
    5.2 管道纵向内力理论分析
        5.2.1 地表荷载作用
        5.2.2 覆土自重作用
        5.2.3 管内压力作用
    5.3 离心机试验
        5.3.1 应变片布置
        5.3.2 试验布置与试验过程
        5.3.3 试验结果
    5.4 结果讨论
        5.4.1 管道内径的影响
        5.4.2 管道埋深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离心机试验所用LVDT标定结果
附录B 地表荷载作用时管道横向位移及纵向弯矩的解析解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超长钢筋混凝土池壁裂缝机理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长混凝土结构发展概述
        1.1.1 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定义
        1.1.2 工程结构中的伸缩缝
    1.2 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裂缝
        1.2.1 裂缝产生的机理
        1.2.2 裂缝的分类
        1.2.3 裂缝的相关规范
        1.2.4 裂缝的自愈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温度效应研究现状
        1.3.2 裂缝控制的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长混凝土池壁上的作用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结构自重
    2.3 土侧向压力
    2.4 温度作用
        2.4.1 温度作用的类型
        2.4.2 壁面温差
    2.5 混凝土的收缩作用
        2.5.1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因素
        2.5.2 收缩作用的分类
    2.6 混凝土的徐变作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温度应力相关理论
    3.1 温度应力产生的条件
    3.2 温度应力分析方法
    3.3 温度荷载的确定
        3.3.1 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
        3.3.2 壁面温差与季节温差
    3.4 温度折减系数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长混凝土池壁有限元分析
    4.1 造浪池计算模型建立
        4.1.1 有限元分析理论
        4.1.2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4.1.3 模型简化的基本假定
        4.1.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 造浪池池壁分析工况的确定及计算
        4.2.1 池壁的分析工况
        4.2.2 土压力的计算
        4.2.3 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的计算
        4.2.4 壁面温差的计算
        4.2.5 有限元模型荷载的施加
    4.3 造浪池池壁的有限元分析
        4.3.1 土压力作用下超长池壁的受力分析
        4.3.2 土压力和混凝土收缩作用下池壁的受力分析
        4.3.3 综合作用下超长池壁的受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长混凝土池壁的加固及裂缝控制措施
    5.1 超长混凝土池壁加固分析
        5.1.1 池壁加固方案的选择
        5.1.2 池壁加固方案简介
        5.1.3 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后池壁的内力分析
    5.2 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措施
        5.2.1 抗放原理
        5.2.2 裂缝控制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与发达国家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我国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2.1 我国供水法规和规范发展历程
    2.2 我国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2.2.1 我国供水法规概述
        2.2.2 我国给水技术规范概述
3 中美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3.1 美国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3.1.1 美国供水法规概述
        3.1.2 美国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3.2 中美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3.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构对比
        3.2.2 取水
        3.2.3 泵房
        3.2.4 输配水
        3.2.5 水厂总体设计
        3.2.6 水处理工艺
        3.2.7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
        3.2.8 检测与控制
    3.3 小结
4. 中日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4.1 日本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4.1.1 日本供水法规概述
        4.1.2 日本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4.2 中日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4.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构对比
        4.2.2 设计水量
        4.2.3 取水
        4.2.4 泵房
        4.2.5 输配水
        4.2.6 水厂总体设计
        4.2.7 水处理工艺
        4.2.8 检测与控制
        4.2.9 应急
    4.3 小结
5. 中加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5.1 加拿大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概述
        5.1.1 加拿大供水法规概述
        5.1.2 加拿大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5.2 中加拿大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5.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构对比
        5.2.2 水质标准
        5.2.3 泵房
        5.2.4 输配水
        5.2.5 水处理工艺
        5.2.6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
        5.2.7 监测与控制
        5.2.8 设施风险评估
    5.3 小结
6. 中英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6.1 英国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概述
        6.1.1 英国供水法规概述
        6.1.2 英国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6.2 中英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6.2.1 规划布局
        6.2.2 水源地管理
        6.2.3 取水许可
        6.2.4 水质
        6.2.5 水量
        6.2.6 输配水管道铺设
        6.2.7 应急
    6.3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室外给水项目工程规范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造价指数方面
    1.2.2 数据挖掘方面
    1.2.3 知识管理方面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关键问题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指数理论分析
    2.1.1 指数的定义
    2.1.2 指数的作用
    2.1.3 统计指数体系及分类
    2.1.4 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含义及其特性
    2.2.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概念
    2.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包含的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2.3 数据挖掘理论
    2.3.1 数据挖掘理论概述
    2.3.2 数据预处理与数据仓库实现
    2.3.3 数据挖掘的类型与方法
    2.3.4 数据挖掘在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化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2.4 知识管理理论
    2.4.1 知识管理的定义
    2.4.2 知识管理的流程
    2.4.3 知识管理系统
    2.4.4 知识管理理论在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化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2.5 BP神经网络
    2.5.1 BP神经网络概述
    2.5.2 BP神经网络结构及算法
    2.5.3 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选取
    2.5.4 BP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
2.6 遗传算法
    2.6.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述
    2.6.2 遗传算法的基础理论
    2.6.3 遗传算法的特点 第3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的建立
3.1 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体系
    3.1.1 国外发展现状
    3.1.2 国内发展现状
3.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典型工程及投入品的选择
3.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权数及基期的选择
3.4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编制范围的确定 第4章 典型建筑工程样本信息筛选模型研究
4.1 样本信息筛选的意义及目标
4.2 样本信息数据筛选模型选择与建立
    4.2.1 专家评选法
    4.2.2 灰色关联法
    4.2.3 T检验法
    4.2.4 “决策树”模型
    4.2.5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3 样本筛选模型的实证检验
    4.3.1 分类变量标准化
    4.3.2 t检验结果分析
    4.3.3 构建决策树模型 第5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模型研究
5.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信息的采集
    5.1.1 造价信息采集-发布流程
    5.1.2 工程造价信息采集方式
    5.1.3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采集表设计
    5.1.4 采集表说明
5.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测算方法
    5.2.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基础概述
    5.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模型
5.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调整
    5.3.1 基于2013 费用定额的造价重组法
    5.3.2 基于典型工程的调值系数法 第6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研究
6.1 造价指数预测的意义
6.2 造价指数预测内容的确定
6.3 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6.3.1 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的选择
    6.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6.3.3 改进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第7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设计
7.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设计规划
    7.1.1 测算平台建设目标
    7.1.2 测算平台建设原则
7.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各模块功能分析
    7.2.1 录入系统
    7.2.2 发布系统
7.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操作设计
    7.3.1 平台操作组织范围
    7.3.2 数据采集系统流程及主要操作
    7.3.3 加工计算流程及主要操作
    7.3.4 网站发布系统查询流程及主要操作
7.4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系统价值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A2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附表1 手动录入采集表
附表2 自动录入采集表
附表3 发布表
附表4 工程项目特征表
附表5 计量单位取定表

四、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水准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框架体系研究[D]. 李倩.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2]不均匀沉降和腐蚀耦合作用下埋地供水管道力学性能研究[D]. 朱战魁. 天津大学, 2020(02)
  • [3]弯曲作用下承插式管道柔性接口基本性能试验研究[D]. 任雪振.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4]深厚软土层沉井施工控制及对周边环境影响效应研究[D]. 刘增炜.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2)
  • [5]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 ——以绵阳市综合管廊项目为例[D]. 马腾.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重庆石柱水电站加劲环式埋地钢管抗外压计算研究与加固设计[D]. 万文强. 三峡大学, 2020(06)
  • [7]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埋管在车辆荷载下的纵向力学特性[D]. 申大为. 清华大学, 2019
  • [8]超长钢筋混凝土池壁裂缝机理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D]. 傅红. 长安大学, 2019(01)
  • [9]我国与发达国家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比较研究[D]. 乔丹.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D]. 谢莎莎.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标准水平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