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饲料的正确喂食方法

普通饲料的正确喂食方法

一、常用饲料的正确饲喂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邹岩利[1](2021)在《不同磷源对蛋鸡生产性能、胫骨质量与肠道磷转运载体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磷是蛋鸡的必需矿物元素之一,本研究针对在添加1500U/kg植酸酶(PHY)的条件下对目前蛋鸡日粮中磷的几种不同来源:磷酸氢钙(DCP)、磷酸一二钙(MDC P)、磷酸二氢钙(MCP)进行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磷源对不同产蛋阶段蛋鸡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骨密度和磷的消化吸收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磷源对不同产蛋阶段蛋鸡的适用性,为饲料生产中优质磷来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试验一不同来源磷对产蛋高峰期海兰褐蛋鸡产蛋性能、胫骨磷含量以及肠道吸收的影响。试验选用3600只49周龄高峰期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90只蛋鸡。所有组都在添加1500 U/kg植酸酶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进行五种不同日粮处理,其中对照组(CON组)以磷酸氢钙(DCP)为无机磷来源;磷酸一二钙组(MDCP组)为磷酸一二钙等磷替换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组(MCP组)为磷酸二氢钙等磷替换磷酸氢钙;90%磷酸一二钙组(90%MDCP组)按磷酸一二钙组90%的水平添加;85%磷酸二氢钙组(85%MCP组)按磷酸二氢钙组85%水平添加。设置90%MDCP组和85%MCP组是根据MDCP和MCP相对DCP生物学效价分别按110%和120%计。在试验进行的第2、4、6、8、10、12周进行蛋品质测定,第6、12周采集血液样品,试验开始后第12周末采集胫骨,肾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子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蛋品质在试验全程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数据上分析,MCP组产蛋率最高,蛋重最高,破蛋率最低,是产蛋高峰期最优的供磷组合,且90%MDCP组和85%MCP组在产蛋性能上并未表现出显着低于其他试验组的结果,因此可以考虑在添加植酸酶条件下适当降低磷的供应,以降低成本,但由于磷供应量的降低,导致血液磷含量的降低,这有可能对于更长期的产蛋产生不利影响。试验二不同来源磷对产蛋末期海兰褐蛋鸡产蛋性能、胫骨磷含量以及肠道吸收的影响。试验选取1800只100周龄产蛋末期蛋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45只蛋鸡。此日粮处理、样品采集与试验一完全一致,结果表明蛋品质无显着性差异(P>0.05),全周期90%MDCP组产蛋重显着高于85%MCP组(P<0.05)。85%MCP组破蛋率显着于MCP组(P<0.05)。从产蛋性能来讲推测使用MCP和MDCP与植酸酶的搭配要优于其他组合,85%MCP组已无法满足产蛋末期生产需要。在血液指标分析可知,MCP组血钙、血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以上可推荐在产蛋末期在添加1500U/kg条件下使用MDCP或DCP作为无机磷源更利于生产,在产蛋末期使用85%MCP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P<0.05)。

王济世[2](2021)在《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饲养方式是影响羊肉品质的关键因素,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不同饲养方式可以使羊肉中的脂肪沉积及风味物质含量产生差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选购过程中会更倾向于放牧羊肉。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提高销量,牟取利润,会将舍饲羊肉冒充高品质放牧羊肉进行销售,这一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而且使放牧羊肉产业受到冲击,发展受阻。为了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优质产业发展,针对不同饲养方式的羊肉开发一种有效鉴别方法十分必要。目前羊肉真伪鉴别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产地鉴别、品种间掺假鉴别方面,而针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的鉴别鲜有报道。本文采用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方法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作为标志物,建立稳定可靠的判别模型,同时借助转录组学对代谢物上游涉及的调控机制进行探讨,实现组学间的相互验证,从而为羊肉品质的提升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建立了羊肉中极性和非极性代谢物的前处理方法及基于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检测方法,对85份放牧羊肉和53份舍饲羊肉进行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放牧和舍饲羊肉中的代谢轮廓进行表征,筛选差异代谢物构建判别模型,并使用实际样品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中,放牧羊肉和舍饲羊肉在无监督主成分分析中均具有较好的分离度,随后基于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以P<0.05、FC>1.2 or<0.83和VIP>1为阈值筛选差异标志物。在非靶向代谢组学正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15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有12个标志物借助标准品进行了准确定性。负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10个生物标志物。在非靶向脂质组学正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20个生物标志物,负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5个生物标志物。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质谱裂解特征对筛选出的脂类标志物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基于正离子模式下获得的差异标志物构建判别模型,并采用59份实际样品进行验证,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正确判别率分别为89.83%和98.31%。这些差异物在肉类的风味、口感、持水力、颜色、缓冲及抗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羊肉的营养品质。在非靶向组学基础上,针对15种极性代谢物和20种非极性脂类代谢物建立了LC-MRM-MS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放牧和舍饲羊肉进行检测,同时采用溶剂标对12种极性代谢物进行了相对定量,随后进一步选择预测能力强的差异物构建模型,并采用实际样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靶向方法检测的这些差异物能够在非监督分析中很好的区分放牧和舍饲羊肉。通过ROC分析,选择预测能力强的代谢物,靶向代谢组学选择出11个标志物,靶向脂质组学选择出6个标志物,分别采用实际样品对模型进行验证,正确判别率分别为89.83%和100%,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为了更好的反映不同饲养方式羊肉基因转录到下游代谢的整体情况,实现数据的互补,更加完整地阐释不同饲养方式羊肉差异代谢物背后涉及的多代谢通路的复杂调控机理,借助高通量RNA-seq技术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随后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以阈值p-adjusted<0.01和Log2(FC)>2.32或<-2.32为筛选条件,在放牧和舍饲羊肉两组样本间共筛选出162个差异基因,其中50个上调,112个下调。差异基因KEGG显着富集在AM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pathway中,而差异代谢物初步预测了33条通路。通过联合分析锁定了一些关键的差异基因和代谢物参与的重点通路,这些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是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营养品质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徐歆歆[3](2021)在《黑水虻油的制备及其在框鲤幼鱼日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属双翅目水虻科昆虫,最早起源在美洲,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并以热带及温带地区为主。因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及较高的营养价值等原因,黑水虻已成为地球上最有潜力的昆虫性饲料原料种类之一,有关它的饲料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将其作为蛋白资源方面。另一方面,黑水虻的粗脂肪含量较高,其脂肪酸组成特征鲜明,如富含月桂酸。有研究指出,月桂酸作为能量型脂肪酸能够在动物体内发生快速氧化,在脂代谢的调控及疾病抵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黑水虻油中含有淡水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及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显示其具有作为水产饲用油脂的潜力。然而,目前有关黑水虻油作为新型饲料原料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论文研究了黑水虻油的提取、黑水虻油品质的提升策略,并以框鲤为模型评估了日粮中使用黑水虻油对鱼类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其作为水产饲料用脂肪源的可行性,为以黑水虻油为原料的功能性水产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资料。试验一,黑水虻油脂提取及理化性质分析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评估了浸提法相关条件下的试验参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有机溶剂与幼虫粉的比例)对黑水虻中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浸提法与压榨法两种方法提取的油脂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黑水虻粉与石油醚的比例为1:12时,在50℃的条件下持续反应5 h后,用浸提法提取的油脂效率最高(24.59%)。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提取的黑水虻油颜色为淡黄色或浅黄色,其酸价、过氧化值、碘价、皂化值等与压榨法制备的黑水虻油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且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低于饲料用鱼油、豆油及猪油的国际饲料用油脂标准,是一种有潜力的饲料原料。试验二:利用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藻渣提升黑水虻油营养价值的研究为提升黑水虻油的营养价值,采用含10%、20%、30%及40%富含n-3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裂殖壶藻藻渣的基质饲喂初重约为12.74 mg的黑水虻幼虫,直到全麸皮组末重为100 mg时养殖结束(9天),随后检测幼虫生长、体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10%藻渣组与全麸皮组幼虫在末重、体长、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20%藻渣组的末重和体长显着低于全麸皮组(P<0.05),30%和40%藻渣组的末重和体长显着低于20%藻渣组(P<0.05);(2)基质中藻渣添加水平高于20%时,幼虫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3)摄食藻渣的幼虫体内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和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水平显着高于全麸皮组(P<0.05)。综上所述,基质中添加10%藻渣时,黑水虻幼虫生长良好且油脂的营养价值得到提升。试验三:黑水虻油、黄粉虫油、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比较以黑水虻油、黄粉虫油、蚕蛹油及混合昆虫油(三种昆虫油的比例1:1:1)为油源制备四组等氮等脂的日粮,分别饲喂规格为(13.98±0.01 g)的框鲤幼鱼59天。结果表明,(1)含有黑水虻油组分的两组日粮饲喂的框鲤幼鱼其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能力显着优于黄粉虫油组和蚕蛹油组(P<0.05);(2)含有黑水虻油组分的两组日粮饲喂的框鲤幼鱼其腹腔脂肪指数(Intra-peritoneal Fat Index,IFI)、脂肪细胞大小显着低于蚕蛹油组和黄粉虫油组(P<0.05)。同时,腹腔脂肪组织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脂解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α,PPAR-α)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3)含有黑水虻油组分的两组日粮显着提高了鱼体肝脏中与抗氧化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及其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且肝脏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4)含有黑水虻油组分的两组日粮与黄粉虫油和蚕蛹油日粮相比,显着提高了鱼血清中球蛋白(Globulin,GLO)的含量和肝脏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蚕蛹油组显着上调了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研究表明,与黄粉虫油及蚕蛹油相比,黑水虻油作为水产用饲料油脂具有更优的特性。试验四: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对框鲤幼鱼生长、健康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为评估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对框鲤幼鱼的影响,采用2×2的试验设计方法,配制四种等氮(32.0%粗蛋白)日粮,其中包含两个脂肪水平(6%和9%)和两个黑水虻油水平(0和25 g kg-1),记为CT、CT+BSFO、HL、HL+BSFO,分别饲喂规格为(6.38±0.18 g)框鲤幼鱼56天。结果表明,(1)不同脂肪水平下鱼体的生长性能(末重、特定生长率)、饲料利用能力(饲料系数、蛋白沉积率等)不受黑水虻油是否添加的影响(P<0.05);(2)CT+BSFO组IFI及脂肪细胞大小显着小于CT组(P<0.05);(3)CT+BSFO组腹腔脂肪组织中PPAR-α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CT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CT+BSFO和HL+BSFO组的肝脏组织PPAR-α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CT和HL组(P<0.05);肝脏粗脂肪含量在CT+BSFO组显着低于CT组(P<0.05),而在HL+BSFO组与HL组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3)随着日粮脂肪水平升高,肌肉中DHA水平降低,且黑水虻油的添加提升了肌肉DHA水平(P<0.05)。研究表明,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添加25 g kg-1黑水虻油均可通过促进脂解调节脂肪代谢,且对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但黑水虻油在高脂日粮中对鱼体脂代谢的调节效果不如在低脂日粮明显。此外,肌肉中DHA水平受日粮脂肪水平、油源及交互作用的影响,黑水虻油在两种脂肪水平的日粮中均可提高肌肉中n-3 HUFA的含量,强化肌肉品质。试验五:日粮中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试验5.1:日粮中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代替豆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n-3 HUFA含量为13.2%,通过饲喂黑水虻幼虫含10%裂殖壶藻渣的基质后所制备)对框鲤幼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用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分别替代豆油的0%(0 g kg-1)、25%(6.25 g kg-1)、50%(12.5 g kg-1)、75%(18.75 g kg-1)及100%(25g kg-1)制备成五组等氮等脂的日粮,饲喂规格为(10.05±0.05 g)的框鲤幼鱼8周。结果表明,(1)当用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替代日粮中50%或更高水平的豆油时,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能力均得到显着改善(P<0.05);(2)替代水平在50%或以上时,会使IFI和脂肪细胞变小,并伴随PPAR-α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CPT-1)m RNA水平的显着上调(P<0.05);(3)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GLO及溶菌酶(Lysozyme,LZM)的含量在替代水平在50%或以上时也显着提高(P<0.05);(4)替代水平在50%或以上时,肝脏和肾脏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研究表明,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替代鲤鱼日粮中50-100%的豆油(12.5-25 g kg-1),促进了框鲤幼鱼的生长性能,改善了其健康状况。试验5.2:日粮中普通黑水虻油及含n-3 HUFA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影响的比较为探究两种不同营养特性的黑水虻油(以藻渣和麸皮分别为基质源饲养黑水虻后制备)对框鲤幼鱼生长性能及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大豆油、摄食麦麸的黑水虻油(W-BSFO)和摄食藻渣的黑水虻油(A-BSFO)为油源,配制成3种等氮等脂的日粮,分别命名为Control、W-B及A-B,饲喂规格为(10.04±0.08 g)的框鲤幼鱼56天,随后进行生长、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等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1)A-B组生长性能显着高于Control和W-B组(P<0.05);(2)与Control组相比,饲喂含黑水虻油日粮的两组试验鱼IFI和脂肪细胞显着较小(P<0.05)。W-B和A-B组腹腔脂肪组织中PPAR-α和CPT-1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3)A-B组全鱼和肌肉中n-3 HUFA的水平、肠道绒毛高度显着高于Control和W-B组(P<0.05);(4)与Control和W-B组相比,A-B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含量显着下降,TP、GLO和LZM含量显着升高(P<0.05);A-B组肝脏SOD活性和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肝脏和肾脏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m RNA的浓度下降(P<0.05)。研究表明,两种黑水虻油均可改善鱼类腹腔脂肪的脂质代谢,与普通黑水虻油相比,含n-3 HUFA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健康、肝脏抗氧化能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更为积极。研究表明:(1)浸提法及压榨法均可用于黑水虻油的制备;(2)从对框鲤生长、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等方面考虑,黑水虻油与蚕蛹油和黄粉虫油相比,是一种更优质的昆虫性水产用饲料油脂;(3)两种脂肪水平日粮中添加黑水虻油均可通过促进脂解减少框鲤幼鱼的脂质蓄积,但黑水虻油在高脂日粮中对脂代谢的调节效果不如在低脂日粮明显,未来可考虑在高脂日粮中适当提高黑水虻油的添加量;(4)使用富含n-3 HUFA的藻渣作为培养基质,可提高黑水虻油中相应脂肪酸的水平,且所获得的黑水虻油可促进框鲤幼鱼生长、腹腔脂肪组织的脂解,并增强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及抗炎能力。本研究为黑水虻油用作水产饲用油脂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杨傲[4](2021)在《环丙烯类脂肪酸对蛋鸡肝脏脂质代谢和蛋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棉籽饼粕作为一种经济且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饲料,可部分替代饲料中的豆粕或鱼粉用以降低饲料成本。但棉籽饼粕因其含有各种抗营养因子,如棉酚、环丙烯类脂肪酸(Cyclopropenoid fatty acids,CPFAs)等,导致在蛋鸡生产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产蛋率下降、死淘率上升、出现“橡皮蛋”等。橡皮蛋是一种以蛋黄煮熟后变硬为特征的异常鸡蛋,严重影响蛋品的口感和商品价值。过去橡皮蛋的形成被认为与棉酚中毒有关,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可能与CPFAs导致蛋鸡肝脏脂质代谢变化有关,关于棉酚和CPFAs在橡皮蛋形成中所起的作用长期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棉籽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CPFAs和棉酚对蛋鸡肝脏健康、脂质代谢及橡皮蛋形成的影响,明确棉籽饼粕中导致橡皮蛋形成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并阐明不良生理效应产生的机制,为蛋禽生产中合理利用棉籽饼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分为4个试验,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日粮中棉粕和棉油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脂质组成的影响以24周龄海兰褐蛋鸡作为试验动物,高酚棉粕(游离棉酚含量693.81 mg/kg)和脱酚棉油(环丙烯类脂肪酸含量0.20%)作为试验材料,分别以0%、6%、12%和0%、2%、4%的比例替代基础日粮中的豆粕和豆油配制试验日粮,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交叉试验设计将162只蛋鸡随机分为9组,每组6个重复,饲喂试验日粮。预饲1周,正式试验8周。研究了棉粕和棉油对蛋鸡生产性能、肝脏组织学形态、胆固醇和脂肪酸组成等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日粮中的棉油显着降低蛋鸡的生产性能(P<0.05),尤其是4%棉油添加组,在试验中后期产蛋率均未超过90%,最后两周产蛋率下降到85%以下。棉油组蛋重在试验最后两周出现降低(P<0.05),同时蛋鸡采食量也持续减少。肝脏切片观察发现,棉油诱发蛋鸡肝脏组织学形态结构改变,而棉粕导致肝脏脂滴增多。日粮中添加棉油显着改变蛋鸡体内脂肪酸组成,并存在组织间差异。与0%棉油组相比,4%棉油添加组的蛋鸡肝脏硬脂酸含量升高了15%,而油酸降低了10.3%,并且必需脂肪酸DHA也显着减少(P<0.05);4%棉油添加组的蛋鸡胸肌中的肉蔻油酸、棕榈酸、珍珠酸、硬脂酸、花生三烯酸和花生四烯酸显着升高(P<0.05),而棕榈油酸、油酸、α-亚麻酸显着降低(P<0.05);棉油添加组的腹脂中脂肪酸变化与胸肌变化规律一致,而腿肌脂肪酸变化不明显。此外,棉油还增加了蛋鸡胸肌和腿肌中胆固醇的含量(P<0.05)。由此可见,棉油可以改变蛋鸡体内脂质代谢,影响肝脏功能,并造成蛋鸡生产性能降低。试验二:CPFAs和棉酚对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以45周龄海兰褐蛋鸡为试验对象,采用两因素两水平交叉试验设计将96只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他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350 mg/kg CPFAs、200 mg/kg棉酚以及同时添加350 mg/kg CPFAs和200 mg/kg棉酚的日粮。预饲1周,正式试验4周。研究了CPFAs和棉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肝脏健康、脂肪酸组成、血液参数和脂质代谢等的影响。在明确CPFAs是影响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的主要因素后,借助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法,分析了CPFAs导致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和产生脂质毒性的可能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日粮中添加350 mg/kg CPFAs显着(P<0.05)降低了蛋鸡采食量。蛋鸡肝脏切片观察发现,日粮中CPFAs导致蛋鸡肝脏中大量脂滴积累,并且伴随TG(甘油三脂)含量增加(P<0.05),同时血清中TG水平显着下降(51.1%)(P<0.05),说明肝脏中TG分泌受阻。并且,CPFAs显着提高了蛋鸡血清中AST(谷草转氨酶)活性(49.7%)(P<0.05)。蛋鸡肝脏脂肪酸组成表明,CPFAs抑制硬脂酰Co A脱氢酶活性,导致肝脏饱和脂肪酸增加(P<0.01),而单不饱和脂肪酸降低(P<0.01),其中硬脂酸和油酸变化幅度较大,分别提高46%和降低了23.4%(P<0.05)。蛋鸡红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变化规律与肝脏一致,CPFAs增加了其中硬脂酸含量(24.1%)(P<0.05),而降低了棕榈油酸(66.7%)和油酸(22.1%)的含量(P<0.05)。同时,CPFAs改变了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显着下调(P<0.05)了蛋鸡肝脏中脂质组装和转运相关基因APOB100、APO VLDL-(?)、APOA1、LPL、GRP78和VTG,抑制了VLDL的合成和转运。然而,棉酚对蛋鸡脂质的组成和脂质转运无明显影响。这部分结果说明CPFAs是影响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的主要因素,而并非棉酚。肝脏转录组和脂质组数据分析发现CPFAs组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物分布和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发生了显着变化。脂质组分析结果表明,CPFAs增加了蛋鸡肝脏中TG、PC(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胆碱)的含量(P<0.05),而减少了DG(甘油二脂)、L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含量(P<0.05)。与对照组先比,CPFAs组DG、TG、LPC、LPE、CER(神经酰胺)侧链脂肪酸的不饱和度也出现降低。CPFAs组显着变化的甘油酯有15种,甘油酯侧链脂肪酸C16和C18脱氢指数随CPFAs添加也出现降低(P<0.05)。CPFAs组显着变化的PC脂质分子有20个,PE有38个,CPFAs显着提升了蛋鸡肝脏PC/PE的比率。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CPFAs组差异表达的基因有1423个(Q<0.001,fold change>1.5)。其中KEGG显着富集(Q<0.05)的通路中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包括:PPAR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通路和丙酮酸代谢通路。此外,CPFAs的添加导致蛋鸡肝脏甘油酯和甘油磷脂通路多个基因和脂质代谢物发生显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CPFAs还下调了内质网伴侣分子的表达。因此,推测CPFAs主要通过激活PPAR通路调节脂质转运、改变磷脂组成和饱和度影响细胞膜功能、减弱内置网上蛋白质加工折叠的能力来抑制VLDL的合成和分泌,最终造成肝脏脂质积累,产生脂质毒性。试验三:鸡蛋储藏条件在橡皮蛋形成中的作用在试验二的基础上,收集第2周和第4周鸡蛋作为试验材料,按照试验二设计将鸡蛋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首先通过研究棉酚和CPFAs对鸡蛋品质、蛋黄脂肪酸、胆固醇、棉酚残留、熟蛋黄质构和结构等方面的影响,确定CPFAs是造成橡皮蛋形成的主要因素后,将试验期结束时收集的正常蛋(对照组)和橡皮蛋(CPFAs组)在不同温度(4℃和25℃)下储藏不同时间(0,14和28天),观察蛋黄物理化学特性和外观等的变化。主要实验结果如下:CPFAs显着改变了蛋黄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体现为饱和脂肪增多(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减少(P<0.01),胆固醇含量降低(P<0.01)。并且CPFAs显着增加了蛋黄硬度(P<0.01)等质构指标,导致形成橡皮蛋。微观结构观察发现,蛋黄卵黄球结构改变、轮廓模糊、有融合的趋势,从而导致橡皮蛋出现切面光滑,质地紧实的现象。以上结果说明CPFAs是导致橡皮蛋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并非是棉酚。不同条件储藏后,CPFAs组橡皮蛋黄物理化学特性变化明显,而正常鸡蛋变化不大。室温下储藏后橡皮蛋硬度急剧下降(P<0.05),而低温下储藏的橡皮蛋硬度先降低后增大。橡皮蛋胶黏性、咀嚼性呈现与硬度同样变化规律。蛋黄黏性温度扫描曲线发现,新鲜橡皮蛋蛋黄黏性显着大于正常鸡蛋(P<0.001)。在室温和低温下储藏28天后,橡皮蛋和正常鸡蛋蛋黄黏性曲线的初始黏性、渐近线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橡皮蛋变化幅度较大。在室温或低温储藏过后,橡皮蛋蛋黄重量、水分和蛋黄指数均显着增加(P<0.05),且橡皮蛋水分在室温下转移较低温下更多。此外,橡皮蛋的蛋黄室温下储藏出现面粉样糊状斑块,低温下储藏呈现半凝固状态;蛋清在储藏过后发生褐色污斑,室温下储藏变色更加严重。而正常蛋在储藏后未出现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CPFAs是橡皮蛋形成的基础,而长期储藏并不影响橡皮蛋的形成,但室温和低温储藏均会加剧橡皮蛋品质的进一步恶化。试验四:L-半胱氨酸和大豆磷脂缓解橡皮蛋形成及CPFAs肝脏脂质毒性的研究以55周龄海兰褐蛋鸡为试验动物,共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添加200 mg/kg CPFAs(CPFAs组)、基础日粮添加200 mg/kg CPFAs和1000 mg/kg L-半胱氨酸(半胱氨酸组)以及基础日粮添加200 mg/kg CPFAs和5000 mg/kg大豆磷脂(大豆磷脂组)。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和大豆磷脂无法有效缓解CPFAs造成的蛋黄脂肪酸不饱和度和胆固醇含量的降低。但L-半胱氨酸可一定程度降低CPFAs导致的蛋黄变硬(P<0.05),而大豆磷脂能有效改善CPFAs导致的蛋鸡肝脏脂质积累(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日粮中4%棉油可以降低蛋鸡生产性能和影响蛋鸡肝脏脂质代谢。(2)350 mg/kg CPFAs可造成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紊乱。CPFAs通过抑制肝脏硬脂酰Co A脱氢酶的活性改变脂肪酸组成,调节肝脏脂质转运相关载脂蛋基因的表达,削弱内置网蛋白质加工折叠能力,从而导致VLDL合成和分泌减少,造成脂质在肝脏中积累。(3)CPFAs是导致橡皮蛋形成的主要因素,它通过降低蛋黄脂肪酸不饱和度,改变卵黄球结构,来增加蛋黄硬度。储藏过程对橡皮蛋的形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橡皮蛋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加剧橡皮蛋品质的恶化。(4)L-半胱氨酸可以缓解橡皮蛋变硬,大豆磷脂可以改善肝脏脂质积累。

王晨[5](2021)在《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养分利用规律及其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山美利奴羊是我国近年来培育的毛肉兼用型绵羊新品种,对高山寒旱生态区具有独特的适应性。本试验旨在研究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的养分利用规律,并建立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预测模型。于高山美利奴繁殖母羊核心群选取年龄(3岁)和体重(41.6±3.49 kg)相近,同日产单公羔的母羊21只,随机分为3组,按照自由采食(AL组)、80%的自由采食(80%组)和60%的自由采食(60%组)3个水平饲喂,每组7只羊。在哺乳前期(产后1~40 d)、中期(产后41~70 d)和后期(产后71~100 d)各进行一次消化代谢试验和呼吸测热试验。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哺乳期,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的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摄入量,粪排出量和消化量以及食入总能(GEI)、粪能(FE)、消化能(DE)、代谢能(ME)、产热量(HP),CO2排出量、氮摄入量(NI)、尿氮(UN)和消化氮(DN)随饲喂水平的降低显着下降(P<0.05),饲喂水平对母羊的DM、OM、CP、NDF和ADF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在哺乳前期、中期和后期母羊的DM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0.58%~64.46%、61.33%~64.55%和55.97%~58.79%,OM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6.84%~68.31%、65.08%~68.17%和60.00%~62.61%,CP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0.42%~83.94%、73.23%~80.71%和67.64%~69.88%,NDF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0.92%~52.47%、45.44%~50.65%和38.57%~43.51%,ADF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5.98%~40.15%,33.17%~39.92%和38.71%~57.22%,消化能代谢率分别为81.35%~87.26%、84.31%~86.85%和80.28%~82.55%,氮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2.61%~84.36%、73.23%~80.42%和67.64%~69.88%。2.饲喂水平和哺乳阶段对母羊的料重比无显着影响(P>0.05);泌乳量随着哺乳期的延长而降低,在哺乳前期和中期,各饲喂水平间母羊泌乳量的变化为60%组<AL组<80%组(P<0.05)。饲喂水平和哺乳阶段对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的瘤胃液p H值、乙酸、丁酸、戊酸和异丁酸含量影响显着(P<0.05),但对母羊的瘤胃液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异戊酸和乙酸/丙酸值均无显着影响(P>0.05)。3.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净能(NE)总需要量(NEm+NEg)和代谢能(ME)总需要量(MEm+MEg)预测模型分别为:哺乳前期:NEm=303.18 KJ·kg-1BW0.75·d-1,NEg需要量预测方程为log10RE=3.22(±0.292)+0.471(±0.179)log10BW;MEm=357.07 KJ·kg-1BW0.75·d-1,MEg需要量预测方程为RE=-3.151(±0.899)+0.758(±0.145)MEIg;Km=NEm/MEm=0.85。哺乳中期:NEm=299.50 KJ·kg-1BW0.75·d-1,NEg需要量预测方程为log10RE=3.15(±0.481)+0.465(±0.292)log10BW;MEm=373.49 KJ·kg-1BW0.75·d-1,MEg需要量预测方程为RE=179.208(±64.698)+0.776(±0.108)MEIg;Km=NEm/MEm=0.80。哺乳后期:NEm=293.29 KJ·kg-1BW0.75·d-1,NEg需要量预测方程为log10RE=2.91(±0.732)+0.562(±0.112)log10BW;MEm=373.49 KJ·kg-1BW0.75·d-1,MEg需要量预测方程为RE=13.193(±31.653)+0.998(±0.068)MEIg;Km=NEm/MEm=0.80。4.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净蛋白质(NP)总需要量(NPm+NPg)预测模型分别为:哺乳前期:NPm=2.463 g·kg-1BW0.75·d-1,NPg需要量预测方程为log10RN=-2.679(±1.007)+2.451(±0.601)log10BW。哺乳中期:NPm=2.214 g·kg-1BW0.75·d-1,NPg需要量预测方程为log10RN=-2.440(±0.967)+2.266(±0.577)log10BW。哺乳后期:NPm=2.052 g·kg-1BW0.75·d-1,NPg需要量预测方程为log10RN=-2.277(±0.811)+2.051(±0.467)log10BW。综上,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的能量及蛋白需要有别于NRC等同类推荐量,且维持需要量略高,这与其所处高寒环境直接相关。本研究基于控制试验所构建的模型参数及相应推荐值,有待进一步生产实践验证完善。

陈哲夫[6](2021)在《基于活动量数据与深度学习的奶牛采食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牛采食行为是奶牛活动的关键行为之一,反映奶牛的健康状态与饲喂情况等。传统人工的观测只针对个人牧场,而规模化牧场只依靠人工成本较高。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运用在了各个领域中。畜牧业中运用该方法可降低人工与资金成本,增加效率,减小损失。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活动量数据与深度学习的方法对奶牛采食行为进行识别研究,通过采集活动量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并运用深度学习等算法模型识别,判断奶牛采食状态,估算奶牛采食量,结合气压传感器对结果进行验证,本文主要完成了如下的工作:首先对奶牛活动量数据进行采集及预处理。奶牛活动量数据指奶牛在静态与动态情况活动时的综合数据,包括休息奔跑、采食反刍等各项数据。本文通过低功耗采集器将活动量数据采集后进行预处理,作为后续算法的基础数据集。其次对预处理后的活动量数据根据不同的算法模型进行二次处理,之后将二次处理后的数据运用不同算法(二维卷积神经网络等)依次对数据的特征进行提取与训练,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识别结果更准确,然后估算个体奶牛的采食量。最后对不同算法模型进行对比,选出准确率较高且实用的方法为CNN算法模型,准确率可达90%及以上。之后结合气压传感器,以气压值的变化与奶牛头部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监测,验证算法的识别准确性。

姜碧薇[7](2021)在《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及滩羊生长性能和瘤胃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粗饲料通常占40%~70%或更高,是反刍动物的重要营养来源。但粗饲料适口性较差,难消化。通过对粗饲料进行处理,改善其适口性,增强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了其生产性能、肉品质和养殖的经济效益。本试验以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主要成分为酵母菌、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为处理剂,选取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作为粗饲料,分六个试验,分别研究了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纤维结构以及对滩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瘤胃菌群多样性、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和瘤胃微生物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系统研究该处理方式对提高粗饲料利用率的作用机理,以期为粗饲料处理提供更多方法,同时改善粗饲料适口性,为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调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试验一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分为五组,其中对照组为未经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试验Ⅰ组为单独使用纤维素酶处理(酶活≥l0000U/g)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试验Ⅱ组为单独使用复合益生菌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试验Ⅲ组为酶菌混合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酶菌比8:15),试验Ⅳ组为酶菌混合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酶菌比8:20),试验V组为酶菌混合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酶菌比8:25),经发酵30天后检测其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每组3个重复。结果表明,酶菌比8:20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且经该比例发酵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中酵母菌和乳酸菌数量最多,霉菌数量最少,菌落总数居中,并减少了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说明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最佳比例是8:20。试验二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的影响根据试验一的方法对粗饲料进行处理,发酵30天后用扫描电镜对各组粗饲料进行纤维结构观察。分别取荞麦秸秆、稻草、苜蓿干草叶片和苜蓿干草茎秆的样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每组三个重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纤维结构均有所破坏,破坏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试验Ⅳ组>试验Ⅴ组>试验Ⅲ组>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对照组。该结果表明,酶菌比8:20条件下对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纤维结构的破坏力最强,说明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最佳比例是8:20。试验三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宁夏滩羊羯羊40只,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分为4组,每组10只。日粮精粗比为3:7,对照Ⅰ组饲喂基础日粮+未经处理的荞麦秸秆和苜蓿干草(荞麦秸秆与苜蓿比例为20:80),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酶活≥10000U/g)+复合益生菌处理(酶菌比8:20)的荞麦秸秆和苜蓿干草(荞麦秸秆与苜蓿干草比例为20:80);对照Ⅱ组饲喂基础日粮+未经处理的稻草和苜蓿干草(稻草与苜蓿比例为60:40),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酶活≥10000U/g)+复合益生菌处理(酶菌比8:20)的稻草和苜蓿干草,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1)饲养试验结束当天,空腹口腔采集瘤胃液,分装保存后用于测定瘤胃pH值、氨态氮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结果表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显着降低了舍饲滩羊瘤胃内戊酸浓度(P<0.05),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瘤胃pH值、氨态氮浓度和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等挥发酸浓度,但差异不显着(P>0.05)。2)饲养试验结束当天,口腔采集瘤胃液后提取其中的DNA用于瘤胃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酶菌混合发酵处理后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饲喂滩羊,提高了其瘤胃细菌的OTU数目,改变了滩羊瘤胃内细菌的多样性。门水平上,该处理方式提高了滩羊瘤胃内厚壁菌门的占比数量,降低了拟杆菌门、Kiritimatiellaeota、蓝藻门的数量;属水平上,该处理方式提高了滩羊瘤胃内普雷沃氏菌属、库特氏菌属、瘤胃球菌NK4A214属、鲁梅尔芽孢杆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的数量,降低了滩羊瘤胃内克里斯滕森R7菌属的数量。试验四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饲养试验结束当天,空腹口腔采集瘤胃液。分装保存后提取其中的DNA用于宏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后,对滩羊瘤胃细菌的功能基因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产生了一定影响。以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其瘤胃内主要功能酶是参与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的酶类。滩羊瘤胃内的嘧啶代谢(Pyrimidine metabolism)、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Amino sugar and nucleotide sugar metabolism)以及二羧酸代谢(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这3条通路的基因数量极显着高于未处理的粗饲料(P<0.01)。说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提高了滩羊瘤胃细菌当中嘧啶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以及二羧酸代谢的基因数量。同时,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其瘤胃内降解植物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主要是糖苷水解酶、糖基转移酶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提高了滩羊瘤胃内的部分半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和部分非结构碳水化合物酶的活性,促进了滩羊对粗饲料的消化和吸收。试验五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于饲养试验开始当天、第30d和饲养试验结束当天空腹静脉采血用于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之后称重。结果表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饲喂滩羊,可以极显着提高滩羊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P<0.01),降低料重比(P<0.01),提高滩羊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显着提高滩羊血清总蛋白含量和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极显着降低血清尿素含量(P<0.01)。试验六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5只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羊只禁食24 h,禁水2h后屠宰,用于屠宰性能指标的测定。取相应肉样,规定时间内进行肉品质及羊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屠宰性能指标、肉品质和羊肉营养成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试验Ⅰ组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对照Ⅰ组提高了 2.56%、2.23%、3.22%和1.69%,GR值比对照组Ⅰ组降低了 8.43%;试验Ⅱ组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对照组Ⅱ提高了 2.95%、1.29%、2.20%和2.58%,GR值比对照Ⅱ组降低了 1.28%,说明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有提高滩羊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和净肉重的趋势,同时有降低GR值的趋势。试验Ⅰ组失水率、剪切力和滴水损失分别比对照Ⅰ组降低了 7.25%、1.79%和15.13%,熟肉率和肉色红度(a*)值分别比对照Ⅰ组提高了 5.64%和3.63%。试验Ⅱ组失水率、剪切力、滴水损失分别比对照Ⅱ组降低了 4.23%、1.55%和27.74%,熟肉率和肉色红度(a*)值分别比对照Ⅱ组提高了 6.02%和2.86%。试验Ⅰ组粗脂肪含量比对照Ⅰ组降低了 9.25%,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Ⅰ组提高了 4.31%,试验Ⅱ组粗脂肪含量比对照Ⅱ组降低了 3.06%,粗蛋白含量比对照Ⅱ组提高了 6.39%。说明本试验日粮条件下,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有提高滩羊产肉性能和胴体瘦肉率的趋势。同时,用酶菌混合处理的粗饲料饲喂滩羊,有改善滩羊肉色和肉品质、降低滩羊肉脂肪含量和提高滩羊肉蛋白质含量的趋势。综上所述,应用酶菌混合8:20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可显着降低其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改善发酵品质并破坏其纤维结构。用酶菌处理后的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饲喂滩羊,可以提高滩羊的增重效果、经济效益、血清总蛋白含量和球蛋白含量,降低了其血清尿素含量,提高了屠宰性能,改善其肉品质,同时能够影响滩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提高其瘤胃内部分纤维降解菌的数量和部分功能基因和部分碳水化合物酶的基因数量。因此,本试验日粮条件下,运用纤维素酶(酶活≥10000 U/g)与复合益生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饲喂效果较优,有益于滩羊的健康养殖,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许力山[8](2021)在《三种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对舞毒蛾P450和GST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舞毒蛾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在大规模暴发期经常对农林业造成严重破坏。防治舞毒蛾的传统方法主要依赖化学药剂,但化学防治带来的抗性、残留和再生猖獗的“3R”问题日益突出。杨树为舞毒蛾主要寄主之一,在受到危害时可产生次生物质抵御取食。为探究杨树主要次生物质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及对化学药剂敏感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次生物质黄酮、槲皮素和芦丁为对象,依据杨树叶片内的含量添加入人工饲料中,选择2个CYP基因(LdCYP6B53和LdCYP6AN15v1)和4个GST基因(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利用RNAi技术探讨这些基因对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解毒功能的影响;并在含有溴氰虫酰胺的饲料中添加次生物质黄酮、槲皮素和芦丁,通过测定不同联合处理下舞毒蛾的存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CYP和GST家族基因在不同处理组下的表达量,综合评价舞毒蛾2龄幼虫在3种次生物质胁迫下对溴氰虫酰胺敏感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NAi技术沉默舞毒蛾3龄幼虫LdCYP6B53、LdCYP6AN15v1、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不同基因有效沉默效率呈现时间效应。LdGSTe2在72 h沉默效率最高,表达量比对照GFP降低57.96%,与其他时间点沉默效率差异极显着(P<0.01),而LdCYP6B53、LdCYP6AN15v1、LdGSTs1、LdGSTs2和LdGSTz1 均在48 h达到最大沉默效率,依次比对照降低59.24%、34.21%、23.19%、43.80%和32.89%。舞毒蛾CYP与GST基因沉默对存活率无显着影响(均高于90%),但体重和营养利用指标存在差异显着性。对照组体重和相对生长率均显着高于注射dsRNA处理组,不同处理组 72 h 体重与 120 h 相对生长率(RGR)大小依次为GFP>LdCYP6B53>LdGSTz1≈LdCYP6AN15v1>LdGSTs1≈LdGSTs2>LdGSTe2。注射dsLdGSTe2处理组RGR和相对取食量(RCR)最低,分别为62.01%和184.69%;注射dsLdGSTs1处理组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最低,分别为28.89%和31.70%。进一步将不同舞毒蛾沉默体接入含有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的饲料后,存活率和体重变化显着。饲喂黄酮的对照组存活率为90%,而注射目的基因dsRNA的处理组的存活率为56.67%~76%,二者存在显着差异;饲喂槲皮素的dsGFP对照组存活率为95%,显着高于注射目的基因dsRNA的处理组,其中存活率最高为注射dsLdGSTs2(83.33%),存活率最低为注射dsLdGSTs1(62.86%)。接入含黄酮的饲料后72 h,对照dsGFP的体重为20.16 mg,显着高于注射dsRNA处理组,其中LdGSTe2体重最低,为16.30 mg;取食含槲皮素饲料后,对照dsGFP体重为20.36 mg,显着高于处理组。这些结果表明舞毒蛾CYP和GST基因沉默对昆虫取食和食物营养利用产生抑制作用,对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适应性降低。2、在含有溴氰虫酰胺人工饲料中添加黄酮、槲皮素、芦丁并检测48 h存活率,发现饲喂溴氰虫酰胺单剂的处理组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DMSO)和次生物质处理组,而联合处理组存活率均比溴氰虫酰胺单剂处理组略低。舞毒蛾保护酶(SOD和CAT)、解毒酶(P450、GST、CarE和AChE)活性结果显示不同胁迫处理对SOD、CAT、P450和GST均为诱导作用,且联合处理组的诱导效果主要表现高于溴氰虫酰胺处理组;对CarE和AChE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溴氰虫酰胺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抑制作用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弱。进一步检测舞毒蛾基因LdCYP6B53、LdCYP6AN15v1、LdGSTe2、LdGST1、LdGSTs2和LdGSTz1的表达量,除LdGSTs2外,其他基因对不同胁迫主要表现为诱导效果,诱导程度为对照的1.01~46.38倍。以上结果表明次生物质的添加可诱导舞毒蛾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以及CYP和GST基因的上调,但与杀虫剂竞争解毒酶的结合位点,导致杀虫剂降解效率降低、毒性增强,形成毒性协同的联合作用效果。本文通过沉默舞毒蛾3龄幼虫LdCYP6B53、LdCYP6AN15v1、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证实其参与取食、食物利用和次生物质的解毒代谢过程。溴氰虫酰胺和次生物质(黄酮、槲皮素和芦丁)联合处理比溴氰虫酰胺单一处理的存活率低,同时溴氰虫酰胺、次生物质单一和联合作用均能诱导舞毒蛾保护酶SOD和CAT以及解毒酶P450和GST活性,并能诱导CYP和GST基因表达量升高,表明次生物质的参与可与化学杀虫剂竞争舞毒蛾解毒酶结合位点,进而增强杀虫剂毒性。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究舞毒蛾对寄主植物次生物质和化学药剂的协同适应性机制,为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抗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杀虫药剂的使用与混配提供参考依据。

孟蕊,崔晓东,余礼根,丁露雨,高荣华,祝军,杜天天,李奇峰[9](2021)在《畜禽精准饲喂管理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畜禽饲喂方式易产生畜禽营养不均、饲料浪费等问题,且人工劳动强度较大、生产率有待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节省饲料和人工成本、促进畜禽营养均衡、保障畜产品品质及安全等为显着优势的精准饲喂管理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研发应用。该文阐述了畜禽精准饲喂中饲养信息获取、饲料精准配方及智能饲喂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王军亮[10](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二、常用饲料的正确饲喂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用饲料的正确饲喂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磷源对蛋鸡生产性能、胫骨质量与肠道磷转运载体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磷
        1.1.1 磷的吸收与转运
        1.1.2 影响磷代谢的调控因素
        1.1.3 影响磷吸收的调控因素
    1.2 磷对蛋鸡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量
    1.3 磷酸盐类型及特点
        1.3.1 磷酸氢钙
        1.3.2 磷酸二氢钙
        1.3.3 磷酸一二钙
        1.3.4 不同来源的磷酸盐对蛋鸡的应用效果
    1.4 植酸酶的应用
        1.4.1 植酸酶的来源
        1.4.2 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1.4.3 植酸酶在蛋鸡生产上的重要作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一:不同来源磷对产蛋高峰期蛋鸡产蛋性能、胫骨磷含量以及肠道吸收的影响
        2.1.2 试验二:不同来源磷对产蛋末期蛋鸡产蛋性能、胫骨磷含量以及肠道吸收的影响
    2.2 基础饲粮组成
    2.3 饲养管理
    2.4 检测指标和方法
        2.4.1 生产性能指标
        2.4.2 血液指标
        2.4.3 蛋品质指标
        2.4.4 胫骨指标
        2.4.5 肠道及肾脏指标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一不同来源磷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的影响
        3.1.1 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1.2 不同来源磷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蛋品质指标的影响
        3.1.3 对蛋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4 不同来源磷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胫骨质量参数的影响
        3.1.5 不同来源磷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肠道基因表达指标的影响
    3.2 试验二不同来源磷对产蛋末期蛋鸡的影响
        3.2.1 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2.2 不同来源磷对产蛋末期蛋鸡蛋品质指标的影响
        3.2.3 对蛋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4 不同来源磷对产蛋高峰期蛋鸡胫骨质量参数的影响
        3.2.5 不同来源磷对产蛋末期蛋鸡肠道基因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在添加植酸酶条件下不同来源磷对产蛋高峰期蛋鸡的影响
    4.2 在添加植酸酶条件下不同来源磷对产蛋末期蛋鸡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肉羊生产及发展现状
    1.2 羊肉质量分级及评价指标
    1.3 放牧和舍饲羊肉品质研究
    1.4 羊肉营养品质主要影响因素
        1.4.1 品种
        1.4.2 饲养方式
        1.4.3 营养供给
        1.4.4 性别
        1.4.5 年龄
        1.4.6 屠宰加工
        1.4.7 部位
        1.4.8 流通方式
    1.5 代谢组学概述
        1.5.1 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
        1.5.2 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平台
        1.5.3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分析
        1.5.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1.5.5 代谢组学在肉品鉴别分析中的应用
    1.6 脂质组学
    1.7 转录组学
    1.8 组学间联合分析
    1.9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2 研究内容
        1.9.3 创新点
        1.9.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样品采集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4 样品前处理
        2.2.5 仪器条件
        2.2.6 数据处理
        2.2.7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2.3.2 数据质量控制
        2.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2.3.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OPLS-DA分析
        2.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2.3.6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2.3.7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样品采集
        3.2.3 样品前处理
        3.2.4 仪器条件
        3.2.5 数据处理
        3.2.6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3.3.2 数据质量控制
        3.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3.3.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OPLS-DA分析
        3.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3.6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3.3.7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靶向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样品采集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4 样品前处理
        4.2.5 仪器条件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数据质量控制
        4.3.2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4.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聚类分析(HCA)
        4.3.4 生物标志物的ROC分析
        4.3.5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4.3.6 部分生物标志物的相对定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转录组分析及相关通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采集
        5.3.2 总RNA提取与检测
        5.3.3 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RNA质量分析
        5.4.2 RNA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5.4.3 测序样本相关性分析
        5.4.4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4.5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5.4.6 差异基因KEGG分析
        5.4.7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5.4.8 AMPK信号通路
    5.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5.6 多组学关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极性差异代谢物分析
    6.2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非极性差异代谢物分析
    6.3 基于靶向组学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极性和非极性差异代谢物研究
    6.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转录组分析及相关通路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3)黑水虻油的制备及其在框鲤幼鱼日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资源饲料化发展历程
    1.2 昆虫饲料创制需要考虑的因素
        1.2.1 昆虫粗蛋白及氨基酸组成的评估
        1.2.2 昆虫油脂及脂肪酸组成的评估
        1.2.3 昆虫几丁质的评估
    1.3 昆虫资源水产饲料化
        1.3.1 昆虫性日粮中影响鱼类消化吸收的因素
        1.3.2 昆虫性日粮影响鱼类健康的因素
    1.4 黑水虻
        1.4.1 黑水虻的营养组成
        1.4.2 黑水虻饲料化安全性评估
        1.4.3 黑水虻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5 水产用饲料油脂
        1.5.1 植物性油脂
        1.5.2 动物性油脂
    1.6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黑水虻油脂提取及理化性质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黑水虻油的制备
        2.2.2 试验试剂
        2.2.3 黑水虻油脂的有机溶液浸提法
        2.2.4 黑水虻感官及理化指标的测定
        2.2.5 数据统计
    2.3 结果
        2.3.1 黑水虻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2.3.2 提取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3.3 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3.4 物料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3.5 油脂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3.6 油脂感官及理化性质指标测定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利用裂殖壶藻渣提升黑水虻油营养价值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成份测定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生长的影响
        3.3.2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体成分的影响
        3.3.3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脂肪酸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生长的影响
        3.4.2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体成分的影响
        3.4.3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脂肪酸的影响
    3.5 结论
第四章 黑水虻油、黄粉虫油、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比较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日粮
        4.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4.2.3 采样方法
        4.2.4 常规成分测定
        4.2.5 血清生化和抗氧化状态相关指标测定
        4.2.6 脂肪及肠道组织切片的观察
        4.2.7 实时定量检测基因表达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和生物学性状影响的比较
        4.3.2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状态影响的比较
        4.3.3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脂肪及肠道组织形态学影响的比较
        4.3.4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比较
    4.4 讨论
        4.4.1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性能影响的比较
        4.4.2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鲤幼鱼脂代谢影响的比较
        4.4.3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抗氧化及炎症反应影响的比较
    4.5 结论
第五章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生长、健康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5.2.3 采样方法
        5.2.4 常规成分及脂肪酸的测定
        5.2.5 组织与日粮脂肪酸相关性计算
        5.2.6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5.2.7 脂肪和肝脏组织切片的制作
        5.2.8 实时定量检测基因表达
        5.2.9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生长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5.3.2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体成分的影响
        5.3.3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3.4 组织和日粮脂肪酸的相关性
        5.3.5 R值显示的日粮和组织脂肪酸的关系
        5.3.6 组织脂肪酸组成的PCA分析
        5.3.7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3.8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5.3.9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基因表达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生长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5.4.2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脂代谢的影响
        5.4.3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血清生化的影响
        5.4.4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5 结论
第六章 日粮中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的影响
    6.1 日粮中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代替豆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健康状况的影响
        6.1.1 前言
        6.1.2 材料方法
        6.1.3 结果
        6.1.4 讨论
        6.1.5 结论
    6.2 相同添加水平下普通黑水虻油及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影响的比较
        6.2.1 引言
        6.2.2 材料方法
        6.2.3 结果
        6.2.4 讨论
        6.2.5 结论
第七章 综合讨论
    7.1 黑水虻油对框鲤的整体影响及机制分析
    7.2 结论
    7.3 创新性
    7.4 下步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环丙烯类脂肪酸对蛋鸡肝脏脂质代谢和蛋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Abbreviated word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棉粕和棉油的资源与利用
        2.1 棉粕和棉油的资源现状及其营养价值
        2.2 棉粕和棉油在生产中的利用
    3 棉粕和棉油中主要抗营养因子
        3.1 棉酚
        3.2 环丙烯类脂肪酸
        3.3 其他抗营养因子
    4 禽类脂质代谢
        4.1 脂质的分类
        4.2 家禽肝脏脂质的合成与转运
        4.3 蛋黄脂质的转运和沉积
        4.4 蛋禽脂质代谢紊乱
        4.5 日粮因素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5 鸡蛋的品质与构成
        5.1 鸡蛋的结构和组成
        5.2 鸡蛋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6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6.1 选题依据
        6.2 研究内容
        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日粮中棉粕和棉油对蛋鸡脂质组成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试验设计及日粮处理
        2.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的方法
        2.4.1 样品采集
        2.4.2 生产性能的测定
        2.4.3 脏器指数及肝脏组织切片制作及观察
        2.4.4 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2.4.5 组织常规养分含量的测定
        2.4.6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4.7 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2.4.8 棉酚残留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蛋鸡生产性能
        3.2 蛋鸡脏器的指数及肝脏组织结构的观察
        3.2.1 脏器指数
        3.2.2 肝脏组织结构的观察
        3.3 蛋鸡血清抗氧化能力
        3.4 蛋鸡肌肉常规营养成分
        3.4.1 胸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
        3.4.2 腿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
        3.5 蛋鸡组织中脂肪酸的组成及胆固醇含量
        3.5.1 胸肌脂肪酸组成
        3.5.2 腿肌脂肪酸组成
        3.5.3 肝脏脂肪酸组成
        3.5.4 腹脂脂肪酸组成
        3.5.5 胆固醇含量
        3.6 蛋鸡肌肉中棉酚残留量
    4 讨论
        4.1 棉粕和棉油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棉粕和棉油对蛋鸡脏器指数及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4.3 棉粕和棉油对蛋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4 棉粕和棉油对鸡肉和肝脏中脂质成分的影响
        4.5 蛋鸡脂质代谢变化的原因分析
    5 小结
第三章 环丙烯类脂肪酸和棉酚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化学试剂
        2.2 试验设计与日粮处理
        2.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方法
        2.4.1 样品采集
        2.4.2 生产性能的测定
        2.4.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4.4 透射电镜观察
        2.4.5 血清和肝脏中脂质成分的测定
        2.4.6 EOFT测血细胞渗透脆性
        2.4.7 红细胞膜脂肪酸组成测定
        2.4.8 血液红细胞参数测定
        2.4.9 肝脏RNA的提取和q-PCR定量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蛋鸡生产性能
        3.2 蛋鸡脏器指数
        3.3 蛋鸡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
        3.4 蛋鸡肝脏组织学观察和细胞结构
        3.5 蛋鸡肝脏和血清脂质含量
        3.6 蛋鸡肝脏脂肪酸组成
        3.7 蛋鸡红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及红细胞渗透脆性
        3.8 蛋鸡血液红细胞参数
        3.9 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
        3.9.1 肝脏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
        3.9.2 肝脏脂质组装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
        3.9.3 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
    4 讨论
        4.1 棉酚和CPFAs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棉酚和CPFAs对蛋鸡肝脏健康的影响
        4.2.1 棉酚和CPFAs对蛋鸡脏器指数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4.2.2 棉酚和CPFAs对蛋鸡脏血清生化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 棉酚和CPFAs对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4.4 棉酚和CPFAs对蛋鸡血液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多组学解析环丙烯类脂肪酸致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紊乱的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试验设计
        2.3 肝脏脂质组分析
        2.4 肝脏转录组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蛋鸡肝脏脂质组分析
        3.1.1 蛋鸡肝脏脂质主成分分析结果
        3.1.2 蛋鸡肝脏脂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
        3.1.3 蛋鸡肝脏不同种类脂质成分含量的比较
        3.1.4 蛋鸡肝脏甘油酯的变化
        3.1.5 蛋鸡肝脏磷脂的变化
        3.2 蛋鸡肝脏转录组分析
        3.2.1 蛋鸡肝脏转录组差异表达的基因
        3.2.2 蛋鸡肝脏DEGs的 COGs功能分类
        3.2.3 蛋鸡肝脏DEGs的 GO功能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
        3.3 蛋鸡肝脏甘油酯和磷脂代谢通路
    4 讨论
        4.1 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物变化
        4.2 肝脏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5 小结
第五章 鸡蛋储藏条件在橡皮蛋形成中的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及指标的测定方法
        2.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2 蛋品质的测定
        2.3.3 蛋黄物理性状的测定
        2.3.4 蛋黄微观结构观察
        2.3.5 水分分析和pH的测定
        2.3.6 蛋黄重量和蛋黄指数
        2.3.7 蛋黄脂肪酸组成、胆固醇含量和棉酚残留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鸡蛋常规品质
        3.2 鸡蛋蛋黄脂肪酸组成
        3.3 鸡蛋蛋黄胆固醇含量
        3.4 鸡蛋蛋黄棉酚残留
        3.5 熟蛋黄质构特性
        3.6 熟蛋黄切面和微观结构
        3.7 不同温度条件下储藏后蛋黄质构特性的变化
        3.8 不同温度条件下储藏后蛋黄黏性的变化
        3.9 不同温度条件下储藏后蛋黄常规物理化学指标的变化
        3.10 不同温度条件下储藏后蛋黄和蛋清外观的变化
    4 讨论
        4.1 棉酚和CPFAs对鸡蛋常规品质的影响
        4.2 棉酚和CPFAs对蛋黄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4.3 棉酚和CPFAs对蛋黄棉酚残留的影响
        4.4 棉酚和CPFAs对熟蛋黄物理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4.5 橡皮蛋物理化学特性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
    5 小结
第六章 L-半胱氨酸和大豆磷脂缓解橡皮蛋的形成及CPFAs肝脏脂质毒性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动物试验
        2.3 样品采集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鸡蛋常规品质
        3.2 鸡蛋蛋黄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
        3.3 鸡蛋蛋黄物理特性
        3.4 蛋鸡肝脏和血清脂质含量
        3.5 蛋鸡肝脏组织学观察
        3.6 蛋鸡血清生化指标
    4 讨论
    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5)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养分利用规律及其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绵羊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1.1 能量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1.1.1 梯度饲养试验
        1.1.2 消化代谢试验
        1.1.3 比较屠宰试验
        1.1.4 呼吸测热试验
        1.1.5 碳氮平衡试验
        1.2 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1.2.1 体内法
        1.2.2 半体内法
        1.2.3 体外法
        1.3 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因素
        1.3.1 动物因素
        1.3.2 饲粮因素
        1.3.3 环境因素
    2 哺乳期母羊的营养需要
        2.1 哺乳期母羊的营养需要特点
        2.2 哺乳期母羊的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2.3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的营养需要研究现状
    3 研究的意义与方案
        3.1 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3.2.1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生产性能与养分消化的影响
        3.2.2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能量代谢规律及需要量研究
        3.2.3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蛋白质代谢规律及需要量研究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生产性能与养分消化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3 试验饲粮
        2.4 消化代谢试验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1 生产性能测定
        2.5.2 养分表观消化率测定
        2.5.3 瘤胃发酵参数测定
        2.6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4 讨论
        4.1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3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能量代谢规律及其需要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3 试验饲粮
        2.4 消化代谢和呼吸测热试验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1 能量平衡
        2.5.2 能量需要量计算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能量平衡的影响
        3.2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气体代谢的影响
        3.3 能量需要量的研究
        3.3.1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维持净能需要量
        3.3.2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
        3.3.3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生长净能需要量
        3.3.4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生长代谢能需要量
    4 讨论
        4.1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能量平衡和气体代谢的影响
        4.2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能量需要量的研究
    5 小结
第四章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蛋白质代谢规律及其需要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3 试验饲粮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氮平衡
        2.4.2 蛋白质需要量计算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氮平衡的影响
        3.2 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
        3.2.1 维持净氮和维持净蛋白质需要量
        3.2.2 生长净氮和生长净蛋白质需要量
    4 讨论
        4.1 饲喂水平对不同哺乳期高山美利奴母羊氮平衡的影响
        4.2 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
    5 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体结论及展望
    1 结论
    2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经历和研究成果
附表1 高山美利奴哺乳前期母羊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推荐表
附表2 高山美利奴哺乳中期母羊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推荐表
附表3 高山美利奴哺乳后期母羊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推荐表
致谢

(6)基于活动量数据与深度学习的奶牛采食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食方法研究现状
        1.2.2 智能化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采食行为的监测
    2.1 奶牛活动量概述
    2.2 奶牛采食行为概述
    2.3 奶牛采食识别系统组成
        2.3.1 系统组成
        2.3.2 系统设计的关键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活动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及处理
    3.1 活动量数据的采集
    3.2 活动量数据的传输
    3.3 活动量数据的预处理
    3.4 活动量数据的二次处理
        3.4.1 lightgbm算法中的处理
        3.4.2 二维CNN模型中的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食行为识别算法
    4.1 二分类阈值法
    4.2 lightgbm算法
        4.2.1 lightgbm概述
        4.2.2 lightgbm算法原理
        4.2.3 参数调整
        4.2.4 输入特征与评估指标
    4.3 二维卷积神经网络
        4.3.1 “三明治”结构
        4.3.2 深度学习框架
        4.3.3 二维CNN采食行为识别模型
        4.3.4 二维CNN模型总结
    4.4 采食量的估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验证
    5.1 三种算法模型的结果分析
    5.2 气压传感器监测采食动作
    5.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及滩羊生长性能和瘤胃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数量分布及利用情况概述
        1.2.1 农作物秸秆概念及种类
        1.2.2 中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1.2.3 秸秆的饲用价值
        1.2.4 影响秸秆饲料消化吸收的抗营养因子
        1.2.4.1 木质素
        1.2.4.2 植物单宁
        1.2.5 秸秆饲料的生物加工处理方式
        1.2.5.1 酶制剂处理方式
        1.2.5.2 微生态制剂处理方式
    1.3 饲用酶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1.3.1 饲用酶制剂的发展
        1.3.2 纤维降解酶在植物细胞壁降解中的作用机理
        1.3.3 纤维降解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4 益生菌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1.4.1 益生菌制剂的发展
        1.4.2 益生菌制剂的作用机理
        1.4.3 益生菌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4.3.1 益生菌制剂在饲料中的应用
        1.4.3.2 益生菌制剂在饲料中的发酵机理
        1.4.3.3 益生菌制剂处理粗饲料
    1.5 粗饲料处理对其纤维结构的影响
        1.5.1 植物细胞壁的结构
        1.5.2 反刍动物对植物细胞壁的消化吸收
        1.5.3 扫描电镜的发展与应用
    1.6 粗饲料处理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1.6.1 粗饲料处理对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6.2 粗饲料处理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6.3 粗饲料处理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及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1.6.3.1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
        1.6.3.2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分类
        1.6.3.3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作用机理
        1.6.3.4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处理
        2.1.2 样品收集与测定
        2.1.2.1 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的营养成分测定
        2.1.2.2 荞麦秸秆、稻草与苜蓿干草的发酵品质测定
        2.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酶菌混合处理对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2.2.2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其发酵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其营养成分的影响
        2.3.2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其发酵品质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日粮的处理
        3.1.2 试验器材
        3.1.3 试验试剂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酶菌混合处理对荞麦秸秆纤维结构的影响
        3.2.2 酶菌混合处理对稻草纤维结构的影响
        3.2.3 酶菌混合处理对苜蓿干草茎秆纤维结构的影响
        3.2.4 酶菌混合处理对苜蓿干草叶片纤维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4.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4.1.4 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4.1.5 试验仪器
        4.1.6 试验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方法
        4.1.6.1 瘤胃液的采集
        4.1.6.2 瘤胃发酵参数测定
        4.1.6.3 瘤胃菌群的测定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1.7.1 瘤胃参数相关数据统计
        4.1.7.2 瘤胃菌群测定数据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4.2.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4.2.2.1 16S rDNA基因V3+V4区域扩增结果
        4.2.2.2 稀释曲线
        4.2.2.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OTU及物种数量的影响
        4.2.2.4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4.2.2.5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Beta多样性的影响
        4.2.2.6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门水平物种组成的影响
        4.2.2.7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属水平物种组成的影响
        4.2.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群落与瘤胃代谢参数的影响
        4.2.3.1 对舍饲滩羊瘤胃细菌门水平相对丰度与瘤胃代谢的影响
        4.2.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属水平相对丰度与瘤胃代谢的影响
        4.2.3.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4.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4.3.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细菌群落与瘤胃代谢参数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5.1.4 日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5.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5.1 瘤胃液的采集
        5.1.5.2 宏基因组测定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和苜蓿干草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5.2.2 酶菌混合处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5.2.3 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和苜蓿干草对滩羊瘤胃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5.2.4 酶菌混合处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滩羊瘤胃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5.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瘤胃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6.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6.1.4 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6.1.5 试验样品采集
        6.1.5.1 生长性能数据的采集
        6.1.5.2 血液样本的采集
        6.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6.1 生长性能指标
        6.1.6.2 血液生化指标
        6.1.7 数据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体重变化的影响
        6.2.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体尺指标的影响
        6.2.3 经济效益分析
        6.2.4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6.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体尺指标的影响
        6.3.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6.3.4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动物分组
        7.1.2 试验日粮
        7.1.3 饲养管理
        7.1.4 样品和数据采集
        7.1.5 分析测定方法
        7.1.5.1 屠宰性能测定
        7.1.5.2 羊肉理化性质指标分析
        7.1.5.3 羊肉营养成分分析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7.2.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肉品质的影响
        7.2.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7.3 讨论
        7.3.1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7.3.2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肉品质的影响
        7.3.3 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论文总体结论与创新点
    8.1 总体结论
    8.2 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三种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对舞毒蛾P450和GST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作用
        1.1.1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致死作用
        1.1.2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1.3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其他方面的影响
    1.2 昆虫对植物次生物质的适应机制
        1.2.1 昆虫保护SOD和CAT对植物次生物质的响应
        1.2.2 昆虫P450和GST对植物次生物质的响应
        1.2.3 昆虫CarE和AChE对植物次生物质的响应
        1.2.4 昆虫解毒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对植物次生物质的响应
        1.2.5 RNAi技术在昆虫与植物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1.3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响应化学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1.3.1 次生物质与化学杀虫剂复配药剂的应用
        1.3.2 植物次生物质影响抗药性的机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2 RNAi介导舞毒蛾P450和GST基因沉默对2种次生物质胁迫响应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与主要次生物质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盒)
    2.2 研究方法
        2.2.1 总RNA提取
        2.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
        2.2.3 P450和GST目的基因全长克隆
        2.2.4 PCR产物胶回收与连接、转化
        2.2.5 PCR反应及目的基因的凝胶电泳检测、测序
        2.2.6 质粒提取与含T7启动子序列模板的PCR扩增
        2.2.7 dsRNA合成
        2.2.8 显微注射及解毒酶基因沉默效率检测
        2.2.9 体重增长和营养指标检测
        2.2.10 舞毒蛾解毒酶基因沉默体对次生物质的敏感性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RT-PCR反应及测序验证
        2.3.2 dsRNA合成质量检测
        2.3.3 基因沉默效率分析
        2.3.4 解毒酶基因沉默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影响
        2.3.5 解毒酶基因沉默舞毒蛾对次生物质响应
    2.4 结果与分析
3 三种次生物质影响舞毒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昆虫与药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盒)
    3.2 试验方法
        3.2.1 次生物质和溴氰虫酰胺处理
        3.2.2 舞毒蛾存活率测定
        3.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3.2.4 过氧化氢酶(CAT)测定
        3.2.5 细胞色素P450活性测定
        3.2.6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测定
        3.2.7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
        3.2.8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
        3.2.9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3.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联合作用对舞毒蛾存活率的影响
        3.3.2 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联合作用对保护酶与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3.3.3 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联合作用对解毒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畜禽精准饲喂管理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饲养信息获取
2 饲料精准配方
    2.1 饲料配方测算
    2.2 饲料动态优化
3 智能饲喂
    3.1 生猪智能饲喂
    3.2 奶牛智能饲喂
    3.3 鸡智能饲喂
4 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5 当前研究的重点
6 小 结

(10)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常用饲料的正确饲喂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磷源对蛋鸡生产性能、胫骨质量与肠道磷转运载体表达的影响[D]. 邹岩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D]. 王济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黑水虻油的制备及其在框鲤幼鱼日粮中的应用研究[D]. 徐歆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环丙烯类脂肪酸对蛋鸡肝脏脂质代谢和蛋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杨傲.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5]高山美利奴哺乳期母羊养分利用规律及其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研究[D]. 王晨. 兰州大学, 2021
  • [6]基于活动量数据与深度学习的奶牛采食识别方法研究[D]. 陈哲夫.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酶菌混合处理粗饲料对其纤维结构及滩羊生长性能和瘤胃菌群的影响[D]. 姜碧薇. 宁夏大学, 2021(02)
  • [8]三种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对舞毒蛾P450和GST影响研究[D]. 许力山.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9]畜禽精准饲喂管理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 孟蕊,崔晓东,余礼根,丁露雨,高荣华,祝军,杜天天,李奇峰. 家畜生态学报, 2021(02)
  • [10]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普通饲料的正确喂食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