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站向旅客返还候车空间

深圳站向旅客返还候车空间

一、深圳火车站把候车空间还给旅客(论文文献综述)

许立瑶[1](2020)在《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长远的要求,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正式发布,为我国在新阶段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方向指引。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铁路客运站建造与改造项目不断增长。铁路客运站含有高大空间,建筑面积大、功能复杂、使用者数量多目的广,导致其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具有难点和特殊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绿色客运站评价体系,推进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发展势在必行。针对以上背景及问题,本文首先对于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这一研究对象进行限定词拆分和研究,从南方地区地域特征、客运站房建筑特点和绿色设计难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等方面出发,深度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和特征。其次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多个相关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确定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总结适合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笔者为不同评价体系搭建了统一的平台,便于指标内容的比较、分析和筛选。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和分析。该评价体系借鉴了国内外多个评价体系的结构、理念和具体内容,同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总结,将最新的绿色设计方式和节能技术融入其中。最后以上海南站为实例,利用GRSAS-SA对上海南站项目进行绿色设计方面的分析和评价,给出具体的评价结果,并针对项目提出设计反思和优化建议,同时验证了GRSAS-SA的可行性。

刘冲[2](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以重要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区域的立体复合化公共空间作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来探究站点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要点。以精选国内外优秀站城一体化建设案例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期在完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满足居民对于舒适便捷交通出行的需求、功能上与出行及相关城市生活的互动、环境景观上与居民城市体验的契合等设计手法上,为我国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笔者根据本次课题所研究的内容,把论文概括为五个章节:第一部分,认真梳理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演化发展的历程,以及站点区域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并着重探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站点区域公共空间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认识到国内外理论研究层面的差距。第二部分,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体验,通过不同站点区域的功能使用特点、人性化换乘接驳需求等,分析不同状况下的空间组织模式、人流与车流组织特点,并就其功能与布局进行了总结归纳。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空间的属性、类型及形式进行了分类,探究其空间特性,并就站点区域公共空间多元化的发展提出了笔者的见解。第三部分,概括了深圳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以及站点区域公共空间的发展概况,着重结合案例找寻当前深圳站点空间发展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第四部分,分析对比优秀案例中站域空间的特点,总结站点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形态特点。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立体复合化站点空间体系的形成是怎样的一个逻辑关系,以及该体系是如何与城市各项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与渗透结合的。第五部分,综合以上四个部分的研究要点,就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节点空间、功能布局、接驳换乘以及人文环境等层面的设计要点,提出整合设计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王子艺[3](2019)在《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文中认为旅客站房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建筑,它随着铁路发展应运而生,担任衔接旅客与铁路的职责。在当今旅客站房设计中,基本功能需求满足外,应该更加注重“绿色”建筑要素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体现。本文选取了旅客站候车大厅作为研究对象,从候车大厅的空间形态功能出发,结合被动式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候车大厅的空间设计。从候车大厅空间设计思路与对策的角度,研究候车大厅与被动式理念之间的关系,探索被动式理念在候车大厅空间形态、结构选型、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设计表达与应对策略。候车大厅是旅客站中人流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整个旅客站的核心空间,在设计中除了要注重他的功能性、实用性、美观性等外,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应该更加关注建筑的“绿色”内涵适用性拓展。而被动式理念是一种高效、便捷、天然的节能减排有效解决途径,应该从站房建筑方案生成开始,就融入到其建筑空间设计之中。全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针对课题研究背景提出所研究的对象及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根据对国内外相关发展现况的分析研究得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梳理了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分类、发展、形态、特征,根据该类型建筑空间的特征,总结出其被动式设计理念运用在其中的潜力、必要性及影响层面;第三章总结了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候车大厅设计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地域气候的影响、建筑形体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及室内缓冲空间的影响,并以相关类似案例进行评析与佐证;第四章在前期总结的基础上挖掘出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旅客站房候车大厅设计要点,从旅客站房的整体形态与候车大厅空间设计出发,由外到内的阐述其设计手段;第五章选取了几个旅客站房候车大厅实际项目及我校本科生的高铁站房设计课程,按照之前总结的设计要点,以辩证的角度进行案例分析。找出其符合被动式理念的设计手法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为最后策略的提出奠定了实践与研究基础;第六章在之前理论研究及各类案例的分析下,总结出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原则及策略。最主要的策略部分同样也是从旅客站房建筑空间的整体形态到候车大厅内部空间设计来提出,具体为旅客站房的体形系数、候车大厅内部空间形态、立面、第五立面、结构体系的设计手段与策略;最后一章为全文的总结,并对未来的被动式建筑设计提出展望。

胡映东,刘骁锐[4](2019)在《地下火车站与城市核心区一体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地下火车站是一类新的火车站及交通枢纽类型。第一代地下火车站将轨道和换乘功能置于地下空间,但地面仍保留站房建筑,具有消除火车噪声、轨道消隐及轨道区域开发、避免地面轨道对城市空间和交通的割裂、轨道多向化、候车方式由换乘式代替等候式等优点,对城市核心区空间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代全地下火车站建设使城市核心区空间能高效利用:如站前广场消失、候车厅减小;城市核心区域的交通组织:如提高中长途旅客出行效率;公共环境的改善;地下步行空间网络的建立等方面,增强了地下火车站对城市核心区带来的优势。相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一种交通高效、空间集约、区域协同的新车站建设形式,地下火车站未来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希望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能为我国地下火车站和城市核心区的发展填补理论空白。

朱天源[5](2019)在《当代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高速铁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迅速实现了“四纵四横”的总体格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中又提出了在这一格局下进一步“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在高速铁路网如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与之配套的新型铁路综合枢纽必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设领域。而这种新型的铁路综合枢纽并不是简单地扩大原有铁路车站的规模,而是要引入很多新的设计理念。近年已建成的大量铁路综合枢纽还普遍存在着割裂原有的城市空间、缺乏良好的空间导示、忽视细节设计等主要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着重从铁路综合枢纽的内部交通空间这一重要方面入手,对内部交通空间的组成部分(入口空间、集散厅、联系通道空间)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现场考察了国内外二十余处实际案例,采访了百余位使用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素材。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新建铁路综合枢纽与原有城市空间的衔接考虑不充分,内部交通空间组织与导视系统设计缺乏统筹规划与有效的检验,在空间设计细节方面的人性化理念体现不够。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和建议,并通过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对这些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总之,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组织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设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也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探索进行验证。

陈彬彬[6](2019)在《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仿真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国情下,为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际铁路交通建设迅速展开。在城际铁路车站建设方面,为提高旅客出行效率以及有效解决车站占地面积广和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而产生了城际铁路地下站。这类全新的交通建筑类型,国内已投入使用的数量有限,相关学者也少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该种类型车站为出行旅客带来极大便捷性,截止2017年,我国已有超过10个省市建成了城际铁路地下站,所以地下站作为铁路交通建筑的新趋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作为全新类型的交通建筑类型,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设计直接影响着旅客的出行效率,并且车站客流流线的设计,能否满足远期运营下高峰客流的通勤需求,尚需探索与研究。所以本文以当前客流流线状况为依据,通过仿真模拟法预测城际铁路地下站在远期高峰客流情况下,客流流线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为此预先提出应对策略。研究所提出的具体优化策略也将为以后城际铁路地下站的内部空间与流线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城际铁路地下站的空间及流线特点,通过结合相关流线基础理论及既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客流流线的诸多因素。同时结合所采用的流线分析方法,选出与流线相关的系列参数,为案例研究提供量化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及论述的基础上,针对空间形式对流线的影响和功能设施布置对流线的影响两个方面内容,从莞惠城际铁路线选出3个代表站点以及长株潭城际铁路线选出2个代表站点进行当前流线研究。在调研时,通过现场测量获取当前客流数据与设施通过能力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调研客站点进行模拟。通过调试、修正相关参数,以及结合旅客的相关反馈意见,使各站点模拟情况与观测的实际情况和一致。在保证相关系数设置的有效性后,将其应用于远期高峰客流情况的模拟中,并预测出其流线中将出现的问题。最后笔者从空间、功能、设施三个层面提出解决策略和建议,并在改变车站空间形式的前提下,结合策略和建议重组地下站设计方案,别得到既有站点优化方案,并将仿真模拟法运用于优化方案中,以验证策略的可实施性。

唐雅男[7](2018)在《基于旅客商业行为的大型铁路客站商业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通模式,其建设规模、速度都呈持续发展的趋势。在技术发展推动下,铁路客站为服务铁路客运需求,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以往铁路客站的建设主要关注客站内交通功能模式及城市界面的形象,认为商业空间只是客站附属功能的一部分。随着铁路机构改革,铁路公司的运营需要合理高效的收益维持,铁路客站的商业建设愈发重要。铁路是我国唯一可以把商业能量传递到乡镇基层的集中型交通模式,铁路客站的商业形式可以直接接触到全中国最基层的广大人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难以估量的前景。在近些年客站的设计建设中,从设计方到运营方已开始对商业开发的具体模式和设置方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与日本、欧洲等铁路发达国家的客站商业相比,我国铁路客站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客站商业与所在城市地区的关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有效商业氛围;其次是客站商业的规模与品质都不高,商业业态单一,旅客的消费意愿不高;再次是客站商业的设置不合理,并没有从商业行为需求的角度进行商业空间设置,导致普遍存在现有商业空间使用效率不高,甚至无法产生收益的情况。商业的本质对客流量有巨大的需求,稳定充足的客流量才能带来足够商机,如何导入客流量是商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与此同时,铁路客站拥有持续巨大的客流量,但出于安全和交通目的,客流被快速的疏导到城市中去,就像蕴含巨大势能的水流,白白流淌掉了。因此商业对于客站的意义就像发电机对水流势能的转换,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铁路未来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商业空间还可以起到调节、疏导和释放客流的作用商业与铁路客站的融合双赢,首先需保证铁路客站基本的交通功能,除此之外,必须考虑铁路客站商业消费主体的特殊性,也即客站内出发到站旅客的行为模式。旅客的商业行为模式受到客站进站乘车、出站换乘流线的影响,本文借鉴已有商业行为模式理论,对客站内旅客商业行为模式的刺激要素、认知要素与决策反应特点分别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铁路客站商业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细部措施三个层面的具体设计策略,并分别进行详细讨论。首先是规划层面提升商业价值的层级差异策略,从规划定位、功能配置、规划设计三个方面结合实例讨论了如何提升客站价值的设计策略。其次是建筑层面提升商业效率的时空拓展策略,认为旅客商业行为模式与客站流程紧密相关,在不同流程阶段,分别对消费环境和消费时间在意。将乘客乘车流程按空间流线要素分为客站与周边联系区、客站进出站区、客站候车区三个阶段,分别讨论起商业空间的布局策略。并通过实例比较优化的方式,给出了策略应用下的客站设计案例。最后是细部层面提升商业品质的体验优化策略,从开放性商业空间的设置、活跃性空间流线的设置、人性化细部措施的设置三个角度,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提出了具体设计策略。本文的创新点有三:首先是视角的创新。客流量作为商业的根本,在当下社会吸引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铁路客站本身自带流量,却仅从疏散与调度角度消解流量,没有与商业结合。本文基于流量观点研究客站商业,突破以往研究视角,认为在技术发展、城市扩展、商业扩张的趋势下,客站商业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铁路客运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体系,能够跨越不同城市等级,深入基层市镇,是航空或其他轨道交通无法取代,对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积极的纵深意义,与之相配的商业也具有极广泛的传播意义。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基于SOR行为分析理论,对旅客进站所处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切面上的行为特点进行分析,以此作为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设计重要依据,是对以往客站设计中以调度和疏散功能为核心的设计方法的逆向推导。最后,本文在上述基础上提出的规划、建筑与细部措施层面的设计策略成果,是本文重要的成果创新。期望本文能为铁路商业建设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翟东辰[8](2018)在《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北站与札幌站比较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轨道交通综合体功能逐渐向多元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其公共空间不仅是轨道交通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也承担部分城市空间的功能。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在满足人们的出行的需求同时,也通过一定的经济及社会作用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本文以轨道交通与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对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整体分析。第一章,介绍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发展和背景。第二章,对于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概念及范围进行了辨析和限定,归纳了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三种基本构成类型。第三章,结合相关理论分别从城市设计、内部空间、人的活动三个角度对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总结分析,对于下一步调研提供了理论背景基础。第四章,通过笔者作为交换生期间对于札幌站整体进行了调研,札幌站公共空间的营造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产生了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空间。同时我国轨道交通综合体正处于高速建设时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西安北站进行调研并作为比较案列,其公共空间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创造了特点鲜明的空间。第五章,通过西安北站与札幌站的公共空间调研和比较分析,提出了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融合”的设计理念和交通、建筑、空间、环境四位一体的设计要点,以及多元化、地域化、科技化、人性化的发展目标。第六章结合实际项目设计方案,对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融合”设计思路在实践上进行了探讨和尝试。

黄嘉玲[9](2018)在《广州市一级汽车客运站空间功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近几年,交通运输业飞跃进步,2017年,我国全年营业性旅客周转量高达3.2万亿人每公里。其中公路运输的比重相当高,约占总量三分之一,可见搭乘汽车客运的旅客量不容忽视。目前广州市内汽车客运站不断优化改造,如个别功能区优化、汽车客运站建筑整体优化、申请整改升级为一级汽车客运站以及数个三、四级汽车客运站资源整合成一级汽车客运站。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提高大量旅客的出行体验,成为了汽车客运站发展的新趋势。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更是我国南方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汽车客运站建筑发展较为迅速,市内的汽车客运站空间功能仍在不断改进。旅客是汽车客运站服务的主体,购票、安检、候车、享用餐饮、使用卫生间都是旅客在汽车客运站内的主要行为活动,下车后离开汽车客运站建筑所经过的站前广场,是旅客主要使用的汽车客运站外部空间。关注旅客在汽车客运站建筑的主要行为及空间,可以更好地给旅客带来优质的服务与舒适的体验。本文在认真查阅国内外关于汽车客运站相关书籍、政府公报、期刊、文献、设计规范以及建筑案例的基础上,对广州市内一级汽车客运站的空间功能进行研究。同时,还原一级汽车客运站发展历史;对比历年建筑设计规范;查阅研究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资料;实地考察市内13座一级汽车客运站,对一级汽车客运站的售票厅、安检区、候车厅、餐饮区、卫生间以及站前广场的空间功能进行分析;对现存问题进行研究,为广州市内一级汽车客运站的空间功能优化提出建议。

程玮瑜[10](2015)在《铁路客站更新演变下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但随着人口与城市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交通压力也不断加剧。为了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以及减少换乘带来的不便,如今的铁路客站正从单交通方式向多种交通方式复合的方向发展,即减少城市交通之间的换乘空间和交通能耗,以此达到高效节能的交通枢纽空间。交通方式的多样复合必定能聚集大量的人流合车流,增大了铁路客站成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地区的可能性,因此借由密度的流通可以在铁路客站中融入人们日常能够使用到的城市功能空间,为铁路客站注入更多的城市活力,城市空间渗透到铁路客站原有的交通空间,创造交通连续、空间有机、高效运行、安全舒适的复合型城市空间。宏观上是城市复合,微观上是建筑内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本文通过理论的支撑如TOD发展模式、紧凑城市理念、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城市共生思想、建筑体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生态学的思想探讨了铁路客站空间复合化的必要性。铁路客站空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交通空间,同时需要承载和展现城市的多样性,因此通过空间复合让交通空间融入更多其他城市功能空间,为城市公共场所带来更加开放活跃的复合空间。不难发现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整体,城市建筑的变化和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如果交通建筑的空间“复合”只是简单的加建拼接,用通道在空中或地面地下联系起来,那只是步行道的变异,达不到复合空间能给城市建筑带来的活力和高效。除了理论的支撑,实际案例中复合空间的空间特性和空间结构对城市的影响和改变能够更具说服力。在研究步骤上首先通过研究国内外铁路客站更新演变和变革发展,分析出铁路客站的发展趋势,再通过空间复合的相关理论研究,阐述城市空间多样化聚集的趋势和价值。如今的社会背景下铁路客站已不是早期单一交通形式的建筑物,而是逐步演变成具有多样高效的交通方式的建筑物,在此基础上提出铁路客站交通与服务空间复合的概念,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整理出铁路客站交通空间与城市服务空间的空间关系,以及研究铁路客站复合空间的成因,得出铁路客站复合空间的特性。最后从复合模式的主体要素和原则两方面进一步总结铁路客站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模式。

二、深圳火车站把候车空间还给旅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火车站把候车空间还给旅客(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1.2 大型交通建筑绿色设计的发展与挑战
        1.1.3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建筑特点及发展
    2.1 南方地区环境及文化
        2.1.1 自然环境与区域文化
        2.1.2 经济发展与客运发展
    2.2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
        2.2.1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历程
        2.2.2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近十年发展状况
        2.2.3 中国铁路客运站的未来发展及规划
    2.3 铁路客运站的建筑特点
        2.3.1 铁路客运站的规划特点和空间特点
        2.3.2 铁路客运站绿色设计的特殊性
    2.4 绿色铁路客运站案例、反思及总结
        2.4.1 典型绿色车站项目分析
        2.4.2 绿色措施总结及反思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概述
    3.1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3.1.1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3.1.2 绿色建筑设计内涵及要点
    3.2 中国相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规范
        3.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2.2 行业规范、设计规范
    3.3 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的比较分析
        3.3.1 框架调整
        3.3.2 术语部分
        3.3.3 具体指标对比分析
        3.3.4 权重调整与等级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绿建评价体系及统一平台构建
    4.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
        4.1.1 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4.1.2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选择
        4.1.3 基于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的日本CASBEE
    4.2 国内绿色评价体系介绍
        4.2.1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介绍
        4.2.2 《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TB/T10429-2014(ESGRS)介绍
        4.2.3 其他有借鉴意义的绿色评价体系
    4.3 日本CASBEE体系与中国部分绿建评价体系的对比
        4.3.1 选取体系之间的关系(ESGB-2019、GOBAS、ESGRS)
        4.3.2 优劣比较
    4.4 统一平台的构建
        4.4.1 ESGB-2019 再梳理
        4.4.2 ESGRS再梳理
        4.4.3 CASBEE-2016 再梳理
        4.4.4 GOBAS再梳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一平台下的指标内容对比分析
    5.1 增加指标的整理
        5.1.1 安全耐久
        5.1.2 健康舒适
        5.1.3 生活便利
        5.1.4 资源节约
        5.1.5 环境宜居
    5.2 同类条目的对比选择
        5.2.1 安全耐久
        5.2.2 健康舒适
        5.2.3 生活便利
        5.2.4 资源节约
        5.2.5 环境宜居
    5.3 其他评价体系内容的借鉴和思考
        5.3.1 《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GB/T51148
        5.3.2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
        5.3.3 英国BREEAM体系
        5.3.4 美国LEED体系
        5.3.5 德国DGNB体系
        5.3.6 其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RSAS-SA的构建及分析
    6.1 GRSAS-SA指标内容构建
        6.1.1 安全耐久
        6.1.2 健康舒适
        6.1.3 生活便利
        6.1.4 资源节约
        6.1.5 环境宜居
        6.1.6 提高与创新
    6.2 GRSAS-SA内容整理
    6.3 GRSAS-SA指标权重计算
        6.3.1 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6.3.2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计算方式
        6.3.3 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计算权重
        6.3.4 基于AHP法的GRSAS-SA权重和分值设定
    6.4 GRSAS-SA体系分析
        6.4.1 条目内容总体概况
        6.4.2 GRSAS-SA与现有评价体系的比较
    6.5 对于南方地区绿色铁路客运站设计的指导意义
        6.5.1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层面
        6.5.2 站房内外物理环境的改善
        6.5.3 被动式节能设计
        6.5.4 便捷化和人性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GRSAS-SA实例验证——以上海南站为例
    7.1 上海南站项目概况
        7.1.1 城市规划与交通格局
        7.1.2 场地设计与规划
        7.1.3 主站房设计
    7.2 评价得分状况
        7.2.1 安全耐久
        7.2.2 健康舒适
        7.2.3 生活便利
        7.2.4 资源节约
        7.2.5 环境宜居
    7.3 主要结论
        7.3.1 GRSAS-SA中上海南站的评分情况
        7.3.2 与ESGB-2019 评分的对比
    7.4 改进意见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铁路客运站建筑绿色设计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 B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条文内容
致谢

(2)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1.1.2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的影响增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3.1 基本概念与范畴
        1.3.2 研究范围
    1.4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4.1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
        1.4.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4.3 中外文献研究总结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基本框架
        1.5.1 论文主要内容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5.3 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特性研究
    2.1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属性
        2.1.1 城市系统的空间节点
        2.1.2 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
        2.1.3 节点与场所的双重属性
        2.1.4 一般型社区
    2.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类型及形式
        2.2.1 按空间形态分类
        2.2.2 按空间功能分类
    2.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多元发展
        2.3.1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功能混合和集中
        2.3.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集聚效应
        2.3.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
    3.1 轨道交通一号线站点公共空间的建设概况
        3.1.1 沿线城市空间的整合
        3.1.2 站点公共空间的发展概况
        3.1.3 站点公共空间的建设
    3.2 站点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发展
        3.2.1 城市内外联系的通道——罗湖站、机场东站
        3.2.2 城市商业空间——老街站
        3.2.3 城市综合区——车公庙站
    3.3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缺少具有整合作用的核心节点
        3.3.2 尚未做到利用站点空间接驳各种交通、方便性差
        3.3.3 公共空间的舒适性和空间效果较差
        3.3.4 各相关利益方各自为政
        3.3.5 自上而下的营造模式,市民主体性欠缺
        3.3.6 空间的后期运营与管理有待加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整合设计的案例研究
    4.1 日本轨道站域公共空间概况
        4.1.1 城市中心区再开发——涩谷车站
        4.1.2 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无缝贴合——大阪站
    4.2 香港九龙站域空间
        4.2.1 项目概况
        4.2.2 站点空间中的交通布局
        4.2.3 开放交融、和谐共生的环境营造
        4.2.4 多维空间协同
    4.3 巴黎列·阿莱地区地铁站域公共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整合设计的优化建议
    5.1 深圳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建设的思考
        5.1.1 问题剖析
        5.1.2 解决思路
    5.2 站点空间中城市综合体的互联互通
        5.2.1 建立立体化的步行网络系统
        5.2.2 相同性质的功能、空间高效整合
    5.3 延续和完善城市空间环境
        5.3.1 建立连续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
        5.3.2 站点与城市空间的过渡衔接
        5.3.3 建立具有整合作用的城市空间节点
        5.3.4 完善空间导向设计
    5.4 人文环境的塑造
        5.4.1 从市民参与到以市民为主体
        5.4.2 传统地域文化的表征
    5.5 管控机制的完善
        5.5.1 设计管控
        5.5.2 实施管控
        5.5.3 运营管控
    5.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3)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对象
        1.2.1 旅客站内的候车大厅
        1.2.2 被动式设计理念
        1.2.3 被动式理念下的旅客站房候车大厅设计
    1.3 课题研究意义
        1.3.1 节能环保意义
        1.3.2 经济意义
        1.3.3 社会意义
        1.3.4 学术价值
    1.4 课题基础理论及案例实证研究
        1.4.1 被动式建筑设计沿革及研究现况
        1.4.1.1 国外被动式建筑设计发展及研究现况
        1.4.1.2 国内被动式建筑设计发展及研究现况
        1.4.1.3 小结
        1.4.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发展及研究现况
        1.4.2.1 国外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发展及研究现况
        1.4.2.2 国内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发展及研究现况
        1.4.2.3 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文框架
第2章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现况分析与特征
    2.1 旅客站房的分类及候车大厅的现况分析
        2.1.1 旅客站房的分类
        2.1.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现况分析
        2.1.2.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尺度
        2.1.2.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空间界面
        2.1.3 小结
    2.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特征
        2.2.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功能特征
        2.2.2.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高聚性
        2.2.2.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导向性
        2.2.2.3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多功能性
        2.2.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空间形态特征
        2.2.3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地域性特征
        2.2.3.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地域性气候
        2.2.3.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地域性文化
        2.2.4 旅客站的人性化特征
        2.2.5 小结
    2.3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被动式设计的必要性
        2.3.1 我国国情的体现
        2.3.2 人性化的体现
        2.3.3 节能环保的体现
        2.3.4 经济效益的体现
        2.3.5 地域文化的体现
    2.4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被动式设计潜力及影响要素
        2.4.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被动式设计潜力
        2.4.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被动式设计影响要素
第3章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地域气候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
        3.1.1 利用地域气候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
        3.1.1.1 杨经文与“生物气候摩天大楼”理论与实践
        3.1.1.2 柯里亚与“形式追随气候”的理论与实践
        3.1.2 我国的建筑气候分区
    3.2 建筑空间界面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
        3.2.1 体形系数
        3.2.2 窗墙面积比
        3.2.3 遮阳设计
    3.3 自然环境条件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
        3.3.1 自然光环境的营造与被动式节能
        3.3.2 自然风环境的营造与被动式节能
        3.3.2.1 风压通风
        3.3.2.2 热压通风
        3.3.3 自然水环境的营造与被动式节能
        3.3.4 绿色植物的植入与被动式节能
    3.4 室内适宜湿热环境营造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
        3.4.1 利用缓冲过渡空间营造室内适宜湿热环境的被动式设计原理
        3.4.2 利用缓冲过渡空间打造室内适宜湿热环境的手段
        3.4.2.1 建筑内部庭院的设计营造
        3.4.2.2 建筑内部庭院的可利用的元素
        3.4.2.3 建筑局部缓冲过渡空间的设计营造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要点
    4.1 旅客站房空间界面的把控
        4.1.1 旅客站房的体形系数
        4.1.2 候车大厅的窗墙比
        4.1.3 候车大厅的遮阳设计
        4.1.4 小结
    4.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空间设计
        4.2.1 自然环境条件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1 光环境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2 风环境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3 水环境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4 绿色植物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5 小结
        4.2.2 “四新”原则在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4.2.2.1 新型工艺在候车大厅内的运用
        4.2.2.2 新型材料在候车大厅内的运用
        4.2.2.3 新型结构在候车大厅内的运用
        4.2.2.5 小结
        4.2.3 传统建筑形式营造在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4.2.3.1 延续地域特征的候车大厅设计
        4.2.3.2 借鉴传统建筑形式的候车大厅设计
        4.2.3.3 小结
        4.2.4 湿热环境在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4.2.4.1 室内庭院的功能意义
        4.2.4.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室内庭院的植入
        4.2.4.3 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北京南站设计
        5.1.1 项目概况
        5.1.2 被动式理念在北京南站中的体现
        5.1.2.1 北京南站形体分析
        5.1.2.2 候车大厅与自然光环境的融合
        5.1.2.3 候车大厅与新型材料的融合
        5.1.2.4 候车大厅与新型结构体系的融合
        5.1.2.5 旅客站空间布局
        5.1.3 小结
    5.2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天津西站设计
        5.2.1 项目概况
        5.2.2 被动式理念在天津西站中的体现
        5.2.2.1 天津西站形体分析
        5.2.2.2 候车大厅与自然环境条件的融合
        5.2.2.3 候车大厅与新型材料的融合
        5.2.2.4 候车大厅与新型结构体系的融合
        5.2.2.5 旅客站空间布局
        5.2.3 小结
    5.3 其他车站
        5.3.1 哈尔滨西站
        5.3.2 香港西九龙站
    5.4 学生课程关于被动式理念下候车大厅设计的应对策略
        5.4.1 旅客站形体的把控
        5.4.2 自然资源与候车大厅的结合
        5.4.3 绿色材料与候车大厅的结合
        5.4.4 绿色结构与候车大厅的结合
        5.4.5 室内庭院营造的设计手段
        5.4.6 小结
第6章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策略
    6.1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原则
        6.1.1 以人为本原则
        6.1.2 以建筑适应环境原则
        6.1.3 被动式设计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原则
        6.1.4 遵循地域性原则
        6.1.5 遵循视觉美观性原则
    6.2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策略
        6.2.1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整体造型的设计策略
        6.2.1.1 基于地域气候环境的设计策略
        6.2.1.2 减小旅客站房体形系数的设计策略
        6.2.2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候车大厅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6.2.2.1 候车大厅内部空间与自然光环境的结合
        6.2.2.2 候车大厅内部空间与自然风环境的结合
        6.2.2.3 候车大厅内部空间与自然水资源的结合
        6.2.2.4 候车大厅内部空间与绿色植物的结合
        6.2.2.5 候车大厅适宜湿热环境的维持
        6.2.3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候车大厅立面设计策略
        6.2.3.1 候车大厅围护结构设计
        6.2.3.2 窗墙比设计
        6.2.3.3 立面表皮设计
        6.2.4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候车大厅第五立面设计策略
        6.2.4.1 第五立面形态的设计
        6.2.4.2 第五立面透明材质的选用
        6.2.4.3 第五立面功能的表达
        6.2.5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候车大厅结构设计策略
        6.2.5.1 结构与自然元素的结合
        6.2.5.2 结构与候车大厅空间的结合
    6.3 小结
结论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4)地下火车站与城市核心区一体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第一代地下火车站
    2.1 国外大城市地下车站的发展
    2.2 第一代地下火车站的优势
3 第二代地下火车站优势
    3.1 站前广场逐渐消失
    3.2 进一步降低火车站对城市空间和交通的割裂
    3.3 优化城市核心区的交通体系
    3.4 完善地下步行空间网络
    3.5 提高出行的舒适度, 节约总体出行时间, 提升区域开发协同性
    3.6 候车厅减小
    3.7 改善城市核心区公共环境
结语

(5)当代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路综合枢纽成为重点城市公共空间
        1.1.2 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已经发生变化
        1.1.3 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缺乏相关规范指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范畴界定
        1.3.1 高速铁路
        1.3.2 当代铁路综合枢纽
        1.3.3 内部交通空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4.1 欧洲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基本框架
第二章 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使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综述
        2.1.1 铁路综合枢纽的一般构成
        2.1.2 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概述
        2.1.3 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2.1.4 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的构成要素
    2.2 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的组成部分
        2.2.1 入口空间
        2.2.2 集散厅
        2.2.3 联系通道空间
        2.2.4 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的序列结构
    2.3 我国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的使用现状调研
        2.3.1 我国铁路综合枢纽的调研概况
        2.3.2 我国当代铁路综合枢纽—北京南站
        2.3.3 我国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现状问题
    2.4 欧洲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的使用现状调研
        2.4.1 欧洲铁路综合枢纽的调研概况
        2.4.2 欧洲铁路综合枢纽—柏林中央火车站
        2.4.3 欧洲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对我国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综合枢纽入口空间设计
    3.1 铁路综合枢纽入口空间中的乘客使用需求
        3.1.1 铁路综合枢纽入口空间中的乘客行为需求
        3.1.2 铁路综合枢纽入口空间中的乘客心理需求
    3.2 铁路综合枢纽入口空间的功能分析
        3.2.1 铁路综合枢纽入口空间在城市中的功能
        3.2.2 入口空间与公共交通系统衔接
        3.2.3 铁路综合枢纽入口空间的标志、形象功能
    3.3 铁路综合枢纽入口空间的设计要点
        3.3.1 入口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
        3.3.2 合理的艺术表达性
        3.3.3 开放铁路综合枢纽的地面层
        3.3.4 完善入口空间的绿化系统
第四章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设计
    4.1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中的乘客使用需求
        4.1.1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中的乘客行为需求
        4.1.2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中的乘客心理需求
    4.2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的功能分析
        4.2.1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的基础功能
        4.2.2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的空间组织功能
        4.2.3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的引导、分流功能
        4.2.4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连接系统模式
    4.3 铁路综合枢纽集散厅设计要点
        4.3.1 合理布置集散厅
        4.3.2 合理分配进站集散厅区域
        4.3.3 增加集散厅空间的层次感
        4.3.4 合理布置标识系统
第五章 铁路综合枢纽联系通道设计
    5.1 铁路综合枢纽联系通道中的乘客使用需求
        5.1.1 铁路综合枢纽联系通道空间中的乘客行为需求
        5.1.2 铁路综合枢纽联系通道空间中的乘客心理需求
    5.2 铁路综合枢纽联系通道的功能分析
        5.1.1 联系通道空间的基础功能
        5.1.2 联系通道空间的流线组织功能
        5.1.3 多通道空间联系模式
    5.3 铁路综合枢纽联系通道空间设计要点
        5.3.1 增强联系通道空间的可达性
        5.3.2 合理优化候车区通道空间
        5.3.3 合理布置检票通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问卷样本
附录B 工作日客流到达时间调查数据表格
附录C 课题研究期间参与的通州枢纽站设计竞赛实践(201708-201711)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仿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城际铁路
        1.4.2 地下站
        1.4.3 客流流线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城际铁路车站的相关研究
        1.5.2 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流线的研究现状
        1.5.3 流线与功能设施配置、建筑空间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基本概况及流线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城际铁路地下站空间及客流流线概况
        2.1.1 城际铁路地下站空间概况
        2.1.2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概况
    2.2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现存问题
        2.2.1 站内客流流线迂折
        2.2.2 设施间流线过短
        2.2.3 出站流线过长
    2.3 流线基础理论研究
        2.3.1 流线设计及组织原则
        2.3.2 流线分析方法
        2.3.3 流线分析基本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影响因素分析及仿真模拟的应用
    3.1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影响因素分析
        3.1.1 空间因素
        3.1.2 设施因素
        3.1.3 旅客因素
    3.2 仿真模拟法在流线分析中的应用
        3.2.1 仿真模拟软件选择
        3.2.2 Anylogic概述
        3.2.3 分析参数的选取
        3.2.4 分析方法的实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案例研究
    4.1 研究前期准备
        4.1.1 调研站点选择
        4.1.2 调研方案
    4.2 调研站点基本情况介绍
        4.2.1 站点区位及周边环境状况
        4.2.2 车站运营概况
        4.2.3 站点规模及空间组织概况
    4.3 站点当前出行客流特征分析
        4.3.1 调研站点客流量状况
        4.3.2 调研站点出行旅客构成及出行特征
    4.4 站点当前设施通过状况
        4.4.1 站点站内设施布置
        4.4.2 站内各设施通过能力
        4.4.3 站内设施使用意见反馈
    4.5 站点当前客流流线分析
        4.5.1 前乘车流线分析
        4.5.2 当前出站流线分析
    4.6 当前客流流线模拟
        4.6.1 模拟目的
        4.6.2 模拟依据
        4.6.3 模拟结果
    4.7 各站点旅客流线体验反馈
    4.8 调研结论
    4.9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远期高峰客流情况下客流流线模拟
    5.1 旅客到站相关参数设置
        5.1.1 参数设置依据
        5.1.2 乘车旅客到站参数设置
        5.1.3 出站旅客到站参数设置
    5.2 调研站点远期设施布置及数量统计情况
        5.2.1 调研站点远期设施布置情况
        5.2.2 调研站点远期设施统计情况
    5.3 调研站点远期客流流线分析
        5.3.1 乘车流线分析
        5.3.2 出站流线分析
    5.4 调研站点远期高峰客流流线模拟
        5.4.1 旅客集散时间分析
        5.4.2 空间密度分析
        5.4.3 截面客流量分析
    5.5 客流流线模拟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优化与展望
    6.1 客流流线优化原则
    6.2 客流流线优化策略
        6.2.1 空间组织建议
        6.2.2 功能设施布置建议
        6.2.3 站内设施使用建议
    6.3 基于优化策略的地下站优化方案及模拟
        6.3.1 车站优化方案
        6.3.2 优化方案的仿真模拟
    6.4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7)基于旅客商业行为的大型铁路客站商业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路大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提高
        1.1.2 .铁路客站对商业经营理念提高
        1.1.3 .技术推动下客站模式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利用客站交通密度推动城镇化延伸的社会意义
        1.2.2 .利用客站客流量提升商业潜力的现实意义
        1.2.3 .基于“两观三性”研究客站与商业结合的学术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畴
        1.3.1 .大型铁路客站
        1.3.2 .商业空间
        1.3.3 .大型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特质
    1.4 .研究内容
        1.4.1 .大型铁路客站内旅客商业行为的特征
        1.4.2 .大型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设计策略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
        1.5.1 .国内相关研究
        1.5.2 .国外相关研究
        1.5.3 .现状小结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文献整理的方法
        1.6.2 .实地调研的方法
        1.6.3 .案例优化的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点
        1.7.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7.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7.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2.1 .国外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沿革
        2.1.1 .欧美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沿革
        2.1.2 .日本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沿革
    2.2 .我国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沿革
        2.2.1 .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过程
        2.2.2 .我国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过程
    2.3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现状调研
        2.3.1 .广州东站
        2.3.2 .深圳北站
        2.3.3 .上海虹桥站
        2.3.4 .日本大阪站
        2.3.5 .日本新京都站
        2.3.6 .英国国王十字站
        2.3.7 .德国柏林中央火车站
    2.4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调研归纳
        2.4.1 .国内外经营管理制度的差异
        2.4.2 .国内外商业空间规模的差异
        2.4.3 .国内客站商业与城市关系的分离
        2.4.4 .国内客站商业空间模式上的单一
        2.4.5 .国内旅客商业行为心理上的认知
    2.5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
        2.5.1 .客站枢纽化发展与城市一体化的趋势
        2.5.2 .客站商业空间与客流量紧密结合的趋势
        2.5.3 .客站旅客对商业空间体验不断提升的趋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客站旅客商业行为的特点
    3.1 .商业行为模式的理论基础
        3.1.1 .行为模式的理论基础
        3.1.2 .商业行为模式的SOR要素
    3.2 .商业行为模式在铁路客站内的特点
        3.2.1 .旅客商业行为的(S)刺激要素
        3.2.2 .旅客商业行为的(O)认知要素
        3.2.3 .旅客商业行为的(R)决策反应
    3.3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设计策略的提出
        3.3.1 .规划设计层面提升商业价值的层级差异策略
        3.3.2 .建筑设计层面提升商业效率的时空拓展策略
        3.3.3 .细部措施层面提升商业品质的体验优化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客站规划设计提升商业价值的层级差异策略
    4.1 .规划设计层级差异策略的提出
        4.1.1 .策略面向的问题
        4.1.2 .策略的影响因素
    4.2 .面向客站商业规划的层级差异策略
        4.2.1 .规划定位:提高客站作为片区核心的枢纽能力
        4.2.2 .功能配置:改善客站所在区域的商业容量
        4.2.3 .规划设计:提升客站商业价值缝合城市伤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客站建筑设计提升商业效率的时空拓展策略
    5.1 .建筑设计时空拓展策略的提出
        5.1.1 .建筑设计策略面向的问题
        5.1.2 .建筑设计策略的商业业态要素
        5.1.3 .建筑设计策略的空间流线要素
    5.2 .客站与周边联系区商业空间的布局策略
        5.2.1 .与周边联系区消费者的商业行为特征
        5.2.2 .与周边联系区商业业态配比及分布
        5.2.3 .与周边联系区的交通组织方式
    5.3 .客站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布局策略
        5.3.1 .进出站区旅客的商业行为特征
        5.3.2 .进出站区商业业态配比
        5.3.3 .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规模扩大
        5.3.4 .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竖向组织
        5.3.5 .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客流融合
        5.3.6 .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便利抵达
        5.3.7 .基于建筑设计策略的案例设计——以西安站为例
    5.4 .客站候车区商业空间布局策略
        5.4.1 .候车区旅客的商业行为特征
        5.4.2 .候车区商业业态配比
        5.4.3 .候车区商业空间的内部扩容
        5.4.4 .候车区商业空间的界面融合
        5.4.5 .基于建筑设计策略的案例设计——以成都站为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客站细部措施提升商业品质的体验优化策略
    6.1 .品质化策略的提出
        6.1.1 .策略面向的发展趋势
        6.1.2 .策略面向的设计内容
    6.2 .开放性的商业空间设置
        6.2.1 .使用方自主确权的商业空间布局
        6.2.2 .地方特色空间的适度再现
    6.3 .活跃性的空间流线设置
        6.3.1 .喷泉式的人流组织模式
        6.3.2 .人流导向的空间层次
    6.4 .人性化的细部措施设置
        6.4.1 .商业业态功能的个性化
        6.4.2 .商业空间氛围的艺术气质
        6.4.3 .景观场景主题的生态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研究创新点
        7.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7.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7.2.3 .研究成果的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北站与札幌站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探索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轨道交通综合体及其公共空间概念
        2.1.1 轨道交通综合体
        2.1.2 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TOD理论
        2.2.2 共生理念
        2.2.3 环境行为学
        2.2.4 城市触媒理论
    2.3 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构成及特征
        2.3.1 公共空间构成
        2.3.2 公共空间特征
3 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影响因素
    3.1 外部城市影响因素
        3.1.1 城市节点
        3.1.2 城市环境
        3.1.3 城市文化
    3.2 内部空间影响因素
        3.2.1 空间类型
        3.2.2 空间功能
        3.2.3 空间组合
    3.3 人的活动影响因素
        3.3.1 人的心理
        3.3.2 人的行为
        3.3.3 人的尺度
4 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调研及比较分析
    4.1 西安北站
        4.1.1 西安北站概况
        4.1.2 西安北站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4.1.3 西安北站公共空间分析总结
    4.2 札幌站
        4.2.1 札幌站概况
        4.2.2 札幌站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4.2.3 札幌站公共空间分析总结
    4.3 西安北站与札幌站公共空间比较分析
        4.3.1 城市节点比较分析
        4.3.2 交通组织比较分析
        4.3.3 功能形态比较分析
        4.3.4 景观环境比较分析
5 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5.1 “融合”的设计理念
        5.1.1 “与城融合”
        5.1.2 “与民融合”
    5.2 “融合”的设计要点
        5.2.1 高效的交通组织
        5.2.2 复合的功能空间
        5.2.3 和谐的建筑关系
        5.2.4 宜人的景观环境
    5.3 “融合”的设计目标
        5.3.1 多元化发展
        5.3.2 地域化发展
        5.3.3 科技化发展
        5.3.4 人性化发展
6 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徐州人民广场综合开发项目
    6.1 背景介绍
    6.2 项目概括
    6.3 “融合”理念下的设计
        6.3.1 设计原则
        6.3.2 设计内容
        6.3.3 设计成果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录
    表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工作及成果
致谢

(9)广州市一级汽车客运站空间功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州市内汽车客运站发展概述
    2.1 广州内汽车客运站发展历程
    2.2 我国汽车客运站设计规范历年修订对比
    2.3 广州市汽车客运站类型分析
    2.4 广州市汽车客运站现状
        2.4.1 广州市汽车客运站分布现状
        2.4.2 广州市内一级汽车客运站建设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客运站设计原则与理念
    3.1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3.1.1 售票厅
        3.1.2 安检区
        3.1.3 候车厅
        3.1.4 餐饮区
        3.1.5 卫生间
    3.2 影响汽车客运站各功能空间布置的因素
        3.2.1 旅客行走流线上的影响因素
        3.2.2 汽车行走流线上的影响因素
        3.2.3 货物行走流线上的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内汽车客运站调研与对比分析
    4.1 广州市一级汽车客运站基础综合资料
    4.2 广州市区一级汽车客运站各功能平面对比分析
        4.2.1 售票厅空间分析
        4.2.2 安检区空间分析
        4.2.3 候车厅空间分析
        4.2.4 餐饮空间分析
        4.2.5 卫生间空间分析
    4.3 广州地区一级汽车客运站站前广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一级汽车客运站优化策略
    5.1 汽车客运站主要功能空间优化建议
    5.2 汽车客运站辅助功能设施优化建议
    5.3 汽车客运站外站前广场优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铁路客站更新演变下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铁路客站研究现状概述
        1.3.1 国外铁路客站发展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铁路客站发展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目的
    1.5 课题研究框架
第2章 铁路客站的更新演变与复合空间的产生
    2.1 国外铁路客站的更新演变
        2.1.1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建成的火车站及其演变
        2.1.2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建成的火车站及其演变
        2.1.3 当代国外铁路客站建设与发展
    2.2 国内铁路客站的变革与发展
        2.2.1 旧中国时期建成的火车站
        2.2.2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火车站
        2.2.3 当代国内铁路客站建设与发展
    2.3 更新演变下铁路客站的发展趋势
        2.3.1 核心空间均质开放
        2.3.2 换乘空间高效便捷
        2.3.3 商业以及其他服务空间共存
        2.3.4 交通空间与服务空间的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客站空间复合化的基础理论
    3.1 规划层面的相关理论
        3.1.1 TOD发展模式
        3.1.2 紧凑型城市理念
    3.2 城市设计层面的理论
        3.2.1 城市建筑“一体化”
        3.2.2 城市共生思想
    3.3 建筑层面的相关理论
        3.3.1 建筑体的复杂性
        3.3.2 建筑行为学
    3.4 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对铁路客站的价值分析
        3.4.1 社会价值
        3.4.2 交通价值
        3.4.3 商业价值
        3.4.4 入文价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的概念界定和特性研究
    4.1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的概念界定
        4.1.1 以复合型城市空间的发展为背景
        4.1.2 铁路客站交通与服务空间复合的界定
    4.2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的实际案例分析
        4.2.1 日本京都站
        4.2.2 韩国首尔站
        4.2.3 挪威新奥斯陆中央火车站
    4.3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的关系
        4.3.1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物态关系
        4.3.2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形态关系
        4.3.3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构成关系
    4.4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的成因分析
        4.4.1 交通方式综合
        4.4.2 城市功能组合
        4.4.3 空间形态缝合
    4.5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的特性研究
        4.5.1 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4.5.2 空间布局的紧凑高效
        4.5.3 流线组织立体化
        4.5.4 以人为本的生态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路客站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模式
    5.1 铁路客站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模式主体要素
        5.1.1 铁路客站和城市的衔接空间
        5.1.2 铁路客站交通换乘空间
        5.1.3 铁路客站城市服务空间
        5.1.4 铁路客站交通与服务空间的流线系统
    5.2 铁路客站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模式原则
        5.2.1 空间组织紧凑
        5.2.2 交通换乘高效
        5.2.3 生态可持续性
    5.3 铁路客站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模式
        5.3.1 交通与服务空间三维立体
        5.3.2 功能空间单向渗透交通空间
        5.3.3 功能空间并列引入交通空间
    5.4 复合模式下铁路客站空间品质提升及价值追求
        5.4.1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与景观工程
        5.4.2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与社会生活
        5.4.3 铁路客站复合空间与文化观念
    5.5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深圳火车站把候车空间还给旅客(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研究[D]. 许立瑶. 东南大学, 2020
  • [2]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D]. 刘冲. 深圳大学, 2020(01)
  • [3]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D]. 王子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4]地下火车站与城市核心区一体开发[J]. 胡映东,刘骁锐. 华中建筑, 2019(06)
  • [5]当代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研究[D]. 朱天源.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7)
  • [6]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仿真与优化研究[D]. 陈彬彬.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基于旅客商业行为的大型铁路客站商业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唐雅男.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北站与札幌站比较为例[D]. 翟东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9]广州市一级汽车客运站空间功能优化研究[D]. 黄嘉玲. 广州大学, 2018(01)
  • [10]铁路客站更新演变下交通与服务空间的复合模式研究[D]. 程玮瑜.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深圳站向旅客返还候车空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