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影像在吐哈盆地活动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影像在吐哈盆地活动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

一、遥感图像在吐-哈盆地活动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显,耿飞,张晓东,孙珂,孟庆岩,闫伟[1](2021)在《天山中东段中强地震与地面气温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的每日最低地面气温数据进行预处理,应用K值偏移指数方法对去除研究区域多年背景信息及历史地震影响的地面气温数据进行异常特征提取,获得天山中东段每日地面气温特征变化信息,构建该区域2015—2017年的每日地面气温特征信息库,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并进行回溯性地震检验,得到地面气温高值异常时段的有震对应概率,以及中强以上地震前后的地面气温变化规律。本研究对新疆地区的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白建科[2](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晶质石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显示出良好的晶质石墨成矿潜力。然而,因发现时间晚,石墨矿床研究程度整体偏低,目前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单个矿床,缺乏对东准噶尔石墨矿床的系统性研究,这不但制约了对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的准确认识,而且直接影响该地区下一步晶质石墨找矿工作的勘查部署和大型石墨资源基地建设。本论文选择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采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碳同位素等方法,重点分析石墨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碳质来源、控矿因素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石墨矿床矿化、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东准噶尔地区已知石墨矿床均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褶皱带内,空间分布明显受控于NW-SE向展布的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等3条区域性构造岩浆岩带。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矿体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作用明显,矿体发生塑性变形,矿化蚀变主要包括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褐铁矿化,石墨呈细鳞片-显微鳞片状结构,片径0.001~0.2mm,固定碳含量11.56%~15.6%。黄羊山石墨矿体赋存于碱性花岗岩中,矿化蚀变为云英岩化和硅化-黑云母化,固定碳含量6.15%,晶质鳞片状和叶片状结构,片径0.05~0.2mm,最大可达0.5mm。通过典型石墨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得出: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含矿岩系沉积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336~321Ma),含矿岩系归属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和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原岩均为杂砂岩或长石砂岩,其物源总体为长英质源区,但构造背景较复杂。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成矿时代集中于晚石炭世晚期(301~312Ma)。通过对典型石墨矿床开展碳同位素、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获得孔可热和吐尔库里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1.4‰,黄羊山和苏吉泉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0.4‰。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石墨碳同位素δ13C值的一致性,不仅反映石墨的碳质来源均为有机成因,而且暗示石墨原岩建造形成于相似的沉积环境。典型石墨矿床具有相似的XRD衍射图谱,峰形尖锐,石墨d(002)介于3.353~3.356?之间,说明石墨矿物有序度较好。黄羊山石墨矿中石墨激光拉曼光谱表现出尖锐的G带,微弱的D1、D2缺陷峰,显示石墨结晶度较高。石墨晶体R2值介于0.02~0.14,计算得到形成温度为578~632℃。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可划分为3种矿化类型:与蚀变钾长花岗岩有成因关系的石墨矿化类型;与岩浆期后气化热液有关的石墨矿化类型;炭质板岩-炭硅质板岩型石墨矿化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2种成因类型:构造岩浆热变质型和岩浆气液蚀变型,与前人划分方案不同,指导区域找矿可操作性更强。根据已发现典型石墨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成矿有利区带划分出3个成矿亚带: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石墨成矿亚带(Ⅰ-1)、扎河坝-阿尔曼泰石墨成矿亚带(Ⅰ-2)和卡拉麦里-莫钦乌拉石墨成矿亚带(Ⅰ-3),为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下一步石墨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秦翔[3](2021)在《天山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文中提出横亘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天山造山带是中亚地区最主要、规模最大的年轻陆内造山带之一,在经历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复杂的增生造山作用之后,中生代以来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多期陆内变形主要受塔里木板块南缘一些陆块的持续汇聚事件影响,如:羌塘地块、拉萨地块以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尤其是新生代以来,受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场效应影响,天山地区经历了多期强烈的陆内构造活动,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的库车坳陷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改造了前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格局。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于天山地区及天山南北两侧盆地新生代的构造变形,而关于天山地区中生代陆内变形的特征却鲜有报道。而且,天山地区新生代的构造变形起始时间、变形期次等也存在很大争议。本论文通过对南天山南缘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库车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浅层地震剖面解译和生长地层识别等工作,完成对南天山中-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的研究。天山南缘库车坳陷12个来自早三叠系-第四系碎屑锆石样品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天山南缘自早中生代以来锆石物源区来自北侧的天山山脉,且绝大多是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95%)。12个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于145-3336Ma之间。这些年龄在统计学上可分为四个主要组分:210-250 Ma(峰值226 Ma)、260-350 Ma(峰值290 Ma)、360-460 Ma(峰值410 Ma)和500-3336 Ma(峰值886 Ma)。这四个年龄组分分别对应天山及周缘三叠纪火山和岩浆活动、南天山和伊犁-中天山地块晚古生代岩浆热事件、早古生代伊犁-中天山地块和南天山的碰撞以及随后的岩浆活动、南天山结晶基地及早古生代沉积物的再循环。碎屑锆石年龄统计分析指示南天山自早中生代以来经历6期主要物源变化阶段:(1)早中三叠世至中晚三叠世;(2)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3)晚白垩世-始新世;(4)始新世-早渐新世;(5)中新世-中中新世;(6)中新世-上新世。生长地层剖面分析在库车坳陷识别多套生长地层序列:(1)库车坳陷北部沿南天山褶皱冲断带前缘发育的中-晚三叠世克拉玛依组具有典型的同构造生长地层特征,生长层底部和顶部两个凝灰质砂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组分的U-Pb年龄分别为223.4±3.1Ma和215.5±2.9Ma,限定了克拉玛依组生长地层与南天山褶皱系三叠纪的活动时间为223–215Ma;(2)库车坳陷中部库姆格列木向斜内部首次识别始新世库姆格列木生长地层;(3)库姆格列木向斜北翼识别渐新世吉迪克组和中中新世康村组生长地层序列;(4)库车坳陷自北向南多条褶皱冲断中识别上新世库车组-更新世西域组的连续生长地层序列。结合生长地层、碎屑锆石U-Pb物源变化、沉积不整合、前人古地磁和低温热年代学冷却数据综合分析得出南天山-库车坳陷中新生代耦合过程:(1)中晚三叠世天山区域经历一期差异抬升为库车坳陷提供新的物源,并在南天山南缘断裂带前缘形成同构造生长地层记录(223–215Ma);(2)晚三叠纪至早中侏罗纪沉积物源稳定,并且也是主要的成煤阶段,反应天山地区在该阶段处于弱伸展阶段;(3)中侏罗至早白垩库车坳陷沉积物源的变化和早白垩“城墙”砾岩与晚侏罗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指示天山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一期挤压变形;(4)库车坳陷中部库姆格列木向斜内部始新世库姆格列木生长地层及底部物源变化记录了南天山新生代陆内变形的启动(~50Ma);(5)库车坳陷渐新世-中中新世的物源变化及两期生长地层序列(~36Ma和~13Ma)指示天山地区阶段性的构造隆升;(6)广泛发育于库车坳陷多条褶皱带内部的上新世库车组和更新世西域组连续生长地层序列指示南天山于库车坳陷新生代地貌格局形成于上新世以来(~6.5 Ma)。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指示库车坳陷新生代以来主要受NNW-SSE方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多期挤压变形应力方向一致。库车多条褶皱冲断带的变形模式表现为分层收缩变形模式,深部中生代变形与基地变形一致,形成一系列叠瓦和双重构造;浅部新生代则发育典型的薄皮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发育于新生代膏岩层之上的滑脱褶皱和突破的断层传播褶皱。天山造山带中生代以来多期的陆内变形动力来源主要来自塔里木地块南缘的汇聚事件,尤其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塑造了天山现今地势地貌。

柳潇[4](2019)在《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文中认为新疆坡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镍储备基地,区内先后开展了多轮矿产勘查和成岩成矿规律研究,已发现有坡一超大型、坡十中型、罗东小型、坡东小型、坡三小型镍铜矿及多个镍铜矿点。目前区内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在成矿模式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坡北地区镍铜矿综合找矿模型的研究还是空白,进一步的找矿工作缺少理论指导。本文旨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多源信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从典型矿床、坡北成矿带、新疆北山三个尺度系统总结区内镍铜矿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归纳找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构建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最后对坡北地区进行成矿远景区预测,圈定找矿靶区。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坡北及邻区铜镍矿的成矿模式为“深部熔离+就地熔离多期次脉动成矿”,其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岩浆岩。岩浆岩是直接控矿因素,构造通过控岩间接控矿。(2)新疆北山地区镍铜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区内晚石炭-二叠纪镁铁-超镁铁岩岩浆岩的控制。坡北地区找矿岩体条件为具有成矿潜力的超镁铁岩产出处,也即在找铜镍矿之前先要找到成矿超镁铁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镍铜矿的矿化类型受岩浆成分控制,辉橄岩成矿最好;(2)矿体空间分布受岩浆通道控制,即矿体多产于赋矿超镁铁岩底部;(3)成矿时间受岩浆活动阶段控制,即赋矿岩相为岩浆活动最晚旋回最晚期的超镁铁岩;(4)岩浆活动的物理化学条件控制成矿,适量的地壳混染有利于成矿,成矿规模最大的坡一超镁铁岩的混染程度小于坡北杂岩体的橄榄辉长岩,大于罗东的橄榄辉长岩;(5)岩浆活动控制着成矿物质迁移分配,主要表现为岩浆中橄榄石、辉石的分离结晶导致硫饱和,同时硫化物熔离导致剩余岩浆和早期结晶橄榄石中的Ni富集到硫化物中成矿。(3)坡北地区找矿构造条件为有二级断裂产出处,具体为矿床、矿点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构造控矿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构造控制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也即红柳河-依格孜塔格一级断裂是母岩浆上侵通道,白地洼-淤泥河二级断裂是派生岩浆的上侵通道,也是导矿容矿构造,岩浆房位于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的交汇处。(4)坡北地区找矿地质条件中大地构造区位条件优越。地壳深部结构反演显示,新疆北山裂谷在岩石圈地幔可导通至塔里木盆地,结合区内镁铁-超镁铁岩、暗色岩墙的岩浆源区偏向于塔里木地幔源区,显示塔里木地幔柱为区内铜镍矿母岩浆源区提供了物质和能量。(5)研究区预查阶段应以找成矿超镁铁岩为主,普查阶段以找镍铜矿体为主。相应的找镍铜矿体的地质找矿标志中直接标志有:(1)地表标志:孔雀石化、镍华或铁帽;(2)矿石类型:浸染状矿石,贯入式硫化物矿体;(3)矿物学标志:镍黄铁矿。地质找矿标志中间接标志有:(1)辉橄岩、橄榄岩发育;(2)特殊地形:杂岩体内负地形盆地;(3)地表标志:伊丁石化;(4)蚀变标志:蛇纹石化。同时,汇总坡北地区成矿岩体的判别标志:(1)成岩时期:晚石炭世-二叠纪;(2)岩体分布: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3)侵入序次晚:较少被岩脉穿插,环形构造的边部;(4)母岩浆成分:母岩浆为高温高MgO的拉斑玄武岩;(5)岩浆混染程度为<5%;(6)岩浆硫饱和,橄榄石中Ni亏损;(7)矿物学标志:磁黄铁矿,含水矿物出现;(8)矿物化学标志:橄榄石Fo>80。(6)地球物理找矿标志为高磁异常、低重力异常、低电阻率异常,用以指示超镁铁岩。在成矿远景区预测中以找超镁铁岩主,在矿区勘探中以解析赋矿超镁铁岩的深部结构为主。物探的。(7)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成矿元素Ni主要和Co、Cu、S、Se、Te、Bi、Fe伴生,原生晕表现为Te→Fe、Co、Cu、Ni、S、Bi→Se,其中最重要的前缘晕元素为Se,Se在地表有次生富集;Ni与Mg正相关,与Ti、Ca反相关则是受造岩矿物的组合控制;Ni与Ni/Co呈正相关性,可用Ni/Co的高值区指示高镍矿体;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反映次生晕,可圈定成矿超镁铁岩发育的区域。(8)遥感找矿标志为遥感矿石含量反演信息,表现为高Si-指数、低高岭土矿物含量和低碳酸盐矿物含量对应于镁铁-超镁铁杂岩,杂岩体内铁染蚀变矿物含量高值区对应于超镁铁岩。(9)构建了坡北地区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综合找矿模型。并在综合找矿模型的指导下,结合数据驱动有价值变量筛选预测模型Elastic Net-Fuzzy WofE对坡北预测区进行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圈定2个A级靶区,1个B级靶区,2个C级靶区,为区内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0)此外,橄榄石的Fo-Ni演化图解显示坡一主成矿期前母岩浆中有高Ni熔体的加入,这是坡一成矿规模相对大的关键。

于延龙[5](2017)在《基于遥感影像的敦煌雅丹地貌形态学及其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是中国雅丹地貌的典型代表,是该类型地貌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研究多集中于雅丹地貌的定性分类及其形成环境条件,缺少从形态学角度对雅丹地貌进行研究。本文以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从雅丹体分类及分布特征等角度进行了雅丹地貌的形态学研究,从内外营力作用角度对雅丹地貌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建立雅丹体解译标志基础上,利用面向对象方法对SPOT6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共解译出雅丹体5548个。进而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发现雅丹体整体分布不均匀,主要聚集在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及南部。另外,通过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立体像对提取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而反演得出研究区的两条主要河流汇流区,据此将研究区划分成北、中、南三个分区,雅丹数量分别为1640、1260和2648个。通过“旋转法”及“标准差椭圆”方法获取雅丹体形态参数并建立了数据库。雅丹体面积、长度等参数数值在北区最大,到中区减小,至南区又增大,东西向分布较为均匀;雅丹体走向在北区以南北向为主,南区以东西向为主,中区无明显规律。通过定量化评估结合野外观察验证,将研究区雅丹体分为垄岗状、墙状、长堤状、塔状和柱状五个类型:数量上柱状最多、垄岗状最少,面积上垄岗状最大,占据了雅丹体总面积的19.10%。平均最近邻指数指示出各类型雅丹体在平面上的分布均表现出来较好的集聚性,垄岗状雅丹体集聚性最强。通过聚类及异常值分析得到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指数,指示出研究区北区为雅丹发育的青壮年区域,南区主要是雅丹发育的中老年区域,中区主要是雅丹发育的老年区域。垂向分布方面,雅丹体的数量、种类和规模呈现出随高程增加而递减的规律。而且,随着雅丹体个体规模的减小,雅丹体坡度由陡峭变为和缓。雅丹地貌是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结果:内营力控制雅丹地貌宏观发育过程,外营力塑造雅丹体形态,并加速其发育。通过对各类型雅丹体进行邻域分析发现,雅丹体演化过程基本有两种方式:(1)垄岗状-墙状-塔状-柱状;(2)垄岗状-长堤状-柱状。两种方式基本与上述地貌演化对应,反映着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

汪晓伟[6](2016)在《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属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山造山带是中亚复合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理解中亚造山系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博格达造山带隶属天山造山带的分支之一,区内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是研究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迄今为止,关于博格达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裂谷、岛弧和弧后盆地之争。所有这些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对博格达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充填序列以及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精细研究不足。本次研究以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火山—沉积序列、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构造属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近年来新疆北部区域地质调查的最新进展和前人研究成果,恢复与完善了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过程。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序列总体表现:海相(D1D2)→海陆相(D3)→海相(C1C2)→海陆相(C2末P1)→陆相(P2-3)。火山作用具有明显阶段性:泥盆纪(400 Ma360 Ma)和石炭—二叠纪(350 Ma270 Ma)两大期次,且后者可细化为早石炭世中期(345 Ma330 Ma)、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中期(320 Ma305 Ma)、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初期(300 Ma290 Ma)三个主要活动期。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1)早、晚泥盆世火山岩岩石组合差异:前者主体为一套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安山岩,具有明显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的特点;而后者主体为一套受到地壳物质强烈混染的大陆拉斑玄武岩,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2)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双峰式分布特征:基性熔岩属低Ti/Y岩浆类型,主体属拉斑系列,具有近于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普遍富集,高场强元素略富集到未富集的特点,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微弱的Ti负异常,是遭受大陆地壳和岩石圈强烈混染的地幔柱源玄武岩,且在其母岩浆演化过程中同时发生过同化混染与结晶分离作用的调整。其原始母岩浆可能与OJP源、BSE源或N-MORB三种源区的熔体在经受AFC作用影响之后所形成的岩浆成分相似,为幔源较浅部位(6080 km深处)尖晶石—石榴石过渡带岩浆源区较低程度部分熔融(小于20%)的产物;酸性熔岩具有与基性熔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可能为基性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结合新疆北部蛇绿岩类型和时代、晚泥盆世之下不整合面的普遍存在以及晚泥盆—早石炭世连续性沉积充填序列,认为东天山博格达东段古生代洋盆闭合于晚泥盆世,其后出现的大规模火山岩浆活动形成于碰撞后板内伸展(裂谷)环境。并进一步将该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晚泥盆世前洋陆演化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陆演化(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和中—晚二叠世陆内演化阶段。

林鑫[7](2015)在《东天山荒漠戈壁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解析》文中提出荒漠戈壁覆盖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景观条件,长期以来是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难点之一。随着国内外一些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在该类地区相继被发现,人们逐渐将其视为能够发现巨型隐伏矿床的最具潜力地区之一。因此,发展适宜有效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成为研究焦点。为避免风成沙与盐磐层的干扰,前人开发了表层粗粒风化岩屑(-4-+20目)与细粒沉积物(-120目)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本文以粗粒级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和细粒级深穿透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数据体系(统计参数特征、多元统计及空间变异分析)、地球化学体系(采样介质、制备与分析、质量控制)与地质体系(区域成矿建造模型、遥感ETM+地貌模型、ASTER数字高程模型)对上述两种方法展开对比研究,以发现各自的数据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模式,进而建立荒漠戈壁地球化学调查体系、数据处理及地质解译技术。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风成沙在大于830μm与小于96μm的粒级中所占比例极低,九成以上风成沙集中于120-830μm,其中最为“活跃”的集中于300μm左右(±100μm)。因此粗粒风化岩屑与细粒沉积物不受风成沙物质的干扰,均为指示地质和成矿作用的有效采样介质。此外,两套方法在高灵敏度与高精度多元素分析方法、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下获取的数据质量可靠且可对比。(2)基本统计参数显示多数元素含量(Ag、Co、Cr、Cu、Mn、Mo、Ni、Pb、Sr、Th、W、 Zn、 Al、Ca、Fe、Mg、K与Na)在粗粒风化岩屑与细粒沉积物中并无明显差异。Au、U、Li、 As与Sb在粗粒岩屑中贫化,而在细粒沉积物中富集,Hg呈相反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组数据在与金、铀成矿有关的主成分上有明显差异。代表金成矿主成分中粗粒风化岩屑为Au-As-Sb组合,而细粒沉积物为Au-U-Li-As-Sr-Ca组合;代表铀成矿的U-Mo-Na元素组合仅在细粒沉积物出现。这是由于区域化探仅体现了出露的韧性剪切带型与岩浆热液型金矿成矿,除上述信息外,深穿透同时还涵盖了盆地隐伏Au、U成矿信息。空间变异分析显示所有主成分均在近EW向上空间连续性较好,近SN向上连续性较差,这与区域地质高度吻合。总体上细粒沉积物具有更好的空间连续性,易于在荒漠戈壁覆盖区超低密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中发现异常。(3)与基性-超基性元素有关的、与酸性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风化过程有关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模式在两组数据中分别呈现了惊人的相似性,其空间分布模式与区域地质建造、地形地貌特征十分吻合。基性-超基性元素(主要为Co, Cr、Ni、Cu、Fe、Mn、Mg与Zn)和酸性岩浆岩风化过程有关的元素(主要为Th、Pb、W、K与U)在粗粒风化岩屑与细粒沉积物中的高度相似指示这些元素在上述两种介质中地球化学继承的稳定性。(4)与金成矿有关的主成分空间分布模式在两种介质中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在基岩出露和半出露区,这两种介质对韧性剪切带型与岩浆热液型金矿成矿建造所表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一致的。而在烟墩-哈密与鄯善泥质平原覆盖区细粒沉积物还捕获了可能在地气与地下水作用下沿隐伏断裂迁移至地表的深部Au矿化信息,形成两处Au的地球化学省。(5)与盆地砂岩型铀矿有关的主成分(U-Mo-Na)仅存在于细粒级沉积物中,并在烟墩-哈密、鄯善与吐鲁番圈定三处U-Mo地球化学省。水成铀矿成矿理论指示深部U矿化信息可在地下水作用下沿断裂迁移至地表被细粒沉积物吸附。由于吐哈盆地为泥质平原,因此无法采集粗粒岩屑样品。(6)统计参数特征、多元统计分析、空间变异特征与分布模式的剖析指示两组数据具有“既相似,又差异”的特征,细粒沉积物具有比粗粒岩屑更为丰富的地质信息。粗粒岩屑主要是继承了基岩原地物理风化产物,而细粒沉积物不仅继承了原地基岩物理和化学风化产物,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覆盖层下方迁移上来的成矿元素。因此,粗粒岩屑只含有“浅源”基岩风化信息,细粒沉积物则包含了“浅源”基岩风化与“深源”迁移的双重信息。据此本文建立了荒漠戈壁地球化学样品信息量概念模型,细粒级沉积物具有全景观(盆地、山间覆盖区和基岩出露区)的适用性,但在基岩区信息相对要弱一些;而粗粒岩屑仅适用于基岩出露和半出露区,但信息强度大。经典统计学、多元统计学与地质统计学能够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区域地质模型、遥感ETM+地貌模型与ASTER数字高程模型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展现化探数据的地质解译。

李逸川[8](2015)在《东天山覆盖区铜矿化信息提取及其控矿要素的空间非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天山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与准噶尔板块的结合部位,北部为准噶尔板块,南部为塔里木板块。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重要的石油、煤、铀、铁、铜、镍、金等成矿远景区和矿业基地。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该区地表由戈壁沙漠等覆盖造成了与找矿相关的信息弱化。以成秋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数学地质方法中的非线性理论引入到矿产资源勘查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直接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区地质、遥感、地球化学等资料基础上,综合利用奇异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加权主成分分析及地理加权回归等数学分析手段,对东天山东段(赤湖-三岔口地区)覆盖区铜矿化及其控矿要素进行信息提取,并对其空间非稳定性进行研究,为该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对研究所涉及的数学模型基本原理和计算过程进行详细的总结。通过对本区地质背景和矿床种类及成因的全面分析,提出控制本区铜矿化形成的四个控矿要素:铜元素弱异常、地质构造、基性-超基性岩、蚀变作用。通过对个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的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能够表达四个控矿要素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组合。利用Aster数据的可见-近红外及短波红外波段对研究区的常见矿物蚀变异常进行提取,利用Aster数据的热红外对研究区的基性-超基性岩信息进行了提取,结合地化的分析结果,完善了对控矿要素的异常信息提取,并未后面远景区的圈选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文分别通过全局性回归分析模型和局部性回归分析模型对本区铜矿化和控矿要素之间进行数学建模。结果显示,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较全局性回归分析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由地理加权回归计算出各个控矿要素的相关系数,揭示了各控矿要素对于本区铜矿化的贡献率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规律,即空间非稳定性。最后,本文根据该区成矿规律定义适用于本区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权重因子,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加权主成分分析对本区铜矿化有利区进行分析,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结果提出五个远景区。

路璐[9](2012)在《新疆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多元地学信息找矿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天山是中国有色金属、贵金属的重要成矿带,是全国固体矿产资源十六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该区地层分布齐全,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变形作用明显,成矿历史悠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目前的工作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在该区获得彩霞山大型铅锌矿的突破,说明该区找矿潜力巨大。本文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为基本方法,以东天山区域小比例尺度范围内彩霞山式层控热液型铅锌矿预测研究为研究方向,围绕多元地学综合信息的筛选及预测模型的合理构建的理论与方法为核心,在充分收集消化研究区以往地质、矿产、化探、物探、遥感和钻孔等勘查资料以及厘清了彩霞山铅锌矿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在MRAS矿产潜力评价平台上,从已知到未知,圈定了预测的远景靶区和资源量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并对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领域地学信息的部分问题开展了试验探索性研究。如何有效地识别和提取地球化学信息是本次论文地质定量化探研究的技术难点,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作者结合野外实测剖面和收集的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对矿体、矿区、区域三个维度的地球化学特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数据处理角度对水系沉积物系统偏差校正问题在对比均值比值法、C型转换和移动衬值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示范区As元素的应用效果择优选择适合本区的方法为移动衬值法,并使用非线性网络对重点的化探样品进行提取,然后将其取代传统方法中直接使用最高值样品点应用到化探预测因子的构建中。最后,如何将大比例尺原生晕发现的规律应用到小比例尺矿产资源量估算是本次论文的定量化研究的另外一个技术难点,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以现代成矿成晕理论为指导,以实际矿床钻孔中高精度多元素的分析测试数据为支撑,建立深部成晕机制与地表地球化学示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资源量估算中引入剥蚀系数改进了传统的类比法。研究区共圈定出彩霞山式铅锌预测区39个,运用改进的类比法计算资源量为3288万吨。

王睿[10](2012)在《干旱区地质、水文地质及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标志体系研究 ——以吐哈盆地为例》文中指出新疆是中国水资源较为缺乏的省份之一,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着该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吐哈盆地是新疆非常重要的煤炭、石油储藏区域,缺乏水资源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该区域水资源的普查十分必要。遥感技术具有时效性好、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在地下水勘测方面具有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本文以吐哈盆地为例,用1990~2010年两时相TM遥感图像作为主要的数据源,将遥感解译和野外实地验证紧密结合,综合分析了影像特征,初步建立了干旱区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标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译。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本文对遥感图像进行了边缘增强、反差增强、彩色增强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增强处理。根据遥感解译的要求,对TM影像图进行增强处理等处理方式,分辨率相应大大提高。然后根据色调、影纹等解译标志,对吐哈盆地沙漠化土地进行分类,分类精度总体达到84.16%。(2)通过综合分析遥感影像特征及反复的实地验证之后,建立了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标志,包括大小、色调、纹理、阴影等,并对其中个别类型进行了解译。(3)初步建立了干旱区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标志,并进行了解译,在野外实地验证后,解译平均精度达80.67%。本文的研究对于吐哈盆地水资源的普查与勘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遥感图像在吐-哈盆地活动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遥感图像在吐-哈盆地活动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天山中东段中强地震与地面气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区域及数据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天山中东段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地面气温变化
    3.2 天山中东段地面气温异常时段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2)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石墨矿床类型
        1.2.2 石墨矿床碳源属性
        1.2.3 石墨矿成矿机理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早古生代地层
        2.1.2 晚古生代地层
        2.1.3 中生代地层
        2.1.4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
        2.3.1 区域重力特征
        2.3.2 区域航磁特征
    2.4 区域深大断裂
    2.5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第三章 典型石墨矿床特征
    3.1 孔可热石墨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 达布逊石墨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 散得克石墨矿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 吐尔库里石墨矿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5 黄羊山石墨矿
        3.5.1 矿区地质
        3.5.2 矿体特征
        3.5.3 矿石特征
        3.5.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典型石墨矿床年代学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测试方法
    4.2 孔可热石墨矿年代学
    4.3 达布逊石墨矿年代学
    4.4 散得克石墨矿年代学
    4.5 吐尔库里石墨矿年代学
    4.6 黄羊山石墨矿年代学
    4.7 小结
第五章 石墨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成矿物质来源
        5.1.1 主要碳库及其同位素特征
        5.1.2 石墨矿床碳同位素特征
    5.2 石墨结晶度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5.2.2 拉曼光谱分析
    5.3 黄羊山石墨矿石可选性评价
        5.3.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及可选性评价
    5.4 石墨矿床类型
        5.4.1 矿化类型
        5.4.2 矿床类型
    5.5 成矿机制
        5.5.1 构造岩浆热变质型石墨矿
        5.5.2 岩浆气液蚀变型石墨矿
    5.6 小结
第六章 石墨矿床成矿规律
    6.1 控矿因素
    6.2 成矿时代
    6.3 分布规律
    6.4 小结
主要认识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数据附表

(3)天山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
        1.2.2 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野外地质填图
        1.4.2 生长地层分析
        1.4.3 构造解析
        1.4.4 平衡剖面制作与恢复
        1.4.5 碎屑锆石U-Pb物源分析
    1.5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沉积地层序列
        2.3.1 前二叠系沉积层序
        2.3.2 晚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序列
        2.3.3 新生界
第三章 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沉积响应
    3.1 三叠纪构造变形与沉积响应
        3.1.1 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特征与构造指示
        3.1.2 中三叠统生长地层特征
        3.1.3 生长地层时代厘定
        3.1.4 地壳缩短量计算
    3.2 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沉积特征
    3.3 白垩纪沉积特征
    3.4 中生代物源变化及构造指示
        3.4.1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3.4.2 潜在物源区分析
        3.4.3 碎屑锆石物源变化对盆山耦合的指示
    3.5 小结
第四章 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沉积响应
    4.1 构造变形特征与古构造应力场
        4.1.1 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带及提克塔格推覆体
        4.1.2 比尤勒包谷孜构造带
        4.1.3 库姆格列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
        4.1.4 吉迪克构造带
        4.1.5 秋里塔格构造带
        4.1.6 小结
    4.2 生长地层对构造变形期次的限定
        4.2.1 始新统库姆格列木生长地层
        4.2.2 中新统吉迪克组和康村组生长地层
        4.2.3 上新世库车组生长地层和更新世西域组生长地层
        4.2.4 小结
    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与物源分析
        4.3.1 碎屑锆石组分变化
        4.3.2 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对盆山耦合的指示
    4.4 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第五章 南天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陆内变形动力学探讨
    5.1 中生代盆山耦合过程
    5.2 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山耦合历史
        5.2.1 新生代挤压变形的启动
        5.2.2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阶段性挤压
        5.2.3 中中新世阶快速隆升阶段
        5.2.4 上新世-更新世全面隆升阶段
    5.3 库车坳陷深部变形模式及地壳缩短量
    5.4 中新生代陆内变形动力来源探讨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碎屑锆石U-Pb(LA-ICP-MS)测年数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获奖、专利情况
    四、研究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成矿预测研究及镍铜硫化物矿床勘查现状
        1.2.4 新疆哈密北山地区地质工作现状
        1.2.5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寒武纪地层
        2.1.2 下古生界
        2.1.3 上古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3.3 大规模暗色岩脉
    2.4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2.4.1 区域重力特征
        2.4.2 区域航磁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坡北典型镍铜硫化物矿床特征
    3.1 坡一、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
        3.1.1 坡一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3.1.2 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3.1.3 坡一坡十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3.1.4 坡一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3.2 红石山镍铜硫化物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地质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矿区蚀变及风化特征
        3.2.5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3.2.6 红石山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3.2.7 红石山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3.3 新疆北山镍铜矿成岩成矿特征分析
        3.3.1 赋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2 赋矿岩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3 赋矿岩体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3.3.4 矿体的结晶温度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坡北成矿带综合找矿信息分析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4.1.1 区域重力分解与地质分析
        4.1.2 区域航磁分解与地质分析
        4.1.3 重磁反演结果佐证
    4.2 新疆北山镍铜矿岩浆侵位通道分析
        4.2.1 罗东-坡北杂岩带深部岩浆通道分析
        4.2.2 红镍山-红石山岩带岩浆通道分析
        4.2.3 新疆北山岩浆通道对镍铜成矿作用的控制
    4.3 坡北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4.4 坡北成矿带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成矿条件解译
        4.4.1 坡北地区重力特征
        4.4.2 坡北地区航磁特征
    4.5 坡北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4.5.1 元素共生组合规律分析
        4.5.2 单元素异常
        4.5.3 组合异常
    4.6 坡北成矿带遥感地质信息分析
        4.6.1 遥感数据
        4.6.2 遥感线环构造解译
        4.6.3 遥感矿物含量提取
    4.7 小结
第五章 坡北地区镍铜矿成矿预测
    5.1 镍铜矿的控矿因素
        5.1.1 构造控矿
        5.1.2 岩浆岩控矿
    5.2 坡北地区成矿远景区预测
        5.2.1 坡北成矿带区域综合找矿模型
        5.2.2 成矿远景区预测
    5.3 坡北铜镍矿矿区深部成矿预测
        5.3.1 坡北镍铜矿矿区综合找矿模型
        5.3.2 坡北镍铜矿矿区深部预测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1
附图2

(5)基于遥感影像的敦煌雅丹地貌形态学及其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雅丹”的由来及定义
        1.2.2 分布范围
        1.2.3 发育规模
        1.2.4 形态特征
        1.2.5 雅丹分类
        1.2.6 发育成因与过程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遥感解译研究较少涉及
        1.3.2 大规模雅丹形态参数获取困难
        1.3.3 雅丹分类方法过于主观
        1.3.4 雅丹地貌形态研究方法单一
        1.3.5 雅丹形成演化研究不深入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工作量和创新点
        1.5.1 工作量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自然资源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侵入岩
        2.2.3 构造
第3章 研究区遥感信息提取
    3.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2 遥感数据源
    3.3 基于SPOT6数据的地貌信息提取
        3.3.1 遥感数据预处理
        3.3.2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地貌信息提取
        3.3.3 分类结果优化
        3.3.4 精度评价
    3.4 基于资源三号数据的DEM提取
        3.4.1 基本原理
        3.4.2 关键技术
        3.4.3 提取流程
        3.4.4 提取结果
    3.5 提取结果分析
        3.5.1 雅丹分布特征
        3.5.2 研究区水文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雅丹形态学特征
    4.1 形态参数的获取
        4.1.1 长度、宽度提取
        4.1.2 长轴走向的获取
    4.2 整体形态参数分析
        4.2.1 雅丹形态参数特征
        4.2.2 形态参数对比
    4.3 基于形态参数的雅丹分类
        4.3.1 分类方法选取
        4.3.2 最佳分类组数确定
        4.3.3 分类结果分析
    4.4 野外特征及定性分类
        4.4.1 野外描述
        4.4.2 特征对比
    4.5 平面空间分布特征
        4.5.1 各类别雅丹集聚性分析
        4.5.2 整体雅丹空间分布
    4.6 雅丹体垂向空间分布
        4.6.1 基于高程的垂向分布
        4.6.2 基于坡度的垂向分布
    4.7 小结
第5章 雅丹地貌形成演化机制
    5.1 雅丹地貌形成影响因素
        5.1.1 物质组成
    5.2 动力机制
        5.2.1 内动力地质作用
        5.2.2 外动力地质作用
    5.3 研究区雅丹地貌演化机制
        5.3.1 演化过程
        5.3.2 雅丹分布与河流阶地
        5.3.3 研究区雅丹地貌演化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关键问题
        1.2.1 国内外火山岩研究现状
        1.2.2 区域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工作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工作方法与研究思路
        1.4.2 测试方法与技术手段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下古生界
        2.2.2 上古生界
        2.2.3 中、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主要构造断裂特征
第三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序列
    3.1 泥盆纪火山—沉积序列
        3.1.1 早泥盆世火山—沉积序列
        3.1.2 中泥盆世火山—沉积序列
        3.1.3 晚泥盆世火山—沉积序列
    3.2 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
        3.2.1 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3.2.2 晚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3.3 早二叠世火山—沉积序列
    3.4 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
第四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特征
    4.1 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1 泥盆纪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2 石炭纪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2.1 早石炭世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2.2 晚石炭世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3 早二叠世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2 区域年代学格架
第五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泥盆纪火山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5.1 泥盆纪火山岩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5.2 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5.2.1 岩浆系列和分类
        5.2.2 主量元素
        5.2.3 稀土元素
        5.2.4 微量元素
    5.3 构造属性
第六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6.1 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剖面与岩石学特征
        6.1.1 石炭纪火山岩剖面与岩石学特征
        6.1.1.1 早石炭世火山岩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6.1.1.2 晚石炭世火山岩剖面与岩石学特征
        6.1.2 早二叠世火山岩剖面与岩石学特征
    6.2 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2.1 岩浆系列和岩石类型
        6.2.2 常量元素
        6.2.3 稀土元素
        6.2.4 微量元素
        6.2.5 Sr-Nd-Pb同位素
    6.3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与地壳混染
        6.3.1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
        6.3.2 地壳混染
    6.4 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岩石成因
        6.4.1 构造环境判别
        6.4.2 岩石成因
        6.4.2.1 基性熔岩源区性质及熔融条件
        6.4.2.2 酸性熔岩成因:部分熔融或结晶分异
第七章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演化
    7.1 洋盆闭合时限
    7.2 石炭纪(—早二叠世)岩浆作用的构造属性
    7.3 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7.3.1 晚泥盆世之前洋陆演化阶段
        7.3.2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陆演化(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
        7.3.3 中—晚二叠世陆内演化阶段
结论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东天山荒漠戈壁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荒漠戈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区域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
    第四节 构造演化与成矿
    第五节 成矿建造与典型矿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荒漠戈壁覆盖区特征
    第一节 荒漠戈壁自然地理
    第二节 Landsat ETM+遥感地貌模型
    第三节 ASTER数字高程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天山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第一节 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
    第二节 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特征
    第一节 数据预处理
    第二节 统计分布概述
    第三节 多元统计特征
    第四节 空间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地球化学空间分布模式
    第一节 基性-超基性元素
    第二节 酸性岩浆岩风化
    第三节 金成矿作用
    第四节 盆地隐伏铀成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荒漠戈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旳学术论文

(8)东天山覆盖区铜矿化信息提取及其控矿要素的空间非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东天山研究现状及工作基础
        1.2.2 成矿奇异性理论及找矿预测
        1.2.3 遥感数据预处理及矿物信息提取
        1.2.4 PCA及 SWPCA研究现状
        1.2.5 GWR模型及空间非稳定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地层构成
    2.4 主要构造断裂特征
    2.5 岩浆及变质作用
    2.6 矿产资源
    2.7 构造演化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特征
        3.1.1 地球化学数据来源及特征
        3.1.2 遥感数据来源及特征
    3.2 奇异指数填图技术
    3.3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及信息提取技术
        3.3.1 可见-近红外及短波红外数据预处理
        3.3.2 热红外数据预处理
        3.3.3 多光谱信息提取技术
    3.4 PCA及 SWPCA
    3.5 OLS及 GWR算法
4 基于地化的控矿要素信息提取
    4.1 成矿类型特征及控矿要素分析
        4.1.1 铜镍硫化物矿床
        4.1.2 斑岩铜矿床
        4.1.3 控矿要素
    4.2 铜元素奇异性指数填图
    4.3 构造信息提取
    4.4 基性-超基性岩的信息提取
    4.5 铜矿化相关元素信息提取
    4.6 覆盖区基于奇异性理论的控矿要素提取方法
5 基于Aster数据的矿物信息提取
    5.1 可见-近红外及短波红外波段矿物信息提取
        5.1.1 矿物特征指数建立
        5.1.2 矿物信息提取
    5.2 热红外波段矿物信息提取
        5.2.1 矿物特征指数建立
        5.2.2 矿物信息提取
6 基于OLS和 GWR的铜矿化及其控矿要素间的空间非稳定性分析
    6.1 OLS分析模型
    6.2 GWR分析模型
7 基于SWPCA模型的铜矿化潜力预测
    7.1 SWPCA模型建立及权重因子的确定
    7.2 基于SWPCA模型的铜矿化潜力预测
8 结论与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9)新疆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多元地学信息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依托项目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国铅锌矿开发及研究现状
        1.2.2 东天山铅锌矿勘查及研究现状
        1.2.3 矿产资源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化探数据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矿产总量预测方法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条件和试验条件
        1.3.3 工作量及技术路线
2 东天山区域地质及彩霞山铅锌矿地质
    2.1 区域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变质作用
    2.3 区域矿产综合成矿规律分析
        2.3.1 区域矿产概述
        2.3.2 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2.3.3 东天山铅锌矿情况
    2.4 彩霞山矿区地质特征
        2.4.1 矿区地理位置
        2.4.2 矿区地层
        2.4.3 矿区构造
        2.4.4 矿区岩浆岩
        2.4.5 围岩蚀变
    2.5 彩霞山矿石及矿体分布特征
        2.5.1 矿石特征
        2.5.2 矿体分布
    2.6 本章小结
3 彩霞山成矿机制、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
    3.1 铅锌元素的物性及地球化学行为
        3.1.1 铅锌物性
        3.1.2 铅锌地球化学行为
    3.2 彩霞山成矿机制剖析
        3.2.1 物理化学条件
        3.2.2 成矿模式
    3.3 彩霞山成矿规律研究
        3.3.1 地层岩性对成矿的制约
        3.3.2 地质构造主导成矿
        3.3.3 岩浆活动提供成矿热动力
    3.4 控矿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东天山区域地质、物探、遥感找矿信息提取研究
    4.1 地质找矿信息提取
    4.2 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
        4.2.1 岩矿石物性特征概述
        4.2.2 重力构造提取
        4.2.3 地磁构造提取
    4.3 遥感找矿信息提取
        4.3.1 影像预处理
        4.3.2 地物解译
        4.3.3 遥感蚀变特征提取
    4.4 本章小结
5 东天山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
    5.1 矿体地球化学特征
        5.1.1 矿体地表地球化学
        5.1.2 矿体钻孔原生晕
    5.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5.2.1 统计分析
        5.2.2 元素的聚类谱系
        5.2.3 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3.1 数据质量检查
        5.3.2 元素含量统计分析
        5.3.3 系统偏差及其校正
        5.3.4 区域地质作用中元素特征
        5.3.5 元素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
        5.3.6 异常样品的模式识别
    5.4 本章小结
6 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
    6.2 基于kohonen的成矿预测
        6.2.1 研究区地质统计单元的划分方案
        6.2.2 多元地学信息证据因子的遴选
        6.2.3 预测区圈定
    6.3 找矿预测靶区的地质依据剖析及评价
    6.4 资源量估算
        6.4.1 原理和方法
        6.4.2 剥蚀系数与总资源量
        6.4.3 参数确定
        6.4.4 资源量估算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主要结论与成果
    7.2 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干旱区地质、水文地质及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标志体系研究 ——以吐哈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介绍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水文条件
    2.2 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2.2.1 地质概况
        2.2.2 水文地质概况
        2.2.3 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第三章 遥感解译的物理基础及数据介绍
    3.1 遥感解译的物理基础
        3.1.1 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介绍
        3.1.2 影响影像信息识别的主要因素及反射光谱特征
    3.2 遥感解译相关数据介绍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
    4.1 遥感数据预处理
        4.1.1 几何校正
        4.1.2 辐射校正
    4.2 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4.3 遥感图像的数字镶嵌
        4.3.1 数字镶嵌的技术流程
        4.3.2 数字镶嵌的方法
第五章 地质、水文地质及生态环境的遥感解译标志
    5.1 地质遥感解译标志
        5.1.1 沉积岩类及其岩性解译标志
        5.1.2 侵入岩类及其岩性解译标志
        5.1.3 火山岩类及其岩性解译标志
        5.1.4 变质岩类及其岩性解译标志
    5.2 水文地质构造解译标志
        5.2.1 褶皱构造遥感解译标志
        5.2.2 断裂构造遥感解译标志
        5.2.3 冲积、洪积平原及其古河道的解译标志
        5.2.4 泉的解译标志
    5.3 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标志
        5.3.1 生态环境类型划分
        5.3.2 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标志
    5.4 解译结果精度验证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遥感图像在吐-哈盆地活动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山中东段中强地震与地面气温的关系研究[J]. 卢显,耿飞,张晓东,孙珂,孟庆岩,闫伟. 地震, 2021(03)
  • [2]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D]. 白建科. 西北大学, 2021(12)
  • [3]天山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D]. 秦翔.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4]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D]. 柳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5]基于遥感影像的敦煌雅丹地貌形态学及其演化研究[D]. 于延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6]东天山博格达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属性[D]. 汪晓伟. 长安大学, 2016(02)
  • [7]东天山荒漠戈壁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解析[D]. 林鑫.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8]东天山覆盖区铜矿化信息提取及其控矿要素的空间非稳定性研究[D]. 李逸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9]新疆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多元地学信息找矿预测研究[D]. 路璐.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09)
  • [10]干旱区地质、水文地质及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标志体系研究 ——以吐哈盆地为例[D]. 王睿. 新疆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遥感影像在吐哈盆地活动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